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预处理及发酵方式对提高蔗渣发酵产物蛋白含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苟文来[1](2020)在《蛋白添加剂对木质纤维酶解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通过生物炼制技术生产生物乙醇等燃料和化学品,可以有效缓解化石能源短缺而造成的能源危机。其中,利用纤维素酶将木质纤维素水解成可发酵的单糖是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的关键步骤,但由于生物质高度的复杂抗降解结构以及木质素的存在会导致纤维素酶对木质素的非生产性和不可逆吸附,从而降低了酶水解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在木质纤维原料酶解过程中添加非酶蛋白是减少纤维素酶非生产性吸附的较好选择。为了研究此类蛋白在木质纤维素酶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更加经济有效的非酶解蛋白,本论文选择了疏水性依次增加的三种蛋白Collagen、BSA、Casein作为添加剂,研究蛋白疏水性的变化对甘蔗渣酶解产糖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理和协同纤维素酶降解碱预处理甘蔗渣作用条件优化等工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首先,通过在线预测和实际测定获得了疏水性依次增强的三种非水解蛋白质Collagen、BSA和Casein,研究了蛋白疏水性的改变对木质纤维素酶解产糖的促进作用,发现疏水性最强的Casein对甘蔗渣的酶解效果越好,协同效果为32.1%,BSA次之,协同效果为20.3%,疏水性最小的Collagen最差,协同效果为5.9%。同时,比较了蛋白添加剂和表面活性剂对甘蔗渣的酶解具有同等的促进效果。其次,对蛋白添加剂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热稳定性实验表明,蛋白添加剂均能提高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通过分析不同疏水性蛋白在木质素上的吸附行为以及经过不同蛋白助剂处理过的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情况,表明蛋白添加剂能减少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非生产性吸附,且蛋白的疏水性越强,越容易与木质素结合,减少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非生产性吸附作用也越明显。采用SDS-PAGE研究蛋白添加剂对木质素吸附纤维素酶各组分的影响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然后,选取Casein作为添加剂协同降解碱预处理甘蔗渣,优化了酶解条件。当温度为50℃、p H为5.0、Casein添加量为50 mg/g底物时,酶解效率最高,为66.4%。采用分批补料策略酶解20%的高固含量底物时(在8 h、12 h和16 h分别补添加5%、4%和3%的甘蔗渣),比一次投料酶解效率提高了9%。通过研究蛋白疏水性对木质纤维素酶解效果的影响规律、机制及其协同纤维素酶降解碱预处理甘蔗渣作用条件优化,为寻找更加经济有效的蛋白添加剂服务于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从而为生物乙醇的商业化提供参考依据。
张窦[2](2018)在《甘蔗渣的乙醇钠预处理和发酵产乳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是低碳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成为世界研究热点领域之一。由生物质发酵产生乳酸主要经过预处理、酶解和微生物发酵三个步骤。本研究以甘蔗渣为原料,首次用乙醇钠进行预处理,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用同步糖化发酵和分步糖化发酵法产乳酸;首次探索用明矾对甘蔗渣的乙醇钠预处理水解液进行脱毒,获得明矾脱毒的最佳浓度,并从浊度、抑制物等方面初步探讨明矾脱毒的机理。经不同浓度的乙醇钠溶液预处理甘蔗渣发现,以总酶解效率为标准,乙醇钠浓度2%处理组为最优,此时总酶解效率为83.81%,纤维素和木聚糖含量分别为54.61%和28.67%,与未预处理相比,酶解效率明显上升。对凝结芽孢杆菌进行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发现,当底物葡萄糖浓度为15g/L、氮源酵母提取物浓度为1.6%、发酵初始菌种OD600为0.4时,发酵效果最优,乳酸最高乳酸得率达0.96 g/g。以2%乙醇钠预处理的甘蔗渣为底物,在最优条件下进行发酵实验,分步糖化发酵中,乳酸最高浓度为10.93 g/L,得率为0.59 g/g,平均生产速率为0.91 g/L/h;同步糖化发酵中,乳酸最高浓度仅5.89 g/L,得率0.32 g/g,平均生产速率为0.16 g/L/h。用不同浓度的明矾对预处理水解液进行脱毒,以酶解72 h还原糖浓度为指标,探究明矾的脱毒效果。0.5%乙醇钠预处理液对酶解过程抑制作用不明显,随着乙醇钠浓度的升高,预处理液对酶解的抑制作用增大。当乙醇钠浓度为2%时,加入的明矾浓度为1%时,脱毒效果最佳。此时水解液中葡萄糖和木糖含量分别为37.31 g/L和18.88 g/L,葡萄糖和木糖浓度比不添加明矾分别提高了71.13%和75.86%;预处理水解液的表观变化明显,浑浊度从212.67下降至38.14;抑制物香草醛、糠醛、对香豆酸和丁香酸的去除率分别为57.69%、4.35%、18.05%和100%。
巴慧敏[3](2017)在《微生物组合发酵甘蔗渣生产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农业产生的大宗量木质纤维素副产物通常很难降解,且利用率低,传统的堆积或直接燃烧的处理方式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将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为饲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这也是缓解目前存在的粮食短缺、人畜争粮问题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工农业产生的木质纤维素转化饲料还存在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甘蔗渣为材料,较系统地开展微生物组合发酵蔗渣生产饲料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微生物组合发酵方式对蔗渣纤维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微生物组合发酵方式。通过对本实验室保藏的具有较强的产果胶酶和半纤维素酶能力的短小芽孢杆菌HG-28、产半纤维素酶能力的枯草芽孢杆菌HR-6、产纤维素酶能力的黑曲霉MX-11等霉菌,以及面包酵母BH-5等6株菌的单独及组合处理方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发现短小芽孢杆菌HG-28和枯草芽孢杆菌HR-6同时接种并作为第一阶段发酵,然后将黑曲霉MX-11和面包酵母BH-5同时接种并作为第二阶段发酵的组合发酵方式为最优,发酵后的蔗渣中粗纤维含量降低到30%,且风味有较大提高。