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实际出发提升农业与社保资金审计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申小宇[1](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农业成为了三大产业中相对弱势的产业,“三农”问题逐渐成为政府的重点关注领域。为了更好发挥财政的作用,各地政府都逐渐增加对“三农”的财政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作为一个受到国外冲击越来越大的产业,在自身发展条件被满足时也需要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所以各地政府必须要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式来支持当地农业的发展,从而维护好整个社会甚至是国家的稳定。虽然我国在涉农资金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就,但就我国目前涉农资金的使用状况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使用效率却逐年下降,有些地区涉农资金存在多渠道、多项目、多管理等杂乱情况,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涉农资金“渗漏”的现象,农民可以真正拿到的资金少,财政涉农资金应有的杠杆效应也没能充分发挥。尤其在当前精准扶贫政策背景环境下,如何保障财政资金在涉农投入中最大效率的解决农村贫困,顺利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完成国家对农业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任务,给目前涉农资金的使用整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2014年泰安市精准识别出省级贫困村354个、市级贫困村251个,贫困户12.9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26万人。针对贫困人口现状,近年来,泰安市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74亿元,发展产业扶贫项目1231个,精准帮助28.26万人全部实现脱贫,较好的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本论文从当前国家精准扶贫的宏观大环境背景入手,分析当前环境下涉农资金整合的意义和必要性。以泰安市为例,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及泰安市实际情况,对泰安市涉农资金使用现状及整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当前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管理机制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统筹意识不强、资金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包括完善涉农资金管理机制、规范涉农资金工作程序、优化资金整合模式、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等,从而为泰安市乃至山东省在制定涉农资金的整合工作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以期在今后其他国家战略背景下涉农资金的整合工作提出新思路。
郑玉豪[2](2020)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延安时期,面对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国民党政府的打压的现实遭遇,为妥善解决各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加快推行社会建设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解决的现实任务。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式形成、相对稳定环境的出现、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建设提供了历史可能。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各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之前党的社会建设经验总结,使党的社会建设思想在广度、深度上得到了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为群众谋福利”的指导思想,坚持了“一切服从抗战”的基本要求,贯彻了“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落实了党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国民教育思想、卫生医疗思想、社会保障思想、社会管理思想等。此外,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社会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还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更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形成了社会建设思想,而且利用当时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进行社会建设,通过创造与发展国民教育、开展卫生医疗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社会环境整治等方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初步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风气,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建设实践的良性互动,从而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深刻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史经验,这对新时代推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切实改善民生,调动多方参与,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扬帆起航。
徐浩[3](2019)在《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中国奇迹成为中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从行政改革的一个环节——运行机制角度,以政府的行政执行为切入点,梳理1949—2019年行政执行的形态特征、转换机理与变化趋势,为在中国政治情境下探寻中国奇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弹性行政。弹性行政,指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非强制手段,单方或共同对既有政策法规、决策部署的变通执行,或对新政策法规的创制。与弹性行政相对应的是刚性行政,即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命令性的执行手段,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决策部署。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并非截然二分,亦非有此无彼,在一定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二者的显示度有高有低。在毛泽东时期,适应全能式政府需求,行政执行以刚性为主。这一时期的刚性行政源自三个动力:政治忠诚的激励机制、政治动员的运行机制、行政主体的“向上负责制”。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效度正负相依。一方面,刚性行政保证了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刚性行政的确立更多地源于意识形态的引领、组织的强制力、领袖的超级权威,常常导致不可控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导致一种另类的弹性行政,如过度执行、虚假执行、目标置换和行政自主性丧失等。改革初期,面对文革带来的全面危机,推进改革,成为中国自救、脱贫的应然要求。改革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又引发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给新路的探索者留下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出现躁动。从体制机制因素看,弹性行政的躁动源于“政出一孔”和执行主体多样化的矛盾、层级结构下的执行偏离、基于制度缺陷的刚性缺失、权力交换的潜在需求。此外,政府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不同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对行政效能的追求以及“政绩优先”的推动等,也进一步催生了弹性行政。