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品燃料气管网压力控制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潘晓帆[1](2021)在《变压吸附技术在炼厂尾气全回收体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某炼厂为回收丰富的尾气资源而逐步形成了尾气全回收体系,变压吸附(PSA)技术因具有分离纯度高、装置能耗低、工艺简单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被应用于炼厂尾气全回收体系中。通过创新应用与优化管理,该炼厂尾气已实现了系统化分离并按组分价值不同进行了全回收利用,做到了火炬零排放,达到了炼厂清洁生产的目的。应用PSA技术,轻烃回收装置与富氢气体回收氢气装置年均可增效共计8015.85万元。
姚晓光[2](2021)在《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鱼东溟[3](2020)在《输气管道压气站低能耗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中间环节的长输管网,使其安全、平稳、科学、高效运行已成为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既是管输企业降本增效的突破口,又是保障下游用户正常用气的必备条件。对长输管道能耗进行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场站运营成本,也是各大燃气行业节能降耗的研究重点方向。首先本文以陕西省天然气输气管网运行系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天然气管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问题,以压缩机运行所消耗的天然气的量与消耗的电量作为本文经济性优化的因素。其次本文对管网稳态运行进行仿真研究,对环支状管网稳态进行编程求解,结果与Pipeline Studio建立的陕西省天然气输气管网离线运行模型进行验算,误差满足工程要求。然后对各场站的往复式与离心式压缩的转速、流量与燃耗进行拟合计算,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从而确定目标函数。最后,以各站点的压力及压缩机的启停方式作为最优变量,采用鲸鱼群算法与粒子群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最优启机方案。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离心式压缩机与往复式压缩机在处理量与燃耗的线性、二次拟合过程中,其误差平方差值较为接近,并且离心式压缩机比往复压缩拟合度更高。其次鲸鱼群与粒子群两种智能算法都能对该种模型进行很好的优化求解,二者迭代速度快,从结果来看,粒子群算法过早收敛,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高宠明[4](2020)在《耦合制氢装置的炼厂氢气网络综合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石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环保要求的日益增加,炼油厂广泛应用加氢裂化装置与加氢精制装置来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炼厂对氢气的需求量日益紧张,用氢成本已经成为炼厂仅次于原油成本的第二大原料支出成本,因此降低炼厂用氢成本,提高氢资源利用率对炼油厂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炼厂用氢成本的主要来源于轻烃转化制氢装置,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别在制氢装置操作参数多目标优化、制氢装置原料网络优化及耦合制氢装置的炼厂氢网络匹配优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过程模拟的方法对轻烃转化制氢装置进行全流程模拟并计算分析装置水碳比与转化反应温度对装置产氢量、制氢成本及NOx排放量的关系,建立考虑制氢装置经济性与环境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利用MATLAB回归多元函数模型并采用归一化法构建经济性与NOx排放量之间的目标函数。通过计算研究表明,多目标优化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性权重的选取,当经济性权重α=0.5时,最优操作条件反应温度为857.7℃,水碳比为2.76,NOx排放量减少了24.76%,经济费用仅增加0.64%。(2)针对如何在多种类炼厂干气中筛选合适的干气作为制氢原料的的问题,对制氢装置原料进行了系统优化。基于制氢装置的过程模拟模型分析了原料氢碳比、惰性组分含量与烯烃含量对制氢装置的经济性影响。结果表明氢碳比高、惰性组分含量少及烯烃含量少的原料进入制氢装置经济性更好。提出了衡量不同种类原料制氢收益的经济性指标并建立了制氢装置原料优化LP数学模型,应用所提方法优化某石化制氢原料,实现节约制氢操作费用1034.2万元/年。(3)针对目前氢气网络中优化工作中制氢装置仅作为氢公用工程的局限性,基于制氢装置的过程模拟模型回归了制氢装置入口氢纯度与制氢能耗及产氢量的线性关系式。建立了耦合制氢装置的炼厂氢气网络优化非线性数学模型。该模型允许将氢网络系统内各纯度的氢气流股循环至制氢装置入口从而降低系统总用氢成本,利用文献案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经计算表明,该模型设计出的氢气网络与传统模型相比全厂用氢总成本减少了2.12%。
