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与石油》2002年总目录

《天然气与石油》2002年总目录

一、《天然气与石油》2002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焱[1](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芮旭涛[2](2020)在《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我国天然气市场配套定价、监管机制滞后,成为制约天然气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近年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天然气市场。从世界范围看,基于气与气竞争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定价模式是世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方向。作为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重要成果,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初步构建了天然气交易市场的雏形,为形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基准价格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天然气交易中心形成的价格还无法反应天然气的真实价值,要通过交易中心形成气与气竞争的市场化的基准价格任重道远。因此,借鉴国外成熟天然气市场的先进经验,对比国内现有天然气定价机制现状,明确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同时提出了建立市场化天然气交易市场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基于市场化的天然气交易市场,构建了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体系,该体系包括供给侧保留价格定价机制、需求侧保留价格定价机制、基准价格形成机制。供给侧保留价格按照成本加成的原则确定。其中,根据“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改革思路,在供给侧产业链各环节中,管道运输是需要加强价格监管的环节,也是定价机制改革的重点环节。因此分别采用经营期评价法和服务成本法计算该环节定价机制改革前后的管输价格,多情景研究管道负荷率变动、全投资收益率变动、新建管道规模对管输价格乃至供给侧保留价格的影响,认为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实现了对管输环节的有效价格监管,避免了管输企业获得超额收益,降低管输价格,同时降低了供给侧保留价格,将收益从管输环节让渡到下游市场。需求侧保留价格按照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确定。针对传统天然气价值评估方法没有考虑政治、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需求侧保留价格的问题,提出了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的概念,在计算各类用户的保留价格时,对天然气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加入政策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因子和经济影响因子,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市场化条件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基准价格通过气与气的竞争定价形成。考虑到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特殊性,引入合作博弈理论研究基准价格形成机制,以交易市场合作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各市场参与主体进行收益分配,进而寻找市场基准价格。与此同时,构建了交易市场合作博弈模型,根据基准价格的形成过程,将模型拆分为三个子模型,即模型Ⅰ—收益优化模型、模型Ⅱ—Shapley值收益分配模型和模型Ⅲ—基准价格模型。结合中国天然气市场变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以实现社会总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合作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交易市场基准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以江苏省某地区为例,对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案例研究,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情景设计,通过多情景对比分析与敏感性分析,企业实施气源标签化更适合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天然气市场;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管输环节的监管,放开下游市场的价格管制,由市场通过博弈自主定价,有利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有效采取各类政策措施,对鼓励发展的天然气用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不鼓励发展的天然气用户采取限制或禁止的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放开价格监管有利于实现市场交易量和社会总收益的增加,同时使各市场参与主体获得更多的收益分配,激发各主体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活力。

安蕾[3](2020)在《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是各级政府和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动力: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大规模投资、大量新增劳动力及效率的提高都对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05年前后,这些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因素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贯穿宏观调控全过程的主线。国际上定量研究经济结构问题的主流方法是矩阵代数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两种。但目前研制出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主要是用于研究不同时期“生产性固定资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极少。本文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出发,提出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框架结构,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9872017年投入产出基本表及延长表,研制出涵盖31个年份、30个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在表的编制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完善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丰富了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并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本文所做的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推算出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采用标准RAS法,借助R语言软件自动化编表过程,得到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缺失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与13张统一表式结构的“收集表”,共同构成覆盖国民经济30个产品部门的31张连续年份“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完善研究的基础数据。