基于改革探索的弹性行政大致分为两类:中央政府授权试点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快速扩张。一方面,中央政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权让利”,但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家能力有所衰减;另一方面,市场快速发展,但机制并不健全,市场对政府的反制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弹性行政的扩张。这一时期的弹性行政主要有纵向的央地博弈、地方合谋,横向的区域竞争、地方保护,以及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博弈和竞争类弹性行政激发了地方的发展动能,但也带来了分散主义、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弹性行政的蔓延,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包括导致制度弱化、行政效能低下、经济异常波动、滋生行政腐败、降低政府公信力等。针对上述负面效应,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措并举,对弹性行政进行了矫正。治标方面,主要是加强政治巡视、铁腕反腐、强化政务督查、推动政策落实审计;治本方面,从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两个路径来强化刚性行政,以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刚性挤压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特别是各种过度弹性行政大幅收缩,刚性行政开始回归。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刚性,主要源于制度约束。弹性行政这一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一个部分。弹性行政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深受中国政治情境——帝制时代的行政遗产、古老大国的衰败与振兴、共产党人谋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的影响,其躁动、扩张、收缩,还直接受到当代政府治理环境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的行政实践表明,弹性行政是特定组织环境中基于目标导向的带有亚制度化特征的非正式行为。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取得了明显的行政绩效,但也引发了对国家整体权威的分割和交易,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弹性行政有其“临界点”,即坚守政治路线、维护中央权威、服务全局利益,以之为标准,中央政府随时可以纠正、叫停弹性行政。总体来看,弹性行政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政治策略,一种过渡性行政行为方式,其发展方向是法治行政。强化法治行政,并不是简单地摒弃、杜绝弹性行政。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坚决减少不必要的弹性行政;另一方面,要避免机械追求行政执行的极端刚性,防止过于严苛的行政要求使懒政由个别现象变成普遍现象。因此,应允许保留适度的行政弹性,以保障政府灵活回应复杂社会、风险社会的需求,此外,还要通过容错纠错、激励担当等制度设计,鼓励政府官员大胆实施基于公共利益的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弹性行政。
徐向真,段曼曼[4](2018)在《民生与民生审计——基于审计署2010~2015年民生审计公告》文中研究表明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首先通过分析民生问题,阐述民生审计的内涵和特点。然后,根据20102015年审计署公布的有关民生审计的公告,运用数理统计综合评价我国民生审计的现状,并具体分析不同类别的民生审计结果。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民生审计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民生审计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民生审计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工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金巍[5](2015)在《黑龙江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类型,是我国审计模式创新的成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较早的省份,1985年,齐齐哈尔、肇源等地就已率先开展了企业厂长经理经济责任审计。随后,政府审计逐步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先从县处以下领导干部开始,逐渐扩大到地厅级领导干部。本文详细梳理黑龙江省审计厅近5年来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从立项、组织、实施、报送、整改等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厅机关内网文件、厅办公室统计数据等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运用对比分析、归纳分析等方法,介绍了黑龙江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立项依据、规范化建设、审计方法等。归纳出黑龙江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主要是立项上不规律,变动较大,且有临时安排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分散,各业务处室都承担任务;审计方法和审计质量还需进一步改进;评价不规范,主观性比较强;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等问题。结合各项统计数据和审计实践,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模式缺乏独立性,影响审计效果和职能的发挥;其次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有其不同于其他类型审计的特点,包括立项的程序、审计任务安排的特点以及审计的对象、内容等;再次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因素分析原因,力量有限、素质不适应需要、缺乏积极性且方式方法不成熟;最后是审计受到的社会不良风气、从众心理和短期行为的影响。本文对黑龙江省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对策建议:在审计机制上增强独立性,逐步试行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管理,逐步增加审计公告数量;从项目的立项时就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制定审计计划,增加同步审计数量,适当推行四责联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要结合其他项目一起实施,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创新审计实施过程,加强各级审理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提高能力、提高积极性;推广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软件,提高信息化水平;调整审计视角,围绕评价确定审计内容,正确认识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独立审计与综合监督的关系。
