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钟柏昌,刘晓凡[2](2021)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国家发展、社会繁荣和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功利化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为"窄口径"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大概念、聚类思想、深度学习和归纳思维等为理论基础,其学理机制体现在:大概念是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是支撑创新能力的基石;聚类思想强调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为大概念提取奠定扎实基础,旨在实现学习的迁移应用;深度学习是形成专家知识结构的关键,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归纳思维是引导学生从聚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关键,旨在促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完成概念提取与内化。在该学理机制的指导下,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以大概念为基石,由"聚类教学(C1)→概念提取(C2)→关联内化(C3)→迁移创新(C4)"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推进,最终指向创新能力培养,即所谓4C教学模式(或金字塔模型)。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情境化→去情境化→情境化"的学习阶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其实施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课程内容重组、教学过程重构以及教学评估革新等方面的复杂性带给教师的挑战。
吴秉旭[3](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韦嘉玲[4](2021)在《基于实践力评价体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系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唯分数论”深入人心。教师为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进行授课,以提高学生卷面成绩。纸质测试已成为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发现学生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差悬殊,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为此我国开展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我国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地理实践力已有研究成果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仍占据主要地位,但地理实践力评价的研究较少。研究地理实践力评价需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进行,完善和优化实践活动方案是研究的关键点,本文重在通过筛选可靠性强的地理实践力评价量表,设计活动方案,研究地理实践力评价,从而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提供参考。从国内外“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和“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相关文献入手,对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评价和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在对“从做中学”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新课标和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试图解决地理实践活动方案与实际课堂教学密切结合问题、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问题。寻求可靠性强的地理实践力评价量表,将量表编制成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问卷,利用SPSS17.0计算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问卷信度达0.946,效度为0.941,量表指标具有参考性。本文采用对活动展开实地观察的方式,发现原实践活动方案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改进,设计新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完善评价机制。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原地理实践活动存在不足。不足之处有教学育人功能不显着,活动目的过于简单,未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够科学。第二,针对原地理实践活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设计新地理实践活动。研究中设计了三个地理实践活动:(1)野外考察类——以“银子岩喀斯特地貌考察”为例;(2)社会调查类——以“广西大圩古镇特色景观的调查与保护”为例;(3)科学实验类——以“观察不同土壤质地差异”为例。首先,在设计每一个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前都深入解读新课标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选取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改进,严格遵循新课标和教学目标,使活动内容设计更加贴切高中课堂教学。其次,为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安排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地理实践活动,并对设计要求进行描述。再者,针对每个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相应、具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案。研究中设计了教师实地考察、学生递交考察报告、学生参与分享交流会三种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结果更全面。在评价方案上,以量表内容为基准,共设计四个评价方案,即:(1)“银子岩喀斯特地貌考察”活动评价方案;(2)“广西大圩古镇特色景观的调查与保护”活动评价方案;(3)“观察不同土壤质地差异”实验评价方案;(4)自行设计“调查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活动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评价主体有学生本人、组内成员和带队老师,评价结果较客观全面。第三,针对地理实践活动方案提出具体实施建议,以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挥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强化落实过程,优化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效果。
白钰莹[5](2021)在《数学建模竞赛参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思琪[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深度教学实践力求解决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重知识、轻意义、浅交流的表层化现象。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是指教师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深入分析学生“知情意行”,依据深度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创设高度契合思政学科知识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学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开展深度思考和深度探究,全面掌握知识的符号表征、内在逻辑、价值意义,促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并将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根本在于发展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新样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应具有教师主导战略性、学生主体参与性性、问题导向精准性、问题解决科学性、取向进阶多维性、活动体验真实性、思维训练高阶性、知情意行关联性、知识体系整合性、价值引领层级性、教学评价发展性等典型特征。论文首先阐释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国内外深度教学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分析深度教学概念基础上,对各个学科深度教学概念进行对比,界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相对于一般教学的取向进阶;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阐释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分析近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深度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深度学习情景体验有待加强,深度教学反思力度有待提升,深度学习科学评价有待增强;针对主要问题,从深度教学设计、深度教学实施、深度教学反思、深度教学评价的教学全过程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更好发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赵菊红[7](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姚茹[8](2021)在《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纵深的重要理念与指导方向。