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及其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珩[1](2021)在《初中圈点批注阅读策略学习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文中指出
冯婧[2](2021)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时代的进步需要人们开阔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学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选文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近年来关于促进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的细化与落实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所需。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选文教学,理应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对初中阶段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国文学选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初中外国文学选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部分:说明了选题的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内外的外国文学选文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三个重要依据,探究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章:通过学生问卷与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第三章: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出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对外国文学作品关注度低、教学目标偏离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外国文学教学常态化处理等问题;学生学习存在对外国文学学习兴趣淡薄、外国文学阅读数量少、学生对外国文学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第四章:针对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重点探讨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国文学教学策略。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初中外国文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不仅要秉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借鉴吸收外国文学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应通过品析语句、多元解读、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督促学生通过增加外国文学阅读量、扩充外国文学学习的途径来促进自身在外国文学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本研究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外国文学教学中,力图为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聂兰[3](2021)在《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学生概括能力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本文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儿童概括心理、文学作品构成论,初步构建了小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理论认知,从设计、实施、保障三个层面,形成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本文分四个部分论述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第一章为绪论,含研究意义、关键词界定、研究综述、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旨在对小学文学作品阅读中概括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探究与整合。本文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入手,将概括能力划分为材料选择能力、发现与连贯能力、意义建构能力,结合儿童的概括心理特征、文学作品构成论及其相关理论,划分阅读概括能力的构成要素。同时,依据课标、教材、学情,提出具体的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与任务,形成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第三章旨在通过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形成成因分析。笔者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出发,围绕教师的理论认识、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阅读概括的准备上不充分、学生在概括方法的使用上不够落实、教师对概括能力培养内容把握不全面、教学设计体系化不足、教师未充分发掘文学作品在培养概括能力上的优势。第四章旨在总结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首先,完善设计策略,在优化教师教学准备中,教师要夯实概括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其次,聚焦实施策略,围绕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逐级提升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最后,优化保障策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阅读前的状态,兼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最终为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护航。
李明惋[4](2020)在《李泽厚美育思想视域中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审美教育便被写进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成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外国文学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意志、道德、情感等主体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语文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未能突出学生意志、情感等主体性的塑造。外国文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知、意、情的协调发展。李泽厚美育思想以艺术的“文化心理结构”为主要内容,以积淀为基本方式,坚持“度”原则,最终理性地内化、凝聚、积淀为人的主体性。本研究以李泽厚美育思想作为切入点,建构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掘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实践情境”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策略,以此实现外国文学对学生认知、意志、情感等主体性的塑造。希望为当前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审美教育现状进行梳理,整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和李泽厚美育思想的研究现状。此外,阐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凸显论文的创新所在。第二部分,论述高中外国文学选文情况、教学现状及其具体成因。首先,从语文教材编写原则、选材内容和编排结构来分析当前高中外国文学选文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展开调查;最后,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第三部分,分析李泽厚美育思想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在联系。其一,尝试对李泽厚美育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其二,阐明李泽厚美育思想在高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其三,以李泽厚的“艺术层次说”分析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第四部分,探讨李泽厚美育思想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启示。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使学生智力结构的理性内化;注重发掘高中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理性凝聚为学生的意志结构;创设审美实践情境,将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结构,最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形成。第五部分是结语。阐述从李泽厚美育思想审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等。