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表征以及检测蔗渣发酵处理过程中系列降解酶的活性动态变化,进一步分析了以上确定的最优微生物组合发酵方式对蔗渣纤维的降解作用。(2)研究了不同蔗渣粉碎粒径对微生物组合发酵降解蔗渣效果的影响。发现在20-80目粒径范围内,微生物降解蔗渣的量随粒径减小呈增加趋势,但粒径过小(120目)不利于蔗渣的降解。进一步对不同粉碎粒径的蔗渣发酵过程中的溶氧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在第一阶段发酵中,80目粒径实验组能为细菌生长提供合适的溶氧和蔗渣降解的营养物质。在第二个发酵阶段,80目粒径实验组中的溶氧和蔗渣降解的营养物质均能满足菌体的正常生长,从而促进蔗渣的降解。因此,综合分析不同蔗渣粒径影响溶氧和蔗渣降解量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优选最适的蔗渣粉碎粒径为80目。(3)优化建立了微生物组合发酵蔗渣生产饲料的二阶段发酵新工艺。首先,优化了微生物组合发酵的培养基中氮源组成及含量、料液比及各菌种的接种量分别为:0.7 g硫酸铵/5 g甘蔗渣,0.5 g黄豆饼粉/5 g甘蔗渣;最佳料液比为5/50(w/v);短小芽孢杆菌HG-28和枯草芽孢杆菌HR-6接种量均为10%,黑曲霉MX-11接种量为5%,面包酵母BH-5接种量为10%;其次,优化了第二发酵阶段的氮源添加量和最佳发酵终点时间:0.7 g硫酸铵/5 g甘蔗渣,0.3 g黄豆饼粉/5 g甘蔗渣;第一阶段发酵时间为8 h,第二阶段发酵时间为5 d。采用优化的发酵工艺处理蔗渣,粗纤维含量从49.9%降至25.1%,降解率达37.3%,蛋白质含量从0.9%提高至3.7%,蛋白质提高率达69.4%,较仅采用黑曲霉与酵母混合发酵蔗渣的粗纤维降解率提高了3.7倍,蛋白质提高率达5.2倍。本研究建立的微生物组合发酵蔗渣生产饲料新工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蔗渣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实验依据。
瞿晓苏[4](2017)在《Triton X-100和β-葡萄糖苷酶强化基于嗜热厌氧菌的生物质糖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使人们将可再生清洁燃料的开发利用作为研究的中心。生物燃料来源于生物类物质或者通过生物质这种可降解的材料获得,众多优越性使其已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可替代能源。相比于其它燃料而言,生物燃料的原材料具有可再生性,这与目前使用的常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相区别。同时生物燃料可以通过有机废弃物产生且对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近些年关于生物能源的经济和环境评估取得了较大地发展。本论文利用嗜热厌氧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介导的生物降解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微晶纤维素和甘蔗渣的生物糖化: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提高嗜热厌氧菌利用纤维素进行生物糖化的机理探究;2)Triton X-100提高嗜热厌氧菌利用甘蔗渣进行生物糖化的条件优化研究;3)TritonX-100和β-葡萄糖苷酶强化嗜热厌氧菌利用甘蔗渣进行生物糖化的研究;4)嗜热厌氧菌本身的纤维素酶体系和商业化纤维素酶CTec2之间的协同性探究。利用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嗜热厌氧菌体系降解纤维素时可以显着提高发酵液中还原糖的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Triton X-100增强嗜热厌氧菌对纤维素进行生物糖化的潜在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方面,Triton X-100的添加抑制了嗜热厌氧菌的生长代谢,从而导致嗜热厌氧菌对还原糖的运输和消耗减少;另一方面,Triton X-100对发酵液中纤维素酶的酶活和浓度有积极影响,推测可能是由于细胞表面吸附的纤维素酶或者纤维小体发生解吸并释放到发酵液中造成的。探究了利用该体系以木质纤维素为底物进行生物糖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以40 g/L碱预处理的甘蔗渣为底物,在最适糖化条件下,即在接种后48 h添加Triton X-100、初始pH和温度分别为5.5和55℃C、厌氧条件下,葡萄糖产量可以达到10.72 g/L。糖化液可以直接接种酵母用以生产乙醇,而且不用添加任何外源营养物质。当利用生长代谢更快的嗜热厌氧菌DSM 1313进行生物糖化时发现发酵液中存在明显的纤维二糖积累,外源添加30 CBU/g的β-葡萄糖苷酶可以降低或者解除纤维二糖对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以60 g/L碱预处理的甘蔗渣为底物时,葡萄糖含量和底物降解率分别达到21.33 g/L和61.94%,这相比于对照(3.01 g/L,35.27%)分别提高了 609.41%和75.53%。更加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嗜热厌氧菌体系和商业化纤维素酶CTec2(添加量为30 CBU/g,1.2 FPU/g)的混合物在酶解微晶纤维素中体现出“1+1>2”的协同性,在60 g/L的纤维素浓度下,最终的葡萄糖浓度和微晶纤维素糖化率分别达到56.90 g/L和94.8%。此外,在更高的微晶纤维素浓度(100 g/L)下也可以获得83.17 g/L的葡萄糖。本研究通过在嗜热厌氧菌体系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将其直接作为纤维小体的粗酶液并和较少量的商业化纤维素酶CTec2进行复配,对微晶纤维素有较高的糖化效率并体现出很好的协同性。该体系无需发酵液中纤维小体酶系的分离纯化并极大地减少了商业纤维素酶的用量,这为微晶纤维素及木质纤维素的糖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柳富杰[5](2017)在《甘蔗渣制备青贮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蔗渣是甘蔗制糖的三大副产物之一,目前主要用于燃烧和造纸,利用率较低。甘蔗渣具有价格便宜、数量庞大、成分稳定和来源集中等特点,用于生产反刍动物粗饲料具有极大的前景。然而,由于甘蔗渣中木质素含量过高,且木质素可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会形成致密木质纤维结构,导致微生物和酶利用率低,不宜直接应用于生产高品质粗饲料。故本研究以甘蔗渣为原料,利用氢氧化钠/尿素预处理,降低木质素含量和提高其可发酵性。随后,通过青贮方式对预处理后甘蔗渣进行发酵,并探索添加剂及调制条件对青贮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比单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钠/尿素两种方法对甘蔗渣的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对降解木质素和提高酶解率有显着作用。其中氢氧化钠/尿素混合预处理木质素降解率为61.83%,纤维素酶解率为72.68%。