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健康教育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1)在《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构建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明确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护士岗位所需具备的胜任力要素,从而更好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实践教学,以期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进一步促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小组会议法形成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初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家函询问卷。2.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步形成的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进行要素筛选、修订与调整。通过德尔菲法的积极性系数、协调程度、权威程度等指标检验函询结果的可靠性,计算各级要素权重,最终形成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结果:1.文献资料分析结果基于文献分析法,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最终筛选出72篇相关文献,课题小组成员阅读全部样本文献,分别初步提取动机、技能、自我认知、社会能力、特质、伦理决策、知识、组织协调等8项一级要素,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44项二级要素。2.问卷调查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法明确一级要素内容,问卷中各选项重要程度按Likert 5级评分法表示,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各条目题项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小组讨论,按照重要性赋值均数≥4.0确定一级要素框架为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特质、动机等五项。3.专家小组会议结果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基础上,邀请10位护理行业内专家召开专家小组会议,探讨专硕护士胜任力要素体系构成及各要素内涵,对专硕护士胜任力各二级要素条目按照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特质、动机等五个维度进行划分。最后,依据专家意见分析形成专硕护士胜任力要素体系初稿,包括知识、技能等5项一级要素,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概念性思维等39项二级要素。4.专家函询结果基于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两轮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两轮专家群体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和0.873,变异系数分别在0.000-0.250和0.048-0.190之间,剔除要素得分<4或变异系数≥0.25的要素,并参照专家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知识、技能、动机、能力、个人特质等5项一级要素,护理学专业知识、科研和创新能力、概念性思维等31项二级要素,并根据对各要素的权重分析,明确各要素的重要性。结论:本研究对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护士岗位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及德尔菲法,最终确立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的要素体系,包括5项一级要素,即知识、技能、动机、能力、个人特质;一级要素下的31项二级要素,即护理学专业知识、科研和创新能力、概念性思维等。将确立的各要素进行权重分析,从而明确各要素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护士岗位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内容,为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了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
陈红[2](2021)在《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开展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教育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丰富国内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方法]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关怀能力量表(CAI)、自制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编制调查问卷,于2019年7月对我校护理学院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2016级共694名护生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通过网络查询收集教学素材,以解释性现象学和人性关怀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叙事教育教学程序,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确立叙事素材和教学方案。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0年12月选择我校护理学院2018级全日制护理本科大三学生215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学时学校的随机分组方案,将一大班共108人作为实验组,二大班共107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类型是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以《护理心理学》为教学平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叙事教育进行教学。教学结束,采用关怀能力量表(CAI)、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教学满意度评价、课程成绩、半结构化访谈、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等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叙事教育的干预效果。采用SPSS 25.0对量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质性资料。[结 果]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护生的CAI评分为181.70±16.94,显着低于国内外常模分值(P<0.001),关怀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单因素分析结果:CAI得分在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母亲关系、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4个因素的差异上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关系、与老师关系3个因素的C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及与母亲关系。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1)专家论证结果: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叙事教育教学程序及方案无修改内容,部分叙事素材需要修改语句和补充内容,最终构建了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及初步建立了符合心理护理教学的素材库。(2)均衡性比较结果:两组护生在一般资料情况、CAI及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的差异上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关怀能力量表(CAI)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总分、理解及勇气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心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量表总分、八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除S3(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5(协助满足基本需要)、S8(帮助解决困难)两个维度的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S1(灌输信念和希望)、S2(健康教育)、S4(科学解决健康问题)、S6(提供良好环境)、S7(促进情感交流)等5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3个分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比较:①实验组护生对教学评价中各项条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对照组的平时成绩为90.64、85.75,得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3、85,综合成绩分别为85.97、85.09,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教学反馈:对实验组护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3个主题: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态度、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评价、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改进意见;任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出了 3个方面的反馈。