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根尖的快速栽培

洋葱根尖的快速栽培

一、快速培养洋葱根尖(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蓉,惠芙玲[1](2021)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改进与拓展》文中研究表明对"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进行了改进,可大幅度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成功率.通过改进实验,引导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加强实验教学和概念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实验教学更好地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刘维妙[2](2021)在《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花粉发育相关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粉发育和授粉受精过程是开花植物完成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花粉发育异常会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完成,进而影响后代的繁衍。授粉受精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花粉管正常的萌发和伸长。花粉管的萌发通常起始于成熟花粉粒的内壁。在花粉管快速伸长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细胞壁的快速扩展,众多细胞壁合成和重塑蛋白都参与其中。植物扩展蛋白(expansins,EXP)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壁重塑蛋白,可以与细胞壁的多糖组分结合,通过破坏细胞壁组分之间的非共价键引起植物细胞壁的松弛,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扩展蛋白基因家族被细分为四个亚家族,分别是EXPA(expansin A subfamily,扩展蛋白A亚家族)、EXPB(expansin B subfamily,扩展蛋白B亚家族)、EXLA(expansin like A subfamily,扩展蛋白类A亚家族)和EXLB(expansin like B subfamily,扩展蛋白类B亚家族)。虽然近年来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被广泛研究,但是有关扩展蛋白基因在植物生殖发育阶段的功能以及有关EXPA和EXPB亚家族基因协调作用都还鲜有报道。本文以白菜‘矮脚黄’(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syn.B.rapa ssp.chinensis cv.Aijiaohuang)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jhGMS‘Bcajh97-01A/B’和黑芥(B.nigra cv.Z1411-02)以及甘蓝(B.oleracea cv.Jingfeng 1)为材料,对芸薹属三个二倍体基本种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进行鉴定、进化和表达分析,明确三个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特征,为探究扩展蛋白基因在花粉和花粉管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提供相关基础;由基因家族分析筛选到两个在白菜花粉发育后期和花粉管中高表达的基因BrEXPB4和BrEXPB9,通过人工microRNA技术研究BrEXPB4和BrEXPB9在白菜花粉和花粉管发育中的功能;采用CRISPR/Cas9技术和过表达技术对两者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AtEXPB5进行生物学功能的分析,并对与其在花粉和花粉管发育阶段具有冗余功能的AtEXPA4进行验证;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素酶实验对AtEXPB5和BrEXPB4/9可能参与的转录调控路径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三步分析法,鉴定了芸薹属三个基本种(白菜、甘蓝和黑芥)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并经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系统发育、基因结构和理化特性的比较分析对它们的扩张模式和进化细节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独立的进化,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在这三个基本种中的相似性较多,而分歧较少。通过比较启动子和编码序列的差异,发现在拟南芥和三个基本种的直系同源物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随后的表达分析表明这三个物种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中存在广泛的功能差异,特别是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筛选到两个在白菜花粉和花粉管发育阶段强烈表达的基因BrEXPB4和BrEXPB9。(2)通过烟草和洋葱瞬时表达体系进行亚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BrEXPB4和BrEXPB9都定位在细胞壁上,这与它们都具有信号肽结构的预测结果一致。通过荧光定量PCR和GUS基因报告系统进行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BrEXPB4和BrEXPB9的表达模式也很相似,都是从单核花粉后期开始表达,并随着花粉的发育,表达量逐步升高,并且可以一直持续到花粉管中。(3)采用人工microRNA技术分别和同时抑制BrEXPB4和BrEXPB9的表达,进而对它们的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当它们被单独抑制时,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并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然而当它们的表达被同时抑制时,却造成约50%的花粉败育,并不能正常萌发。对败育花粉的细致观察显示,花粉的败育起始于单核花粉晚期,进一步使小孢子细胞质和花粉内壁降解,最终造成花粉败育和萌发异常。(4)通过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分析,发现AtEXPB5定位在细胞壁上,并且其编码基因在成熟花粉粒和花粉管中强烈表达。然而,无论是敲除AtEXPB5还是过表达AtEXPB5都未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造成显着影响。结合前人相关电子表达谱的研究,发现仅有AtEXPA4在生殖发育阶段与AtEXPB5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构建了AtEXPA4的敲除和过表达材料,并通过杂交获得AtEXPA4和AtEXPB5的双突变体,观察发现在双突变体中,花粉管伸长的速度显着减缓,并且无论是AtEXPB5还是AtEXPA4都可以恢复双突变体花粉管伸长减缓的表型,说明AtEXPA4和AtEXPB5冗余地参与了花粉管的发育。(5)通过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分析,发现AtEXPA4定位在细胞壁上,其编码基因不仅在生殖发育阶段表达,也在拟南芥的根中优势表达。主根长度和根分生区的测量结果表明,AtEXPA4对于主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6)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AtEXPB5的表达可由AtTDF1和AtAMS共同激活,而这一调控途径在白菜中并不保守。这说明AtEXPB5和BrEXPB4/9的生物学功能产生分化,并且参与不同的转录调控路径。BrEXPB4/9及其同源基因AtEXPB5在表达模式、功能和调控网络上显示出巨大差异说明在进化过程中,同源基因物也会产生功能和调控的变化。

王哲[3](2021)在《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油气开采过程产生大量的钻井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处理钻井废弃物是能源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长期面对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泥浆池填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原位处理井场植被恢复、复耕农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探究油气开采区主要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进行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利用生物转化处置废弃钻井泥浆的可行性,为废弃钻井泥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提高了井场植被生物量、覆盖度和高度,地上生物量提高了67.01%,植被覆盖度和高度分别提高了62.35%和36.01%;泥浆池内外的植物重金属含量差异不大,其含量均在植物的正常含量范围内。(2)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泥浆池内生长的玉米增产21.7%,黑豆增产29.4%,高粱增产10.4%,谷子增产14.6%,荞麦增产45.2%,马铃薯增产25.8%,苜蓿增产16.2%;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农作物的品质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均在食品污染限量范围内,其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农产品可食部分处于安全状态。(3)泥浆池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内,单因素污染指数小于1;泥浆池内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0.7,污染程度属于安全,污染水平属于清洁。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明显提高土壤碱化水平,增加了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钻井废弃泥浆原位处理改善了土壤含水量,泥浆池内土壤含水量较非泥浆池提高了57.7%。(4)在黄绵土或风沙土上,废弃钻井泥浆施用量为2%时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根尖分生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染色体畸形率(C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在红土上废弃钻井泥浆≤6%时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同时表现出较高的遗传毒性,诱导根尖分生细胞中微核(MN)和核芽(NB)的发生频率。废弃钻井泥浆直接进行土地利用时,对其风险评估时不能仅考虑潜在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植物毒性,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条件下废弃钻井泥浆遗传毒性的变化。