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氢氧化钠/尿素降解甘蔗渣的最佳条件为:尿素浓度为10.50%、氢氧化钠浓度为4.44%、预处理时间为6.3 h、处理温度为60℃。以此条件进行预处理后的甘蔗渣木质素降低了 62.45%,纤维素提升了 65.27%,酶解后还原糖量为0.518 g/g(相对于甘蔗渣)。向预处理后的甘蔗渣中添加乳酸菌及纤维素酶,以提高青贮品质,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或纤维素酶均有利于提高青贮效果。二者混合添加的试验组青贮后pH降低至4.27,乳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干物质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 56.52%、61.15%和42.22%,氨态氮/粗蛋白(NH3/TN)、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分别下降了 26.89%、12.08%和 5.04%。通过正交试验对不同调制条件下甘蔗渣青贮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因素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甘蔗渣水分含量>粉碎粒径>糖蜜添加量,并由此得到的最佳调制条件为:甘蔗渣含水量60%-65%、粉碎粒径为2.36 mm、糖蜜添加量为9%。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青贮饲料pH值为4.22,乳酸/总酸为66.41%,NH3/TN为4.81%,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3.60%,NDF 和 ADF 分别为 68.21%和 56.07%。
吴兆鹏,谭文兴,蚁细苗,黄曾慰,梁达奉,常国炜,曾练强[6](2016)在《甘蔗渣的饲用价值及其作为饲料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甘蔗渣是甘蔗制糖工业最大宗的副产品,具有量大、集中,价格低廉等特点,其营养成分适合作饲料。甘蔗渣的饲料化不仅可以节省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还能解决人畜争粮的尴尬局面和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制糖工业的经济收益。本文主要从甘蔗渣的饲用价值、饲料化优缺点、预处理、以及甘蔗渣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现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为甘蔗渣的饲料化提供理论参考。
张和平[7](2016)在《乳酸菌发酵甘蔗渣、糖密酒精废醪液制备饲料工艺及其技术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甘蔗渣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生物质,经过一定处理可有效提高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动物饲料来源。糖蜜酒精废醪液是糖蜜酒精工业的副产品,营养丰富,富含动植物或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目前,利用甘蔗渣和糖蜜酒精废醪液制备饲料研究越来越广,但都主要侧重提高蛋白质含量,而对于适口性和风味改善方面仍缺乏研究支持。因此,本研究利用白腐菌、黑曲霉对甘蔗渣进行生物处理降解木质纤维素,旨在提高其适口性;其次,将经过处理的甘蔗渣混合糖蜜酒精废醪液经乳酸菌复合系发酵,参考《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进行营养价值评定,结合生产实际,优化出甘蔗渣混合糖蜜酒精废醪液生产工艺并进行了技术可行性评估。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了四种因素料液比、发酵温度、接菌比例以及发酵时间,从单因素实验结果可知,不同水平单因素对蔗渣中性洗涤纤维素(NDF)、酸性洗涤纤维素(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降解均较为显着(p<0.05)。选取料液比、发酵温度和接菌比例三个较显着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以离均差平方和最小项发酵时间作为误差项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和发酵温度为影响甘蔗渣木质纤维素成分降解极显着因素(p<0.01),接菌比例为显着因素(p<0.05)。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料液比1:3,发酵温度30℃,白腐菌和黑曲霉接菌比例4:1,发酵时间35天时NDF、ADF和ADL降解率最高,通过验证测得:NDF 含量降为 70.97±1.47%,降解率为 18.87%;ADF 含量为 50.77±0.77%,降解率为18.32%;ADL含量为12.51±0.85%,降解率为17.67%,较优化前大幅提升,说明工艺可行,有效的促进了蔗渣木质纤维素成分的降解,有利于改善蔗渣饲料适口件。(2)通过连续限制性培养法从自然界筛选出一组乳酸菌复合系,通过单菌分离并进行16SrDNA鉴定,该复合系主要包括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乳酸片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其基本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系最适pH为6.3-6.5,最适温度为37℃,培养25小时测得产酸量为82.98±8.44g/L,发酵性能良好。将该复合系接种到甘蔗渣混合糖蜜酒精废醪液进行固态发酵,以乳酸产量为主要指标,选取料液比、碳源添加量、氮源添加量以及复合系接种量做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水平料液比、碳源添加量和接种量对发酵饲料中乳酸积累量影响较为显着(P<0.05),氮源添加量不显着(p>0.05)。选取三个显着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和碳源添加量对乳酸积累量影响显着,接种量影响不显着。根据正交实验的最佳优化条件进行验证实验,发现蔗渣废醪液比例为1:1.5,碳源添加量为9%,接种量为15%发酵9天,效果最好。测得pH为3.99±0.02,乳酸积累量为3.11±0.09%,乳酸菌活菌数为1.86x105CFU/g。参考青贮饲料评定质量标准进行评定评级,结果表明:发酵组得分较对照组高,评级为优等,因此,甘蔗渣混合糖蜜酒精废醪液经过乳酸菌发酵有利于改善风味,提高发酵品质。(3)结合生产综合考虑,选择了制备蔗渣饲料最优方案,即甘蔗渣不经过生物预处理,直接混合糖蜜酒精废醪液经乳酸菌固态发酵,从而设计工艺并进行了技术可行性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项目技术方案设计科学合理,选用工艺设备先进适用。该项目主要采用国内较先进设备,较先进生产工艺,方案科学合理,符合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原则。
