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12月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表(论文文献综述)
郭婧驰,张明源[1](2021)在《经济政策稳定性对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强烈,"肉贱伤农,价高伤民"等情况时有发生。经济政策是造成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2005—2019年全国生猪产业链价格的月度数据及经济政策稳定性指数,运用TVP-VAR模型实证研究经济政策稳定性对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冲击传导机制及各环节价格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经济政策稳定性变动对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冲击强烈且持续性较强,其对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冲击在强度、方向和持续期上呈现差异性;经济政策稳定性变动对生猪上游产业链价格和中下游产业链价格的冲击具有非对称性,生猪中下游产业链价格受到负向冲击的强度大于上游产业链,受到正向冲击的强度小于上游产业链,揭示了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承担风险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特征;在经济政策稳定性指数波动期的波峰时点,经济政策稳定性变差会对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迅速造成负向冲击。因此,应采取措施预防和缓释经济政策稳定性变动对生猪产业链的影响,引导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趋向合理化,长效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王倩倩[2](2020)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牛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基于奶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对奶业战略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奶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原料奶产业的发展是保障整个产业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中国奶农作为弱势一方承担着较大的价格与市场风险,各地区频发的“倒奶杀牛”事件折射出奶农之痛。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哪些显性与隐性特征?通过垂直与空间传导如何影响原料奶价格波动?有哪些可以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途径与实践?通过机理与实证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首先采用季节调整与滤波法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中国原料奶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样本期内出现了两次不规则的剧烈波动;从2007年以来,原料奶价格呈上升趋势,并于2014年中旬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逐渐趋向稳定;样本期间中国原料奶价格可分为四个完整的周期。其次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类模型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集簇性;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成本推进型特征,牛肉的价格收益率的提高则能显着地降低原料奶价格波动;原料奶价格波动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原料奶价格波动没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第二,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产业链上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与牛奶价格波动的垂直传导关系,研究发现,下游牛奶价格波动是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却不是下游牛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中国奶产业链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垂直传导存在着方向的非对称性;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非线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区间内变量关系并未发生显着的非线性变动。第三,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即BEKK-GARCH模型,研究了开放背景下国际奶粉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的空间传导,即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乳制品贸易(GDT)全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具体来说,GDT全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存在ARCH型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中国原料奶对GDT全脂奶粉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GDT脱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间仅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即GDT脱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原料奶市场的不存在向GDT脱脂奶粉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第四,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的养殖规模化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控制影响原料奶波动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存栏量100~199头的小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能显着地减少原料奶价格波动,从而促进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存栏量200~499头中型养殖规模化在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着;存栏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第五,对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从发展的历程、价格的产生、经验与特点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从整体上来看,四个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尽管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化、运行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但建立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各区域的原料奶市场供给,是对维护奶农利益、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监督约束力弱等问题,未来需要政策的进一步保障。本文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波动,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从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双视角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进口乳制品划分为短缺消费型与价差替代型,并指出对原料奶产业影响最大与最直接的是价差替代型的乳制品;在对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本研究从规模养殖化的视角揭示出能够平抑价格波动的养殖规模,为中国政府在养殖规模方面的扶持政策转变提供依据与参考。(2)在研究内容方面,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在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中将产业链的垂直传导与国外市场的空间传导两个方面都纳入研究系统中,综合判断出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因素与动因。(3)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利用月度、周度等高频观测数据构建出了包括周度、双周、月度及年度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数据对原料奶价格波动展开了多维度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此外,对GARCH类模型进行扩展,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隐性特征。