范丽琛[5](2020)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到学科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隐性价值。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强调了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美的方法。高中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文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今的教学,一线教师或迫于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或因教学方法不当,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将文学阅读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模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现状亟待改善。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文学阅读教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点阐述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依据;第二部分结合高中生文学阅读审美心理过程,对高中文学阅读教学案例从达成审美准备、引导审美体验、强化审美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案例的教学经验;第三部分提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旨在为一线的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冯旭[6](2020)在《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公司于2006年出版小学《阅读》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在美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科学性、有效性已经通过专业组织的研究验证。这一套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共分为六个年级,合计12本。在梳理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关于语言艺术标准基础之上,本研究对这套《阅读》教科书做全面研究,力求发现其主要特点及其独特价值。鉴于这套《阅读》教科书的策略运用较为灵活,并且通过比较阅读提升思维品质的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本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在这套教科书编制过程中的策略运用,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的部分。本研究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阅读策略编写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对于有效使用教科书开展好阅读教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方法上,通过查阅文献,比较后选定具有创新意义的基于功能-系统的教科书评价框架(CIR-FS系统框架)加以分析。依据CIR-FS框架,对该套教科书的分析从课程内容编制、教学支持和文本呈现三方面进行,其中对教学支持的统计分析更为深入。首先对这套美国《阅读》教科书进行全文翻译,并分别以单元主题和选文为单位对其中数据进行整理,分别统计了单元主题、选文题目、课内练习题、每篇课文的各类各种阅读策略。其中阅读策略包括了单元阅读策略、选文前提示的阅读策略、课内练习题的阅读策略以及比较阅读中特别指出的阅读策略。教学支持的分析中将这套《阅读》教科书中不同策略的定义进行了翻译、解释,并就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制成表格,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策略占比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对于这套书中促进思维发展的策略指导和习题巩固进行了挖掘和提炼,试图寻找其提升思维品质的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阅读》教科书所具有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合理拆分课程目标为策略技能。(二)推动学生能力提升,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发展。(三)彰显育人价值,突出重点传递的价值观,不同主题、文体衔接形成完整价值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启示是:(一)教科书的策略指导将大目标拆分成为小目标,具体细化为策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二)教科书借助问题规划、文本组织,帮助学生适应新的问题情境,提供策略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的材料。(三)教科书通过合理规划加强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彰显育人价值。另外,这套教科书中还反映出良好的整体观,十分重视学科融合,且加强教科书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帮助学生合理地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蒋双高[7](2020)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整本书阅读”俨然成为语文教育学界的热点词,许多语文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其落到实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着导读环节的设置正是“整本书阅读”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更能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绪论部分交代研究“整本书阅读”的缘起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第一章论述了“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演变过程并提出概念,然后从政策规定、国外经验、教材编排、初中生阅读能力和学习理论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行性,最后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等重要意义。第二章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都需要有效科学、务实的指导。其原因大致有五种,即传统与现代语文教育矛盾、课程标准要求与实际教学的矛盾、家庭教育缺失与学校教育需求的矛盾、社会多元化与学校主流化发展的矛盾、尚未健全的评价体系。第三章根据调查问卷出现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教学要遵守经典性、整体性、和自主性等原则,并提出转变教学理念、营造氛围、家校合作、教师研读和优化评价等对策。结语,总结与概括全文内容,再次强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李晓迪[8](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一线教学所面临的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为正处于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从人本层面指出我们的教育应当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课程优势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回顾我国教育改革的过往,我们取得了诸多成效:教学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日益密切,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学评价的功能日渐合理化。