胡金峰[8](2014)在《蔗渣转化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化石能源渐趋枯竭,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开发可替代化石能源的生物燃料。以天然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及丁醇,具有地域适宜性广、清洁、环保和可再生等优点。目前在我国,糖厂的蔗渣除部分用于造纸外,大部分直接用作锅炉燃料烧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本研究中使用原料蔗渣,经过预处理、酶解后,发酵生产乙醇、丁醇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蔗渣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由于预处理过程可能产生发酵抑制物,所以首先定量研究了预处理可能产生的发酵抑制物对乙醇、丁醇发酵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物对乙醇发酵的毒性从高到低为:酚类化合物>甲酸>呋喃衍生物。甲酸对发酵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pH值的变化,糠醛会导致乙醇发酵一个较长的滞后期,但对最终乙醇得率影响不大。酚类化合物对乙醇发酵抑制明显,而当酚类化合物与呋喃衍生物或者有机酸的协同抑制时对乙醇发酵抑制效果更强。糠醛,羟甲基糠醛,甲酸,香兰素,愈创木酚各1g/L时,乙醇发酵抑制率达到88%。抑制物对丁醇发酵的作用于乙醇发酵类似,除了糠醛,当糠醛浓度达到2g/L时,菌种的生长及丁醇发酵抑制率达到90%。1g/L木质素会降低15%酵母菌发酵乙醇的得率;MgSO4能有效的解除木质素对发酵的抑制作用,添加0.01mol/LMgSO4后,木质素对乙醇抑制被解除。而低浓度的木质素(小于2g/L)时,并不会抑制丁醇发酵,且当木质素浓度低于0.5g/L时,能够微弱的促进发酵,当木质素浓度达到4g/L时,抑制了20%的丁醇的生成。其次,对蔗渣进行乙酸预处理,并研究预处理的蔗渣固体(Pretreated BagasseResidues, PBR)用于纤维素酶水解糖化。研究发现(1)单段纤维素酶水解PBR时,在酶水解的前30h,底物水解率(SED)随酶解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较快,30h后底物酶水解率的升高逐渐趋于平缓。预处理时乙酸浓度的增加,预处理的蔗渣的酶解效果更好。当预处理醋酸浓度为0.5%,并且酶水解底物(PBR)浓度为5%,总葡萄糖得率(EHGY)最大,达到82%,酶解率达到89%。(2)分批补料的多段纤维素酶水解,可有效的降低抑制物的积累对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底物和酶的充分混合接触、吸附等过程,最终提高葡萄糖浓度,提高酶解得率。但是,葡萄糖得率随着初始底物浓度的提高而下降。与未脱毒的预处理液发酵丁醇产量(0g/L)相比,活性炭处理后的预处理液发酵丁醇产量为1.6g/L及2.3g/L总溶剂产量。蒸发浓缩能除去95%以上的糠醛,浓缩后的水解液经活性炭处理后,丁醇浓度达到6.6g/L,总溶剂产量达到9.6g/L。蔗渣酶水解液直接用于丁醇发酵,丁醇浓度达到13g/L,总溶剂产量达19g/L。在酶解后不移除酶解残渣,在随后接种丙酮丁醇梭菌时,补充过滤灭菌后的纤维素酶,之后开始发酵,能有效提高低浓酶解底物(15%以下)发酵后的丁醇浓度(当酶解底物浓度为10%时,丁醇浓度从10g/L提高到12g/L),这表明此行为对碳水化合物能够更有效的利用。活性炭对纯糠醛吸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活性炭对糠醛溶液平衡吸附量随着活性炭用量增大而减小,随着糠醛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吸附等温式可用Freundlich等温方程描述。预处理液中糠醛的平衡吸附量呈随活性炭用量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预处理液中存在木质素降解产物,且活性炭对木质素降解产物的吸附选择性强于糠醛。
黄亚琼,孙绍发,王智斌[9](2014)在《蔗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燃料乙醇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之一,以木质纤维原料替代淀粉类和糖类原料生产乙醇成为全世界研究的热点。蔗渣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废弃物,因其来源广泛,纤维素含量高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资源。介绍了蔗渣的组成与特点及蔗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现状,阐述了蔗渣预处理、酶解糖化及发酵产乙醇的研究概况。蔗渣用来生产乙醇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肖正[10](2014)在《利用农林剩余物高温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能源植物巨菌草为发酵底物,富集得到了四个不同的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生物燃气菌群。将富集得到的菌群在5 L发酵罐和35 L发酵罐内进行了扩大培养后,单位原料积累产气量下降量均不足5%,说明该菌群稳定性较好,可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巨菌草厌氧发酵前进行堆沤预处理的实验表明,沼液堆沤效果最佳。接种量32%和64%时产气效果好,总产气量较高。未外加氮源的巨菌草(即C/N42.5)发酵起始明显滞后。而外加氮源使起始碳氮比低于30的巨菌草发酵的产气量效果大致相同。最佳起始碳氮比范围是14~22。有机氮源或无机氮源对最终的产气总量影响不大。对不同农林剩余物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六种农林剩余物的TS差别很大,最高的银耳菌糠为81.15%,最低的笋头仅为21.82%。这六种原料的灰分含量大体在5%~10%TS。不同原料的含碳量大多集中在40%~50%,但甘蔗渣中的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原料,达到了 65.08%。不同原料中的含氮量有明显区别,从0.61%到5.69%不等。由此得到的碳氮比也有较大差别,较低的如菇头7.34,较高的是甘蔗渣106.69。从六种农林剩余物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总糖)与木质纤维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总量对比来看,除菇头外,木质纤维素含量均高于主要营养成分。其中甘蔗渣中木质纤维素含量远远高于主要营养成分。本实验所用的六种农林剩余物高温生物燃气发酵的积累产生物燃气量和积累产甲烷量差别很大。产气效果最好的是菇头,15天的高温生物燃气发酵积累产生物燃气量为485.1 ml/g TS,甲烷浓度为53.5%。产气效果最差的是茶树菇菌糠,15天的积累产生物燃气量仅为39.0 ml/g TS,由于其产气效果太差,可以判断其发酵失败,即本实验所用的茶树菇菌糠不能正常发酵。从相关系数上可以看出原料主要营养成分与木质纤维素之比与积累产生物燃气量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原料中大量营养成分(主要指粗蛋白、总糖、粗脂肪)含量越高,木质纤维素含量越低,则原料的产生物燃气效果越好。杏鲍菇菌糠在15天的高温生物燃气发酵过程中原料TS减少到了 47.49%。第三天时挥发性脂肪酸(VFA)在发酵液中的含量最高达到了 64.5μg/ml。杏鲍菇菌糠中的大量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减少了 58.89%、58.63%、76.47%。第0~6天是这三种成分迅速减少的阶段。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39.77%、47.48%。原料中的木质素几乎没有发生降解。沼渣碳氮比从起始的18.85升高到15天后的32.53。原料中所含的碳共有41.89%转化为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52.23%的碳依然呈固体状态存留在沼渣中,其余5.88%溶入沼液成为溶液状态的碳。0~6天是氮元素从沼渣迅速向沼液转化的阶段。