芮旭涛[5](2020)在《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我国天然气市场配套定价、监管机制滞后,成为制约天然气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近年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天然气市场。从世界范围看,基于气与气竞争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定价模式是世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方向。作为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重要成果,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初步构建了天然气交易市场的雏形,为形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基准价格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天然气交易中心形成的价格还无法反应天然气的真实价值,要通过交易中心形成气与气竞争的市场化的基准价格任重道远。因此,借鉴国外成熟天然气市场的先进经验,对比国内现有天然气定价机制现状,明确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同时提出了建立市场化天然气交易市场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基于市场化的天然气交易市场,构建了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体系,该体系包括供给侧保留价格定价机制、需求侧保留价格定价机制、基准价格形成机制。供给侧保留价格按照成本加成的原则确定。其中,根据“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改革思路,在供给侧产业链各环节中,管道运输是需要加强价格监管的环节,也是定价机制改革的重点环节。因此分别采用经营期评价法和服务成本法计算该环节定价机制改革前后的管输价格,多情景研究管道负荷率变动、全投资收益率变动、新建管道规模对管输价格乃至供给侧保留价格的影响,认为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实现了对管输环节的有效价格监管,避免了管输企业获得超额收益,降低管输价格,同时降低了供给侧保留价格,将收益从管输环节让渡到下游市场。需求侧保留价格按照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确定。针对传统天然气价值评估方法没有考虑政治、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需求侧保留价格的问题,提出了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的概念,在计算各类用户的保留价格时,对天然气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加入政策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因子和经济影响因子,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市场化条件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基准价格通过气与气的竞争定价形成。考虑到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特殊性,引入合作博弈理论研究基准价格形成机制,以交易市场合作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各市场参与主体进行收益分配,进而寻找市场基准价格。与此同时,构建了交易市场合作博弈模型,根据基准价格的形成过程,将模型拆分为三个子模型,即模型Ⅰ—收益优化模型、模型Ⅱ—Shapley值收益分配模型和模型Ⅲ—基准价格模型。结合中国天然气市场变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以实现社会总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合作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交易市场基准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以江苏省某地区为例,对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案例研究,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情景设计,通过多情景对比分析与敏感性分析,企业实施气源标签化更适合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天然气市场;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管输环节的监管,放开下游市场的价格管制,由市场通过博弈自主定价,有利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有效采取各类政策措施,对鼓励发展的天然气用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不鼓励发展的天然气用户采取限制或禁止的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放开价格监管有利于实现市场交易量和社会总收益的增加,同时使各市场参与主体获得更多的收益分配,激发各主体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活力。
王乐[6](2019)在《连续重整装置的节能降耗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节能降耗已经成为全球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致重视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们对全球的能源、能耗、环境污染等情况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当前我国正在从传统工业经济转向循环经济,石油化工企业无疑成为了国家经济中的中流砥柱,既为社会提供能源产品,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行业,于是这在帮助国家实现节能目标以及减少能耗方面,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连续重整装置是炼油企业的用能大户之一,耗能设备在70台左右,其综合能耗可达到普通常减压装置的9倍以上,如此巨大的能耗使连续重整装置的节能降耗工作成为我公司乃至各大炼厂当前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辽河石化公司6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的能耗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调研,并结合国内外公司节能降耗的方法,总结出一系列有效节能降耗的措施。将湿式空冷联通线与空冷水箱连接处增设过滤,不但保证了湿式控冷与联通线的使用性能,而且大量的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强度;除氧器流程优化提升了换热器的使用周期,避免了因为泄露而导致的停工处理,同时也减少了蒸汽的使用量,稳定了除氧器的工况;氢气提纯系统循环水冷却器改串联虽然改造成本极低,但是创效非常明显;重整PSA压缩机增设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投资相对较大,但是节能效益显着,一年节约的电量几乎相当于全部投资;重整装置0.5MPa蒸汽合理再利用改造项目解决了除氧器长期压力偏高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宝贵蒸汽资源;二甲苯塔塔顶流程改造省去了两台大型机泵,充分依靠介质本身的能量运行。通过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使连续重整装置得到相应的技术改造和优化调整,降低了装置的综合能耗,进而降低装置的加工费用。不但装置安稳运作,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也十分乐观。