(7)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结果: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所表达内容内容均涉及到以下4个主题:意识到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理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增强同理心;树立职业信念。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护生反思日记的内容还涉及感知和学习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反思及体会职业价值3个主题。[结论]1.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关怀能力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与母亲关系,其中前两者对护生的关怀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为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及老师关系。2.本研究构建的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叙事教育对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效果显着,但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今后叙事教育的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意义。
冯兰棱[3](2021)在《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参考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构建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又能体现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方案,旨在规范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急诊专科护士管理、培训、考核及认证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进急诊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并手工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提取相关内容,了解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初步拟定培训方案框架。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拟定访谈提纲,对5名急诊专科护士和10名急诊护理专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理解,以及对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认识、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3.Delphi法:采用Delphi法对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采用Excel2019、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指标纳入标准(重要性评分>4.0分,变异系数<0.25)以及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指标,最终确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0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559篇后按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8篇文献,涉及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和教师准入标准等内容。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后提炼5个主题,分别为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设置、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及展望,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培训方案。3.Delphi结果:参与2轮咨询的专家均来自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包括急诊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领域。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0.322(P<0.05)。第一轮修改41项指标,合并6项指标,删除8项指标,新增5项指标;第二轮修改6项指标,合并4项指标,删除2项指标,最终确立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及考核评价4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选择的咨询专家专业领域涉及广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协调性较好,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充分融合核心能力要求,突出急诊专科化培训的特色,能为我国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刘欣[4](2020)在《基于核心能力的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大纲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测评,指导建立适用于肿瘤专科医院的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大纲,为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岗前培训及资格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国内10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10名分管教学培训的护理管理者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个人深度访谈,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对各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管理制度进行深入调查,明确我国现阶段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管理现状。以核心能力为理论框架,对肿瘤专科医院10名护理管理者、6名临床带教老师及6名学生进行质性访谈,调查不同对象对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需求,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合文献分析,形成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初始指标,并以核心能力指导建立了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初始大纲,经小组讨论形成第一轮函询问卷,通过对20名护理专家进行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最终形成了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指标及基于核心能力制定的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大纲。结果本研究对国内10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管理制度进行现状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肿瘤专科医院针对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管理欠规范,无统一的资格准入流程、认证方法及规范化师资培训方案且培训目标不明确,需建立适用于肿瘤专科医院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体系。通过2轮Delphi专家函询,对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测评。20位专家年龄40岁以上者占85%,副高及以上职称占95%,工作年限20年及以上占75%,两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提出意见的比率分别为50%和15%,可见专家们参与本研究有较高的积极性。专家对函询内容的判断系数(Ca)为0.960,熟悉程度(Cs)为0.870,权威系数(Cr)为0.910,专家权威程度高。两轮函询后,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一级指标协调系数是0.490,二级指标协调系是0.435,三级指标协调系数是0.452,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专家对函询内容的意见有相对较高的协调程度。