反观当下学科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知识与行动被分离的情况。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被拆分成两个过程,这导致学生学习的是一些脱离情境且碎片化的事实、概念等,会做习题却不会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难以生成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的高度整合性、实践性、建构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培育路径之一,即实践性教学。学科实践活动便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但在实际学科课堂中,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如活动内容零散庞杂,活动过程粗浅表层等。如何优化这种形式化、浅层化的学科实践活动?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大概念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研究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从“学科”、“实践”、“活动”三个视角分析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总结出学科实践活动具有学科性、实践性、建构性、综合性、开放性五大特征,并阐述了其育人价值。第三部分归纳出学科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转换关系,揭示了学科实践活动的结构,并具体从活动范围、活动取向、活动方式三个方面将学科实践活动类型化。第四部分阐述了学科实践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归纳出其有效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论述了大概念作为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具有整合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设计优化价值与优化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学习优化价值。第六部分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活动水平五个方面建构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第七部分探讨了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以及针对中小学课堂在引入大概念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时遇到的两大难点问题,提出难点问题突破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首先,论述了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要素、结构与类型。其次,借助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从实践中发现教师对学科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及缺乏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大概念相关研究的分析,提出以大概念作为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揭示出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设计模式与难点问题突破策略,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的一线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黄立可[9](2021)在《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综合性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了“综合·探索”等四大学习领域,这使得美术教师需要利用跨学科思维进行教学。STEAM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整合性质的教育理念,结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领域知识,通过项目学习实施于教学,形成STEAM项目学习(STEAM PBL),STEAM项目学习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合作交流,在教师帮助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最后产生实体化学习成果。STEAM项目学习作为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可作为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笔者梳理了有关STEAM教育理念与项目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不少学者认为STEAM教育就是跨学科项目学习,但在美术学科中的应用较少;其次,通过以老师和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以及对课程标准的参考分析了STEAM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可行性,介绍了STEAM项目学习运用于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意义;再次,对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学习评价进行了阐述:第一,教学设计从设计要素、设计步骤和设计策略三部分进行介绍,第二,教学流程包括项目导入、建构知识与能力、探究并构建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与反思,第三,学习评价章节包括学习评价原则和学习评价指标两部分,学习评价原则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原则、尊重学生人格原则、评价标准多元原则、项目全程全员原则,学习评价指标指向了美术作品制作的水平、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利用美术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STEAM教育理念带来了一种跨学科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师在重视审美性实践和技术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跨学科知识,第二,教师在STEAM项目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依旧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三,重视美术学科的学科特征,其他领域学科知识服务于美术作品的制作,第四,结合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自主学习时间。
字建勋[10](2021)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学科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精神,顺应新时代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需求的实现路径。跨学科教学突破传统分科界限,促进学科交流和融合,将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单一型、专业型转向综合型、一转多能型转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甚至会转向多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跨学科教学,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学习互助体,共同促进综合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好适应社会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当前高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果显着,但基础教育阶段却较为薄弱。而政治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又是基础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现有理论和研究,进一步探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文章主要分为绪论部分和四个正文章节。绪论部分,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跨学科、跨学科教学、思政课跨学科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叙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评述,研究的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一章,主要介绍跨学科教学的地位和意义。跨学科教学地位体现时代需要、路径需要、动力需要和现实需要;意义则体现对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等。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大理州内五所高中的师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当前大理州高中思政课运用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阐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章,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和策略。第四章,结合当前高中思政课四本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挖掘跨学科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为教学实践提供跨学科教学素材。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2)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价值 |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辨析及其培养模式 |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