第二,研制连续年份“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采用目前常用的方法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部分年度、部分部门的增加值指标易出现负值。为此,本文在现有可比表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首先,基于国家现有统计数据,整理出“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及“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构建“19872017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2002年=100)”,并按照常用方法编制得到“初始可比表”;然后,借鉴RAS法的思想,提出采用“迭代法”调整“初始可比表”的具体步骤;最终,研制出较为符合经济实际且误差较小的连续年份、30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为后续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奠定基础,并为本文应用部分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数据支撑。第三,完善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框架,并研制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目前鲜有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年度表“前一年度的产品生产不能消耗后来年度生产产品”的基本性质出发,引入投资分配系数,内生化外生变量,并通过模型的运行,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不同年度的静态投入产出模型“链接”起来,使过去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考察一个时间序列上资本投入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为后续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1)明确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链接变量,给出各象限具体分配基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等理论,选取静态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作为链接年度间联系的经济变量;其次,研究链接变量与以后年份的具体联系,需根据其构成项目作为资本积累属性上的差异,确定链接变量在年度表中各象限的具体分配基数。本文剥离出“存货增加”中的生产性部分,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之和作为“生产性投资”(第I象限分配基数),不再用于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只在第I象限中间使用之后年份中长期内的年度间、部门层面逐步进行分解,而存货增加指标余下的部分则作为“非生产性投资”(第II象限分配基数),在年度表最终使用后面年度短期内进行分解,分配未完额作为各期结余,放入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中设置的“生产性投资余额”、“存货增加余额”栏。(2)提出“新流量分解三步法”解决年度表第I象限上三角形分块矩阵的流量分解问题:第一步,采用“累计比较法”估计各年度分行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投资时滞,并结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实际生产情况,综合确定分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年度表中的分配年限;第二步,从资本的效能变化角度提出“二项分布折旧理论”,计算各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各年度的投资分配系数、年分摊额,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步,采用结构法从实际使用角度将各年度生产性投资额在年度表的部门层面进行分解。(3)研制出“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时间跨度较长,部门分类较多,目前尚无该方面的编制实例,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数据基础。第四,利用前文研制的连续时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由浅入深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对过去30余年,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和价值运动过程中总量与结构演变情况、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假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性、对产出的影响是相对长期的,试图把传统对经济增长的认识转变到本文的思路下,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面板生产函数模型,对各部门前期“累计投入”如何影响当期产出、变化趋势如何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开展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相关成果为我国结构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近几年我国总量指标表现不佳,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部门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可期。总体上,19872017年期间,总量指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19871990年、19962000年及近期三个时间段,各总量指标低于全期平均水平;产业上,研究期间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生产活动,各项指标与总体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战场;产品部门上,近几年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的粗放型产品部门向信息化带动的集约型产品部门演变。(2)基于投入产出表纵向反映生产的投入来源、需求消耗情况,行向反映产出的分配去向、供给使用情况的特点,对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需求角度,随着我国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的资本有机构成及服务化程度逐年上升,但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30个部门中有14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比上升,而大多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部门则出现单位产品的物耗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部门对自身的消耗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增加了对第三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不断减少;下游终端类行业所需中间投入比重大、品种多,需求波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如果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刺激其生产能力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可给予重点扶持。供给角度,一方面,研究期间我国总产出内中间使用合计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只有少部分直接作为最终产品分配使用,绝大多数又进入其下游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参与更高水平的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特征日益明显。最终消费总量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从传统实物消费为主,发展为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由传统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品转型。