二、不同预处理及发酵方式对提高蔗渣发酵产物蛋白含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预处理及发酵方式对提高蔗渣发酵产物蛋白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蛋白添加剂对木质纤维酶解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
1.1.2 纤维素乙醇生产过程主要技术难题 |
1.2 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非生产性吸附 |
1.2.1 木质纤维素结构 |
1.2.2 非生产吸附的定义 |
1.2.3 木质素-酶相互作用的机制 |
1.3 减轻木质素对纤维素酶非生产性吸附的方法 |
1.3.1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 |
1.3.2 添加木质素阻断剂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不同疏水性非酶蛋白添加剂的选择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试剂配制 |
2.1.4 蛋白浓度的测定方法 |
2.1.5 商业用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FPA) |
2.1.6 蛋白添加剂增效活性计算 |
2.1.7 不同疏水性蛋白的寻找及疏水性测定 |
2.1.8 甘蔗渣酶解 |
2.1.9 比较蛋白添加剂和表面活性剂在碱预处理甘蔗渣水解中的作用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蛋白质标准曲线 |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2.3 不同疏水性蛋白的寻找及疏水性测定 |
2.2.4 甘蔗渣酶解 |
2.2.5 比较蛋白添加剂和表面活性剂在碱预处理甘蔗渣水解中的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酶蛋白添加剂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及其机理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蛋白添加剂对纤维素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3.1.4 木质素制备 |
3.1.5 酶解实验 |
3.1.6 吸附实验 |
3.1.7 SDS-PAGE测定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83] |
3.1.8 测定相对酶活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蛋白添加剂对纤维素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2 蛋白添加剂对不同木质素含量的木质纤维素的影响 |
3.2.3 蛋白添加剂对木质素的吸附亲和力 |
3.2.4 蛋白添加剂对木质素吸附纤维素酶的影响 |
3.2.5 相对酶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酪蛋白协同酶解碱预处理甘蔗渣的条件优化及分批补料策略提高其酶解效率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主要仪器 |
4.1.3 甘蔗渣预处理 |
4.1.4 甘蔗渣成分的测定 |
4.1.5 酪蛋白添加剂协同降解碱预处理甘蔗渣的条件优化 |
4.1.6 补料酶解关键变量酶载量和最初固体含量的确定 |
4.1.7 补料策略 |
4.1.8 甘蔗渣酶解葡萄糖得率计算公式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甘蔗渣成分分析 |
4.2.2 酪蛋白添加剂协同降解碱预处理甘蔗渣的条件优化 |
4.2.3 补料酶解关键变量酶载量和最初固体含量的确定 |
4.2.4 补料分批策略对提高葡萄糖滴度和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甘蔗渣的乙醇钠预处理和发酵产乳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甘蔗渣概述 |
1.3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 |
1.4 纤维素预处理水解液的脱毒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甘蔗渣乙醇钠预处理及其酶解效果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酸发酵条件的优化及甘蔗渣发酵产乳酸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物料平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蔗渣C_2H_5ONa预处理的脱毒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微生物组合发酵甘蔗渣生产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蔗渣特性与开发应用 |
1.2 现有蔗渣开发饲料的研究方法 |
1.3 微生物发酵蔗渣生产饲料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2 微生物组合发酵方式对蔗渣的降解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同蔗渣粉碎粒径的微生物组合发酵降解效果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微生物组合发酵蔗渣生产饲料的工艺优化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Triton X-100和β-葡萄糖苷酶强化基于嗜热厌氧菌的生物质糖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质的介绍和利用现状 |
1.1.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
1.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生物能源化技术的重要性 |
1.1.3 预处理方法 |
1.1.4 酶法水解 |
1.1.5 发酵策略 |
1.2 木质纤维素糖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木质纤维素的糖化方法 |
1.2.2 生物糖化 |
