一、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反射光路图(论文文献综述)
陈淋[1](2020)在《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主题式”和“情境化”教学逐渐被关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某个背景、内容为主题而设计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体验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途径帮助学习目标的达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对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模式和有效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在对上海某中学4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初中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四种教学策略:(1)以史为线,创设情境;(2)活用现代技术,呈现情境;(3)巧设实验,变换情境;(4)挖掘影视资源,演活情境。并结合这些策略设计了包括时间的测量、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和惯性在内的四个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然后,选取上海某中学82名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调查和测试,共进行了三次阶段性的调查和测试。整体而言,主题式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对情境化习题的态度、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水平和掌握物理知识程度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具体来看:(1)主题式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平均值逐步提升,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趋于稳定;横向上,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整体对物理更感兴趣。(2)主题式情境教学对解决情境化习题态度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态度平均值逐步提升,趋于稳定;横向上,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态度更好。(3)主题式情境教学对解决情境化习题水平的影响。纵向上,后期实验班学生的物理成绩离散程度变大,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横向上,实验班比对照班整体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水平要高。(4)主题式情境教学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程度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程度的离散程度较大;横向上,实验班比对照班整体掌握物理知识更牢靠。
吴攀[2](2020)在《基于建模能力进阶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建模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要素。在我国,建模被前所未有地赋予重要的地位,认为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建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教学提供参考。故将“建模教学”与“学习进阶”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建模能力和学习进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海斯特斯和海伦的建模研究为建模能力理论基础,将学生的建模能力分为模型选择能力、模型建立能力、模型检验能力、模型应用能力、模型拓展能力五个。通过已有杨怡雯的建模能力分析指标作出的描述性假设,以澳大利亚彼格斯的SOLO分类作为进阶理论基础,将学生的建模能力分为五个层级,构建学生建模能力进阶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初一至高一跨年级测试样本研究发现,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建模能力无显着差异;十年级学生的建模能力相对于九年级和七年级学生的建模能力有显着差异。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进阶发展,以几种典型的建模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中学教学的实际,从建模过程、建模教学流程两个维度建构基于建模能力进阶发展的建模教学模式。本研究选取中学物理中的“光现象”内容,并在两个对照班(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教学实践,比较和分析两组学生教学前后建模能力各层级的分布和主要进阶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七年级、九年级学生的模型选择、模型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拓展能力均仅处在水平0和水平1层级;十年级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建模能力均高于七、九年级学生。(2)基于建模能力进阶发展的建模教学模式能够在中学教学进行开展,且对学生建模能力进阶的发展是有效的。建模教学在模型建立和模型拓展能力上的发展比传统教学有明显帮助,但在模型选择、模型检验、模型应用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3)学生在教学前对于光现象理解存在较多的迷思,建模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光现象的理解。
刘海涛[3](2020)在《2020年中考物理“光的传播与凸透镜成像”复习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板块中,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光学内容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一个二级主题,从《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可以看出,有的内容是终结性要求,如"光在真空中的传播
吕玲[4](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物理习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内对习题教学的策略研究大多从应试教育的目的出发,基于核心素养的习题教学研究以高中阶段居多,初中阶段研究的数量及深度远远不及高中。而且,现有文献中,绝大多数针对初中习题课的教学研究是以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目标作为参考,教学参照标准与学生学情存在一定的差距。初中物理教材与内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学生认知特点与高中学生不同,因此,对初、高中生各种技能的掌握及目标的达成层次也应存在相应的差别。为了更好的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不偏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方面主题情况下,有必要构建一个针对初中教材和学情的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具体要素框架,并在该具体素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进而使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任务和方向更加明确。