另外,中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单位最初投入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供给推动能力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类部门通常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短板,极易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提高此类部门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点;而对社会的供给推动作用不断减弱的几个部门,社会对其投入需求实际是在减少的,需要预防产能过剩等问题。(3)利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面板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资本投入”指标的刻画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区分资本存量的“财富属性”与“生产属性”,考虑各部门投资时滞,从年度表中整理各年使用的之前年份资本积累及当期提供的“生产性投资”数据,得到“生产性资本累计”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指标,构建我国19872017年产品部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投入在各部门中的配置也在不断优化,投资的重心由农业、低端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效率系数既受产品部门层面个体影响,又随年份变化存在显着差异,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及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则受产品部门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着。

田玉川[4](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Erum Rehman[5](2020)在《部门环境退化和环境可持续性 ——一种新的灰色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被认为是主要的全球性问题,而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最大的环境污染被认为是主要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对环境污染的准确性估算是确定减少经济各部门排放的最佳策略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分为三个阶段。该研究的第一阶段旨在调查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巴基斯坦的高二氧化碳排放部门(如交通、工业和家庭)的影响。基于2000年至2018年的数据,我们采用了新颖的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来评估人均GDP、人口、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之间的联系。此外,使用Hurwicz方法分析了哪些因素对CO2排放的贡献更大。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能源消耗在所有部门之间都表现出很强的联系。鉴于人口是加剧巴基斯坦运输部门的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研究的第二阶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来估计和预测巴基斯坦的五个主要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主要部门包括能源、工业、农业、废物、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数据取自1990年至2016年巴基斯坦气候数据库的官方网站。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数学模型,即非均质离散灰色模型(NDGM)来预测按部门划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本研究是将合成相对增长率(SRGR)和合成倍增时间模型(SDTM)用于温室气体增长分析中。结果表明,直到2024年,工业、土地用途的变化和林业在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贡献更大,而农业和废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需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五个部门中。在1990年至2016年期间,所有五个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值均呈增长趋势。然而,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林业和工业部门更有可能成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原因,其次是农业、能源和废物处理。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被发现在未来容易增加排放量,加倍时间模型表明减少温室气体的预期时间较短。在研究的第三阶段,我们主要运用新的灰色预测模型,即灰色均匀模型(EGM)、离散灰色模型(DGM)、非齐次离散灰色模型(NDGM)和优化离散灰色模型(ODGM)预测2017年至2025年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趋势。使用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来衡量所有四个灰色模型的性能。用于预测的数据是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官方网站上收集的1980年至2016年期间的结果。结果表明,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煤炭的消耗和生产比任何其他能源都高得多,并且描绘了到2025年的增长趋势。然而,石油产量多年来保持稳定,但消费水平高于其产量。此外,在NDGM灰色模型下的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中,产量比其消耗量要高,NDGM显示出比其他灰色预测模型更好的性能。这项研究建议为政策和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使环境更加可持续。这项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政府和决策者采取严肃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用的见解。

陈心慧[6](2019)在《基于动态CGE模型的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普通大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特别是乘用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之带来的能源消费加速、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挤常态化等问题也日趋严峻。为此,我国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标准、法规和财税政策,加快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利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从而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环境污染治理。2013年起,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电动乘用车的推广政策,其中主要包括给予电动乘用车消费者的购车补贴和免征电动乘用车购置税,而对于补贴政策,政府又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实施退坡管理,旨在逐步摆脱新能源汽车行业对政策的依赖,提高产品的技术与服务,从而使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为此,本文立足于这一政策背景,基于2012年的社会核算矩阵(SAM表)构建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析电动乘用车免购置税、电动乘用车的政府补贴政策及补贴退坡政策对能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考察电动乘用车免购置税、电动乘用车的政府补贴政策及补贴退坡政策的实施是否能达到政策的直接目标,即是否能够实现电动乘用车的推广要求及节能减排的预期效果;其二,政策的实施极其可能牵动其他经济体的“神经”,因此该项研究也有利于考察政策组合是否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此外,通过模型模拟多时期的经济变动能够比较不同政策组合的经济效应,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最优政策组合,为政府出台相关电动乘用车激励政策提供借鉴及参考。