代娟[6](2014)在《中国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国家的工业化是一个带世界性的问题。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都得力于进行了“产业革命”和实现了“工业化”。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农业与工业互为协调发展的工业化,即在重视工业发展的同时不忽视农业的发展,将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这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业化;另一种是在工业与农业中着重强调工业的发展,将农业放在工业的从属地位,通过过度抽取农业资源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要素,从长远来看这是低效率高成本的工业化。国外走过工业化历程的国家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一般都采取了农业保护和支持工业的战略,当工业化趋于成熟阶段,则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进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然而,相比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由于受到其弱质性以及工业化初期为工业化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影响,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工农关系呈现极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矛盾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也日益扩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完成、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的过程中的严重障碍。由于至今也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可直接为中国提供借鉴与参考,所以中国必须立足自身国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与途径。2004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标志着中国己正式、全面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此后,从2004年至2014年中央连续11年的1号文件中都着重强调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并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建立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问题研究,不但能够为中国工业反哺农业提供政策思路和决策指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参考,而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对中国工业反哺农业问题进行的研究,在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反哺农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历程,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面板数据VEC模型、回归分析、统计描述等方法予以验证,论证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及其成效,实证检验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工农关系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显性特征,深刻剖析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进一步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及其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十章。第一章:绪论。阐明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归纳、梳理及评述,简要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从工农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剩余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视角进行基础理论的阐述。第三章:中国农业支持工业的历程及发展评价。回顾了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历程,分别从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大阶段进行论述,并就农业对工业的巨大贡献予以总结。第四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从农业的特性、问题、趋势以及工农业间的相互关系对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与成效。从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第六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中国工业反哺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财税体制不完善,反哺手段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法律保障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并详细分析其原因之所在,主要是受到了体制、发展水平、能力、反哺主体、农村金融组织、农业相关法律等方面的制约。第七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分别从政策、制度、科技、产业、就业等方面阐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第八章: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证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量化分析,呈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相引领的不同阶段的趋势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量化模型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和途径,以及农业增长因素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第九章:国际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及其启示。分别对发达国家与地区(美国、欧盟、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印度、巴西)的工业反哺农业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启示。第十章:促进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制度、经济、法律等维度针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1、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工农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际,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从农业、农村、农民角度全面分析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命题,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研究,突破了狭义的支持、保护农业的理论。2、深入分析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主要是政策反哺,包括加大财政政策向“三农”倾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反哺,包括社保体系、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农民工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科技反哺,包括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科技条件,大力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队伍等;产业反哺,包括构建产业反哺的机制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就业反哺,包括增扩农民就业渠道,引导多元化就业,加强农民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3、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对策。主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工业实力,增强反哺农业能力;实施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容纳能力;建立和完善反哺农业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建立稳定有效的财政反哺农业机制;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反哺农业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1)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中后期阶段,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工农产业间的发展,政府应该如何介入,如何清晰市场与政府的不同主体的角色分工?