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对鉴选收藏民族文物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姚一青[1](2014)在《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文中提出藏品管理信息化,主要研究博物馆传统藏品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快速并大幅度提升藏品管理效率的方式。本文从历年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情况出发,通过对目前现状、已有基础以及存在不足确立研究的方向,就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规范化、藏品数字信息的共享与检索、藏品信息录入标准以及实物藏品及其数字信息即时合一这四方面作尝试性解析研究,分析其轻重缓急与症结所在,力图为单体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提出方案构想。近年来,我们按照藏品信息录入标准开发出了比较完善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使之成为推动传统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效工具。并且通过对传统藏品管理工作流程的解析,分析RFID藏品管理手持机可以在藏品管理哪些环节减轻藏品保管员负担,提高藏品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以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为个案研究对象,构建完善的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即整合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RFID藏品管理手持机与RFID门禁系统,实现博物馆藏品从器身号编写到排架、盘点、提取、检索的不完全非接触式管理。通过减少藏品管理中不必要的藏品触碰移动,大幅降低其潜在损毁风险。我们期望在未来能通过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渐突破博物馆业务工作中藏品信息利用的瓶颈,实现实物藏品及其数字信息即时合一,开创博物馆藏品非接触式管理方式。
李毅君[2](2009)在《内蒙古博物院民族历史题材陈列研究》文中认为陈列是博物馆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媒介。在我国掀起又一轮新型博物馆建设浪潮的背景下,笔者以内蒙古博物院新建开放为契机,从文物特征着手,借鉴今人研究成果,对博物院民族历史题材陈列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有所进益。本文首先分析有关文物的基本概念和属性,将院藏文物置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历史长河中去通览、观察,依据文物资源特征确定陈列主题与结构的基本方向。然后,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强调陈列应当为普通大众打造轻松愉快的文化娱乐之旅,促使观众在审美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升中,感悟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基于该陈列理念,笔者将内蒙古博物院陈列主题定位于“草原文化”,建立了六大基本陈列和四大专题陈列的结构模式,并尝试从十个陈列的共性设计要求与个性设计方案上,进行陈列内容与形式的设想和解析。最后,笔者通过比较不同参观者的视角,简洁讨论陈列评估,并得出结论:博物馆应当更新观念,根据“以人为本”原则,将科研成果最大程度地转化成以陈列为主导的文化产品,并充分利用交流、互动的媒介,实现大众对博物馆美好的体验、记忆和口碑,进而创造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
刘军[3](2007)在《关于民族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鉴定方法的构想》文中指出民族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始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创立时期,"中央研究院"和燕京、中山、南开、厦门、华西协和等大学的一批学者"跑出了书斋,甚至抛开了书本"(费孝通语),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进行田野调查,同时也开始了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至今仍收藏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复旦大学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
李慧竹[4](2007)在《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门学科,博物馆学具有着特定的理论体系。博物馆学与博物馆一样,都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中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接触和认识博物馆,至20世纪初创建博物馆,在西方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影响下逐渐展开了博物馆研究,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有意识的学科构建,并在80年代初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这一发展目标。目前的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备且具有着丰富的内容,对此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强中国博物馆学界对自身理论体系的认识和了解,也会为今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体系的纵向发展、横向结构及发展趋势,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对中国博物馆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进行整理和阐述,最后对影响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归纳和分析。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本课题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然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既要立足于中国的博物馆学自身发展,又不可将它与世界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割裂开来,二者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关系;最后对博物馆学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范畴内的几个关键性理论问题给予了必要的解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实质问题,本文的观点是不应把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来理解,它表明的只是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存在状况,这是一个博物馆学本土化的过程,当代的中国博物馆学界以中国国情和民族独立性为出发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奋斗目标,对此应作出一分为二的理性认识。第二章阐述了世界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研究历程,包括三方面内容: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理论拓展、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种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学的发源,离不开博物馆的诞生,其理论体系是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博物馆学从17世纪发源后,研究内容从藏品理论逐渐向博物馆功能特别是公众教育等方向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在传统的博物馆理论体系之外,前苏联、中国和东欧国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学新体系。而当今的博物馆学研究已进入全球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创立及活动、新博物馆学运动和生态博物馆的出现、目前学界对博物馆学全球化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从中可看出,一方面各国的博物馆学家竭力研究博物馆学的学科理论,把统一、规范的学术用语和概念命题作为共同目标,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探索适合于本国博物馆实践的的理论与方法,而中国目前的博物馆学发展方向就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体现。第三章是对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初立阶段的探讨。