但是拨开教学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教学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脱节的现象,本文就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本研究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J市两所高中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自编了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状况调查问卷,对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查找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剖析其成因,提出了改进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的合理化建议,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现代小说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对J市两所高中的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总体情况不够理想。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学生阅读量较少,所选小说质量不高;教学目标设计单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阅读教学套路化,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堂评价单一化,对学生评价模式僵化。而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固有观念和自身能力的制约;学生现代小说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三个角度进行新思考,并依此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策略:首先,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合理构建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原则,以学生需求为最高标准,同时兼顾现代小说文本特点。其次,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革新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教师要加强推荐指导,通过整合提升阅读质量,要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口语表达和书写训练并重;思维发展与提升上,要多点设疑,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批判解读,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教师要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创设情境多角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上,要加强学生对现代小说文本特点的学习,开展专项阅读,加深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时代精神,增强当代小说阅读体验。最后,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改进课堂评价观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要;教师要努力促进教学评一致;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指导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开展家校合作评价。
张媛媛[9](2020)在《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始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发展心理学和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条件。近年来,职业启蒙教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幼儿职业启蒙教育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其实施有待加强和规范。绘本能为幼儿提供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明确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有特征,并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文本分析比较和阅读实验效果比较,探究二者的异同点,从而掌握现有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创作提出建议。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过程。第二章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绘本设计、幼儿身心发展等相关理论,提出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然特征,即职业性、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并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基于前文理论和分析框架,从职业启蒙内容和内容呈现方式两大维度对选取的幼儿职业启蒙绘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归纳总结二者的异同点。第四章通过开展阅读实验,观察幼儿在阅读实验中的表现,分析两套绘本的阅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信息理解、认知回忆和阅读情感三个维度上,《梦想》的阅读效果优于《发现》,且存在显着差异。第五章基于文本分析和阅读实验,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特征进行验证。第六章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创作提出建议:一是精选职业启蒙内容,确保内容科学客观,主要包括紧扣职业主题、精选职业内容、提高客观性与科学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促进职业内容传达,主要包括优化文本叙述方式、加强绘本整体设计、丰富职业内容设计、重视图文关系设计和提升色彩搭配水平。第七章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孟维[10](2019)在《儿童文学阅读给予皖北农村小学生道德启示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特征,能够创造意象,提供思想的自由空间,在充分的想象中给以儿童精神上的影响。利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叙事德育,可以帮助儿童在阅读体验中发展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有助于预防和改正儿童道德失范行为,对于儿童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试图通过儿童文学阅读弥补农村小学生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和不足,并探寻儿童文学阅读对于农村小学生道德启示的具体表现。为达成研究目的,研究者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在我国皖北地区的农村选择一所小学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研究对象选取小学高年段五年级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读书笔记、访谈等方式获得研究所需资料,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此次研究的结论。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交代了研究的缘起,儿童文学德育价值的相关文献综述和核心概念的界定。主体部分按照行动研究的思路进行呈现:第一章是问题的发现与分析,交代了本研究针对的农村小学生道德成长面临挑战、儿童文学阅读对于农村小学生道德成长作用难以发挥的问题,在问题聚焦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次行动研究的目的。第二章研究设计介绍了本次研究活动的开展方案,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参与者、研究阶段设计等内容。第三章呈现了研究的实施过程,包括进场、活动开展、资料收集等过程。第四章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得出儿童文学阅读对于农村小学生道德启示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本次研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本研究发现:儿童文学阅读对于农村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敏感性,具体表现在对于关爱、友谊、同情、爱心、互助等德目的认识和理解上。其次,儿童文学阅读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发展道德判断和反思能力。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了自身的道德生活体验,在不同的故事情景中进行道德判断并能够结合自身进行道德反思。最后,儿童文学阅读带给农村小学生的道德启示主要指向同伴交往、家人相处以及个人成长三个方面,作品本身的鲜明特点以及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促成学生以上道德启示的重要因素。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及其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及其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梳理及分析 |