2.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及其路径 |
1. 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 |
2. 深度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要求 |
四、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构建 |
1. 聚类教学(C1) |
2. 概念提取(C2) |
3. 关联内化(C3) |
4. 迁移应用(C4) |
五、4C教学模式的案例诠释 |
六、实施4C教学模式需正视的问题 |
1. 教学内容重组的高难度与教师素养的不足 |
2. 教学过程的重塑与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 |
3. 大概念教学下的评估具有复杂性 |
(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4)基于实践力评价体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教育改革的需要 |
2.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 |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1.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研究 |
2.科学指导地理实践活动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 |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从做中学”理论 |
2.“教学做合一”理论 |
3.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地理实践力相关概念 |
2.地理实践活动相关概念 |
三、地理实践力评价 |
(一)评价方式概述 |
(二)定量分析 |
1.地理实践力评价量表 |
2.地理实践力评价量表施测 |
3.调查结果分析 |
四、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一)原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1.社会实践活动带队工作方案 |
2.原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优缺点分析 |
(二)新地理实践活动方案构建与评价原则 |
1.活动方案设计原则 |
2.活动方案构建内容 |
3.活动评价设计原则 |
(三)新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1.野外考察类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2.社会调查类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3.科学实验类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4.学生自行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
5.新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优缺点分析 |
(四)新地理实践活动实施建议 |
1.彰显育人价值 |
2.发挥教学功能 |
3.强化落实过程 |
五、总结 |
(一)结论 |
1.原实践活动方案问题分析 |
2.新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3.新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实施建议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高中地理实践力水平的划分 |
附录 Ⅲ 原活动方案 |
附录 Ⅳ 活动时间安排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理论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深度教学 |
2.1.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 |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取向进阶 |
2.2.1 知识:从符号表征到价值实现 |
2.2.2 方式: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
2.2.3 思维: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 |
2.2.4 目标:从三维结构到学科素养 |
2.3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1 学科素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价值引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3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 |
2.3.4 知情意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 |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2.1 深度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
3.2.2 深度学习情景体验有待加强 |
3.2.3 深度教学反思力度有待提升 |
3.2.4 深度学习科学评价有待增强 |
4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问题解决的对策分析 |
4.1 深度教学设计:坚持学科素养中心 |
4.1.1 深度解读学科知识 |
4.1.2 深入分析学生“知情意行” |
4.1.3 制定核心目标 |
4.1.4 设计议题活动 |
4.2 深度教学实施:优化学生学习体验 |
4.2.1 立足真实生活,创设活动情境 |
4.2.2 激活议题探究,深化学生体验 |
4.2.3 把握议题深度,发展高阶思维 |
4.2.4 注重双向交流,激发课堂参与 |
4.2.5 依托迁移应用,建构知识体系 |
4.2.6 强化价值引领,知识转化素养 |
4.3 深度教学反思:强化师生共同反思 |
4.3.1 优化教师教学反思 |
4.3.2 深化学生学习反思 |
4.4 深度教学评价:立足素养发展水平 |
4.4.1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
4.4.2 教学评价维度多面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卷) |
附录2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实践的调查问卷 (学生卷) |
附录3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研究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观察量表 |
致谢 |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8)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实践参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根本机制 |
1.1.2 学用分离:学科课堂学习中的普遍问题 |
1.1.3 研究突破:更有品质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大概念 |
1.2.2 实践活动 |
1.2.3 学科实践活动 |
1.2.4 活动设计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大概念及大概念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实践活动及学科实践活动相关研究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4.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1.4.2 活动理论 |
1.4.3 情境认知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研究思路 |
1.5.5 研究方法 |
2 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
2.1 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 |
2.1.1 学科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做与学科高度相关真实事情的学习活动 |
2.1.2 学科实践活动是强调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2.1.3 学科实践活动是涉及实践主体、客体、自我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 |
2.2 学科实践活动的特征 |
2.2.1 学科性 |
2.2.2 实践性 |
2.2.3 建构性 |
2.2.4 综合性 |
2.2.5 开放性 |
2.3 学科实践活动的价值 |
2.3.1 对学生的学习价值 |
2.3.2 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
3 学科实践活动的要素、结构与类型 |
3.1 学科实践活动的要素 |
3.1.1 分析依据 |
3.1.2 基本要素 |
3.2 学科实践活动的结构 |
3.3 学科实践活动的类型 |
3.3.1 依据活动范围的分类 |
3.3.2 依据活动取向的分类 |
3.3.3 依据活动方式的分类 |
4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
4.1 现状描述 |
4.1.1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目的与目标 |
4.1.2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类型与内容 |
4.1.3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方式与过程 |
4.1.4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效果与评价 |
4.2 经验归纳 |
4.2.1 关注学生内源性动机的生成 |
4.2.2 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发现 |
4.2.3 关注学科内容的实践性转化 |
4.2.4 关注学科问题的层层推进 |
4.3 问题梳理 |
4.3.1 活动目标松散抽象,缺乏关联性 |
4.3.2 活动内容零散庞杂,缺乏结构性 |
4.3.3 活动过程粗浅表层,缺乏深度性 |
4.4 成因分析 |
4.4.1 教师对学科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
4.4.2 缺乏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工具 |
5 大概念: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
