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星[1](2018)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型灌区生产了超过全国粮食总量1/4的粮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当时灌区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致使灌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于1998年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迄今为止,工程设施以及运行管理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自2003年始,国家连续15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田水利的支撑,对现代灌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力推进现代灌区建设是重要之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延续和深化。由此可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也需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囊括在内。此外,论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的结果也具有创新性。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以及灌区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现代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灌区同现代灌区间的差异以及现代灌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现代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一套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生态健康、安全保障、效率与效益五大方面。结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委托的“现代灌区建设管理现状调研分析”课题资料,分析了 12个大型灌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并初步构建了一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其中8个资料相对翔实的灌区进行综合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效果良好的灌区仅占所有灌区的3/8,表明灌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加大投入力度。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收集的指标资料,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评价模型对该灌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抚平原灌区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并分析了该灌区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同时,也为该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朱正全[2](2017)在《河套灌区农业节水途径分析与节水潜力估算》文中指出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研,结合相关研究数据和资料,深入了解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及其用水过程,分析不同的节水措施在灌区的应用,综合考虑灌区用水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的计算模型,定量研究河套灌区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农业节水潜力,从而为灌区节水灌溉规划及管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作物种植结构直接影响灌区农业用水总量。1990~2014年灌区高耗水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低耗水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则不断增加,其中种植面积变化幅度较大的作物主要有夏田种植的小麦、秋田种植的玉米和葵花。灌区种植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0年后农业种植结构基本稳定,未来一定时期内也将保持适度稳定,调整空间有限,因此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的节水潜力不大。(2)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河套灌区农业节水宜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技术有:加大渠道衬砌与改造、采用高效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秋浇灌水技术、采用高效的农业耕作节水技术、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技术、制定节水高效的作物灌溉制度和农业管理措施等。(3)河套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目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骨干渠道的衬砌防渗,能够大幅减少漏损水量,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节水效果最为显着;同时,土地整理、喷微灌、免耕覆膜等田间节水措施的节水效果也很明显。(4)以作物需水量为基础,考虑有效降水补给、农业灌溉水在输水过程和田间中的损失等因素,建立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估算模型。根据河套灌区现状作物种植结构和实施的节水灌溉措施,估算得到2020年和2030年的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值(与现状年2014年比较)分别为4.97亿m3和7.16亿m3,即作物灌溉需水量分别为39.82亿 m3 和 37.63 亿 m3。

易新涛[3](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姜东晖[4](2009)在《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农业用水在全国总用水总量中占有70%以上的比重,但农业用水的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加强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诸多理论为指导,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具体分析了农用水价格、农用水水权、农业节水技术、农业生产结构等因素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机理及实际影响,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1)水价是影响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重要因素,但水价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实际影响并不明显,农业用水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只有0.2左右。面对绝对值如此小的农用水资源需求价格弹性,小幅度地提高农用水资源价格,不可能在降低需求量方面取得明显的管理效果,控制和降低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有效价格机制只能是大幅度地提高价格。当然,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用水价格,应该充分考虑农业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科学地选择提价方式,例如,可先提价再对农民和农业给予明确清晰的水价补贴,也可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季节性梯度水价制度”、“用水项目差别水价制度”等,对超限额用水、缺水特别是大旱季节用水和高附加值项目用水等定高价。(2)清晰的水权界定能够激励用水户节水,而农田灌溉终端用水计量技术上困难、经济上不合算,决定了我国大型灌区现有的农业用水计量只能计量到县、到乡镇或村,农民水权成为一种“俱乐部”水权。针对具有俱乐部产权特征的农户水权,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运用熟人社会的声誉机制与长期合作机制,改善灌溉设施的运营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现有的农业用水者协会组织边界太宽,内部管理欠规范,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应从缩小和优化规模、稳定产权关系、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加以改进。(3)水权的流转能够将节约下来的水权指标变现为实际收益,如果转让价格足够高,还能够通过水权转换增加收益,起到激励用水户节约用水的作用。广泛应用水权流转机制可以推动农业用水自我控制。我国现实中的水权流转具有“先节水后流转”和有偿流转、“农转非”流转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流转,更好地发挥水权流转的节水激励作用,应加强水权市场建设,提高水权流转效率,并对有偿流转和“农转非”流转做适当的管理和调控,例如,科学确定流转价格、调控“农转非”的数量、对水资源“农转非”给予适当补偿等。(4)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需要相应的节水技术予以支持。