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抑价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继生[1](2021)在《公司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PO抑价指的是新股发行之初的超额收益现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独特的资本市场制度下表现地尤为明显。国内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实行核准制的主板、创业板为研究对象,对于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研究较少。科创板的设立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企业发行上市等方面采用了全新的机制设计。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一大特色是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研发投入在公司支出中占据重要比重。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IPO抑价具有相关关系。本文围绕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科技属性,研究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对IPO抑价的具体影响。本文以科创板独特的机制设计为现实依据,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以2019年7月22日至2020年12月7日的科创板已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IPO抑价负相关,即公司研发强度越高,IPO抑价率越低。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这与科创板独特的机制设计有关。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论对科创板各市场主体提出了建议,认为各市场主体在公司估值中要重视公司的研发投入指标,认真研究公司基本面,理性看待公司未来的成长与风险。本文对于丰富我国IPO抑价现象的研究、促进企业顺利发行、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李香妮[2](2021)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A股上市公司IPO抑价现象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PO抑价(IPO Underpricing)是指新股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价格远高于发行市场上初始发行价格,投资者可以获取超额无风险报酬的现象。相比于欧美等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IPO抑价现象要更为突出。由于IPO抑价现象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危害,不利于市场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所以研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IPO抑价的影响,提出在制度改革的推行过程,如何更好发挥其效果的建议,是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由于我国股票以前实行的核准制,对上市的企业门槛要求较高,核准制的审核效率方面也低于注册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PO的抑价率。本文通过研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IPO抑价现象的作用机制,对分析注册制下IPO抑价现象,以及将科创板以及创业板发行制度改革成果向整个A股市场推广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价值。本文在梳理IPO抑价相关理论后,根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及注册制特点出发,以制度改革影响的新股发行数量代表的供需关系与投资者的炒新预期为基础,提出相应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从2019年7月22日第一支科创板注册制上市的股票,截至2020年12月31日所有A股上市公司。分为在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筛选后的核准制上市的237支股票,科创板注册制上市214支新股以及创业板2020年8月4日注册制上市63支新股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选取注册制制度因素RS,首发市盈率偏离度DVPE以及当月发行股票数量NIPO三个解释变量。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新股发行制度注册制改革对IPO抑价有显着影响,但由于同时存在板块差异等原因,科创板与创业板相对于主板仍然存在IPO高抑价现象。(2)市盈率偏离程度反映了投资者的炒新预期,与IPO抑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3)注册制加快上市流程,取消对新股上市数量行政限制,影响新股当月发行数量与IPO抑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
周阔[3](2020)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文招股说明书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资本市场都出现了新股发行价格普遍低于IPO上市首日收盘价格的“异象”,被称为IPO抑价现象(IPO Underpricing)。长期以来,中国IPO抑价率只增不减,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这使得投资者承受较大的后市流通性风险,同时加剧了投资者“炒新”等非理性投机行为,进一步加大了股票价格偏离内在价值即虚高泡沫化所致的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IPO发行是资本市场吐故纳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新股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融资效率以及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在此背景下,围绕中国IPO抑价问题展开学理研究,对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披露质量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由于拟上市公司没有交易历史,投资者能够获取的公开信息较为有限,因此,招股说明书作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制作的规范性披露材料,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渠道。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向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有关发行概况、公司经营、发展定位、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因素等大量重要信息,是拟上市公司向公众展示公司发展态势及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成绩单”,其披露的信息可以分为非结构化文本信息和结构化数据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信息披露中的文本类定性“软信息”对于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并不逊色于数据类定量“硬信息”,有时对于投资者而言,文本信息甚至比财务数据信息所具有的信息含量更为丰富。那么,招股说明书所含文字陈述部分的“软信息”会不会影响IPO抑价,这一问题目前未有定论。随着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技术可得以实现。本文梳理了 IPO抑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及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总结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信息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国内外鲜有文献研究招股说明书文本特征如何影响IPO抑价。为此,本文从文本相似度、文本可读性以及文本语调这三个维度,对招股说明书全文文本特征进行立体刻画,进而探究上述文本特征是否会对IPO抑价产生影响。同时,本文进一步下沉文本层次,聚焦招股说明书第四节“风险因素”这一具体文本对象,考察了风险因素的文本规模、文本语调和风险类别条目在新股市场中的作用。本文力图从文本“软信息”和新股市场角度,给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如何影响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答案。