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查阅和梳理大量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文献,明确以电动乘用车的财税政策为研究对象;其次,回顾总结国内外学者在编制SAM表和构建用于研究财税政策的CGE模型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构建基于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的动态CGE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基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假设及一般均衡理论,并将模型的数据基础——SAM表划分成45个账户(18个生产活动账户、18个商品账户、2个要素账户、4个主体机构账户、2个电动乘用车财税账户和1个投资储蓄账户),再将各个账户设计为生产模块、主机机构模块、贸易模块、均衡闭合模块、政策模块等,利用联立数学方程式描述各模块中的经济行为,并通过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外生变量的增长来实现模型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再者,根据所建立的2012年微观SAM表以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标定该模型中的各类参数,应用GAMS软件对CGE模型进行求解,并检验其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最后,对基准情景S0(无补贴、有购置税的政策)、S1(无补贴、无购置税的政策)、S2(有补贴但补贴不退坡、有购置税的政策)、S3(有补贴但补贴不退坡、无购置税的政策)、S4(有补贴且补贴退坡、有购置税的政策)和S5(有补贴且补贴退坡、无购置税的政策)这六种政策情景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政策组合的实施所引起的居民消费和福利、相关产业的总需求和总产出、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道路运输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及交通部门的排放比例、进出口、实际GDP的变化,比较各种模拟结果进而对不同政策组合进行评估,最终选取最优政策组合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实证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五种政策组合(不包括基准情况,基准情景为参照)皆有利于促进居民购置电动乘用车的经济行为发生,有利于提升居民福利,改善能源消费与生产结构,降低道路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比例,降低我国对石油、精炼石油的进口依赖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经济损失,阻碍三次产业的结构性优化调整;(2)在五种政策组合中,免购置税政策的政策效应相比于补贴政策产生的效应更为强烈,实行有补贴(不退坡)、无购置的政策组合(S3)在提高居民福利、减排等方面表现最为出色,但同时也最大幅度地抑制了GDP等宏观经济的发展,而实施有补贴(补贴退坡)、有购置税的政策组合(S4)所产生的各种政策效果则最弱;(3)综合分析模拟结果,各种政策组合基本达到电动乘用车的推广和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部分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对而言,本文认为有补贴(补贴退坡)、有购置税的政策组合最为理想,原因在于该政策组合在实现减排、改善居民福利、调整优化能源消费与生产结构、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宏观经济下滑、最小范围地扩大贸易顺差、最低限度地造成三大产业结构退化,同时,该政策组合能够凸显其退坡政策带来的居民、企业收入损失率的不断削弱效应,并发挥退坡政策抑制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作用,在寻求局部利益的同时也能够总揽全局,尽可能做到综合平衡。综上所述,得到以下三点政策启示:(1)政策组合和施行过程必须从全局考虑,不能孤立地考虑单个经济指标的影响,切忌顾此失彼;(2)确保退坡比例与当前电动乘用车的平均成本下降比例基本一致,这有利于电动乘用车企业的优胜劣汰;(3)推动电动乘用车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清洁的发电模式,提高关联产业的发展质量。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两点:(1)从单一政策和组合政策这五个政策情景下多角度地分析电动乘用车激励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效应,并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最优政策组合:(2)综合考虑电动乘用车的财税政策及政策退坡所带来的影响及波及效应,而不单单只考虑“是否实施补贴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使研究更深入。

陈飞[7](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申达宏[8](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何俊男[9](2019)在《LNG接收站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e Gas,LNG)因其清洁、高效的特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并且在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管线和设备漏热、LNG卸料与外输的体积置换、闪蒸等原因,有大量蒸发气(Boil-off Gas,BOG)流入储罐,处理BOG将耗费接收站大量财力,同时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因此改善卸船与BOG处理工艺将为接收站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分析了接收站卸船工艺系统功耗的构成,归纳出影响接收站功耗的五个主要因素:保冷循环流量、支路流量、环境温度、卸船周期、卸船温度,使用HYSYS软件建立卸料工艺系统动态仿真模型,模拟LNG接收站在不同工况下的卸船过程,计算产生的功耗并得出最优操作变量,结果显示:接收站总功耗随低压泵功耗升高而增大,最优的保冷循环流量为160 m3/h;低压泵功耗升高,卸料阶段压缩机与总功耗下降;环境温度越高,保冷循环流量对接收站总功耗的影响越明显;卸船温度越高,接收站总功耗越高;当支路流量增大时,接收站总功耗升高,最优的支路流量为25 m3/h。通过物料比、接收站内BOG量与接收站外输量分析高压压缩机工作状况,建立了接收站BOG处理稳态模型,结合卸料工艺动态模型,模拟计算出给定外输量下不同保冷循环流量产生的功耗,得到各外输量下最优的保冷循环操作方案,结果显示:外输量为100%时,保冷循环流量为158 m3/h时总功耗最小;外输量为34.5%时,保冷循环流量为236 m3/h时总功耗最小;外输量为25%时,保冷循环流量为275 m3/h时总功耗最小。以江苏LNG接收站六月某日运行工况为例,对接收站卸船工艺系统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该工况下最优保冷循环流量为160 m3/h,最优支路流量为25 m3/h,最多可节约年总功耗17%。在BOG处理工艺系统模型中带入江苏LNG接收站五月上旬外输量,得到了最优保冷循环流量,优化后最多可以节约8.11%的年总功耗。