从现实来看,大田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好,农户缺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高投资、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无疑是农业节水的长远发展方向,但从近期我国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实际来看,低成本、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更具有现实意义。为了使农业节水技术在大田实践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和水利科研部门在研发层面上,应该更多地考虑低成本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部门应多考虑低成本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5)农业生产结构和用水结构对农业用水总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合利用灌溉定额、“虚拟水”含量(单位农产品水分消耗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对山东省的主要农产品进行了“低耗水高效益农产品”、“高耗水高效益农产品”、“低耗水低效益农产品”和“高耗水低效益农产品”的特殊分类,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用水结构,降低农业用水总量。具体政策性思路是:优先发展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产品,具体包括花生、大豆、薯类(地瓜)、瓜类(果用瓜)、水果等;适当发展高耗水低效益的农产品,主要是指小麦、玉米、棉花等;谨慎发展高耗水高效益的农产品,主要是指蔬菜;控制发展高耗水低效益的农产品,主要是指水稻。(6)农用水资源需求量各影响因素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耦合关系,与这种耦合关系相对应,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上述政策应该协同应用(同时全面应用),以期获得更加明显的管理效果。

王秉录[5](2008)在《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分析及应注意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比较各种节水灌溉模式的优缺点,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井灌区选取低压管灌最适宜,同时提出了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发展方向。

武华光[6](2006)在《山东省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当前山东省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水资源成为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而水资源日益短缺以及浪费现象的并存更使得我们越来越需要反思当前水资源利用管理方式,农业作为用水大户,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不善逐渐被认同为是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论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的研究理论与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博弈论等诸多理论做为指导,在区分不同类型灌区(引黄灌区、水库灌区、井灌区)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省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中的用水管理、供水管理、取水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出有利于山东省节水的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和规制政策,可以直接用来指导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的现实实践,为提高和改进灌溉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灌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 (1) 当前山东省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使我们意识到变革灌区管理制度是改善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灌溉水资源产权理论制度分析表明灌溉水资源属于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并且灌溉水资源的利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而灌溉水资源使用者的博弈理论分析也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设计,灌溉工程设施存在严重“搭便车”现象。另外灌溉水资源的产权理论分析则表明合理的灌溉水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可以内化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产权主体对未来收益的合理预期,提高信息的完备性,具有激励作用。这一系列分析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 就当前山东省灌区灌溉水资源的用水制度而言,引黄灌区以及水库灌区依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或集体单一集权管理的灌溉组织模式。灌区灌溉工程设施产权不清,同时不尽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造成水价偏低。现行灌溉用水制度无法对农户产生节水激励,落后的灌溉技术以及用水计量方式使得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在以小型灌溉工程设施为主的井灌区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多数井灌区都进行了灌溉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革新了灌区用水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使得井灌区农户行为及其绩效要优于引黄灌区与水库灌区,表现在亩均用水量控制、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凸现了灌区用水制度变革对农户节水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 (3) 对于山东省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水管理来说,引黄灌区以及水库灌区的供水

黄淑美,伍慕仪[7](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认为

黄修桥[8](2005)在《灌溉用水需求分析与节水灌溉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准确的分析预测灌溉用水需求及需水结构,提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情况下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客观科学地评价节水灌溉措施的投入产出,对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促进节水灌溉沿着科学、健康的轨道发展,十分必要,对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笔者主持或参加的《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分区和发展预测》、《中国灌溉农业节水规划》、《全国节水灌溉“十五”计划及2010 年发展规划》、《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全国300 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技术推广》、《农业高效用水发展规模及相关产业发展前景预测》等科研课题,从人口与经济这两大驱动灌溉用水需求增长的内因入手,采用非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的动态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中长期灌溉用水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根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水土资源状况、农业种植结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研究提出了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标准指标体系和效应评价体系;预测了2010 年、2030 年分区节水灌溉发展规模;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主要研究结果有: 1、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灌溉工程现状、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等内部因素,人口及农产品需求、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布局等外部因素。进行需求预测时,首先要考虑需水增长的有限性,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家对水资源管理能力的增强、农业节水品种的培育和耕作措施的改进、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以及用水观念的更新,并非生产粮食越多需要的水量就越大;其次要考虑生态环境需要,必须考虑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还必须考虑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城镇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发生变化,最终体现在对水的需求上。 2、在剖析自回归滑动平均法、回归分析法、指标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等主要灌溉用水需求预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时间序列分析的滑动平均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机结合构建的非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的动态神经网络模型。从人口与经济这两大驱动需水增长的内因入手,充分考虑影响灌溉用水的主要因素,依据农业、水利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结合笔者承担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以在国家范围内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进行了全国中长期灌溉用水需求预测。3、节水灌溉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可概括为工程技术体系、标准指标体系和效应评价体系。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又包含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