余红,李红波,谢佳丽[3](2020)在《肉类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及其替代品价格冲击效应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文中认为以牛羊猪肉价格为研究对象,运用HP滤波法,分离出长期趋势和周期变动,总结出肉类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新疆为例,运用VAR模型分析替代品价格对肉类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牛羊猪肉价格均呈上涨趋势,波动频繁剧烈。畜产品价格对自身波动影响最大,解释程度最高。对牛羊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解释程度较高的是猪肉价格。禽肉价格和禽蛋价格对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和解释程度不大。
师卫春[4](2020)在《山西应县粮食问题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表明
袁亚丽[5](2019)在《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学界对近代以来青海历史,多数仍侧重于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文化变迁、民族贸易等历史问题的宏观研究,对于农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微观的实证分析。青海所处区位的特殊性,自然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人文环境的复杂性,但是已有成果基本没有注意到历史时期青海经济发展的地理、人文、空间等特殊因素,忽视了近代制度变迁及国家经济政策对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此外,研究成果多附带于其他区域或领域研究之中,对于民国青海经济研究来说显得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也正是这些不足,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空间。青海农牧兼营的经济特点,使得农村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畜牧业经济、寺院经济、农村市场等许多问题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本论文以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从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寺院经济及农村市场等问题入手,对青海农村经济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和研究。近代以来青海在行政区划上变动较大。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西北开发和抗战大后方建设实施的背景下,为青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并进入缓慢的现代化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20世纪三十年代初,南京民国政府西北开发和抗战大后方建设政策出台,随着青海行政建制的不断完善,广大牧业区开始了有效的县治建设,为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二,人地关系呈缓和之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口进入近代以来最快增长时期,这是人口增长有别于同期其他省份的一个显着特征。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同期全国其他省份。并且人口和耕地增长的速度呈正态分布,人地关系呈缓和之势,学术界流行的“近代以来人地关系紧张”的观点并不适合当时的青海地区;第三,农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的迅速增加,为农业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20世纪四十年代新式农贷的出现,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农家经济和农民生活在畜牧经济的补充下也得到相应提高。与学术界观点“近代以来农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农民生活极端贫困”的观点不相一致,表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第四,畜牧业经济也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在国民政府主导下开始了畜牧管理、繁殖、兽疫防疫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逐步开启了畜牧事业现代化的步伐。特别是畜牧贷款的发放,对于逐渐衰落的青海畜牧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振兴作用;第五,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是青海农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牧业区以寺院为中心建立起了农牧交易的中心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固定市集和城镇,对广大牧业区经济的交换提供了良好平台。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以寺院为中心形成的市集成为牧业区商品交易和民间贸易的主要场所,这也是青海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又一个显着特征;第六,以畜牧产品为主的手工业和市场交易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要特色。农牧经济的互补性特点,畜牧业对农业经济的超强依赖性和强劲的需求,成为手工业产品和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官营商号,对传统的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有所冲击,使得货币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的多元化成为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张敏[6](2019)在《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六畜猪第一”、“猪粮安天下”,生猪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命题。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自1985年开放生猪市场以来,“频繁巨幅”的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对广大猪肉消费者和养猪农户以及对宏观经济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如何保持生猪市场价格稳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猪粮比”为核心调控指标的生猪市场价格稳定政策。但由于未考虑到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仅仅依据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外在表象进行调控,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达到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的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生猪价格波动。