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李玥莹[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会计现状深度调查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与会计工作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会计工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基础,能够对农村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反映和监督,不仅关系着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更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最终落地。当前,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要想大力推动农村农业农民高质量发展,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农村会计也得振兴,提升农村会计的工作水平,及时提供能够全面反映农村发展现状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只有如此,乡村振兴战略才能顺利得以实施。本文在以农村会计相关概念及会计制度作为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法,从村级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个角度对湖北省农村会计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原因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全文内容分五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并且阐明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难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农村会计的相关理论,从会计基本理论、村级组织及村集体会计规范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规范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具体介绍了会计基本理论、村级组织会计的管理模式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第三部分,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村民调查表、村干部及会计人员调查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以确保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制度环境、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有用性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当前湖北省农村会计工作的现状,发现当前农村的会计工作水平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农村会计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重视程度不够、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会计机构与人员设置不规范、会计人员素质不过硬、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监管不到位、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低。因此为了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针对农村会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就村级组织会计而言,主要包括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及建立财务信息共享机制。然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主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准则、大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会计核算规范发展、强化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来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第五部分,本文结语。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不足以及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进行摸底,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区别是与以往仅仅以理论分析为主的研究相比,得到的结论更加可靠,给出的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是鉴于笔者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有限,本文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诸如样本的选择面比较宽泛,问卷的设计没有面面俱到,存在一定的疏漏,研究对象维度的划分和指标的确定还比较粗放,不够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接下来应从扩大研究样本,用更科学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有效提高权重赋值的准确性,尽量量化分析指标,完善评价模型等方面来进行改进。
周淑妍,朱建红,王雪[3](2020)在《基于财务视角对比分析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文中认为在家电行业中,某电器企业A是龙头企业,家用空调产销量自1995年起连续23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凭借自身实力,通过占用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方式筹集到了很多免费的资金。而在20多年前广东的一家某VCD企业,也是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勇敢先行者。但结局是前者现在依旧是龙头企业,而后者却早已在1999年破产。从资金来源、品牌支撑、股权结构、与经销商的关系、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和风险控制措施6个方面对比分析两家企业成败背后的财务原因,旨在为当今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吴杏[4](2019)在《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集中探讨了湖北省农业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文章的主体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西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和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规范的方式及其评价;其次,通过对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考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就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不强,主要表现在财务基础管理水平能力不强;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低。(2)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不科学。财务机构设置不完整;岗位职责范围模糊,缺乏合理性;存在常见的家族式经营管理。(3)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4)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5)大多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鉴于这些现状问题,本文围绕湖北农业中小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的强化、财务部门的构建、财会人员设置、财务内部控制规范、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刘忠全[5](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于玉林[6](2016)在《会计国际化:不是会计去中国化而是强中国化》文中指出21世纪是和平、发展、合作和安全的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国家关系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也成为会计界重要的议题。国际化推动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有两种形式:会计国际化的跟进式不是会计去中国化;会计国际化的领引式是加强会计中国化。会计国际化的实施在于会计制度的自信、自主与创新。