赵维军,苟新诗[9](2003)在《青岛市节水灌溉运行机制及效益浅析》文中认为简述了山东省青岛市“九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情况 ,介绍了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思路及管理运行模式 ,即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抓好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等 ,取得了节水、增产、节地、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的效果 ,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吴景社[10](2003)在《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编制节水灌溉规划和进行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应评价中,多偏重于技术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所谓的“技术-经济原则”,同时评价尺度也多局限于具体灌溉工程,而缺乏对区域尺度范围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承担的《全国节水灌溉“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农业高效用水材料设备产业化开发与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课题任务,遵循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概念、理论到应用方法,从分析、计算到综合评价,进行了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指标与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的系统研究。研究的具体成果包括: 1、提出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节水灌溉内涵 节水灌溉是灌溉农业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以尽可能少的灌溉水投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最佳,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的统称。各地因地制宜,将有利于实现灌溉节水目标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加以组装集成形成的技术综合体可称为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技术体系一般包括由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节水高效农艺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几大部分。 2、提出了“柔性节水”与“刚性节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节水潜力与增产潜力 根据节水灌溉的系统学基础、生物学基础、物理学基础,分析了灌溉水从水源到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诸环节中可能浪费水的节点,针对水资源充足及不足二种情况提出了“柔性节水”与“刚性节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节水潜力与增产潜力。为有关部门制定节水灌溉发展决策提供了依据。 3、阐释了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的内容 根据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需求,将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分为四个子系统,阐释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 4、进行了节水灌溉分区方法研究 针对节水灌溉特点,提出了集模糊聚类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各自优点为一体的节水灌溉综合分区方法与分区指标体系,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分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简化了计算,在对全国30余省(市、区)资料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将全国分为黄淮海区、东北区、内陆区、长江中下游区、珠闽江区、黄河中上游区和西南区等7个大区,36个亚区。 5、建立了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在大量调研与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了节水灌溉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提出了影响社会、经济与环境等3大效应的25个主要因素。提出了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应遵循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及简捷性等4项原则,采取理论分析与专家意见相结合方式,建立了开展大尺度(区域)节水灌溉效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基于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标准和专家意见制定了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指标的评级标准标准包括12个定量指标和13个定性指标,经最终评价结果验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为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 7、提出了将Delphi法、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小波神经网络方法加以联合运用的节水农业效应综合评价方法在用Delphi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全国各分区的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进行了初步评价。最后利用本文制定的指标分级标准,生成小波神经网络的学习、检验和测试样本,进行各区的节水灌溉效应的综合评价。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吻合,且与专家对全国情况的评价结果也基本相符。说明本文建立的指标分级标准及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客观,可信度强,具有可推广性。为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8、进行了全国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运用上述各章成果和合成评价方法对全国七个大区的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进行了宏观评价及分区评价。得出各区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综合方面的评价结果:从全国情况来看,除西南区处于W类(较差)外,东北区、黄淮海区、黄河上中游区、西北内陆区、长江中下游区和珠闽江区等各区均处于m类,即多居于中等水平。但发展并不平衡,其中黄淮海区、西北内陆区较其他各区发展较快,综合效应评价结果居全国上等水平;黄河上中游区、珠闽江区和东北区居全国中等水平:而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南区居于全国下等水平。为上级部门编制“十五”及2010年间节水灌溉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9、提出了对《全国节水灌溉“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的建议在前述章节进行各分区评价及各省编制的《规划》的基础上,从全国今后510年的粮食需求、环境需求、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提出对《全国节水灌溉“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的建议,包括“十五”节水灌溉发展适宜面积与所需投资、重点工程建设与各区的发展方向。这些建议为《规划》所采纳。 由于节水灌溉包括必要的定性评价,其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在一定范围征求了农业、水利等多方面专家的看法和建议,?