因此,准确把握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并据此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稳定生猪生产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的线性计量模型并不足以充分刻画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事实上,在以散户养殖和中小养殖模式为主体的现实背景下,广大生猪养殖户在价格预期和调整成本等诸多方面均客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的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更多地呈现出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据此,本文综合运用Beveridge-Nelson分解法(B-N分解法)和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MRSTAR模型)系统地研究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成分结构及其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论文在对中国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描述性统计分析、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决定机理和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重点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200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实际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B-N分解方法准确测度了生猪市场价格序列的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和周期成分三种成分并据此识别了三种价格的实际周期;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比度量了随机冲击对三种价格周期波动的持久效应。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均可以划分为4个完整的长周期,周期平均长度分别为40个月、41个月和41个月;生猪价格波动主要是由确定性趋势和随机性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出稳健的随时间递增的长期增长趋势,随机冲击对中国生猪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持久性影响。这一结论为准确预测未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周期以及精准实施生猪价格稳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运用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猪市场价格区制转移行为,并综合运用生猪市场价格序列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估计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了生猪市场价格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结果显示:生猪价格遵循一个由“价格低位区”、“价格中位区”和“价格高位区”构成的三区制动态调整过程。仔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则在“价格低迷区”、“价格恢复区”、“价格下跌区”和“价格坚挺区”四个区制间进行动态调整。短期内,随机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为正,但其长期影响为负且呈现出显着的持久性特征。该结论揭示了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具有不同的区制和区制转移行为特征。因此,建立分区制的价格调控机制,是提高生猪产业链价格调控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举措。(3)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外部驱动因素;考虑到生猪规模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新型城镇化以及一系列生猪产业政策冲击对生猪价格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建立了一个内生生产函数从理论上探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机理,并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获得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实证证据;其次,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猪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运用嵌入制度哑元变量的GARCH模型实证检验了生猪产业政策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猪出栏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玉米价格、替代品价格对生猪价格波动均具有显着的影响;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始终加大了生猪价格波动,但影响效应在各个地区有所差异;生猪价格波动具有典型的时空效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产生了显着的非线性动态影响;2006年之后密集出台的生猪产业政策实际上放大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分析处,全国畜牧总站行业统计分析处[7](2019)在《2018年12月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文中认为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定点监测,2018年12月份,仔猪价格下跌,活猪、猪肉价格微涨,玉米价格环比上涨1.0%,豆粕价格环比下跌3.3%。按集贸市场监测口径,本月猪粮比价为6.71:1,比上月下降0.02个点(图1)。1仔猪价格下跌,活猪、猪肉价格微涨1.1活猪价格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3.95元/kg,比上月(简称环
白华艳[8](2018)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是中国城乡居民第一大肉类消费品,也是中国畜牧业生产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居民必需品,不仅涉及到近5000万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还直接影响着生猪产业的平稳运行。然而,在生猪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猪肉价格呈现巨大的波动性,“猪贱伤农”和“肉贵伤市”的现象交替发生,使得整个生猪产业链陷入剧烈变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而且影响到中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因此,深入探讨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对于稳定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保障猪肉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确保生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对生猪产业链和价格波动的深刻把握为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供给、需求子系统探明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关键环节。随后进一步从各环节的关键因素出发,重点研究猪肉价格产业链纵向传递机制,以及市场信息、国际因素等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发展中国生猪产业,抑制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基本特征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波动仍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猪肉价格的内涵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更为频繁且波动幅度加大;另一方面,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羊肉、牛肉等同类产品,也远大于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猪肉价格波动频率和幅度。另外,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猪肉价格季节性涨跌幅度更为明显,而且波动周期长度要大于美国猪肉价格周期。