一、统编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梳理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决定的 |
二、初中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需要决定的 |
三、外国文学作品丰富的价值决定的 |
第二章 初中外国文学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实施 |
一、调查对象的选定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调查问卷分析 |
一、学生的认知情况 |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 |
三、教师教学情况 |
四、课外阅读情况 |
第三节 教师访谈情况及分析 |
一、教师访谈情况 |
二、教师基本信息 |
三、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三章 外国文学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外国文学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师和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教师存在问题的成因 |
二、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四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转变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束缚 |
二、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深入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
三、加强自身学习,丰富外国文学素养 |
四、精准施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转变学习态度 |
二、扩大外国文学阅读数量 |
三、丰富外国文学学习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
1.1.2 有利于利用好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
1.1.3 有利于解决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现实难题 |
1.1.4 有利于丰富文学作品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
1.2.2 概括能力 |
1.2.3 培养策略 |
1.3 研究综述 |
1.3.1 概括能力的内涵研究 |
1.3.2 阅读概括能力的研究 |
1.3.3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及其概括能力培养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明确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
1.4.2 明确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 |
1.4.3 探索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2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及其培养的理论阐释 |
2.1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1 目标分类理论中的概括能力层级 |
2.1.2 文学理论中的作品概括层次 |
2.1.3 儿童的概括心理特征 |
2.2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中概括能力的构成要素 |
2.2.1 材料选择能力 |
2.2.2 发现与连贯能力 |
2.2.3 意义建构能力 |
2.3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求 |
2.3.1 课标要求 |
2.3.2 教材要求 |
2.4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的目标与任务 |
2.4.1 培养目标 |
2.4.2 培养任务 |
2.5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
2.5.1 定位目标,在能力构成中明确概括能力培养的基点 |
2.5.2 循序渐进,在阶段任务中搭建概括能力培养的梯度 |
2.5.3 体悟风格,在具体分析中落实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求 |
3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3.1 现状调查 |
3.1.1 教师现状 |
3.1.2 学生现状 |
3.2 成因分析 |
3.2.1 学生准备不充分 |
3.2.2 学生方法使用不落实 |
3.2.3 教师对概括能力培养内容把握不全面 |
3.2.4 教学设计的体系化不足 |
3.2.5 教师未充分发掘文学作品对培养概括能力的优势 |
4 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
4.1 设计策略:优化教学准备,完善概括的基础性条件 |
4.1.1 注重小学学段特征,搭建概括能力提升的阶梯 |
4.1.2 落实任务体系,定位对应的概括训练点 |
4.1.3 提高学生参与度,设计概括能力培养的活动流程 |
4.2 实施策略:细化训练过程,促进概括能力的逐层提升 |
4.2.1 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丰富概括技巧 |
4.2.2 契合文学作品特质,发展浅层概括能力 |
4.2.3 恰当迁移已有经验,发展深层概括能力 |
4.3 保障策略:兼顾学情与评价,为概括能力的发展护航 |
4.3.1 注重学生概括前的阅读状态 |
4.3.2 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李泽厚美育思想视域中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绪论 |
第一章 现阶段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 |
第一节 高中外国文学作品选入情况 |
一、外国文学的编写原则 |
二、外国文学的选文内容 |
三、外国文学的编排结构 |
第二节 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
一、学生外国文学基础知识薄弱 |
二、教师未能深入发掘文本内涵 |
三、外国文学“育人”功能弱化 |
第三节 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归因 |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
二、阅读本位的影响 |
三、应试动机的干扰 |
第二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在联系 |
第一节 李泽厚的美育思想概说 |
一、美与美育 |
二、美育的目的 |
三、美育的实施途径 |
第二节 李泽厚美育思想在高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
一、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呼唤审美教育 |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的要求 |
三、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审美教育 |
第三节 “艺术层次说”视野下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
一、高中外国文学的形式层 |
二、高中外国文学的形象层 |
三、高中外国文学的意味层 |
第三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
一、重视学生文学基础知识积累 |
二、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 |
三、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
第二节 充分发掘外国文学的审美因素 |
一、多元化的教材编写理念 |
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 |
三、多视角解读外国文学 |
第三节 创设审美实践情境 |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突显美育理念 |
二、师生之间审美情感的双向互动 |
三、学生审美情感的解构与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高中外国文学篇目 |
附录三 :教学设计 |
致谢 |
(5)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要求 |
(三)高中文学阅读教学的发展要求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文学阅读教学研究 |
(二)中学文学阅读审美教学研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综述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依据 |
第一节 理论依据——文学阅读实质是审美活动 |
一、文学阅读实质 |
二、接受美学理论 |
三、文学阅读中的审美能力体现 |