(5)废弃钻井泥浆降低了农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速率,延迟了种子的发芽时间,降低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为2%时对玉米、高粱、豌豆和小麦种子的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废弃钻井泥浆显着抑制了大豆和荞麦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伸长。废弃钻井泥浆诱导作物体内H2O2和O2-的积累,诱导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同时增加作物组织内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了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废弃钻井泥浆显着降低了农作物的生物量,废弃钻井泥浆的添加量≤2%时对玉米、高粱和小麦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6)生物转化可以将废钻井泥浆转化成营养丰富的产品,蚯蚓堆肥结束后,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30%的堆肥产物具有较高的TP和TK相对恢复效率,并且肥料指数高于堆肥产品的推荐值(3.5)。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30%的堆肥产物具有较低的C/N、N-NH4+/N-NO3-比和腐殖化指数表明其具有较高腐熟度和一定的农艺潜力。培养基中废钻井泥浆添加量≤30%时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堆肥结束后蚯蚓的生物量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着。豌豆发芽指数(GI),根尖有丝分裂指数(MI)和染色体畸形率(CA)结果显示,含有20%废弃钻井泥浆的堆肥产物具有较低的植物毒性和遗传毒性。

江娜[4](2020)在《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在顺应新课改的背景下,本研究尝试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构建一种适合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以求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访谈法。首先,本研究对PBL教学模式的背景、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相关内容进行文献查阅和梳理,在此基础上选定教学内容,设计了4个基于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其次,用自行编制的“高中生生物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前测,筛选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班采用PBL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以“高中生生物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后测,再以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最后,通过对实验班的学生和听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和教师对PBL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PBL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可行的;(2)经过4个月的教学实践,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动机、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能力和生物实验能力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表明PBL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生物实验能力;(3)在实施PBL教学模式后,实验班的生物学习成绩比对照班略有提升,但效果并不明显,想要让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生物成绩有更好的影响,需要延长教学实践的时间。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本研究发现PBL教学模式下的实验课堂存在问题情境创设困难、师生角色转换滞后、学生的互动难以自律、课时安排难以把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2)将PBL教学模式列入教师培训内容;(3)组织教师成立问题设置团队;(4)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于洪杰[5](2020)在《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机理》文中指出间套作是我国现代化农业中应用较广的一项增产措施,在我国粮蔬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揭示了间套作体系的种间互惠作用,证明了间套作提高产量的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变植物根系分布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改变根系分布的地下种间互作机理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伴生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能够提高番茄产量,同时引起番茄根系分布发生改变,但是其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番茄/分蘖洋葱伴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伴生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证明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的差异;通过外源添加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明确根系分泌物在改变番茄根系分布中的作用;采用GC-MS和UPLC-MS/MS技术分离鉴定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中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活性物质;通过组培试验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明确该物质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和生长方向的影响及其向重力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探明分蘖洋葱伴生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根系分泌物作用机理,为间作(伴生)体系中作物的根系互作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农业生产中构建高效养分利用根系模型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伴生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使番茄根系分布远离分蘖洋葱洋葱,伴生无促生作用的分蘖洋葱(N)对番茄根系分布影响不显着,根系分布趋向于两侧均匀分布。2、外源添加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于番茄一侧,结果表明,添加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根系分泌物番茄根长密度及分布范围减小,添加无促生作用的分蘖洋葱(N)根系分泌物的根长密度及分布范围增大,即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根系分泌物使番茄根系远离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长,而无促生作用的分蘖洋葱(N)根系分泌物使番茄根系趋向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长。从根系分泌物中初步分析出3种差异组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确定出2种差异物质为二叔十二烷基硫化物(S中独有)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S中相对含量显着高于N);采用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UPLC-MS/MS)分析鉴定出1种水溶性差异物质为L-苯丙氨酸。3、外源添加L-苯丙氨酸降低了番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密度,且使番茄根系远离添加侧生长。随着L-苯丙氨酸浓度的升高,番茄根系垂直方向上的偏离角度百分比升高。与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一致。4、转录组结果显示,L-苯丙氨酸下调了番茄根系中与淀粉合成和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了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淀粉合成途径中由1-磷酸葡萄糖(G1P)转变成ADP-葡萄糖再转变成直链淀粉中的关键基因Solyc01g109790.2和Solyc09g091030.2等显着下调表达。生长素运输载体Sl PIN和LAX蛋白家族显着上调表达。同时,组培试验结果显示L-苯丙氨酸能够引起番茄根尖淀粉体沉降减少,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综上,本研究证明了伴生分蘖洋葱改变番茄根系分布与根系分泌物密切相关,同时从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中分离鉴定出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活性物质L-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通过下调番茄根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上调番茄根系生长素转运基因的表达,引起番茄根尖淀粉体沉降减少和根系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削弱了番茄根系的向重力性,进而改变了番茄根系生长方向和分布。