首先,文本相似度是衡量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含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本相似度越高,特质性价值信息越少,本文分析了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创新性地使用文本相似度指标来衡量中文招股说明书文本质量,克服了现有中文文本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或指标评分来判断文本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观缺点。在理论上,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香农信息传递理论对招股说明书信息质量与IPO抑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方面,以上市时间在2014-2017年A股招股说明书为文本分析对象,考察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越高,IPO抑价程度越高,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此外,不同市场的投资者对于文本信息含量的敏感度并不相同,上述结论在中小板及创业板样本组内更为显着。因此,发行人降低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提高文本信息特质性,会使得发行人与投资者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得以缓解,表现为IPO公司自身的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中会进一步下降。其次,文本可读性影响投资者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重构招股说明书中所披露的文字信息,本文探讨了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从语义复杂性和词义陌生性两个维度,创建了中文金融文本可读性指标,以此更加准确地测度投资者对于招股说明书所含信息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进一步发展了金融文本可读性研究。在理论上,基于印象管理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同时,实证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可读性越低,IPO抑价程度越高,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同时,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会受到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以及产权性质的影响,在机构投资者高持股比例样本组内,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与IPO抑价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招股说明书可读性与IPO抑价负相关仅在非国有企业成立,上述关系国有企业内不存在。同时发现,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越低,上市首日换手率越高;招股说明书可读性较强的公司,上市后公司业绩越好。再次,管理层语调作为文本增量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考察了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基于中文语言和金融信息披露词汇特点,本文创建中文招股说明书情绪词汇列表。在理论上,以投资者非理性为研究视角,厘清了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管理层净正面语调提高了 IPO抑价程度,管理层所用正面词汇越多,IPO抑价程度越高,并未发现负面词汇对IPO抑价的显着影响;上述结论会受到信息透明度、文本可读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中的管理层语调是IPO新股长期市场表现的弱信号,并不具备持续效应;当管理层在招股说明书文本中使用了更多的正面词汇时,IPO业绩变脸的可能性更大;支付更高承销费用的拟上市公司在对外信息传递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更少的负面描述。最后,风险因素是指对发行人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持续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于IPO价值的判断,本文研究了招股说明书风险信息披露文本与IPO抑价的潜在关系。从文本规模和文本语调两个维度来刻画中文招股说明书风险披露的文本特征,并试图深入考察风险信息披露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理。同时,在拓展性分析中,本文利用L-LDA模型从风险因素文本中完成了风险主题抽取,为实现自动化风险文本分类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风险信息披露文本规模和积极文本语调显着提高了 IPO抑价水平,上述结论在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合理、公司规模较大的样本组内更为显着。同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具体风险条目总数量越多,在IPO市场上实际首日收益率越高。具体来说,财务风险条目数量与技术风险条目数量均与IPO抑价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经营风险条目数量、其他风险条目数量能够起到降低IPO抑价的作用。以上结论说明,虽然中国中小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但风险投资意识和价值投资理念仍较为薄弱,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拓宽了 IPO抑价理论的研究边界。本文尝试探讨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对IPO抑价现象的影响机理,从信息披露角度进一步拓展了 IPO抑价问题的相关研究,对该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第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测度新方法,具体包括:基于余弦相似度提出了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相似度计算的新方法;从语义复杂性和词义陌生性两个维度创建了中文金融文本可读性指标;构建了中文金融文本情感词典以测度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采用监督机器学习L-LDA模型提取了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中具体风险条目。第三,提供了文本信息如何影响资产价格的中国证据。本文以招股说明书文本为独特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为定性信息能够影响资产价格提供了有效证据。综上所述,本文对招股说明书文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中文金融文本特点,提出了金融非结构化文本信息度量的新方法。实证发现,IPO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文本可读性、文本语调以及风险文本特征均与IPO抑价存在显着关系。本研究工作拓宽了中文金融文本分析的研究范畴,从信息披露角度进一步丰富了IPO抑价问题的相关研究,同时为监管当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新思路。
郑忱阳[4](2020)在《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风险投资的管理决策中,主要讨论了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嵌入社会网络后对上市公司产生的治理效应,从网络位置视角探讨了风险投资网络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多维影响。风险投资网络由风险投资股东的联合投资行为形成,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经济主体具有信息和资源优势,一方面,网络中的风险投资股东可以通过学习效应和社会资本助力企业长久发展,实现价值投资获得长期收益,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网络带来的资源优势会助涨管理层的盲目自信,渠道和信息优势在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的同时也会导致风险投资股东的短视逐利,从而做出损害企业发展的行为。因此,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这是本文欲回答的主要问题。