本文研究思路为:首先,通过搜集与整理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习题研究现状,借鉴已有研究,明确本研究方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当地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接着,寻找教学理论支撑,结合当地教育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探寻有利于在初中物理习题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然后,以《平面镜成像》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并通过调查问卷对两种教学设计的素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基于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习题教学设计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否真实有效。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以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究在习题课堂中有利于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结合学情和教育教学条件,得出了精选习题、习题设问由浅入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一题多变、引入实验、信息技术引进物理习题教学和建立学习共同体等优化教学策略,发挥学生在初中物理习题课堂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的同时,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接着,本文根据具体化后的初中物理核心素养进行习题课的教学案例设计,并从教学预设目标确定、习题的选取和编排、教学策略的使用、素养目标的落实情况四个方面与传统物理习题课教学设计及成效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以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在素养目标的均衡实现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苏银凤[5](2019)在《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国内六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尝试对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内容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和教学效果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及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学内容进行章节整体分析,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光学主要内容一致性进行分析。第二,对比分析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与应用”单元内容,从知识内容逻辑结构编排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等内容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编排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第三,对比分析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与应用”单元内容,从知识内容逻辑结构编排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分析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内容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学生学习光的折射内容的前认知进行调查,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编排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第四,以优化的“光的折射”内容为例,开展实际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研究表明,国内部分初中物理教科书在光学内容的逻辑编排及内容选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部分教科书在光的折射内容中关于折射成像位置以及内容结构逻辑顺序编排方面也不尽合理。通过对光的折射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并开展实践课堂教学,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光的折射学习内容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根据国内六种版本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以及借鉴英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的优化设计对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内容更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刘阿平,杜英杰[6](2019)在《2019年中考物理备考专题——光学》文中指出纵观各省市的中考对光学部分的考查,从题型上看主要以作图、实验、选择、填空为主;从内容上看,考查的热点集中在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和光的直线传播等四部分。题目注重与当今科技发展、现实生活相联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和方法进行表述的能力。中考中光学内容虽占分值不高,但其知识点较多,学生不易记忆,又因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王璐[7](2019)在《“光现象”复习攻略》文中研究表明光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在各类试题中的常考点有: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并能够列举实例,如日食、月食等;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并能熟练运用;了解光发生折射的原因,掌握光的折射规律;会画简单的光路图;能够运用光学知识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
郑世伟[8](2018)在《基于数字微镜的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及双投影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机械测试领域,视觉测量技术因其优势而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而现代高端设备制造要求的持续提高,需要视觉测量技术也具有更高精度、更高效率、更智能化和柔性化。实际工业应用中,大量被检测物均为金属物体,而金属物体通常会产生镜面反射。由于相机动态范围有限,拍摄图像就会有过曝光区域。在此区域无法准确获取相位信息,从而影响三维测量的精度。本文基于数字微镜技术与反射式成像理论,提出成像前空间光调制方法,将高动态成像方法的应用于三维视觉测量,搭建了高动态范围成像系统。并基于高动态范围图像进行三维坐标解算,从根源上解决因采集的图像质量影响视觉测量精度的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研究基于数字微镜技术的成像前光学调制方法。运用数字微镜技术对空间光线进行调制,阐述了空间光线调制的光学原理和系统结构,利用莫尔条纹法实现了DMD与CCD像素间的一一匹配,并通过坐标变换验证证明了匹配的有效性。研究自适应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设计了双臂式自适应高动态范围成像系统结构,通过研究成像系统中的过曝光区域产生的原理及影响,提出了基于双臂式自适应高动态成像系统消除过曝光区域的方法,从而提高测量系统精度,并设计成像实验加以验证。设计双投影测量系统。通过数字微镜的空间光调制特性,设计测量系统从不同方向向被测物投影光栅,再由获取的两幅图像重建三维形貌,以解决在测量表面形状复杂物体时存在的遮挡问题。