刘晓雪[6](2019)在《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体系建立及其脱毒效应分析》文中提出大蒜作为营养繁殖蔬菜,其传统的种质保存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超低温保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植物种质离体保存技术,已在一些国家主要大蒜基因型和品种保存中应用。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具有极显着的基因型特异性,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资料少且不成体系,从而极大地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大蒜种质保存中的应用。此外,目前国内外研究所采用的大蒜茎尖均取材于田间环境,使外植体易受到病原污染而导致超低温保存失败,同时由于田间大蒜的品种特性、种植季节和栽培方式影响,极大地限制了茎尖外植体的足量稳定供应,因此茎尖取材成为大蒜超低温保存研究与应用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超低温技术除能长时间且稳定地保存植物种质外,还兼具脱除植物组织内病原体的作用,即超低温疗法。目前该疗法已在很多园艺植物上应用,然而将超低温疗法应用于大蒜病毒脱除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此外,超低温保存作为一项植物种质离体保存技术,对经其处理冷冻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及田间生长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而此类研究在大蒜作物上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离体诱导大蒜不定芽为其超低温保存提供茎尖取材的新途径,同时建立了适合中国大蒜品种的超低温保存体系;对比了超低温疗法与传统方法的脱毒效果;采用分子标记、流式细胞技术及植株田间生长评价,多角度地对超低温保存再生大蒜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以大蒜茎盘为外植体,通过优化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建立了适用于10个中国大蒜品种的不定芽再生体系。获得不定芽平均增殖系数达18.6,可为大蒜超低温保存研究提供数量充足,生理状态及发育程度一致的无菌材料。采用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检测再生植株,未发现变异条带。2.利用离体诱导产生的不定芽茎尖作为材料,通过筛选关键参数建立了如下大蒜超低温保存体系:从大蒜离体不定芽(培养5-7周,假茎粗2-3 mm)中剥取茎尖(长度约2 mm,包含2-4个叶原基和基部短缩茎组织)于室温24℃,在MS+6.5 g/L琼脂+0.3 mol/L蔗糖的固体培养基上预培养2 d后,在MS+2 mol/L甘油+0.6 mol/L蔗糖加载液中室温培养20 min,采用玻璃化液PVS3在0℃条件下,对茎尖保护性脱水1.5 h,随后将内含茎尖的PVS3液滴滴在铝箔条上,将铝箔条装入冷冻管并迅速浸入液氮冷冻1 h,直接将载有冷冻茎尖的铝箔条于室温下浸入卸载液MS液体培养基+1.2 mol/L蔗糖进行快速解冻,10 min后换新鲜卸载液继续卸载,将解冻后的茎尖接种于恢复培养基MS+6.5 g/L琼脂+30 g/L蔗糖进行再生。以10个中国大蒜品种验证了该体系的广谱性,获得平均存活率和再生率分别为56.1%和48.3%,同时发现该体系并不适用于供试早熟大蒜品种的超低温保存。研究以未熟花序离体诱导的不定芽为试材,证明了两种茎尖来源对大蒜超低温保存效果无影响,为大蒜超低温保存提供了新的离体茎尖来源。组织学切片观察表明经超低温冷冻后的大蒜茎尖,其茎端分生组织及包裹在外的第1-4个幼嫩叶原基中的大部分细胞可以存活,而靠近茎端基部及外围叶片的细胞则在冷冻过程中死亡。SSR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超低温再生大蒜植株既未出现变异条带,也没有发生染色体倍性变异。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发现田间生长的大蒜(G064)普遍受到洋葱黄矮病毒(OYDV)、韭葱黄条斑病毒(LYSV)、大蒜潜隐病毒(GLV)和大蒜系列病毒(GarVs)的复合侵染。对比超低温疗法和大蒜传统脱毒方法对上述病毒的脱除效率,超低温疗法对OYDV的脱除率最高达76.4%,且试管苗再生率(65.0%)显着高于传统脱毒方法。4.通过设置防虫设施的盆栽试验,从大蒜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特性、生育期、花芽鳞芽分化及鳞茎特性方面对比了超低温再生大蒜、离体再生大蒜及田间大蒜的生长情况。发现超低温再生大蒜在植株生长、叶片光合能力及鳞茎特性上均具有显着优势,同时结合盆栽大蒜的病毒检测结果认为这些优势与超低温疗法的脱毒效应密切相关。对比田间和离体来源大蒜的各项指标,证明了大蒜离体再生植株在形态、光合生理层面的相对稳定性。总体而言,经超低温保存后的大蒜再生植株能够良好地适应其原生环境。本研究为我国大蒜超低温种质库的建立提供了相关资料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该项技术在大蒜作物上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龙李[7](2019)在《三个版本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读图时代背景下,图像系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具有重大教育意义。本文以三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图像的功能、表观特征、内容特征及在实验探究类栏目、科学史板块、章节习题等内容中的参与度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比较结果设计教学案例,为我国教材图像系统的编写及图像教学起到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三个版本《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三个版本教材共同特点(1)三个版本教材设置了大量图像,主要分布于正文和课文栏目中,以装饰、加强理解、创设情境等功能为主。(2)图像中存载的内容主要为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并以知识/原理和方法/工具等形式融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3)单图较多,以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模式图为主;组合图较少,以并列型和对比型为主,组合图中的子图以实物图+模式图示意图的搭配为主。(4)图幅主要在≤1/16的范围,以彩色图为主。(5)图文关系以文字描述-图像验证式为主,且尽力将图像与文字置于同一页,但仍然存在大量缺少图名或图注的图像。(6)章、节习题中的图像以示意图、模式图、统计图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形态结构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2、人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1)图像密度较大,需要跨页及翻页阅读相对应文字内容的图像比例相对较高,但组合图中的子图数量偏低,图像跨学科融合科目数量偏低。(2)整体上图像的读图能力水平要求主要集中于“辨别”和“分析”水平。(3)在实验探究栏目中,图像主要设置于“提出问题”环节;在生命科学史内容中,图像密度较高,类型主要为人物肖像图和实验操作图;章、节习题中的图像题比例及图像题中的图像密度均为三个版本中最低,图像题solo水平主要为“单一结构”和“多元结构”水平。3、苏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1)图像密度为三个版本中最高,且组合图中的子图数量较多,但少有装饰型图像;图像的读图能力水平要求主要集中在“获取”和“分析”水平。(2)实验探究栏目中的图像主要设置于“提出问题”、“实施计划”环节;在科学史板块中,比较重视利用图像展示实验结论和成果;章节习题中的图像题主要集中在“单一结构”和“多元结构”solo水平。4、北师大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1)图像密度为三个版本中最低,但组合图中的子图数量较高,图像中跨学科融合科目也比较多,功能上以加强理解型图像为主。(2)在实验探究类栏目的图像密度偏低,主要设置于“提出问题”、“实施计划”环节;在科学史内容中,重视利用图像展示实验结论和成果;章节习题中的图像题主要为“多元结构”和“关联结构”solo水平。基于对文献总结、统计结果的分析,选择“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设计教学案例,探索在图像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等的策略。基于讨论和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本研究丰富了教材图像系统的研究,也为教材编写和高中生物图像教学提供参考。

曾程[8](2019)在《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若是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与开发,并且使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高效应用,一定会对生物教学活动产生巨大的作用。根据这种认识和期待,我国生物教育界的很多教育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做出各种尝试,例如他们将信息技术引入生物教学过程中,且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合理的引入并利用微视频仍旧是一大难题,又是如何将微视频与生物学科密切联系起来,又是如何将微视频应用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之中去,以此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教育部门可以带头举办微视频教学创作活动,为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教师学习和运用微视频教学技巧。为充分利用微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将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明确微视频教学的定义;第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当前微视频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第三,利用调查问卷法对比考试成绩,总结微视频教学在生物学科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针对于此提出一些解决建议。从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展示与分析五种实验课堂不同环节入手,归纳展示了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具体实践情况,并以高一和高二某些生物实验课,如《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为案例,展示微视频在生物实验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在期末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考察,并且对比其考试成绩,明确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通过本次研究,明确微视频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帮助和作用,从而促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笔者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灵感,制定更多的生物实验教学微视频策略,不断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任彩婷,王鲁,庞亚琴,徐秋曼[9](2018)在《2种芽孢杆菌属细菌对洋葱根系遭受铜胁迫的缓解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芽孢杆菌属细菌对洋葱遭受重金属铜胁迫的缓解作用,分别测试解淀粉芽孢杆菌HM618、枯草芽孢杆菌77、解淀粉芽孢杆菌HM618+枯草芽孢杆菌77这3种发酵液作用下,遭受铜胁迫的洋葱根系生长、生理活性以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情况.结果表明,铜胁迫下,洋葱的根长大幅度下降,根系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急剧增加,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显着降低,畸变率增加.单独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或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时,铜胁迫下的洋葱根长增加,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下降,有丝分裂指数升高,畸变率下降,但2种细菌发酵液联合使用时却丝毫不能缓解洋葱遭受的铜胁迫. 2种细菌中,枯草芽孢杆菌对洋葱铜胁迫的缓解效果显着优于解淀粉芽孢杆菌.