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木质纤维素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
1.4 纤维素酶和纤维小体的利用现状 |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Triton X-100提高嗜热厌氧菌利用纤维素进行生物糖化的机理探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表面活性剂 |
2.2.2 实验菌株 |
2.2.3 培养基 |
2.2.4 仪器与试剂 |
2.2.5 实验方法 |
2.2.6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表面活性剂对嗜热厌氧菌代谢微晶纤维素的影响 |
2.3.2 以纤维二糖为底物,探究表面活性剂对嗜热厌氧菌生长的影响 |
2.3.3 表面活性剂对嗜热厌氧菌降解微晶纤维素发酵液酶活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4 表面活性剂促进嗜热厌氧菌利用微晶纤维素进行生物糖化的潜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riton X-100提高嗜热厌氧菌利用甘蔗渣进行生物糖化的条件探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表面活性剂 |
3.2.2 实验菌株 |
3.2.3 培养基 |
3.2.4 仪器与试剂 |
3.2.5 实验方法 |
3.2.6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riton X-100不同添加时间对发酵液酶活的影响 |
3.3.2 Triton X-100对发酵液最适酶解温度的影响 |
3.3.3 Triton X-100对发酵液最适酶解pH以及氧气对发酵液酶解的影响 |
3.3.4 Triton X-100对酵母SHY07-1生长代谢的影响 |
3.3.5 最适生物糖化条件下甘蔗渣降解率和乙醇发酵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riton X-100和β-葡萄糖苷酶强化嗜热厌氧菌利用甘蔗渣进行生物糖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表面活性剂 |
4.2.2 实验菌株 |
4.2.3 β-葡萄糖苷酶和商业化纤维素酶 |
4.2.4 培养基 |
4.2.5 仪器与试剂 |
4.2.6 实验方法 |
4.2.7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riton X-100添加时间对还原糖积累的影响 |
4.3.2 底物浓度对发酵液中还原糖积累的影响 |
4.3.3 同时添加β-葡萄糖苷酶进一步提高嗜热厌氧菌的生物糖化 |
4.3.4 嗜热厌氧菌和CTec2生物糖化的协同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甘蔗渣制备青贮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饲料紧缺问题与甘蔗渣类生物质资源 |
1.1.1 饲料紧缺问题 |
1.1.2 甘蔗类生物质概述 |
1.2 甘蔗渣木质纤维素的概述 |
1.2.1 纤维素 |
1.2.2 半纤维素 |
1.2.3 木质素 |
1.3 甘蔗渣的预处理 |
1.3.1 物理处理 |
1.3.2 化学处理 |
1.3.3 生物处理 |
1.4 青贮饲料的发展 |
1.4.1 青贮简述 |
1.4.2 青贮的发酵过程和特点 |
1.4.3 粗饲料青贮添加剂的简述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2.1 实验材料 |
2.1.1 蔗渣原料和酶 |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甘蔗渣成分的测定 |
2.2.2 甘蔗渣的预处理方法 |
2.2.3 预处理后甘蔗渣的酶解 |
2.2.4 葡萄糖标曲的制定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甘蔗渣主要成分分析 |
2.3.2 氢氧化钠预处理后甘蔗渣主要成分的变化 |
2.3.3 氢氧化钠/尿素预处理后甘蔗渣主要成分的变化 |
2.3.4 甘蔗渣预处理前后酶解率的变化 |
2.3.5 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蔗渣表面结构 |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7 尿素强化酶解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甘蔗渣氢氧化钠/尿素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甘蔗渣和酶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3.2.2 预处理后甘蔗渣的酶解 |
3.2.3 预处理单因素的研究及条件优化 |
3.2.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预处理单因素的影响 |
3.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对甘蔗渣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4.1.3 实验设计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感官评判结果 |
4.2.2 实验室评定 |
4.2.3 营养成分测定 |
4.3 小结 |
第五章 调制条件对甘蔗渣青贮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感官评定结果 |
5.2.2 实验室评定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5.2.3 调制条件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甘蔗渣的饲用价值及其作为饲料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甘蔗渣的营养特点 |
2 甘蔗渣饲料化的难点 |
3 甘蔗渣的处理方法 |
4 甘蔗渣在动物饲喂中的应用 |
4.1 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
4.2 在其他动物的应用 |
5 前景展望 |
(7)乳酸菌发酵甘蔗渣、糖密酒精废醪液制备饲料工艺及其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甘蔗渣预处理技术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微生物发酵蔗渣制备饲料 |
1.3.1 微生物发酵蔗渣制备饲料常见菌种 |
1.3.2 微生物发酵蔗渣制备饲料研究进展 |
1.4 糖蜜酒精废醪液及其在饲料领域的综合利用 |
1.5 微生物发酵蔗渣、糖蜜酒精废醪液制备饲料存在的问题 |
1.6 本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蔗渣生物预处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单因素试验 |
2.1.4 正交试验设计 |
2.1.5 指标测定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甘蔗渣理化成分 |
2.2.2 单因素试验甘蔗渣纤维成分降解的影响 |