现有关于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的IPO阶段,对企业长生命周期的多角度、系统性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研究主要聚焦在风险投资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后的经营管理阶段,选取名列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风险投资机构构建风险投资网络,依次从上市公司的股价质量、盈余管理以及创新能力这三个反映公司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出发,通过对比风险投资持股对三者的影响,凸显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治理效应的独到之处。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发现有:第一,在上市公司的股价质量方面,以创业板IPO抑价、股价信息含量以及股价崩盘风险三个股价波动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利用不同的样本和模型检验风险投资网络和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三者的影响差异,得到了如下结论:(1)在考虑了2014年的IPO首日涨幅限价政策后,风险投资网络在创业板企业的IPO定价阶段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有助于显着降低IPO抑价;而风险投资持股对于创业板企业的IPO抑价没有显着影响。(2)风险投资网络能够显着提高上市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相比于风险投资持股,风险投资网络对于股价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强。(3)风险投资网络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而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论表明风险投资网络在上市公司的股价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治理效果。本文认为,风险投资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的筛选和认证功能,降低了IPO抑价,提高IPO定价效率;风险投资网络放大了风险投资的监督和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更加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价透明度和独立性,增加企业的异质性信息,提高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风险投资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对股价波动的风险预警效应,弱化了风险投资持股带来的管理者过度自信或代理问题而引发的股价崩盘风险。第二,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面,风险投资机构成为主要股东后长期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除了使用常见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外,本文还计算了研发投入盈余管理这一指标,揭示风险投资从盈余管理角度促进企业创新的路径,研发投入盈余管理主要体现企业对于研发费用的控制,其实质是属于真实盈余管理中的费用管理部分,本文把它单独拿出计算是为了研究企业究竟会不会通过降低研发投入费用以提高真实盈余管理。本部分的研究样本为2006—2017年除金融业、ST企业外的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通过对比风险投资网络与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得到了如下结论:(1)风险投资网络显着提高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显着影响;而风险投资持股同时加剧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2)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盈余管理没有显着影响,风险投资持股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盈余管理。(3)当风险投资根据持股周期区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时,在长期持股组,风险投资网络抑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在短期持股组,风险投资网络加剧了真实盈余管理;而风险投资的长期持股和短期持股均提高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且风险投资的短期持股也加剧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4)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创业板和非创业板后,风险投资网络仅加剧了非创业板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风险投资持股同时加剧了非创业板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二者对创业板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论表明风险投资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后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督效应。本文认为,风险投资持股促使企业进行更为激进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风险投资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风险投资持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不论是风险投资持股还是风险投资网络,均不会通过对研发投入费用的减少来进行盈余操纵,这也是风险投资从盈余管理角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当长期持股的风险投资形成社会网络时,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的长期监督效应,抑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动机,而短期持股的风险投资网络加剧了风险投资的短视逐名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动机;风险投资的自身特性和投资偏好决定了其更加关注创业板企业,对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发挥了明显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且风险投资网络弱化了风险投资持股对于非创业板企业的不利影响。第三,在上市公司的创新水平方面,本文从风险投资网络的中心度和结构洞两个维度的指标考察了网络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的影响。选取2006—2017年沪深两市除金融业、ST企业外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得到如下结论:(1)无论从中心度还是结构洞角度,风险投资网络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以及发明专利创新效率的提高;相比于风险投资持股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风险投资网络的促进作用更强,这是因为网络集聚了风险投资的“引资”和“引智”功能。(2)风险投资的社会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二者之间存在替代性,虽然风险投资的社会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均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同时拥有二者优势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3)通过对比风险投资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风险投资网络中心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优于结构洞的影响,因此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有动机去降低结构洞保留中心度优势。(4)相比于非创业板企业,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板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从创新角度来讲,风险投资依旧偏好创业板企业,风险投资网络在创业板企业中放大了风险投资的价值增值优势。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本文创新地提出了风险投资网络的集聚效应和“凹凸镜”效应。集聚效应表现在风险投资网络汇集了专业的风险投资股东、聚拢了优质社会资源,集聚了风险投资的治理效果。