中国在19世纪后期开始介绍和宣传博物馆并阐释博物馆有关理论,中国的博物馆学研究可划分作三个阶段,即:西方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影响下的博物馆学初立阶段、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影响下的博物馆学变革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自立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这三个阶段最显着不同表现在博物馆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阶段在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各个阶段还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共同奠定了当今中国博物馆学的基本体系与内容。从中国博物馆学的发源来看,张謇不仅在190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自己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而且他对博物馆实践的理论阐释也为中国的博物馆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最早对博物馆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博物馆学专着相继出版,博物馆学人才培育展开,并开始了中国博物馆学科的初步构建与相关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学的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在中国博物馆实践制约下比较薄弱;二是努力与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接轨。第四章是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变革阶段,主要探讨了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模式的引进、中国博物馆学的体系变革、中国博物馆学在变革阶段的特点等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中国脱离西方博物馆学影响,积极主动引入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模式,1957年出版的《苏联博物馆学基础》是苏联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果,对当时的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具有相当大影响。中国博物馆学体系发生了变革,对博物馆学基础理论重新进行阐释,并以博物馆学应用理论中陈列学理论最具变革的代表性,同时建立了与博物馆学理论相适应的中国博物馆新模式。这一阶段中国的博物馆学时代印记非常明显,在理论发展上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向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转变受到自身实践的局限;二是统一的博物馆行政指导方针弱化了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目标。第五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博物馆学的自立与发展阶段,从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全面促进、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博物馆学理论的逐步体系化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一时期的中国博物馆学通过中国博物馆学会的作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与引导、与国外博物馆学开展积极交流活动以及对博物馆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全面促进了博物馆学的迅速发展。对这一阶段的博物馆学研究成果,可由博物馆学着述和博物馆学有关期刊两方面来分析。通过对《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梳理,也揭示了这一阶段博物馆学理论的逐步体系化过程。第六章是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首先分别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在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结构上的不同观点;之后进一步从西方博物馆学角度将目前中国博物馆学的基本内容按照普通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这一体系结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普通博物馆学主要探讨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博物馆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又分为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和博物馆的基本理论两大部分。应用博物馆学是指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目、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博物馆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运作等等,并分别发展为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管理学、博物馆建筑学等。专门博物馆学是指把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应用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包括有民族博物馆学、遗址博物馆学、私立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数字博物馆学,还有早已探讨的纪念馆学、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学、县级博物馆学,以及新兴的城市博物馆学、高校博物馆学等等。第七章是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的探讨,内容可划分为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轨迹分析、影响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内外因素及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分析等三个部分。影响博物馆学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学自身学科特点上;外在因素则体现在国内社会环境、国内学术环境、与国外博物馆学的交流三个方面。从目前阶段看来,对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有利的因素越来越多,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从上述分析来看,从传统博物馆学向现代博物馆学的转化、创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科体系必将成为今后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八章是结语。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产生了三点认识: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看来,中国博物馆学尚未达到与以西方博物馆学为代表的世界博物馆学完全接轨程度;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结构与内容来看,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专门博物馆学领域不断扩大,应用博物馆学发展迅速,而普通博物馆学发展则相对薄弱;在从传统博物馆学向现代博物馆学转化过程中,受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与内容都必然发生变化,致力于与国际接轨并具自身特色的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正越来越成熟。最后笔者对当前如何加强博物馆学研究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刘军[5](2006)在《关于民族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鉴定方法的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始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创立时期,中央研究院和燕京、中山、南开、厦门、华西协和等大学的一批学者"跑出了书斋,甚至抛开了书本"(费孝通先生语),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进行田野调查,同时也开始了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至今仍收藏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复旦大学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等单位的
