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轴和车轴应用演示器

车轴和车轴应用演示器

一、轮轴及轮轴应用演示仪(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云,黄树清[1](2021)在《从“滑轮本质演示仪”谈滑轮的教学》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知道简单机械"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在滑轮教学中引入"滑轮本质演示仪",从神奇的杠杆到滑轮再到轮轴的变形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剖析滑轮和轮轴的工作特点,从现象到原理再到应用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念,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苏文建[2](2021)在《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反观现有科学课课堂,发现有些探究活动看似热闹,但其探究效率很低。为此,引入"分析现有实验器材—不断改进—完善实验器材制作方法—进行教具设计与制作"的自制教具应用模式,具有"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探究深度;化解实验难点,提高探究效率;增加实验趣味,激发探究兴趣"的优势。

王天锋[3](2020)在《科学实验说课的要领与解读》文中认为实验说课竞赛是部、省市教育装备部门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实验说课的内涵和定位的把握,成为对竞赛本身的科学理解和改进实际教学的关键要点。通过对实验说课的内涵解读,促进对实验说课的设计和展示理解。

郭倩倩,任想河,夏清华[4](2019)在《基于热缩冷胀特性的“阳光转轮”》文中提出介绍了一种物体热缩冷胀特性演示仪器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利用了橡胶在局部受热收缩的特性,在对称布满橡皮筋的转轮上受热收缩使重心偏移驱动转轮转动。仪器设计巧妙,价格低廉,易于操作,现象明显的优点,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龙冬梅[5](2019)在《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物理模型占据重要地位,原始问题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将所学物理模型应用于原始问题的解决中,反之原始问题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模型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关注初中生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迁移是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除开篇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最后的研究总结展望等外,论文重点论述的内容是:1.理论阐述。介绍有关物理模型,细化并完善初中物理人教版、教科版中涉及的物理模型;介绍有关原始问题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将原始问题分成六类,结合初中物理模型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给出原始问题的五大选取原则;最后系统阐述了迁移、迁移理论等理论基础。2.实践研究。从第三章到第四章,主要结合教育理论分析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五大学生因素、三大教师因素以及四大教材因素;并将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迁移分成:物理模型到原始问题的迁移、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的迁移和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相互迁移三类;结合教学实践列举相关案例及部分实例分析,以此为据反思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对师生的影响,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根据实践研究已初步得出结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践行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迁移不仅可行且具有一定创新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长期发展。后续还可将研究范围扩大至物理模型的章节复习,将物理模型由单一扩大至多个组合,以期优化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相互作用的效果。

郭建福[6](2018)在《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西方物理科学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翻译和编辑的书籍出发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西方物理学知识引入的一些问题。从物理实验史和学校实验运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全面的研究工作尚未展开。登州文会馆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晚清时期开办的一所文理结合的综合性学校。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物理实验发展史料的进一步扩展和挖掘,加强了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的研究,不仅整理出文会馆物理实验及其仪器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获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1.文章首次将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其不同阶段关键人物的进行研究。第一个阶段是其初创阶段,即狄考文时期,这一时期校舍简陋,生源困难。狄考文白手起家,自写教材,自制仪器,创建起物理实验室。文会馆通过自制、购买、别人捐赠逐渐添置仪器,但其实验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1882年赫士来华,带来一架较大口径的望远镜及一些仪器设备,建起了天文台,翻译《天文揭要》、《光学揭要》、《声学揭要》、《热学揭要》等物理着作,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学校物理实验室初具规模。第三阶段是伯尔根1901年接任校长,与路思义一起建设高标准实验大楼和标准化物理实验室。文章重点对赫士、路思义两位人物进行了研究。2.对登州文会馆的10个物理实验室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梳理。