梁炳钊[9](2018)在《初中物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选择》文中认为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是初中物理最常用的两种实验教学模式。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都可能有其优缺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选择更好的实验模式,发挥实验教学的最大作用。
姜丽丽[10](2017)在《基于条纹偏折法的光学自由曲面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光学自由曲面元件能实现传统光学元件无法实现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光学自由曲面元件的面形精度极大地影响着其使用性能,提高其面形精度是自由曲面面形测量、评价和补偿的关键目标。同时,补偿加工中需要对离线测量后的工件进行二次装夹,因此对自由曲面进行高精度定位也是面形测量和补偿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光学自由曲面面形复杂,不具有回转对称性等特征,目前尚没有可靠的测量和定位手段,限制了光学自由曲面面形精度的提高和应用的进一步扩展。对于光学自由曲面透镜来说,目前仍缺乏对自由曲面透镜整体光学性能可靠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手段。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提出基于条纹偏折原理的光学自由曲面测量和定位解决方案,通过反射式和透射式条纹偏折方法的研究,实现对自由曲面反射镜的面形测量与定位,同时实现对自由曲面透镜的波前与波前像差测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显示器和相机成像的Gamma效应引入的非线性相位误差问题,建立了显示器和相机的非线性灰阶多项式响应模型,通过数学推导揭示了相位误差分布规律。利用三角函数性质,对相位误差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分解,进而提出相位误差补偿方法,提高条纹偏折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相位误差补偿方法能将相位误差降低98.8%,且补偿后相位提取精度能满足反射式条纹偏折法的相位精度要求。2)利用反射式条纹偏折测量中条纹对被测曲面面形变化的高灵敏度,建立条纹和被测自由曲面在测量空间中位姿参数的数学模型,进而提出基于条纹偏折的光学自由曲面高精度定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光学自由曲面在测量、加工和应用阶段的面形误差评价、二次装夹及装配问题。实验表明该光学自由曲面定位方法的角度定位误差的标准差小于0.005°,位置定位误差的标准差小于5μm。3)利用条纹偏折定位算法计算被测自由曲面在测量系统中的位姿参数,建立虚拟参考相位计算模型,进而提出基于定位方法辅助的条纹偏折测量方法,实现对自由曲面面形的测量。该测量模型不仅更加简单、灵活,易于实现系统小型化、轻量化,并且可同时测量被测自由曲面的面形和面形误差,避免了后续面形误差评价中的匹配问题。实验表明该测量方法的分辨率在10nm左右,测量误差低于100nm。4)针对透射式条纹偏折测量法测量结果大多为被测透镜波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透射式条纹偏折法的自由曲面透镜波前像差测量方法。针对透射式条纹偏折测量系统,建立自由曲面透镜波前像差测量模型和误差模型,并研究系统误差补偿方法,实现对自由曲面透镜波前像差的高精度测量。经实验验证,该自由曲面透镜波前像差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低于100nm。5)针对自由曲面渐进镜使用者屈光度的测量需求,提出基于透射式条纹偏折法的自由曲面渐进镜使用者屈光度和镜片屈光度的通用测量方法。建立渐进镜镜片等效模型和渐进镜镜片屈光度与使用者屈光度计算模型,实现对渐进镜使用者屈光度和镜片屈光度的同时测量。该测量模型在测量时不需要考虑使用者自身参数,因此是一种通用性强的镜片测量方法。实验表明该渐进镜镜片屈光度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低于0.03D。同时,通过仿真和实验实现了对渐进镜使用者屈光度的评价,说明了使用者屈光度对于使用者的重要性。
二、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反射光路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反射光路图(论文提纲范文)
(1)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中的主题和情境 |
1.1.2 初二学生理解情境化问题的水平 |
1.1.3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1.2.2 尊重学生科学发展 |
1.2.3 激发学生兴趣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主题式教学 |
2.1.2 情境教学 |
2.2 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 |
2.3 理论基础 |
2.3.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
第3章 初中物理主题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结果 |
第4章 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原则与策略 |
4.1 教学原则 |
4.2.1 基础性原则 |
4.2.2 践行生活性原则 |
4.2.3 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
4.2 教学策略 |
4.2.1 以史为线,创设情境 |
4.2.2 活用现代技术,呈现情境 |
4.2.3 巧设实验,变换情境 |
4.2.4 挖掘影视资源,演活情境 |
第5章 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与分析 |
5.1 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基本程序 |
5.2 “以史为线”:《时间的测量》案例及分析 |
5.3 “活用现代科技”:《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
5.4 “巧设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
5.5 “挖掘影视资源”:《速度与激情——惯性》案例及分析 |
第6章 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
6.1 实验的总体设计 |
6.2 实验目的与假设 |
6.3 实验对象与材料 |
6.3.1 实验对象 |
6.3.2 实验材料 |
6.4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4.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兴趣调查分析 |
6.4.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态度调查分析 |
6.4.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水平比较 |
6.4.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解决物理习题水平比较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内容 |
附录 B《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 |
附录 C《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教案设计 |
附录 D《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案设计 |
附录 E《速度与激情——惯性》教案设计 |
附录 F 问卷 |
附录 G 阶段性测试卷一 |
附录 H 阶段性测试卷二 |
附录 I 阶段性测试卷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建模能力进阶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学习进阶 |
2.2 建模能力与建模教学 |
2.3 教学设计 |
