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与领导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罗丹[1](2021)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领导力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科[2](2020)在《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自1993年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党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逐步实现凡进必考、择优录用,以保障基层公务员具备应有的工作能力。2006年《公务员法》正式施行后,更是将对各级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制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各级地方政府也将提升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放到了重要地位,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级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政治胜任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近年来,在提升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还有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问题。鉴于基层公务员的重要地位,如何优化和改进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提升方式的问题,制度性持续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了。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网络形式在全国东、中、西地区共26个省的基层公务员中,发放并回收528份调查问卷作为样本开展研究:(1)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他人评价的方式测量了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水平;(2)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测量了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作用,(3)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政治胜任力及提升的逻辑基础,提升方式作用机制及信度效度;(4)运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分析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问题和改进意见;(5)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交流锻炼和行政问责方式的发展逻辑、现实问题及原因;(6)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政治胜任力的提升方式来作为参考和借鉴;(7)综合全文提出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优化进路,为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履职尽责,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提供参考。一般来说,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是指其能够忠于国家、忠于宪法法律、忠于职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与西方国家坚持“文官中立”原则不同,在中国,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是指公务员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职守,以及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的提升,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基层公务员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宪法意识、职责意识,从而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在中国,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的提升,则指通过教育、实践等方式,使基层公务员不断增强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两个维护”意识、以人民为中心意识、忠诚干净担当意识,从而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履行职责的能力。本文的研究内容:(1)提出研究问题,并阐释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梳理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创新;(2)对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探索研究空间;通过对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政治胜任力提升等相关概念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胜任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职位分类理论进行论述,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作用;(3)测量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现实水平及影响因素,通过他评的方式测量基层公务员当前的政治胜任力状况,并从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分析其影响效果,形成结论并为后文奠定基础;(4)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教育培训方式的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满意度、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以及未来的改进策略;(5)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交流锻炼方式和行政问责方式的规范研究,分析两种方式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当前提升方式面临的问题,诸如法律建设不足,动力不够、保障欠佳和缺乏绩效评估等,并分析其原因;(6)国外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域外经验,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国家的提升经验、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导向型的提升经验,以及两种提升方式对中国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借鉴;(7)提出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优化路径。从“教育培训”、“交流锻炼”和“行政问责”三个维度完善提升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法治建设、激发提升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等,以期实现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标;(8)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分析主要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针对基层公务员这一群体的政治胜任力提升开展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有所创新。基层公务员在公务员队伍中人数最多、分布广泛,且直接服务群众,是政府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政治胜任力应该是基层公务员首位胜任力。比较现有的研究成果将基层公务员能力或胜任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本文提出政治胜任力的概念,并指出其在各项胜任力中的核心地位,深入研究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及其提升的有关问题,这样的研究对象确定是有比较明显的新意的。第二,本文将政治素质的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既往的政治素质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家庭出身和阶级成分的审查评价法、日常观察和谈话了解的评语鉴定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按照判定标准作出定性的文字描述,研究结论往往过于简单、主观性强、表述笼统,不利于全面客观的把握政治素质及其提升过程。