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眼花芽形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20)在《氯酸钾处理对“石硖”龙眼开花结果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以“石硖”龙眼为材料,通过使用氯酸钾处理,研究不同时期施用对龙眼花期、雌雄花开放和成花率、叶片光和色素含量、内源激素含量等树体营养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施用氯酸钾后叶片氧化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筛选出龙眼施用氯酸钾的最佳时期,根据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初步分析鉴定。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A:2018年12月1日施用氯酸钾、处理B:2018年12月15日施用氯酸钾、处理C:2019年1月10日施用氯酸钾、处理D:2019年1月23日施用氯酸钾、处理E:对照(清水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A、B、C、D四个处理出现花原基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其中A处理居所有处理中最早,其次是B、C、D处理,四个处理末花期明显晚于对照,D处理最晚,C处理次之,A处理和B处理的抽穗率、雌雄花比例和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龙眼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施用氯酸钾后稍有下降,后期迅速上升,A处理在整个花芽分化期叶片内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居所有处理中最高且显着高于对照。3.叶片矿质元素P、Ca、Mg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K含量明显下降。A、B处理叶片P、Ca、M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A处理叶片K含量显着低于对照,C、D处理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4.叶片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在龙眼花芽生理分化期逐渐增加,GA3和ZT含量在花芽生理分化后期逐渐下降。A、B处理叶片IAA、ABA含量高于其它处理且与对照具有显着差异,A、B、D三个处理叶片GA3和ZT含量低于对照。5.A、B、C、D四个处理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对照,果实成熟前期B、D处理可食率均高于其它处理,A、B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A、B、C、D四个处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均低于对照。6.氯酸钾处理后,氧化相关Dl ZAT10和Dl PR1基因表达下调,Dl YY1和Dl WIP2基因表达上调,可初步判定Dl ZAT10和Dl PR1为氧化胁迫相关基因,Dl YY1和Dl WIP2为氧化防御相关基因。综上所述,本试验中“石硖”龙眼在12月初或中旬土施+喷施氯酸钾,能够明显推迟和延长龙眼花期,形成较多优质花芽,增加树体营养,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
姚丹[2](2019)在《梅NAC基因的分离鉴定及移动性分析》文中提出嫁接技术作为重要的园艺手段,广泛应用于果树育苗和高接换种。砧穗互作不仅与激素、营养运输有关,还与mRNA等大分子的长距离转运有关。研究证明,RNA可作为系统信号分子通过嫁接进行长距离运输,从而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梅NAC基因家族,以梅品种‘龙眼’为试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克隆了 PmNAC32基因并构建了过表达载体;以该基因转基因烟草与野生型烟草互为砧木和接穗进行嫁接,深入研究了PmNAC32基因mRNA的远距离传递特性及其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梅基因组有106个NAC基因家族成员,根据系统发育特征将其分为12个亚族,该基因家族多编码酸性氨基酸,大部分NAC蛋白为亲水蛋白,其二级结构多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要构成元件。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梅NAC蛋白为典型的核蛋白。组织表达分析发现梅NAC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特征的差异表明它们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功能。2、从梅品种‘龙眼’中分离克隆PmNAC32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功能分析。结果显示,PmNAC32基因CDS全长为969 bp,编码322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为稳定、亲水性、非分泌蛋白,在胞内不发生跨膜运动,以随机卷曲作为其主要构成元件。PmNAC32蛋白N端含有保守的NAM结构域,属于典型的NAC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mNAC32蛋白与桃NAC亲缘关系最近,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3、构建PmNAC32基因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获得转PmNAC32烟草株系,PmNAC32过表达能使烟草提早开花,叶片老化速度加快。以转基因烟草与野生型烟草相互嫁接发现,接穗PmNAC32mRNA可传递至砧木,砧木PmNAC32 mRNA可传递至接穗,表明PmNAC32mRNA在转基因烟草嫁接体系中具有双向远距离传递特性。此外,转基因烟草为砧木嫁接会使得野生型接穗花期提前、叶片早衰,进一步验证了PmNAC32 mRNA能通过嫁接从砧木远距离传递到接穗,从而调控接穗性状。
吴欣欣[3](2019)在《AG-WUS-LHP1-lncRNA协同调控梅多雌蕊形成和发育》文中研究说明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是原产于中国的蔷薇科李属植物。梅果实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水果。雌蕊是果实形成的基础,通常梅完全花具有一枚正常发育的雌蕊并最终形成一个果实。然而,梅中还存在一些品种一朵花具有2至更多雌蕊的性状,其中一部分雌蕊能够正常发育形成一花多果,提高梅观赏价值,但也有一部雌蕊不能正常授粉结实,降低梅果实品质。目前有关梅多雌蕊研究较少,这一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梅一花一雌蕊品种‘青佳2号’(QJN2)和一花多雌蕊品种‘大羽’(DY)为植物材料,使用石蜡切片法来确定DY多雌蕊分化的关键时期;确定AG和WUS在两个品种间的时空表达变化与多雌蕊分化的关系;确定AG及H3K27me3蛋白与WUS的结合位点及结合量;筛选两个品种间的差异表达lncRNAs;确定多梳家族蛋白(PcG)成员LHP1在花发育中的作用;提出AG-WUS-LHP1-lncRNA在梅多雌蕊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选择单雌蕊品种QJN2和多雌蕊品种DY为研究对象,对其雌蕊数量、雌蕊分化进程以及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雌蕊数量统计发现:QJN2均为单雌蕊,而DY通常含有2至3个雌蕊。并且两个雌蕊类型具有相似的表面结构和雌蕊形态。通过对QJN2和DY雌蕊分化进程研究发现,DY多雌蕊分化进程与QJN2基本一致。在DY的多雌蕊分化进程中,9月底雌蕊原基未萌动,但萼片和花瓣分化已较完整,此时期为雌蕊未分化期;雌蕊分化初期在10上旬,此时雌蕊原基开始萌动;10下旬至11月底为雌蕊分化期,雌蕊原基细胞分裂旺盛,分化出花柱和柱头;由此我们确定10月上旬是梅雌蕊分化的关键时期,并决定雌蕊数量。而在这一雌蕊分化时期,DY中IAA和ZT含量显着高于QJN2,可能影响多雌蕊的分化。2.AG和WUS是花器官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基因,两个基因在QJN2和DY雌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发现,在雌蕊未分化期AG和WUS的表达趋势相反,这可能与它们之间的负调控有关,并且AG基因在雌蕊分化期和分化末期一直有较高的表达,说明AG可能与花器官中的胚珠等发育有关。确定了适用于梅花芽ChIP超声条件:功率16%,每工作3 s,间隔9 s,总时间为3 min,为后续免疫沉淀后的荧光定量PCR做准备。确定了 QJN2和DY中均包含AG和H3K27me3蛋白。而ChIP-qPCR结果显示QJN2中组蛋白抑制性标签H3K27me3结合WUS基因,在WUS1、WUS2和WUS 3位点结合均显着高于DY;并且QJN2在WUS2位点AG蛋白结合显着高于DY,这一结果说明H3K27me3是WUS基因表达抑制的重要方式,AG抑制WUS基因表达的过程可能受到表观遗传因子的调控。3.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bp并且不编码蛋白的RNA分子。目前,已有报道指出lncRNAs具有调控功能,并且在植物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梅中lncRNAs的特征、表达遗传模式以及功能还不清楚。因此,我们通过RNA-seq研究QJN2和DY梅雌蕊发育相关lncRNAs的特征和表达差异。共鉴定到2572个已知lncRNAs、24648个已知基因,预测到591个新lncRNAs。已知lncRNAs和新lncRNAs的序列平均长度均比mRNAs的序列平均长度短,并且lncRNAs的整体表达也低于mRNAs。表达分析共筛选出186个差异表达已知lncRNAs(DEKLs)、163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89个差异表达新lncRNAs(DENLs)可能与雌蕊发育相关。预测到421个基因与DEKLs互作,254个基因与DENLs互作,153个miRNAs分别与100个DEKLs互作,112个miRNAs分别与55个DENLs互作。进一步分析发现DEKL XR514690.2下调表达miR172d,上调表达AP2。而DEUL TCONS00032517通过抑制ppe-miR160a/b诱导A-ARR表达,A-ARR负调控细胞分裂素信号。此外,ZT处理能够显着促进花芽中AP2的表达。本研究首次特征性描述涉及雌蕊发育相关lncRNAs,为lncRNAs调控梅多雌蕊分化和花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4.LHP1是表观遗传调控因子PRC1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花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对梅LHP1蛋白的分析,我们发现梅LHP1蛋白是由450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量大小为50.21 kDa,理论等电点5.24,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并且LHP1蛋白预测定位于细胞核。而与CDD数据库比对发现梅LHP1蛋白含有CD和CSD结构域。