(2)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中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动态影响系统,探究了育种、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之间关键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研究表明,能繁母猪规模、投入品价格、屠宰供给量和国际因素都会导致猪肉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进而造成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另外,系统构建之后,通过对政府储备参数的仿真模拟,发现国家储备肉政策由于其数量、次数和范围都非常有限,对猪肉需求和价格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3)在前文内容基础上,通过运用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内在逻辑。首先考察了育种环节能繁母猪规模和能繁母猪补贴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发现,能繁母猪规模与生猪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关系,即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对滞后10期的生猪价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当期生猪价格对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存在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尽管鼓励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但对于生猪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养殖技能的实质性提高不存在激励效应。(4)从成本传导路径出发,深入剖析养殖环节饲料原料价格、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之间逐级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生猪养殖环节价格系统中各种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且时滞关系。在长期关系中,玉米对生猪价格的作用最强,豆粕价格作用最弱;在短期内,滞后一期的生猪价格对当期生猪价格影响最强,玉米价格次之。(5)运用非对称价格传导理论探究了养殖、屠宰和零售三个环节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探讨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的价格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屠宰环节割裂市场产生的不对称传导加剧了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市场信息使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上涨的“正向信息”大于使屠宰价格下跌“负向信息”的影响,且“正向信息”对于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6)分析了中国猪肉进出口贸易及其主要构成的变化情况,并考察了中国猪肉价格与国际猪肉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猪肉进口量从2009年起快速增长以后,中国猪肉市场对国际猪肉市场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较弱,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快速增强。(7)最后对中国与美国生猪产业链养殖状况、价格波动特征、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期货市场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美国生猪产业链生产高度规模化、组织化减少了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期货交易又有效熨平了生猪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中国应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和生产环节集中度高的猪肉市场,确保猪肉市场零售价格和销售收益的稳定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内猪肉期货市场。
崔姹[9](2018)在《我国肉羊产业链主要环节纵向协作关系研究 ——基于利益分配角度》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肉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愈显重要。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和草原牧区,肉羊产业更是被定位为乡村(牧区)振兴和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但肉羊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中小养殖户仍是主体,市场波动对肉羊生产的冲击很大。加强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的产销紧密协作、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是保障肉羊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在对4个典型省区8个县市的养殖场户、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及交易市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结合当前屠宰加工企业向深加工发展的趋势,对我国肉羊产业主要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及分配格局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利润率、公平协调度等定量指标及TVP-SV-VAR模型,对不同纵向协作模式下利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然后运用Clog-log及D-H等模型对影响养殖户协作意愿及协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纵向协作主体中间商贩、合作社及屠宰加工企业的协作意愿及协作行为进行剖析,寻找促进协作的关键因素;运用Shapely值等方法从利益分配静态、动态角度及养殖户行为角度对协作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借鉴发达国家肉羊产业促进协作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我国肉羊产业链各环节加强协作、促进利益合理分配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为:(1)纵向协作模式产业链条利益分配格局存在不同。在市场交易方式下,绵羊产品在养殖+中间商+企业+零售产业链条中,农区与牧区(无中间商贩环节)的利益分配比例分别为65.90:9.34:10.02:14.74与71.99:14.62:13.39;山羊产品在农区养殖+中间商贩+企业+餐馆与养殖+企业+零售产业链条中,利益分配比例分别为40.46:7.04:1.55:50.95与73.25:12.74:14.01。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下,养殖+企业+零售产业链中,绵羊产品在农区与牧区利益分配比例分别为52.43:23.08:24.49与59.60:18.12:22.28,山羊产品在农区的利益分配比例为27.57:47.57:24.86。公司+养殖户模式下,绵羊产品在农区养殖+企业+零售产业链条利益分配比例为2.90:51.82:45.28。(2)紧密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更趋合理化,但仍处于不协调状态。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下,绵羊产品农区与牧区产业链条公平协调度为0.85与0.90,处于不协调状态;山羊产品农区公司+合作社+养殖户产业链条公平协调度为0.75,绵羊产品农区公司+养殖户模式产业链条公平协调度为0.60,均处于弱协调的状态;利益分配机制亟待完善。(3)不同环节利益分配传递具有不同的特征。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利益向其他环节传递具有时变性特征;在以上两环节正向信息冲击下,利益分配格局呈现有利于其自身的变化态势,对其他环节影响较小;而零售环节正向信息对其他环节利益变化影响不具有时变性,对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影响较小。(4)养殖户纵向协作意愿影响因素中,非农就业地点、对饲料价格波动风险的感知、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协作信息对其影响为正;养殖时间、对价格关注程度、对养殖中提供服务的感知、交易习惯的沿袭对其影响为负;对中间商贩感知规模越小,对压价现象感知越严重,协作意愿越强。(5)养殖户纵向决策选择与紧密纵向协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纵向决策的影响因素中,家中非农人员的存在,养殖规模程度、减少投入资金、享受技术服务、享受政策优惠及外部相关政策的推动为正;从事肉羊养殖时间、对出栏价格的关注程度、周边没有其他养殖户加入对其影响为负。