二、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
        1.1.2 我国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1.1.3 国内大型灌区发展现状
        1.1.4 现代灌区建设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灌区的内涵
        1.2.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1.2.3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2.1 现代灌区的内涵与特征
    2.2 传统灌区与现代灌区差异分析
    2.3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分析
        2.3.1 基础设施体系
        2.3.2 管理与服务体系
        2.3.3 生态健康体系
        2.3.4 安全保障体系
        2.3.5 效率与效益体系
    2.4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1 指标选取原则
        2.4.2 指标的选取
        2.4.3 指标评价阈值及进程阶段划分
    2.5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3.1 综合集成赋权法
        3.1.1 权重集成原理
        3.1.2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3.1.3 熵值法
    3.2 主成分分析法
    3.3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
    3.4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
    3.5 模糊物元模型
    3.6 集对分析模型
    3.7 层次分析法
    3.8 各方法评述及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3.8.1 各种方法评述
        3.8.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评价
    4.1 典型灌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4.1.1 典型灌区基本情况分析
        4.1.2 灌排工程现状分析
        4.1.3 灌区管理现状分析
        4.1.4 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4.1.5 灌区用水计量情况分析
    4.2 大型灌区存在的问题
    4.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
        4.3.1 指标资料收集
        4.3.2 综合集成赋权评价
        4.3.3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4.3.4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
        4.3.5 模糊可变综合评价
        4.3.6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
        4.3.7 集对分析综合评价
        4.3.8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第五章 现代灌区评价
    5.1 加权评价模型
    5.2 评价体系权重方法选取
    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5.4 实例分析
        5.4.1 典型灌区概况
        5.4.2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5.4.3 典型灌区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经历
附表 五级李克特量表
致谢

(2)河套灌区农业节水途径分析与节水潜力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资源利用
        1.2.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1.2.3 节水潜力的内涵与计算方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套灌区概况及水资源条件简述
    2.1 河套灌区概况
        2.1.1 灌区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
        2.1.2 灌区水文地质条件
        2.1.3 灌区气候特征
        2.1.4 土壤与植被
    2.2 河套灌区水资源条件简述
        2.2.1 地表水资源
        2.2.2 地下水资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套灌区农业引黄灌溉用水变化及节水措施分析
    3.1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与引黄水量年际变化
        3.1.1 作物种植结构年际变化
        3.1.2 引黄河水量年际变化
    3.2 灌区农业节水措施与途径分析
        3.2.1 渠道衬砌与改造
        3.2.2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3.2.3 完善秋浇灌水技术
        3.2.4 制定节水高效的作物灌溉制度
        3.2.5 农业耕作节水技术
        3.2.6 井渠结合灌溉技术
        3.2.7 制定节水高效的农业管理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节水潜力估算
    4.1 河套灌区现状农业用水效率及存在主要问题
    4.2 灌区农业节水目标与节水改造方案制定
        4.2.1 农业节水目标
        4.2.2 节水改造方案制定
    4.3 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分析与估算
        4.3.1 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内涵
        4.3.2 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4.3.3 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内容体系
    1.4 研究目标及预期创新
2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概论:一个理论框架
    2.1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内涵
    2.2 影响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2.2.1 水价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
        2.2.2 水权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
        2.2.3 农业节水技术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
        2.2.4 农业生产结构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
        2.2.5 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相关影响因素的耦合及其协同效应
    2.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激励与运作机制
        2.3.1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激励机制