文章将实验部分整合为五章,按照力、热、声、光、电的顺序对实验及其仪器设备进行说明,并与同时期的国外的物理实验仪器进行横向比较以说明引进的实验水平如何,与现代的物理实验纵向相比较以说明对现代的物理实验的影响。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考证,发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大学已经有了非常发达的物理实验及其仪器设备,从而否定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学1918年前没有物理实验的观点。3.从物理教科书和实验室的内部联系出发,考察了近代科技与东西方传统技术设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主要在第三章力学实验,首先分析研究了文会馆力学实验室及其教材《格物入门》中的力学卷,并与同时期的李善兰译《重学》做了比较,再对力学实验室和流体力学实验室(即水学实验室)逐一分析说明。力学实验及其仪器包含大量的中国传统技术设备,如欹器、尖劈、翻车、杠杆、斜面、水磨、天平和砝码等,通过对这些设备的研究发现文会馆物理教学与实验,并没有如以前的翻译书籍及内容出现本土化的倾向。而恰恰相反,文会馆力图将这些中国本土的技术设备纳入到近代物理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并进行解释。4.对晚清时期,西方通过学校这一载体传入中国的先进技术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获得了一些新的看法。(1)进一步发现了登州点亮第一盏电灯的证据。(2)首次发现早在中国兴建第一条铁路时期,文会馆就有了全套的火车技术教育设备,包括当时最先进的美国产火车蒸汽机及蒸汽火车模型。(3)首次发现文会馆是开展中国近代最早的蒸汽消防车原理及操作教育的学校。通过研究发现登州是中国最早具有近代蒸汽消防车及其配套设备的三个城市之一(其她两个是香港和上海)。(4)首次发现文会馆是对学生最早进行近代化的木工、铁工以及织布机械的操作与维修职业教育的学校。(5)找到了一些狄考文与赫士往来书信以及路思义日记和家庭档案关于实验室建设的新史料。5.首次对文会馆的物理实验及其仪器进行了考察。(1)对声学仪器考察发现,文会馆拥有中国最早的录音仪器设备以及声光同步实验仪器。(2)对光学和天文实验及其仪器研究发现,文会馆有当时最先进的反射式望远镜、显微镜以及国内领先的天文观测设备,并建有先进的天文台,否定了部分学者提出的1905年,中国才有显微镜实验的说法。(3)进一步考察文会馆X光知识的引入,不但证明了文会馆光学教材《光学揭要》是最早介绍X光知识的书籍,还发现了文会馆是最早开展X光技术教育的学校,并装备有全套的X光实验设备。(4)首次发现文会馆最早在中国进行了无线电报技术教育,并拥有先进的无线电报技术设备。(5)发现文会馆拥有当时最好最先进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并拥有当时最齐全的电学实验设备。6.通过对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也带动了对整个晚清时期物理实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物理实验书籍的搜集整理和对比以及实验仪器的引进、使用和注意事项等。物理实验书籍包括国外的同时期的迦诺《初等物理学》及其译本,日本的饭盛廷造《物理学》及其译本,以及《重学》、《声学》等晚清时期的大量物理书籍的考察,这些工作也为进一步研究晚清时期的物理实验史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突破口。总之,文会馆物理实验及其仪器非常丰富,但一百多年过去了,由于以前没有规范的实验仪器名称,研究资料匮乏(本文研究的基础只有《文会馆志》中8页关于实验仪器的名称),而且有很多实验仪器随着科技发展已经被淘汰,现在对其考证非常的困难,有的已经无法对其进行查证。本文作为研究晚清时期物理实验的较早的文章,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研究晚清的物理实验中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物理实验史研究工作。

韩沁君[7](2018)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整合学科知识的关键步骤。关注复习教学的优化,教师可从中吸纳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改进复习教学设计。利用在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整合初中物理知识,优化传统复习教学模式,是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实践中的体会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等。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阐述,介绍有关复习教学的理论并定义了“实物核”,给出实物核的特点、选取原则及几例典型实物核。第三部分从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结合教育理论构建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分析其教学作用,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教学案例,再对比传统复习模式与植入实物核的复习模式,反思该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七章的总结与展望。根据实践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模式不仅可行,还有颇多创新之处,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此研究,笔者认为未来还可将研究范围从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扩大至日常教学,实物核的范围扩大至情境核、问题核等非实物核,研究还可对被试的师生进行更为深入、客观的量化测试。本文主要采用查阅文献、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提出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以期优化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效果。由于笔者的实践经验、研究时间、研究对象有限,植入实物核的复习教学案例还值得进一步优化。