在紧密纵向协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中,非农地点、享受技术服务、享受政策优惠及外部相关政策的推动对紧密纵向协作的影响为正;家中非农人员的存在、肉羊养殖人数、是否借贷资金、筹集资金难度均为负影响。(6)中间商贩、合作社及屠宰加工企业等其他纵向协作环节与养殖户协作意愿强烈,在协作过程中处于主导方,通过协作起到了稳定货源、提高产品品质、树立品牌效应等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养殖户收入,达到了共赢;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亦存在环节过多、养殖户收入提高幅度低等弊端,利益联接机制亟待完善。(7)现有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是纵向协作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利益共享传递机制不健全是其动态原因;资金缺乏、养殖规模限制及对新模式收益的不确定性是其缓慢发展的主要内在原因。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运用多种方式手段提高相关部门及养殖户对新兴纵向模式的认识;建立完善小农户与现代肉羊产业联结机制;注重增强纵向协作模式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不断培育壮大屠宰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注重有效需求的培育与引导,从消费端引导纵向协作模式发展等政策建议。
农业部畜牧业司监测分析处,全国畜牧总站行业统计分析处[10](2018)在《2017年12月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文中认为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定点监测,2017年12月份,除仔猪外,畜产品价格和饲料产品价格均上涨。按农贸市场监测口径,本月猪粮比价为7.73:1,比上月上升0.27个点(图1)。1仔猪价格下跌,活猪价格上涨1.1活猪价格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5.07元/kg,比上月(简称环比,下同)上涨4.1%,比上年同期(简称同比,下同)下跌13.7%。从各省情况看,除新疆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活猪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华东地区平均涨幅最大,
二、1999年12月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12月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表(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政策稳定性对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随机因素对生猪价格或猪肉价格的影响研究 |
(二)随机因素对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影响研究 |
三、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四、经济政策稳定性影响分析 |
(一)模型设定 |
(二)时变冲击响应函数分析 |
(三)传导机制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2)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主要的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 |
1.6 分析框架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原料奶产业相关概念 |
2.1.2 价格波动的度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给需求理论 |
2.2.2 蛛网模型理论 |
2.2.3 理性预期理论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驱动的研究 |
2.3.3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3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 |
3.1.1 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原料奶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
3.2 原料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国内供给因素 |
3.2.2 市场需求因素 |
3.2.3 国际贸易因素 |
3.2.4 制度性因素 |
3.2.5 突发事件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与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分解法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
4.2.1 Census X13 季节调整方法 |
4.2.2 H-P滤波法 |
4.3 基于GARCH类模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3.1 理论适用性与模型介绍 |
4.3.2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
4.3.3 模型构建与诊断性检验 |
4.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 |
5.1 引言 |
5.2 概念界定与机理分析 |
5.2.1 价格波动传导的界定 |
5.2.2 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波动传导的机理分析 |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数据说明 |
5.4 模型估计与非线性检验 |
5.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5.4.2 门限非线性检验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 |
5.5.2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
6.1 引言 |
6.2 贸易结构与作用机理 |
6.2.1 中国奶粉进口贸易结构 |
6.2.2 国际奶粉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溢出作用机理 |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3.1 BEKK-GARCH模型 |
6.3.2 数据说明 |
6.4 模型构建与检验 |
6.4.1 条件均值方程的确定 |
6.4.2 ARCH效应检验 |
6.5 检验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平抑效应: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 |
7.1 引言 |
7.2 结构演化与作用机理 |
7.2.1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演化 |
7.2.2 不同养殖规模化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
7.3 变量选取、模式设置及数据说明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式设置 |
7.3.3 数据说明 |
7.4 模型估计与分析 |
7.4.1 估计方法选取 |
7.4.2 估计结果分析 |
7.5 稳健性检验 |
7.5.1 内生性分析 |
7.5.2 子样本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8 稳定原料奶价格的各地实践: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1 引言 |
8.2 各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1 上海市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2 黑龙江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3 山东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4 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3 各地区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比较与评价 |
8.3.1 比较分析 |
8.3.2 成就与不足 |
8.4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3)肉类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及其替代品价格冲击效应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牛肉、猪肉、羊肉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1.1 牛肉价格波动趋势及周期特征分析 |
