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科病从瘀论治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郑艺君[1](2019)在《化痰定眩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化痰定眩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讨论化痰定眩汤发挥作用的机理,为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临床思路。方法:该研究将符合试验标准的80例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化痰定眩汤,4周为1疗程,试验持续时间为1疗程,试验结束后,观察两组的血压下降程度,以及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中医证候的改变情况。结果:采用试验组的药物治疗后,降压效果显着者24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6例,总体有效率85.0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者19例,总体有效率52.50%。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降压疗效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降压疗效存在显着差异(P=0.014);试验组治疗前、后TC值(t=2.87,P<0.05)存在显着差异;采用试验组的药物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显效者19例,有效者16例,无效者5例,总体有效率87.5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者19例,总体有效率52.50%。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中医证候治疗疗效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治疗疗效存在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化痰定眩汤联合常规降压药优于常规降压药单独治疗痰浊上扰型原发性高血压时的降压疗效,且试验组治疗方案在改善血脂代谢及中医证候上,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化痰定眩汤在临床中应用于痰浊上扰型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易晓盼[2](2019)在《刘氏“推胸背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运用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推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观察临床疗效,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为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可行性依据;指导家庭进行小儿推拿辅助治疗,节约医疗资源。方法:6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联合西药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联合西药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各组均治疗1个疗程(2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运用哮喘控制水平评分、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评分(C-ACT)、甲襞微循环指标、白细胞介素(IL-5)为评价指标,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统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组间比较,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ACT比较,具有差异(P<0.05);甲襞微循环形态比较,具有差异(P<0.05),流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管周状态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综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IL-5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C-CAT、IL-5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观察组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综合评分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形态、流态具有明显差异(P<0.01),管周状态、综合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经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6%(17/30),经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两组随访疗效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能有效的改善哮喘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改善甲襞微循环,降低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2.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疗效优于普通推拿法,且远期疗效稳定。3.刘氏小儿推拿“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配穴精简,操作简单易学,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4.甲襞微循环检查安全无创,可辅助监测哮喘病情。