定量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比较容易操作、标准规范、易于比较、匿名性强、主观性少,研究资料也容易获取。通过采用成熟的调查问卷,运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或者两者结合的测量方式,发放问卷并回收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通过量化分析能够更为准确的分析政治胜任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升方式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的提供对策建议。第三,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实践-监督”的“三维框架”以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在研究框架上有所创新。在这个“三维框架”中,“理论”是教育培训方式;“实践”是交流锻炼方式;“监督”是“行政问责方式”。根据胜任力的冰山(洋葱)模型,这个“三维框架”能够改变胜任力模型中的五个要素(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教育培训能够改变知识、自我概念和动机;交流锻炼能够改变技能、自我概念和特质;行政问责能够改变技能和自我概念。比较已有研究成果往往只关注“三维框架”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教育培训一个维度,本文的观点不仅是全新的,而且对于政治胜任力的提升作用也应该是全面的。
李梦进[3](2019)在《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企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潜在的风险,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随之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面对这种巨变,企业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规划企业的发展,必须适时地进行“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力来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所以研究和探讨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及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力提升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领导力理念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现状的调研分析,得出了企业管理者领导能力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领导力改进对策,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引入国内外关于领导和领导力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综述和总结,为探究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力问题及提升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力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结合领导和领导力相关文献,总结出了目前企业管理层领导力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再次,通过阐述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力要素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领导力要素相关文献和企业问题成因分析,总结出了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12项能力素质;最后,本文分别从管理体制、素质能力和组织文化这三个层面分析总结了“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对策”,如完善的薪酬、绩效、培训、考评机制的建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能力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重建。最终得出了“不断提升管理层领导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及研究领导力提升对策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本论文在对BJM机床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现状及提升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文献资料探究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本文所指的领导力提升,是站在适时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展开的,该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国内外现有领导力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为研究领导力提升的学者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对当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赵曾臻[4](2019)在《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政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并且将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的能力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多年来,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围绕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的实际,不断提出了一些提升干部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西南民族地区随之涌现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基层党政干部。基层党政干部能力的提升极大的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有效的发展,塑造了崭新的乡村风貌。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辛勤努力,有效地维护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奔向小康社会的步伐。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基层党政干部特别是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培养给予了理论上的指导,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和要求。由于新时期各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面临着形势任务不同、发展实际不同,更加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对基层党政干部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这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课题。为基层党政干部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是干部选拔、培训、绩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将领导力相关理论、胜任力的相关理论以及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等内容结合起来,围绕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展开系统研究。论文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基层党政干部的特点,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工作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分析;(2)开发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3)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各个人口学变量上的胜任特征差异进行比较;(4)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为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办法从中识别其核心胜任特征要素;采用自编胜任力素质量表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进行测量;共对1000名基层党政干部进行了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978份;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模型构建,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工作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以及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来辅助进行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工作。