周欣欣[10](2019)在《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存在设备选取不合理、评价指标选取不科学、系统适用性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构建一种通用的设备选型模型,将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作为主线,利用GAMS软件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并对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分析了设备效率表达方式的差异对于系统运行结果的影响。当前对于设备效率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不同表达方式下的系统运行策略差别较大,针对此类问题,以多台冷水机组联合供能系统为例,考虑了当前冷水机组COP的四种表达方式,以运行能耗为优化目标,旨在研究不同COP表达方式对系统运行结果的影响。由结果可以得出COP的表达方式对系统的运行策略以及运行能耗均会产生影响。(2)分析了蓄能装置对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和运行策略的影响。建立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常用设备的数学模型,以年总费用为优化目标,利用GAMS软件对模型中设备容量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系统规划时考虑蓄能装置可以优化供能设备的容量配置;带蓄能装置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经济性最优。(3)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设备选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能源价格机制影响分析,分析了天然气价格和电价变化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选型影响;第二类: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合理改变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分析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设备出力变化情况;第三类:动力发电装置发电效率影响分析,考虑动力发电装置发电效率和余热利用效率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影响,通过合理控制动力发电装置发电效率的范围,分析设备选型结果的变化情况。优化结果表明:分布式能源系统适用于天然气价格低且电价相对较高的区域,权重系数和发电效率改变对系统的选型结果和运行策略均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影响。该论文有图40幅,表8个,参考文献57篇。

二、《天然气与石油》2002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与石油》2002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能源
        2.1.2 产业政策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规制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3.1.2 中国核电产业
        3.1.3 中国风电产业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3.3.1 财政政策
        3.3.2 税收优惠政策
        3.3.3 电价补贴政策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4.1 美国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2 日本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3 德国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4.4.1 加强立法工作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5.1 相关概念
        5.1.1 动力机制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6.2 模型与数据
        6.2.1 面板数据模型
        6.2.2 变量定义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实证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6.4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7.1 相关研究回顾
        7.1.1 国外研究
        7.1.2 国内研究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4.1 基本情况
        7.4.2 调查问题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8.1 理论基础
        8.1.1 经济增长理论
        8.1.2 增长极限理论
        8.1.3 峰值理论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2 文献研究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8.3.1 指标的选取
        8.3.2 模型的选择
        8.3.3 实证分析
        8.3.4 研究结论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8.4.2 模型分析
        8.4.3 研究结论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天然气交易市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天然气交易市场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管输定价理论
        2.1.1 经营期评价法
        2.1.2 服务成本法
    2.2 天然气价值评估理论
        2.2.1 天然气市场价值的定义
        2.2.2 可承受天然气价格的求解方法
    2.3 合作博弈理论
        2.3.1 合作博弈的概念
        2.3.2 合作博弈的求解方法
        2.3.3 合作博弈在油气领域的应用
第3章 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3.1.1 美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3.1.2 英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3.2 国内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3.2.1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历史沿革
        3.2.2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现状
        3.2.3 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优势及局限性
    3.3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经验借鉴
        3.3.1 对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启示
        3.3.2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
    4.1 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
        4.1.1 天然气交易中心发展现状
        4.1.2 现有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不足
        4.1.3 构建市场化天然气交易市场的必要条件
    4.2 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4.2.1 市场供给侧保留价格形成机制
        4.2.2 市场需求侧保留价格形成机制
        4.2.3 市场基准价格形成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下供给侧保留价格研究
    5.1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对管输价格的影响
    5.2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对供给侧保留价格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价值导向的需求侧保留价格研究
    6.1 我国需求侧保留价格价值评估
    6.2 传统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局限性
    6.3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与评价方法
        6.3.1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基本原理