马聪[3](2017)在《食咳汤配合刮痧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食咳汤配合刮痧内外结合治疗为指导,选择食积咳嗽的最佳治疗方案,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客观评价其与单纯用中成药或中药治疗食积咳嗽的疗效,从而证实食咳汤配合刮痧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分组进行相应的治疗。共90例,每组30人。治疗组:给予导师经验方食咳汤口服合刮痧治疗。导师经验方药用:山楂、杏仁、川贝、神曲、半夏、瓜蒌、陈皮、莱菔子、枳实、牛膝,茯苓。上药均选取999药业的免煎制剂,3次/d口服,此为3岁剂量,根据年龄不同而增减剂量。在此基础上配合刮痧疗法,每周1次。对照组1:给予导师经验方食咳汤口服,用法用量同治疗组。对照组2:给予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口服用药:槟榔、枳实、枇杷叶、瓜蒌、莱菔子、葶苈子、桔梗、连翘、蝉蜕。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在治疗期间不再服用其他可影响本观察的药物。结果:治疗结果显示三组症状均改善明显,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对照组1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7%;对照组2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6.7%。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对照组1疗效确切,且疗效优于对照组2。结论:采用食咳汤配合刮痧内外结合治疗,效果确切,有针对性,为临床食积咳嗽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王艺惠[4](2016)在《子午流注法指导小儿食积咳嗽用药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小儿食积咳嗽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子午流注理论的认识,指导食积咳嗽的患儿择时服药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从而为儿科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食积咳嗽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择时服药方案给予保和丸合二陈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常规服药时间(即一天药量均分2份)早晚给予保和丸合二陈汤加减。一周为一个疗程,一般观察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结果显示两组症状均改善明显,实验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统计结果经秩和检验分析有显着性差异,根据症状说明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小儿食积咳嗽择时用药,效果确切,有针对性,为临床食积咳嗽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焦曌元[5](2016)在《《千金方》妇人方组方用药特色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系统整理《千金方》七卷妇人方,探究其治疗妇科疾病的辨治与组方用药规律,补充其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其治疗妇人病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妇科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为方剂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借鉴。2方法综合利用查阅专着法、引文追溯法、检索工具法、Excel表格法等多种方法,借助于SPSS软件对所选定方剂中的药物功效、性味、归经以及方剂剂型、药味等进行频次统计。3结果⑴系统整理方剂612首,药物384味,建成《千金方》妇人方剂和药物数据库38个。⑵月经病篇用药特色:益气养血,重用归参;调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用苦温,攻补兼施;方剂特色:汤剂为主,散丸为辅;五味为主,药少味精;(3)带下病篇用药特色:主用苦寒,辅以甘温;方剂特色:丸剂为主,重补肝肾;药味不等,随症加减。(4)妊娠病篇用药特色:补虚为重,清热利湿;肺经为先,兼顾脾胃;四气五味,重用甘平;方剂特色:首重煎汤,次用散丸;擅用小方,方小药精。(5)产后病篇用药特色:补虚为主,清热为辅;首入肺肾,其次肝胃;甘温除热,益气养血;方剂特色:剂型丰富,汤剂为主;因证立方,大小并用。(6)妇人杂病篇用药特色:攻补相间,辨证用药;归经入肺,药性甘温;方剂特色:丸剂为主,汤散次之;四味居多,方小药精。4结论⑴《千金方》妇人病的病因病机为:虚为根本,瘀热寒湿。⑵《千金方》妇人方用药特色:补虚为主、首选肝经、喜用甘平。(3)《千金方》妇人方方剂特色为:大小兼用、剂型丰富。(4)《千金方》妇人方方药配伍特色:柔肝养血、养血温阳、气血并调。(5)孙思邈治疗妇人病的学术思想:医德高尚,仁者仁心;穷究医理,独创新见;崇尚经方,注重化裁;博采众长、不拘内外;发皇古义,注重传承。
宋杉[6](2014)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证候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009年5月-2013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病例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经治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季节、诱因对中医证候分布的影响,症状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分布关系,及实验室检查对诊断该病的重要性,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病例的证候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并采用x2检验对部分组间病例分布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采用Kappa检验对同一尿标本尿常规及尿五蛋白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0.4,表示两者一致性差,Kappa≥0.75,表示两者一致性较好,0.4≤Kappa<0.75,表示两者一致性一般。采用诊断试验比较尿常规及尿五蛋白检测的敏感度。结果:1.紫癜中医证型分布:各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紫癜(湿热痹阻证)占78.0%,紫癜(风热伤络证)占14.0%,紫癜(血热妄行证)占4.5%,紫癜(气不摄血证)占1%,水肿占1%,尿血占1.6%。2.皮肤紫癜全身皆可布发,分布于双下肢者较多见,分布于双下肢+臀部者相对较少,其余部位较少见。