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的重中之重

技术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的重中之重

一、技术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论文文献综述)

冯娇娇[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增长动力的转换提升,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课题,使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及挑战。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这为确立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成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多数农产品的主产区,在农业发展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亟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以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研究方法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首先,本文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进行了梳理,目的是从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视角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关联,尝试性探讨新时代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路径。其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再次,本文重点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其原因分析得出制约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者主体素质不高、金融改革滞后等。最后,在对前面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全文整体上采用了历史析理、理论研究至实践探索地逻辑思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状况下,针对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发展的短板,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瓶颈问题,亟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补齐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实现“四化”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才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好促进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戴祥[2](2020)在《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以响水县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强国战略。其中,人才是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第一资源。只有紧紧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加快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才能保障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响水县作为江苏省十二个未脱贫的贫困县之一,目前还有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2个县定经济薄弱村、4万多低收入户,响水县应大力发展人才强县战略,以实施“515”人才引进计划为契机,全面优化引才政策,加大引才力度,提升引才实效,实现响水“人才洼地”向“人才高地”的转变提升。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响水县人才引进现状分析,再结合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对人才引进的影响,发现人才引进不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欠发达地区提高人才引进效果提供可行性的思路,这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及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需求。通过对响水县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可以为响水县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新的一些思路,同时还可以给予其他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工作一定的参考。本文从响水县近几年的人才引进现状出发,通过近几年响水县人才引进的效果与周边县份进行对比,并对响水县地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高学历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响水县人才引进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看法,从而总结出响水县人才引进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困境,系统地从前期人才引进环境建设、引进人才环节、引进人才跟踪服务环节三个方面分析具体原因,然后结合人才激励理论、知识溢出效应等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效果,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欠发达地区2020年全面脱贫提供助力。

李宜文[3](2019)在《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提升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生态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意识指导行动,树立并提升良好的生态意识既是面对生态现实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号召的需要。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很多发达的城市和乡村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全国人民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明显增强,人民生态意识得到了显着的提升。然而,并非所有地区都能达到期望值,比如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也带来了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民是否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影响和制约着当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美丽中国不能没有美丽乡村,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现状影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本文以赣州市为例的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赣州生态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对赣州市农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赣州市农民生态意识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归纳和分析,并就本研究中所采取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和重难点进行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欠发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内涵以及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对以赣州市为例的欠发达地区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和农民生态意识现状,内容主要包括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不足、农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进展和不足;第四部分主要是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数据,从经济、教育、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现状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主要是根据农民生态意识现状和产生的因素,提出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对策。

吕婧[4](2019)在《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F县M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单位。乡镇干部直接面对农村、农民,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乡镇干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关键在于基层乡镇干部。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面积开展的新时期,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农民的需求逐渐变得多样化、高标准化,乡镇干部队伍的强大和工作能力的提升,都影响着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影响着千万农民的小康生活,乡镇干部这支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农业农村工作、脱贫任务、农村制度改革等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现状直接关系到基层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但目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我们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以及我国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问题。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乡镇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是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能干事、会干事的乡镇干部队伍并管理好这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欠发达地区吕梁市F县M镇的乡镇干部队伍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实地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论、文献资料,列举出当前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单介绍了研究的目的、背景和个案M镇的基本情况,并从M镇干部的基本结构和近年来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M镇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员配置不合理、干部队伍不稳定、工作存在倦怠感、晋升难等六方面的问题,并从工作压力、选人用人渠道、激励考核制度、理想信念等方面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优化人员配置、创新教育培训、强化激励保障等加强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延思超[5](2019)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文中提出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事物,政务服务中心逐渐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提高其治理能力的一种方式。政务服务工作已然渐渐成为地方政府提升执政能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力抓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改善地区营商投资环境、提升民众获得感、优化政府形象的前沿阵地,正在逐步走向改革舞台的中央。因此,加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探索和经验进行参考借鉴,对于进一步完善优化以广大中西部省份为主体的经济落后地区政府政务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以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中心(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发展现状为研究主线,在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方法、SWOT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西部欠发达的政府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结合对山西省长治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分析困难和问题,作为参考。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中西部地区的具体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基本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但由于其“出生”和“成长”都是各地政府自发性嵌入式改革的产物,没有形成一整套涉及全国的通行做法,不仅缺乏统一完善的建设标准、配套资源和人员管理机制,而且也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体制机制不顺、服务体系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因此,借鉴先进地区的改革经验,提出通过推动项目审批提速、推动涉审事项提效、推动服务规范运行等路径探索,以期开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新局面,加快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提振地方经济。