3 研究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任务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样本 |
3.6 研究框架 |
4 研究一:基于建模能力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 建模能力进阶框架的建构 |
4.2 建模能力进阶的实证研究 |
5 研究二:基于建模能力进阶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
5.1 构建基于建模能力进阶的教学设计模型 |
5.2 光现象建模教学的整体设计 |
5.3 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 |
5.4 基于建模能力进阶的光现象教学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局限 |
6.4 研究展望 |
附录1 :中学生光现象建模能力测试卷 |
附录2 :光现象建模能力测试评分标准及编码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初中习题课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地位及作用 |
(二)核心素养下对习题课的要求 |
(三)新技术给习题课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技术支撑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统计分析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章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学科素养 |
(二)物理核心素养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混合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调查 |
一、本论文的研究计划及步骤 |
(一)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调查准备阶段 |
(二)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研究实施阶段 |
(三)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研究总结阶段 |
二、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问卷和访谈的编制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初中物理习题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究 |
一、物理核心素养要点框架的建构 |
二、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习题特征 |
(一)实践性 |
(二)层次性 |
(三)延伸性 |
(四)趣味性 |
三、利于物理核心素养目标落实的习题课教学策略 |
(一)精选习题,选题接近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
(二)习题设问由浅入深,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
(三)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
(四)引入实验,再现物理过程 |
(五)信息技术引进物理习题教学,丰富习题教学手段 |
(六)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 |
四、初中物理习题课的同课异构教学案例 |
五、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 |
(一)教学预设目标的对比分析 |
(二)习题的选取及编排对比分析 |
(三)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
(四)教学达成目标的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关于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部分) |
附录2:关于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部分) |
附录3:访谈记录 |
附录4:初中物理习题课选题、编制参考提纲 |
附录5:初中物理核心素养课堂落实情况自评调查问卷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光学内容整体分析 |
2.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光学内容要求 |
2.2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学内容章节整体结构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光的反射与应用”单元内容分析与优化设计 |
3.1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
3.1.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主题内容分析 |
3.1.2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
3.2 “光的反射”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
3.2.1 英美教科书中“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
3.2.2 “光的反射”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
3.3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分析 |
3.3.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主题内容分析 |
3.3.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的设计比较 |
3.4 “平面镜成像”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
3.4.1 英美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分析 |
3.4.2 “平面镜成像”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
小结 |
第四章 “光的折射与应用”单元内容分析与优化设计 |
4.1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
4.1.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主题内容分析 |
4.1.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
4.2 “光的折射”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
4.2.1 学生前概念调查及英美教科书“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
4.2.2 “光的折射”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
4.3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
4.3.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主题内容分析 |
4.3.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
4.4 “凸透镜成像”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
4.4.1 英美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
4.4.2 “凸透镜成像”相关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
小结 |
第五章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
5.1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
5.2 “光的折射”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 |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课题研究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光的折射前测题 |