陈志华[7](2019)在《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天然气产业链中,管网运输系统作为中间环节将上游开采和下游消费市场连接为一个整体,天然气在管网中的具体分配与各参与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使得管网系统的天然气流量配置对天然气产业社会福利水平起着决定作用。由此,掌握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优化方法,了解影响天然气管网运行的重要因素和机制,对天然气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区域性城市配气管网系统构建了天然气优化配置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并用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实证分析,最后模拟了不同因素对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对我国天然气管网系统和市场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工作和创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区域配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模型中整合了物理管网要素和市场经济要素,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同时构造迭代式线性压流约束,将高度非线性的管网优化问题转化为多阶段二次规划问题,降低了建模复杂度。已有采用线性近似思想的优化模型,虽然能够通过近似点的增加来提高准确性,却会大大增加求解耗时,通过案例对比研究,验证了所构建模型在不损失求解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迭代方式提高优化准确性。(2)在区域配气管网模型基础上,加入长输管线压气站产生的能耗变量,构建了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并针对中国长输管网系统和天然气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中考虑了现行的价格管制机制,以及管网垄断经营等中国天然气市场特征,对中国天然气资源配置进行了仿真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对现实天然气市场运行状况的模拟效果。最后,根据建模过程中的关键变量,总结了对中国天然气市场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的政策性因素、管网结构因素以及外部供给不确定性因素。(3)对政策变化、管网结构变动以及外部供给波动情景下的中国天然气资源配置进行模拟分析。首先,模拟开放性政策的实施对天然气市场配置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取消价格管制,以及分离管网经营权实现管网互联互通,以此来模拟实现更加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结果表明自由定价和管网开放模式使得天然气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可以提高天然气产业整体社会福利。然后,模拟管网结构变动对管网运行和天然气配置影响,通过新增管线的方式提高管网集聚性,进而提高了管网对天然气输配的效率,同时考虑新增管线的成本问题,对所有新增管线的成本效益进行了计算和排序,能够为管网布局规划提供参考。最后,模拟了不同程度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减供以及海运LNG价格上涨对中国天然气管网系统和市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亚管道进口天然气的减供会迅速影响全国各地天然气消费市场,从而出现供给短缺危机,相比之下LNG价格的上涨对全国消费量的影响有限,说明中国目前天然气消费刚性较大,供给不确定性的模拟结果对中国天然气供给安全和能源战略布局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许爱华[8](2019)在《塔里木天然气集输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包括砂岩和碳酸盐岩气田,其中砂岩气藏具有超深、高温高压、高含蜡等特点,同时含有CL-、CO2等酸性腐蚀性介质,实际进站温度比开发方案预测高20℃,从而导致脱水脱烃处理达不到设计规模、集输与处理系统腐蚀严重等问题,为气田运行带来很大安全隐患;碳酸盐岩缝洞型气藏具有连通性差,油、气、水关系复杂,单井产量递减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油井产能、稳产时间等关键设计指标较难准确预测,造成地面系统总体布局难、装置适应性差等一系列难题,为气田的开发和地面设计、建设以及生产运行带来诸多技术难点。本文在调研塔里木油田典型砂岩天然气田和碳酸盐岩气田现场实际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与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温高压气田集输和处理工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集气管线腐蚀、低温分离器蜡堵、脱水装置负荷不满足设计要求以及碳酸盐岩气田集输处理工艺适应性不强等技术难题,形成一套适合塔里木油田特色的高温高压气田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高压集气、气液混输工艺适合塔里木砂岩气藏特性;采用修正压缩因子混合规则的LK方程计算节流温度更接近生产实际;天然气脱水脱烃宜采用“两级预冷+级间脱水”的工艺技术,有效解决因进站温度高导致的脱水脱烃处理装置达不到设计规模的问题,同时乙二醇循环加注量可减少了50%,经济效益显着;蜡组分在天然气中呈跳跃式分布,注入脱蜡剂可有效脱除天然气中的蜡组分,解决低温分离器蜡堵问题。