“凹凸镜”效应即风险投资网络像凸透镜一样放大风险投资股东的认证、监督和增值等积极影响: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IPO抑价、更高的股价信息含量、更低的股价崩盘风险以及更高的创新水平;风险投资网络像凹透镜一样缩小风险投资股东的短视和逐名等消极影响:抑制风险投资持股的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削弱风险投资持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不仅丰富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风险投资领域的相关文献,还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引进优质的风险投资股东、积极嵌入社会网络提供依据,为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效率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余思毅[5](2020)在《企业研发投入与IPO抑价 ——联合投资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是创新企业最重要的一项支出,是企业提高竞争力与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虽然研发投入与企业的价值密切相关,但也是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IPO高抑价的一个重要原因。IPO抑价是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其在资本市场上市第一天交易的价格显着高于其发行价格的现象。过高的IPO抑价不仅不利于资源的配置而且会导致强烈的市场投机现象。创业板上市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相较于主板和中小板企业研发投入更多,因此存在着更高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由研发投入引起的不对称会不会导致创业板企业更高的IPO抑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专业的投资机构,多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前的股权融资,联合投资作为一种风险投资的组成形式,因为其良好的风险分散与资源共享等优点,多被风险投资机构所采用。而联合投资天然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联系,它的介入是否对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产生调节作用以及联合投资的不同特征是否也会引起不同的作用都是值得讨论与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2009-2018年创业板成功上市的企业为样本,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以及研发投入缺失数据,共得到715个公司样本。利用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企业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联合投资对于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拓展研究联合投资的特征对于企业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研发投入越高,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严重,造成IPO抑价程度更高。(2)风险投资的介入更多的具有“逐名效应”,加剧了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的正相关性。(3)联合投资的介入没有发挥出其共享信息与资源的优势从而提高其监督与管理功能,而是更多的加重了研发投入的价值不确定,使得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的正相关程度更高。(4)联合投资中主导风投的声誉可以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主导风投声誉越高越能起到“认证效应”,降低研发投入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的正相关性。而主导风投的持股时长却不能发挥其负向调节的作用,无法通过长期持股减轻研发投入所导致的高IPO抑价率。由此本文提出了加大研发信息披露程度、选择高声誉风险投资机构、培养高度专业化的投资人员等建议。
徐茜[6](2020)在《网下配售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IPO抑价是指新股流通价格显着高于其发行价格的现象,这使得获得新股配售的投资者可以取得无风险的超额收益,对于一级以及二级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尽管国内外对于IPO抑价的研究众多,此现象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中国,IPO抑价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多数学者对于我国IPO抑价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发行公司的财务指标、发行与市场指标以及承销商声誉指标上,但是鲜少有人进行创新,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从网下配售特征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承销商与网下投资者的关系来分析其对IPO抑价的影响。自2014年证监会改革相关配售制度,赋予我国承销商自主配售新股的权力之后,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系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证明了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均有动力结为利益联盟,并且这种关系可以最终体现在网下配售的特征中,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却止步于此,没有进一步研究其对于IPO抑价的影响,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将研究进一步延伸到网下配售特征对于IPO抑价的影响上,具有创新意义。本文选取了网下配售的基本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了一定的控制变量,运用Stata 15.0,建立相关模型进行研究,并将我国2014-2019上市的全部A股进行分板块研究,分别对主板、创业板以及中小板进行回归分析。经过回归最终确定8个影响因素,分别为:网下申购询价对象家数、网下有效认购倍数、A类投资者获配占比、初步询价配售对象家数、网下配售比例、首发市盈率、首发承销及保荐费用以及首发信息披露费用。根据回归研究的结果,本文将网下配售比例作为网下配售特征的核心变量,研究网下配售特征对于IPO抑价的影响机制;通过引入网下投资者分歧度以及网上投资者情绪的变量来验证机构投资者对于IPO抑价的影响以及分析其中的影响机理。最终研究得出:网下投资者分歧度越大或网上投资者申购情绪越高,网下配售对IPO抑价的影响程度就越低。由本文的研究可知,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使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新股的询价,有利于减轻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IPO定价效率,从而缓解新股高抑价率的情况。
张晶心[7](2020)在《研发投入、承销商声誉和IPO抑价 ——基于A股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IPO成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选择的融资渠道之一。然而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明显,使得IPO抑价率居高不下,其影响因素可以从市场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考虑。从发行人角度来看,高新技术类发行公司需要持续投入资本进行研究开发,其研发投入份额虽然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却由于具有高风险性、长期性、价值不确定性以及披露不完全的特性成为加深证券市场各方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根源之一,进而成为影响IPO抑价现象的因素之一。从中介机构角度来看,承销商作为证券市场中主要的中介机构,其职责是对发行人进行尽职调查,并将调查所得结果以出具发行文件的方式向投资者传递相关信息,因此起到了调节证券市场中不同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桥梁作用。而承销商的声誉是承销商历次承销水平的市场综合评价,声誉越高的承销商,由于能够获得投资者的更多信赖和认可,也就更加被发行人尤其是高质量发行人所青睐,从而成为调节证券市场各方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关键一环,因此承销商声誉成为影响IPO抑价现象以及调节研发投入与IPO抑价之间关系的因素。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承销商声誉理论以及市场反馈理论,将现有的从研发投入、承销商声誉角度解释IPO抑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分别分析了研发投入和承销商声誉对IPO抑价的影响作用以及承销商声誉对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现象的调节作用,并相应提出假设,设计变量并构建模型;之后选用所有在2010年到2018年之间上市且披露了研发投入信息的577家A股高新技术类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假设的验证和回归结果的分析;继而对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IPO停摆的影响,是否在创业板上市的影响以及总承销费用高低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形成进一步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及验证结果得出结论。