附录2 光的折射后测题 |
(8)基于数字微镜的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及双投影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成像前光学调制技术及其优势 |
1.2.2 成像前光学调制技术应用前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多视点反射式成像原理 |
2.1 反射式成像理论 |
2.2 多视点反射式成像原理 |
2.3 基于DMD的多视点反射式成像 |
2.3.1 数字微镜器件 |
2.3.2 典型成像结构方式 |
2.3.3 斜置场面成像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像前光学调制 |
3.1 光线空间调制 |
3.1.1 光线空间调制结构 |
3.1.2 相机与微镜的匹配 |
3.2 基于数字微镜技术的像素级调光 |
3.2.1 实现像素级调光的标定过程 |
3.2.2 角点坐标检测 |
3.2.3 变换矩阵的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动态范围成像系统 |
4.1 高动态范围成像介绍 |
4.2 自适应高动态范围成像系统设计 |
4.2.1 光学部分设计 |
4.2.2 主要器件选型 |
4.2.3 DMD通讯 |
4.2.4 机械部分设计 |
4.3 自适应高动态范围成像 |
4.3.1 自适应高动态范围成像算法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投影测量方案设计 |
5.1 阴影与遮挡问题 |
5.2 已有的解决方案 |
5.3 双投影测量方案设计 |
5.3.1 系统测量原理 |
5.3.2 测量系统模型 |
5.3.3 高度相位映射关系 |
5.3.4 系统标定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初中物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培养目标不同 |
1. 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
2. 利用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选择更合适的实验模式, 发挥实验教学的最大作用 |
⒈提出结论 |
2. 设计实验 |
3. 验证结论 (略) |
⒋应用 |
(10)基于条纹偏折法的光学自由曲面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光学自由曲面面形测量方法 |
1.2.1 激光干涉法 |
1.2.2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法 |
1.2.3 相干扫描干涉法 |
1.2.4 彩色共焦法 |
1.2.5 反射式条纹偏折法 |
1.2.6 小结 |
1.3 光学自由曲面波前测量方法 |
1.3.1 莫尔偏折法 |
1.3.2 透射式条纹偏折法 |
1.3.3 小结 |
1.4 光学自由曲面定位方法及研究现状 |
1.5 条纹偏折法研究现状 |
1.5.1 反射式条纹偏折法 |
1.5.2 透射式条纹偏折法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条纹偏折的自由曲面测量方法 |
2.1 引言 |
2.2 反射式条纹偏折法的测量原理及标定方法 |
2.2.1 基本原理 |
2.2.2 系统标定技术 |
2.3 透射式条纹偏折法的测量原理及标定方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系统标定技术 |
2.4 相位误差补偿方法 |
2.4.1 相位解算方法 |
2.4.2 条纹偏折测量法相位准确度要求 |
2.4.3 相位误差分析 |
2.4.4 四次四步相移相位误差补偿方法 |
2.4.5 四次四步相移相位误差补偿方法的仿真分析 |
2.5 积分重建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反射式条纹偏折法的光学自由曲面定位与测量 |
3.1 引言 |
3.2 自由曲面反射镜定位方法 |
3.2.1 虚拟条纹的光线追迹模型 |
3.2.2 位姿参数的优化模型 |
3.3 条纹偏折定位准确度的仿真分析 |
3.3.1 定位算法定位准确度分析 |
3.3.2 条纹误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分析 |
3.3.3 标定误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分析 |
3.3.4 面形误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
3.3.5 小结 |
3.4 条纹偏折定位方法的应用 |
3.4.1 基于定位辅助的自由曲面二次装夹方法 |
3.4.2 基于定位辅助的离线测量系统中自由曲面面形误差评价 |
3.4.3 基于定位辅助的自由曲面的装调方法 |
3.5 基于定位辅助的单相机面形误差与面形测量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透射式条纹偏折法的光学自由曲面透镜测量及评价 |
4.1 引言 |
4.2 基于透射式条纹偏折法的光学自由曲面透镜波前像差测量方法 |
4.2.1 从波前到波前像差的映射模型 |
4.2.2 波前像差的系统误差分析 |
4.2.3 波前像差的系统误差矫正方法 |
4.2.4 波前像差的系统误差矫正方法的仿真分析 |
4.3 基于透射式条纹偏折法的自由曲面渐进镜测量与评价方法 |
4.3.1 渐进镜介绍 |
4.3.2 基于透射式条纹偏折法的渐进镜测量模型 |
4.3.3 渐进镜等效模型 |
4.3.4 渐进镜的镜片屈光度与使用者屈光度的计算模型 |
4.3.5 渐进镜的快速定位方法 |
4.3.6 测量渐进镜镜片屈光度的仿真分析 |
4.3.7 渐进镜等效模型的仿真分析 |
4.3.8 渐进镜镜片屈光度与使用者屈光度计算模型的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反射式条纹偏折测量系统搭建与系统参数标定 |
5.3 自由曲面反射镜的定位实验 |
5.3.1 定位准确度验证 |
5.3.2 辅助二次装夹 |
5.3.3 集成测量系统评价光学自由曲面面形误差 |
5.3.4 辅助自由自由曲面装调 |
5.4 自由曲面反射镜测量实验 |
5.5 透射式条纹偏折测量系统的搭建 |
5.6 光学自由曲面透镜波前像差的测量与评价实验 |
5.7 自由曲面渐进镜测量与评价实验 |
5.7.1 FFV介绍 |
5.7.2 渐进镜的镜片屈光度的测量与评价 |
5.7.3 渐进镜使用者屈光度的测量与评价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 |
致谢 |
四、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反射光路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陈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建模能力进阶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吴攀. 长江大学, 2020(02)
- [3]2020年中考物理“光的传播与凸透镜成像”复习策略[J]. 刘海涛.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0(05)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与实践研究[D]. 吕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5]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D]. 苏银凤.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6]2019年中考物理备考专题——光学[J]. 刘阿平,杜英杰.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9(05)
- [7]“光现象”复习攻略[J]. 王璐.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配合人教社教材), 2019(Z1)
- [8]基于数字微镜的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及双投影测量方法研究[D]. 郑世伟. 天津大学, 2018(06)
- [9]初中物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选择[J]. 梁炳钊. 教学与管理, 2018(13)
- [10]基于条纹偏折法的光学自由曲面测量方法研究[D]. 姜丽丽. 天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