核心能力一级指标的赋值均数为4.800-5.000分之间,变异系数在0%-10.082%之间;二级指标赋值均数为4.600-5.000分之间,变异系数在0%-16.390%之间;三级指标的赋值均数为4.600-5.000分之间,变异系数在0%-21.249%之间,核心能力指标重要性均数均≥3.500,变异系数≤5%,符合指标筛选条件,最终形成包括: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75个三级指标的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大纲指标协调系数为0.437,P值小于0.05,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在4.700-5.000分之间,变异系数在0%-19.168%之间,最终形成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大纲,包括7个培训模块,31个模块主题,73项培训课程及21项技术操作培训项目,总课程共75学时(40分钟/每学时),培训时间4周,培训方式:半天脱产。结论1.国内肿瘤专科医院在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无统一的资格准入流程、认证方法及培训目标明确的规范化师资培训方案。应建立完善的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资格管理体系,对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规范化师资培训,保证临床带教队伍的质量及其稳定性,提高临床带教的教学水平。2.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肿瘤专科医院的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指标及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大纲,研究方法科学严谨、指标及课程大纲内容全面、研究结果合理可靠,能够为我国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孙宏亮[5](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吴莹玉[6](2020)在《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提高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意识,为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护士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的职业防护内容。方法1.以“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护士”/“nurse*”、“培训”/“train*”/“education”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参照检索所得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初步形成条目池。2.便利抽取青岛市某3个辖区内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调查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丰富条目池。3.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包含临床护士、患者及家属和医院行政人员在内的19名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地深度访谈,访谈资料应用Colaizzi法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取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4.运用德尔菲法对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初步形成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条目池。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31.31%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辱骂、威胁、性骚扰、躯体攻击。(2)暴力事件多于白班(67.63%)、有其他同事在场(76.98%)、护士办公室(39.57%)和急诊(61.06%)发生;为首施暴人员多为中年(77.70%)、男性(78.42%)和患者家属(73.38%);施暴主要原因为施暴者素质低(71.22%)、其不合理要求被拒绝(60.43%)和等候时间长(46.76%)等;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为耐心解释(79.14%)、忍让回避(53.96%)和求助保安(30.94%);遭遇工作场所暴力后,护士受到的即时影响主要为感到委屈(80.58%)、气愤(77.70%)和工作热情下降(52.52%),且常存在持续影响(62.59%)。(3)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认知水平总体较低,66.67%的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76.13%的护士认为“工作场所暴力”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6.76%的护士不认为“工作场所暴力”不值得大惊小怪,95%以上的护士对预防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持肯定态度。(4)49.77%的护士所在医院开展过与工作场所暴力预防有关的培训。3.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取暴力识别、应对策略、自我保护、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心理支持和法律法规7个培训需求主题。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4.共20名专家参加体系构建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性分别为95.24%、95.00%。第二轮培训目标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28,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33(P<0.001);第二轮培训内容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03,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63(P<0.001)。最终确立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树立防暴意识、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熟知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和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及工作坊等。5.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目标中,“树立防暴意识”和“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两项指标所占权重最大(0.262),其次为“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和“保持健康心理状态”(0.146),最后为“熟知法律法规”(0.038)。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内容中,“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权重最大(0.547),其次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0.345),最后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0.109)。结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高;本研究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指导临床开展护士防暴能力培训工作。
袁美玲[7](2020)在《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能力结局—行为评估(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COPA)模型为指导,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相互衔接的培养思路融入到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体现ICU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医学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了解新入职护士培训及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初稿。2.半结构访谈:课题组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ICU专科护理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结束后修订函询问卷,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3.德尔菲专家函询:从全国选取3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按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指标删除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3.5、变异系数>0.25,结合课题组讨论意见进行修改或删除。4.统计学方法:函询专家一般资料用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研究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表示;条目重要程度用均数±标准差、权重值表示。