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第一,拟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对IPO抑价有正向影响作用。第二,拟上市公司所选择的承销商的声誉对IPO抑价有负向影响作用。第三,承销商声誉对研发投入导致的IPO抑价水平产生负向调节作用。第四,暂停IPO进行证券市场严格整顿有助于推动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第五,创业板以及为创业板服务的承销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容纳性和鉴别风险能力更强。第六,总承销费用既是承销商声誉发挥作用的一种催化剂,同时也是识别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效率和IPO合理定价的一种代价。最后,本文根据六个结论分别从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改善,承销商专业化能力提升,投资者教育,证券市场监管,上市板块清晰定位和承销费用制定六个方面给出政策性建议,并进行局限性分析和展望提出。
黄明长[8](2020)在《越南股票IPO抑价与股价长期表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越南股票市场从2000年成立以来,发展的时间还不到20年,但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市场规模不断地扩大、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市场流动性日益增强。目前,越南宏观经济良好,越南股票市场将于2020年加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新兴市场指数,越南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越南股票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股票市场将成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市场之一,拥有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未来将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越南股票市场的上涨也将具有了强劲的动力。在这个过程当中,越南股票市场上的IPO活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越南股市的IPO抑价问题以及IPO股票的长期表现开始成为越南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在阅读关于越南IPO文献的过程中,本人发现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第一,从2010年至2018年,越南股票市场上的IPO活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2018年,越南股市IPO有了新的突破,越南超过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地区的IPO活动中的第一位,并且,预计将在2019年至2021年仍然保持首位。可见,IPO逐渐成为越南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因此,越南IPO定价是否有效、如何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二,在所有越南IPO股票中,45.4%的股票出现异常收益率(AR)为负,在其他市场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况。这大幅降低了越南股票IPO抑价发行水平,但并不代表定价效率提高了。因此,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罕见的现象、什么因素影响到越南IPO股票的抑价发行以及长期表现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三,与美国(资本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的两个股票市场相比,在IPO问题上,越南有些地方和美国一样,有些地方和中国一样,但也有一些地方是独特的。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越南股票市场上:从IPO申购日到上市交易首日的时间距离一般比较长(个别公司达到4、5年),这与美国和中国完全不一样。因此,有理由怀疑,越南股票市场上的IPO定价问题和长期表现与美国、中国及其他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第四,过去的几年,外国投资者以及国际资本不断地进入越南股票市场,他们积极参与越南的IPO活动。随着外国投资者对IPO股票的申购比例的平均值增加,IPO股票从申购日到交易首日的异常收益率的平均值有所下降。这一点是否能说明,外国投资者的购买行为提高了越南IPO的定价效率,即降低了越南股票IPO抑价水平?第五,目前,越南政府不断地推出很多政策来吸引外国投资者参与越南IPO活动。从这些实际行动的角度出发,越南政府是否正在利用外资来降低越南公司的融资成本,并提高越南IPO的定价效率?在以上所描述的背景之下,本人觉得对“越南股票IPO抑价与股价长期表现”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首先,本文对有关IPO抑价影响因素以及股价长期表现的现有理论和实证结果进行统计和介绍;同时,了解目前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为后面的研究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本文介绍了越南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与首次公开发行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实现步骤以及外国投资者在越南股票市场上的投资情况。同时,本文将越南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活动与美国和中国做了比较。理论部分结束之后,本文进入实证部分。首先,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越南股票。在这一部分中,本文以越南股票市场IPO与其他市场的不同之处为出发点,将上市滞后(从IPO日到上市交易首日的距离)和外国投资者因素考虑进来。然后,在研究越南股票IPO长期表现的部分,本文通过计算异常收益率(AR)、累计异常收益率(CAR)、购买并持有异常收益率(BHAR)、财富相对数(WR)的四个指标来直观地考察越南IPO股票是否存在长期弱势表现的现象。为了研究越南股票IPO长期表现是否由市场因素来解释,本文再利用三因素和五因素模型来进行实证。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研究越南股票IPO长期表现的影响因素,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考察。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对越南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为:第一,越南股票市场的IPO活动存在抑价发行的现象。根据AR和MAAR的两种测量方法,越南股票市场的IPO抑价发行水平分别为14.48%、21.01%。与国际市场相比,越南股票市场的IPO抑价水平不算很高。第二,外国投资者因素与越南股票IPO抑价水平存在负相关,而上市滞后因素与越南股票IPO抑价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与越南股票IPO抑价水平有相关关系的其他因素还有:公司规模、发行价格、市场条件、超额申购比例。第三,越南IPO股票组合的异常收益率(AR)、累积异常收益率(CAR)、购买并持有异常收益(BHAR)以及财富相对指数(WR)的这四个指标都证明了越南股票市场上的IPO股票存在长期弱势表现的特征。第四,研究还发现,IPO发行规模、盈利能力(ROE)、外国投资者购买行为、IPO抑价发行水平、同期上市的公司数量和交易首日的换手率这六个因素对越南股票IPO长期表现产生影响。