崔英波[7](2013)在《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中国会计制度从建国以来,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曾经的危机和如今的逐渐繁荣,中国会计制度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其结构日益复杂,功能也逐步完善。就其变迁的趋势而言,历经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从初级到中高级的阶段,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成拥有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有序的变迁机制、较低的交易费用以及严格的监管保护制度的体系。就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而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经济对会计制度的需求,经济体制的变化成为会计制度发展的主要外在表现。当原有的会计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取得一定的进步后,其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成为限制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制度的平衡被打破,并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就要求改变和重组会计制度的结构要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会计制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趋于复杂化和合理化。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变迁的论述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均衡理论为直接理论基础,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环境、变迁主体、变迁成本及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进行梳理,并考察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会计制度如何在制度变迁各因素的推动下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升级。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为对象,分别从宏观、微观以及制度这三个维度,以产权、交易费用、变迁路径以及博弈论为视角,考察其变迁的路径和机制。通过对中国会计制度与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内的西方发达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国会计制度历史发展的复杂演进中提炼出贯穿于会计制度结构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国会计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娟[8](2011)在《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决中国企业创新投入动力不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企业目前在创新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和能力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障碍,这严重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动力的释放和能力的发挥。会计作为影响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机制,就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因此,以充分发挥会计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功能为研究目标,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制度学、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就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和途径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这对于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完善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指导创新管理实践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研究揭示了“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和路径”。首先,从会计与社会资源配置、会计与社会资源利用、会计与宏观经济运行三个方面对会计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其次从科技创新与会计的关系、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自主创新活动的特殊性、会计的专业特性和功能等方面论证了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分析了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和路径。支持机理为:会计→信息、控制功能→有关各方决策及决策实施→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资源利用→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活动。支持路径主要有三条:面向企业创新内部主体的微观激励;面向创新要素主体的微观激励;面向创新制度环境的激励。2.从会计的控制维度研究了如何发挥会计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会计可以通过其控制职能,管理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从而提高创新效率,激发企业及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的创新动力。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自主创新会计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采用调查研究和档案研究法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会计控制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构建了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相适应的会计控制理论模型,并对与其相匹配的组织、制度、人力资本、信息系统建设等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3.从会计的信息披露维度研究了如何发挥会计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首先从理论上对信息披露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一方面,随着技术创新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与其相关的人力资源、技术以及客户等无形资产由于识别、确认和计量难题,使得增加创新相关信息披露成为目前解决现行财务报告无法满足外部投资者需求的唯一选择;另一方面,创新信息披露可以通过触发声誉机制、防御性信息披露、获取“质优价廉”的要素等缓解企业创新面临的融资、人才等压力。其次,以中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自主创新信息的披露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分别从改善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的需求环境、增强企业自愿提供自主创新信息的动力、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披露的规范和引导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的披露效果提出了建议与对策。4.从会计的制度建设维度研究了如何发挥会计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会计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包括会计制度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投资活动的激励以及会计制度与企业自主创新鼓励政策的协同;其次,以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为对象调查研究了其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现状;再次,以我国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为例,对新会计准则与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协同状况进行了考察;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会计配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会计配套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并对制度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