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68篇文献,依据相关程度将文献分为两组:一组是非直接相关文献(78篇),这组文献主要包括培养现状、对策及发展建议,旨在了解目前MNS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本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MNS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另一组是直接相关文献(190篇),主要围绕MNS培养内容探索,包括培养模式、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与新入职护士培训并轨等内容。2.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包括MNS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有效衔接可行性及衔接后ICU方向MNS培养策略两大主题。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来自12个省份的25位专家完成了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年龄为(49.56±7.56)岁,参加工作年限为(28.32±8.93)年。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和89.29%,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17(P<0.001)和0.206(P<0.001)。4.指标修改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74项,共有12名专家提出35条修改建议。按照本研究的指标纳入排除标准,本轮共增加指标29项,删除指标4项,修改指标12项;第二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99项,共有3名专家提出5条修改建议。修改指标4项,增加指标1项。最终形成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体时间安排、临床实践内容、过程考核及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6部分在内的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结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较高,构建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为我国新入职护士培训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周悦[8](2020)在《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立足临床护理岗位并承担护理科研任务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方案构建、岗位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依据,为护理研究生教育策略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同时为临床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核心能力指标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稿。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概念界定和指标筛选。3.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计算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内容熟悉程度,以此来判断专家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结果 1.界定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构建了由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护理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8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6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260,0.3443,0.0764,0.0542,0.2731,0.1260。3.两轮函询问卷的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7和 0.88。4.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9,0.18,0.16,卡方检验p值均<0.05。结论 在对“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方面能力提升提出改进建议,为此群体的临床规范化培训、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了评价工具,并为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期提高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和科研能力,促进我国临床护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
王丽婷[9](2020)在《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国内家庭护理需求激增而家庭护士岗位未专职化的背景,通过探讨护士胜任家庭护理工作所需的能力指标,构建一套客观的胜任力模式,可作为定量评价护士从事家庭护理工作胜任力水平的评估工具,并为医疗机构后续任用考核家庭护士及开展教育培训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检索分析国内120篇与家庭护理相关的文献,从中提取并归纳家庭护士所需胜任力的关键条目;2.半结构访谈: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南昌市2所三级综合医院的护士和护士长共12名进行胜任家庭护理工作能力期望的访谈,对胜任力条目进行补充;3.专家函询:以前期形成的胜任力条目为基础设计专家函询问卷,共选择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医院管理四个领域的16名专家进行函询,根据两轮函询结果删除、修改和增加胜任力条目;4.问卷调查:以专家函询后的胜任力框架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南昌市2所三级综合医院177名护士和28名护理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满分率和界值法进一步筛选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最终的胜任力维度,并对模式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构建出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结果:1.文献分析和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文献提取出入户前准备、入户中实施和入户后反馈三个模块的32个条目;在对访谈资料逐字稿的分析后,提炼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评估、专业、规划管理、人际交往、协调合作和安全防护8大胜任能力主题;两者间的结果相互整合初拟出32个胜任力条目。2.专家函询结果:专家在两轮函询中的积极性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57,两轮函询中条目重要性的Kendall?s W值分别为0.332和0.304,可行性的Kendall?s W值分别为0.368和0.332,经χ2检验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4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修改8个条目。3.问卷调查结果:经满分率、均数和变异系数界值法分析后删除4个胜任力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入户前准备模块形成3个维度,入户中实施模块形成5个维度,入户后总结模块形成1个维度,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978%、76.764%和72.713%;问卷的I-CVI在0.8131.000间,S-CVI/Ave为0.983;问卷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08,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6840.878之间。最终形成的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共包括3个模块,9个维度,26个胜任力条目。结论: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和问卷筛查后,本研究构建出的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主要包括3大模块,9个维度和26个条目;并通过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信度分析等指标,证实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较好,其结果基本可取。