        2.3.2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运作机制
        2.3.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耦合机制
3 水价与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
    3.1 我国的农用水资源价格及其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
        3.1.1 我国的农用水资源价格制度
        3.1.2 我国的农用水资源价格概况
        3.1.3 我国农用水资源价格水平评价
        3.1.4 现行水价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实际影响
    3.2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价格机制:基本内涵及预期效果分析
        3.2.1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价格机制的基本内涵
        3.2.2 农用水资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3.2.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价格机制预期效果评析
    3.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价格机制现实运作策略
        3.3.1 基本理念: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价格
        3.3.2 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价格的可行性分析
        3.3.3 农用水价格提高的运作形式:多元价格体系
        3.3.4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价格机制相关链接
4 水权界定与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
    4.1 我国的农用水权界定概况
        4.1.1 考察农用水权界定的理论视角
        4.1.2 我国农用水权的法律(法规)界定
        4.1.3 对我国农用水权法律(法规)界定的具体阐释
    4.2 水权的实施及其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实际影响
        4.2.1 国家水资源所有权的实施及其影响
        4.2.2 专业供水机构取水供水权的实施及其影响
        4.2.3 农户用水权的实施及其影响
    4.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水权界定和实施策略
        4.3.1 国有水权(所有权)的界定和实施策略
        4.3.2 专业供水机构的水权界定和实施策略
        4.3.3 农户水权的界定和实施策略
5 水权流转与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
    5.1 我国水权流转的政策取向与实践
        5.1.1 水权流转的政策取向
        5.1.2 国内水权流转的实践案例
        5.1.3 水权流转的主要特征
    5.2 水权流转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实际影响
    5.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水权流转机制应用策略
        5.3.1 广泛应用水权流转机制推动农业用水自我控制
        5.3.2 加强水权流转市场建设提高水权流转效率
        5.3.3 科学管理“农转非”保障水权流转健康有序
6 农业节水技术与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
    6.1 可供利用的农业节水技术及其节水效率
        6.1.1 现有的农业节水技术及其节水效率
        6.1.2 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方向
    6.2 农业节水技术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实际影响
        6.2.1 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概况
        6.2.2 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的实际效应
        6.2.3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现实特点与问题
    6.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技术经济机制
        6.3.1 进一步推动输配水节水技术推广应用
        6.3.2 研发和推广低成本节水灌溉技术
        6.3.3 有选择地推广应用田间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6.3.4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技术经济政策
        6.3.5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相关机制的链接
7 农业生产结构与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以山东省为例
    7.1 农产品(作物)分类
        7.1.1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与农产品作物分类
        7.1.2 单位水分价值与农产品分类
        7.1.3 山东省主要农产品综合分类目录
    7.2 农业生产结构对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实证分析
        7.2.1 山东省主要农产品生产结构变动情况
        7.2.2 山东省主要农产品综合分类生产结构变动情况
        7.2.3 现有农业生产结构下的灌溉水资源需求量及其结构
        7.2.4 山东省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结构评价
    7.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机制
        7.3.1 优先发展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产品
        7.3.2 适当发展低耗水低效益的农产品
        7.3.3 谨慎发展高耗水高效益的农产品
        7.3.4 控制发展高耗水低效益的农产品
8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机制的耦合与协同政策
    8.1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机制的两两耦合
        8.1.1 水价与水权界定之间的耦合
        8.1.2 水价与水权流转之间的耦合
        8.1.3 水价与农业节水技术的耦合
        8.1.4 水价与农业生产结构的耦合
        8.1.5 水权界定与水权流转的耦合
        8.1.6 水权界定与农业节水技术的耦合
        8.1.7 水权界定与农业生产结构的耦合
        8.1.8 水权流转与农业节水技术的耦合
        8.1.9 水权流转与农业生产结构的耦合
        8.1.10 农业节水技术与农业生产结构的耦合
    8.2 农用水资源需求量相关影响因素的现实耦合负效应
    8.3 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协同政策