张楠[8](2018)在《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类型、功能及嬗变》文中研究指明天文仪器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计时、观测、演示、占星和计算五种。这些功能或独立成器,或叠加为复合形式,构成各种已知的天文仪器。其中,具有演示功能的仪器,均可被称为天文演示仪器。天文演示仪器实际上是对某一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天文理论及其实践成果的综合体现,对天文演示仪器变迁的考察,是全面、完整书写天文学史的一个思路与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中国天文演示仪器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在天文学、社会及文化方面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仪器类型与功能在各自的转变中是否存在相应的联系?中国天文演示仪器发展直到汇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而目前国人对天文演示仪器的认知现状以及光学天象仪在国内的传入与发展,是不是有迹可循?第一章为全文绪论,对选题由来、论文意义、研究目的、思路、方法与主要概念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论述,并对既有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评论,从中探索论文的撰写线索、空间与推进方向。目前学界对天文演示仪器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无论是古代演示仪器个案的考证还是天文仪象的概念辨析,以及对近代天文演示仪器转型过程的探讨,均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第二章首先从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基本类型入手,通过对史料记载中具有演示功能的仪器进行考证,辨析了“浑象”概念中“球仪”与“环仪”的区别,并对古代天文仪象的命名规律进行了探索。中国古代盖天、浑天两种体系下皆有演示仪器,其中盖天演示仪器即盖天图(仪),而浑天演示仪器在明代前以水运天象演示为主要传统,明代后则以天球仪为主要类型。在仪象命名方面,基本遵循了演示为“象”,观测为“仪”,圆球为“象”,环规为“仪”的规律,但面对既非圆球又是演示仪器的情况时,则既有可能按照演示功能取名为“象”,又有可能按照结构类型取名为“仪”,并因此从文字记录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混乱状态。第三章对汉唐时期主要的演示仪器水运浑天仪进行分析,讨论了浑天仪除演示之外的间接测候用途,并由此对古代天文仪器的测候功能进行了追溯。水运浑天仪不仅能够完整的阐释浑天理论中所描述的天球结构,同时其运行还被用来与灵台观测结果进行即时对照,从而考察七曜的行度及历法的准确程度。“浑天仪”包括汉唐时期进行间接测候的演示仪器水运浑象,以及唐代之后具有黄道系统的直接测候仪器浑仪。这种既具有天象演示能力又可以用来进行间接测候的天文仪器制造传统,可以往前追溯至古璇玑玉衡。从玑衡到浑天仪,实际上是具有演示功能的测候仪器向具有测候功能的演示仪器的一种转变。而在唐代具有黄道系统的浑仪出现之后,演示仪器再次分化,浑象逐渐成为单纯的演示仪器,而浑仪则成为具有一定演示能力的观测仪器。第四章对宋元时大型天文演示仪器从俯察到仰观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并由此提出了追认古代“假天仪”的两个必要条件:抬头仰观与自动运转。宋元时期我国文献中记载中有三件被现代学者追认为“假天仪”的仰观天文仪器,其中张思训“太平浑仪”是一座兼具报时功能的天文钟式自动演示仪器,其天象演示部分是一种类似于“盖天图仪”的穹形天顶;第二件是《曲洧旧闻》中所记载的“苏子容铜浑仪”,作者朱弁所述为此事目前可知的唯一来源,即一例孤证,并且记录中矛盾颇多,在没有其他史料进行确证的情况下,不应据此对仪象历史进行改写,将之追认为曾真实存在的“假天仪”;第三件是元代郭守敬所制玲珑仪,其并非浑仪,亦与一般意义上的“假天仪”有所区别,这是郭守敬创制的新型演示仪器,整体呈网格球结构,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宋代仰观仪器的理念,并且很可能受到了阿拉伯天文仪器的影响。第五章通过对“天地仪”、“天球仪”与“日心说行星仪”等欧洲小型仪器的传入研究,讨论了明清时期在西器东传的背景下,天文演示仪器逐渐从皇家灵台走向民间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也是中国近代天文演示仪器转型的前奏。明代中后期开始,天文演示仪器的中西交流以欧洲传教士的民间活动与官方活动为线索随之展开。在官方,以传教士进入钦天监工作、皇家对天文演示仪器的收藏以及外国使团所带礼物为主要交流通道;而在宫廷之外,则以传教士交游、民间商品流通与知识分子的相关研制为扩散方式。小型天文演示仪器从皇家礼器、灵台密器,一步步走向民间,成为传播、教育的工具,甚至作为商品、产业流通于城市之中。第六章通过对近代之后光学天象仪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研制进行研究,再现了中国天文演示仪器最终完成近现代转型并汇入世界天象仪发展道路的转化过程。光学-机械式天象仪诞生于1923年的德国蔡司工厂,其出现颠覆了以往了天文演示方式,并使现代天文馆得以发源。在光学天象仪诞生后,国内及时对此天文演示仪器进行了介绍和传播,随后1957年建立了第一家大型天文馆,1958年开始了国产试制工作,1973年正式提出在全国建设天文馆的规划。然而我国并未参与到两次世界天文馆建设浪潮之中,并由此形成了目前天象仪、天文馆事业的格局,其中特别不能被忽视的是天文演示仪器文化传统的影响。整体来看,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发展经历了四种不同层次的嬗变:主体结构类型从环规虚球到封闭实球的变化;演示功能与间接测候功能先集中再分化,从具有演示功能的测候工具二维璇玑玉衡、图仪到具有测候功能的演示仪器三维水运浑天仪,再到球仪浑象与复合浑仪的彻底分离;观看方式俯仰之间的变化;社会功能方面,天文演示仪器从皇家灵台走向民间大众,最终完成了与世界发展并轨的现代转型。因此在结论章中,通过总结观点,将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发展变化置入到世界天象仪图景之中,从而透析其文化内蕴及现代影响。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设计制造将所见之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遵从于自然本身的运转方式和表现形式,对这种整体性不予以解构或者说不需要解构。唐代之前,中国的天文演示仪器具有明显的占候验历功能。唐代之后随着装置黄道游仪的复合型浑仪出现,以及星占在中国天学发展中主导程度的下降,演示仪器的占验功能也随之被逐渐消解,成为单纯的演示工具。但其皇家礼器功能则贯穿始终,具有明显的政治象征意义。这种文化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一种隐性基因遗留下来,影响深远。

丰亚超[9](2017)在《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速度波动会降低其工作性能,影响机器的加工精度。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展机构动力学实验教学的设备,设计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实验机构开展不同调速方法的实验研究。本文以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为对象,从方案设计、调速方法的理论研究、实验台结构设计和实验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对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将其划分为实验机构模块、速度波动调节模块、动力模块和数据采集及显示模块,并进行了各模块的方案设计,选定了实验机构和调速方法;2.针对选定的两种实验机构,研究了外加负载对其主轴速度波动的影响,并采用传统飞轮、变惯量飞轮和主动平衡减速器三种方法对其进行了速度波动调节的仿真研究;3.确定了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并按照功能要求完成了实验机构、调节机构、传动系统和检测系统的结构设计,完成了三维建模;4.