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的启迪(论文文献综述)
赵日进[1](2018)在《浅议新时代工商联工作》文中认为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主题、主线和目标就是促进"两个健康",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文章从十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
魏慧芳[2](2017)在《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日渐宽松,原有的比较刚性的“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格局逐渐分化、消解,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就业结构、城乡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变革与调整,社会资源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并重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逐渐进行交互裂变与分化重组。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大量涌现出来。新的社会阶层不仅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尽管新的社会阶层在政治思想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党和国家缺乏政治信任,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缺乏政治信仰,并且其思想行为与当前我国社会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相悖。此外,新的社会阶层内部异质性愈加明显,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突出,社会整合的难度空前加大。这些既给我国统战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现实依据。“阶层是执政党的第一政治资源”[1]。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针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实际及其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引导,增进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
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课题组,王志刚,卜海[3](2013)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引领问题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引领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宋华忠[4](2013)在《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持续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缓慢起步、快速成长阶段,新的社会阶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这一群体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促发展、促和谐功能;同时,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也具有多元多样的特点。新社会阶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重要而可靠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外,还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凸显新的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发挥新社会阶层的生力军作用,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能量,就必须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来源于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但要实现对新社会阶层的有效领导,必须构建团结联系的体制机制,在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中,引导新社会阶层认同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阶层领导权的实现,取决于构建团结引导体制机制的有效性和团结引导工作的有效性。对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团结引导,需要在加强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同时,着力在三个方面付出努力:首先,发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包容性强的特点和优势,将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纳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积极稳妥地在新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民主党派成员,使参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的组织依托;同时要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积极稳妥地调整政协界别政策,把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代表人士吸纳进人民政协,加强界别建设,在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中实现党对新阶层的领导。其次,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资源优势,依托党的组织网络,把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工作纳入党的群众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中,要注重发挥模范堡垒作用,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给予这一社会群体特别关注,创新思路载体,建立健全机制,以真情服务为先导,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两新”组织党建为机遇,以社区和社会组织为重要阵地,做好团结引导工作。再次,把社会组织和城市社区作为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的基础阵地。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公民社会初露雏形的条件下,社会组织是境外势力、异己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点领域,社区也成为有关社会力量争相施加影响的空间和舞台。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守社会组织和社区这一基础阵地,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团结引领,潜移默化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工作,增加新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他们的“同意”和“意见一致”基础之上实现党对新社会阶层的领导。为此,在社会组织层面,要构建党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机制,依托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枢纽式管理联系机制,加强对众多社会组织的联系,使社会组织在助推新社会阶层事业发展的同时,成为党团结联系新社会阶层的桥梁和纽带。在社区层面,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纳入群众工作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共同做好工作。
李丙驹[5](2010)在《滇煤铁骑度若飞》文中提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振聋发聩的“八字箴言”,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改革思想理念嬗变的一股滥觞,经过30余年的浸淫流淌,终于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潮,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气象,沸腾了神州的江河湖海、峻岭崇山…… 作为竞争与变革?