9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9.1 本文的研究结论
    9.2 本文的实际创新
    9.3 未来的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农业生产用水调查问卷(卷样)
附录2:农业用水问卷调查原始数据统计(2007 年)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6)山东省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视角、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
    1.5 内容结构
    1.6 本文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制度、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2.2 产权与产权制度创新
    2.3 灌溉水资源的产权制度理论分析
    2.4 灌溉工程设施产权制度的理论研究概述
3 山东省灌溉水资源用水管理问题分析
    3.1 引黄灌区灌溉用水制度、用水行为及其绩效
    3.2 水库灌区灌溉用水制度、用水行为及其绩效
    3.3 井灌区灌溉用水制度、用水行为及其绩效
4 山东省灌溉水资源供水管理问题分析
    4.1 引黄灌区灌溉供水制度、供水行为及其绩效
    4.2 水库灌区灌溉供水制度、供水行为及其绩效
    4.3 井灌区灌溉供水制度、供水行为及其绩效
5 山东省灌区管理制度改革尝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5.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内涵
    5.2 国外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5.3 我国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发展及其现状
    5.4 自主管理灌排区模式概述
    5.5 对自主管理灌排区的相关理论解释
    5.6 灌区管理制度变迁(建立自主管理灌排区)的原因以及意义
    5.7 山东省灌区管理制度变迁方向设想—建立自主管理灌排区
    5.8 山东省不同类型灌区自主管理灌排区的组建方式
    5.9 山东省自主管理灌排区的试点情况以及案例分析
6 山东省灌溉水资源取水管理问题分析
    6.1 取水与取水管理
    6.2 我国取水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6.3 取水许可制度的发展—可交易取水许可(取水权交易)制度
    6.4 国外取水权交易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6.5 我国可交易取水许可制度(取水权交易市场)的建立
    6.6 利用取水权交易市场优化配置山东省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资源的设想
    6.7 利用取水权交易市场优化配置灌溉水资源的相关案例演示
7 全文总结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相关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其他科研情况

(8)灌溉用水需求分析与节水灌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水资源状况
        1.1.2 农业发展对节水灌溉的需求
        1.1.3 节水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1.4 研究灌溉用水需求与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用水需求预测研究
        1.2.2 节水灌溉发展研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灌溉用水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1.3.2 灌溉用水需求研究
        1.3.3 节水灌溉体系研究
        1.3.4 节水灌溉发展规模与模式研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灌溉用水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灌溉系统本身的影响因素
        2.1.1 灌溉工程现状
        2.1.2 灌溉方式
        2.1.3 灌溉制度
        2.1.4 其它因素
    2.2 灌溉系统外部影响因素
        2.2.1 人口与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影响
        2.2.2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2.2.3 作物种类
        2.2.4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
    2.3 尺度效应的影响
        2.3.1 小尺度(微观)下的灌溉用水量
        2.3.2 中尺度(中观)下的灌溉用水量
        2.3.3 大尺度(宏观)下的灌溉用水量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灌溉用水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3.1 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3.1.1 预测方法分类
        3.1.2 常用的预测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3.2 用水需求预测应考虑的因素
    3.3 灌溉用水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3.3.1 NNARMAX 模型
        3.3.2 网络结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国中长期灌溉用水需求预测
    4.1 需求预测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4.2.1 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
        4.2.2 单位灌溉面积粮食产量
        4.2.3 单方灌溉水效率
        4.2.4 有效灌溉面积
        4.2.5 作物种植结构
        4.2.6 灌溉效率数据
        4.2.7 灌溉用水量数据
    4.3 模型建立及预测
        4.3.1 样本数据集合模型结构初选
        4.3.2 模型结构优化及计算结果
    4.4 结果的比较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节水灌溉体系研究
    5.1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5.1.1 工程节水技术
        5.1.2 农艺节水技术
        5.1.3 生物措施
        5.1.4 节水管理技术
    5.2 节水灌溉标准体系
        5.2.1 关键指标分析研究
        5.2.2 标准体系
    5.3 节水灌溉评价体系
        5.3.1 评价指标
        5.3.2 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节水灌溉发展规模预测
    6.1 节水灌溉发展历程
    6.2 节水灌溉分区
        6.2.1 分区原则
        6.2.2 分区指标体系
        6.2.3 分区方法
        6.2.4 分区结果
    6.3 节水灌溉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模型
        6.3.1 预测方法评述
        6.3.2 数学模型
        6.3.3 相关因素的分析与预测
        6.3.4 分区发展规模预测
    6.4 分区发展重点