这一结果说明梅LHP1具有识别H3K27me3修饰标签,并且具有结合蛋白的能力。通过CoIP LC-MS/MS结果我们发现梅LHP1蛋白可以结合蛋白质。在QJN2中LHP1与histone H3.2 蛋白互作。Histone H3.2 可以形成 H3K27me3。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QJN2中LHP1结合的H3K27me3信号强于DY,QJN2中LHP1识别H3K27me3有利于抑制WUS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两个样品中LHP1均能与FLK互作,可能通过调控花器官鉴定基因影响花发育。本试验对梅LHP1蛋白的蛋白质结合能力进行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LHP 1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李艳林[4](2018)在《梅生长素响应因子的克隆及其在花发育中的功能分析》文中提出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为我国传统果树,梅花享有国花的美誉,研究表明梅果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含有B1(C19H22O6)物质,该物质具有抑癌作用,常食梅果实,对于预防肠胃癌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梅雌蕊败育现象严重,梅花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极端气候,逆境等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败育现象。研究表明,梅雌蕊败育现象和自身的调控基因有重要的关系。生长素响应因子在植物体内可以作为生长素的受体,直接或间接的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许多研究表明植物花败育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关系,但有关梅花败育与激素关系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植物基因启动子中包含多种重要的顺式作用元件,在转录水平上参与调控下游相应基因表达,从而使植物能够抵御外界环境胁迫。本研究参照前人的研究结果,运用RT-PCR方法在从梅品种‘大嵌蒂’的早期花芽中分离克隆出PmARF13和PmARF17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其基因结构和功能特征。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了 PmARF13和PmARF17基因在梅品种‘大嵌蒂’和‘龙眼’不同时期花芽和叶芽、‘大嵌蒂’不同雌蕊形态花芽、‘大嵌蒂’不同成熟花器官的时空表达情况;亚细胞定位技术确定了PmARF17基因转录蛋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梅早期花芽和叶芽,以及盛花期不同花器官激素含量的测定,并与PmARF13和PmARF17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为生长素响应因子ARF与植物激素之间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梅雌蕊败育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梅PmARF17基因启动子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生长素响应基因在梅雌蕊发育中的转录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梅品种‘大嵌蒂’中克隆得到2600 bp的PmARF13基因。结果表明,其编码蛋白推测为不稳定、水溶性、非分泌跨膜蛋白,且为细胞核蛋白。系统发育进化树及同源比对表明,PmARF13蛋白与其他植物的生长素响应因子蛋白序列相似度很高,PmARF13的N端具有高等植物转录因子特有的B3-DNA结合域,C端具有AUX/IAA二聚化结构域,同时含有Auxin response factor元件,保守区与其他物种相似度很高。2、从梅品种‘大嵌蒂’中克隆得到2342 bp的PmARF17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推测为不稳定、水溶性、非分泌跨膜蛋白。系统发育进化树及同源比对表明,PmARF17蛋白与其他植物的生长素响应因子蛋白序列相似度很高,PmARF17N端及C端蛋白序列较为保守,与其他植物ARF蛋白相似度高。3、PmARF13基因在10月、1月份花芽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PmARF13基因可能起到促进雄蕊发育的作用,可能通过调控雄蕊和萼片的生长来影响梅的花发育过程。PmARF17基因在1 1月、12月、1月雌蕊发育重要时期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PmARF17基因促进或维持‘大嵌蒂’雌蕊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能减轻梅雌蕊败育现象,可能是梅雌蕊发育的正调控基因;PmARF17基因对于梅雄蕊的发育也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可能通过调控雄蕊的生长影响梅的花发育及雌蕊败育进程。激光扫描共聚焦的方法发现PmARF17蛋白被定位到细胞核和细胞膜上。4、梅不同类型花芽、叶芽、花器官中内源激素的测定及与PmARF13、PmARF17基因的表达关联分析表明:在梅花生长发育过程中,PmRF13基因可能与IAA、ABA、ZT起到协同作用。PmARF13基因可能通过调控雄蕊IAA水平影响梅的雌蕊发育,通过负调控GA3含量来影响花瓣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梅的花发育进程。PmARF13基因在可能通过负调控雌蕊、雄蕊、花瓣及萼片中ZT含量来影响梅的花发育进程。ABA含量的变化与PmARF17基因在‘大嵌蒂’花芽和叶芽中的表达总体上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梅雌蕊发育中可能互为拮抗作用。PmARF17基因和ZT在梅花芽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互为拮抗作用。PmARF17基因的表达与GA3含量在梅雌蕊发育中可能互为协同作用,通过共同调节雌蕊和雄蕊中GA3含量来影响梅的花发育及雌蕊败育进程。PmARF17基因可能通过负向调控雌蕊、雄蕊及花瓣中ABA的含量来影响梅的花发育及雌蕊败育进程。PmARF17基因可能通过正向调控雌蕊、雄蕊、萼片中ZT含量来影响梅的花发育。5、克隆得到2037 bp PmARF17启动子序列。该启动子含有赤霉素响应元件GARE-motif、水杨酸响应元件TCA-element、核心启动子元件TATA-Box、光应答元件BoxI、GAG-motif等。农杆菌介导的该启动子瞬时侵染拟南芥实验表明,PmARF17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可以启动其下游GUS基因的表达,使拟南芥雄蕊、花瓣及根部特异性呈现蓝色。推测PmARF17启动子在梅花发育进程中对下游基因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可为ARF在梅雌蕊败育中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魏丹凤[5](2015)在《龙眼SV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四季蜜’、‘立冬本’龙眼嫁接新梢及‘红核子’龙眼叶芽为材料,研究不同龙眼品种中SVP同源基因序列的差异(包括基因序列的可变剪切)及表达差异,探究龙眼SVP同源基因在龙眼的成花调控网络中(包括花芽分化和幼年期调控)的作用。本试验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荧光定量PCR验证龙眼13个成花调控基因在‘四季蜜’和‘立冬本’嫁接新梢中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GI与FKF1基因在‘四季蜜’中均表达升高,SVP、 FLC、 EMF2的同源基因在‘四季蜜’中表达降低。龙眼中的TFL1同源基因TFL1(6O27)与TFL1(6475)变化趋势不同,TFL1(6027)在‘四季蜜’中的表达稍高于‘立冬本’,而TFL1(6475)在‘四季蜜’中表达降低。LFY、AP1与SOC1基因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差异不明显。2.以‘四季蜜’龙眼嫁接新梢及‘红核子’龙眼叶芽为试验材料,克隆龙眼中的SVP同源基因,得到‘四季蜜’龙眼中SVP645基因的7个不同拷贝序列、SVP2719的7个可变剪切序列,‘红核子’龙眼中SVP645基因的7个不同拷贝序列、SVP2719的4个可变剪切序列。分析各序列,发现龙眼SVP645基因的大多数拷贝在‘红核子’和‘四季蜜’中序列存在差异;SVP2719基因在‘四季蜜’和‘红核子’中的碱基序列基本无差异,编码区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3.荧光定量PCR分析两个龙眼SVP同源基因在‘红核子’品种中花芽分化过程的表达。结果显示,在1月份龙眼花芽开始形态分化的时候,SVP645基因的表达达到顶峰,而SVP2719基因表达却开始下降,表明SVP645与SVP2719基因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SVP2719功能可能与抑制花芽分化有关。4.选择‘四季蜜’中SVP2719的S-1和S-6号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本氏烟草。结果发现龙眼SVP2719-S1基因使烟草的花蕾形状发生了变化,花蕾畸形,不能正常成花;SVP2719-S6基因使烟草的花朵形状发生了变化,花瓣畸形,但花瓣数、萼片、雌蕊、雄蕊无变化。
何志祥[6](2013)在《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树体管理粗放、树体结构紊乱、光能利用率低是油茶低产的重要原因,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树体结构状况,是提高油茶光合产量和丰产性能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油茶生产中树体调控技术落后、精细化树体管理难度大的突出问题,分析普通油茶树体结构特征,提出油茶丰产树体结构指标体系;研究油茶对不同修剪措施的反应;建立树体结构调控模式,从树体生长发育、冠层光合特性、树体营养生理3个方面探讨不同树体结构调控模式机理,从而建立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树体结构调控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油茶树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1、油茶生长发育对修剪的反应试验研究了角度调整、回缩、人工造伤和短截4种修剪方法对油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调整侧枝角度对新梢生长和光合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油茶花果发育无明显影响,侧枝角度以45°处理的表现最好,花芽分化率、坐果率、新梢长度、光能利用率均高于90°处理和对照。回缩强度对油茶树体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轻度回缩的新梢生长状况最佳,新梢抽梢数量、新梢长度和新梢直径分别较对照提高36.05%、108.60%、35.90%;中度回缩净光合速率最大。