亓同进,李海绒,姜学武,黄晓琴,常缨征[9](2009)在《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借鉴国内外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实际,分析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现代企业会计文化的思路,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并
佟爱琴[10](2008)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知识型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已有取代物质资本进而成为企业生产力关键因素的趋势。然而,由于制度的滞后性,尚未确立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公司治理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缺陷,人力资本并未得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根植于传统工业经济的会计核算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制度亟待创新,以保障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有的权益,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高效率经营。本文试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剩余索取权出发,将经济学、财务学、会计学及法学等联系并融合起来,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人力资本计量及其相关制度创新问题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建立适应知识型企业运营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人力资本计量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会计制度的创新顺应了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介入治理、价值计量及其制度创新,既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本文把知识型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以产权思想作为逻辑基础,从企业剩余索取权出发,提出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二元主体论”,由“物质至上观”演进到“共同治理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人力资本间接计量方法,构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模式、收益分配模式与会计核算模式;人力资本价值的合理计量是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和技术前提,产权制度是基础,分配制度是目的,会计制度则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1)通过分析企业的剩余权分布和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问题,得出由物质资本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分析框架下的一个特例,真正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剩余索取权分配比例的内在因素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他们各自所承担的风险的差别以及公司治理对资本收益的安排。其结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剩余收益的分享比例不断上升。(2)现有文献关于人力资本的界定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导致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产生泛化和模糊的倾向,使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一些理论拓展产生了障碍。本文以资本的产权归属作为逻辑主线,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应界定为大概念,即广义的人力资本包含智力资本与其他衍生资本,从而为人力资本理论的拓展研究铺平道路。(3)把人力资本置于知识经济理论中,分析得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成为必然。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强势地位,导致知识型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出现新的转变,必然要求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来与物质资本共享企业所有权,主张实施人力资本联合物质资本的“二元主体”共同治理。(4)提出一套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操作性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型。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定价应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指出目前居于主流的人力资本产出计量法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但企业的产出(绩效)却可以协助判断人力资本“内在价值”在企业实际运行中的有效发挥程度。主张人力资本定价采用基于市场博弈的间接定价模式: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部分由劳动力市场博弈确定,股权性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由资本市场通过股票期权模型加以动态计量。提出看涨期权模型计量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而看跌期权模型计量人力资本的“整体内在价值”,主张看跌模型才应是企业计量人力资本适宜采用的股票期权模型,并应通过“模糊计量”对“整体内在价值”进行修正,从而得出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出来的“实际价值”;在以上整体计量人力资本的“实际价值”的基础上,主张运用“谈判论”确定个体人力资本价值,尝试性地解决目前很少有人从个体角度合理计量人力资本价值的难题。(5)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是分配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现有文献未能同时考虑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和利益,本文基于两维角度系统分析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并进而指出应拓展包含人力资本产权的产权制度安排;构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新理论模式,其主要应该体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公司制度安排中的平等地位,企业应成为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的平等合约。企业的控制权归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所有,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体现各自的利益,通过企业控制权分配实现相互制约。(6)构建了共同治理观下的剩余收益的分配新模式。借鉴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传统财务理论中将企业剩余收益界定为税后收益的狭窄视野,按广义资本收益的思路,在考虑人力资本保全的基础上,界定了共同治理逻辑下的剩余收益。人力资本的增值性收益与物质资本股东的股利、债务资本的利息一起作为剩余收益分配,并且扣除顺序上都位于所得税之后,债务资本的收益即利息不再具有抵税功能,和其他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在税收方面处于了平等的地位,以合理反映共同治理观下的剩余收益的分配。(7)改进现有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使其符合共同治理观。提出会计制度创新的方向应借助资本市场计量视野向不确定性会计范式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应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建立以新会计等式为基础的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渐进式”思路是会计范式创新比较合适的现实选择;以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为基点,提出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合理摊销,会计核算系统的设计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应着重体现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共同治理观”;对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结合案例运用,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核算框架结构。由于基于“二元主体”的共同治理逻辑计量人力资本以及将人力资本合理纳入企业制度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个颇具难度的课题,所以渐趋成熟可供参考的已有相关研究不多,但是现实的困惑和理论的薄弱使得它们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限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本文仅是一次尝试性的创新研究,难免还存在诸多不足及局限。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加入到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中来,从而丰富和完善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的相关研究。