祝蕾[10](2018)在《拟南芥CrRLK1L蛋白激酶(CLPs)调控花粉管在雌蕊中生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花植物的雌雄配子体,也叫胚囊和花粉,分别含有雌配子卵细胞和雄配子精细胞。它们分别产生于雌蕊的胚珠和雄蕊的花药中。在植物开花时,成熟的花粉被传递到雌蕊的柱头上,经识别后萌发出管状的花粉管,花粉管侵入柱头,并在雌蕊组织中极性生长,最终进入胚珠的胚囊中,并释放其携带的两个精细胞进行双受精。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极性生长是把精细胞传送到雌配子体中完成受精所必需的,是植物有性生殖的重要步骤。维持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正常生长受到花粉管与雌蕊互作机制的调控,但目前对花粉管与雌蕊组织互作调控花粉管极性生长的机制研究还很少。CrRLK1L亚家族是一类RLK,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并且,它们因可能参与雌雄互作而倍受关注,但目前,关于CrRLK1L在花粉管与雌蕊互作并极性生长中所起的作用了解甚少。本论文分析和鉴定了花粉和花粉管表达的CrRLK1L亚家族RLKs在花粉管体内生长中的作用和机制。首先利用拟南芥资源网提供的芯片数据分析了 CrRLK1L亚家族17个成员的表达模式,鉴别出五个候选的花粉管表达CrRLK1L基因:分别是已有报道在花粉管生长中起重要作用的ANX1和ANX2、有报道在根中起重要作用的CAP1基因和两个功能未知的CrRLK1L PRO(TEIN CLP)基因CLP1和CLP2。Real-time PCR分析显示,CLP1和CLP2在花粉中有比较高的表达,而CAP1在花粉中的表达量比较低。启动子活性分析和GFP标记分析显示,CLP1和CLP2在花粉中高表达;CLP1和CLP2蛋白在成熟花粉和花粉管中表达,并定位在花粉管顶端区域的质膜。这些结果表明,CLPs是在花粉管中表达并定位于花粉管顶端区域质膜上的RLKs。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分别敲除CLP1和CLP2基因,获得了单突变体clp1-1、clp1-2、clp2-1、clp2-2及双突变体clp1-1clp2-1和clp1-2 clp2-2。这些突变体都在相对应的CLP蛋白胞外域中,发生了单一碱基缺失或插入的点突变,导致CLP蛋白在胞外范围内提前出现翻译终止密码子,造成CLP蛋白翻译提前终止。clp1突变体结实率正常,而clp2结实率明显地降低,clp1 clp2双突育性降低的表型没有明显地比clp2加重。遗传分析显示,clp1的雌雄配子的传递率正常:clp2雌配子体功能也正常,但clp2雄配子传递率则严得下降;并且clp1可以轻度地加重clp2雄配子遗传传递率低的表型。所有clp突变体花粉的形态发育、花粉活力、花粉核型发育和体外萌发生长都与野生型的无明显差异。突变体花粉管在雌蕊中萌发生长时,clp1花粉管可以进入引导组织,花粉管表面出现凸起和粗细不均匀,但不影响受精;而clp2花粉管虽然也能进入花柱,但出现严重的去极性现象,肿胀和变粗,不能进入引导组织,导致不能完成受精。突变体互补实验表明,clp突变体的花粉管在雌蕊中极性生长异常的表型是由CLP基因功能缺失引起的。此外,CLP1的显性负效应突变体也有类似于clp2的强表型。这些结果表明,CLP基因在维持花粉管在雌蕊正常极性生长中起重要作用,而且CLP2的作用大于CLP1。Y2H和BiFC实验显示,CLP1和CLP2蛋白都可以与RopGEF1或RopGEF12互作,而且在植物细胞检测体系中,CLP与GEF互作的位置与质膜标注信号共定位。实验也显示,RopGEF1和 RopGEF12 分别可与ROP1、ROP3、ROP5 或 ROP9 互作。此外,CLP1 和 CLP2 与 RopGEF1或RopGEF12的自我磷酸化区域互作,而ROP1、ROP3、ROP5或ROP9与RopGEF1或RopGEF12的PRONE结构域互作,暗示CLPs、GEF和ROP有可能形成复合体。Y3H实验也显示,CLP1或 CLP2、RopGEF1 或 RopGEF12 与 ROP1、ROP3、ROP5 或 ROP9 能形成复合体。此外,Y2H和BiFC实验也显示,CLP1能与CLP2互作形成异源聚合体,而CLP2还可以形成同源聚合体,它们的互作位置也都定位在质膜。综上所述,CLP基因在调控花粉管在雌蕊组织中的极性生长起重要作用。CLP蛋白可能参与花粉管与雌蕊组织的互作,并可能通过与ROP信号途经互作调控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极性生长。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花粉管与雌蕊组织互作调控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极性生长机理提供新的线索。

二、快速培养洋葱根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培养洋葱根尖(论文提纲范文)

(1)“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改进与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实验存在的问题
    1.1 取材时间比较局限
    1.2 实验时间较长
    1.3 根尖操作不便
    1.4 解离欠充分或解离过度,细胞难以分离
    1.5 染色效果欠佳
    1.6 压片方法不当
2 实验材料的优化
3 实验步骤的优化
    3.1 根尖获取方法的改进
    3.2 解离过程的改进
    3.3 漂洗过程的改进
    3.4 染色过程的改进
    3.5 制片过程的改进
4 图像的观察
5 实验拓展
6 实验反思

(2)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花粉发育相关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1.1.1 扩展蛋白的结构特点和起源
        1.1.1.1 扩展蛋白的结构特点
        1.1.1.2 扩展蛋白基因的起源
        1.1.2 不同植物扩展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比较
        1.1.3 进化过程中扩展蛋白基因亚家族的基因结构和结构域较保守
        1.1.4 扩展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广泛分布
        1.1.5 染色体片段重复是扩展蛋白基因家族主要扩张模式
        1.1.6 扩展蛋白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不同
    1.2 扩展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2.1 扩展蛋白基因在植物营养生长中的功能
        1.2.1.1 种子萌发
        1.2.1.2 根的生长发育
        1.2.1.3 叶片的生长发育
        1.2.2 扩展蛋白基因在植物生殖生长中的功能和调控
        1.2.2.1 花粉管发育
        1.2.2.2 果实成熟软化
    1.3 花粉内壁的发育和调控
        1.3.1 花粉壁的形成
        1.3.2 花粉内壁发育的调控
        1.3.2.1 参与拟南芥花粉内壁发育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1.3.2.2 参与水稻花粉内壁发育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1.4 花粉管的发育和调控
        1.4.1 花粉管壁的组成和发育
        1.4.2 细胞壁组分对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1.4.2.1 果胶合成
        1.4.2.2 纤维素合成
        1.4.3 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细胞壁的重塑
        1.4.3.1 细胞壁扩展蛋白和糖苷酶水解蛋白
        1.4.3.2 阿拉伯半乳糖蛋白
        1.4.3.3 果胶甲酯酶和果胶乙酰化酶
        1.4.4 花粉管细胞壁结构蛋白的信号通路
        1.4.4.1 细胞壁结构蛋白LRXs
        1.4.4.2 快速碱化因子家族RALFs
        1.4.4.3 类受体激酶CrRLK1Ls——ANX1/2和BUPS1/2
2 芸薹属三个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进化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2.1.2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鉴定和理化性质预测
        2.1.3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系统发育遗传树的构建与结构分析
        2.1.4 扩展蛋白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共线性和保留率分析
        2.1.5 扩展蛋白家族基因编码序列和启动子的进化分析
        2.1.6 扩展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
    2.2 结果
        2.2.1 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
        2.2.2 扩展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基因结构和功能域分析
        2.2.3 扩展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复制机制和保留比例
        2.2.4 扩展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和启动子的进化分析
        2.2.5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
    2.3 讨论
        2.3.1 全基因组三倍化后芸薹属三个基本种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规模
        2.3.2 芸薹属三个基本种中EXLB亚家族在进化上最为保守
        2.3.3 启动子的变异与扩展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进化密切相关
        2.3.4 扩展蛋白基因在白菜生殖发育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3 白菜扩展蛋白基因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模式和功能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3.1.2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3.1.3 总RNA 的提取(试剂盒法)与cDNA 的合成
        3.1.4 BrEXPB4和BrEXPB9 的基因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3.1.5 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3.1.6 荧光定量PCR分析
        3.1.7 proBrEXPB4::GUS和 proBrEXPB9::GUS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3.1.8 BrEXPB4::eGFP和 BrEXPB9::e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3.1.9 人工microRNA(amiRNA)载体的构建
        3.1.9.1 amiRNA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3.1.9.2 p35S::ami REXPB4/9、p35S::amiREXPB4和p35S::ami REXPB9 载体的构建
        3.1.10 proBrEXPB4::GUS和 proBrEXPB9::GUS载体的遗传转化
        3.1.10.1 proBrEXPB4::GUS和 proBrEXPB9::GUS载体浸花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
        3.1.10.2 阳性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
        3.1.10.3 阳性植株组织的GUS染色观察
        3.1.11 BrEXPB4和BrEXPB9 的亚细胞定位
        3.1.11.1 利用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11.2 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12 利用抽真空浸花法将amiRNA载体转化‘油青四九’菜心