根据模拟可以得出,树枝状集输管网布局易造成干线紊流并产生低速涡流区、从而造成腐蚀性组分和水分聚集,缓蚀剂保护膜断层,管道内壁腐蚀严重;对于高温高压的砂岩气田,气田单井产量高,集气系统的运行温度高于40℃,单井站、集气站内管线、推荐采用本质防腐(如22Cr、316L等)。碳酸盐岩气田井口宜采用丛式井场、单井串接、井场装置撬装化,采气支线宜采用气液混输,集输干线宜采用气液分输工艺,同时设置高、中压集气两套压力系统更好的适应碳酸盐岩气田压力及产量衰减较快,单井生命周期短的特点,“整体规划、骨架先行,滚动开发、区块接替”的气田开发模式,适应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需要。
孙嘉阳[9](2019)在《提高混合戊烷精分产品质量的工艺改造项目规划》文中研究说明轻烃分馏分公司的混合戊烷精分装置,以轻烃分馏装置生产的混合戊烷为原料,通过多塔连续精馏,分离出高纯度正戊烷、异戊烷和环戊烷。但企业生产的正戊烷、异戊烷产品中硫含量和溴指数较高,环戊烷产品中硫、苯含量较高,均不符合国家标准。戊烷精分产品没有达到用户企业要求标准,只能按照工业混合烷或者稳定轻烃低价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很低、发展遭遇瓶颈。因此如何提高戊烷精分产品的产品质量、提高戊烷精分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公司戊烷精分产品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目前国内外戊烷精分产品最新生产工艺,对戊烷精分系列产品的不同脱硫、脱苯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采用国内成熟的低压加氢脱硫脱芳工艺改造规划。本文以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加氢脱硫技术为基础编制,对现有混合戊烷装置进行工艺改造设计,将5万吨/年混合戊烷精分装置增设加氢单元。新建加氢单元包括装置框架及变电所,其中原料混合戊烷来自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罐区混合戊烷储罐(上游为轻烃分馏装置);环戊烷来自混合戊烷精分装置,来源稳定可靠;氢气原料由甲醇分公司提供;其它公用工程依托混合戊烷精分装置现有公用工程系统。该项目规划通过将混合戊烷加氢脱硫、混合环戊烷加氢脱苯实现产品质量升级,投入生产后预计可处理混合戊烷5万吨/年,处理环戊烷0.3万吨/年,生产出符合国标质量要求的发泡剂,提高产品附加值,预期项目实施后年均增加利润总额1220万元。这个项目实施将符合国家项目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符合强化国民经济中石化支柱产业政策。经论证,方案合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着,项目可行。
王莉[10](2018)在《催化重整装置风险分析及泄漏后果量化模拟》文中研究指明石油炼制过程使用或产生大量易燃、易爆以及具有毒性的危险物质,且一直伴随复杂的高温、高压生产环境。对炼油装置设备及其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并进行风险量化分析研究,是提升炼油行业安全的重要措施。催化重整工艺作为炼油企业最重要的二次加工技术之一,它不仅是生产芳香系石油化工产品的龙头装置,而且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重要过程。论文以危险度分析法、HAZOP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法以及ALOHA模拟软件,针对催化重整装置以及物料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研究。论文对催化重整装置及其物料在各生产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总结梳理,基于危险度分析法建立了重整装置危险度评价计算表,确立了汽提塔、脱戊烷塔、C4/C5分离塔等10个设备的危险等级为I级高度危险。应用HAZOP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工艺参数发生偏差的原因及后果,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将HAZOP分析方法与风险矩阵相结合对催化重整装置进行半定量化筛分,并对风险等级较高的原因和后果统计分析。针对较高风险的后果C4和C5发生泄漏,通过事故树分析C4/C5分离塔发生泄漏结构度上最大的影响因子。运用ALOHA软件模拟分析C4和C5发生泄漏产生闪火、喷射火和爆炸的影响范围,实现了HAZOP后果的量化分析。进一步针对不同生产工艺参数对泄漏后果的影响,分析了泄漏孔径大小、风速快慢、有无云层对泄漏后果的影响,给出相应的影响区域,为应急救援和人员疏散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品燃料气管网压力控制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品燃料气管网压力控制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变压吸附技术在炼厂尾气全回收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尾气全回收体系与分离技术 |
1.1 尾气全回收体系的形成 |
1.2 气体分离提纯技术的选择 |
1.2.1 深冷分离法 |
1.2.2 膜分离法 |
1.2.3 油吸收法 |
1.2.4 PSA分离法 |
2 PSA术的应用 |
2.1 尾气中干气回收碳二轻烃方案的优化 |
2.2 尾气中剩余富氢气体回收方案的开发 |
2.2.1 尾气中剩余富氢气体 |
2.2.2 富氢气体提纯氢气装置工艺流程 |
2.2.3 装置运行效果分析 |
2.2.4 经济效益分析 |
2.2.5 富氢气体提纯氢气装置技术优化 |
3 结论 |
(3)输气管道压气站低能耗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气站低能耗优化研究 |
1.2.2 优化计算方法的研究现况 |
1.2.3 仿真优化软件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压气站低能耗优化数学模型 |