过敏性紫癜伴随症状较多,病前出现发热或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者比例较高。腹部症状中多见呕吐及腹痛,关节症状多为关节肿痛及肌肉酸痛。伴随腹部不适的患儿较关节不适者多。另可见全身不同部位皮肤或肢体水肿、疼痛症状,但较为罕见。3.性别与证型分布:男女皆可发病,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1.60:1),不同性别均以湿热痹阻证多见,性别对证型分布的影响不明显。4.年龄与证型分布: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以2-8岁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8岁组。各证型均以2-8岁组分布最多,其中风热伤络证三个年龄段均有分布。5.发病季节与证型分布:不同季节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各证型四季并存,其中湿热痹阻证四季发病人数均较多,冬春季较多于夏秋季;风热伤络证冬春季发病者略高于夏秋季;血热妄行证高发于夏秋季。6.诱因与本病:72.4%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可追述其发病诱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因。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致紫癜发病。88.6%风热伤络证患儿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7.西医诊断类型与中医证型分布:累及肾脏者占大多数。各类型均以湿热痹阻证为主要证型,并以腹+关节+肾型及肾型最多。风热伤络证相对多见于皮肤型及肾型。西医诊断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不明显。8.过敏性紫癜辅助检查:大多数患儿可出现尿常规及尿五蛋白异常;大部分有腹部症状并伴有消化道出血者,大便隐血为阳性反应;大部分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计数、FDP及D-二聚体指标升高。结论:1.过敏性紫癜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痹阻证多见。2.过敏性紫癜男女皆可发病,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但本课题未能证明性别与中医证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3.过敏性紫癜不同年龄段皆可发病,其中以2-8岁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8岁组,2岁以下患病率最低。各中医证型均以2-8岁组分布最多,其中风热伤络证三个年龄段均有分布。4.过敏性紫癜四季皆可发病,并具有明显季节性,总体以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各证型四季并存,不同证型的高发季节有差异。5.皮肤紫癜可布发全身,但多见于双下肢,同时存在多种伴随症状及体征。大多数患儿存在发病诱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因。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致紫癜发病。风热伤络证患儿大多数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6.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者占大多数。湿热痹阻证在各西医诊断类型中均为主要证型,并以腹+关节+肾型及肾型最多。风热伤络证相对多见于皮肤型及肾型。本研究未能证明西医诊断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7.过敏性紫癜辅助检查的必要性:大多数患儿可出现尿常规及尿五蛋白异常;在HSPN的诊断中,尿常规及尿五蛋白的结果不可相互替代,且尿五蛋白检测对HSPN诊断的敏感度高于尿常规;大部分有腹部症状并伴有消化道出血者,大便隐血为阳性反应;大部分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计数、FDP及D-二聚体指标升高。过敏性紫癜患儿有必要进行上述实验室检查,这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都十分有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崔璇[8](2012)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从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进一步探讨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与中成药治疗此病的疗效差异,以探求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意义。研究方法:临床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及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诊断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小儿厌食症的西医诊断标准拟定,将79例病患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推拿组46例,均采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药物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健胃消食口服液,观察周期为6天,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食欲、食量改善的情况、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来判定疗效的差异。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资料:本研究收集的观察病例共79例,小儿推拿治疗组46例,药物对照组32例。2.疗前基线比较结果:推拿组与药物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食量积分、症状积分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疗后比较结果:推拿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推拿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药物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显着(P<0.05),推拿组疗效优于药物组。