        6.3.2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评价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交易市场基准价格形成机制的多情景探讨
    7.1 交易合同是否区分气源
        7.1.1 交易合同不区分气源
        7.1.2 交易合同区分气源
    7.2 供给侧管输定价机制改革
    7.3 需求侧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
    7.4 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失灵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市场化条件下天然气交易市场定价案例分析
    8.1 案例设计
    8.2 案例测算
    8.3 结果分析与讨论
        8.3.1 研究结果
        8.3.2 敏感性分析
        8.3.3 结果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静态投入产出分析
        二、动态投入产出分析
        三、总量与结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文章结构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第一节 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一、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二、平衡关系
        三、投入产出模型
    第二节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理论
        一、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二、投入产出补充表的编制方法
        三、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第三节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
        二、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三、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第三章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第一节 中国1987~2017 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
        一、编制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二、编制投入产出补充表
        三、构建1987~2017 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
        四、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第二节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模型的构建
        一、第I、II象限分配基数的计算
        二、第I象限流量的分解
        三、第II、III象限的编制
        四、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及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第一节 1987~2017 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一、总产出构成及变化分析
        二、增加值构成及变化分析
        三、部门关联特征变化分析
        四、最终使用构成及变化分析
    第二节 1987~2017 年中国产品部门生产函数估计
        一、理论基础
        二、数据情况
        三、模型选择及估计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二、部门间关联变化情况
        三、各部门投入产出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国1987~2017年30 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附录 B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加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的专利或获奖情况

(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3.1.1 评价技术体系
        3.1.2 地质选区评价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3.3 钻探验证
    3.4 成果综合分析
        3.4.1 气测异常特征
        3.4.2 含气性特征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3.4.4 环保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4.1.1 概况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4.3.1 民用项目
        4.3.2 发电项目
        4.3.3 动力燃料
        4.3.4 CNG与LNG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4.3.6 化工项目
    4.4 小结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5.2 建议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部门环境退化和环境可持续性 ——一种新的灰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简介
    1.1 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
        1.1.1 温室气体的历史视角
        1.1.2 环境恶化
        1.1.3 环境恶化的原因
        1.1.4 环境退化后果
    1.2 研究动机和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本研究的贡献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综述
    2.1 基于能耗的行业对CO_2 排放的贡献
    2.2 环境退化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
    2.3 排放CO_2 的经济驱动因素
    2.4 气候脆弱性和CO_2 排放
    2.5 基于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2.6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未来趋势
第三章 CO_2 排放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
    3.1 引言
        3.1.1 二氧化碳(CO_2)的统计概念和方法
        3.1.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3.1.3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3.1.4 人口增长
        3.1.5 家庭部门
        3.1.6 运输部门
        3.1.7 巴基斯坦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概况
    3.2 假设的发展
        假设I: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
        假设II: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假设III: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口增长
    3.3 方法论
        3.3.1 数据
        3.3.2 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
        3.3.3 邓度的GRA模型
        3.3.4 GIA模型的绝对度
        3.3.5 GRA模型的度
        3.3.6 绝对灰色关联度分析(ADGIA)
        3.3.7 零尺度点图像
        3.3.8 灰色关联度分析(SSDGIA)模型的第二综合度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urwicz标准