2.2.3 正交试验对甘蔗渣纤维成分降解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蔗渣、糖蜜酒精废醪液混合发酵条件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1.3 复合系菌群分离与鉴定 |
3.1.4 乳酸菌复合系相关性质的研究 |
3.1.5 指标测定方法 |
3.1.6 单因素实验 |
3.1.7 正交试验设计 |
3.1.8 发酵饲料质量评定 |
3.1.9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菌种分离及鉴定 |
3.2.2 乳酸菌复合系基本性质研究 |
3.2.3 单因素对乳酸菌复合系发酵蔗渣糖蜜酒精废醪液效果的影响 |
3.2.4 正交试验对乳酸菌复合系发酵蔗渣、糖蜜酒精废醪液效果的影响 |
3.2.5 发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可行性评估 |
4.1 总体方案设计 |
4.1.1 产品方案选择 |
4.1.2 生产工艺流程 |
4.1.3 主要生产设备选型 |
4.2 技术可行性评估 |
4.2.1 技术先进性原则 |
4.2.2 工艺适用性原则 |
4.2.3 经济合理原则 |
4.2.4 安全性原则 |
4.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B 黑曲霉、白腐菌接种量与湿重标准曲线 |
附录C 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 |
(8)蔗渣转化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蔗渣的概况 |
1.2 生物质能源概述 |
1.2.1 生物质乙醇 |
1.2.2 生物质丁醇 |
1.3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 |
1.3.1 木质纤维素组成和结构 |
1.3.2 物理法 |
1.3.3 化学法 |
1.3.4 物理化学法 |
1.3.5 生物法 |
1.4 木质纤维素的酶水解 |
1.4.1 纤维素酶组成 |
1.4.2 纤维素酶作用机理 |
1.5 发酵抑制物概述 |
1.5.1 有机酸 |
1.5.2 呋喃醛类 |
1.5.3 酚类化合物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抑制物对酵母发酵产乙醇的作用 |
2.1 原料和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安琪酵母的活化 |
2.1.4 乙醇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2.1.5 抑制物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
2.1.6 酶解液发酵 |
2.1.7 葡萄糖测定 |
2.1.8 乙醇的全挥发顶空气相色谱(HS-GC)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缓冲液和 pH 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
2.2.2 温度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
2.2.3 抑制物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
2.2.4 木质素对发酵的抑制以及利用 MgSO_4解除其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抑制物对梭菌发酵产丁醇的作用 |
3.1 原料和实验方法 |
3.1.1 实验原料和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培养基 |
3.1.4 培养方法 |
3.1.5 菌种的转接 |
3.1.6 培养基优化 |
3.1.7 添加抑制物丁醇发酵实验 |
3.1.8 生物量 OD_(600)测定 |
3.1.9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3.1.10 丁醇的顶空气相色谱(HS-GC)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丁醇发酵液中丙酮、丁醇和乙醇分析 |
3.2.2 培养基的单因素优化 |
3.2.3 优化后培养基 |
3.2.4 丙酮丁醇梭菌的生长代谢规律 |
3.2.5 抑制物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蔗渣稀醋酸预处理及酶水解 |
4.1 原料和实验方法 |
4.1.1 实验原料和药品 |
4.1.2 实验仪器 |
4.1.3 蔗渣乙酸溶液预处理 |
4.1.4 单段纤维素酶水解 |
4.1.5 分批补料纤维素酶水解 |
4.1.6 原料、预处理样品及预处理液样品成分分析 |
4.1.7 水解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蔗渣原料预处理后分析 |
4.2.2 底物浓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
4.2.3 多段纤维素酶水解中不同底物浓度对水解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处理液和水解液发酵丁醇 |
5.1 原料和方法 |
5.1.1 原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吸附时间与浓度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
5.1.4 温度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
5.1.5 pH 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
5.1.6 发酵培养基及菌种培养接种 |
5.1.7 葡萄糖及木糖的丁醇发酵 |
5.1.8 预处理液的发酵 |
5.1.9 酶水解液的发酵 |
5.1.10 测定糠醛和羟甲基糠醛 |
5.1.11 预处理液及酶水解液糖浓度及发酵后丁醇测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还原糖标准曲线 |
5.2.2 吸附时间与活性炭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5.2.3 温度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
5.2.4 pH 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5.2.5 葡萄糖和木糖的丁醇发酵 |
5.2.6 预处理液发酵 |
5.2.7 酶水解液的发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活性炭吸附发酵抑制物的动力学研究 |
6.1 原料和方法 |
6.1.1 原料 |
6.1.2 实验仪器 |
6.1.3 糠醛吸附动力学测定 |
6.1.4 蔗渣预处理液的吸附动力学 |
6.1.5 测定糠醛、羟甲基糠醛 |
6.1.6 吸附动力学方程 |
6.1.7 等温吸附线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糠醛的吸附动力学 |
6.2.2 糠醛吸附的等温吸附线 |
6.2.3 预处理液的吸附动力学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7.1.1 抑制物对酵母发酵产乙醇的作用 |
7.1.2 丁醇培养基优化及预处理可能抑制物对梭菌发酵产丁醇的影响 |