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统计学分析,推拿组患儿在总体症状积分,以及食欲、食量、面色、烦急、大便、腹胀症状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优于口服中成药的对照组,并且推拿组在症状积分和食欲、食量积分的改善上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儿推拿是治疗小儿厌食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结论:1.本课题是基于中医学文献对于小儿厌食症和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以目前对于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为背景,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结合临床观察,选择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为研究对象,观察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的一种研究。2.此课题的提出是充分运用中医理论,采取辨病的思路,符合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特色,是对中医精髓的继承和发挥,对于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研究是有帮助的。3.此课题结论表明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优于药物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P<0.05),同时小儿推拿对于改善小儿厌食症某些相关症状效果显着,如面色、腹胀、大便、烦急,这些症状均可作为小儿推拿疗法适应症状群。4.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问题,样本量较少,本研究主要是体现一种科研思路,结果只是初步的,希望今后可以增大样本量来完善和进一步证实该研究。
辜琨[9](2009)在《从《医宗金鉴》分析古代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医宗金鉴》及对比文献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的用药范围,探讨古代医家分科用药规律及其对现代各科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医宗金鉴》及其前代、同期、后世医家医论医案以及中医教科书中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各科属临床常用方药用药范围相关分析显示,眼科与儿科最为接近(r=0.7120),内科与外科接近程度最小(r=0.2249),妇科与儿科(r=0.5569)、内科和眼科(r=0.5303)的接近程度较居中。(2)《伤寒论》以解表和温法最突出,用药以补气(1.27药次/方)、发散风寒(0.95药次/方)和温里药(0.38药次/方)为主,现代开始重视补血药(0.54药次/方)在伤寒方剂中的运用。药物以脾、肺、胃经为多,其中清代最明显(见表9)。杂病用解表法最多,温法次之(图5);《金鉴》和清代以前使用入脾肺经的药物多,而清代和现代肝经药使用也较多。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较多(见表13-15)。在伤寒和杂病基础上形成的内科亦以解表和温法使用较多,功效、归经和性味特点与杂病相同。(3).外科常使用解表法和清法,《金鉴》和清代以前多使用补气、发散风寒和补血类药物,清代外科方剂中开始大量使用清热解毒(1.10药次/方)和清热凉血药(0.82药次/方),但仍重视补气药(0.70药次/方)在外科中的应用。《金鉴》和清代以前以入脾经和肺经的药物使用较多,至清代肝经药使用最多;药性以温性药为主,辅以寒、平性药;药味以苦甘味为主(表17-19)。(4)妇科以补法使用最多,解表法和温法使用也较多,药物以补气药使用为主,补血药次之;《金鉴》与清代以前以入脾经的药物为主,清代入肝经(4.48经次/方)的药物使用最多;药性以温性为主,辅以平性药;药味以甘味为多,苦味药次之(表20-23)。(5)古今儿科方剂中以补法使用最多,清法和补法也较多,补药中又以补气药最多。《金鉴》和清代以前、清代都常使用入脾、肺、胃经的药,肝经药的使用居第4位,至现代肝经药的使用率已上升到第2位;儿科多用温性药,辅以寒性、平性药;药味以苦、甘味为主(表24-27)。(6)眼科中以解表法为主,清法次之,补法使用也较多。药物多入肝经,肺经和脾经,教科书中最能体现。药性多温、寒,药味多苦、甘(表28-31)。结论:(1)不同科属用药范围各不相同,各具特点。(2)各科用药范围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一定的规律性。(3)清代是各科分科显着发展成熟的阶段。
赵静[10](2015)在《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厌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全面总结王应麟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王老师对于小儿厌食的治疗经验,为临床医者提供宝贵的医学资源,以将宝贵的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后代。方法:通过总结王应麟教授的学术渊源,王应麟教授在治疗小儿常见病方面独特的临床经验以及通过科研方法来评价、分析“厌食合剂”对于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内容:第一部分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渊源王应麟教授是“京城小儿王”第四代传人。从事儿科临床工作5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传承指导老师。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是秉承家学,他出身于儿科名医世家,年幼时王老师便时常随祖父王子仲先生、父亲王鹏飞先生出诊,并在他们的指导下饱读医书,耳濡目染的产生了对于中医强烈的喜爱。其曾祖父王润吉老先生便是当时擅长妇儿科的名医,而祖父王子仲老先生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京城一代名医,他尤其擅长汤散,以用药简单、便于服用着称。自子仲老先生时,便注重脾胃的调理,王应麟老师善用“茯苓”的特点,便是受祖父影响。王应麟老师父亲王鹏飞老先生更是享誉京城的儿科专家,曾经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开院元老,王鹏飞老先生用药精简是非常着名的,常常全方不过四、五味药物,他强调小儿用药要一药多效,并且不要用辛散攻伐、滋补过腻的药物阻碍脾胃气机。王应麟教授自小秉承家学,但在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时又接受传统的学院教育,接受系统规范的中医理论学习。