针对实验机构一,进行了不同转速和不同负载下变惯量飞轮和主动平衡减速器两种方法对速度波动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其中,主动平衡减速器的调节具有更好的柔性。本文从理论、仿真和实验三个方面对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实验系统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并进行了实验机构一的调速实验,该研究成果为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应用及后续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胡兴根[10](2016)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既是学习中学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是中学物理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此,物理实验仪器对于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相比物理实验室中的厂制仪器,物理教师自制的教具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要制作出符合物理教学要求、能够很好的展示物理原理的教具,教师自身先要具备良好的动手制作教具的能力,但由于众多原因,我国大部分中学物理教师存在着对待自制教具的重视度不够、自制教具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利用“微课程”的相关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等组成部分,建构关于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并设计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实例,一方面,希望引起中学物理教师对于自制教具这项物理教研活动的重视;另一方面,丰富教师、学生关于自制教具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关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包括教具、自制教具和中学物理自制教具三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深了笔者自身对自制教具的定义、功能等多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对于自制教具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不全面、自制教具研究现状呈现零散化、个人化特点等。第三章为微课程研究综述及其特点分析,介绍了微课程的定义、给出了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定义,梳理了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第四章分析了微课程的特点,对设计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构了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对现有研究者提出的几个微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分析,建构了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的设计模式。第五章为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实例的设计,包括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的组成部分,设计和开发了杠杆放大技法、轮轴放大技法、和光学放大技法三个自制教具的微课程实例,提出了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原则。第六章为研究总结,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同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二、轮轴及轮轴应用演示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轴及轮轴应用演示仪(论文提纲范文)

(1)从“滑轮本质演示仪”谈滑轮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仪器制作
    (一)制作定、动滑轮
    (二)制作轮轴
二、构建真实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三、剖析教具结构,探寻物理本质
    (一)巧置圆点,澄清错误的前概念
    (二)拆解变形,发现物理规律
        (1)定滑轮模型
        (2)动滑轮模型
四、创新教具制作,促进学习迁移
五、结语

(2)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模型——指导教具应用的理论依据
2 实践研究——应用自制教具的探究式学习
    2.1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升探究深度
    2.2 化解实验难点,提高探究效率
    2.3 增加实验趣味,激发探究兴趣
3 反思总结——自制教具的应用展望

(3)科学实验说课的要领与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厘清“实验设计”的定位
    (一)提升教师实验教学素养
    (二)深化学生学习服务意识
二、凸显实验说课的“本体价值”
    (一)关注实验改进之于说课的价值
    (二)关注实验创新之于设计的意义
        (1)从“看不见”走向“看得见”
        (2)从“看得见”到“看得清”
    (三)关注概念学习之于实验的融合
三、把握“实验说课”的技巧
    (一)体现PPT图文同步的特征
    (二)体现文稿和语言表述的科学
四、结束语

(4)基于热缩冷胀特性的“阳光转轮”(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仪器
2 制作设计流程
    2.1 大轮与小轮的设计
    2.2 底座的设计
    2.3 轴承的选用
    2.4 橡皮筋的选用
3 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4 结束语

(5)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导向
        1.1.2 初中物理教科书与物理试题选材的趋势
        1.1.3 教学实践的感触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2 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理论综述
    2.1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
        2.1.1 物理模型
        2.1.2 原始问题
    2.2 迁移
        2.2.1 迁移的定义
        2.2.2 迁移理论