环剥与刻芽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油茶新梢生长发育,并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随着环剥宽度的增加,对新梢抽梢数量和新梢抽梢质量抑制程度增强,环剥宽度在0.6cm时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1.59μmolCO2/m2·s.刻芽能促进芽上方的新梢萌发,其中,在芽上方刻芽的新梢短而粗壮。短截不同类型和树冠不同部位枝条对油茶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有重要影响。短截强枝会促进萌生长而细的枝条,短截弱枝会抽生短而粗的枝条。短截冠层中层枝条提高新梢抽梢数量和质量;短截冠层上层外围枝条,促发的新梢数量少,但新梢短而粗壮,新梢净光合速率最高。2、油茶树体调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处理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简化修剪最有利于春梢的抽梢数量和质量;精细修剪和粗放修剪效果相差不多,均优于对照组。精细修剪最有利于夏梢的抽梢及其生长发育。树体调控后促进了新叶生长,以精细修剪新叶生长状况最好,简化修剪次之。树体调控的花芽数量均高于对照,以简化修剪最有利于花芽形成和分化,平均花芽数量为376个,花芽分化率为55.26%,比对照提高14.56%。简化修剪产量最高,单株鲜果平均产量为6.74kg,是精细修剪的1.6倍,粗放修剪产量的1.2倍。精细修剪的单果性状最好。树体调控能改善树体结构,叶面积系数显着降低,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叶面积系数分别为3.83、4.77、6.89、7.56;精细修剪和简化修剪显着减少主枝数量、降低树高、提高主枝分枝高度。3、油茶树体调控冠层光合特性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处理的冠层光合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3种树体调控模式处理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光能利用率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对数值大小有差异,其中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各调控模式的影响程度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精细修剪>对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树体调控是通过控制冠层光辐射和空气湿度从而改变净光合速率的。树体调控措施能增强油茶植株对弱光和强光的利用程度,以简化修剪和精细修剪的效果较好,新梢生长期和果实生长期,简化修剪的光补偿点分别为33μmol.m-2.s-1、35μmli.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810μmol.m-2.s-1、715μmol.m-2.s-1。新梢生长期与果实生长期不同调控模式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规律一致。其大小顺序均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对照>精细修剪。新梢生长期与果实生长期不同调控模式处理下的光能利用率大小变化规律与净光合速率相同。树体调控模式在油茶整个年生长周期中均有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作用,但调控模式与光能利用率无密切关系。树体调控措施能很好的改善冠层相对光照强度。对不同调控模式间变化比较得出,精细修剪处理与简化修剪处理效果相当,整体冠层光照强度分布均呈漏斗形,冠层由上至下,由北向南光照强度逐渐增强;不同调控模式相对光照强度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变化,在12:00达到峰值,峰值大小随着修剪强度增加而增大。4、油茶树体调控营养生理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模式的树体营养状况及酶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调控模式下油茶树体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可溶性蛋白质3种有机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呈现规律基本一致,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在果实生长期达到峰值;可溶性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呈V形,在果实生长期含量最低。树体调控措施处理的3种营养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以简化修剪最好,3种营养物含量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中均最高,精细修剪和粗放修剪基本相同。在新梢生长期和果实生长期3种营养物质含量与新梢长度均呈极显着相关性,但与新梢直径的相关性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在新梢生长期3种营养物质含量与新梢直径相关性极显着,在果实生长期仅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着相关性。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硝酸还原酶、蔗糖合成酶、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调控模式对酶活性影响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对照>精细修剪。简化修剪模式均最高,而精细修剪模式最低,表明适度修剪能提高酶活性,而过度修剪降低酶活性。
范娜娜[7](2012)在《几种调控措施对泸州地区龙眼成花逆转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泸州主栽龙眼品种“泸丰一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三种(喷施调节剂、环割、断根)防止成花逆转的调控措施,进行龙眼花芽分化时期花序基枝叶片及顶芽激素、碳氮营养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综合分析激素与碳氮代谢间的互作关系及影响成花逆转的机理,筛选出影响成花逆转的碳氮代谢关键酶,并对不同调控措施处理的防止效果进行比较,探寻泸州地区防止龙眼成花逆转的有效调控措施,为龙眼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150.00mg/L多效唑+150.00mg/L、100.00mg/L乙烯利+1.0mg/L细胞分裂素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洒在树冠上及断根铺膜处理,较大程度延长了花序主轴分化期,分别比对照延长了4d,3d,3d。2.适当浓度(150mg/L及100mg/L)乙烯调节剂组合调控措施可以显着提高树体的雌花数、雌花率及坐果率,其中雌花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2.57%和38.22%,各处理的冲梢率显着低于对照,其中处理B(100mg/L乙烯利调节剂组合)的冲梢率(18.58%)最低,比对照低34.18%,且芽轴增长率与冲梢率呈显着正相关。不同处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龙眼树体的成花坐果状况,有效地抑制了成花逆转发生,其中以150.00mg/L多效唑+100.00mg/L乙烯利+1.0mg/L细胞分裂素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洒在树冠上的处理效果最优,断根覆膜次之。3.为防止冲梢实施处理后,龙眼树体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在花序主轴分化期先降低,在多级侧花序快速分化期及花器官分化期升高,蔗糖含量在紫红色花序原基出现时期降低,含量先下降后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除处理B(100mg/L乙烯利调节剂组合)在处理半个月后有显着的下降后又升高外,其他处理持续升高,全碳含量明显提高,全氮含量除处理A、B(150mg/L、100mg/L乙烯利调节剂组合)在花序主轴分化中期显着提高后又下降外,其他处理与对照差异不大,碳氮比整体上有所提高。4.各处理对碳氮代谢有关酶活力的影响差异不一,处理后从整体上看,在花序主轴分化期叶片中的SS分解和合成活力、AI和NI活力、AMS活力均有提高,在紫色花序原基出现前SPS活力提高,在多级侧花序快速分化期SS分解活力提高;顶芽中SS分解和合成活力下降,而SPS活力提高,AI和NI活力在多级侧花序快速分化期前提高,之后降低,AMS活力在主轴分化期明显提高;叶片和顶芽中GS活力都提高。5.由分析基枝叶片碳氮化合物与相关酶的相关性得出,在形态分化期对代谢起关键作用的酶是SS分解酶、SPS及GS。6.试验处理后,花序基枝叶片中在形态分化期GA3含量、ABA含量相对降低、提高;而对于顶芽中的激素,GA3含量和ABA含量在主轴分化期较高,在多级侧花序快速分化期较低,整个形态分化期ZT水平较低,利于防止龙眼成花逆转,促进龙眼花芽分化。IAA含量受影响变化复杂,规律性不强。花序基枝叶片在主轴分化期ZT/GA3、GA3/ABA比值较大,IAA/GA3(?)匕值较小,在紫色花序原基出现前ZT/ABA比值较大,且在多级侧花序分化期IAA/GA3比值较大,可提高花芽成花率,降低冲梢率;顶芽在花序主轴分化前期IAA/GA3比值较低,末期ZT/GA3比值较高,而GA3/ABA、ZT/ABA比值在形态分化期较低,利于龙眼成花。7.形态分化期基枝叶片碳氮代谢相关酶与激素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S分解、AI与ABA呈极显着正相关;NI与GA3、ZT/ABA显着、极显着负相关,而与IAA、ZT极显着正相关;AMS与ZT、GA3/ABA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GS与ZT、IAA、IAA/GA3呈极显着性正相关。