黄卫平,王毅[6](2006)在《弘扬时代精神 抓好典型宣传——《铜川日报》注重抓好典型宣传的基本经验》文中认为
黄卫平,王毅[7](2006)在《弘扬时代精神 抓好典型宣传》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们铜川日报通过抓典型宣传,先后推出了郭秀明、李云南、郭艳、“党员三兄弟”等10多个在全省以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实践证明,大力宣传那些弘扬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并以此来带动日常新闻宣传,能够进一步增强报纸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刘建荣[8](2006)在《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村至今是中国社会的广阔天地,8亿农民在中国社会仍然占绝对多数,且在社会变革中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中国农民在当代社会缺乏自我的组织形式,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更呈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特征,在社会改革开放环境下的利益重新调整的格局中,既缺乏社会利益分配的话语渠道,也缺乏参与社会利益分配的机制,在社会改革中日益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和经济上的合理利益被不断剥离局面,日益远离社会资源的公平享有,在社会中日益显示出经济上的相对贫困和文化素质上的相对落后,社会地位也日益边缘化。然而,农民所遭受的生活痛苦、所遭遇的社会不公、所罹患的身心灾难,是多么地需要道德伸张,农民在困境中被扭曲的心灵是多么地需要道德抚慰,农民所遭遇的来自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冲突是多么地需要道德调适。 农民道德建设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冲突在各领域全面凸显,思想道德规范约束在社会转型中出现了一定真空。农民在矛盾中寻找希望,在冲突中渴望走出困惑。农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论文立足时代的变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倡导的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依据,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农民道德现状和道德建设环节进行较为深入而全面系统的理论探索,希望为中国农民道德建设提供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思维理念和思考方法及路径。首先,通过深入全国广大的农民中,进行广泛的实证调查,以典型访谈和问卷的形式,从接受调查的农民全体、
王宝禄[9](2002)在《“建设者”的追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国家经济实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和我的企业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步步成长、壮大的。1979年,大批知识青年从乡下返城,造成国家一时安置困难,而我当时是戴着优秀知识青年代表的头衔回到沈城的,安置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启迪了我,我决定走自己安置自己的创业之路。我自筹资金,先后创办了“青年建材商店”、“时代土杂商店”、“向工五交
王智海[10](2002)在《“双思”教育: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文中认为经过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发展 ,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阶段。小康生活的到来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是一个明显的变化。那么 ,在小康生活条件下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它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和要求 ,必须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理论和现实课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们 ,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本刊选取几篇书面发言 ,以飨读者 ,并期望引起学术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研究和探讨
二、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的启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新时代工商联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前提 |
二、完善自身建设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基础 |
三、促进“两个健康”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目标 |
四、突出“三性”特点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原则 |
五、贯彻“八字方针”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方法 |
六、坚持务实创新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动力 |
七、注重调查研究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法宝 |
八、转变工作作风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关键 |
九、善于借势借力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特色 |
十、准确把握角色是做好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技巧 |
(2)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及特征 |
2.1 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阶段 |
2.2 新的社会阶层的群体构成 |
2.2.1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
2.2.2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
2.2.3 个体户 |
2.2.4 私营企业主 |
2.2.5 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
2.2.6 自由职业人员 |
2.3 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 |
2.3.1 经济意识的独立性 |
2.3.2 职业身份的流动性 |
2.3.3 政治参与的迫切性 |
2.3.4 内部结构的差异性 |
第3章 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统战工作的新要求 |
3.1 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 |
3.1.1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
3.1.2 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
3.1.3 社会影响日渐增强 |
3.2 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对统战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
3.2.1 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
3.2.2 统战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
3.2.3 统战工作的作用与功能更加突显 |
3.2.4 统战工作的理论更加丰富 |
第4章 开展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现实依据 |
4.1 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
4.1.1 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4.1.2 新的社会阶层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
4.1.3 新的社会阶层支撑和谐社会建设 |
4.2 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战略地位 |
4.2.1 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 |
4.2.2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题中之义 |
4.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4.3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思想状况 |
4.4 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政策支持 |
4.5 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现状 |
4.5.1 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取得的成绩 |
4.5.2 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对策思考 |
5.1 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原则 |
5.1.1 坚持党的领导 |
5.1.2 坚持求同存异 |
5.1.3 力保政治稳定 |