梁好[10](2020)在《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的理解与建议,初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2.对初步构建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修订,删除与补充,并确定各层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研究现状,广泛收集相关条目形成条目池,并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召开专家会议确定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随后基于前期研究理论框架,于2019年6月~9月,对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访谈结果对前期文献研究所得内容进行验证与补充,初步构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标准体系进行筛选与修改,确定体系内容,最终运用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结果:1.通过对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工作的12名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结合前期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各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0个,胜任实践级47个,高级实践级54个。2.共18名老年护理专家参与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判断系数,权威程度分别为0.867,0.961,0.914,两轮咨询各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介于0.00~0.31和0.00~0.27,两轮各层级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介于0.091~0.824和0.084~0.778(P<0.05),最终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1个,胜任实践级39个,高级实践级49个。3.基础实践级,胜任实践级与高级实践级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专业素养(0.3611,0.3519,0.3148),专业实践(0.3889,0.3519,0.3519),专业发展(0.2500,0.2963,0.3333)。各层级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法律与伦理(0.1204,0.1155,0.1038),评判性思维(0.1162,0.1169,0.1061),专业知识(0.1246,0.1195,0.1049),临床实践(0.1321,0.1173,0.1191),安全管理(0.1306,0.1186,0.1177),沟通与咨询(0.1262,0.1160,0.1151),质量管理(0.0652,0.0769,0.0840),领导与教育(0.0585,0.0716,0.0850),专业学习(0.0702,0.0769,0.0831),科研创新(0.0560,0.0708,0.0812)。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质性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共包括基础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1个)、胜任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9个)和高级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9个)。并根据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为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培训方案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能力分层规范化培训,考核及评价提供依据。
二、实施健康教育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健康教育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理论基础 |
5 研究内容和目的 |
6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叙事教育干预研究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叙事教育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文献研究 |
2.3 半结构式访谈 |
2.4 Delphi法的实施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研究结果 |
3.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步构建结果 |
3.4 Delphi咨询结果 |
3.5 确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4.2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
4.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内容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核心能力的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大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能力的概念: |
2.2 国内外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的探讨 |
2.4 国外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的探讨 |
2.5 国内外临床护理教师岗前规范化师资培训现状 |
2.6 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现状 |
2.7 小结 |
第三章 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资料收集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伦理原则 |
3.6 结果 |
3.6.1 临床带教老师管理构架不同 |
3.6.2 选拔方法及准入标准有差异 |
3.6.3 资格认证方式不同 |
3.6.4 培训方法及内容有差异 |
3.6.5 考核方法及内容不同 |
3.7 小结 |
第四章 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初始指标建立 |
4.1 文献研究 |
4.2 质性研究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2.3 资料收集 |
4.2.4 资料分析 |
4.2.5 质性访谈研究结果 |
第五章 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初始大纲建立 |
5.1 研究方法 |
5.1.1 课程内容 |
5.1.2 培训时间及方式 |
5.2 研究结果 |
第六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大纲的建立 |
6.1 研究方法 |
6.1.1 专家的遴选 |
6.1.2 函询表内容 |
6.1.3 预调查 |
6.1.4 专家函询过程 |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1.6 伦理原则 |
6.2 研究结果 |
6.2.1 专家的基本情况 |
6.2.2 专家积极程度 |
6.2.3 专家权威程度 |
6.2.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6.3 专家意见整理 |
6.3.1 核心能力第一轮专家咨询 |
6.3.2 培训课程大纲第一轮咨询结果 |
6.3.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第七章 讨论 |
7.1 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分析 |
7.2 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指标结果分析 |
7.2.1 核心能力指标的选取特点及优势 |
7.2.2 核心能力指标内容分析 |
7.3 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规范化师资培训课程大纲的研究结果分析 |
7.3.1 培训课程大纲的内容分析 |
7.3.2 培训课程大纲的研究意义 |
第八章 小结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8.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念 |
(二)医师职业特点 |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一)医学人文概述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儒家人文思想 |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西方人文思想 |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三、讨论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
(二)实践叙事医学 |
(三)投身志愿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4.1 行为目标理论 |
4.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回顾研究对象 |
1.2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
1.3 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对象 |
1.4 专家遴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法 |
3 统计学分析 |
3.1 问卷调查法 |
3.2 德尔菲法 |
4 质量控制 |
4.1 团队组建 |
4.2 问卷调查 |
4.3 半结构式访谈 |
4.4 专家咨询 |
结果 |
1 文献回顾结果 |
2 问卷调查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状 |
3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培训需求主题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 |
5 咨询专家结果 |
5.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5.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5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6 指标咨询结果 |
6.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6.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的必要性和需求性高 |