(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与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新情况,与过去的工业反哺农业相比,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如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3)工业反哺农业不单单是经济,更多地涉及到政治因素,政府体制和政策设计,这些都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更全面地分析?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谭蓓[7](2013)在《我国养老金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一项突破。此举对保障社会稳定,促进企业改制顺利进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减少管理过程中过多的环节,使管理效率和方便性都得到了提升,在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化发放不仅从形式上改变了原有的养老金发放方式,更要从现实意义社会实行“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在探索一条养老社会化的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正是养老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他如同一扇大门,推开了养老社会化的进程。但在转变过程中,由于此项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一系列的措施、机制都还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养老金管理制度也存在漏洞,出现了冒领养老金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人,但也暴露了对养老金管理与监管的不到位。这一现象的存在,会严重危害现行制度的执行和养老金受益者的切身利益。会影响社会化的进程和社会化的有效性。实际也是制度不完善、社会公平与效率和个人对公共利益是否具有正确认识的危机所在。本文就以上问题,认真梳理目前发生冒领现象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通过分析总结提出解决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有坚固的制度保障壁垒,必须强调监管过程中具体管理者的责任心,必须重视社会诚信建设。只有从制度、管理者和养老金受益者多方联动,才能为养老金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保障,提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希望本文能为今后的养老金管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朱新光[8](2013)在《长沙县农业专项审计质量评价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三农工作不仅是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关注点。2011年长沙县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与此同时,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受托者和重要的信息制造者及拥有者,对社会公众负有广泛的责任,因此,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然而对其运营绩效的关注和评价,需要以相应的制度作为基础,以适应新型政府建设的需要。专项审计是指对专项资金使用所涉及领域进行的规模比较大的审计,在把涉及的一系列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摸清,对存在的问题查清、搞透,予以揭露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全局上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开展专项审计可能取得比较显着的审计效果。作为县级审计机关,做好县级农业专项审计,研究并规范县级涉农专项审计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集中研读和分析长沙县审计局2007年至2011年农业专项审计案例,分析长沙县农业专项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和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审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就如何做好农业专项资金进行探讨。
曹函[9](2010)在《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势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认真研究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索引法、综合系统分析法等,以山东省泰安高新区为例研究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主要由引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结论与启示六大部分组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⑴通过对欧盟、日本等几个国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以渐进方式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全社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体现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搞好政府的职能定位,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对等典型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的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尽量做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社会保障基金筹资要多元化,特别是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⑵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对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基金筹措机制不健全、分担机构需要优化,管理资源缺乏、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⑶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具有完整性、协调性和层次性。要按照公平的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普遍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现收现付和储蓄积累相结合原则、坚持法治原则、坚持城乡衔接的原则。⑷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要以政府责任为核心,加快建设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行。
杨锦琦,杨晨雨[10](2010)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不足。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支撑,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二、从实际出发提升农业与社保资金审计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实际出发提升农业与社保资金审计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扶贫的概念 |
2.1.2 精准扶贫理念变革 |
2.2 涉农资金相关概念 |
2.2.1 涉农资金概念 |
2.2.2 涉农资金整合概念 |
2.2.3 涉农资金整合范围 |
3 涉农资金整合必要性分析 |
3.1 涉农资金使用情况 |
3.2 涉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涉农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 |
3.2.2 涉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
3.2.3 涉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
3.2.4 涉农资金绩效评价不完整 |
3.3 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
3.4 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
4 泰安市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分析 |
4.1 泰安市涉农资金使用现状分析 |
4.1.1 泰安市财政收支总体状况 |