    6.5 未来30 年节水灌溉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7.1 国外节水灌溉模式分析
        7.1.1 节水灌溉工程模式
        7.1.2 灌溉系统管理模式
        7.1.3 水价政策
        7.1.4 典型国家节水灌溉模式
    7.2 我国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研究与探讨
        7.2.1 工程技术模式研究
        7.2.2 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7.2.3 节水灌溉投入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问题与建议
附录 NNRARMAX模型的源程序
致谢
作者简介

(9)青岛市节水灌溉运行机制及效益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节水灌溉的基本情况
2 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思路与管理运行模式
    (1) 健全管理体制, 加强对节水灌溉工作的组织领导。
    (2) 建立投入机制, 制定财政扶持政策, 多渠道筹措资金。
    (3) 实行项目化管理机制, 建设高标准、高效益的节水示范工程。
    (4) 推行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材料的推广应用机制。
    (5) 建立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
    (6) 试行节水灌溉工程的土地返包经营机制。
    (7) 实行节水工程产权转让制。
3 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4 结 语

(10)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实施节水灌溉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分析
        1.1.2 开展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2.1 单一工程单项效益评价
        1.2.2 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节水灌溉基础理论与节水潜力
        1.3.2 节水灌溉关键技术
        1.3.3 评价基础理论及评价原理研究
        1.3.4 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
        1.3.5 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应用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节水灌溉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节水灌溉的内涵
    2.2 节水灌溉研究应以系统学为基础
    2.3 节水灌溉应以区域效应最佳为目标
    2.4 我国北方灌溉农业的节水潜力
        2.4.1 我国节水灌溉发展重点在北方
        2.4.2 我国北方节水潜力
    2.5 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区方法与节水灌溉分区研究
    3.1 常用分区方法概述
    3.2 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相结合的分区方法研究
        3.2.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3.2.2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3.3 节水灌溉分区
        3.3.1 分区原则
        3.3.2 分区指标体系及指标优先序确立原则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节水灌溉综合效应含义
    4.2 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4.3 常用评价指标的内涵分析
    4.4 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4.5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与修正
        4.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结构方法
        4.5.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4.5.3 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指标
    4.6 综合效应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节水灌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1 常用评价方法评述
    5.2 层次分析法
    5.3 小波神经网络方法
    5.4 节水灌溉综合评价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
    6.1 综合效应评价计算结果
        6.1.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6.1.2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综合效应评价
    6.2 各区节水灌溉效应综合评价结果讨论
    6.3 全国节水灌溉宏观效应评价
        6.3.1 节水灌溉工程规模
        6.3.2 非工程节水措施规模
        6.3.3 宏观效应评价
    6.4 对我国“十五”节水灌溉发展的建议
        6.4.1 “十五”需求、目标与任务
        6.4.2 发展计划
        6.4.3 水量平衡与投入产出分析
        6.4.4 重点工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问题讨论
附录: 有关模型的源程序
    1 、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的分区源程序
    2 、 小波神经网络评价的源程序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金星. 武汉大学, 2018(06)
  • [2]河套灌区农业节水途径分析与节水潜力估算[D]. 朱正全. 扬州大学, 2017(01)
  • [3]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4]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D]. 姜东晖.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5]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分析及应注意的问题[J]. 王秉录. 节水灌溉, 2008(07)
  • [6]山东省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D]. 武华光.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7]《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8]灌溉用水需求分析与节水灌溉发展研究[D]. 黄修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9]青岛市节水灌溉运行机制及效益浅析[J]. 赵维军,苟新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10)
  • [10]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吴景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