3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因素
    3.1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学生因素
        3.1.1 学习特点
        3.1.2 身心发展水平
        3.1.3 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3.1.4 思维定势
        3.1.5 生活经验
    3.2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师因素
        3.2.1 传统习题教学模式
        3.2.2 对教材资源整合能力
        3.2.3 变式引导教学
    3.3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材因素
        3.3.1 物理模型的呈现形式
        3.3.2 物理模型的编排顺序
        3.3.3 物理模型的有无
        3.3.4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差异性
4 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
    4.1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
        4.1.1 物理模型到原始问题的迁移
        4.1.2 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的迁移
        4.1.3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相互迁移
    4.2 培养初中生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实例
        4.2.1 “物理模型到原始问题的正迁移”实例
        4.2.2 “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的正迁移”实例
    4.3 实践研究结果
        4.3.1 对学生的影响
        4.3.2 对教师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
    5.4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课后对拓展“杠杆”的原始问题作业情况部分展示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英文资料
        1.2.2 中文资料
        1.2.3 小结
    1.3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分析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及其相关重要人物
    2.1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概况
        2.1.1 登州文会馆的物理教育
        2.1.2 登州文会馆实验室的三个发展阶段
        2.1.3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
        2.1.4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的特点
        2.1.5 小结
    2.2 登州文会馆的创建者——狄考文
        2.2.1 狄考文的生平及贡献
        2.2.2 对狄考文的悼念
        2.2.3 小结
    2.3 一位在华62年的美国传教士——赫士
        2.3.1 赫士简介
        2.3.2 登州文会馆时期
        2.3.3 创办山东大学堂
        2.3.4 创建华北神学院
        2.3.5 日本集中营中的抗争
        2.3.6 小结
    2.4 “南齐北燕”的建设者——路思义
        2.4.1 在齐鲁大学的岁月——教学和募捐两难的选择
        2.4.2 “在水底为码头修建基础”——为燕京大学回国募款
        2.4.3 关于募款和辞职
        2.4.4 小结
3 力学实验
    3.1 普通力学实验
        3.1.1 万有引力实验
        3.1.2 与重心有关的实验
        3.1.3 测定向心力的实验
        3.1.4 测定物体质量的实验
        3.1.5 简单机械的实验应用
        3.1.6 弹力实验
        3.1.7 小结
    3.2 流体力学实验
        3.2.1 流体静力学实验
        3.2.2 液体内部压强实验
        3.2.3 液体浮力实验
        3.2.4 流体动力学实验
        3.2.5 水磨装置
        3.2.6 《水学》及其实验室的特点
4 热学实验
    4.1 文会馆的热学教科书——《热学揭要》
        4.1.1 《热学揭要》的版本和作者
        4.1.2 《热学揭要》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4.2 热学实验
        4.2.1 关于温度变化的实验
        4.2.2 物质的热胀冷缩实验
        4.2.3 物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
        4.2.4 热辐射实验
        4.2.5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实验
        4.2.6 热传导实验
        4.2.7 小结
    4.3 蒸汽实验
        4.3.1 关于演示蒸汽机发展史的实验
        4.3.2 与火车和轮船相关的实验
        4.3.3 其它汽机功用
        4.3.4 小结
5 声学和气学实验
    5.1 文会馆的声学教科书——《声学揭要》
        5.1.1 《声学揭要》译作者及版本
        5.1.2 《声学揭要》的内容
        5.1.3 《声学揭要》的翻译及影响
        5.1.4 赫士首先翻译出版《声学揭要》的原因
    5.2 声学实验
        5.2.1 声音产生的实验
        5.2.2 声音的传播
        5.2.3 声信号与光信号的转化
        5.2.4 声音的增强与减弱
        5.2.5 声音储存实验
        5.2.6 小结
    5.3 气学实验
        5.3.1 大气压强实验
        5.3.2 大气压强的证明与测定
        5.3.3 大气压强运用实验
        5.3.4 其它的气学实验
        5.3.5 丁韪良对海陆风的解释
        5.3.6 气学实验的几个特点
        5.3.7 小结
6 光学和天文学实验
    6.1 文会馆的光学教科书——《光学揭要》
        6.1.1 《光学揭要》的内容
        6.1.2 《光学揭要》内容的特点
    6.2 光学实验
        6.2.1 光的直线传播与光表实验
        6.2.2 光的反射实验
        6.2.3 光的折射与成像
        6.2.4 光的色散实验
        6.2.5 光学元器件的应用实验
        6.2.6 光的偏振实验
        6.2.7 小结
    6.3 天文学实验
        6.3.1 天文实验相关教材