通过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分析结合专家评议的结果来进行编码和提取,得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模型是多维结构,后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胜任特征基本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知识要素进行单独的提取和研究,将知识要素与能力要素和品质要素共同组成了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量表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测量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量表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对样本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调查结果将胜任特征模型分为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品质要素这三个大的要素维度,并从中进一步划分出17个小要素,其中,能力要素对应6各要素,品质要素对应6各要素,知识要素对应5个要素。并在性别、民族、年龄、工作年限、工作内容、工作范畴等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得出在性别变量上,男性基层党政干部在进取心和执行能力上的均值显着大于女性基层党政干部。年龄35-55岁的基层党政干部在责任心得分的均值上显着大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群体。在学历变量上,基层党政干部的胆略、综合分析能力、变革创新能力和能力总分在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民族变量上,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在胜任力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行政级别变量上,品质要素中务实精神、敬业乐群、自信和能力要素的执行力上存在着显着差异,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在务实精神、敬业乐群、自信以及执行力四个要素上的得分均高于一般干部。在政治面貌变量上,品质要素中的务实精神、自信和执行力存在着显着差异,中共党员务实精神、自信和执行力的均值均大于非党员。最后,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结合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如下相应对策。一、树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能力建设新观念,二、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考核与选拔机制,三、健全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四、结合胜任力模型完善基层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五、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群体,六、做好基层党政干部培养情况的总结与反馈等。本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特殊的干部群体进行深入的胜任力研究,建立胜任特征模型,充实了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对象,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干部队伍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海洋[5](2017)在《我国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乡镇行政领导作为我国公务员队伍中身处最基层的特殊群体,是乡镇政府的行政首长,是乡镇政府行政事务的直接领导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直接服务者。乡镇行政领导队伍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都需要乡镇行政领导具体执行、落实,乡镇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其来决策实施,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呼声都需要通过乡镇行政领导向上级政府传达。乡镇行政领导伦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自身行政领导效能和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政府认同以及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目前在我国政治经济全面转型时期,在日益复杂的行政环境和诸多诱惑下,乡镇行政领导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和道德冲突,部分乡镇行政领导出现了一系列的伦理失范问题。尤其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下,加强乡镇行政领导的伦理建设,建成一支真心为群众服务谋利的高水平乡镇行政领导队伍十分必要。本文以乡镇行政领导这一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伦理学为基础,从伦理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交叉视角,探析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的内涵,明确乡镇行政领导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与道德规范,探讨乡镇行政领导在乡镇公共行政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道德冲突,分析乡镇行政领导当前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途径,力求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与丰富我国关于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旨在推动伦理学研究与乡镇公共行政实践进一步相结合,为乡镇行政领导正确认识、处理自身伦理道德困境,更好地把握自己所履行的职责、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开展乡镇政府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观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对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在揭示了乡镇行政领导特殊性的基础上,对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所研究的主体乡镇行政领导主要是指在乡镇政府中担任行政首长的乡镇长。乡镇行政领导伦理是指乡镇行政领导在乡镇公共行政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伦理期待、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与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强调了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是我国提高乡镇行政领导素质、提升乡镇行政领导效能、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第二部分,阐释了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的理论依据。权变理论、人性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是研究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的主要理论依据。分别说明了乡镇行政领导的行政理念和行政行为方式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权衡选择领导方式,求适不能守一;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角色的责任和道德义务,处理好自身与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做到尽职尽责;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外,还要加强自身角色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行政能力,公正廉洁、勤政爱民;要坚持人本主义、义利并举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注重事实规范的同时更注重对价值的追求。