二、浅谈“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会计现状深度调查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村会计相关理论 |
2.1 会计基本理论 |
2.2 村级组织及村集体会计规范 |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规范 |
第3章 湖北省农村会计现状调查 |
3.1 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 |
3.2 问卷数据描述与分析 |
第4章 湖北省农村会计现状分析与建议 |
4.1 村级组织会计现状分析与建议 |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现状分析与建议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村民调查表 |
附录2 村干部与会计人员调查表 |
附录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3)基于财务视角对比分析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金来源相似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 |
1.1 广东某VCD企业的资金来源 |
1.2 某电器企业A的资金来源 |
2 品牌支撑 |
2.1 广东某VCD企业的品牌支撑是广告 |
2.2 某电器企业A的品牌支撑是技术 |
3 股权结构 |
3.1 广东某VCD企业的股权结构 |
3.2 某电器企业A的股权结构 |
4 与经销商的关系 |
4.1 经销商是否有定价权 |
4.2 经销商是否是股东 |
5 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
5.1 广东某VCD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
5.2 某电器企业A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
6 风险控制措施 |
6.1 广东某VCD企业的风险控制措施 |
6.2 某电器企业A的风险控制措施 |
7 结束语 |
(4)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农业中小企业界定 |
2.1.1 国内中小企业定义的划分标准 |
2.1.2 农业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
2.2 财务管理相关概念 |
2.2.1 财务管理体系与内容 |
2.2.2 财务分析 |
2.3 财务管理的规范原则 |
2.3.1 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
2.3.2 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岗位设置规范 |
2.3.3 财务组织架构管理设置 |
2.3.4 财务人员专业性规范 |
2.3.5 财务管理风险规范 |
2.3.6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
3. 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 |
3.2 对被调查企业的重点探究 |
3.2.1 湖北TH米业有限公司 |
3.2.2 湖北JY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3.2.3 湖北KK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4. 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4.1 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不强 |
4.1.1 财务管理水平能力低下 |
4.1.2 会计电算化水平普及程度低 |
4.2 财务管理机构的建立不科学 |
4.2.1 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
4.2.2 农业中小企业存在家族模式 |
4.3 财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
4.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 |
4.4.1 会计管理制度及会计档案管理不健全 |
4.4.2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4.5 企业存在财务风险 |
5. 完善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
5.1 强化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
5.1.1 会计基础核算与监督规范化 |
5.1.2 普及会计电算化管理 |
5.1.3 重视和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
5.2 完善财务部门构建和岗位设置 |
5.2.1 设立科学且合理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
5.2.2 明确财务管理岗位职责 |
5.3 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
5.4 健全财务内部控制规范 |
5.4.1 完善财务基础制度规范 |
5.4.2 促进财务会计基础资料和会计档案的保管规范 |
5.4.3 加强应收款项管理 |
5.4.4 加强资金管理 |
5.5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
5.3.1 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
5.3.2 及时进行财务状况分析 |
5.3.3 实现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监管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6)会计国际化:不是会计去中国化而是强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国际化 |
(一)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
(二)会计国际化的特点 |
(三)会计国际化的意义 |
(四)会计国际化的内容 |
二、会计国际化的跟进式不是会计去中国化 |
(一)会计中国化的内涵 |
1.会计中国化与会计国家化 |
(二)会计国际化的跟进式 |
(三)跟进式会计国际化不是会计去中国化 |
1.“会计去中国化”是对会计国际化的误解 |
2.在《企业会计制度》基础上的跟进式会计国际化去不了“会计中国化” |
三、会计国际化的领引式是加强会计中国化 |
(一)会计国际化领引手段多元化 |
(二)国际标准的制定原则 |
(三)国际标准的一般特征 |
(四)领引式加强会计中国化 |
四、会计国际化的实施在于会计制度的自信、自主与创新 |
(一)会计制度的自信 |
(二)会计制度的自主 |
(三)会计制度的创新 |
(7)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献综述 |
1.3.1 会计制度变迁研究之理论基础 |
1.3.2 将会计准则引入新制度经济学 |
1.3.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分析 |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产权理论研究 |
2.1 产权与会计 |
2.1.1 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
2.1.2 产权理论与会计 |
2.1.3 会计对产权的反映 |
2.2 会计制度与产权制度 |
2.2.1 会计制度属于产权制度的范畴 |
2.2.2 中国产权制度变革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 |
第3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理论研究 |
3.1 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分析 |
3.1.1 会计准则与交易费用 |
3.1.2 交易费用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 |
3.1.3 降低交易费用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
3.1.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几点建议 |
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
3.2.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 |