4.1.2 泰安市涉农资金规模 |
4.1.3 泰安市涉农资金结构 |
4.1.4 泰安市涉农资金类型分析 |
4.1.5 泰安市涉农资金支出情况分析 |
4.2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分析 |
4.2.1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范围 |
4.2.2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现状 |
4.3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典型案例及扶贫成效分析 |
4.4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模式分析 |
4.4.1 以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 |
4.4.2 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 |
4.4.3 以发展规划引导涉农资金整合 |
4.4.4 社会资本参与模式 |
5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问题分析 |
5.1 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
5.1.1 涉农资金来源分散 |
5.1.2 涉农资金整合协调不畅 |
5.1.3 管理环节存在纰漏 |
5.2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5.2.1 资金使用精准性不高 |
5.2.2 资金使用时间效用性不强 |
5.3 资金整合统筹意识不强 |
5.3.1 项目管理不规范 |
5.3.2 资金整合额度不够 |
5.3.3 思想认识不到位 |
5.4 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
5.4.1 监管合力未形成 |
5.4.2 监管方式有待完善 |
6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现状改进对策研究 |
6.1 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 |
6.1.1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 |
6.1.2 加强部门内外资金整合 |
6.1.3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
6.2 规范涉农资金工作程序 |
6.2.1 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 |
6.2.2 完善项目推进程序 |
6.2.3 规范涉农专项资金政策目标设置 |
6.3 优化资金整合模式 |
6.3.1 密切结合政策导向 |
6.3.2 突破资金所有制界限 |
6.4 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 |
6.4.1 加强涉农资金监督管理 |
6.4.2 强化涉农资金绩效考核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特色 |
7.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一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理论溯源和现实背景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理论溯源 |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建设思想 |
(二)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建设思想 |
(三)直接来源: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人的社会建设思想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
(二)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可能性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
一、社会建设理念的新发展 |
(一)指导思想:“为群众谋福利” |
(二)基本要求:“一切服从抗战” |
(三)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 |
(四)工作格局:党领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参与 |
二、社会建设内容的新阐述 |
(一)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国民教育思想 |
(二)提出了相对系统的卫生医疗思想 |
(三)初步具有了社会保障思想 |
(四)初步提出了社会管理思想 |
三、社会建设重要性的新认识 |
(一)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 |
(二)社会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保证 |
(三)社会建设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实践创新——以陕甘宁边区为例 |
一、努力发展国民教育 |
(一)积极发展中小学教育 |
(二)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
(三)广泛开展社会教育 |
二、推进卫生医疗事业发展 |
(一)加大卫生医疗宣传教育 |
(二)重视妇孺卫生工作 |
(三)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
(四)开展医药合作事业 |
三、积极推行社会保障 |
(一)社会救济 |
(二)社会优抚 |
(三)社会保险 |
(四)社会福利 |
四、大力整治社会环境 |
(一)剿匪锄奸,巩固抗日后方 |
(二)禁烟禁毒,净化社会环境 |
(三)解放妇女,摆脱封建压迫 |
(四)改造“二流子”,增加社会劳动力 |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的重大意义与当代意蕴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
(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
(三)为新时代社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实践效应 |
(一)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 |
(二)营造了和谐健康的社会风气 |
(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创新的当代意蕴 |
(一)实施社会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实际 |
(二)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
(三)推进社会建设必须调动多方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3)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
二、探寻中国奇迹的一个视角:弹性行政 |
三、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的刚性与弹性 |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二、文献综述 |
三、可能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毛泽东时期刚性行政的锻造(1949—1977) |
第一节 集权体制下的全能式政府运行模式 |
一、全能式政府之生成 |
二、全能式政府的运行模式 |
第二节 刚性行政:全能式政府的应然需求 |
一、革命建政体制形塑的“命令一服从”体制 |
二、刚性行政的内生动因 |
三、刚性行政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
第三节 刚性行政的困境 |
一、过度执行 |
二、虚假执行 |
三、目标置换 |
四、行政自主性缺失 |
第三章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躁动(1978—1991) |
第一节 改革破冰与渐进路径的选择 |
一、现实倒逼改革 |
二、经济改革牵动政治改革 |
三、渐进主义改革路径的择定 |
第二节 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和弹性行政的躁动 |
一、改革冲动呼吁更大的行政自由裁量空间 |
二、简政放权与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 |
三、弹性行政躁动的体制因素 |
四、弹性行政躁动的主体诉求 |
第三节 基于改革的弹性行政的主要类型 |
一、中央政府授权试点 |
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 |
第四节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两面性 |
一、弹性行政助推改革进程 |
二、缺少反制的过度弹性行政 |
三、四项基本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对弹性行政的约束 |
第四章 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的扩张(1992—2011) |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