        6.3.2 天文观测研究
        6.3.3 实验室的图表展示
        6.3.4 小结
7 电磁实验
    7.1 干电实验
        7.1.1 电学教学与实验
        7.1.2 静电荷特性实验
        7.1.3 干电知识的基本应用
        7.1.4 雷电知识与防护实验
        7.1.5 电表和电铃实验
        7.1.6 电容相关实验
        7.1.7 干电机实验
        7.1.8 小结
    7.2 湿电实验
        7.2.1 电堆的制作与实验
        7.2.2 电池及其应用实验
        7.2.3 电磁的转化及应用
        7.2.4 电表及电阻相关实验
        7.2.5 电报技术类实验
        7.2.6 电话及其应用:德律风和埋革风
        7.2.7 电灯及其应用
        7.2.8 X光线实验
        7.2.9 小结
    7.3 磁学实验
        7.3.1 指南针相关实验
        7.3.2 其它磁学实验
        7.3.3 小结
    7.4 副电实验
        7.4.1 电流与磁场的相互转化实验
        7.4.2 发电机原理及应用
        7.4.3 电动机
        7.4.4 小结
8 文会馆物理实验的后续影响
    8.1 对广文中学的影响
    8.2 对潍坊地区民族工业的影响
        8.2.1 藤虎枕和华丰机器厂
        8.2.2 尹焕斋潍县信丰染印公司
    8.3 文会馆优秀毕业生代表王锡恩
9 结语
    9.1 物理实验的分类及特点
        9.1.1 教学验证类实验
        9.1.2 职业技术类实验
        9.1.3 科技创新类实验
    9.2 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的几点问题
        9.2.1 文会馆物理实验室建设的渠道与动力机制问题
        9.2.2 传入物理实验仪器的水平以及教师教育水平
        9.2.3 发现了一些关于文会馆物理实验建设的新史料
        9.2.4 实验对人才培养及地方经济的影响
    9.3 研究后续工作及展望
        9.3.1 物理实验室仪器的实物搜寻工作
        9.3.2 重建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
        9.3.3 一点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初中物理课程的理念
        1.1.2 教学实践的体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初中物理复习与实物核
    2.1 初中物理复习
        2.1.1 初中物理复习的意义
        2.1.2 初中物理复习的分类
        2.1.3 初中物理复习的方法
    2.2 实物核
        2.2.1 实物核的定义
        2.2.2 实物核的特点
        2.2.3 实物核的选取原则
        2.2.4 适合初中物理复习的典型实物核
3 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的构建
    3.1 理论基础
    3.2 教学目标
    3.3 实现条件
    3.4 操作程序
    3.5 教学评价
4 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的作用
    4.1 整合传统复习内容
    4.2 改变固化思维方式
    4.3 增加日常无意识记
    4.4 带来真实感官刺激
    4.5 系统优化繁琐情境
5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
    5.1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1.1 在单元复习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1.2 在学期复习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1.3 在综合复习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2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反思
    5.3 植入实物核复习教学与传统复习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6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对师生的影响
    6.1 对学生的影响
    6.2 对教师的影响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
    7.4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以镜子为实物核的单元复习学案
附录2:以共享单车为实物核的学期复习学案
附录3:以电热水壶为实物核的综合复习学案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8)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类型、功能及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主题与意义
        1.1.1 天文演示仪器、天象仪与浑象
        1.1.2 天文演示仪器:丰富天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维度
        1.1.3 中国的天象仪与天象仪在中国
    1.2 研究现状与推进方向
        1.2.1 天文演示仪器的相关研究
        1.2.2 机械史、人物史与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1.3 史料、方法与目标
        1.3.1 史料与文献
        1.3.2 方法与思路
        1.3.3 问题与目标
第2章 环仪、球仪与图仪: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三种类型
    2.1 古代天文演示仪器中的“浑象”
        2.1.1 “浑象”应定义为“天球仪”还是“浑天之象”
        2.1.2 记载中被称为“象”的演示仪器
        2.1.3 关于张衡水运浑象的讨论和辨析
    2.2 记载中天文演示仪器的类型辨析
        2.2.1 被称为“浑仪”的演示仪器
        2.2.2 记载中的浑天图与盖天图仪
        2.2.3 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综合讨论
    2.3 关于球仪浑象的疑问与思考
        2.3.1 球仪制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2.3.2 关于球仪浑象出现的几个问题
第3章 汉唐天文演示仪器的测候功能及其溯源
    3.1 浑天仪:“演示用浑仪”还是“测候用浑象”
        3.1.1 间接测候:张衡密室漏水转浑天仪的主要用途
        3.1.2 阐释浑天结构:浑天仪的演示功能
        3.1.3 “浑天仪”一词用法考略
    3.2 璇玑玉衡:具有演示功能的测候仪器
        3.2.1 浑天仪是璇玑玉衡遗制吗?