5.2 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基本路径 |
5.2.1 履行党委对思想引导工作的领导职责 |
5.2.2 加强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
5.2.3 引导新的社会阶层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
5.2.4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5 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光彩事业 |
5.2.6 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
5.2.7 优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环境 |
5.3 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方法 |
5.3.1 以交友巩固思想引导工作 |
5.3.2 以服务丰富思想引导工作 |
5.3.3 以宣传推进思想引导工作 |
5.3.4 以网络延伸思想引导工作 |
5.3.5 以活动活跃思想引导工作 |
5.3.6 以自我教育深化思想引导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引领问题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 |
(一) 具有强烈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流进步意识 |
(二) 高度认可和赞同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 |
(三) 积极进取开拓发展的主动性 |
(四) 感恩和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基本共识 |
(五) 利益诉求趋向多元化 |
(六)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范 |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缺范的原因分析 |
(一) 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 |
(二) 社会中的浮躁和信心缺失 |
1.急功近利的心态。 |
2.缺乏内在的道德自省。 |
3.忽视价值实现过程的道德要求。 |
4.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
(三) 历史文化变迁中的不良积淀影响 |
1.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
2.传统性思维定势的影响。 |
3.沽名钓誉思想的影响。 |
(四) 部门管理服务的缺失 |
三、进一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培育和引领的政策建议 |
(一) 培育和引领的宏观理论要落到非公经济人士关心的微观利益实处 |
(二) 弘扬和坚定价值取向的共同信念基础 |
(三) 完善和优化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环境 |
(四) 科学扬弃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
(五) 强化和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 |
1.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制度。 |
2.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3.出台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
4、发挥好行业和基层组织的作用。 |
(六) 积极助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高自身素质 |
(4)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一手文献资料情况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新社会阶层 |
(二) 党的领导权 |
第一章 应运而生:新社会阶层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状况 |
一、 新社会阶层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 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转型 |
(二)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 |
二、 新社会阶层的萌动、产生与成长 |
(一) 缓慢起步阶段(1978—1992) |
(二) 快速成长阶段(1992—2002) |
(三) 稳定发展阶段(2002—2012) |
三、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一) 上海新社会阶层六类群体的数量与行业分布 |
(二) 上海新社会阶层的行为与思想特征分析 |
(三) 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党对新阶层的领导权:理论渊源、基本条件与实现路径 |
一、 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基本论述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
(二) 列宁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
(三) 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
二、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启示 |
三、 党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基本条件和主要路径 |
(一) 党实现对新社会阶层领导权的基本条件 |
(二) 党对新社会阶层领导权的实现路径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党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制度保证 |
一、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 |
二、 参政党: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组织依托 |
(一) 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嬗变 |
(二) 依托参政党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三、 人民政协界别:党领导与整合新社会阶层的战略路径 |
(一) 社会结构变化要求人民政协界别设置相应调整 |
(二) 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政协界别政策 |
(三) 积极稳妥调整人民政协界别政策 |
四、 余论: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团结引领新社会阶层人士中的作用 |
五、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层党组织: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模范堡垒 |
一、 基层党组织: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
(一) 基本概念与功能定位 |
(二) 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工作 |
二、 基层党组织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方式与路径 |
(一) 以真情服务为先导 |
(二) 以社会资源为依托 |
(三)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 |
(四) 以“两新”组织党建为机遇 |
(五) 以典型示范来引领 |
(六) 以社区和社会组织为主要阵地 |
三、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社会组织:党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桥梁纽带 |
一、 社会组织:概念、概况与功能 |
(一) 基本概念 |
(二) 发展概况 |
(三) 基本功能 |
二、 社会组织: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组织依托 |
(一) 从“社会人”到“组织人” |
(二) 依托枢纽式社会组织联系机制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 |
(三) 现实困境与努力方向 |
三、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社区:党团结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基础阵地 |
一、 城市社区的前世今生:上海实践 |
二、 依托社区团结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可行性分析 |
(一) 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 |
(二) 各类社区人在不断成长 |
(三) 社区民间组织快速发展 |
(四) 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 |
(五) 社区党建取得积极成效 |
三、 依托社区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实践路径 |
(一) 在社区党组织功能重塑中团结新阶层 |
(二) 在凸显社区的服务功能中团结新阶层 |
(三) 在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精英的成长中团结新阶层 |
(四) 在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中团结新阶层 |
(五) 在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团结新阶层 |
四、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弘扬时代精神 抓好典型宣传——《铜川日报》注重抓好典型宣传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造典型报道精品 |