一、市场经济的“姓氏”之辩和改革再出发 |
二、市场化改革与弹性行政的内在关联 |
三、深化行政改革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
第二节 央地博弈和区域竞争 |
一、政府的层级结构与职责同构 |
二、纵向利益抵牾与央地博弈 |
三、层级博弈的衍生品:地方合谋 |
四、区域竞争与地方保护 |
第三节 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 |
一、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膨胀与角色错乱 |
二、低成本高收益的违规行为助推过度弹性行政 |
三、晋升的“零和博弈”与政府官员行为扭曲 |
第四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对弹性行政的有限抑制 |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
二、依法行政的推进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对弹性行政的矫正(2012—2019) |
第一节 弹性行政负外部性的凸显 |
一、接近临界点的弹性行政 |
二、矫正弹性行政:态势和挑战 |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对弹性行政的遏制 |
一、完善党内制度建设 |
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三、强化政治巡视 |
四、“零容忍”的铁腕反腐 |
第三节 依法(规)行政对弹性行政的管控 |
一、强化依法(规)行政 |
二、治理型政府的应然诉求 |
第四节 政务督查、政策落实审计对弹性行政的挤压 |
一、政务督查的强化:力破“中梗阻” |
二、审计监督的拓展:重大政策落实审计 |
第六章 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限度之辨析 |
第一节 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执行之审视 |
一、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历史维度 |
二、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及其“临界点” |
一、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 |
二、弹性行政“临界点”的把控 |
第三节 弹性行政的宽度与刚性行政的强度之辨析 |
一、行政执行与法治行政 |
二、法治视角下弹性行政的宽度 |
三、法治视角下刚性行政的强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民生与民生审计——基于审计署2010~2015年民生审计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我国民生审计的实施现状的公告解读 |
1. 我国民生审计总体评价。 |
2. 我国民生审计结果分析。 |
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民生审计的建议 |
1. 健全民生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
2. 促进民生审计公告更加贴近群众、关注社会影响。 |
3. 提高民生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4. 加强民生审计的独立性。 |
5. 关注民生审计的重点领域和环节。 |
6. 保障审计权力依法规范运行。 |
7. 强化审计问责整改机制。 |
(5)黑龙江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归纳分析法 |
1.3.3 对比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内容 |
第2章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问题 |
2.1 黑龙江省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概况 |
2.1.1 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情况 |
2.1.2 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范围 |
2.1.3 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情况 |
2.2 经济责任审计近5年完成项目概况 |
2.2.1 经济责任审计立项依据及实施 |
2.2.2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
2.2.3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数量特点 |
2.3 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情况及问题 |
2.3.1 经济责任审计立项方面 |
2.3.2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协调方面 |
2.3.3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方面 |
2.3.4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面 |
2.3.5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
3.1 审计机构设置和模式缺乏独立性 |
3.1.1 审计机关难以独立于政府各职能部门 |
3.1.2 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审计会受到阻力 |
3.1.3 地方保护会影响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
3.1.4 审计机关必需的经费得不到保证 |
3.1.5 审计机关执法能力存在不足 |
3.2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特点影响因素 |
3.2.1 程序复杂使项目出现不规律问题 |
3.2.2 离任审计滞后性影响质量和效果 |
3.2.3 审计层次高造成评价难 |
3.3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人员的因素 |
3.3.1 审计人员力量有限 |
3.3.2 人员构成及专业素质不能适应需要 |
3.3.3 审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 |
3.3.4 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还不成熟 |
3.4 审计工作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 |
3.4.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3.4.2 从众心理和短期行为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
4.1 在审计机制上增强审计独立性 |
4.1.1 试行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管理 |
4.1.2 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数量 |
4.2 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考虑各项因素 |
4.2.1 与组织部门协商共同制定审计计划 |
4.2.2 逐步增加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 |
4.2.3 拓展审计实施部门试行四责联审 |
4.3 重新整合审计项目和资源 |
4.3.1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 |
4.3.2 实现审计资源和成果共享 |
4.4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 |
4.4.1 逐步实现审计全过程规范化 |
4.4.2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能力 |
4.5 加快计算机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 |
4.5.1 推广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软件 |
4.5.2 系统推进信息化工作 |
4.6 以评价为中心认清审计地位 |
4.6.1 围绕审计评价确定审计内容 |
4.6.2 明确独立审计与综合监督的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6)中国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次 |
图目次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工业和农业 |
二、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
三、工业反哺农业 |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工农关系理论 |
二、二元经济理论 |
三、剩余理论 |
四、农业经济学理论 |
五、公共选择理论 |
六、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支持工业的历程及其发展评价 |