5.1 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
5.1.1 大概念的内涵 |
5.1.2 大概念的特征 |
5.2 大概念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
5.2.1 大概念的类型 |
5.2.2 大概念的表现形式 |
5.3 大概念对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在价值 |
5.3.1 大概念的设计优化价值 |
5.3.2 大概念的学习优化价值 |
6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 |
6.1 活动目标设计 |
6.2 活动内容设计 |
6.3 活动方式设计 |
6.4 活动过程设计 |
6.5 活动水平设计 |
7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与策略 |
7.1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 |
7.1.1 依据教材与学情,明晰化大概念 |
7.1.2 基于KUDB目标模式,具体化大概念 |
7.1.3 创设主题情境,问题化大概念 |
7.1.4 选择活动类型,过程化大概念 |
7.1.5 聚焦主线与效果,评价活动水平 |
7.2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板及示例 |
7.3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难点问题突破策略 |
7.3.1 难点一:大概念的寻找与确定 |
7.3.2 难点二:学科实践活动类型的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概述 |
2.1 STEAM项目学习的含义 |
2.2 STEAM项目学习的特征 |
2.3 STEAM 项目学习理论来源 |
2.4 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 |
3 STEAM项目学习在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中的可行性 |
3.1 “综合·探索”领域和STEAM项目学习的理念一致性 |
3.2 “综合·探索”领域和STEAM项目学习符合初中生美术学习心理特点 |
3.3 关于STEAM项目学习与“综合·探索”领域的适用性调查 |
4 STEAM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中的意义 |
4.1 体现教育纲领性文件精神,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4.2 尊重初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
4.3 更新教师教学思路,促进教师能力发展 |
5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 |
5.1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要素 |
5.2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步骤 |
5.3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策略 |
6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实施流程 |
6.1 基于 STEAM 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过程 |
7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习评价 |
7.1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习评价原则 |
7.2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习评价的主要指标 |
8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实践 |
8.1 课题选择与教材分析 |
8.2 确定项目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 |
8.3 教学设计——体现设计要素,以终方为始 |
8.4 项目导入——设置导入活动,提出驱动性问题 |
8.5 建构知识与能力——统整先前学习经验,构建解决方案 |
8.6 创作美术作品——结合不同实践方式和STEAM各领域知识 |
8.7 美术作品展示——获得自我效能感,继续优化作品 |
8.8 学生学习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
8.9 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
9 反思与总结 |
9.1 反思 |
9.2 课程实施遇到的问题 |
9.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跨学科 |
(二)跨学科教学 |
(三)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及意义 |
一、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 |
(一)跨学科教学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 |
(二)跨学科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路径需要 |
(三)跨学科教学是高中思政课自我变革的动力需要 |
(四)跨学科教学是高中思政课指导生活实践的现实需要 |
二、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意义 |
(一)跨学科教学是落实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
(二)跨学科教学有利于优化和丰富高中思政的教学内容 |
(三)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四)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
第二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学生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三、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跨学科教学理念呈现“形式化” |
(二)跨学科教学内容呈现“拼盘化” |
(三)跨学科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 |
(四)跨学科教学效果呈现“空洞化” |
四、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分科教学对跨学科教学的阻碍 |
(二)教师对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和运用能力不足 |
(三)政治学科的核心地位偏离 |
(四)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
(五)跨学科教学的家长和社会认可度较低 |
第三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和策略 |
一、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中的运用原则 |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原则 |
(二)优势互补与博彩众长原则 |
(三)课堂实践与课后延伸相结合原则 |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适应原则 |
二、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策略 |
(一)全方位树立跨学科的教学理念 |
(二)多层次优化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 |
(三)宽领域夯实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基础 |
第四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 |
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学科教学 |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二)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三)音乐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跨学科教学 |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二)数学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三)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跨学科教学 |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二)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三)音乐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
四、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跨学科教学 |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二)地理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三)物理、化学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
五、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件2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J]. 钟柏昌,刘晓凡.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04)
- [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实践力评价体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研究[D]. 韦嘉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数学建模竞赛参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D]. 白钰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思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 姚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研究[D]. 黄立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D]. 字建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