二、彰显典型时代特征 |
三、创新典型报道机制 |
(8)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
1. 农民道德建设研究选题 |
2. 农民道德建设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范式 |
1. 研究范式 |
2. 研究方法 |
3. 基本概念 |
四、逻辑体系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民道德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一、农民道德现状总体调查 |
1. 农民家庭道德现状调查 |
2. 农民个体道德现状调查 |
3. 农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
二、农民道德现状比较调查 |
1. 不同地域农民道德现状调查 |
2. 不同性别农民道德现状调查 |
3. 不同年龄农民道德现状调查 |
4. 不同职层农民道德现状调查 |
三、农民道德现状的原因探析 |
1.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源性 |
2. 社会转型中的道德变迁性 |
3.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导性 |
第三章 农民道德建设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性 |
一、农民道德建设的必然性 |
1. 社会转型提出了农民道德建设新课题 |
2. 全球化赋予了农民道德建设新使命 |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描绘了农民道德建设新蓝图 |
二、农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1. 农民的道德意识存在滞后性 |
2. 农民的道德关系呈现矛盾性 |
3. 农民的道德活动趋向边缘化 |
三、农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性 |
1. 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民道德建设提供新契机 |
2. 建设新农村为农民道德建设创造新条件 |
3. 农业现代化为农民道德建设提供新动力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
一、从家族伦理向集体主义转变 |
1. 家族伦理是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取向 |
2.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价值取向 |
3. 实现从家族伦理向集体主义转型 |
二、从封闭守旧向开放创新道德观念转变 |
1. 封闭守旧是中国农民的传统道德观念 |
2. 开放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价值追求 |
3. 实现从封闭守旧向开放创新的道德观念转型 |
三、从小富即安向富而思进的道德价值转变 |
1. 小富即安与平均主义是中国农民传统的道德规范 |
2. 富而思进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价值目标 |
3. 实现从小富即安向富而思进的道德价值转型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领域 |
一、农民家庭美德建设 |
1. 夫妻平等、互敬互爱的婚姻伦理建设 |
2. 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亲子伦理建设 |
3. 家庭民主、和谐家风的家庭伦理建设 |
二、农民职业道德建设 |
1. 勤劳俭朴与艰苦奋斗美德的弘扬 |
2. 爱国爱家与造福桑梓精神的追求 |
3. 珍惜土地与保护家园意识的培养 |
三、农民社会公德建设 |
1. 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美德的光大 |
2. 移风易俗、鼎故革新精神的推扩 |
3. 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观念的提倡 |
第六章 道德认同: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础 |
一、农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农民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认同 |
1. 道德认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
2. 道德认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
3. 农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农民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认同 |
二、道德认同形成的基础 |
1. 道德认同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前提 |
2. 道德认同建立的基本原则 |
3. 道德认同是道德心理的发展 |
三、农民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认同感培育 |
1. 重视农民道德自我的发展 |
2. 培育农民对现代社会主流道德的道德认识 |
3. 实现农民对现代社会主流道德的道德内化 |
第七章 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的外部条件 |
一、农民道德建设需要制度保障 |
1. 制度关怀是当代伦理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农村制度伦理建设维系农民道德建设的成败 |
3. 农民道德建设的制度化保障的作用 |
二、农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
1. 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制度保障 |
2. 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 |
3. 农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的制度保障 |
4. 乡规民约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
三、农民道德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
1. 构建适合农民特点的道德导向机制和运行机制 |
2. 健全敦风化俗的道德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
3. 建立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机制和宣传机制 |
第八章 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三者相统一 |
1. 以对农民的道德教育为基础 |
2. 以完善道德评价制度为核心 |
3. 以提升农民道德修养为重点 |
二、继承传统道德精华与超越创新相结合 |
1.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精华的推介 |
2. 重释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意义 |
3. 实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华的现代超越 |
三、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人格 |
1. 完善道德人格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 |
2. 重视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人格 |
3. 发挥干部道德人格对农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和示范 |
结语:农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调查记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四、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的启迪(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新时代工商联工作[J]. 赵日进.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2)
- [2]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引导工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D]. 魏慧芳.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3]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取向引领问题研究报告[J]. 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课题组,王志刚,卜海.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3)
- [4]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D]. 宋华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5]滇煤铁骑度若飞[N]. 李丙驹. 经理日报, 2010
- [6]弘扬时代精神 抓好典型宣传——《铜川日报》注重抓好典型宣传的基本经验[J]. 黄卫平,王毅. 新闻知识, 2006(10)
- [7]弘扬时代精神 抓好典型宣传[N]. 黄卫平,王毅. 铜川日报, 2006
- [8]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 刘建荣.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9]“建设者”的追求[J]. 王宝禄. 中国工商, 2002(10)
- [10]“双思”教育: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J]. 王智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