第一节 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历程 |
一、改革开放前 |
二、改革开放以来 |
第二节 农业支持工业的评价 |
一、奠定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
二、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贡献 |
三、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
第四章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 |
一、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
三、提高农业竞争力 |
四、粮食安全的保障 |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
第二节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行性 |
一、己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 |
二、现有的工业经济实力为农业提供强大支撑 |
三、城市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带动功能显着 |
四、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力推进 |
五、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
第五章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与成效 |
第一节 政府财政支持 |
一、支农资金的绝对额 |
二、支农资金的相对额 |
三、支农财政的结构 |
第二节 城乡收入差距 |
一、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 |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
第三节 农村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 |
一、农村社会保障 |
二、户籍制度与农村教育 |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发展 |
一、扶植农村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
二、加大财政和社保支持力度充实产业化发展 |
第六章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 |
一、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工业反哺农业动力不足 |
二、财税体制不完善,反哺农业结构不合理 |
三、工业反哺农业手段单一,缺乏社会化反哺 |
四、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反哺农业的效率低 |
五、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业剩余流失 |
六、工业反哺农业监督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不健全 |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体制制约 |
二、工业发展水平有限、反哺能力弱的制约 |
三、传统农业承接工业生产力外溢能力有限的制约 |
四、反哺承受主体过于分散的制约 |
五、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滞后的制约 |
六、反哺农业法律不健全的制约 |
第七章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 |
第一节 政策反哺 |
一、加大财政政策向“三农”倾斜 |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制度反哺 |
一、社保体系 |
二、土地制度改革 |
三、户籍制度 |
四、农民工就业制度 |
第三节 科技反哺 |
一、科技反哺的重要性与问题 |
二、改善农业科技条件 |
三、大力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队伍 |
四、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 |
第四节 产业反哺 |
一、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心是产业支持 |
二、特色农业发展 |
第五节 就业反哺 |
一、增扩农民就业渠道 |
二、引导多元化就业 |
三、加强农民教育 |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第八章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关系 |
一、引言 |
二、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
三、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农业增长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引言 |
二、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
三、实证分析 |
四、政策建议 |
第九章 国外与中国台湾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一、美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二、欧盟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三、日本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一、韩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二、中国台湾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一、印度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二、巴西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
第四节 总结与启示 |
一、工业反哺农业的异同 |
二、国际工业反哺农业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十章 促进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
一、建立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消除反哺制度屏障 |
二、建立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和管理就业机制 |
三、促进城乡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整合 |
第二节 提高工业实力,增强反哺农业能力 |
一、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 |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丰富反哺农业手段 |
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引导城市工业适度向农村转移 |
第三节 实施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容纳能力 |
一、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 |
二、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 |
三、培养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反哺农业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
一、制定有利于反哺农业的法律法规 |
二、构建法律为主的反哺农业长效机制 |
三、加强反哺农业的执法监督 |
第五节 建立稳定有效的财政反哺农业机制 |
一、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财力相匹配的反哺农业机制 |
二、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
第六节 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反哺农业 |
一、引导工业和社会资金向农业领域转移或扩散 |
二、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在校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我国养老金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 我国养老金管理制度和基本模式 |
一、我国养老金改革的基本做法和特点 |
二、我国养老金的资金管理模式 |
三、我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
四、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意义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养老金发放中冒领养老金现象分析 |
一、当前我国养老金冒领问题 |
二、冒领养老金的主要形式 |