2.1 优化研究模型一般形式 |
2.2 压气站低能耗数学模型 |
2.3 压气站低能耗费目标函数分析 |
2.3.1 压缩机的类型 |
2.3.2 原动机的类型 |
2.3.3 辅助设备 |
2.3.4 润滑油 |
2.3.5 输送工艺 |
2.3.6 能耗函数目标函数 |
2.4 约束条件 |
2.4.1 压缩机运行工况约束 |
2.4.2 管道进气、分气段压力约束 |
2.4.3 流量平衡约束 |
2.4.4 仿真函数约束 |
2.4.5 管道压力降方程约束 |
2.5 优化变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气管道压气站模拟 |
3.1 长输天然气管网建模 |
3.2 长输管道数据模块 |
3.3 天然气管网模拟理论 |
3.3.1 克西荷夫定律 |
3.3.2 气体在非管元件中流动的数学描述 |
3.4 压缩机的边界条件 |
3.4.1 离心式压缩机 |
3.4.2 往复式压缩机 |
3.5 压气站能耗分析 |
3.5.1 燃耗拟合分析 |
3.5.2 压气站电能消耗分析 |
3.6 实例分析应用与计算 |
3.6.1 数据背景 |
3.6.2 站点设置 |
3.6.3 气源气质 |
3.6.4 压缩机运行参数 |
3.6.5 设计参数 |
3.6.6 网管示意图 |
3.6.7 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气站低能耗优化计算 |
4.1 鲸鱼优化算法 |
4.1.1 算法概况 |
4.1.2 改进方法 |
4.1.3 鲸鱼优化算法步骤及流程图 |
4.2 粒子群算法 |
4.2.1 算法概况 |
4.2.2 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优化步骤 |
4.3 实例分析应用与计算 |
4.4 压气站与输气管道联合运行优化方案 |
4.4.1 输气量为1900×10~4m~3/d运行低能耗模式 |
4.4.2 输气量为2400×10~4m~3/d运行低能耗模式 |
4.4.3 输气量为2900×10~4m~3/d运行低能耗模式 |
4.4.4 输气量为3400×10~4m~3/d运行低能耗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耦合制氢装置的炼厂氢气网络综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与综述 |
1.1 炼厂氢气网络系统 |
1.1.1 产氢装置 |
1.1.2 用氢装置 |
1.1.3 提纯装置 |
1.2 轻烃转化制氢装置优化研究进展 |
1.2.1 轻烃水蒸气转化技术与原理 |
1.2.2 轻烃转化制氢装置研究进展 |
1.3 炼厂氢气系统优化研究进展 |
1.3.1 基于夹点分析的氢气网络研究进展 |
1.3.2 基于数学规划法的氢气网络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提出 |
2 轻烃转化制氢装置工艺建模及多目标优化 |
2.1 引言 |
2.2 轻烃转化制氢装置工艺流程模拟 |
2.2.1 制氢工艺流程介绍 |
2.2.2 制氢流程关键工艺参数与模型选取 |
2.2.3 转化炉NO_x排放计算方法的选取 |
2.3 模型验证 |
2.4 制氢装置操作参数对制氢装置的影响 |
2.5 考虑NO_x排放的制氢操作参数多目标优化 |
2.5.1 二元回归模型建立 |
2.5.2 多目标优化建模 |
2.6 结论 |
3 轻烃转化制氢装置原料优化 |
3.1 引言 |
3.2 不同制氢原料制氢过程模拟与经济性分析 |
3.3 原料组成对轻烃蒸汽转化制氢装置经济性影响 |
3.3.1 原料氢碳比对制氢装置经济性影响 |
3.3.2 原料惰性组分含量对制氢装置经济性影响 |
3.3.3 原料烯烃含量对制氢装置经济性影响 |
3.4 制氢原料系统优化数学模型 |
3.4.1 问题描述 |
3.4.2 数学模型 |
3.5 案例分析 |
3.6 结论 |
4 耦合制氢装置的炼厂氢气网络综合优化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模型假设 |
4.3 耦合制氢装置的氢气网络超级结构 |
4.4 数学模型 |
4.4.1 与氢源相关的公式 |
4.4.2 与氢阱相关的公式 |
4.4.3 与压缩机相关的公式 |
4.4.4 与PSA装置相关的公式 |
4.4.5 与轻烃转化制氢装置相关的公式 |
4.4.6 与公用工程管网相关的公式 |
4.4.7 压力流约束 |
4.4.8 目标函数 |
4.5 案例分析 |
4.5.1 案例基础数据 |
4.5.2 计算结果 |
4.6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符号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天然气交易市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天然气交易市场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管输定价理论 |
2.1.1 经营期评价法 |
2.1.2 服务成本法 |
2.2 天然气价值评估理论 |
2.2.1 天然气市场价值的定义 |
2.2.2 可承受天然气价格的求解方法 |
2.3 合作博弈理论 |
2.3.1 合作博弈的概念 |
2.3.2 合作博弈的求解方法 |
2.3.3 合作博弈在油气领域的应用 |
第3章 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1.1 美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1.2 英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2 国内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
3.2.1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历史沿革 |
3.2.2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现状 |
3.2.3 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优势及局限性 |
3.3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经验借鉴 |
3.3.1 对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启示 |
3.3.2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 |
4.1 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交易市场 |
4.1.1 天然气交易中心发展现状 |