在他父辈的影响下,王应麟教授从青年时期便饱读医书,深究博览,集采众家之长。《黄帝内经》对王应麟教授的学术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整体观念、脏象学说都深刻的体现在王老师的临床诊疗中,王老师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周而复始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人体也依赖于天地阴阳的化生。而脏腑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相互关联的。临床中,王老师认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诊病辨证的基础,而四诊源于《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也是王应麟教授认真研习的经典名着之一,王老师认为用药如用兵,医者对于药物属性、归经、功效、主治等都应该了如指掌,才可以活学活用。王老师认同钱乙对于小儿生理的看法,赞同“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因此在临床中,王老师也是遵从这一儿童生理特点,选药组方处处以顾护脏腑功能,病情缓解时予以补益调理,且用药也以不伤害稚嫩的脏腑功能为先;病理上钱乙认为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王老师认同这一观点,指出儿科疾病传变快且常易寒热、虚实夹杂,故治疗不同于大人,选方用药要谨小慎微又要兼顾传变;治疗上,钱氏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蛮补”和“大下”。注重在选方用药时,一定要调理脏腑功能,以善其后。王老师正是遵从于钱氏这一原则,临床用药非常小心,方小且精,尤其不用辛温大热、苦寒泻下、攻伐消导的药物,以免伤害小儿的脏腑。钱乙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化裁古法,自创新方,这是王老师也效仿学习的一方面。王老师受家学影响深厚,又受正规的学院教育,广阅医书,广揽群方,在临床工作中他汲取中医各家之长,学习孔伯华,蒲辅周、江育仁、刘韵远等前辈的宝贵经验,并深入民间,广采民方,独树一帜巧妙的将前人有效方剂、经典方剂与自己临证经验相结合,增减化裁创立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一系列有效方剂,临床收效颇着。王应麟教授虽出身中医世家,亦受中医的规范教育,但王老师并不固步自封,不排斥西医,相反王老师还时常将中西医融会贯通,相互为用。他推崇张锡纯的“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的观点。第二部分王应麟教授临床诊疗特点王应麟教授结合儿科特点,在生理上重视两点:第一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第二小儿“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在病理上他认为因小儿气血未充,易触外邪,“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发病急、传变快。王老师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小儿疾病辨证时强调辨虚实,补虚泻实或补泻兼施,并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紧密相结合。王老师四诊合参,尤重望诊。小儿诊病别于成人,老师推崇钱氏“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尤其重视望诊在小儿诊查的重要性,不仅望头发、天庭、面色、二目、耳、鼻、口、牙齿、舌质及舌苔,望爪甲、望汗,而且更有其家学“望上腭”的独到之处,对于诊断意义重大。王老师遣方用药巧裁古方、勇创新方,化裁时注意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处方力求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依从传变,未病先防。王老师创新了一系列治疗儿科疾病行而有效的经验方,如治疗肺系疾病的“银杏合剂”系列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厌食合剂”“固肠止泻散”系列方,以及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安神益智”系列方,治疗皮肤疾病的“青紫合剂”系列方等等,均理法严谨、配伍精当。王老师继承家学并广采民方,深入民间,收集广为流传、效果甚佳的小方药,选择性的应用在自己方剂中。王老师在临床中有几十味常用药物,这些药物王老师对其都要深入的研究,用药如用兵,每一味药物都是担当多个角色,且谨遵安全的用药原则,才使得王老师的方子小而精。比如清解一切热毒的青黛;固肺、护肺的银杏;补益气血而又不热不燥的黄精;对肠道有双相调节作用的伏龙肝;咸寒而不苦寒的寒水石等等,都是老师的神来之笔。第三部分科研研究小儿厌食是常见的小儿脾胃病之一,治疗若不及时、得当,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造成小儿疳积。王老师治疗小儿厌食有其独特的思想,他认为小儿厌食主要病因为脾胃不和,而病机是虚实夹杂。治疗用药以消食导滞兼顾健脾胃、补肺肾为特点。整体提高小儿的身体机能及抗病能力,促进小儿生长。“厌食合剂”是王应麟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方。他主方由黄精、茯苓、佛手、木瓜、砂仁组成,并随症加减。全方对于调理小儿脾胃功能,补脾益肾有较高的疗效。鉴于此,我们选择以“厌食合剂”为治疗方案的治疗组,临床中较为广泛应用、且有临床疗效的薏芽健脾凝胶作为对照组,制定临床病例的队列研究,收集临床资料,予严谨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小儿厌食,改善厌食状况,改变体重及身高方面,“厌食合剂”的疗效都明显优于薏芽健脾凝胶。
二、儿科病从瘀论治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科病从瘀论治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化痰定眩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入选病例来源及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选择标准 |
1.3 中医单项症状的评分标准 |
1.4 入选标准 |
2 试验设计方法 |
2.1 一般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疗效评价 |
4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4.1 治疗结果 |
4.2 各项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2 西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2.1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