3.2.2 降低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成本的对策 |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研究 |
4.1 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 |
4.1.1 制度与会计制度 |
4.1.2 制度变迁理论 |
4.1.3 会计制度变迁的技术动因 |
4.1.4 会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向 |
4.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
4.2.1 会计制度的借鉴和探索时期(1949 年——1978 年) |
4.2.2 局部借鉴国际惯例时期(1978 年——1992 年准则颁布以前) |
4.2.3 会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时期(1992 年——2006 年准则颁布以前) |
4.2.4 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时期(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至今) |
4.3 基于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及其特征 |
4.3.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分析 |
4.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
4.3.3 导致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分析 |
4.3.4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 |
第5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5.1 会计制度与博弈论 |
5.1.1 会计制度的含义 |
5.1.2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制度的变迁 |
5.1.3 关于制度博弈论 |
5.1.4 博弈论与会计制度 |
5.2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 |
5.2.1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 |
5.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
5.2.3 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 |
5.3 从演化博弈视角看会计准则制度变迁 |
5.3.1 从演化博弈论视角分析的理论依据 |
5.3.2 演化博弈论理论分析的思路 |
5.4 会计制度变迁的寻租博弈 |
5.4.1 会计制度变迁与寻租博弈 |
5.4.2 会计制度变迁与租金的产生 |
5.4.3 会计寻租与博弈循环 |
5.4.4 反寻租的政策建议 |
第6章 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 |
6.1 西方会计制度的变迁 |
6.1.1 西方会计制度发展史 |
6.1.2 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 |
6.1.3 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原则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
6.2 中外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6.2.1 中美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6.2.2 中欧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6.3 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路径选择及其借鉴 |
6.3.1 会计准则趋同的不同路径及其优缺点 |
6.3.2 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趋同路径的选择 |
6.3.3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路径调整及未来改革方向 |
6.4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势分析 |
6.4.1 会计准则全球化的必要性 |
6.4.2 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会计准则全球化 |
6.4.3 如何应对会计准则全球化 |
6.5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必由之路——国际化 |
6.5.1 会计制度国际化是制度变迁过程 |
6.5.2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动因 |
6.5.3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
6.5.4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的创新战略 |
6.5.5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范围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范围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创新和主要观点 |
1.4.1 研究创新 |
1.4.2 主要观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创新与会计之间的关系 |
2.1.1 科技创新对会计的冲击与挑战 |
2.1.2 会计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
2.2 创新相关的财务会计问题 |
2.2.1 R&D支出的会计处理问题 |
2.2.2 创新信息的披露问题 |
2.3 创新相关的会计控制问题 |
2.3.1 创新的预算管理 |
2.3.2 创新的成本管理 |
2.3.3 创新的业绩评价 |
2.3.4 创新的激励 |
第3章 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问题研究基础 |
3.1 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3.1.1 创新概念的提出 |
3.1.2 技术创新理论 |
3.1.3 制度创新理论 |
3.1.4 创新理论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 |
3.2 自主创新的基本理论 |
3.2.1 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
3.2.2 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
3.2.3 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机理 |
3.3 会计的功能和本质 |
3.3.1 会计的功能 |
3.3.2 会计的本质 |
3.3.3 本文对会计本质和功能的界定 |
第4章 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与路径 |
4.1 会计的作用机理 |
4.1.1 会计与社会资源配置 |
4.1.2 会计与社会资源利用 |
4.1.3 会计与宏观经济运行 |
4.2 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2.1 会计与科技创新 |
4.2.2 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
4.2.3 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可行性 |
4.3 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一个分析框架 |
4.4 会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 |
4.4.1 会计与企业创新内部主体的激励 |
4.4.2 会计与企业创新外部主体的激励 |
4.4.3 会计与企业创新制度环境的激励 |
第5章 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控制 |
5.1 企业自主创新会计控制的相关理论 |
5.1.1 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管理与控制 |
5.1.2 企业对自主创新进行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
5.1.3 企业对自主创新进行会计控制的可行性 |
5.2 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控制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2.1 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
5.2.2 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控制实践:档案研究 |
5.2.3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5.3 企业自主创新会计控制模式的构建 |
5.3.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控制实践经验 |
5.3.2 企业自主创新会计控制模式的构建 |
5.3.3 企业自主创新会计控制的保障机制 |
第6章 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披露 |
6.1 企业披露自主创新信息的相关理论 |
6.1.1 企业披露自主创新信息的动因 |
6.1.2 企业披露自主创新信息的价值 |