刘佩佩[6](2019)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现代通信网络的普及,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微信、支付宝、手机淘宝等移动应用软件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已经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以政府部门为实施主体的政务服务工作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发展已成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态势。李克强总理于二○一六年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发展理念,通过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简化群众办事程序、增加公共服务功能在线提供、拓宽公众与政府互动交流渠道、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共治。可以说,“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一项技术变革,它能有效推动社会向更加透明、更加智慧、更加公平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广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优化政务服务渠道、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增强公众政务服务幸福感等方面成效显着,因此,在全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意义巨大。万事万物在其具体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千差万别,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会因地区间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参差不齐呈不平衡态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势必会在推进过程中受到重重制约。本文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些基本相关概念简要阐述,并概括分析了其相关基本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现状简要概括,指出了当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投入力度不大、信息资源共享难、模式创新不足、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群众积极性不高等;再次,以山西省长治市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其“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长治市政务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存在障碍、“一网办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群众认识不到位等方面,并分析得出存在问题的成因为政府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专业人才缺乏和管理队伍素质落后、标准化建设步伐缓慢、资金投入难以保障、政府管理能力相对落后和引导宣传力度不够等方面;复次,通过比较分析法将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果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比较,并借鉴先进经验;最后,提出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发展环境、优化组织体制健全顶层设计、提升技术保障加大改革创新、完善设施建设保障平台运行。

王侠[7](2018)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成长机理及开发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科技人才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更加显着。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开发出更加优质的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本文基于这种背景,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人才开发与培养三个角度总结已有文献的经验和不足。通过理论研究,梳理出产业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开发机理,产业科技人才的成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学习适应阶段;(2)快速成长阶段;(3)成熟稳定阶段;(4)衰退及持续成长阶段,每一成长阶段都有其固定的特征。产业科技人才的成长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组织内部及组织外部。通过比较研究,比较苏州市和连云港市的科技人才开发,得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差距,有很多方面亟待改进。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验证了个体、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三方面因素对产业科技人才的成长都存在影响,最后以两个科技人才开发比较成功的新医药企业为案例,借鉴两个企业的科技人才开发经验,尝试从外部开发、内部开发和自身开发三个角度提出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本文深入探讨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成长机理及开发路径,对产业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同时对今后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巴特尔[8](2017)在《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其纠正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各地区间发展差异逐渐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尽管国家提出了要求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地区间发展差异的扩大趋势,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引发出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亟待关注。引起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金融是主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性金融迅猛发展,但金融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也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所获得的金融资源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如果不调整将进一步恶化,难免进入“贫困恶性循环”发展模式,恶化两极分化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因市场机制失灵引起的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难以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来解决,需要引入政府调节和政策引导,特别是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怎样运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相对准确地刻画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如何运用区域经济、金融地理学与集聚效应等理论设置相对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度量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程度,哪些理论和因素可以解释我国引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越来越大的原因,政策性金融能否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问题,如何采取多种举措防止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继续恶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丰富金融发展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提供相对全面刻画和准确评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程度的分析工具,探讨纠正我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的举措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本研究思路是,先从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两个维度对我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变化及现状进行刻画;然后构建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量化分析各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程度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究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阐释了配置失当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不良后果;进而探讨采取何种解决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措施,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给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回顾与总结相关研究文献;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逻辑框架、主要新意和不足之处等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是我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考察。基于经济与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论,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个维度考察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发现,1995年至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确存在差异,并且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集聚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各省(区)间的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也较突出。第三章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根据地区间金融资源规模、结构及效率差异,建立评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指标体系,使用该指标体系,计算各省(区)金融资源配置的综合分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金融资源主要配置于东部发达省(市),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配置份额非常低。第四章是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后果与纠正路径分析。先从理论上阐释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排斥恶化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而差别化宏观经济政策、信贷供给和金融机构分布等现实因素则加剧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越来越大。文中利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计算了金融相关比率的东、中、西部差异,结果表明,从1978年至2015年,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异逐渐扩大,并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继而从社会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带来的严重后果,指出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社会和谐与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最后探讨了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路径,研究表明,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与内在机制是难以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的,阐明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来纠正失当问题的机理。第五章是以内蒙古为例,研究政策性金融解决金融资源配置不当的作用与效果。根据地区经济总量、发展特征及所属地理位置,我们选择内蒙古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实证分析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试图能够客观地判断政策性金融对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可行性,从而探寻地区间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分析表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但其作用由于地区间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第六章是对策分析。基于商业性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探索能够弥补商业性金融不足的途径,以缓和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矛盾。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及现实出发,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提出以下建议:(1)在经济落后地区的乡镇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2)通过政策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调节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以此缓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失当程度;(3)建议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的宏观金融扶持政策;(4)通过立法使更多的政策性金融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倾斜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新意:首先,本文的研究视角有一定的新意。本文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个维度出发,对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我国商业性金融资源1995年至2015年的地区配置变化看,其规模和结构在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同时,从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看,政策性金融资源在东部发达地区集中的比例大于中、西部地区,并且其业务过于集中于少数行业和部门。从以往研究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的文献看,多数学者把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混在一起讨论,而本文从两个维度讨论不同配置方式导致的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问题具有一定的新意。其次,构建地区间金融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的指标度量方式评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有利于克服以往较多定性研究金融资源分布的片面性。本文选择的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广,共设置了23个三级指标,体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及合理性,增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使用该体系能够直观地判断出地区间金融发展差异程度,为之后研究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学者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方法。最后,主张通过广义的政策性金融来纠正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问题。鉴于当前我国自发的市场金融运作中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本文建议通过政策性倾斜和政策性金融来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拉大的问题,促进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弥补商业性金融运作的不足。针对纠正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提出的思路,即通过政策性金融来优化地区间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发展、融智等政策路径与以往多数学者倡导的通过商业性金融支持思路有所不同,有一定的新意。