2.2 高血压的病因 |
2.3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2.4 高血压的治疗及局限性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优势 |
4 化痰定眩汤分析 |
4.1 |
4.2 药物组成分析 |
4.3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刘氏“推胸背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研究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终止标准 |
3.5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案 |
4.1 分组与对照 |
4.2 随机方法 |
4.3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资料 |
5.2 生命体征 |
5.3 疗效指标 |
5.4 临床疗效指标 |
6 随访疗效 |
6.1 停药后的随访与及时干预 |
7 统计学处理 |
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两组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比较 |
3.两组治疗前后C-ACT比较 |
4.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积分比较 |
5.两组治疗前后IL-5比较 |
6.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7.两组随访疗效比较 |
8.不良反应 |
9.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1.1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1.2 中医对哮喘慢性持续期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学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进展 |
2.西医对哮喘慢性持续期的认识 |
2.1 西医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IL-5指标选用依据 |
3.甲襞微循环指标选用依据 |
3.1 甲襞微循环指标 |
3.2 甲襞微循环的原理 |
3.3 甲襞微循环在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应用 |
4.选用西药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作为基础用药的依据 |
5.从疗效指标分析治疗效果 |
5.1 从症状控制评分表、C-CAT分析两组治疗疗效 |
5.2 从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分析两组疗效及意义 |
5.3 从IL-5指标分析两组疗效及意义 |
6.选用刘氏“推胸背法”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依据 |
6.1 肺的生理机能 |
6.2 推胸法作用机制 |
6.3 推背法作用机制 |
6.4 普通推拿选穴依据 |
6.5 推胸背法手法特点 |
7.刘氏推胸背法临床应用探讨 |
8.问题与展望 |
8.1 研究问题 |
8.2 研究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病例报告表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3)食咳汤配合刮痧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对食积咳嗽的认识 |
1 食积咳嗽的命名及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食积咳嗽的认识 |
3 食积咳嗽的治疗 |
综述二 刮痧的历史认识 |
1“痧”的基本含义 |
2 刮痧的中医理论基础 |
3 刮痧的器具选择 |
4 刮痧板的持拿方法 |
5 刮痧角度的选择 |
6 刮痧的补泻手法 |
7 刮痧的体位选择 |
8 刮痧的禁忌证 |
9 刮痧的注意事项 |
试验研究 |
一 病例选择标准 |
二 临床实验方法 |
三 实验资料 |
四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立题思想 |
3 方药分析 |
4 结果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6 预防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子午流注法指导小儿食积咳嗽用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对食积咳嗽的认识 |
1.食积咳嗽的命名及病因病机 |
2.现代医学对食积咳嗽的认识 |
3.食积咳嗽的治疗 |
综述二 子午流注的历史认识 |
1.中医理论渊源及内涵 |
2.子午流注理论的临床应用 |
3.子午流注与现代时间医学的关系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临床实验方法 |
三.临床资料 |
四.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立法依据 |
2.立题思想 |
3.治法和方药 |
4.结果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6.预防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千金方》妇人方组方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千金方》妇人方研究背景 |
1 研究价值 |
1.1 研究古代妇人方药的价值 |
1.2 研究《千金方》妇人方药的价值 |
2.历代医家治疗妇人病 |
2.1《黄帝内经》对妇人病的认识 |
2.2 张仲景对妇人病的认识 |
2.3 陈自明对妇人病的认识 |
2.4 张景岳对妇人病的认识 |
2.5 傅青主对妇人病的认识 |
3《千金方》妇人方主要内容 |
3.1 月经病篇 |
3.2 带下病篇 |
3.3 妊娠病篇 |
3.4 产后病篇 |
3.5 妇人杂病篇 |
4 《千金方》妇人方现代研究进展 |
4.1 组方用药研究 |
4.2 论治特色研究 |
4.3 妇人病学术思想研究 |
5 《千金方》妇人方现代研究存在问题 |
5.1 研究层次过于局限 |
5.2 缺少科学数据的佐证 |
5.3 缺少方药基础的支撑 |
5.4 缺少理论联系临床的疗效 |
第二部分《千金方》妇人方组方用药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思路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选方范围 |
3 研究方法 |