刘志清[6](1991)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的30年》文中指出 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落成于1959年9月,至1989年10月整整30个春秋。为了明天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昨天回顾一番,并对文物博物馆界作一点介绍。请各方赐教。一30年前,正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10周年之际,当时称为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建成并开放,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她同中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三大馆”同时问世,亦足以
宋军,秦晋庭,徐彬[7](1987)在《我们对鉴选收藏民族文物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鉴选和收藏民族文物的业务是随着一九五九年民族文化宫的兴建和《全国民族工作成就展览》的筹备开始的。近卅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设立文物保管机构,派人到民族地区征集,结合民族工作展览的筹备收藏,特别是一九八一年来,改
二、我们对鉴选收藏民族文物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对鉴选收藏民族文物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一、选题原因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节 藏品管理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藏品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综述 |
二、藏品管理信息化实践前沿 |
第一章 藏品数字信息共享与检索问题研究 |
第一节 藏品数字信息共享 |
一、藏品数字信息管理的共享趋势 |
二、藏品数字信息管理共享解决方案 |
第二节 藏品数字信息的检索研究 |
一、检索研究的必要性 |
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检索方式 |
三、标签技术促进藏品信息检索互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藏品信息录入标准问题与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着录规范》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指标体系与内容分析 |
二、藏品信息分类问题 |
三、叙词合理化 |
四、选择型指标问题 |
第二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藏品信息录入标准分析与研究 |
一、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藏品信息录入标准现状 |
二、他国叙词规则的区域融合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促进藏品管理规范化 |
第一节 CMS推动新建馆藏品管理规范化的实践 |
一、上海院士风采馆应用CMS案例 |
二、CMS促进新建馆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化 |
第二节 提升区域内博物馆藏品管理规范化 |
一、上海地区国有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 |
二、CMS提升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藏品管理手持机研究 |
第一节 藏品管理中RFID技术应用的可行性 |
一、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
二、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分类 |
三、藏品管理中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手持机功能分析 |
一、功能结构论述 |
二、库房规模决定手持机运行方式 |
三、藏品物理特征主导电子标签选取、贴附 |
四、图像信息在手持机功能中的重要性 |
五、生成总登记号群功能由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藏品管理信息化雏形及其远景 |
第一节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总体概况 |
一、项目的相关描述 |
二、信息化总体构架 |
第二节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实现路径 |
一、手持机实现库内非接触式藏品管理方式 |
二、手持机实现库外藏品管理职能 |
第三节 藏品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的远景 |
一、加强学科交叉研究 |
二、对单体博物馆工作的影响 |
三、有利于完成全国范围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内蒙古博物院民族历史题材陈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内蒙古博物院文物资源概述 |
(一) 民族文物概念问题 |
1. 关于民族文物的概念 |
2. 关于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 |
(二)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资源 |
1. 基本概况 |
2. 特征表现 |
二、内蒙古博物院陈列策划 |
(一) 陈列策划理念 |
1. 呈现历史意义 |
2. 激发审美意识 |
3. 创新自主娱乐 |
(二) 陈列主题定位 |
1. 陈列主题的确定原则 |
2. 内蒙古博物院陈列主题定位 |
(三) 陈列构想与结构分析 |
1. 内蒙古博物院陈列构想 |
2. 内蒙古博物院陈列结构分析 |
(四) 陈列设计思考 |
1. 内容设计方面 |
2. 形式设计方面 |
三、内蒙古博物院陈列设计 |
(一) 基本陈列设计 |
1. 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
2. 大漠春秋,谁主沉浮 |
3. 神话之“太阳契丹” |
4. 马背天骄的峥嵘天下 |
5. 森林草原之风 |
6. 风雷激荡的岁月 |
(二) 专题陈列设计 |
1. 骥韵生动—草原鞍马文化集锦 |
2. 金缕琼裳—草原服装饰物荟萃 |
3. 快意正浓—草原乐舞艺术撷英 |
4. 流光溢彩—草原民族工艺选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思路 |
第三节 博物馆学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范畴 |
第二章 世界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研究历程 |
第一节 博物馆学的发源及理论拓展 |
第二节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种博物馆学理论体系 |
第三节 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学研究 |
第三章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初立阶段 |
第一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发源 |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初步发展 |
第三节 早期中国博物馆学的特点 |
第四章 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变革阶段 |
第一节 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模式的引进 |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体系变革 |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学在变革阶段的特点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博物馆学的自立与发展 |
第一节 博物馆学研究的全面促进 |
第二节 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成果 |
第三节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发展 |
第六章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
第一节 关于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若干观点 |
第二节 普通博物馆学研究 |
第三节 应用博物馆学 |
第四节 专门博物馆学 |
第七章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轨迹比照分析 |
第二节 影响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我们对鉴选收藏民族文物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D]. 姚一青. 复旦大学, 2014(03)
- [2]内蒙古博物院民族历史题材陈列研究[D]. 李毅君. 内蒙古大学, 2009(03)
- [3]关于民族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鉴定方法的构想[A]. 刘军. 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 2007
- [4]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 李慧竹. 山东大学, 2007(06)
- [5]关于民族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鉴定方法的构想[A]. 刘军. 中国民族文博(第一辑), 2006
- [6]民族文化宫展览馆的30年[J]. 刘志清. 中国博物馆, 1991(01)
- [7]我们对鉴选收藏民族文物的体会[A]. 宋军,秦晋庭,徐彬. 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