戴其文[9](2017)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康文峰,杨继瑞[10](2013)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缺失陷阱”的破解路径》文中提出"要素失衡缺失陷阱"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现状的真实写照。自然资源外流、产业结构失衡、资金外流、人才缺失、技术缺失、信息滞后、政府制度供给匮乏就是"要素失衡缺失陷阱"的典型表现。因此,修缮和填补这些"陷阱"已成为发展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将"陷阱"填平,不再出现坍塌的危险。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县域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三化"联动发展、构建完备的县域经济发展软硬件体系、树开放胸怀,提高决策者、执行者、普通大众的意识水平,就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缺失陷阱"破解路径。

二、技术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析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以前
        (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联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明确目标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新动能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加快农业发展
        (二)以人才振兴为支撑助力农业发展
        (三)以文化振兴为指引促进农业发展
        (四)以生态振兴为目标构建生态农业
        (五)以基层组织振兴为保障推动农业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振兴与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人才振兴与农业从业者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振兴与农业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之间的矛盾
        (四)生态振兴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之间的矛盾
        (五)现代农业发展与现存体制机制障碍之间的矛盾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一)化解农产品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矛盾的现实需要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效益,巩固脱贫成果的现实需要
        (三)改善欠发达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推进欠发达地区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
        (一)不平衡发展造成的资源流失
        (二)区位优势抬升机制明显滞后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四)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宽度过窄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二)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三)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滞后
        (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难
        (五)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程度低
        (六)农业资金供给紧缺
    三、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
        (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五)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第四章 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紧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相关体系
    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补齐农业生产的短板,增强农业发展基础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创新培育方式,推动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融合发展
    五、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一)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促进农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二)深化金融改革,培育农村资本市场
        (三)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牵动人才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以响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研究
        (二)人才流动下区域聚集效应的研究
        (三)人才居留意愿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有关概念、理论及重要意义
    一、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有关概念
        (一)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特征
        (二)人才与人才引进的概念
    二、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有关理论
        (一)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论
        (三)人才资源流动下的知识溢出效应
    三、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二)解决人才供需问题
        (三)促进文化水平提升
        (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现状—以响水县为例
    一、概况
        (一)自然与经济概况
        (二)人才引进概况
    二、人才的界定和引才具体措施
        (一)响水县关于引进人才的界定
        (二)响水县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
    三、与临近地区的人才引进专项激励政策差异性对比
        (一)响水县与大丰区的激励政策差异性对比
        (二)响水县与建湖县的激励政策差异性对比
    四、对于响水县人才引进的实证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样本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五、响水县人才引进困境的具体表现
        (一)人才流失严重
        (二)人才密度低且难引进
        (三)人才分布失衡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困境的原因分析—以响水县为例
    一、前期人才引进环境建设
        (一)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性失衡
        (二)环境污染严重,缺少良好人文环境
        (三)区位条件偏远,交通不便成为障碍
    二、引进人才环节
        (一)引才资金匮乏,物质激励存在差距
        (二)缺少长期规划,工作缺乏调查研究
    三、引进人才跟踪服务环节
        (一)社会保障缺失,服务机制不健全
        (二)缺乏关心重视,工作氛围不和谐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工作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前期人才引进环境建设
        (一)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搭建引才平台载体
        (二)优化自然人文环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三)加大交通投资力度,接轨发达城市圈
    二、引进人才环节
        (一)加强人才激励力度,突出普惠择优性
        (二)编制人才引进规划,改进方式方法
    三、引进人才跟踪服务环节
        (一)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落实人才安居工程
        (二)营造适宜工作氛围,加强人才感情建设
结论
附录 :响水县人才引进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3)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提升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1.4 选题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1.2 选题的分析与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分析与评析
    1.3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内涵与提升意义
    2.1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与农民生态意识的内涵
        2.1.1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2.1.2 欠发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内涵
    2.2 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意义
        2.2.1 有利于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2.2.2 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2.2.3 有利于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现状