蔡中芳[8](2010)在《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期营养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四季花龙眼具有周年开花结果的习性、坐果率高、带蜂蜜风味的肉质果实等优点。在很多方面优于常规品种,其树姿开张、树体矮化,适于高密度栽培种植,所以研究四季花龙眼的花芽分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是合理调控花芽分化进程和提高栽培效益的基础。本试验以5-6a的四季花龙眼为试材,研究了冬梢花芽分化进程中碳素营养和相关生理活性的变化动态。采用石蜡切片法显微观察其花芽的形态分化,统计各分化时期的花芽分化率,测定其芽体和叶片的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还原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了可溶性蛋白PAGE图谱、淀粉酶同工酶谱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从对比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器官营养物质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四季花龙眼花芽形态分化过程可划分为未分化时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序主轴分化期、多级侧花序快速分化期和花器官分化期。在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顶芽多处于休眠或花芽和叶芽的中间状态,不能作为花芽分化起始的标志,而基部腋芽从露红点开始,较顶芽率先进入花芽分化期,且各分化时期有明显的阶段性,所以花芽分化应以腋芽形态分化为准。2、在花芽分化期,叶片和芽体的各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均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但芽体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含量也高于叶片。叶片内淀粉含量变化呈显着的降低趋势而芽体内淀粉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与叶片相比较,芽体中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蔗糖的含量变化与花芽分化的相关度更高,而芽体和叶片的淀粉含量与花芽分化率无显着相关性,说明芽体内较高的可溶性糖有利于花芽分化的进行,而淀粉积累水平并非成花的决定性因素。3、成花过程中,成熟叶片的蛋白质含量,α-淀粉酶(α-AMY)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高于嫩叶含量,并在成花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说明这些因素在成花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呈现有固定蛋白条带220KD,80KD和55KD,在花序主轴分化期和花器官快速分化期出现较为清晰的特异蛋白条带30KD和25KD。α-AMY同工酶酶谱呈现出逐渐增亮的条带。POD同工酶酶谱在花芽分化初期和花序原基分化期出现了新的条带,可作为分化的起始标志。它们的酶表达量的差异引起了酶活性的变化,说明SDS-PAGE和PAGE凝胶电泳呈现的条带变化与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进程有密切的关系。
郜爱玲[9](2010)在《油桐花芽分化对激素信号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油桐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有成为经济林模式植物的潜力。本试验选用具有独特早花特性的对年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不同浓度水平的外源6-BA, ABA, GA处理,研究外源激素对油桐内源激素、主要营养物质和花芽分化的影响,从而了解油桐花芽分化对激素信号响应的生理生化机理,揭示花芽分化过程中激素与营养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的花期调控和花果管理提供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6-BA, ABA能有效地提高油桐的花芽分化率。其中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处理B2(ABA 100mg/L)和A1(6-BA 25mg/L),花芽分化率达88.86%和86.83%,比对照提高了41.28%和39.26%;而处理A3(6-BA 100mg/L)、B3(ABA 200mg/L)对花芽分化影响效果不明显;喷施GA,则降低了花芽分化率,抑制作用较明显的是C3(GA 200mg/L)。经方差分析表明,除A3、B3外,各处理与对照差异极显着。2、在花芽生理分化和形态分化前期,6-BA、ABA处理叶片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花芽形态分化后期,可溶性总糖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GA处理的叶片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虽然变化趋势与前两种外源激素类似,但对其含量基本与对照相同或低于对照。说明外源激素处理,对总糖的调运和分配能力产生影响,调整了C/N的变化,从而对成花产生影响。3、可溶性蛋白在花芽分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花芽分化时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的积累。GA处理明显的降低了蛋白质的含量,而6-BA和ABA处理对可溶性蛋白的提高有促进作用。4、在花芽生理分化期,6-BA和ABA处理能明显降低植株体内IAA和GA的含量,提高ABA和ZR的含量。而GA处理则相反,能明显提高植株体内IAA和GA的含量,降低ABA和ZR的含量。总体上,在花芽分化期,内源GA含量变化幅度不大,为所测四种激素中含量最低。在花芽生理分化期,IAA、GA、ABA和ZR含量都有一个上升高峰,在花芽形态分化中后期,IAA、GA波动下降,ABA和ZR则持续下降。在花芽生理分化期,IAA、GA、ABA和ZR含量同时上升,有利于维持ABA/IAA、ZR/GA的平衡,有助于促进花芽形态分化,提高花芽质量。5、6-BA和ABA处理对ZR/GA、ZR/IAA、ABA/IAA和ABA/GA比值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处理A1、A2(6-BA 50mg/L)、B2、B1(ABA 50mg/L)的效应大于ZR含量的提高是促进成花率增加和提高花芽质量的关键因素。
常强[10](2010)在《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碳氮营养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以晚熟‘松风本’与中熟‘凤梨穗’龙眼品种为试材,分别于2008年8月和2009年9月,施用氯酸钾诱导其反季节成花。从碳氮营养学角度,研究了花芽生理分化期间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碳氮代谢规律、蔗糖相关酶活性变化、以及内源激素对碳水化合物形成和积累的调控作用等,探讨龙眼反季节诱导成花的机理。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花芽生理分化期,伴随着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下降,叶肉CO2浓度反而增加,同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于第7d后均有下降,说明光合能力的下降主要是光合机构活性受到抑制所致。由此认为,在花芽生理分化期间,叶片光合活性的降低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特征。2、叶片碳素营养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花芽生理分化关键时期,碳水化合物的大量积累有利于花芽分化。可溶性糖、果糖与葡萄糖含量均有增加、且蔗糖含量显着增加,而淀粉含量明显下降。进而对碳水化合物与相关蔗糖酶的关系分析比较,SS与蔗糖显着正相关、与淀粉有极显着正相关;SPS与果糖和淀粉呈显着负相关;AI与蔗糖有显着负相关,与果糖有显着正相关;从而认为,花芽生理分化关键时期,碳水化合物的大量积累是诱导龙眼反季节成花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3、对氮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花芽生理分化关键时期总氮和硝态氮含量下降,氨态氮含量增加有利于成花;其次,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前期低于对照,后期增加,说明在花芽生理分化关键时期叶片蛋白质可能发生了向生殖发育中心转移,为花芽形态分化提供必需的结构物质。进而对C/N值分析研究认为,在花芽生理分化关键时期C/N值高有利于花芽分化。4、研究了花芽生理分化期碳水化合物与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生长素与果糖有显着正相关性、而与淀粉达到极显着负相关,赤霉素与淀粉有极显着负相关、与葡萄糖有显着正相关,脱落酸与可溶性糖呈显着负相关、与蔗糖有极显着负相关、与淀粉有极显着正相关,玉米素与蔗糖极显着正相关、与葡萄糖有显着正相关。这表明激素可能对碳水化合物的分配和转化起到调控作用,从而使其向更有利于成花的方向转移与转化。综上所述,在花芽生理分化期关键时期,植株叶片内发生了各种物质的转变,其光合色素降解,光合能力下降、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的大量积累,淀粉大量水解,以及碳水化合物及其相关酶的相互代谢、总氮和硝态氮含量降低、氨态氮含量增加,C/N值明显增加。由此可以认为:花芽生理分化前20d是诱导龙眼反季节成花的关键时期,综合以上碳氮营养物质的积累动态变化,有力地表明了C/N值高有利于花芽分化。这为今后龙眼反季节诱导成花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龙眼花芽形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眼花芽形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氯酸钾处理对“石硖”龙眼开花结果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龙眼生产现状 |
1.3 氯酸钾调整龙眼花期研究背景和控花机理 |
1.4 氯酸钾调整龙眼花期技术特点 |
1.5 氯酸钾调整龙眼花期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
1.6 果树营养物质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1.7 果树内源激素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1.8 C_2H_2型锌指蛋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信号转导相关机制 |
1.9 C_2H_2型锌指蛋白提高植物耐逆性及胁迫促花研究进展 |
1.10 研究目的意义 |
1.11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方案 |
2.3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2 开花习性观察 |
2.3.3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
2.3.4 叶片光和色素含量测定 |
2.3.5 叶片内源激素测定 |
2.3.6 果实成熟期和品质测定 |
2.3.7 C_2H_2家族氧化胁迫相关基因的比对和表达量测定 |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开花习性和坐果的影响 |
3.1.1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成花的影响 |
3.1.2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花期雌雄花开放量的影响 |
3.2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果实生长期纵横径变化的影响 |
3.2.2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果实可食率的影响 |
3.3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3.1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3.2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3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4 氯酸钾处理后对龙眼产量影响 |