三、冒领养老金的危害 |
第四章 产生养老金冒领现象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原因分析 |
二、管理原因分析 |
三、信息监管原因分析 |
四、个人动机原因分析 |
五、社保工作人员工作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强化养老金管理制度的探索 |
一、加强和完善养老金管理制度建设 |
二、提高社保经办人员的水平和业务能力 |
三、养老金受益者的社会诚信建设 |
结语 |
一、基本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长沙县农业专项审计质量评价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审计质量的研究文献 |
1.2.2 行业专项审计的研究文献 |
1.2.3 国外对专项预算的研究文献 |
1.2.4 绩效审计的研究文献 |
1.2.5 简评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行业专项审计的理论分析 |
2.1 系统科学理论与行业专项审计改进 |
2.1.1 系统科学理论 |
2.1.2 系统科学理论与行业专项审计改进 |
2.2 公共受托责任与行业专项审计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公共受托责任与农业专项审计 |
2.3 成本效益原则与农业专项审计 |
2.3.1 成本效益原则 |
2.3.2 成本效益原则与农业专项审计 |
第3章 长沙县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现状 |
3.1 审计基本程序 |
3.1.1 确定审计项目 |
3.1.2 审前调查 |
3.1.3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重点 |
3.1.4 组织实施 |
3.2 农业专项审计的特点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3.3.1 审计主体独立性缺失 |
3.3.2 审计人员思路仍未能转变 |
3.3.3 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 |
3.4 审计案例及评价 |
3.4.1 审计实施情况 |
3.4.2 案例评价 |
第4章 农业专项审计质量改进的措施建议 |
4.1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行业审计 |
4.2 合理选择需要审计的对象 |
4.3 注重方式选择和力量配置 |
4.4 注重把握审计重点 |
4.4.1 从源头上关注申报立项审计 |
4.4.2 从重心上关注资金流向审计 |
4.4.3 从过程上关注管理活动审计 |
4.4.4 从机制上关注制度运作审计 |
4.5 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议 |
4.5.1 设计评价标准的原则 |
4.5.2 设计评价标准的要求 |
4.5.3 评价标准的具体制定 |
4.6 牢固树立风险控制意识 |
4.7 坚持做好后续审计 |
4.8 强化预算约束方面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4 创新点及今后努力方向 |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社会保障 |
2.1.2 农村社会保障 |
2.2 理论基础 |
2.3 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
3 国内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
3.1 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
3.2 国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
4 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高新区基本情况 |
4.2 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
4.2.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4.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4.2.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
4.2.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
4.2.5 失地农民保障制度 |
4.2.6 其他社会救助 |
4.3 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
4.3.2 基金筹措机制不健全,分担结构需要优化 |
4.3.3 管理资源缺乏,管理能力不足 |
4.3.4 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4.4 小结 |
5 加快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基本思路 |
5.1.1 目标和特点 |
5.1.2 基本原则 |
5.2 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5.2.1 经济发展水平 |
5.2.2 农民收入水平 |
5.2.3 社会基础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 |
5.2.4 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支持 |
5.2.5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了经验 |
5.3 完善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
5.3.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 |
5.3.2 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1.1 农村社会保障层次低、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 |
1.2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资金保障 |
1.3 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律依据、保障体系不健全 |
1.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2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2.1 因地制宜的原则 |
2.2 城乡衔接的原则 |
2.3 兼顾公平与效率优先的原则 |
2.4 分类实施、量力而行 |
3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
3.2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规范农村社会保障运行 |
3.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
3.4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 |
3.5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先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3.6 逐步建立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
3.7 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
3.8 要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传统保障功能和作用 |
四、从实际出发提升农业与社保资金审计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申小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D]. 郑玉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D]. 徐浩. 南京大学, 2019(07)
- [4]民生与民生审计——基于审计署2010~2015年民生审计公告[J]. 徐向真,段曼曼. 财会月刊, 2018(10)
- [5]黑龙江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金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6]中国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研究[D]. 代娟. 武汉大学, 2014(06)
- [7]我国养老金管理制度研究[D]. 谭蓓. 云南大学, 2013(02)
- [8]长沙县农业专项审计质量评价及改进研究[D]. 朱新光. 湖南大学, 2013(05)
- [9]泰安高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曹函.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3)
- [1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问题与对策[J]. 杨锦琦,杨晨雨. 科技广场,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