    3.1 赣州市农民生态意识的调查结果
    3.2 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现状
        3.2.1 农民生态意识的进步
        3.2.2 农民生态意识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是影响农民生态意识的主要因素
        4.1.1 农村经济效益低限制了农民生态意识的提升
        4.1.2 资金保障不足制约了农民生态意识的提升
    4.2 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
        4.2.1 各层面对农村生态教育的投入不足
        4.2.2 农村生态教育内容与方式针对性不强
    4.3 欠发达地区农民受错误思想影响较大
        4.3.1 传统小农观念的思想束缚
        4.3.2 落后价值观的思想掣肘
        4.3.3 利益至上观念的思想驱使
第五章 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对策
    5.1 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为农民提升生态意识奠定经济基础
        5.1.1 重视对生态经济的资金投入与组织监管
        5.1.2 发展生态农业,为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
        5.1.3 引进先进技术,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5.2 完善法律制度与政策,为农民提升生态意识提供可靠保障
        5.2.1 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为农民提升生态意识提供法律保障
        5.2.2 落实生态政策,为农民提升生态意识提供政策保障
    5.3 加强农村生态教育,为农民提升生态意识强化生态思想
        5.3.1 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
        5.3.2 加强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提升农民生态法律意识
        5.3.3 加强日常环保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5.4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为农民提升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环境
        5.4.1 完善提升农民生态意识的生态文化体系
        5.4.2 加强环保榜样的宣传,营造榜样文化氛围
        5.4.3 引导农民生态消费,营造良好乡风文化氛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F县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M镇干部队伍建设概况
    1.1 M镇机构设置和编制情况
    1.2 M镇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1.2.1 性别结构:男多女少
        1.2.2 年龄结构:整体老龄化领导干部年轻化
        1.2.3 学历结构:学历整体偏低多为后取学历
        1.2.4 家庭情况:工作生活两地分离
    1.3 F县M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1.3.1 选用年轻公务员注入新活力
        1.3.2 成立乡镇党校加大培训力度
        1.3.3 改善基层条件提高乡镇干部待遇
第二章 M镇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M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1 人员配置不合理
        2.1.2 干部队伍不稳定
        2.1.3 经济薄弱待遇差
        2.1.4 工作存在倦怠感
        2.1.5 干部权责不对等
        2.1.6 晋升交流难度大
    2.2 M镇干部队伍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2.2.1 工作压力超负荷
        2.2.2 选人用人渠道单一
        2.2.3 干部理想信念缺失
        2.2.4 干部培训相对滞后
        2.2.5 干部考核机制不完善
        2.2.6 干部激励措施不足
第三章 加强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优化人才配置
        3.1.1 创新干部选用机制
        3.1.2 加强挂职干部管理
    3.2 创新教育培训改进干部作风
        3.2.1 强化干部奉献精神
        3.2.2 加强干部学习培训
    3.3 为乡镇干部全面“减负”
        3.3.1 明确乡镇职能权限
        3.3.2 上级政府瘦身并转变职能
        3.3.3 减少检查且谨慎处罚
    3.4 严管厚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3.4.1 提高干部待遇
        3.4.2 改进考核制度
        3.4.3 健全晋升制度
        3.4.4 正负激励结合
    3.5 充分利用其他激励
        3.5.1 改善乡镇干部工作条件
        3.5.2 建立关爱乡镇干部制度
        3.5.3 推动乡镇干部轮岗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创新点及难点
第2章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概念
        2.1.1 政务服务
        2.1.2 政务服务中心
        2.1.3 “放管服”改革
        2.1.4 “两集中、两到位”改革
        2.1.5 审批服务标准化
    2.2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依据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2.3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意义
        2.3.1 让办事更方便
        2.3.2 让权责更清晰
        2.3.3 让信息更畅通
        2.3.4 让功能更多样
第3章 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3.2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服务能力相对滞后
        3.2.2 互联网平台建设迟缓
        3.2.3 缺乏顶层设计
        3.2.4 群众满意度较低
第4章 长治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SWOT分析
    4.1 长治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情况概述
        4.1.1 基本情况
        4.1.2 建设运行成效
    4.2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内部优势
        4.2.1 政府自身的独特性
        4.2.2 政府政策支持
        4.2.3 试点地区的成功先例
    4.3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内部劣势
        4.3.1 政务服务业务种类繁多
        4.3.2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4.3.3 管理服务机制体制不顺
        4.3.4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4.3.5 标准化建设步伐缓慢
    4.4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外部机会
        4.4.1 大数据时代来临
        4.4.2 线上政务服务的普及化与多样化
        4.4.3 政府机构改革
        4.4.4 群众和企业对办事营商环境的高要求
    4.5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外部威胁
        4.5.1 建设成本较高
        4.5.2 监管体系不完善
        4.5.3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4.5.4 群众对政务服务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
第5章 我国发达地区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发达地区政务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5.1.1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5.1.2 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
    5.2 对发达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借鉴
        5.2.1 以群众办事体验为发展导向
        5.2.2 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发展抓手
        5.2.3 以“互联网+”为发展途径
        5.2.4 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发展保障
第6章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对策建议
    6.1 以实行并联审批为突破口,推动项目审批提速
        6.1.1 建立并联审批新机制
        6.1.2 梳理项目审批事项
        6.1.3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6.2 以承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涉审事项提效
        6.2.1 推动承诺制改革与政务服务融合
        6.2.2 建立“容缺后补”机制
        6.2.3 提升商事登记便利化水平
    6.3 以“互联网+”为突破口,推动政务服务提质
        6.3.1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6.3.2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6.3.3 丰富“全程网办”的事项
    6.4 以完善顶层设计为突破口,推动政务服务规范运行
        6.4.1 完善顶层设计
        6.4.2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6.4.3 加强监督管理
        6.4.4 加快评估体系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创新点及难点
第2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概念