3.4.1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单果重的影响 |
3.4.2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产量的影响 |
3.5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叶片光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
3.6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6.1 施用氯酸钾后龙眼叶片全磷含量变化比较 |
3.6.2 施用氯酸钾后龙眼叶片全钾含量变化比较 |
3.6.3 施用氯酸钾后龙眼叶片全钙含量变化比较 |
3.6.4 施用氯酸钾后龙眼叶片全镁含量变化比较 |
3.7 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7.1 氯酸钾处理后龙眼叶片吲哚-3-乙酸(IAA)含量变化比较 |
3.7.2 氯酸钾处理后龙眼叶片脱落酸(ABA)含量变化比较 |
3.7.3 氯酸钾处理后龙眼叶片赤霉素(GA_3)含量变化比较 |
3.7.4 氯酸钾处理后龙眼叶片玉米素(ZT)含量变化比较 |
3.8 氯酸钾处理后龙眼叶片C_2H_2家族内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时期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开花习性和结果的影响 |
4.2 不同时期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叶片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 |
4.3 不同时期氯酸钾处理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4.4 氯酸钾处理后龙眼叶片中C_2H_2家族内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梅NAC基因的分离鉴定及移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嫁接技术研究进展 |
1.1 嫁接在果树栽培育种中的应用 |
1.2 砧穗互作研究进展 |
2 果树微型嫁接技术研究进展 |
2.1 果树微型嫁接的类型 |
2.2 影响微型嫁接成活的因素 |
2.3 微型嫁接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 |
3 RNA分子远距离传递研究进展 |
3.1 植物系统运输的RNA类型及运输途径 |
3.2 mRNA远距离传递机制 |
3.3 mRNA远距离传递对砧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
4 NAC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4.1 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
4.2 NAC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梅NAC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梅NAC基因家族的鉴定 |
1.3 染色体定位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
1.4 系统发育分析 |
1.5 保守基序的鉴定及结构预测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梅NAC基因家族的鉴定与染色体分布分析 |
2.2 系统发育分析 |
2.3 保守基序分析 |
2.4 梅NAC蛋白的结构分析 |
2.5 梅NAC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梅PmNAC3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
1.3 供试菌株和载体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芽总RNA的提取及定性定量分析 |
2.2 PmNAC3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梅PmNAC32基因mRNA远距离传递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载体及菌株 |
1.3 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
1.4 烟草培养基 |
1.5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2 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获得 |
2.3 PmNAC32在转基因烟草嫁接体系中的传递性验证 |
2.4 PmNAC32远距离传递对接穗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AG-WUS-LHP1-lncRNA协同调控梅多雌蕊形成和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花器官的ABCDE模型 |
2 植物激素调控花器官的形成和发育 |
3 植物花器官形成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
3.1 miRNAs参与植物花器官发育调控 |
3.2 植物PcG功能研究进展 |
3.3 LncRNA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4 梅花器官形成和发育研究进展 |
5 植物花器官研究相关技术 |
5.1 Westen blot技术在花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5.2 ChIP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5.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花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梅多雌蕊分化进程观察及激素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雌蕊数统计 |
1.3 石蜡切片观察雌蕊分化过程 |
1.4 扫描电镜观察单雌蕊与多雌蕊表皮细胞形态差异 |
1.5 梅花芽分化过程激素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蕊数统计 |
2.2 雌蕊分化进程分析 |
2.3 SEM观察雌蕊表皮细胞 |
2.4 雌蕊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变化 |
3 讨论 |
第三章 AG、H3K27me3蛋白与WUS相互作用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梅AG蛋白分析 |
1.3 总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
1.4 AG和WUS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1.5 AG基因克隆 |
1.6 AG抗体制备 |
1.7 H3K27me3抗体的制备 |
1.8 Western blot检测AG及H3K27me3的蛋白表达 |
1.9 ChIP检测AG及H3K27me3与WUS的相互作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梅AG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RNA提取分析 |
2.3 AG和WUS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
2.4 AG序列克隆 |
2.5 AG抗体免疫检测 |
2.6 H3K27me3抗体免疫检测 |
2.7 AG和H3K27me3在两种雌蕊类型中的含量 |
2.8 超声打断染色质结果检测 |
2.9 免疫沉淀后qRT-PCR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梅多雌蕊发生相关lncRNAs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RNA提取、文库构建与测序 |
1.3 Lnc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4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mRNA和lncRNA |
1.5 mi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1.6 ZT处理对AP2基因表达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seq数据分析 |
2.2 梅lncRNAs的特征分析 |
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4 已知lncRNA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 |
2.5 新IncRNA鉴定及分析 |
2.6 花发育相关lncRNAs与miRNAs和基因互作发挥功能 |
2.7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mRNA和lncRNA |
2.8 XR_514690.2,ppe-miR172d和AP2之间的负调控关系 |
2.9 ZT促进AP2表达 |
3 讨论 |
3.1 梅lncRNAs特征与花发育DEKLs的鉴定 |
3.2 MADS-box相关基因 |
3.3 植物激素相关基因 |
3.4 花发育相关lncRNAs的mRNA调控网络 |
3.5 LncRNA-miRNA互作与花发育 |
第五章 梅LHP1与H3K27me3互作影响多雌蕊形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LHP1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 LHP1抗体制备 |
1.4 梅花芽中LHP1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分析 |
1.5 LHP1在不同雌蕊分化时期表达 |
1.6 CoIP以及LC-MS/MS鉴定LHP1互作蛋白 |
1.7 Western blot鉴定LHP1识别H3K27me3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HP1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抗体质量检测 |
2.3 梅花芽中LHP1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2.4 LHP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 |
2.5 LHP1互作蛋白筛选 |
2.6 两类雌蕊中LHP1互作蛋白的差异分析 |
2.7 梅LHP1结合H3K27me3修饰 |
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全文讨论 |
2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梅生长素响应因子的克隆及其在花发育中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花发育及雌蕊败育的研究概述 |