6.1.3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的披露内容与特点 |
6.2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的披露实践及影响因素 |
6.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6.2.2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的披露概况 |
6.2.3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的具体披露情况 |
6.2.4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6.3 改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
6.3.1 改善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的需求环境 |
6.3.2 增强企业自愿提供自主创新信息的动力 |
6.3.3 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披露的规范和引导 |
第7章 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配套制度建设 |
7.1 会计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
7.1.1 会计制度及其功能 |
7.1.2 会计制度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微观制度环境激励 |
7.1.3 会计制度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宏观制度环境激励 |
7.1.4 本节小结 |
7.2 会计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微观制度环境的激励现状 |
7.2.1 固定资产准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
7.2.2 无形资产准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
7.2.3 股份支付准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
7.2.4 所得税准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
7.2.5 政府补助准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
7.2.6 借款费用准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
7.3 会计制度与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政策的协同—以税收政策为例 |
7.3.1 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机理 |
7.3.2 现行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对会计制度的要求 |
7.3.3 会计制度与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协同现状 |
7.4 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配套制度建设 |
7.4.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会计配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7.4.2 改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会计配套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
7.4.3 企业自主创新会计配套制度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10)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理论 |
2.1.1 西方企业理论的文献回顾及评析 |
2.1.2 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 |
2.1.3 企业理论总结及简评 |
2.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回顾及评析 |
2.2.1 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简评 |
2.3 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关理论 |
2.3.1 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 |
2.3.2 企业制度创新的原因 |
2.3.3 人力资本发展需要企业制度创新 |
2.3.4 企业制度创新的构成及其关系 |
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2.4.1 主流企业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
2.4.2 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
2.4.3 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所有权和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安排 |
3.1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相关理论 |
3.1.1 企业所有权的含义 |
3.1.2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 |
3.2 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收益的安排 |
3.2.1 资本收益的决定与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体地位 |
3.2.2 资本收益安排的分析 |
3.2.3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初步安排 |
3.3 人力资本介入治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知识型企业及其人力资本界定的重新思考 |
4.1 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结合企业知识理论的思考 |
4.1.1 企业知识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比较分析 |
4.1.2 对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 |
4.2 知识型企业的界定 |
4.2.1 知识型企业涵义 |
4.2.2 知识型企业的分类 |
4.2.3 知识型企业的特征 |
4.3 知识型企业资本概念的重构 |
4.3.1 传统资本的概念 |
4.3.2 企业资本的广义化 |
4.3.3 企业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其特征 |
4.3.4 企业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概念分歧 |
4.4 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界定的重新思考 |
4.4.1 智力资本及其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分析 |
4.4.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重新分类及其内涵的新界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制度的实际演变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 |
5.1 企业制度的实际演变 |
5.1.1 古典企业制度 |
5.1.2 现代公司制度 |
5.1.3 知识型企业制度 |
5.1.4 结论 |
5.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风险承担 |
5.2.1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 |
5.2.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风险承担 |
5.3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研究 |
5.3.1 企业所有权分享“单一主体论”及评析 |
5.3.2 企业所有权分享“多元主体论”及评析 |
5.3.3 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三元主体论”及评析 |
5.3.4 知识型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新论──“两元主体论” |
5.4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
5.4.1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 |
5.4.2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结论性总结 |
5.5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 |
5.5.1 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 |
5.5.2 人力资本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冲击 |
5.5.3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和定价模式研究 |