        2.1.1 政务服务
        2.1.2 “互联网+”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
    2.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论依据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网络化治理
    2.3 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关系
    2.4 “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意义
第3章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现状
    3.2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
        3.2.2 投入力度不大
        3.2.3 信息资源共享难
        3.2.4 模式创新不足
        3.2.5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3.2.6 群众积极性不高
第4章 长治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案例分析
    4.1 长治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情况概述
    4.2 长治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法律制度不完善
        4.2.2 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4.2.3 “一网办理”不到位
        4.2.4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4.2.5 群众认识不到位
    4.3 长治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4.3.1 政府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
        4.3.2 专业人才缺乏和管理队伍素质落后
        4.3.3 标准化建设步伐缓慢
        4.3.4 资金投入难以保障
        4.3.5 政府管理能力相对落后
        4.3.6 引导宣传力度不够
第5章 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经验借鉴
    5.1 发达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及经验
        5.1.1 美国“Data.gov”一站式数据下载网站
        5.1.2 德国“数字化管理2020”
    5.2 我国发达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情况及经验
        5.2.1 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
        5.2.2 “最多跑一次”浙江政务服务网
    5.3 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经验的借鉴
第6章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对策
    6.1 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发展环境
        6.1.1 提升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树立服务型政府意识
        6.1.2 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专业化技术队伍
        6.1.3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认可度和参与度
    6.2 优化组织体制,健全顶层设计
        6.2.1 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省市两级对接
        6.2.2 加强顶层制度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6.2.3 打通信息壁垒,搭建“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
    6.3 提升技术保障,加大改革创新
        6.3.1 重视对政务APP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
        6.3.2 统一启用行政许可专用印章和电子印章
        6.3.3 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统一咨询投诉举报平台
        6.3.4 深化与第三方的合作
    6.4 完善设施建设,保障平台运行
        6.4.1 完善基层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6.4.2 建设完善安全保障系统
        6.4.3 加快推进网络覆盖工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成长机理及开发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文献综述
    2.1 欠发达地区相关研究
    2.2 科技人才相关研究
    2.3 人才开发与培养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产业科技人才成长及开发机理研究
    3.1 产业科技人才及其能力的成长过程
    3.2 产业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
    3.3 产业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产业科技人才开发的动力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开发比较研究
    4.1 苏州市产业科技人才开发研究
    4.2 连云港市产业科技人才开发研究
    4.3 经验借鉴
    4.4 本章小结
5 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和识别
    5.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及确定
    5.4 数据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开发案例研究
    6.1 连云港恒瑞医药公司案例研究
    6.2 连云港康缘医药公司案例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开发路径与对策建议
    7.1 外部开发
    7.2 内部开发
    7.3 产业科技人才的自我开发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其纠正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金融资源的概念界定
        1.2.2 政策性金融
        1.2.3 金融资源“配置失当”与“差异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1.2.4 “地区”与“区域”的联系与区别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
        1.3.2 关于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差异的研究文献
        1.3.3 关于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指标体系的文献
        1.3.4 关于政策性金融内涵的研究文献
        1.3.5 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文献
        1.3.6 文献简评
    1.4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主要新意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两个维度的考察
    2.1 资源配置功能理论依据
        2.1.1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论
        2.1.2 金融资源配置论
    2.2 商业性金融资源在地区间配置现状分析:第一个维度
        2.2.1 全国商业性金融资源的地区差异分析
        2.2.2 银行业商业性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地区分布与差异分析
        2.2.3 证券业股票发行的地区分布与差异分析
        2.2.4 债券融资的地区差异分析
        2.2.5 保险业保费收入的地区分布与差异分析
        2.2.6 实际利用外资的地区差异分析
        2.2.7 社会融资规模的地区差异分析
    2.3 政策性金融资源在地区间配置现状分析:第二个维度
        2.3.1 政策性银行在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现状
        2.3.2 政策性保险机构在地区间保险资源配置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评价
    3.1 设计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指标的理论依据
        3.1.1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3.1.2 金融地理学理论
        3.1.3 金融集聚效应论
        3.1.4 信息不对称
    3.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地区间金融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解释
    3.3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指标分值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3.3.1 数据处理方法与权重的设定
        3.3.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综合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及后果
    4.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理论阐释
        4.1.1 信贷配给论
        4.1.2 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
        4.1.3 贫困恶性循环论
        4.1.4 金融排斥理论
    4.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现实原因
        4.2.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动态分析