1.1 植物花发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 植物雌蕊发育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
1.3 植物雌性不育的表型及原因 |
2 生长素与植物雌蕊发育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2.1 生长素合成对雌蕊发育的影响 |
2.2 生长素极性运输对雌蕊发育的影响 |
3 植物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家族研究进展 |
3.1 植物ARF基因家族的鉴定 |
3.2 植物ARF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 |
3.3 植物ARF基因在信号途径中的作用 |
3.4 植物ARF蛋白的分子结构 |
3.5 植物ARF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特征 |
3.6 植物ARF的时空表达模式 |
3.7 植物ARF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3.8 植物ARF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梅PmARF13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和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
2.2 PmARF13基因cDNA和基因组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梅PmARF17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和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
2.2 PmARF17基因cDNA和基因组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梅PmARF13,PmARF17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mARF13和PmARF17基因的时空表达 |
2.2 PmARF1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梅雌蕊发育中内源激素的变化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大嵌蒂’和‘龙眼’花芽、叶芽中激素含量与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
2.2 ‘大嵌蒂’不同雌蕊形态花芽中激素含量与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
2.3 ‘大嵌蒂’不同成熟花器官中激素含量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梅PmARF17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
2.2 PmARF17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3 PmARF17启动子的瞬时表达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主要创新点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龙眼SV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木本植物成花的影响因素 |
1.1 木本植物成花的环境调控 |
1.1.1 低温 |
1.1.2 水分 |
1.1.3 光照 |
1.1.4 生产措施 |
1.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
1.3 木本植物成花的分子调控 |
2. 木本植物成花基因研究进展 |
2.1 CO基因 |
2.2 FLC基因 |
2.3 FT与TFL1基因 |
2.4 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LFY、AP1和SOC1 |
3. 植物SVP基因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龙眼成花调控基因的表达 |
1. 试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2.1.1 总RNA的提取 |
2.1.2 RNA的检测 |
2.1.3 RNA的纯化 |
2.2 cDNA合成 |
2.3 龙眼开花途径相关基因的引物设计 |
2.4 荧光定量PCR反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NA质量检测 |
3.2 绘制标准曲线 |
3.3 13个成花调控基因在‘立冬本’和‘四季蜜’嫁接新梢中的表达 |
4. 讨论 |
第三章 龙眼SV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感受态和克隆载体 |
1.4 引物合成及测序 |
1.5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红核子’和‘四季蜜’龙眼的RNA提取与纯化 |
2.1.1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 |
2.1.2 RNA的检测 |
2.2 cDNA的合成 |
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4 SVP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2.5 目的片段的回收 |
2.6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 |
2.7 产物的连接及转化 |
2.8 测序及结果分析 |
2.9 ‘红核子’龙眼SVP基因的表达分析 |
2.9.1 ‘红核子’龙眼RNA的提取及纯化 |
2.9.2 RNA的检测 |
2.9.3 ‘红核子’龙眼SVP基因的表达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季蜜’与‘红核子’龙眼RNA的提取 |
3.2 SVP基因的克隆 |
3.2.1 SVP645基因的cDNA克隆 |
3.2.2 SVP2719 基因 cDNA 的克隆 |
3.3 龙眼SVP基因在花芽分化过程的表述 |
3.3.1 ‘红核子’龙眼RNA的提取及纯化 |
3.3.2 龙眼SVP645基因的表达 |
3.3.3 龙眼SVP2719基因的表达 |
4. 讨论 |
第四章 龙眼SVP2719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烟草 |
1. 材料和仪器 |
1.1 材料 |
1.2 根癌农杆菌及载体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4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2. 试验方法 |
2.1 龙眼SVP2719基因(带有5’端UTR序列)的克隆 |
2.2 龙眼SVP2719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 龙眼SVP2719基因与表达载体质粒提取 |
2.2.2 龙眼SVP2719基因与表达载体质粒酶切 |
2.3 龙眼SVP2719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2.4 龙眼SVP2719基因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2.5 龙眼SVP2719基因重组质粒的验证 |
2.5.1 PCR鉴定 |
2.5.2 双酶切鉴定 |
3. 龙眼SVP2719基因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 |
3.1 龙眼SVP2719基因重组质粒的提取 |
3.2 根癌农杆菌EHA105的活化及感受态细胞制备 |
3.2.1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 |
3.2.2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3 龙眼SVP2719基因重组质粒转化EHA105 |
3.4 龙眼SVP2719基因重组质粒转化EHA105验证 |
3.4.1 PCR鉴定 |
3.4.2 双酶切鉴定 |
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SVP2719基因转化本氏烟草 |
4.1 烟草的播种及外植体预培养 |
4.2 烟草外植体的转化 |
4.3 烟草抗性芽的筛选 |
4.4 抗性芽的生根培养 |
4.5 抗性植株炼苗及移栽 |
5. 烟草抗性植株的分子鉴定 |
5.1 烟草抗性植株DNA及RNA的提取 |
5.1.1 DNA的提取 |
5.1.2 RNA的提取 |
5.2 DNA鉴定 |
5.3 半定量检测 |
5.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6. 结果与分析 |
6.1 龙眼SVP2719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 龙眼SVP2719基因重组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 |
6.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SVP2719基因转化本氏烟草 |
6.4 烟草抗性植株的分子鉴定 |
6.4.1 DNA鉴定 |
6.4.2 半定量PCR检测 |
6.4.3 荧光定量PCR检测 |
6.5 转基因烟草性状观察 |
7.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油茶树体调控研究进展 |
1.1 油茶丰产栽培研究概况 |
1.2 林木树体结构研究进展 |
1.3 植物冠层结构研究进展 |
1.3.1 冠层特性研究 |
1.3.2 冠层光分布及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3.3 叶面积指数研究 |
1.3.4 油茶冠层结构研究进展 |
1.4 树体结构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
1.4.1 休眠期树体调控方法 |
1.4.2 生长期树体调控方法 |
1.5 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油茶生长发育对修剪的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油茶生长发育对角度调整的反应 |
2.2.2 油茶生长发育对回缩的反应 |
2.2.3 油茶生长发育对人工造伤的反应 |
2.2.4 油茶生长发育对短截的反应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油茶树体调控生长发育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树体调控对新梢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2 树体调控对新叶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3 树体调控对树高、冠幅、基径生长的影响 |
3.2.4 树体调控对油茶花果发育的影响 |
3.2.5 树体调控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树体调控对枝叶生长的影响 |
3.3.2 树体调控对花果发育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油茶树体调控冠层光合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材料 |