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科学性较好 |
3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可靠性较强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内容分析 |
4.1 培训目标 |
4.2 培训内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7)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ICU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2 ICU 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衔接方案指标分析 |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8)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硕士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
(二) 以学历为因素分层培训,加强硕士护士培训针对性 |
(三) 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规范化培训方案,促进能岗匹配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 核心能力与护理核心能力 |
(二) 团队角色理论 |
三、护理核心能力框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注册护士的核心能力 |
(二) 专科护士/高级实践护士的核心能力 |
(三) 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四、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方法及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护理核心能力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文献检索结果 |
(二) 核心能力概念界定及特质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半结构式访谈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
(二) 硕士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结果 |
1. 临床实践能力 |
2. 临床科研能力 |
3. 护理教育能力 |
4. 组织管理能力 |
5. 沟通协调能力 |
6. 专业发展能力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函询结果 |
(一) 专家的基本情况 |
(二) 第一轮函询反馈意见 |
(三) 第二轮函询反馈意见 |
(四) 相关统计结果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一) 科学性分析 |
(二) 可靠性分析 |
二、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结果分析 |
(一) 临床实践能力 |
(二) 临床科研能力 |
(三) 护理教育能力 |
(四) 组织管理能力 |
(五) 沟通协作能力 |
(六) 专业发展能力 |
三、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现实意义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局限性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3: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4: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综述 临床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家庭护士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家庭护士现状 |
1.2.2 国内家庭护士现状 |
1.3 国内外家庭护士胜任力现状 |
1.3.1 国外家庭护士胜任力现状 |
1.3.2 国内家庭护士胜任力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家庭护理 |
1.4.2 家庭护士 |
1.4.3 护士胜任力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文献分析 |
2.1.1 成立课题小组 |
2.1.2 内容分析法 |
2.2 半结构访谈 |
2.2.1 选取访谈对象 |
2.2.2 拟定预访谈提纲 |
2.2.3 正式访谈 |
2.2.4 资料分析方法 |
2.3 德尔菲法筛选胜任力条目 |
2.3.1 确定专家 |
2.3.2 进行两轮专家函询 |
2.3.3 统计学分析 |
2.4 问卷调查筛选胜任力条目 |
2.4.1 调查工具 |
2.4.2 调查对象 |
2.4.3 预调查 |
2.4.4 调查实施 |
2.4.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初步构建 |
3.1 文献分析结果 |
3.1.1 预试的评判信度 |
3.1.2 内容分析结果 |
3.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2 家庭护理的工作内容 |
3.2.3 家庭护理胜任力条目主题 |
3.2.4 与家庭护理工作相关的其他主题 |
第4章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4.1 专家函询结果 |
4.1.1 专家一般资料 |
4.1.2 专家积极性 |
4.1.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1.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1.5 胜任力条目的筛选与确定 |
4.2 预调查结果分析问卷的信效度 |
4.2.1 内容效度 |
4.2.2 信度 |
4.3 问卷调查筛选胜任力条目结果 |
4.3.1 问卷回收情况 |
4.3.2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
4.3.3 胜任力条目筛选 |
4.4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胜任力条目评分结果 |
4.4.1 不同职位的家庭护理胜任力条目评分结果 |
4.4.2 不同家庭护理工作经历的护士胜任力条目评分结果 |
4.5 胜任力模式的信效度检验 |
4.5.1 项目分析 |
4.5.2 探索性因子分析模式的结构效度 |
4.5.3 克朗巴哈系数分析模式的内在信度 |
第5章 讨论 |
5.1 构建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意义 |
5.2 胜任力模块内容构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
5.2.1 胜任力模块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
5.2.2 胜任力模块内容构建的可靠性 |
5.3 胜任力条目筛选结果的讨论 |
5.3.1 专家函询筛选胜任力条目结果的讨论 |
5.3.2 问卷调查筛选胜任力条目结果的讨论 |
5.4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讨论 |
5.4.1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特点 |
5.4.2 以医院为主导的胜任力模式内容的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局限性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护理能力 |
二、老年护理能力 |
三、能级进阶模式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标准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理论框架 |
二、专家会议法 |
三、现象学研究法 |
四、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四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 |
一、方法与步骤 |
二、研究结果 |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确定 |
第五节 讨论 |
一、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评价与权重分析 |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的意义 |
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实施健康教育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构建[D]. 赵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D]. 陈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D]. 冯兰棱. 兰州大学, 2021(11)
- [4]基于核心能力的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大纲的研究[D]. 刘欣. 山东大学, 2020(04)
- [5]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6]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D]. 吴莹玉. 青岛大学, 2020(01)
- [7]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D]. 袁美玲. 青岛大学, 2020(01)
- [8]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周悦.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构建[D]. 王丽婷. 南昌大学, 2020(08)
- [10]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D]. 梁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