4.1.2 现有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不足 |
4.1.3 构建市场化天然气交易市场的必要条件 |
4.2 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
4.2.1 市场供给侧保留价格形成机制 |
4.2.2 市场需求侧保留价格形成机制 |
4.2.3 市场基准价格形成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下供给侧保留价格研究 |
5.1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对管输价格的影响 |
5.2 管输定价机制改革对供给侧保留价格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价值导向的需求侧保留价格研究 |
6.1 我国需求侧保留价格价值评估 |
6.2 传统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局限性 |
6.3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与评价方法 |
6.3.1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基本原理 |
6.3.2 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评价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交易市场基准价格形成机制的多情景探讨 |
7.1 交易合同是否区分气源 |
7.1.1 交易合同不区分气源 |
7.1.2 交易合同区分气源 |
7.2 供给侧管输定价机制改革 |
7.3 需求侧广义天然气价值评估 |
7.4 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失灵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市场化条件下天然气交易市场定价案例分析 |
8.1 案例设计 |
8.2 案例测算 |
8.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8.3.1 研究结果 |
8.3.2 敏感性分析 |
8.3.3 结果讨论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连续重整装置的节能降耗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连续重整装置主要能耗及排放物影响分析 |
2.1 连续重整装置概况 |
2.2 连续重整装置主要工艺流程 |
2.2.1 油路流程 |
2.2.2 副产氢气流程 |
2.2.3 催化剂循环再生 |
2.2.4 重整加热炉对流段余热回收系统 |
2.3 连续重整装置的能耗分析 |
2.4 连续重整装置的污染物和污染源 |
2.4.1 废水含硫污水与含油污水 |
2.4.2 加热炉烟气与催化剂再生放空气 |
2.4.3 固体废物 |
2.4.4 噪声 |
2.4.5 放射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重整装置节能降耗的方案设计 |
3.1 节能方案设计 |
3.2 湿式空冷器水箱上水系统改造 |
3.2.1 湿式空冷器水箱上水系统改造前流程 |
3.2.2 湿式空冷器水箱上水系统改造方案 |
3.3 除氧器进水换热流程优化 |
3.3.1 除氧器优化前流程 |
3.3.2 除氧器流程改造方案 |
3.4 氢气提纯系统循环水冷却器改串联 |
3.4.1 氢气提纯系统循环水冷却器改造前流程 |
3.4.2 氢气提纯系统循环水冷却器改串联方案 |
3.5 重整PSA解析气压缩机增设无级气量调节系统 |
3.5.1 重整PSA解析气压缩机改造前能耗分析及工艺原理 |
3.5.2 重整PSA压缩机增设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改造方案 |
3.6 重整装置0.5MPA蒸汽的合理再利用 |
3.6.1 重整装置0.5MPa蒸汽改造前流程 |
3.6.2 重整装置0.5MPa蒸汽合理再利用改造方案 |
3.7 重整装置二甲苯塔塔顶节能改造方案 |
3.7.1 重整装置二甲苯塔塔顶改造前流程 |
3.7.2 重整装置二甲苯塔塔顶流程改造方案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连续重整装置节能降耗效果评定 |
4.1 湿式空冷器水箱上水系统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
4.2 除氧器流程优化后的效果分析 |
4.3 氢气提纯系统循环水冷却器改串联后的效果分析 |
4.4 重整PSA解析气压缩机增设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后效果分析 |
4.5 连续重整装置0.5MPA蒸汽合理再利用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
4.6 重整装置二甲苯塔塔顶流程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
4.7 节能降耗改造效果汇总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天然气市场配置机制研究 |
1.2.2 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方法 |
1.2.3 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优化要素 |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配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对比验证 |
2.1 区域配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2.1.1 模型边界和主体界定 |
2.1.2 确定目标函数 |
2.1.3 构建管网约束 |
2.1.4 基于迭代式压流约束的优化模型 |
2.2 模型对比验证 |
2.2.1 案例一 |
2.2.2 案例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输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及中国天然气管网市场实证分析 |
3.1 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3.1.1 长输天然气管网系统与区域配气管网系统区别 |
3.1.2 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 |