        3.1.13 菜心阳性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鉴定
        3.1.13.1 转基因菜心基因组DNA的提取
        3.1.13.2 利用PCR对转基因菜心植株进行初次筛选
        3.1.13.3 利用qRT-PCR对转基因菜心植株进行再次筛选
        3.1.14 阳性转基因菜心植株的表型观察
        3.1.14.1 植株的形态学观察和角果长度的统计
        3.1.14.2 花粉的细胞学染色观察
        3.1.14.3 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3.1.14.4 花粉的半薄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
        3.1.14.5 花粉的体内萌发
        3.1.14.6 花粉的体外萌发
    3.2 结果
        3.2.1 成功扩增‘油青四九’菜心中BrEXPB4和BrEXPB9 的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
        3.2.2 BrEXPB4和BrEXPB9 主要在成熟花粉粒和花粉管中表达
        3.2.2.1 BrEXPB4和BrEXPB9 主要在‘Bcajh97-01’的花序、三核花粉期以及授粉受精后优势表达
        3.2.2.2 BrEXPB4和BrEXPB9 从单核晚期花粉中起始表达并持续到花粉管中
        3.2.3 BrEXPB4和BrEXPB9 定位在细胞壁上
        3.2.4 BrEXPB4和BrEXPB9 定位在细胞壁上
        3.2.5 同时抑制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造成花粉和花粉管的发育异常
        3.2.5.1 利用amiRNA技术实现对菜心中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抑制
        3.2.5.2 抑制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不会影响菜心的营养生长和花器官形态
        3.2.5.3 同时抑制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导致花粉败育以及花粉萌发和伸长异常
        3.2.5.4 BrEXPB4/9~(KD)的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花粉晚期,导致花粉内容物含量降低并伴随异常的内壁沉积
    3.3 讨论
        3.3.1 BrEXPB4和BrEXPB9 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
        3.3.2 BrEXPB4和BrEXPB9 冗余地参与白菜花粉发育和花粉管萌发
        3.3.3 BrEXPB4和BrEXPB9 通过调控花粉内壁的沉积影响花粉管的萌发
4 拟南芥EXPA4和EXPB5 的表达模式和功能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4.1.2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4.1.3 总RNA 的提取与cDNA 的合成
        4.1.3.1 Trizol法提取总RNA
        4.1.3.2 cDNA的合成
        4.1.4 AtEXPA4和AtEXPB5 的基因全长序列、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4.1.5 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1.6 荧光定量PCR分析
        4.1.7 proAtEXPA4::GUS和 proAtEXPB5::GUS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4.1.8 AtEXPA4::eGFP和 AtEXPB5::e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4.1.9 AtEXPA4和AtEXPB5 敲除载体的构建
        4.1.9.1 AtEXPA4和AtEXPB5 sgRNA的设计合成及中间载体的构建
        4.1.9.2 构建以proYAO启动子驱动Cas9 表达的CRISPR/Cas9 载体
        4.1.10 过表达载体proAtEXPA4::EXPA4和proAtEXPB5::EXPB5 的构建
        4.1.11 利用浸花法将各载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以及T_1代抗性植株的筛选
        4.1.11.1 通过浸花法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
        4.1.11.2 T_1代抗性植株的筛选
        4.1.12 proAtEXPA4::GUS和 proAtEXPB5::GUS植株的筛选和观察
        4.1.13 AtEXPA4和AtEXPB5 的亚细胞定位
        4.1.13.1 利用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1.13.2 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1.14 敲除植株的筛选鉴定
        4.1.14.1 通过PCR检测敲除植株的T-DNA插入情况
        4.1.14.2 敲除植株的基因编辑检测
        4.1.14.3 敲除纯合植株的筛选
        4.1.15 双突变体atexpa4expb5 的获得和F_2代基因分离比的统计
        4.1.16 利用PCR和 qRT-PCR对过表达植株进行筛选和鉴定
        4.1.17 双突变体atexpa4expb5 的回补实验
        4.1.17.1 过表达载体proAtEXPA4::EXPA4和proAtEXPB5::EXPB5对atexpa4expb5 的遗传转化
        4.1.17.2 利用PCR和 qRT-PCR对回补植株进行筛选
        4.1.18 敲除、过表达以及回补植株的表型观察
        4.1.18.1 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4.1.18.2 花粉的细胞学染色观察
        4.1.18.3 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4.1.18.4 花粉的体内萌发
        4.1.18.5 主根长度和根尖分生区长度的测量与统计
    4.2 结果
        4.2.1 AtEXPA4和AtEXPB5 的基因全长序列、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
        4.2.2 AtEXPA4和AtEXPB5 的表达分析
        4.2.3 AtEXPA4和AtEXPB5 定位在细胞壁上
        4.2.4 AtEXPA4和AtEXPB5 突变体、过表达以及回补植株的获得
        4.2.4.1 atexpa4和atexpb5株系T-DNA插入和基因编辑类型的统计
        4.2.4.2 AtEXPA4和AtEXPB5 敲除植株的脱靶检测
        4.2.4.3 通过杂交获得AtEXPA4和AtEXPB5 双突变体atexpa4expab5
        4.2.4.4 导入过表达载体使野生型拟南芥和atexpa4expab5 中相应基因的表达量升高
        4.2.5 AtEXPA4和AtEXPB5 的同时突变使花粉管伸长速度减缓
        4.2.5.1 AtEXPA4和AtEXPB5 的突变和过量表达对植株形态和花粉发育未观察到显着影响
        4.2.5.2 双突变体atexpa4expab5 的花粉管伸长速度减缓
        4.2.5.3 AtEXPA4和AtEXPB5 的突变对花粉的竞争力和配子传递无明显影响
        4.2.6 AtEXPA4或AtEXPB5 都可以恢复atexpa4expab5 花粉管的伸长速度
        4.2.7 AtEXPA4 促进主根的伸长
        4.2.8 AtEXPA4和AtEXPB5 的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的分布情况
        4.2.9 AtEXPA4和AtEXPB5 的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的分布情况
    4.3 讨论
        4.3.1 AtEXPA4和AtEXPB5 冗余地参与花粉管的发育
        4.3.2 AtEXPA4 参与主根的生长发育
        4.3.3 AtEXPA4和AtEXPB5 可能在MYB转录因子的调控下参与花粉管的发育
5 AtEXPA4和AtEXPB5 与其白菜中的同源基因的功能分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5.1.2 转录因子TDF1、AMS和 MYB结合位点的分析
        5.1.3 酵母单杂交实验
        5.1.3.1 TFs-AD和 proBrEXPB4A-E-AbAi、proBrEXPB9A-C-Ab Ai、pAtEXPB5A-Ab Ai载体的构建
        5.1.3.2 线性化启动子载体并转化Y1H感受态细胞
        5.1.3.3 检测转录因子对目的基因的调控作用
        5.1.4 双荧光素酶实验
        5.1.4.1 报告器载体proBrEXPB4-LUC、proBrEXPB9-LUC、pAtEXPB5A-LUC和效应器载体TFs-SK的构建
        5.1.4.2 效应器和报告器质粒电击法转化农杆菌GV3101(MP90)感受态细胞
        5.1.4.3 效应器和报告器载体瞬时转化烟草叶片并检测荧光强度
        5.1.5 qRT-PCR分析
    5.2 结果
        5.2.1 TDF1和AMS对白菜EXPB4/9 和拟南芥EXPB5 的转录激活分析
        5.2.2 其他转录因子与BrEXPB4和BrEXPB9 的启动子结合分析
        5.2.3 BrEXPA11/19/22 的表达模式及其在BrEXPB4/9~(KD)中的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AtEXPB5 与其在白菜中的同源基因BrEXPB4和BrEXPB9 产生功能分化
        5.3.2 AtEXPB5和BrEXPB4/9 参与不同的调控路径
        5.3.3 白菜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功能分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3)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废弃钻井泥浆的来源及成分
        1.2.2 废弃钻井泥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3 钻井废弃泥浆的处理现状
        1.2.4 再利用方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井场植被恢复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区域及样品采集
        2.1.2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1.3 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2.2.2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群落生产功能的影响
        2.2.3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2.4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2.5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钻井废弃泥浆原位处理对农作物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3.1.3 农作物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土壤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2.2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2.3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2.4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5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土地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收集