欧庭基[9](2020)在《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上市公司在上市阶段需要保荐机构出具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包括了报告期内公司的财务、法律、业务等内容,是公司能否上市成功的重要文件,也是投资者在新股发行前能够得到的最具体的分析资料。一般而言,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所引用的文字或者财务数据都是从招股说明书上截取的,投资者通过媒体传播的渠道获得的信息本质上也是源于招股说明书。因此,招股说明书披露财务、法律等信息的客观性与否,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一旦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内容有失客观性,对投资者的未来利益和乐观程度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中,数据信息部分相比语言信息部分在披露的内容及形式上更加规范,这就给发行人对招股说明书语言部分进行语调管理提供了空间,影响投资者对发行人自身价值的判断,诱导投资者投资。在我国大量的投资者通常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当其对新股上市企业进行投资判断时,往往获取的信息也有限,很容易受到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的影响盲目投资,进而产生IPO高抑价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IPO抑价的研究不少,但运用文本分析法研究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新股发行首日IPO抑价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选择2007—201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1032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运用文本分析法进行语调分析,衡量招股说明书中各类语调使用程度,以量化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指标。然后进一步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下,分析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和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了在国企和非国企,制度环境好和制度环境差的情况下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和IPO抑价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与IPO抑价程度正相关;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与IPO抑价程度正相关更加显着;在制度环境越好的地区,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与IPO抑价程度正相关更加不显着。本文的结论扩展了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与IPO抑价的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完善制度。分别提出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招股说明书语调客观性;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发行制度改革,改善股票发行市场环境;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四个政策建议。
陈勇硕[10](2020)在《新发行制下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 ——基于承销商视角》文中认为从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惠于此得到了巨大的改革和发展机会,中国股票市场为国家的各方面建设筹集了巨量的资金,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的设立不仅仅是证券市场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许多规定。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市场的有效运营对整个证券市场意义重大,国内外众多学者对IPO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在我国目前的发行制度下,主承销商由保荐机构担任,当承销商有抑价动机时,发行人可能因为在乎上市资格而接受部分抑价,本文从承销商角度研究科创板新股的IPO定价水平,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研究科创板市场化程度,为推进我国IPO市场化进程,规范承销商和监督机构行为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选取科创板截至2020年1月初上市的66家企业进行定价水平分析,找出科创板新股抑价的影响因素,以新股抑价率作为切入点,从承销商的角度进行一系列的假设与回归分析,为科创板及主板市场完善定价制度、新股发行制度、监管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促使中国证券市场更好的发展与建设增砖添瓦。
二、影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抑价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抑价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IPO抑价及其原因 |
第二节 研发投入与IPO抑价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新股发行制度演变与科创板市场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演变 |
第二节 新股定价机制的演变 |
第三节 科创板运行概况 |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假设提出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设计 |
第三节 模型构建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四节 回归分析 |
第五节 进一步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A股上市公司IPO抑价现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3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说 |
3.1 我国历年IPO抑价现象解析 |
3.2 IPO高抑价率的危害 |
3.3 新股发行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对比 |
3.4 理论分析 |
3.4.1 IPO抑价现象相关理论 |
3.4.2 股票发行注册制特点 |
3.4.3 制度改革对新股供给数量的影响 |
3.4.4 制度改革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
3.5 研究假说 |
4.发行制度改革影响IPO抑价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均值差异检验 |
4.4 模型建立 |
5.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结果统计 |
5.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5.4 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文招股说明书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IPO抑价的理论基础 |
2.1.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
2.1.2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
2.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公司印象管理理论 |
2.3 投资者有限理性 |
第3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分析文献综述 |
3.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相似度研究 |
3.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可读性研究 |
3.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情感研究 |
3.4 上市公司风险信息披露文本研究 |
第4章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 |
4.1 文本相似度测度方法简介 |
4.1.1 基于WordNet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 |
4.1.2 基于word2vector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
4.2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1 问题的提出 |
4.2.2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
4.3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实证检验 |
4.3.1 研究设计 |
4.3.2 基准回归分析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异质性分析 |
4.5 本章结论 |
第5章 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 |
5.1 可读性制度背景及测度方法 |
5.1.1 “简明英语”的制度背景 |
5.1.2 已有金融文本可读性测度方法 |