第三部分,着重阐释了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重点描述了乡镇行政领导角色扮演所处不同情境下,在角色权力、角色丛内部、角色利益、政策执行和政策制定等方面面临的角色伦理困境和道德冲突,并从上述冲突入手探讨了乡镇行政领导在日常行政工作中存在的公权私用、行政价值观念错位、享乐主义思想严重、贪污腐败、官本位等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进而从乡镇行政领导角色伦理水平、乡镇行政体制及其制度和乡镇行政领导环境三方面分析了乡镇行政领导出现伦理失范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乡镇行政领导当前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道德冲突,提出了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的建设途径。首先,从强化乡镇行政领导的角色伦理培养入手,强化乡镇行政领导的权责意识、提高乡镇行政领导的角色扮演能力、加强乡镇行政领导的道德自律、进行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培训。其次,完善乡镇行政领导的伦理调控机制。从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为官原则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做人原则入手,完善乡镇行政领导道德行为规范,推进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制度化建设;再次,明确乡镇行政领导职责范围、建立农民群众监督机制、健全乡镇行政领导的问责制度、完善乡镇行政领导的伦理评价和监督机制。最后,创造良好的镇行政伦理环境。以创造良好的乡镇行政伦理文化为基础,营造良好的乡镇行政伦理氛围,营建良好的乡镇行政伦理的社会环境。
郭术兵,袁健,荣梅,胡安源[6](2017)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因子分析方法的烟草企业领导力与领导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山东省3家烟草企业为案例,通过242名领导者与242名直接下属的调查问卷获得可靠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烟草企业领导力模型、领导效能模型、领导力与领导效能多元关系模型,对领导力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烟草企业的核心领导力由领导者的成就动机、道德品质、认知能力、凝聚力4个要素构成;领导效能由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构成;在领导力4个维度中,认知能力、凝聚力与整体领导效能正相关,且认知能力﹥凝聚力;在领导效能4个维度中,受领导力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因此,就烟草企业而言,提升整体领导效能首要在于提升企业领导者的认知能力,其次在于提升领导者的凝聚力;就企业领导者而言,提升领导效能首要在于提升员工的满意度,然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本成果对于提升烟草企业的领导力和领导效能具有实践意义。
方华[7](2015)在《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和人格特质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实践智力被认为是有效预测个体工作绩效的一个新的构念,是个体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效能是中国企业组织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人的研究表明实践智力和人格特质均对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效能具有预测作用,但鲜见有研究探讨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和人格特质如何作用于领导效能,以及对领导效能的前因变量如变革型领导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中国企业管理者为被试,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开发测量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和领导人格特质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深入探讨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和领导人格特质对变革型领导和领导效能的影响。本研究由五个部分构成:研究一,基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实践,参照实践智力量表的编制程序,开发了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150名被试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148名被试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上,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是一个可从背景维度上分成全局和局部的两因素结构模型,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全局实践智力和局部实践智力两个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研究二,通过对领导力和领导效能文献的梳理,结合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中提出的重要的领导品质特征,确定了领导人格特质维度,编制了领导人格特质量表,215名企业管理者被试参加了领导人格特质量表的测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了领导人格特质由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稳定性和开放性五个因素构成的结构模型,信度分析结果表明领导人格特质量表的五个因素分别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研究三,探讨57名企业管理者被试在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上的测量结果与领导潜力评价中心结果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实践智力和总体实践智力得分对团队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和领导潜力总分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全局实践智力得分对学习能力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实践智力得分越低则实践智力水平越高。研究四,采用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和领导人格特质量表,探讨了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人格特质对实践智力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宜人性对全局、局部和总体实践智力得分均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宜人性越高,实践智力水平越高;稳定性对总体实践智力和局部实践智力得分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稳定性越高,总体实践智力和局部实践智力水平越低;外向性对全局实践智力得分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外向性越高,全局实践智力水平越高。研究五,采用配对研究设计,向企业管理者的直接下级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下级对上级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对上级的满意度、对上级的承诺、下级的离职倾向以及下级的工作满意度评定数据,共获得162名企业管理者和201名下级的有效配对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和人格特质对变革型领导及领导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局实践智力、局部实践智力和总体实践智力得分对变革型领导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实践智力水平越高,变革型领导得分越高;全局实践智力完全中介了外向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对变革型领导的影响,部分中介了宜人性对变革型领导的影响;局部实践智力完全中介了宜人性和责任心对变革型领导的影响;总体实践智力完全中介了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对变革型领导的影响。变革型领导完全中介了局部实践智力和总体实践智力对下级对上级的满意度、下级对上级的承诺、下级的离职倾向和下级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变革型领导部分中介了全局实践智力对下级对上级的满意度的影响,完全中介了全局实践智力对下级对上级的承诺、下级的离职倾向和下级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和领导人格特质量表将为领导管理人才的选拔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实践智力和领导人格特质对变革型领导和领导效能的影响,将为基于实践智力的企业管理者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陶永慧[8](2011)在《道德素养与领导效能》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道德的特殊魅力与作用,对领导者在实现管理目标与领导效能时会产生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加强领导者的道德素养应是我们当前社会不断加强和重视的重要课题。