        4.1.2 生物毒性试验
        4.1.3 根尖分生区核型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废弃钻井泥浆理化性质分析
        4.2.2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植物毒性的影响
        4.2.3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遗传毒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不同农作物对废弃钻井泥浆的耐受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子萌发实验
        5.1.2 根尖分生区核型观察
        5.1.3 幼苗生长测定
        5.1.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废弃钻井泥浆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废弃钻井泥浆对作物组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4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5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生物转化处置废弃钻井泥浆的可行性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设计
        6.1.2 理化性质测定
        6.1.3 酶活性测定
        6.1.4 蚯蚓的生长指标测定
        6.1.5 堆肥产物毒性检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废弃钻井泥浆对蚯蚓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6.2.2 蚯蚓堆肥产物理化性质分析
        6.2.3 蚯蚓堆肥产物的成熟度分析
        6.2.4 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6.2.5 堆肥产物毒性分析
    6.3 结论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4)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1.1.2 当前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BL教学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1.2.2 PBL教学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访谈法
        1.5.4 实验研究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学模式
        2.1.2 PBL
        2.1.3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2.1.4 生物实验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3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构建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3.1.1 生物实验课堂的传统教学流程
        3.1.2 在验证性实验中实施PBL教学模式
        3.1.3 在探究类实验中实施PBL教学模式
    3.2 实现条件
        3.2.1 学生
        3.2.2 教师
        3.2.3 生物实验条件
    3.3 教学目标
    3.4 教学程序
        3.4.1 课前准备
        3.4.2 创设问题情境
        3.4.3 确定问题
        3.4.4 解决问题
        3.4.5 总结实验
        3.4.6 教学评价
    3.5 教学案例
        3.5.1 探究类实验: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
        3.5.2 验证类实验: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为例
4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控制
        4.1.3 实验过程
        4.1.4 教学实践成果评价
        4.1.5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2.2 高中生生物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3 学生生物学习成绩分析
        4.2.4 访谈记录与分析
    4.3 小结
        4.3.1 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影响
        4.3.2 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生物成绩的影响
5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
        5.2.1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5.2.2 有效改善的建议
        5.2.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1实验的类型
附录2 高中生生物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案例
附录4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教学案例
致谢

(5)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趋势
        1.2.1 间套作体系中植物根系互作的研究进展
        1.2.2 影响植物根系分布的因素
        1.2.3 间套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对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
        1.2.4 根系分泌物影响植物种间互作的途径
        1.2.5 向重力性与植物根构型
        1.2.6 改变植物向重力性的有机物质及其影响机理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及形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2.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伴生不同品种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3.2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3.3 不同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2.3.4 不同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激素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伴生不同品种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4.2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4.3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3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差异物质的分离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3.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C-MS分离鉴定不同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的差异物质
        3.3.2 UPLC-Q-TOF/MS分析鉴定不同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的差异物质
    3.4 讨论
        3.4.1 不同萃取方式对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3.4.2 不同栽培方式对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3.4.3 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化感物质组分分析
4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外源添加L-苯丙氨酸对番茄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4.3.2 外源添加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4.3.3 L-苯丙氨酸对番茄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4 讨论
        4.4.1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的影响
        4.4.2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5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5.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浓度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的影响
        5.3.2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方向的影响
        5.3.3 番茄根系转录组测序数据质控及序列对比
        5.3.4 基因表达量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5.3.5 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性分析
        5.3.6 qRT-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验证
        5.3.7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3.8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5.3.9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根系向重力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10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尖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5.3.11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5.4 讨论
        5.4.1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的影响
        5.4.2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淀粉合成的影响
        5.4.3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5.4.4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态学功能的影响
        5.4.5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中其他基因表达的影响
6 结论