5.2 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招股说明书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
5.3 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影响的实证检验 |
5.3.1 研究设计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关于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的进一步讨论 |
5.4.1 招股说明书可读性与上市首日换手率 |
5.4.2 招股说明书可读性与上市后财务表现 |
5.5 本章结论 |
第6章 招股说明书中的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 |
6.1 文本情感分析方法简述 |
6.1.1 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 |
6.1.2 基于词袋的情感分析方法 |
6.2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
6.2.1 问题的提出 |
6.2.2 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
6.3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的短期效应: 基于新股上市初期IPO抑价视角 |
6.3.1 研究设计 |
6.3.2 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影响的基本实证检验 |
6.3.3 异质性分析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关于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的进一步讨论 |
6.4.1 考虑投资者情绪的可能性影响 |
6.4.2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的中长期效应: 基于新股上市后市场表现视角 |
6.4.3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与业绩变脸 |
6.4.4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与承销商费用 |
6.5 招股说明书文本特征的综合讨论 |
6.6 本章结论 |
第7章 招股说明书风险信息披露文本对IPO抑价的影响 |
7.1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
7.1.1 问题的提出 |
7.1.2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
7.2 实证检验 |
7.2.1 研究设计 |
7.2.2 实证结果分析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异质性分析 |
7.3.1 两职合一的影响 |
7.3.2 公司规模的影响 |
7.4 拓展性分析: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文本信息含量与IPO市场反应 |
7.4.1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提取特点与相关研究 |
7.4.2 基于L-LDA的风险文本信息含量提取 |
7.4.3 实证分析讨论 |
7.5 本章结论 |
第8章 主要结论、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实践启示 |
8.2.1 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 |
8.2.2 提高投资者理性投资的意识和能力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4)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框架 |
1.3 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第3章 文献综述 |
3.1 社会网络文献回顾 |
3.1.1 董事网络的治理效应 |
3.1.2 风险投资网络的治理效应 |
3.2 风险投资文献回顾 |
3.2.1 风险投资与IPO抑价 |
3.2.2 风险投资与企业绩效 |
3.2.3 风险投资与股价信息含量 |
3.2.4 风险投资与股价崩盘风险 |
3.2.5 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 |
3.2.6 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
3.3 文献评述 |
第4章 风险投资网络对股价质量的影响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1.1 风险投资网络与创业板IPO抑价 |
4.1.2 风险投资网络与股价信息含量 |
4.1.3 风险投资网络与股价崩盘风险 |
4.2 数据与模型设定 |
4.2.1 主要变量定义 |
4.2.2 模型设定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与风险投资持股的比较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替换主要变量 |
4.5.2 内生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投资网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数据与模型设定 |
5.2.1 主要变量定义 |
5.2.2 模型设定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3.2 回归结果分析 |
5.4 与风险投资持股的比较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替换主要变量 |
5.5.2 内生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网络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 |
6.1 研究假设 |
6.2 数据与模型设定 |
6.2.1 主要变量定义 |
6.2.2 模型设定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3.2 回归结果分析 |
6.4 与风险投资持股的比较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替换主要变量 |
6.5.2 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7.1 文章结论 |
7.1.1 风险投资网络的治理效应 |
7.1.2 风险投资持股的治理效应 |
7.1.3 比较与总结 |
7.2 文章建议 |
7.3 文章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相关系数矩阵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企业研发投入与IPO抑价 ——联合投资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文章框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IPO抑价 |
2.1.1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IPO抑价研究 |
2.1.2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IPO抑价研究 |
2.1.3 基于其他理论的IPO抑价研究 |
2.2 研发投入 |
2.2.1 研发投入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
2.2.2 研发投入与信息不对称 |
2.2.3 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相关研究 |
2.3 联合投资 |
2.3.1 联合投资的定义 |
2.3.2 联合投资的优缺点 |
2.3.3 风险投资与IPO抑价 |
2.3.4 联合投资与IPO抑价 |
2.4 风险投资、研发投入与IPO抑价 |
2.5 文献述评 |
3 理论推导与假设 |
3.1 企业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 |
3.1.1 研发投入对IPO抑价作用的机理分析 |
3.1.2 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理论推导与假设 |
3.2 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的调节作用 |
3.2.1 风险投资调节作用的机理分析 |
3.2.2 风险投资发挥调节作用的理论推导与假设 |
3.3 联合投资对研发投入与IPO抑价的调节作用 |
3.3.1 联合投资调节作用的机理分析 |
3.3.2 联合投资发挥调节作用的理论推导与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择 |
4.3 研究模型选取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IPO抑价变量替换 |
5.5 拓展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性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网下配售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IPO抑价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1.3 IPO抑价文献综述小结 |
2.2 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关系研究小结 |