        3.2.2 对古代测候仪器的追溯
        3.2.3 璇玑与牙璧:文献考察及考古学讨论
第4章 宋元时期大型天文演示仪器观看视角的转变
    4.1 宋代记录中的“假天仪”
        4.1.1 仰观与自动运转:“假天仪”的两个特征
        4.1.2 “太平浑仪”:仰观天盖与水运系统的结合
        4.1.3 《曲洧旧闻》中的“苏子容铜浑仪”
    4.2 元代玲珑仪:并非观测用浑仪
        4.2.1 玲珑仪制造年谱考略
        4.2.2 玲珑仪并非明清浑仪之原型
        4.2.3 玲珑仪并非利玛窦日记中所述仪器
    4.3 玲珑仪:创新复合型天文演示仪器
        4.3.1 从“玲珑”一名看玲珑仪之形制
        4.3.2 《玲珑仪铭》新解
        4.3.3 一种推论:玲珑仪中的宋代影响与阿拉伯元素
第5章 明清时期欧洲小型天文演示仪器的传入
    5.1 西方天文演示仪器发展评述
        5.1.1 欧洲封闭天球仪的发展
        5.1.2 欧洲行星演示仪器的发展
        5.1.3 从俯视到仰视的大型天象仪
    5.2 明清欧洲天文演示仪器的东传与融通
        5.2.1 欧洲天文演示仪器的传入
        5.2.2 欧洲演示仪器制造技术的介绍
        5.2.3 清朝宫廷中的欧洲行星仪
    5.3 明清时期天文演示仪器的制造
        5.3.1 官方制造的演示仪器
        5.3.2 走向民间的欧式小型演示仪器
第6章 近代后光学天象仪在中国的传播及早期研制
    6.1 蔡司光学天象仪的诞生及在中国的传播
        6.1.1 蔡司光学天象仪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6.1.2 蔡司天象仪在中国的传入
        6.1.3 光学天象仪的早期公众影响
    6.2 国产大型光学天象仪的研制
        6.2.1 1950年代末期国产光学天象仪首次试制
        6.2.2 1970年代中国“新建天文馆规划”的提出
        6.2.3 国产大型天象仪会战
        6.2.4 大型天象仪研制成果与影响
第7章 结语: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文化功能及其影响
    7.1 中国天文演示仪器发展中的四种嬗变
    7.2 从结构看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制器之道
        7.2.1 世界图景中的中国天文演示仪器
        7.2.2 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制造思想
    7.3 从需求看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文化功能
        7.3.1 占候验历: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文化功能
        7.3.2 通天礼器: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政治功能
    7.4 天文演示仪器所蕴文化基因的现代影响....................................................................19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9)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绪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构速度波动调节的研究现状
        1.2.2 机构输入扭矩平衡的研究现状
        1.2.3 数据采集系统在动力学实验系统中的应用
        1.2.4 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实验台的功能
    2.2 实验机构的选择及方案设计
        2.2.1 需求分析
        2.2.2 实验机构一的选择
        2.2.3 实验机构二的选择
    2.3 速度波动调节模块方案设计
        2.3.1 速度波动产生的原因
        2.3.2 速度波动调节方法的选择
    2.4 动力模块的方案设计
    2.5 数据采集及显示模块的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机构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3.1 实验机构
        3.1.1 尺寸及结构设计
        3.1.2 性能分析
        3.1.3 加载方式的选择及结构设计
    3.2 实验机构二
        3.2.1 尺寸及结构设计
        3.2.2 性能分析
        3.2.3 加载方式的选择及结构设计
    3.3 外加负载对机构的影响
        3.3.1 外加负载对一般机构的影响
        3.3.2 外加负载对实验机构一的影响
        3.3.3 外加负载对实验机构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飞轮的调速研究
    4.1 传统飞轮对速度波动调节的研究
        4.1.1 飞轮的调速原理
        4.1.2 针对实验机构一
        4.1.3 针对实验机构二
    4.2 变惯量飞轮对速度波动调节的研究
        4.2.1 变惯量飞轮对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
        4.2.2 利用变惯量飞轮对实验机构一进行调节
        4.2.3 利用变惯量飞轮对实验机构二进行调节
        4.2.4 不同工况下变惯量飞轮的调节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主动平衡减速器的调速研究
    5.1 主动平衡减速器的工作原理
        5.1.1 运动学分析
        5.1.2 动力学分析
        5.1.3 主动平衡减速器的调速原理
    5.2 主动平衡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5.2.1 主动平衡器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
        5.2.2 主动平衡器控制参数的优化设计
    5.3 针对实验机构一的主动平衡器的设计研究
        5.3.1 运动学分析
        5.3.2 动力学分析
        5.3.3 主动平衡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5.4 针对实验机构二的主动平衡器的设计研究
        5.4.1 运动学分析
        5.4.2 动力学分析
        5.4.3 主动平衡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5.5 主动平衡减速器对主轴速度波动的柔性调节作用
        5.5.1 相同负载不同转速时主动平衡减速器的调速研究
        5.5.2 相同转速不同负载时主动平衡减速器的调速研究