3.1 综合法 |
3.2 统计法 |
3.3 溯源法 |
3.4 资料处理 |
4 统计结果及分析 |
4.1 妇人方整体用药统计及分析 |
4.2 妇人方整体用药特色统计结果分析 |
4.3 妇人方整体方剂特色统计及分析 |
5.妇人方分篇方药特色统计及分析 |
5.1 月经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5.2 带下病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5.3 妊娠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5.4 产后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5.5 妇人杂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妇人病的病因病机 |
1.1 虚为发病核心病机 |
1.2 热而致病 |
1.3 瘀而发病 |
1.4 寒而致病 |
1.5 湿而致病 |
2.妇人方用药特色探讨 |
2.1 补虚为主 |
2.2 首选肝经 |
2.3 喜用甘平 |
3.妇人方组方特色探讨 |
3.1 大小兼用 |
3.2 剂型丰富 |
4.妇人方方药配伍特色探讨 |
4.1 柔肝养血 |
4.2 养血温阳 |
4.3 气血并调 |
5.孙思邈治疗妇人病学术思想探讨 |
5.1 医德高尚,仁者仁心 |
5.2 穷究医理,独创新见 |
5.3 崇尚经方,注重化裁 |
5.4 博采众长,不拘内外 |
5.5 发皇古义,注重传承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本次研究创新点 |
2 本次研究主要结论 |
3 本次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证候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现状 |
3.研究目的 |
4.研究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8.问题与展望 |
9.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小儿厌食症中医文献研究 |
2.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其他治法 |
3.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研究进展 |
3.1 病因研究 |
3.2 西医治疗 |
4. 小儿推拿治疗厌食的文献研究 |
4.1 小儿推拿疗法的历史渊源 |
4.2 小儿推拿治疗厌食症的文献记载 |
4.3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
4.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3.1 推拿组与药物组治疗前比较 |
3.2 推拿组治疗前后比较 |
3.3 药物组治疗前后比较 |
3.4 推拿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比较 |
3.5 病程对于疾病疗效的影响 |
3.6 不良饮食习惯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影响 |
结论 |
讨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从《医宗金鉴》分析古代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方案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厌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一、王应麟教授秉承家学,推陈出新 |
二、王应麟教授饱读医书、取其精华 |
三、王应麟教授汲取各家学术之精粹 |
四、王应麟教授广采民方、独树一帜 |
第二部分: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
一、四诊合参、尤重望诊 |
二、王应麟教授治疗儿科疾病临床经验及经验方剂总结 |
三、王应麟教授临床常用药物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王应麟教授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及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分析 |
二、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三、前言 |
四、临床资料 |
五、诊疗标准 |
六、研究方案 |
七、结果 |
八、讨论 |
九、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研究成果 |
四、儿科病从瘀论治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痰定眩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郑艺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2]刘氏“推胸背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效应研究[D]. 易晓盼.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食咳汤配合刮痧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临床研究[D]. 马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4]子午流注法指导小儿食积咳嗽用药的临床研究[D]. 王艺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6)
- [5]《千金方》妇人方组方用药特色研究[D]. 焦曌元.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证候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宋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D]. 崔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从《医宗金鉴》分析古代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特点[D]. 辜琨.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10]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厌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的研究[D]. 赵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