3.2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实证分析 |
3.2.1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分布及市场机制分析 |
3.2.2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系统边界与主体界定 |
3.2.3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模拟及参数设定 |
3.3 中国天然气长输管网流量配置结果分析 |
3.3.1 天然气流量配置 |
3.3.2 消费地价格分析 |
3.3.3 社会福利分析 |
3.4 中国天然气管网系统和市场运行的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策变化对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研究 |
4.1 中国天然气管网及市场运行制度分析 |
4.2 政策变化情景设计 |
4.3 政策变化下天然气市场配置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网结构变动对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研究 |
5.1 中国天然气管网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
5.2 管网结构变动情景设计 |
5.3 管网结构变动下天然气配置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部供给波动对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研究 |
6.1 中国天然气外部供给形势分析 |
6.2 外部供给波动情景设计 |
6.3 外部供给波动下天然气配置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博士研究生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学术活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撰写学术专着 |
附录 |
(8)塔里木天然气集输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塔里木天然气开发生产运行现状 |
1.2.1 砂岩气田运行存在问题 |
1.2.2 碳酸盐岩气田运行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塔里木砂岩气田集输工艺研究 |
2.1 单井节流温度计算及校正 |
2.1.1 迪那2 气田油气物性参数 |
2.1.2 现场物性测试试验 |
2.1.3 测试结果 |
2.1.4 状态方程对比优选 |
2.1.5 节流温度计算校正 |
2.2 砂岩气田集输工艺选择 |
2.2.1 迪那2 气田集气工艺方案选择 |
2.2.2 分离计量工艺选择 |
2.2.3 输送工艺的确定 |
2.3 砂岩气田集输工艺模拟 |
2.3.1 集气干线最大输气量计算 |
2.3.2 单井的流速分析 |
2.3.3 集输工艺适应性评价 |
2.4 砂岩气田级间脱水技术研究 |
2.4.1 目前脱水工艺概述 |
2.4.2 迪那2 气田脱水装置模拟 |
2.4.3 脱水工艺优化和改进 |
2.4.4 级间脱水工艺的研发 |
2.4.5 效果评价 |
2.5 砂岩气田脱蜡技术研究 |
2.5.1 结蜡计算及原因分析 |
2.5.2 取样全组分分析 |
2.5.3 结蜡模拟计算 |
2.5.4 实验室溶蜡试验 |
2.5.5 除蜡对策 |
2.5.6 溶蜡工艺 |
2.5.7 溶蜡剂回收 |
2.5.8 效果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里木砂岩气田腐蚀控制研究 |
3.1 砂岩油气田腐蚀控制理论分析 |
3.1.1 内腐蚀控制工艺研究 |
3.1.2 气田集输管道材质选择 |
3.2 管道腐蚀的试验 |
3.2.1 实验基础数据 |
3.2.2 高温高压CO_2联合Cl-的局部腐蚀实验 |
3.2.3 冲刷腐蚀分析 |
3.2.4 电化学腐蚀实验 |
3.2.5 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3.2.6 迪那2 气田腐蚀结论及对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塔里木碳酸盐岩气田集输工艺研究 |
4.1 塔中Ⅰ号气田集输工艺 |
4.2 碳酸盐岩单井生产规律 |
4.3 碳酸盐岩气田集输工艺模拟研究 |
4.3.1 塔中62 高压集气干线模拟 |
4.3.2 塔中62 高压集气支线模拟 |
4.3.3 塔中62 高压集气干线最大输量模拟 |
4.3.4 塔中62 高压集气干线气液混输可行性分析 |
4.4 碳酸盐岩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方案优化 |
4.4.1 集输工艺 |
4.4.2 压力级制 |
4.4.3 防冻工艺 |
4.4.4 管材选择 |
4.4.5 腐蚀与防护 |
4.4.6 标准化设计 |
4.5 碳酸盐岩地面建设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提高混合戊烷精分产品质量的工艺改造项目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戊烷精分产品升级质量改造工程的背景和概况 |
1.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
1.2 项目设计的目的 |
1.2.1 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 |
1.2.2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1.2.3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1.3 项目设计的编制依据及原则 |
1.4 项目设计的主要研究结论 |
1.4.1 项目设计概况 |
1.4.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数据 |
第二章 工艺方案及设备方案 |
2.1 工艺技术比选 |
2.1.1 国外脱硫工艺综述 |
2.1.2 国内主要戊烷脱硫技术比选 |
2.1.3 环戊烷脱苯技术比选 |
2.2 工艺方案 |
2.2.1 工艺概述 |
2.2.2 设计方案 |
2.2.3 工艺安装方案 |
2.3 工艺设备技术方案 |
2.3.1 设备概况 |
2.3.2 关键设备方案必选 |
2.4 工艺安装“三废”排放 |
2.4.1 废水 |
2.4.2 废气 |
2.4.3 废渣 |