第二节 课标依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导向 |
一、不同文体美学特质各异 |
二、文学阅读教学可层级化 |
三、审美能力培养贯穿教学 |
第二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选取 |
第二节 审美初始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导入失效造成审美准备缺位 |
二、缺少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刺激 |
第三节 审美高潮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缺少对学生审美想象的牵引 |
二、教学方式不当导致审美理解缺效 |
第四节 审美效应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写作情境创设不足 |
二、写作训练不足 |
第三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
第一节 打牢基础,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 |
一、切断“日常意识”,唤起审美注意 |
二、品味语言文字,促成审美感知的产生 |
第二节 重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 |
一、抓住意象与空白,诱导审美想象的发生 |
二、创设情境,促使情感体验的达成 |
三、多重对话,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 |
第三节 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
一、捕捉灵感,书写审美体验 |
二、对比赏析,反思审美视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中文学阅读教学课例搜集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 教科书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 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科书革新 |
三 《阅读》教科书的价值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内容 |
一 研究对象:《阅读》系列教科书 |
二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借助CIR-FS框架形成研究思路 |
二 四种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 教科书 |
二 阅读教学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第二章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概述 |
第一节 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总体特点 |
一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制定 |
二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总体特点 |
第二节 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制定及其特点 |
一 目标设置 |
二 框架及内容的安排 |
三 具体呈现特点 |
第三章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特征及《阅读》教科书编制 |
第一节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一般特征 |
一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编制特点 |
二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二节 《阅读》教科书编制 |
一 《阅读》教科书的编制特点 |
二 《阅读》教科书的构成体系 |
第四章 《阅读》教科书的内容建构 |
第一节 《阅读》的课程内容规划 |
一 文化选择:范围广、价值选择明确、建构方式多样 |
二 知识规划:展现学科要素、重视联系 |
第二节 《阅读》的教学支持 |
一 教学支持的意义 |
二 教学支持的构成及联系 |
第三节 《阅读》的文本呈现 |
一 文本呈现的意义:表意清晰有趣、符合审美 |
二 文本呈现的结构及特点 |
第五章 《阅读》教科书的特征与启示 |
第一节 课程内容规划中文化选择与知识规划的特征 |
一 课程内容规划中文化选择的特征 |
二 课程内容规划中知识规划的特征 |
第二节 教学支持的特征 |
一 连接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兴趣 |
二 教学支持帮助促进思维发展 |
三 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
第三节 文本呈现的特征 |
一 结构清晰,呈现方式多样 |
二 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同部分联系密切 |
第四节 《阅读》教科书的启示 |
一 提供策略指导 |
二 促进思维发展 |
三 彰显育人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阅读》一至六年级课文题目统计 |
附录B 《阅读》一至六年级各单元主题统计 |
附录C 《阅读》一至六年级各单元活动、策略分布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概述 |
一、“整本书阅读”思想渊源 |
二、“整本书阅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可行性分析 |
一、政策规定是基础 |
(一)课程标准 |
(二)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
二、国外经验是前提 |
三、教材编排是依据 |
四、学生能力是本质 |
五、学习理论是指导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 |
第三节 初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
一、兴趣的引导与激发 |
二、习惯的培养与形成 |
三、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
四、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
五、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可取之处 |
(二)存在问题 |
二、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可取之处 |
(二)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归因 |
一、传统与现代语文教育矛盾 |
二、课程标准要求与实际教学矛盾 |
三、家庭教育缺失与学校教育需求矛盾 |
四、文化多元化与学校主流化发展矛盾 |
五、尚未健全的评价体系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原则与对策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原则 |
一、经典性原则 |
二、整体性原则 |
三、自主性原则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对策 |
一、转变理念,提高认识 |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探索 |
(二)倡导真读,落到实处 |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
(一)家庭阅读 |
(二)同学共读 |
(三)师生共读 |
三、家校合作,培养习惯 |
(一)制定阅读计划 |
(二)跟踪阅读,阅读习惯养成 |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
四、落实课标,研读文本 |
(一)强化教材培训 |
(二)加强教研结合 |
五、国际借鉴,优化评价 |
(一)借鉴国际先进评价 |
(二)细化现有评价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概述 |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
二、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内容 |
三、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价值 |
第二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现状及分析 |
一、当前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现状 |
二、当前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阅读量较少,所选小说质量不高 |
(二)教学目标设计单一,过度强调知识传授 |
(三)阅读教学套路化,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
(四)课堂评价单一化,对学生评价模式僵化 |
三、当前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固有观念和自身能力的制约 |
(二)学生现代小说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障碍 |
第三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合理构建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目标 |
(一)以课程标准作为根本原则 |
(二)要以学生需求为最高标准 |