        4.2.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分析
    4.3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后果分析
        4.3.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经济后果
        4.3.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社会影响
    4.4 政策性金融对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纠正
        4.4.1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均衡
        4.4.2 政策性金融职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性金融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实证分析:以内蒙古为例
    5.1 内蒙古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5.1.1 内蒙古区内地区间经济发展现状
        5.1.2 内蒙古区内地区间金融发展现状
    5.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5.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5.2.2 模型设计与变量的选取
        5.2.3 政策性金融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5.2.4 政策性金融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5.2.5 政策性金融支持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纠正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对策
    6.1 构建多元化的地区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6.1.1 国外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的经验
        6.1.2 构建中国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6.1.3 构建多层次城镇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6.2 通过政策性金融调节地区产业结构
        6.2.1 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6.2.2 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6.2.3 政策性金融重点支持地区特色产业
    6.3 政策性金融支持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6.3.1 国外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经验
        6.3.2 通过融智服务提升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6.4 地区间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扶持政策
        6.4.1 发达国家实施差别化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6.4.2 实施差别化的地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6.5 宏观层面政策调整与制度建设
        6.5.1 欧盟对欠发达地区实施的政策
        6.5.2 实施财政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
        6.5.3 通过立法推进政策性金融业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4.1 研究区域
    1.4.2 案例选择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全球化与地方化
    2.1.2 欠发达地区
    2.1.3 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
    2.1.4 区域、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
2.2 基础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2.3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
    2.2.4 制度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研究进展
    2.3.1 区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2.3.2 全球化、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城市中心性的测度
    3.1.2 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评估
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3.2.1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测度
    3.2.2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3.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
    3.3.1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3.3.2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贸易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2.1 对外贸易与贸易依存度的城市差异
    4.2.2 贸易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3 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城市发展
    4.3.1 外资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
    4.3.2 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和结构变化
    4.3.3 外资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城市发展
    4.4.1 实际利用外资的城市差异
    4.4.2 FDI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5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6 东盟案例分析
    4.6.1 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西各市而南宁受益最大
    4.6.2 投资合作项目增多而大型企业更具潜力和优势
    4.6.3 大型企业抓住博览会契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结构视角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产业结构与广西城市发展
    5.2.1 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2 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3 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3 产业集聚、专业化与城市发展差距
    5.3.1 城市工业和制造业空间格局
    5.3.2 城市工业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5.3.3 城市工业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5.3.4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园区视角
6.1 广西产业园区、高新企业与城市发展
    6.1.1 广西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
    6.1.2 广西高新企业的时空格局
    6.1.3 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2 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1 南宁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2 北部湾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1 以"铝产业"为主导,结构效益低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6.3.3 产业间缺乏协作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6.3.4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突出
6.4 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化一地方化视角下的广西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区域不平衡的测度与时空分析方法
    7.1.3 区域不平衡的多机制分析方法
7.2 多层级区域不平衡分析:尺度效应
    7.2.1 Theil指数分析结果
    7.2.2 Theil指数的分解结果
7.3 区域不平衡的分布演化趋势:时空转移
    7.3.1 区域不平衡的总体分布动态
    7.3.2 区域不平衡的趋同分析
7.4 区域不平衡的空间性:时空关联
7.5 区域不平衡演化的内在机理:空间与非线性视角
    7.5.1 来自线性模型的证据
    7.5.2 来自半参数模型的证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8.1.3 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8.1.4 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
    8.1.5 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
    8.1.6 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8.2 政策启示
    8.2.1 加快桂西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平衡
    8.2.2 发挥政府的关键角色,加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结
    8.2.3 因地制宜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后记