7 创新点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体系建立及其脱毒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蒜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2 大蒜种质资源传统保存方法及存在问题
    1.3 植物种质超低温保存
        1.3.1 概念及原理
        1.3.2 常用方法
        1.3.3 保存程序
        1.3.4 优势及应用
    1.4 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现状
        1.4.1 建立大蒜超低温保存体系的研究
        1.4.2 世界大蒜超低温种质库发展概况
        1.4.3 超低温保存大蒜种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大蒜病毒脱除技术研究
        1.5.1 病毒病对大蒜生产的影响
        1.5.2 传统大蒜脱毒技术
        1.5.3 超低温疗法与大蒜脱毒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蒜茎盘不定芽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药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建立大蒜试管材料
        2.2.2 茎盘诱导不定芽培养基的激素筛选
        2.2.3 茎盘诱导不定芽培养基的广适性测试
        2.2.4 再生植株的驯化移栽
        2.2.5 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2.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激素浓度对茎盘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2.3.2 茎盘诱导不定芽培养基的广适性测试
        2.3.3 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SSR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大蒜不定芽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药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超低温保存体系预实验及关键参数筛选
        3.2.2 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多品种广适性试验
        3.2.3 不同来源大蒜茎尖的超低温保存效果比较
        3.2.4 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鉴定
        3.2.5 超低温冻后茎尖成活细胞分布
        3.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超低温保存体系中关键参数的筛选
        3.3.2 大蒜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广适性分析
        3.3.3 茎尖来源对大蒜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3.3.4 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3.3.5 超低温保存茎尖成活细胞分布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大蒜超低温脱毒效应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药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大蒜病毒圃的建立
        4.2.2 大蒜传统脱毒方法
        4.2.3 大蒜超低温疗法脱毒
        4.2.4 病毒检测
        4.2.5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田间大蒜自然带毒情况
        4.3.2 超低温疗法与传统方法脱毒效果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蒜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田间生长评价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药品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盆栽大蒜植株形态指标评价
        5.3.2 盆栽大蒜叶片光合指标评价
        5.3.3 盆栽大蒜生育期及花芽鳞芽分化评价
        5.3.4 盆栽大蒜鳞茎特性评价
        5.3.5 盆栽大蒜病毒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三个版本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的教育价值
        1.1.2 图像系统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地位
        1.1.3 “一标多本”的出现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教材
        1.2.2 图像系统
        1.2.3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多媒体学习理论——图像系统的设计依据之一
        1.3.2 双重编码理论——图像学习的信息编码过程
        1.3.3 信息加工理论——注重图像内容的获取、保持和应用
        1.3.4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1.4 研究现状
        1.4.1 我国高中生物教材的演变
        1.4.2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的演变
        1.4.3 教材图像系统的分类研究
        1.4.4 教材图像系统的功能研究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比较研究法
        2.2.3 数据统计法
3 比较的结果与分析
    3.1 三个版本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概况
        3.1.1 栏目图标
    3.2 图像功能
        3.2.1 图像系统的功能类型
        3.2.2 图像功能的比较分析
    3.3 图像表观特征
        3.3.1 位置分布
        3.3.2 图像表现形式
        3.3.3 图像构成
        3.3.4 图幅
        3.3.5 图像颜色
        3.3.6 空间维度
    3.4 图像内容特征
        3.4.1 图像自身内容
        3.4.2 图文相关内容
    3.5 特定内容中的图像对比
        3.5.1 实验探究类栏目
        3.5.2 生命科学史内容
        3.5.3 章习题、节习题及高考题中的图像统计
4 三个版本教材图像系统个例展示及教学案例设计
    4.1 人教版《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4.1.1 本节教材编排体例
        4.1.2 本节内容结构设计
        4.1.3 图像系统展示与分析
        4.1.4 教学案例设计
    4.2 苏教版《第二节光合作用》
        4.2.1 本节教材编排体例
        4.2.2 本节内容结构设计
        4.2.3 图像系统展示与分析
        4.2.4 教学案例设计
    4.3 北师大版《第3节光合作用》
        4.3.1 本节教材编排体例
        4.3.2 本节内容结构设计
        4.3.3 图像系统展示与分析
        4.3.4 教学案例设计
5 讨论及结论
    5.1 对研究结果的整体讨论
        5.1.1 不同的统计标准导致统计结果存在差异
        5.1.2 教材图像系统的整体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
    5.2 对研究结果分项讨论
        5.2.1 关于教材图像整体概况的讨论
        5.2.2 关于教材图像功能的讨论
        5.2.3 关于教材图像表观特征的讨论
        5.2.4 关于教材图像内容特征的讨论
        5.2.5 关于教材特定内容中图像的讨论
        5.2.6 关于光合作用教学案例的讨论
    5.3 结论
        5.3.1 三个版本教材图像系统共同特点
        5.3.2 人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
        5.3.3 苏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
        5.3.4 北师大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
        5.3.5 光合作用案例
6 建议与展望
    6.1 建议
        6.1.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6.1.2 对教师的建议
    6.2 展望
        6.2.1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
        6.2.2 网络信息时代对教材插图及教学的影响
        6.2.3 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部分统计标准的信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附录Ⅱ 人教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图像系统展示和分析
附录Ⅲ 人教版《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附录Ⅳ 苏教版“光合作用”图像系统展示和分析
附录Ⅴ 苏教版《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附录Ⅵ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图像系统展示和分析
附录Ⅶ 北师大版《第3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8)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法
        1.3.2 文献分析法
        1.3.3 案例研究法
        1.3.4 实践探究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微视频
        2.1.2 微视频教学
    2.2 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微型学习理论
        2.2.3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第三章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3.1 教师的基本信息
    3.2 教师的电脑及学校的多媒体配备情况
    3.3 教师获取、制作微视频情况
    3.4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视频的情况
    3.5 教师应用微视频辅助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困难
第四章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困难与改进措施
    4.1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应用中的困难
        4.1.1 教学资源方面的困难
        4.1.2 教师方面的困难
        4.1.3 教学设备方面的困难
    4.2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4.2.1 加强教师的微视频培训
        4.2.2 成立微视频研制小组
        4.2.3 加强微视频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
        4.2.4 组建完善的维修团队
第五章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1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5.1.1 实验原理讲解,突破实验教学重难点