4.1.4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1.5 试验方法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树体调控对油茶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2 树体调控对油茶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2.3 树体调控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特性 |
4.2.4 树体调控对冠层相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树体调控与光合日变化 |
4.3.2 树体调控与冠层光分布 |
4.3.3 油茶生长发育与冠层光合特性 |
4.4 小结 |
第5章 油茶树体调控营养生理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材料 |
5.1.4 试验仪器 |
5.1.5 试验试剂 |
5.1.6 试验方法 |
5.1.7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树体调控对油茶树体有机营养状况的影响 |
5.2.2 有机营养物与新梢生长质量相关性 |
5.2.3 树体调控对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有机营养含量与枝叶生长关系 |
5.3.2 酶活性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普通油茶简化修剪技术规程草案 |
6.1 范围 |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6.3 术语与定义 |
6.4 树体调控基本方法 |
6.4.1 树体调控总原则 |
6.4.2 树体调控主要技术 |
6.5 不同树形整形过程 |
6.5.1 自然圆头形 |
6.5.2 自然开心形 |
6.6 不同油茶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1 幼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2 成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3 衰老树树体调控 |
6.6.4 受灾树树体调控 |
6.6.5 油茶林分调控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相关照片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几种调控措施对泸州地区龙眼成花逆转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影响龙眼成花逆转的因素 |
2.1.1 树体营养 |
2.1.2 冬季低温干旱 |
2.1.3 内源激素的调控与激素平衡 |
2.2 龙眼成花逆转的调控措施研究 |
2.2.1 农业栽培管理措施 |
2.2.2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
2.2.3 施用氯酸钾 |
2.3 龙眼成花逆转的研究现状 |
2.3.1 生理生化方面 |
2.3.2 分子机理方面 |
2.3.3 蛋白质组学水平 |
2.3.4 激素、碳氮代谢及其相关关键酶间的相互调节 |
2.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园地与材料 |
3.2 试验处理 |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1 观测项目 |
3.3.2 采样及测定方法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开花及冲梢情况调查结果 |
4.1.1 龙眼形态分化期和花期物候调查 |
4.1.2 成花坐果情况 |
4.1.3 树体冲梢状况 |
4.1.4 树体冲梢指标与成花坐果相关性的分析 |
4.2 不同调控措施对叶片碳氮化合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
4.2.2 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规律 |
4.2.3 全碳、全氮及碳氮比的变化规律 |
4.3 不同调控措施对叶片及顶芽中碳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4.3.1 蔗糖合成酶活力的变化规律 |
4.3.2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力的变化规律 |
4.3.3 蔗糖转化酶活力的变化规律 |
4.3.4 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 |
4.3.5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的变化规律 |
4.4 碳氮化合物与相关酶的相关性 |
4.5 不同调控措施对叶片及顶芽中激素的影响 |
4.5.1 赤霉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
4.5.2 玉米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
4.5.3 生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
4.5.4 脱落酸含量的变化规律 |
4.5.5 IAA/GA3比值的变化规律 |
4.5.6 ZT/ABA比值的变化规律 |
4.5.7 IAA/GA3比值的变化规律 |
4.5.8 GA_3/ABA比值的变化规律 |
4.6 激素与碳氮代谢相关酶的相关性 |
5 讨论 |
5.1 物候期观察 |
5.2 开花及冲梢状况 |
5.3 形态分化期成花逆转与碳氮代谢的关系 |
5.3.1 与可溶性总糖及淀粉的关系 |
5.3.2 与蔗糖与果糖的关系 |
5.3.3 与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性氨基酸的关系 |
5.3.4 与碳氮比的关系 |
5.3.5 碳氮化合物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
5.4 形态分化期成花逆转与激素平衡的关系 |
6 小结 |
6.1 一定程度上影响物候期 |
6.2 防止成花逆转及促进成花效果 |
6.3 调控碳氮代谢与成花逆转的关系 |
6.4 调控激素平衡与成花逆转的关系 |
6.5 碳氮代谢与激素平衡间的关系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8)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期营养动态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四季花龙眼研究现状 |
1.3 果树花芽分化概念与各种假说的提出 |
1.3.1 果树花芽分化概念 |
1.3.2 果树花芽分化假说 |
1.3.2.1 碳氮比假说 |
1.3.2.2 花诱导理论 |
1.3.2.3 植物基因对成花的控制 |
1.3.2.4 多因素控制成花的网状模型 |
1.4 果树花芽分化期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叶绿素变化的研究 |
1.4.1 果树花芽分化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
1.4.2 果树花芽分化期淀粉含量变化 |
1.4.3 果树花芽分化期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
1.5 果树花芽分化期可溶性蛋白和相关酶类的研究 |
1.5.1 果树花芽分化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研究 |
1.5.2 果树花芽分化期酶类物质的研究 |
1.5.2.1 同工酶 |
1.5.2.2 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 |
1.5.2.3 α-淀粉酶(α-AMY)同工酶 |
1.6 果树花芽分化代谢研究选材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2.1 四季花龙眼冬梢花芽分化期分化率的统计 |
2.2.2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
2.2.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2.4 淀粉含量测定 |
2.2.5 叶绿素的测定 |
2.2.6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7 酶活力的测定 |
2.2.7.1 酶液的提取 |
2.2.7.2 POD活性测定 |
2.2.7.3 α-AMY活性的测定 |
2.2.8 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同工酶分析 |
2.2.8.1 粗酶提取 |
2.2.8.2 电泳条件 |
2.2.8.3 凝胶染色 |
2.2.9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 |
2.2.9.1 粗蛋白的提取 |
2.2.9.2 可溶性蛋白SDS-PAGE分析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3.1 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期观察 |
3.1.1 冬梢花芽分化进程 |
3.1.2 花芽分化期石蜡切片观察及各时期的特点 |
3.1.3 花芽分化期叶绿素含量变化 |
3.2 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动态 |
3.3 花芽分化期叶片和芽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3.3.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3.3.1.1 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3.3.1.2 蔗糖和果糖含量的变化 |
3.3.1.3 花芽分化期可溶性糖含量的与花芽分化率的相关性 |
3.3.2 淀粉含量的变化 |
3.4 花芽分化期嫩叶和成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
3.5 花芽分化期嫩叶和成熟叶片各种酶活的变化 |
3.5.1 淀粉酶活性变化 |
3.5.2 POD活性变化 |
3.6 花芽分化期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和同工酶PAGE电泳分析 |
3.6.1 可溶性蛋白质SDS-PAGE电泳 |
3.6.2 α-AMY同工酶电泳分析 |
3.6.3 POD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期特点 |
4.2 四季花龙眼叶片和芽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4.2.1 四季花龙眼叶片和芽体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4.2.2 四季花龙眼叶片和芽体淀粉含量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4.3 四季花龙眼采样部位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4.4 四季花龙眼蛋白质含量和相关酶代谢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4.4.1 四季花龙眼蛋白质含量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4.4.2 四季花龙眼相关酶代谢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4.5 电泳技术在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期研究的应用 |