2.5 工艺安装占地及定员 |
2.5.1 占地、建筑面积 |
2.5.2 装置定员 |
2.6 工艺及设备风险分析 |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
3.1 项目建设规模 |
3.1.1 厂址选择 |
3.1.2 平面布置 |
3.1.3 装置规模 |
3.2 产品方案 |
3.2.1 产品方案的确定 |
3.2.2 产品规格 |
第四章 辅助工程 |
4.1 自动控制 |
4.1.1 自动控制方案 |
4.1.2 仪表及控制系统选型 |
4.2 总图运输及土建 |
4.3 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 |
4.3.1 给排水 |
4.3.2 电气 |
4.3.3 通信 |
4.3.4 采暖通风及空调 |
第五章 附属措施 |
5.1 节能 |
5.2 节水 |
5.2.1 节水的基本原则 |
5.2.2 节水措施综述 |
5.3 环境保护 |
5.3.1 建设项目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
5.3.2 建设项目中主要污染源 |
5.3.3 治理措施及综合利用方案 |
5.3.4 环保投资 |
5.4 消防 |
5.4.1 可依托的消防条件 |
5.4.2 消防系统方案 |
5.4.3 消防系统参数 |
5.5 职业和安全卫生 |
5.5.1 项目选址安全条件论证 |
5.5.2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
5.5.3 采用的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 |
5.5.4 主要职业安全卫生设施 |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财务分析 |
6.1 投资估算 |
6.1.1 投资估算主要参数 |
6.1.2 投资估算内容 |
6.2 财务分析 |
6.2.1 财务分析参数 |
6.2.2 成本费用估算 |
6.2.3 营业收入与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 |
6.2.4 项目获利能力分析 |
6.2.5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6.2.6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
6.2.7 财务分析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催化重整装置风险分析及泄漏后果量化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化工过程安全研究现状 |
1.2.1 化工过程安全国外发展历程 |
1.2.2 化工过程安全国内发展历程 |
1.3 工艺危害分析方法比较 |
1.4 HAZOP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4.1 HAZOP分析国外现状 |
1.4.2 HAZOP分析国内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催化重整装置危险度分析 |
2.1 催化重整工艺流程及装置概况 |
2.1.1 工艺流程简介 |
2.2 催化重整物料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3 催化重整装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4 危险度评价 |
2.5 小结 |
第三章 催化重整装置HAZOP分析 |
3.1 HAZOP分析方法来源 |
3.2 HAZOP分析的基本理念 |
3.3 HAZOP术语 |
3.4 HAZOP分析技术使用范围 |
3.5 HAZOP分析基本准则 |
3.6 风险评估规则 |
3.7 HAZOP分析实例 |
3.8 小结 |
第四章 催化重整装置泄漏模拟分析 |
4.1 ALOHA软件介绍 |
4.2 扩散模型 |
4.2.1 扩散影响参数 |
4.2.2 高斯模型 |
4.2.3 重气扩散模型 |
4.3 伤害模型 |
4.3.1 蒸气云爆炸模型 |
4.3.2 喷射火模型 |
4.4 后果量化分析实例 |
4.4.1 事件树图 |
4.4.2 事故树分析 |
4.4.3 初始数据设定 |
4.4.4 C4泄漏后果模拟 |
4.4.5 泄漏孔径对C4可燃区域影响 |
4.4.6 泄漏孔径对C4爆炸区域影响 |
4.4.7 风速对C4可燃区域影响 |
4.4.8 云层对C4可燃区域影响 |
4.4.9 环境温度对C4可燃区域影响 |
4.4.10 C5泄漏后模模拟 |
4.5 应急响应 |
4.5.1 应急处置 |
4.5.2 应急疏散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油品燃料气管网压力控制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压吸附技术在炼厂尾气全回收体系中的应用[J]. 潘晓帆.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21(S1)
- [2]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研究[D]. 姚晓光.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输气管道压气站低能耗运行优化研究[D]. 鱼东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2)
- [4]耦合制氢装置的炼厂氢气网络综合优化[D]. 高宠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我国天然气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定价研究[D]. 芮旭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6]连续重整装置的节能降耗措施研究[D]. 王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与优化研究[D]. 陈志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塔里木天然气集输工艺研究及应用[D]. 许爱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提高混合戊烷精分产品质量的工艺改造项目规划[D]. 孙嘉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10]催化重整装置风险分析及泄漏后果量化模拟[D]. 王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