赵宏旭[9](2011)在《公仆型领导与领导效能感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自Greenleaf (1977)提出公仆型领导(Servant leadership)概念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仆型领导的研究处于空白期,20世纪90年代始公仆型领导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逐渐成为领导学研究中的前沿研究领域,为研究领导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学术界有关公仆型领导的研究文献较少,特别是实证研究非常少。本研究从公仆型领导与下属互动过程的角度,检验中国情境下企业公仆型领导的有效性,主要探讨公仆型领导对下属的领导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其中结果变量有四个,即:公仆型领导、下属效能感、领导信任、领导-下属关系,体现了领导与下属的互动过程,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对衡阳、深圳、北京、广州这四个城市的一些企业进行调查,收集了358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 17.0和AMOS 7.0统计软件,通过基本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中国情境下的企业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所设计的七维度内容结构的公仆型领导量表适用于中国情境下。(2)公仆型领导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显着正相关,公仆型领导能够显着正向预测下属的领导效能感。(3)公仆型领导与领导信任显着正相关,公仆型领导能够显着正向预测下属对领导的领导信任水平。(4)公仆型领导与领导-下属关系显着正相关,公仆型领导能够显着正向预测领导-下属关系水平。(5)领导信任在公仆型领导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6)领导-下属关系质量在公仆型领导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7)领导-下属关系质量在领导信任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闫进宏[10](2009)在《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广东省厅、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层次分析(AHP)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行政组织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内容构成,建构了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影响群体领导效能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有:1、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建构了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四维度内容结构模型,这四个维度分别是:团队绩效、核心领导特质、团队政治和团队能力。2、从有利于改善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管理实践出发,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领导集体的行为规范、团队效能感、内部沟通、心理胜任力和团队结构5个因素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行为规范、团队效能感和内部沟通对团队能力、团队绩效和团队政治的影响,5个影响因素中,行为规范的影响最为显着。3、从有利于为评估实践提供量化工具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建立了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分配与内容结构模型中因素负荷和解释变异量相对应,两部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互印证。4、为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选取3个领导班子作为典型个案,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领导效能进行量化评判,从而证实和完善研究成果,并对领导班子的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与领导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与领导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2)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二节 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
一、公务员与基层公务员 |
二、胜任力与政治胜任力 |
三、政治胜任力提升一般方式 |
第三节 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理论 |
二、职位分类理论 |
三、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及其提升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研究的法律逻辑与政策逻辑 |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论述 |
二、法律法规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规定 |
三、政策文件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要求 |
第二节 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作用机制 |
一、教育培训的作用机制 |
二、交流锻炼的作用机制 |
三、行政问责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政治胜任力提升的效度与限度 |
一、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效度 |
二、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限度 |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现实状态与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现实状态的数据描述与样本特征 |
一、本章的数据来源 |
二、政治胜任力的测量 |
三、组织与个人因素的测量 |
第二节 组织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 |
一、组织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二、职级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三、职务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四、专业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五、区域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第三节 个人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 |
一、个体性征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二、年龄区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三、教育程度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第四节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
一、政治胜任力现实状况的分析与启示 |
二、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效用的分析与启示 |
第四章 教育培训方式提升政治胜任力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数据描述与样本特征 |
一、本章的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二、教育培训方式的满意度调查 |
第二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有效性调查 |
一、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分析 |
二、培训方式方法的问题分析 |
三、培训监督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改进意见调查 |
一、培训分类方式的改进调查 |
二、培训管理机制的改进调查 |
三、培训教学师资的改进调查 |
第四节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