1.2 猪肉价格波动趋势及周期特征分析 |
1.3 羊肉价格波动趋势及周期特征分析 |
2 替代品价格对肉类产品价格波动冲击效应实证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模型变量选取 |
2.3 单位根检验 |
2.4 VAR模型的构建 |
2.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2.6 方差分解 |
3 结论与讨论 |
(5)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范围及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
四、资料的运用 |
第一章 青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
一、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复杂的人文环境 |
三、政区与基层社会组织的演变 |
四、道路交通的新变化 |
第二章 耕地及农业技术 |
一、农业经济的地理基础 |
二、耕地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
三、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
四、农作物种植及单位产量的变化 |
五、农田水利建设新成就 |
第三章 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 |
一、地权分配与租佃关系 |
二、赋税的种类及特点 |
三、人口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
四、河湟地区人地关系问题 |
五、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 |
六、农村借贷关系的新变化 |
第四章 畜牧业经济与牧民生活 |
一、畜牧地的优势条件 |
二、驻牧地及牧民分布 |
三、牲畜种类及数量 |
四、草场占有权及租佃关系 |
五、牧业经营方式及改良技术 |
六、畜产品加工及交易 |
七、牧民收支与生活 |
第五章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 |
一、藏传佛教寺院概况 |
二、寺院经济及基本类型 |
三、寺院经济的经营方式 |
四、寺院的收入与支出 |
五、寺院经济的特点 |
第六章 农村市场 |
一、寺院与市集的形成 |
二、民间贸易与市场 |
二、皮毛贸易与市场 |
三、庙会、花儿会与市场 |
五、市场盛衰及其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波动机理 |
1.2.2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 |
1.2.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行为特征 |
1.2.4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 |
1.2.5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政策调控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 |
2.1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及其典型性特征 |
2.1.1 生猪价格历史走势分析 |
2.1.2 生猪价格周期特征 |
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性特征的经验分析 |
2.2.1 生猪市场价格时间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决定机理与传导机制 |
3.1 生猪市场价格决定的理论分析 |
3.1.1 生猪需求与需求曲线特征 |
3.1.2 生猪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
3.2 基于蛛网模型的生猪价格周期分析 |
3.2.1 生猪市场的基本特征 |
3.2.2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的形成机制 |
3.3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 |
3.3.1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分析 |
3.3.2 基于SVAR模型的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
3.3.3 基于TECM模型的生猪产业链价格不对称传导经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猪市场价格的趋势周期分解 |
4.1 引言 |
4.2 样本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特征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4.2.2 生猪市场价格的数据特征 |
4.3 生猪市场价格的趋势周期识别 |
4.3.1 趋势周期的B-N分解原理 |
4.3.2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的B-N分解 |
4.3.3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分解的比较分析 |
4.4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成分结构 |
4.4.1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结构成分分解 |
4.4.2 生猪市场价格实际周期的随机冲击分析 |
4.4.3 随机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持久效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猪市场价格的区制转移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 |
5.1 引言 |
5.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区制划分 |
5.2.1 数据说明与单位根检验 |
5.2.2 生猪市场价格多区制平滑转移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
5.2.3 生猪市场价格的区制划分与区制转移行为 |
5.3 生猪市场价格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 |
5.3.1 估计方程的特征根分析 |
5.3.2 生猪市场价格的非线性脉冲响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 |
6.1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经验分析 |
6.1.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6.1.2 实证结果分析 |
6.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内生驱动因素 |
6.2.1 引言 |
6.2.2 理论分析框架 |
6.2.3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4 生猪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测算 |
6.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城镇化发展驱动因素 |
6.3.1 城镇化影响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机理分析 |
6.3.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3.3 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 |
6.3.4 动态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
6.4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政策驱动因素 |
6.4.1 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 |
6.4.2 实证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重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8)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猪肉价格波动周期研究 |
1.4.2 猪肉价格波动原因 |
1.4.3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波动 |
1.4.4 猪肉非对称价格传导的相关研究 |
1.4.5 生猪生产支持政策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
1.5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2 农业产业链价格理论与分析框架 |
2.1 价格机制理论基础 |
2.1.1 劳动价值论 |
2.1.2 均衡价格理论 |
2.1.3 不完全竞争价格理论 |
2.1.4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2 理论分析框架 |