3 IPO抑价现状分析 |
3.1 历年IPO抑价现象分析 |
3.2 分板块比较 |
4 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
4.1 相关概念解释 |
4.2 相关理论分析 |
4.3 变量选择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4 提出假设 |
4.5 机制检验的分析与假设 |
5 实证研究 |
5.1 模型选取 |
5.2 数据来源 |
5.3 实证分析 |
5.3.1 A股市场实证分析 |
5.3.2 主板实证分析 |
5.3.3 创业板实证分析 |
5.3.4 中小板实证分析 |
5.3.5 实证结果对比 |
5.4 机制检验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研发投入、承销商声誉和IPO抑价 ——基于A股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第3章 研究假设和变量设计 |
3.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2 变量设计 |
3.3 模型构建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描述性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4 回归分析 |
第5章 进一步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
5.1 进一步检验 |
5.2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性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越南股票IPO抑价与股价长期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实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IPO抑价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关于IPO长期表现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越南学者对IPO抑价发行以及长期表现的研究 |
第三章 :越南IPO介绍 |
第一节 :越南IPO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越南IPO与美国和中国比较 |
第三节 :越南股票市场上的外国投资者 |
第四章 :越南股票IPO抑价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实证方法 |
第三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越南股票IPO长期表现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数据选取和处理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越南股票IPO长期表现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投资者的建议 |
第三节 :对政策制定部门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越南股票市场的介绍 |
致谢 |
(9)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IPO抑价的相关研究 |
1.2.2 公司财务报告语调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IPO抑价的概念及衡量 |
2.1.1 IPO抑价的概念 |
2.1.2 IPO抑价的衡量方法 |
2.2 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的概念及衡量 |
2.2.1 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的概念 |
2.2.2 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的衡量方法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印象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中国上市公司IPO抑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的影响 |
3.3 不同产权性质下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的影响 |
3.4 不同制度环境下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的影响 |
第四章 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
4.1.2 主要变量设计与测度 |
4.1.3 计量检验模型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招股说明书语调客观性 |
5.2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 推进发行制度改革,改善股票发行市场环境 |
5.4 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B(部分原始资料数据) |
(10)新发行制下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 ——基于承销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询定价制度的发展 |
2.2 IPO定价理论 |
2.2.1 IPO抑价的概念 |
2.2.2 IPO抑价理论 |
2.3 机构投资者研究 |
2.4 承销商理论 |
第3章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概述 |
3.1 新股发行机制概述 |
3.2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演变过程 |
3.2.1 监管制度 |
3.2.2 承销商制度 |
3.3 我国新股定价制度变迁 |
3.4 科创板新股发行机制概述 |
第4章 科创板IPO抑价因素分析 |
4.1 科创板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承销商因素 |
4.1.2 发行价格 |
4.1.3 发行时的市盈率 |
4.1.4 上市首日上证指数涨跌幅 |
4.1.5 募集资金规模 |
4.1.6 行业分类 |
4.2 总结 |
第5章 科创板IPO定价效率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构建承销商声誉度量模型 |
5.1.2 样本选取及来源 |
5.1.3 变量的定义 |
5.2 实证分析:承销商声誉对抑价的影响 |
5.2.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5.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
5.2.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5.3 长期价格变动率统计 |
第6章 实证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建立承销商执业评价体系 |
6.2.2 建立承销商奖惩机制 |
6.2.3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6.2.4 健全科创板相关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影响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抑价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许继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A股上市公司IPO抑价现象影响研究[D]. 李香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文招股说明书的经验证据[D]. 周阔. 吉林大学, 2020(02)
- [4]风险投资网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D]. 郑忱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企业研发投入与IPO抑价 ——联合投资的调节作用[D]. 余思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网下配售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D]. 徐茜. 山东大学, 2020(12)
- [7]研发投入、承销商声誉和IPO抑价 ——基于A股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D]. 张晶心. 山东大学, 2020(10)
- [8]越南股票IPO抑价与股价长期表现研究[D]. 黄明长.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招股说明书语调管理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D]. 欧庭基.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新发行制下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 ——基于承销商视角[D]. 陈勇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