一、教育培训满意度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
二、教育培训有效性调查的结论与启示 |
三、教育培训的改进意见的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交流、问责方式提升政治胜任力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交流锻炼与行政问责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
一、交流锻炼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
二、行政问责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的分析 |
二、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的分析 |
二、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域外经验 |
第一节 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国家提升方式 |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启示 |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启示 |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启示 |
第二节 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导向型国家提升方式 |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启示 |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启示 |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启示 |
第三节 域外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启示 |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 |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借鉴 |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借鉴 |
第七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优化进路 |
第一节 教育培训方式的优化进路 |
一、更新基层政府的培训理念 |
二、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及方式 |
三、优化与调整培训组织机构 |
四、建立健全监督保障的机制 |
第二节 交流锻炼方式的优化进路 |
一、健全法规体系与统筹规划 |
二、积极深化认识与转换观念 |
三、完善工作流程与工作机制 |
四、构建考核评价与奖惩机制 |
第三节 行政问责方式的优化进路 |
一、加强法治建设与事权划分 |
二、理顺行政问责的工作机制 |
三、构建多元的问责评估体系 |
四、理顺党政问责之间的关系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 |
三、本文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基层公务员教育培训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多选题项的卡方显着性检验列表 |
致谢 |
(3)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论文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研究方法 |
1.3 论文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领导力相关理论综述 |
2.1 领导力概念 |
2.1.1 领导 |
2.1.2 领导力 |
2.1.3 领导、领导者和领导力 |
2.1.4 领导力构成要素 |
2.1.5 领导力与组织绩效 |
2.2 领导力的不同研究角度与类型划分 |
2.2.1 领导特质理论 |
2.2.2 领导行为理论 |
2.2.3 领导权变理论 |
2.2.4 领导风格理论 |
2.2.5 变革型领导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有关领导力提升的研究 |
2.3.2 国内有关领导力提升的研究 |
第三章 BJM公司领导力现状及问题诊断 |
3.1 BJM企业背景及现状 |
3.1.1 BJM企业情况概述 |
3.1.2 BJM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
3.2 BJM企业领导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BJM企业问题现状调查 |
3.2.2 BJM企业问题汇总 |
3.3 BJM企业领导力问题成因分析 |
3.3.1 BJM企业领导力问题成因 |
3.3.2 制约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
第四章 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要素构建 |
4.1 构建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
4.2 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要素构建 |
4.3 BJM企业管理人员领导力要素的具体应用 |
第五章 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对策研究 |
5.1 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的素质能力改进对策 |
5.2 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的管理体制改进对策 |
5.3 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的组织文化改进对策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研究目标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七节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胜任力的定义及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胜任特征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一节 本研究的总体构思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样本结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维度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胜任特征模型知识维度研究 |
第三节 胜任特征模型能力和品质维度研究 |
第五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验证性研究 |
第一节 模型构建 |
第二节 模型验证 |
第三节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及要素解释 |
第六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差异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七章 提高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树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能力建设新观念 |
第二节 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考核与选拔机制 |
第三节 健全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 |
第四节 结合胜任力模型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培训模式 |
第五节 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群体 |
第六节 做好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培养情况的总结和反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我国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的理论阐释 |
(一) 乡镇行政领导及其特殊性 |
1. 乡镇行政领导的界定 |
2. 乡镇行政领导的特殊性 |
(二) 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的内涵 |
1. 乡镇行政领导伦理的界定 |
2. 乡镇行政领导的角色伦理定位 |
3. 乡镇行政领导的伦理期待 |
4. 乡镇行政领导的道德规范 |
(三) 加强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
1. 提高乡镇行政领导素质的需要 |
2. 提高乡镇行政领导效能的需要 |
3. 加快乡镇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
二、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 权变理论 |
(二) 社会角色理论 |
(三) 人性理论 |
(四) 管理伦理理论 |
三、我国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一) 乡镇行政领导面临的角色伦理冲突 |
1. 角色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 |