4.5.1 关于同工酶酶液的制备 |
4.5.2 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是确保酶谱稳定性的关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9)油桐花芽分化对激素信号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言 |
1.1 高等植物花芽分化机理学说 |
1.1.1 C/N比理论 |
1.1.2 开花素假说 |
1.1.3 激素平衡控制花芽分化假说 |
1.1.4 激素调控营养转向假说 |
1.1.5 激素信号调节花芽分化假说 |
1.1.6 多因子控制模型 |
1.2 植物激素与花芽分化 |
1.2.1 赤霉素 |
1.2.2 细胞分裂素 |
1.2.3 生长素 |
1.2.4 脱落酸 |
1.2.5 乙烯 |
1.3 花芽分化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激素信号对油桐花芽分化影响的营养基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实验试剂 |
2.1.4 仪器设备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处理对油桐花芽分化率的影响 |
2.2.2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2.2.3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可溶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3 激素信号对油桐花芽分化影响的激素基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仪器设备 |
3.1.4 实验试剂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GA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ABA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IAA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ZR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对油桐叶片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4 结论与创新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验试剂 |
附录B 主要实验设备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碳氮营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龙眼栽培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
2 果树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
2.1 果树花芽孕育与发端的研究概况 |
2.1.1 果树花芽孕育临界期的确定 |
2.1.2 果树花芽诱导及发端生理机制研究 |
2.2 外界因子与果树花芽分化 |
2.3 果树花芽分化机理假说 |
2.3.1 碳氮营养假说 |
2.3.2 激素平衡假说 |
2.3.3 激素信号调节假说 |
2.4 果树花芽分化的分子学机理研究 |
3 龙眼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
3.1 龙眼正造成花研究现状 |
3.1.1 龙眼花芽分化特点 |
3.1.2 龙眼花芽分化机理研究现状 |
3.2 龙眼反季节成花的研究进展 |
3.2.1 氯酸盐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
3.2.2 氯酸钾诱导龙眼成花的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3.2.3 氯酸钾诱导龙眼反季节成花的机理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龙眼反季节成花的生物学及其解剖学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采样方法 |
1.4 观测方法 |
1.4.1 成花期观察 |
1.4.2 解剖学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龙眼反季节成花生物学观察 |
2.1.1 成花率 |
2.1.2 生物学效应 |
2.2 龙眼反季节成花解剖学观察 |
2.2.1 花芽生理分化期 |
2.2.2 花芽圆锥花序形成期 |
2.2.3 花芽器官形成期 |
3 讨论 |
3.1 龙眼反季节花芽分化时期的确定 |
3.2 龙眼反季节成花的生物学观察 |
第三章 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碳代谢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采样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1.4.1 光合特性 |
1.4.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1.4.3 糖含量测定 |
1.4.4 淀粉含量测定 |
1.4.5 蔗糖相关酶活性测定 |
1.4.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光合系统的影响 |
2.1.1 光合色素 |
2.1.2 净光合速率 |
2.1.3 胞间CO_2 浓度 |
2.1.4 气孔导度 |
2.1.5 蒸腾速率 |
2.2 不同处理对碳代谢的影响 |
2.2.1 可溶性糖含量 |
2.2.2 淀粉含量 |
2.2.3 蔗糖含量 |
2.2.4 果糖含量 |
2.2.5 葡萄糖含量 |
2.2.6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SPS) |
2.2.7 蔗糖合成酶活性(SS) |
2.2.8 酸性转化酶活性(AI) |
2.2.9 中性转化酶活性(NI) |
2.2.10 碳水水化合物与相关酶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龙眼反季节花芽生理分化期叶片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 |
3.1.1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3.1.2 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 |
3.1.3 光合作用与叶绿素变化的关系 |
3.2 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碳代谢的关系 |
3.2.1 与可溶性糖、淀粉的关系 |
3.2.2 与蔗糖、果糖、葡萄糖的关系 |
3.2.3 碳水化合物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
第四章 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氮代谢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采样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1.4.1 硝态氮 |
1.4.2 氨态氮 |
1.4.3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
1.4.4 全氮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
2.2 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
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 |
2.4 全氮含量动态变化 |
2.5 C/N 动态变化 |
3 讨论 |
3.1 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关系 |
3.2 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
3.3 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C/N 的关系 |
第五章 龙眼反季节花芽生理分化期碳素营养与内源激素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采样与处理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1.4.1 主要试剂 |
1.4.2 实验设备 |
1.4.3 激素样品的前处理 |
1.4.4 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碳水化合物与芽内激素含量的关系 |
2.1.1 与生长素(IAA)的关系 |
2.1.2 与赤霉素(GA_3)的关系 |
2.1.3 与脱落酸(ABA)的关系 |
2.1.4 与玉米素(ZT)的关系 |
2.2 碳水化合物与芽内激素比例间的关系 |
3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龙眼花芽形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氯酸钾处理对“石硖”龙眼开花结果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李琳. 广西大学, 2020(07)
- [2]梅NAC基因的分离鉴定及移动性分析[D]. 姚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AG-WUS-LHP1-lncRNA协同调控梅多雌蕊形成和发育[D]. 吴欣欣.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梅生长素响应因子的克隆及其在花发育中的功能分析[D]. 李艳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龙眼SV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 魏丹凤.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6]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D]. 何志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7]几种调控措施对泸州地区龙眼成花逆转影响机理的研究[D]. 范娜娜.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8]四季花龙眼花芽分化期营养动态变化的研究[D]. 蔡中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7)
- [9]油桐花芽分化对激素信号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D]. 郜爱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3)
- [10]龙眼反季节成花诱导与碳氮营养关系的研究[D]. 常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