        3.4.2 保守(Maximin)标准
    3.5 小结
第四章 各部分之间GHGs的合并效应
    4.1 引言
        4.1.1 温室气体概述
        4.1.2 温室效应
        4.1.3 按行业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1.4 能源部门
        4.1.5 行业排放
        4.1.6 农业
        4.1.7 废物
        4.1.8 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
    4.2 假设的提出
    4.3 方法论
        4.3.1 数据
        4.3.2 灰色预测模型
    4.4 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和CO_2 排放的未来
    5.1 介绍
        5.1.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
        5.1.2 可再生能源的特征
        5.1.3 可再生能源的优缺点
        5.1.4 可再生能源的要素
    5.2 方法
        5.2.1 甚至灰色GM(1,1)
        5.2.2 GM灰色离散型(1,1)
        5.2.3 非均匀离散灰色模型(NDGM)
        5.2.4 优化离散灰色模型(ODGM)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基于动态CGE模型的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3 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的社会核算矩阵构建
    3.1 宏观SAM编制
    3.2 微观SAM编制
4 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的动态CGE模型构建
    4.1 CGE模型的基本结构框架
    4.2 动态CGE模型的构建
5 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CGE模型的参数设定及检验
    5.1 CGE模型的参数标定
    5.2 CGE模型检验
6 电动乘用车财税政效应的模拟分析
    6.1 政策依据
    6.2 情景设计
    6.3 模拟结果分析
7 研究结论和启示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2012 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
附录 B: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情况
致谢

(7)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三 新欧亚主义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一 外部影响因素
        二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一 谋略性
        二 务实性
        三 可行性
        四 机制性
        五 持续性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9)LNG接收站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世界LNG与 LNG接收站发展概况
        1.1.2 国内LNG与 LNG接收站发展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LNG接收站工艺研究现状
        1.2.1 LNG接收站工艺流程介绍
        1.2.2 LNG接收站卸船工艺研究现状
        1.2.3 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控制方程与单元模型求解方法
    2.1 HYSYS流程模拟软件简介
    2.2 控制方程的选取
        2.2.1 气液相平衡方程的选取
        2.2.2 LNG焓计算方程的选取
    2.3 单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2.3.1 节流阀计算模型
        2.3.2 物流混合器计算模型
        2.3.3 物流分流器计算模型
        2.3.4 低压泵计算模型
        2.3.5 BOG压缩机计算模型
    2.4 LNG接收站再冷凝工艺全流程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LNG 接收站卸船工艺系统模拟
    3.1 接收站卸船模型
        3.1.1 接收站卸船工艺系统介绍
        3.1.2 接收站卸船工艺HYSYS模型的建立
    3.2 接收站卸船工艺总功耗构成及变量影响分析
        3.2.1 卸船工艺总功耗构成
        3.2.2 卸船工艺变量分析
    3.3 操作变量对接收站总功耗影响分析
        3.3.1 保冷循环流量对接收站总功耗影响
        3.3.2 支路流量对接收站总功耗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接收站 BOG 处理工艺模拟
    4.1 接收站 BOG 处理模型
        4.1.1 接收站BOG处理工艺系统介绍
        4.1.2 接收站BOG处理工艺HYSYS模型的建立
    4.2 接收站BOG处理工艺总功耗构成及变量影响分析
        4.2.1 BOG处理工艺总功耗构成
        4.2.2 BOG处理工艺变量分析
    4.3 接收站高压压缩机工作情况分析
    4.4 保冷循环操作变量对接收站总功耗影响分析
        4.4.1 外输工况Ⅰ:外输量为35%~100%
        4.4.2 外输工况Ⅱ:外输工况为34.2%~35%
        4.4.3 外输工况Ⅲ:外输工况为8%~34.2%
    4.5 本章小结
5 LNG 接收站卸船与 BOG 处理工艺模型应用
    5.1 江苏LNG接收站概况
        5.1.1 江苏LNG接收站卸船工艺
        5.1.2 江苏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
    5.2 江苏LNG接收站卸船工艺优化
    5.3 江苏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10)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分布式能源系统概况
    1.3 考虑蓄能装置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常用设备模型
    2.1 引言
    2.2 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常用设备模型
    2.3 设备效率表达方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评价指标
    3.3 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设计
    3.4 分布式能源系统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能源价格
    4.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4.4 设备特性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天然气与石油》2002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D]. 芮旭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3]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 安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部门环境退化和环境可持续性 ——一种新的灰色方法[D]. Erum Rehman.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基于动态CGE模型的电动乘用车财税政策效应研究[D]. 陈心慧.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7]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9]LNG接收站工艺优化研究[D]. 何俊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10]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与影响因素分析[D]. 周欣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天然气与石油》2002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