2. 角色丛内部的冲突 |
3. 角色利益的冲突 |
4. 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的冲突 |
(二) 乡镇行政领导存在伦理问题的表现 |
1. 公权私用 |
2. 行政价值观念错位 |
3. 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
4. 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
5.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
(三) 乡镇行政领导面临伦理问题的成因 |
1. 乡镇行政领导角色伦理缺失 |
2. 乡镇行政体制及其制度的制约 |
3. 乡镇行政领导环境的制约 |
四、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的途径 |
(一) 加强乡镇行政领导角色伦理的培养 |
1. 强化乡镇行政领导的权责意识 |
2. 提高乡镇行政领导的角色扮演能力 |
3. 加强乡镇行政领导的道德自律 |
4. 进行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培训 |
(二) 完善乡镇行政领导的伦理调控机制 |
1. 加强乡镇行政领导的道德行为规范建设 |
2. 推进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制度化建设 |
3. 健全乡镇行政领导的问责制度 |
4. 建立乡镇行政领导的伦理评价和监督机制 |
(三) 创造良好的乡镇行政伦理环境 |
1. 创造良好的乡镇行政伦理文化 |
2. 营造良好的乡镇行政伦理氛围 |
3. 营建良好的乡镇行政伦理社会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因子分析方法的烟草企业领导力与领导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方法 |
1.2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
2 实证分析 |
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2.2 因子分析 |
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2.3 变量设置 |
2.4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定量计算 |
2.4.1 数据标准化 |
2.4.2 求相关系数矩阵R=(rij)n×n |
2.4.3 分别提取自变量组和因变量组的成分 |
2.4.4 求两个成分对标准化指标向量与成分向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
2.4.5 求因变量组与自变量组之间的回归方程 |
2.4.6 模型检验 |
3 结论 |
(7)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和人格特质对领导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实践智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
2.1.1 实践智力的概念 |
2.1.2 实践智力与隐性知识的关系 |
2.1.3 实践智力的测量方法 |
2.1.4 实践智力的结构 |
2.1.5 实践智力与一般认知能力的关系 |
2.2 人格特质理论 |
2.2.1 人格特质理论 |
2.2.2 人格特质的五因素理论 |
2.3 领导力与领导效能的概念 |
2.3.1 领导力定义 |
2.3.2 领导效能的概念 |
2.4 实践智力、人格特质和领导效能的关系 |
2.4.1 实践智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
2.4.2 实践智力与领导效能的关系 |
2.4.3 人格特质与领导效能的关系 |
2.4.3.1 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
2.4.3.2 大五人格特质与领导效能 |
2.4.3.3 文化与内隐领导理论研究中的领导人格特质 |
2.4.3.4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中的领导人格特质 |
2.4.3.5 变革型领导的概念与变革型领导的人格特质 |
2.4.3.6 其他领导理论中的领导人格特质 |
3 问题提出及总体研究思路 |
3.1 问题提出和研究目标 |
3.2 总体研究思路和框架 |
4 研究一: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的开发和实践智力的结构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样本选取和施测过程 |
4.2.2 研究过程 |
4.2.2.1 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的编制 |
4.2.2.2 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专家组样本收集 |
4.2.3 分析过程 |
4.3 研究结果 |
4.3.1 企业管理者实践智力量表的项目分析 |
4.3.2 情境项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情境项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4.3.4 情境项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4.3.5 信度分析 |
4.4 讨论 |
5 研究二:领导人格特质量表的开发和领导人格特质的结构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方法 |
5.2.1 样本选取 |
5.2.2 领导人格特质量表的编制 |
5.2.2.1 确定领导人格特质量表的层面 |
5.2.2.2 领导人格特质量表项目编写 |
5.2.2.2.1 领导人格特质量表各特质层面的涵义确定 |
5.2.2.2.2 领导人格特质量表特质层面分量表项目编写 |
5.2.2.2.3 领导人格特质层面的归类 |
5.2.3 分析过程 |
5.3 研究结果 |
5.3.1 领导人格特质量表项目分析 |
5.3.2 领导人格特质量表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3 领导人格特质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 |
5.4 讨论 |
6 研究三: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与领导潜力评价中心的关系 |
6.1 研究假设 |
6.2 研究方法 |
6.2.1 样本选取 |
6.2.2 测量工具 |
6.2.3 测量程序 |
6.2.4 分析过程 |
6.3 研究结果 |
6.3.1 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与领导潜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实践智力对评价中心上的领导潜力的回归分析 |
6.4 讨论 |
7 研究四: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人格特质与实践智力的关系 |
7.1 研究假设 |
7.2 研究方法 |
7.2.1 样本选取 |
7.2.2 测量工具 |
7.2.3 分析过程 |
7.3 研究结果 |
7.3.1 企业管理者领导人格特质与实践智力的相关分析 |
7.3.2 外向性各层面对实践智力的回归分析 |
7.3.3 宜人性各层面对实践智力的回归分析 |
7.3.4 责任心各层面对实践智力的回归分析 |
7.3.5 稳定性各层面对实践智力的回归分析 |
7.3.6 开放性各层面对实践智力的回归分析 |
7.3.7 领导人格特质对实践智力的SEM路径分析 |
7.4 讨论 |
8 研究五: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人格特质和实践智力对变革型领导和领导效能的影响 |
8.1 研究假设 |
8.2 研究方法 |
8.2.1 样本选取和施测过程 |
8.2.2 研究工具 |
8.2.2.1 企业管理者调查部分 |
8.2.2.2 员工调查部分 |
8.2.3 分析过程 |
8.3 研究结果 |
8.3.1 领导人格特质、实践智力、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效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3.2 领导人格特质层面对变革型领导的层次回归分析 |
8.3.3 领导人格特质对变革型领导的层次回归分析 |
8.3.4 领导人格特质和实践智力对变革型领导的层次回归分析 |
8.3.5 领导人格特质和实践智力对变革型领导和领导效能影响的SEM分析 |
8.4 讨论 |
9 总讨论与结论 |
9.1 总讨论 |
9.2 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 |
9.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9.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企业管理者调查问卷 |
附录2 员工调查问卷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研果 |
(8)道德素养与领导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领导者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
二、现阶段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
(9)公仆型领导与领导效能感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公仆型领导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公仆型领导概念 |
2.1.2 公仆型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测量量表 |