2.2.1 产业链理论 |
2.2.2 农业产业链 |
2.2.3 生猪产业链 |
2.2.4 产业链中价格波动与增值机制 |
2.2.5 研究界定及分析框架 |
3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1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
3.1.1 中国猪肉价格长期波动特点 |
3.1.2 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
3.2 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
3.2.1 TRAMO/SEATS季节调整方法 |
3.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
3.3 基于H-P滤波的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测定 |
3.3.1 研究方法 |
3.3.2 H-P滤波法结果测定 |
3.3.3 基于国际比较的猪肉价格波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模型 |
4.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及各环节关键因素分析 |
4.1.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分析 |
4.1.2 影响猪肉价格的需求因素 |
4.1.3 影响猪肉价格的供给因素 |
4.2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建模 |
4.2.1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的假设界定 |
4.2.2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结构分析 |
4.2.3 猪肉价格形成模型建立以及指标解释 |
4.3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对策分析 |
4.3.1 需求模拟与分析 |
4.3.2 供给模拟与分析 |
4.3.3 猪肉价格模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育种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5.1 能繁母猪存栏量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分析 |
5.1.1 能繁母猪的内在周期 |
5.1.2 实证分析 |
5.2 能繁母猪补贴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
5.2.1 实证研究理论与模型 |
5.2.2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实施前后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变化分析 |
5.2.3 中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生产效率变动的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养殖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 生猪、饲料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 |
6.1.1 生猪生产波动 |
6.1.2 饲料生产波动 |
6.1.3 饲料原料、饲料及生猪价格波动 |
6.2 养殖环节价格引导关系分析 |
6.2.1 价格序列平稳性检验 |
6.2.2 协整检验 |
6.2.3 价格序列短期关系方程 |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6.3 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6.3.1 模型与估计结果 |
6.3.2 生猪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屠宰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7.1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分析 |
7.1.1 养殖环节收益分析 |
7.1.2 屠宰环节收益分析 |
7.1.3 零售环节收益分析 |
7.1.4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调研分析 |
7.2 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不对称传导实证分析 |
7.2.1 研究方法 |
7.2.2 数据说明 |
7.2.3 实证分析 |
7.2.4 价格非对称传导原因分析 |
7.3 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价格波动的影响 |
7.3.1 市场信息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 |
7.3.2 实证分析 |
7.3.3 屠宰价格对信息的非对称效应曲线及解释 |
7.4 本章小结 |
8 国际市场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8.1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
8.1.1 全球猪肉及生猪生产和消费变化分析 |
8.1.2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
8.2 加入WTO以后中国生猪和猪肉贸易构成变化分析 |
8.2.1 中国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
8.2.2 中国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
8.2.3 中国加工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
8.2.4 小结 |
8.3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
8.3.1 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与进口价格倒挂现象分析 |
8.3.2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中美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对比研究 |
9.1 美国生猪养殖业波动分析 |
9.1.1 美国生猪养殖变动趋势 |
9.1.2 美国生猪存栏结构波动分析 |
9.1.3 美国生猪出栏率及死亡率变动分析 |
9.2 美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及效益波动分析 |
9.2.1 美国生猪价格波动分析 |
9.2.2 美国猪粮比价波动分析 |
9.2.3 美国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
9.3 美国产业链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对波动的影响 |
9.3.1 美国产业链生产规模化程度变化 |
9.3.2 美国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对波动的影响 |
9.3.3 美国生猪产业链利益分配 |
9.4 美国期货对生猪价格的影响 |
9.4.1 数据及分析说明 |
9.4.2 美国生猪价格与期货价格影响关系分析 |
9.5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我国肉羊产业链主要环节纵向协作关系研究 ——基于利益分配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背景下肉羊产业弱势地位凸显 |
1.1.2 环节协作关系松散不利于乡村振兴及小农利益的增长 |
1.1.3 协调环节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协作关系紧密发展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1.6.1 肉羊与羊肉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1.6.2 产业链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1.6.3 纵向协作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1.6.4 契约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1.6.5 利益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价格传递理论 |
2.1.2 路径依赖理论 |
2.1.3 聚点理论 |
2.1.4 农户行为理论 |
2.2 分析框架 |
2.2.1 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分析框架 |
2.2.2 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评价 |
2.2.3 利益主体纵向协作行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肉羊产业链纵向协作概况 |
3.1 纵向协作模式发展历程 |
3.1.1 纵向协作形成期—环节主体逐步完善,集市交易出现 |