(10)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缺失陷阱”的破解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缺失陷阱”表现
    (一)自然资源外流
    (二)产业结构失衡
    (三)资金外流
    (四)人才流失
    (五)技术缺失
    (六)信息滞后
    (七)政府制度供给匮乏
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缺失陷阱”的成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规律的结果
    (二)体制和机制落后
    (三)社会硬软环境不健全
    (四)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
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缺失陷阱”的破解
    (一)兴改革创新之风,完善体制机制
    (二)完善市场体系,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三)重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县域金融生态
    (四)大力推进“三化”联动发展
        1. 大力推进县域中心城镇、中心乡镇发展。
        2. 积极稳健的发展县域工业。
        3. 加快农业现代化,稳固农业的发展基础。
    (五)构建完备的县域经济发展软硬件体系
        1. 解决资金困难,加大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2. 提升县域城乡服务功能和水平。
        3. 人性化的支持和服务优秀人才。
        4. 树开放胸怀,提高认识水平。

四、技术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冯娇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以响水县为例[D]. 戴祥.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提升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D]. 李宜文.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4]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F县M镇为例[D]. 吕婧. 山西大学, 2019(01)
  • [5]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D]. 延思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D]. 刘佩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欠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成长机理及开发路径研究[D]. 王侠.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8]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其纠正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巴特尔.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8)
  • [9]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10]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缺失陷阱”的破解路径[J]. 康文峰,杨继瑞. 区域经济评论, 2013(06)

标签:;  ;  ;  ;  ;  

技术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的重中之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