7.1.3 蔗渣稀醋酸预处理及酶水解 |
7.1.4 预处理液及酶水解液发酵 |
7.1.5 活性炭吸附发酵抑制物的动力学研究 |
7.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7.3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蔗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蔗渣的概述 |
1.1 蔗渣的特点分析 |
1.2 蔗渣转化为燃料乙醇的现状 |
2 蔗渣生产燃料乙醇的方案 |
2.1 蔗渣生产燃料乙醇流程 |
2.2 蔗渣的预处理方法 |
2.2.1 物理法。 |
2.2.2 化学法。 |
2.2.3生物法。 |
2.3 蔗渣的酶解糖化及发酵 |
3 小结与展望 |
(10)利用农林剩余物高温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生物燃气及其发展现状 |
1.1 生物燃气与沼气 |
1.2 国内外生物燃气工程的发展 |
2 生物燃气的独特优势 |
2.1 天然气的完美替代品 |
2.2 能源效益 |
2.3 生态效益 |
2.4 经济效益 |
3 生物燃气工程与现代生态农业生产 |
4 产甲烷发酵过程 |
5 影响产甲烷发酵过程的因素 |
5.1 温度 |
5.2 发酵液pH |
5.3 接触与搅拌 |
5.4 原料碳氮比 |
5.5 原料预处理 |
6 农林剩余物的开发利用 |
7 不同来源的农林剩余物 |
7.1 菌糠和菇头 |
7.2 甘蔗渣 |
7.3 笋壳和笋头 |
8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8.1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
8.2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
8.3 本项目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甲烷菌群的富集及其稳定性评估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甲烷菌群的初次富集 |
2.2 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甲烷菌群的第二次富集 |
2.3 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甲烷菌群的第三次富集 |
2.4 扩大培养时菌群稳定性的评估 |
3 小结 |
第三章 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甲烷菌群的发酵特性分析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堆沤方式对菌群发酵效果的影响 |
2.2 不同接种量对菌群发酵效果的影响 |
2.3 不同起始碳氮比对菌群发酵效果的影响 |
2.4 不同氮肥来源对菌群发酵效果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农林剩余物的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六种农林剩余物的总固体含量和灰分含量 |
2.2 六种农林剩余物的碳氮含量及碳氮比 |
2.3 六种农林剩余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2.4 六种农林剩余物的木质纤维素含量 |
2.5 六种农林剩余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与木质纤维素总量 |
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农林剩余物的高温发酵产甲烷效果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农林剩余物高温发酵的日产气量变化 |
2.2 不同农林剩余物高温发酵的日产气量变化 |
2.3 不同农林剩余物高温发酵的甲烷浓度变化 |
2.4 不同农林剩余物高温发酵的积累产气量 |
2.5 农林剩余物原料性质与积累产气量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 |
第六章 杏鲍菇菌糠发酵过程中的成分降解与转化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提高底物浓度对杏鲍菇菌糠高温发酵过程的影响 |
2.2 杏鲍菇菌糠高温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变化 |
2.3 杏鲍菇菌糠高温发酵过程中的沼渣总固体变化 |
2.4 杏鲍菇菌糠高温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的降解 |
2.5 杏鲍菇菌糠高温发酵过程中碳、氮的转化 |
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本文的重要结论 |
1.1 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甲烷菌群的富集 |
1.2 高温降解植物性原料产甲烷菌群的发酵特性分析 |
1.3 不同农林剩余物的成分分析 |
1.4 不同农林剩余物的高温发酵产甲烷效果 |
1.5 杏鲍菇菌糠发酵过程中的成分降解与转化 |
2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不同预处理及发酵方式对提高蔗渣发酵产物蛋白含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蛋白添加剂对木质纤维酶解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苟文来. 广西大学, 2020(02)
- [2]甘蔗渣的乙醇钠预处理和发酵产乳酸研究[D]. 张窦. 暨南大学, 2018(01)
- [3]微生物组合发酵甘蔗渣生产饲料的研究[D]. 巴慧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4]Triton X-100和β-葡萄糖苷酶强化基于嗜热厌氧菌的生物质糖化研究[D]. 瞿晓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甘蔗渣制备青贮饲料的研究[D]. 柳富杰. 广西大学, 2017(01)
- [6]甘蔗渣的饲用价值及其作为饲料应用的研究进展[J]. 吴兆鹏,谭文兴,蚁细苗,黄曾慰,梁达奉,常国炜,曾练强. 中国牛业科学, 2016(05)
- [7]乳酸菌发酵甘蔗渣、糖密酒精废醪液制备饲料工艺及其技术可行性研究[D]. 张和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7)
- [8]蔗渣转化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的研究[D]. 胡金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9]蔗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J]. 黄亚琼,孙绍发,王智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8)
- [10]利用农林剩余物高温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的研究[D]. 肖正.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