3.1.2 纵向协作发展期—协作主体多元化,市场交易为主 |
3.1.3 纵向协作转型期—新兴主体及协作模式涌现 |
3.2 纵向协作环节发展概况 |
3.2.1 生产环节 |
3.2.2 流通环节 |
3.2.3 屠宰加工环节 |
3.3 纵向协作模式发展概况 |
3.3.1 养殖到屠宰加工环节 |
3.3.2 屠宰加工到批发环节 |
3.3.3 批发到零售环节 |
3.4 小结 |
第四章 肉羊产业链纵向协作利益分配格局——基于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 |
4.1 调研地区肉羊产业纵向协作发展概况 |
4.1.1 新疆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现状 |
4.1.2 内蒙古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现状 |
4.1.3 河北省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现状 |
4.1.4 四川省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现状 |
4.2 纵向协作模式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4.2.1 养殖环节 |
4.2.2 中间商贩环节 |
4.2.3 屠宰加工环节 |
4.2.4 零售环节 |
4.3 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分析 |
4.3.1 传统市场交易模式 |
4.3.2 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 |
4.3.3 公司+养殖户模式 |
4.3.4 不同纵向协作模式下利益分配格局比较分析 |
4.4 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评价 |
4.4.1 综合利润率计算 |
4.4.2 公平协调度计算 |
4.4.3 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肉羊产业链纵向协作利益分配传递特征研究 |
5.1 产业链纵向协作环节价格及利润变化特征 |
5.1.1 环节价格变化特征 |
5.1.2 环节利润变化特征 |
5.1.3 环节价格变化与利润相关性分析 |
5.2 产业链纵向协作利益分配传递时变性特征分析 |
5.2.1 模型选择 |
5.2.2 模型检验 |
5.2.3 实证结果 |
5.2.4 内在作用机理 |
5.2.5 结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肉羊产业链纵向协作主体行为研究 |
6.1 养殖户协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1 养殖户样本基本情况 |
6.1.2 协作意愿机理分析 |
6.1.3 协作意愿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研究假设 |
6.1.4 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6.1.5 结论 |
6.2 养殖户纵向协作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
6.2.1 协作模式选择机理分析 |
6.2.2 协作模式选择指标选取及研究假设 |
6.2.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6.2.4 结论 |
6.3 中间商贩纵向协作意愿及协作行为分析 |
6.3.1 调研中间商贩概况 |
6.3.2 调研中间商贩纵向协作意愿及协作行为分析 |
6.4 合作社纵向协作意愿及协作行为分析 |
6.4.1 调研合作社概况 |
6.4.2 调研合作社纵向协作意愿及协作行为分析 |
6.5 屠宰加工企业纵向协作意愿及协作行为分析 |
6.5.1 调研企业概况 |
6.5.2 调研企业纵向协作意愿及协作行为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肉羊产业链纵向协作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
7.1 基于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格局角度 |
7.1.1 现有纵向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方案仍有改进余地 |
7.1.2 进一步原因分析 |
7.2 基于利益分配传递角度 |
7.2.1 屠宰加工与养殖环节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 |
7.2.2 养殖环节对零售价格信息反映敏感 |
7.3 基于利益主体养殖户角度分析 |
7.3.1 有协作意愿未采取进一步协作的机理分析 |
7.3.2 有协作意愿未采取进一步协作的现实原因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发达国家肉羊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经验及启示 |
8.1 发达国家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模式的特点 |
8.1.1 美国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模式及主要做法 |
8.1.2 英国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模式及主要做法 |
8.1.3 新西兰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模式及主要做法 |
8.2 我国与国外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的比较 |
8.2.1 共同点 |
8.2.2 不同点 |
8.3 对我国肉羊产业纵向协作发展的启示 |
8.3.1 改善养殖者主体弱势地位,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协作 |
8.3.2 提高纵向协作中合作社或协会的组织化程度 |
8.3.3 逐步引导创新多种纵向协作模式发展 |
8.4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1.1 紧密纵向协作利益分配公平协调度仍处于弱协调状态 |
9.1.2 纵向协作利益分配传递具有时变性特征 |
9.1.3 纵向协作决择与紧密纵向协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
9.1.4 利益分配及传递机制仍有改进余地是协作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9.1.5 养殖规模限制、对新模式收益不确定性是协作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
9.2 政策建议 |
9.2.1 提高相关部门及养殖户对新兴纵向协作模式的认识 |
9.2.2 注重增强纵向协作发展政策制定的针对性 |
9.2.3 完善小农户与现代肉羊龙头企业联结机制 |
9.2.4 不断培育壮大屠宰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 |
9.2.5 注重有效需求的培育与引导,从消费端引导协作模式的发展 |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1999年12月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政策稳定性对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影响[J]. 郭婧驰,张明源. 经济纵横, 2021(01)
- [2]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D]. 王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4)
- [3]肉类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及其替代品价格冲击效应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J]. 余红,李红波,谢佳丽. 天津农业科学, 2020(09)
- [4]山西应县粮食问题研究(1949-1978)[D]. 师卫春. 天津大学, 2020
- [5]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D]. 袁亚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D]. 张敏. 湖南大学, 2019(07)
- [7]2018年12月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J].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分析处,全国畜牧总站行业统计分析处. 中国猪业, 2019(01)
- [8]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D]. 白华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我国肉羊产业链主要环节纵向协作关系研究 ——基于利益分配角度[D]. 崔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10]2017年12月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J]. 农业部畜牧业司监测分析处,全国畜牧总站行业统计分析处. 中国猪业,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