6.1 人力资本价值基本理论 |
6.1.1 人力资本价值观及其特点 |
6.1.2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前提 |
6.2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方法综述及评析 |
6.2.1 对从投入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方法的述评 |
6.2.2 对从产出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具体方法的述评 |
6.2.3 对从产出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方法的总体评价与深入分析 |
6.3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与人力资本定价的关系分析 |
6.3.1 人力资本价值难以计量 |
6.3.2 人力资本定价不等同于人力资本价值计量 |
6.3.3 人力资本定价是人力资本交易的产物 |
6.4 人力资本的间接定价方法──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
6.4.1 人力资本的属性决定了需要对人力资本进行间接定价 |
6.4.2 基于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人力资本间接定价 |
6.5 共同治理逻辑下人力资本间接定价模式──基于市场计量视野 |
6.5.1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应由劳动力市场定价 |
6.5.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应由资本市场来计量 |
6.6 计量人力资本的BLACK-SCHOLES期权模型辨析及其应用 |
6.6.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
6.6.2 人力资本看跌期权模型及其应用 |
6.6.3 人力资本看涨期权模型及其应用 |
6.6.4 两种模型计量结果的关系 |
6.7 基于看跌期权的人力资本定量研究 |
6.7.1 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群体计量 |
6.7.2 计量人力资本“实际价值”的期权模型模糊计量法 |
6.7.3 人力资本价值的个体计量 |
6.7.4 实例计量分析 |
6.7.5 基于看跌期权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式的修正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产权制度创新 |
7.1 产权与所有权 |
7.1.1 产权的定义 |
7.1.2 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
7.1.3 产权的基本性质 |
7.2 人力资本产权分析 |
7.2.1 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 |
7.2.2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 |
7.2.3 人力资本产权的深入分析 |
7.2.4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进一步分析 |
7.3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7.3.1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7.3.2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可行性 |
7.4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证分析 |
7.4.1 有限合伙制基金:管理型人力资本产权契约化 |
7.4.2 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技术型人力资本产权股份化 |
7.4.3 管理型人力资本产权延迟股份化──股票期权制与期股制 |
7.4.4 雇员持股计划(ESOP):普通人力资本产权间接股份化 |
7.5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
7.5.1 知识型企业基于体现人力资本产权的产权制度安排 |
7.5.2 知识型企业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模式 |
7.5.3 建立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保护制度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收益分配制度创新 |
8.1 知识型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基础及其原则 |
8.1.1 企业的风险承担与报酬分配──理论基础 |
8.1.2 现存的分配制度尚未考虑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现实基础 |
8.1.3 知识型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原则 |
8.2 人力资本有权取得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 |
8.2.1 人力资本的权益特征 |
8.2.2 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 |
8.2.3 人力资本逐步取得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 |
8.3 共同治理逻辑下的剩余收益观及剩余所取权的安排 |
8.3.1 对共同治理逻辑下剩余收益的新思考 |
8.3.2 剩余收益索取权安排的层次性 |
8.4 共同治理逻辑下企业收益分配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
8.4.1 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 |
8.4.2 企业分配的客体──企业收益及其评析 |
8.4.3 企业收益分配的层次 |
8.5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会计制度创新 |
9.1 知识型企业的共同治理对传统会计的挑战和影响 |
9.1.1 传统会计核算系统面临的总体挑战 |
9.1.2 共同治理观对传统会计系统的具体影响 |
9.2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会计的创新方向 |
9.2.1 确立不确定性会计范式的发展方向 |
9.2.2 建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 |
9.2.3 树立新型的会计信息产权观 |
9.2.4 建立以新会计等式为基础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 |
9.3 共同治理逻辑下会计范式的创新思路与选择 |
9.3.1 会计范式与会计模式 |
9.3.2 “渐进式”创新思路 |
9.3.3 “激进式”创新思路 |
9.3.4 会计范式创新思路的选择 |
9.4 共同治理逻辑下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 |
9.4.1 从会计学角度对“人力资本”的理解 |
9.4.2 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基点:人力资本价值运动 |
9.4.3 共同治理逻辑下人力资本的会计处理 |
9.4.4 应关注的与人力资本有关的其他核算问题 |
9.4.5 会计报告:体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同治理观 |
9.5 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案例分析 |
9.5.1 案例背景 |
9.5.2 会计计量及账务处理 |
9.5.3 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报表的应用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 |
10.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10.2 研究局限 |
10.3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浅谈“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会计现状深度调查 ——以湖北省为例[D]. 李玥莹. 长江大学, 2020(02)
- [3]基于财务视角对比分析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J]. 周淑妍,朱建红,王雪. 当代会计, 2020(05)
- [4]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会计国际化:不是会计去中国化而是强中国化[J]. 于玉林. 国际商务财会, 2016(01)
- [7]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 崔英波. 吉林大学, 2013(05)
- [8]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问题研究[D]. 王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
- [9]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文化研究[A]. 亓同进,李海绒,姜学武,黄晓琴,常缨征. 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10]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D]. 佟爱琴. 同济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