2.1.3 国内外关于公仆型领导的研究 |
2.1.4 中国情境下的公仆型领导 |
2.2 领导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
2.3 领导信任的文献综述 |
2.4 领导-下属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整体构思与研究假设 |
3.1 整体构思 |
3.2 研究假设 |
3.2.1 中国情境下七维度公仆型领导测量量表适用性的研究假设 |
3.2.2 公仆型领导对下属的领导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假设 |
3.2.3 公仆型领导对领导信任的作用机制研究假设 |
3.2.4 公仆型领导对领导-下属关系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假设 |
3.2.5 领导信任在公仆型领导与领导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假设 |
3.2.6 领导-下属关系质量在公仆型领导与领导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假设 |
3.2.7 领导-下属关系质量在领导信任与领导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假设 |
第4章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
4.1 测量问卷 |
4.2 被试选择和问卷发放 |
4.3 样本的基本描述性统计 |
4.4 数据主要分析方法 |
第5章 研究数据分析 |
5.1 本研究研究变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1 公仆型领导的信度分析 |
5.1.2 下属的领导效能感的信度分析 |
5.1.3 领导-下属关系的信度分析 |
5.1.4 领导信任度的信度分析 |
5.2 本研究研究变量的基本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5.3 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与控制 |
5.4 本研究自变量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
5.5 本研究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5.5.1 公仆型领导对下属的领导效能感作用机制 |
5.5.2 领导信任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
5.5.3 领导-下属关系质量在公仆型领导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
5.5.4 领导-下属关系质量在领导信任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
5.6 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 |
5.6.1 公仆型领导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的结构方程模拟拟合 |
5.6.2 领导信任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拟 |
5.6.3 领导-下属关系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拟拟合 |
5.6.4 研究变量整体模型的结构方程模拟拟合 |
5.7 研究假设检验总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6.4 本研究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企业员工与直接上司职业状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总目录 |
图表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概念阐释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概念阐释 |
2.1.1 领导 |
2.1.2 领导集体 |
2.1.3 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团队效能的典型研究模型 |
2.2.2 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内容构成研究综述 |
2.2.3 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4 小结 |
3 研究内容及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与总体设计 |
3.2.1 研究构想 |
3.2.2 研究内容和假设 |
3.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3.3.1 研究方法 |
3.3.2 研究过程 |
3.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4 小结 |
4 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内容结构分析 |
4.1 编制预试问卷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研究过程 |
4.1.4 研究结果 |
4.2 预试 |
4.2.1 预试目的 |
4.2.2 预试过程 |
4.3 正式研究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领导集体领导效能内容结构问卷的验证 |
4.4.1 研究目的 |
4.4.2 研究方法 |
4.4.3 验证过程 |
4.4.4 模型的比较 |
4.4.5 结果分析 |
4.5 领导集体领导效能内容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4.5.1 研究目的 |
4.5.2 研究方法 |
4.5.3 结果分析 |
4.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7 小结 |
5 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方法和程序 |
5.3.1 研究工具 |
5.3.2 被试 |
5.3.3 统计方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影响因素问卷的质量分析 |
5.4.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影响因素探讨 |
5.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6 小结 |
6 领导集体领导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
6.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6.2 层次分析法简介 |
6.2.1 基本概念和原理 |
6.2.2 模型和步骤 |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4 研究结果和讨论 |
6.5 小结 |
7 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个案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和程序 |
7.2.1 研究步骤 |
7.2.2 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 |
7.2.3 研究结果分析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和建议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3 对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
8.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在学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与领导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领导力重要论述研究[D]. 罗丹. 南华大学, 2021
- [2]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D]. 王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3]BJM公司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对策研究[D]. 李梦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实证研究[D]. 赵曾臻.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我国乡镇行政领导伦理建设探析[D]. 张海洋.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8)
- [6]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因子分析方法的烟草企业领导力与领导效能研究[J]. 郭术兵,袁健,荣梅,胡安源. 中国烟草学报, 2017(02)
- [7]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智力和人格特质对领导效能的影响[D]. 方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8]道德素养与领导效能[J]. 陶永慧. 理论研究, 2011(05)
- [9]公仆型领导与领导效能感关系的实证研究[D]. 赵宏旭. 中南大学, 2011(01)
- [10]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进宏. 暨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