        5.5.3 同一结构参数的主动平衡减速器对不同机构的调速研究
        5.5.4 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6.1 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及结构组成
    6.2 机械系统的设计
        6.2.1 调节机构的结构设计
        6.2.2 支撑构件的结构设计
    6.3 动力系统设计
        6.3.1 动力源的选择
        6.3.2 电磁离合器的分析及选用
    6.4 检测系统的设计
    6.5 实验台总体结构
    6.6 本章小结
7 调速实验研究
    7.1 实验系统介绍
        7.1.1 实验平台介绍
        7.1.2 测控系统
        7.1.3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7.1.4 主动平衡减速器的控制软件
    7.2 调速实验研究
        7.2.1 实验方案设计
        7.2.2 实验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本身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求
        1.1.2 上海、浙江实行高考改革试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考察
        1.1.3 微课程的兴起与发展为自制教具的广泛传播提供契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概念界定
    2.2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自制教具研究述评
        2.3.1 对自制教具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不全面
        2.3.2 对自制教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错误认识
        2.3.3 自制教具研究现状呈现零散状态
    2.4 微课程研究综述
        2.4.1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概念界定
        2.4.2 国外微课程的发展
        2.4.3 国内微课程的发展
3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
    3.1 微课程的特点及设计自制教具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1.1 微课程的体积微、时长微
        3.1.2 微课程的内容微
        3.1.3 微课程之间存在松散耦合关系
        3.1.4 微课程便于网上教学与交流
    3.2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的建构
        3.2.1 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的分析
        3.2.2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建构
        3.2.3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分析
4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实例设计
    4.1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的组成部分
        4.1.1 微视频
        4.1.2 微课件
        4.1.3 微练习
    4.2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实例
        4.2.1 实例一: 杠杆放大技法自制教具的微课程
        4.2.2 实例二: 轮轴放大技法自制教具的微课程
        4.2.3 实例三: 光学放大技法自制教具的微课程
    4.3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4.3.1 以学为主原则
        4.3.2 隐性知识可视化原则
        4.3.3 科学性原则
        4.3.4 简易性原则
        4.3.5 趣味性原则
        4.3.6 交互性原则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果
    5.2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四、轮轴及轮轴应用演示仪(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滑轮本质演示仪”谈滑轮的教学[J]. 王素云,黄树清.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1(12)
  • [2]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J]. 苏文建.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1(02)
  • [3]科学实验说课的要领与解读[J]. 王天锋.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0(05)
  • [4]基于热缩冷胀特性的“阳光转轮”[J]. 郭倩倩,任想河,夏清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0)
  • [5]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D]. 龙冬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D]. 郭建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7]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D]. 韩沁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8]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类型、功能及嬗变[D]. 张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机构动力学调速实验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 丰亚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10]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微课程设计研究[D]. 胡兴根.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车轴和车轴应用演示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