        5.1.2 实验过程,实现有效的实验教学
        5.1.3 实验结果展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2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微视频资源
    5.3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5.3.1 实验原理环节应用案例
        5.3.2 实验过程环节应用案例
        5.3.3 实验结果展示环节应用案例
    5.4 微视频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价
        5.4.1 教学实践前成绩结果分析
        5.4.2 教学实践后成绩结果分析
    5.5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及分析
        5.5.1 学生对微视频资源辅助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观态度
        5.5.2 微视频资源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效果
        5.5.3 学生对微视频资源的期望与建议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推广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9)2种芽孢杆菌属细菌对洋葱根系遭受铜胁迫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洋葱的培养与处理
        1.2.2 洋葱根长的测量
        1.2.3 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1.2.4 根尖细胞染色体形态的观察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洋葱根尖的生长
    2.2 不同处理下洋葱根系的相对电导率
    2.3 不同处理下洋葱根系的丙二醛含量
    2.4 不同处理下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2.5 不同处理下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畸变率
    2.6 铜胁迫下洋葱根尖染色体的畸变类型
3 讨论与结论

(10)拟南芥CrRLK1L蛋白激酶(CLPs)调控花粉管在雌蕊中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雄配子体的形成
        1.1.1 小孢子母细胞的形成和遗传调控机理
        1.1.2 小孢子发生及其调控途径
        1.1.3 雄配子体发生及其调控途径
    1.2 授粉受精
        1.2.1 花粉管的孢子体导向生长
        1.2.2 花粉管的配子体导向生长
        1.2.3 花粉管接受
    1.3 花粉管的极性生长
        1.3.1 花粉管的细胞壁在维持花粉管顶端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1.3.2 离子平衡参与调控花粉管的极性生长
        1.3.3 微丝动态影响花粉管的极性生长
        1.3.4 RLK-ROP信号途径调控花粉管的极性生长
    1.4 立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
        2.1.2 菌株
        2.1.3 载体
        2.1.4 工具酶
        2.1.5 分子量Marker
        2.1.6 试剂盒
        2.1.7 引物合成和序列分析
        2.1.8 抗生素
        2.1.9 化学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
        2.3.1 常用培养基
        2.3.2 常用的溶液
    2.4 分子克隆
        2.4.1 引物设计
        2.4.2 DNA片段的扩增
        2.4.3 T载体的连接反应
        2.4.4 转化大肠杆菌
        2.4.5 鉴定阳性克隆
        2.4.6 大载体(Ti载体等)的克隆
    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6 植物细胞的基因转化
        2.6.1 瞬时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2.6.2 拟南芥植株的基因转化
    2.7 植物的种植与管理
        2.7.1 种子的收获与储存
        2.7.2 无菌苗的培养
        2.7.3 温室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管理
    2.8 突变体材料的构建和鉴定
        2.8.1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CLP基因
        2.8.2 DN-CLP1突变体的构建
        2.8.3 CA-GEF突变体的构建
        2.8.4 CA-ROP及DN-ROP突变体的构建
    2.9 突变体表型分析
        2.9.1 结实率统计
        2.9.2 遗传分析
        2.9.3 花粉的胞质活力分析
        2.9.4 花粉的核型分析
        2.9.5 花粉的体外萌发率统计
        2.9.6 花粉的半体内萌发
        2.9.7 花粉管的体内生长实验
    2.10 基因表达和蛋白定位分析
        2.10.1 芯片数据预测表达模式
        2.10.2 Real-time PCR分析组织表达模式
        2.10.3 GUS染色实验
        2.10.4 蛋白的表达定位分析
    2.11 蛋白互作的分析
        2.11.1 酵母双杂交(Y2H)
        2.11.2 酵母三杂交(Y3H)
        2.11.3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CLP1和CLP2秆在花粉和花粉管中表达
        3.1.1 CLP1和CLP2的鉴别
        3.1.2 CLP1和CLP2在花粉管中的表达比较高
        3.1.3 CLP蛋白富集在花粉管的顶端区域
    3.2 CLP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质膜标志信号重叠
        3.2.1 CLP蛋白定位在洋葱细胞的质膜
        3.2.2 CLP蛋白定位在拟南芥花粉管顶端的质膜
        3.2.3 CLP通过囊泡运输被转运到花粉管顶端
    3.3 利用CRIPSR/Cas9技术构建clp突变体
        3.3.1 CLP基因的突变靶点设计
        3.3.2 CLP基因发生点突变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
        3.3.3 clp突变体的遗传纯化
    3.4 clp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3.4.1 clp1能正常结实而clp2的结实率显着下降
        3.4.2 clp2雄配子体的功能有缺陷
        3.4.3 clp2花粉发育及花粉管在体外的萌发生长正常
        3.4.4 clp2花粉管在雌蕊中生长异常
        3.4.5 clp1利clp2花粉竹在雌蕊中生长去极性
    3.5 clp突变体互补实验
        3.5.1 CLP1基因可以互补clp1花粉管的表型
        3.5.2 CLP2基因可以互补clp2的花粉管和育性表型
    3.6 CLP1显性负效应导致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极性生长异常
        3.6.1 CLP1显性负效成植株的构建
        3.6.2 DN-CLP1植株的表型分析
    3.7 改变体外培养基的成分不能诱导clp花粉管肿胀
        3.7.1 改变培养基中Ca~(2+)的含量不能诱导clp花粉管肿胀
        3.7.2 改变培养基的pH值不能诱导clp花粉管肿胀
        3.7.3 培养基中缺少KCl、H_3BO_3或MgSO_4都不能诱导clp花粉管肿胀
        3.7.4 在培养基中增加NH_(4~)~+不能诱导clp花粉管肿胀
    3.8 延长体外培养时间会引起少量clp花粉管顶端肿胀或破裂
    3.9 水溶性雌蕊提取物不能诱导clp花粉管肿胀
    3.10 CLP蛋白的生化功能初探
        3.10.1 CLPs能与RopGEF互作
        3.10.2 CLP1与CLP2形成异源聚合体而CLP2还能形成同源聚合体
    3.11 CLP功能丧失不影响ROP1蛋白的定位
    3.12 过表达活性ROP可诱导出与clp2突变体相似的表型
    3.13 CLPs可能与PRK2或ANXs互作
        3.13.1 CLP1可能与PRK2的胞外域互作
        3.13.2 CLP可能与ANX2的胞内域互作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与结论
    4.2 讨论
        4.2.1 CLP2对维持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极性生长起重要作用
        4.2.2 CLPs可能是通过与RopGEFs互作介导花粉管的生长
        4.2.3 CLP可能通过介导来自雌蕊的信号调控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极性生长
        4.2.4 CLPs可能通过接受花粉管和雌蕊信号参与调控花粉管生长
    4.3 展望
        4.3.1 CLPs是否磷酸化GEFs
        4.3.2 CLP是否通过GEF调控ROP的活性
        4.3.3 ANX是否参与信号在胞内的传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拟南芥CML12调控根对重力的响应
    附录2 补充图表
    附录3 引物列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快速培养洋葱根尖(论文参考文献)

  • [1]“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改进与拓展[J]. 刘淑蓉,惠芙玲. 凯里学院学报, 2021(03)
  • [2]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花粉发育相关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分化研究[D]. 刘维妙. 浙江大学, 2021(01)
  • [3]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D]. 王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02)
  • [4]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江娜. 广州大学, 2020(02)
  • [5]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机理[D]. 于洪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6]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体系建立及其脱毒效应分析[D]. 刘晓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7]三个版本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比较研究[D]. 龙李.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8]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曾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2种芽孢杆菌属细菌对洋葱根系遭受铜胁迫的缓解作用[J]. 任彩婷,王鲁,庞亚琴,徐秋曼.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10]拟南芥CrRLK1L蛋白激酶(CLPs)调控花粉管在雌蕊中生长[D]. 祝蕾.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洋葱根尖的快速栽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