(三)立足现代小说文本特点 |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革新现代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
1.加强阅读推荐和指导,通过整合提升阅读质量 |
2.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口语表达和书写训练并重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
1.多点设疑,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
2.批判解读,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
1.教师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
2.创设情境多角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
3.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
1.加强学生对现代小说文本特点的学习 |
2.开展专项阅读,加深文化传承与理解 |
3.把握时代精神,增强当代小说阅读体验 |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改进现代小说阅读教学评价观念 |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
1.以学生为本 |
2.以发展为要 |
(二)教师要努力促进教学评一致 |
(三)教师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1.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
2.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
3.开展家校合作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 |
1.2.2 幼儿启蒙教育的研究 |
1.2.3 绘本设计的研究 |
1.2.4 总体评价 |
1.3 概念界定 |
1.3.1 职业启蒙 |
1.3.2 幼儿绘本 |
1.4 研究设计与过程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过程 |
第2章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应然特征的理论分析 |
2.1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创作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职业发展理论 |
2.1.2 绘本设计理论 |
2.1.3 幼儿身心发展理论 |
2.2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然特征 |
2.2.1 职业性 |
2.2.2 科学性 |
2.2.3 趣味性 |
2.2.4 形象性 |
第3章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文本比较 |
3.1 文本分析框架 |
3.1.1 职业启蒙内容 |
3.1.2 内容呈现方式 |
3.2 职业启蒙内容的比较 |
3.2.1 职业认知 |
3.2.2 自我认知 |
3.3 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
3.3.1 叙述方式 |
3.3.2 图文设计 |
3.4 小结 |
3.4.1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相同点 |
3.4.2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不同点 |
第4章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阅读效果比较 |
4.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1 观察标准的编制 |
4.1.2 实验设计 |
4.1.3 实验过程 |
4.2 实验结果 |
4.2.1 实验基本情况 |
4.2.2 实验结果比较 |
第5章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验证结论 |
5.1 职业性和科学性是正确开展职业启蒙的首要前提 |
5.1.1 职业主题明确能够给予幼儿内容更加丰富的职业启蒙 |
5.1.2 内容科学客观促使幼儿形成更加真实客观的职业认知 |
5.2 趣味性和形象性是获得良好阅读效果的重要保障 |
5.2.1 封面主题形象鲜明更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
5.2.2 图画内容形象写实能有效促进幼儿正确识别 |
5.2.3 色彩搭配协调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感受 |
5.2.4 文字表述生动形象能有效提高阅读效果 |
第6章 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创作的改进建议 |
6.1 精选职业启蒙内容,确保内容科学客观 |
6.1.1 紧扣职业主题 |
6.1.2 精选职业内容 |
6.1.3 提高客观性和科学性 |
6.1.4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
6.2 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促进职业内容表达 |
6.2.1 优化文本叙述方式 |
6.2.2 加强绘本整体设计 |
6.2.3 丰富职业内容设计 |
6.2.4 重视图文关系设计 |
6.2.5 提升色彩搭配水平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不足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参与阅读实验同意书 |
附录B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阅读实验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儿童文学阅读给予皖北农村小学生道德启示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儿童文学作品 |
(二) 阅读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儿童文学与道德教育 |
(二) 儿童文学阅读之于儿童道德成长的作用 |
(三) 农村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一章 问题发现与分析 |
一、农村小学生道德成长面临挑战 |
(一) 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榜样引导 |
(二) 闲暇生活特点凸现为“手游成瘾” |
二、农村小学生发展重要期被忽视 |
三、儿童文学阅读对于农村小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难以发挥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和步骤 |
(一) 行动研究 |
(二) 研究步骤 |
(三) 研究方法 |
二、研究场域与研究参与者 |
(一) 研究场域介绍 |
(二) 研究参与者 |
三、研究工具 |
(一) 阅读材料 |
(二) 资料搜集 |
四、研究伦理问题 |
第三章 农村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开展过程 |
一、活动准备 |
(一) 选择儿童文学阅读作品 |
(二) 活动前的调查设计 |
二、活动实施 |
(一) 以教师和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场域 |
(二) 研究活动的环境创设 |
(三) 自主阅读活动开展 |
(四) 活动问题与修正 |
第四章 资料分析与反思总结 |
一、儿童文学阅读给予农村小学生道德启示归纳呈现 |
(一) 同伴交往方面的道德启示 |
(二) 与家人相处的道德启示 |
(三) 个人成长的启发 |
二、儿童文学阅读给予农村小学生道德启示原因分析 |
(一) 作品影响的外部原因 |
(二) 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 |
三、研究总结与反思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及其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圈点批注阅读策略学习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D]. 李雨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D]. 冯婧. 喀什大学, 2021(07)
- [3]小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聂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李泽厚美育思想视域中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研究[D]. 李明惋.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D]. 范丽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D]. 冯旭.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蒋双高.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李晓迪. 鲁东大学, 2020(01)
- [9]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D]. 张媛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儿童文学阅读给予皖北农村小学生道德启示的行动研究[D]. 孟维.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