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活检组织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孙莹莹[1](2021)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不同中医体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的定量水平,初步探讨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为更好地结合中医体质学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纳入的1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理化指标结果,用双抗原夹心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抗-HBc定量水平,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理化指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HBeAg阳性CHB患者130例,其中单一体质122例,兼夹体质8例,在单一体质中,气郁质>湿热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特禀质、瘀血质。在所有患者中,气郁质37例(28.46%)、湿热质35例(26.92%)、平和质20例(15.38%)、阴虚质16例(12.31%),为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常见中医体质,共占总样本量的83.07%。2.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ALT水平、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ALT水平与血清抗-HBc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444,P<0.001)。6.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水平、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存在差异,抗-HBc定量水平可能是评估CH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2.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中医体质,ALT水平、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均存在差异,提示CHB中医体质与机体免疫状态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结合CHB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结果,中西医结合综合评估病情,更有助于CHB的防治。
林芳芳[2](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水平的分布特点及CHB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HB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2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运用新型双抗原夹心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抗-HBc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220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胆湿热证81例、肝郁脾虚证88例、肝肾阴虚证17例、脾肾阳虚证16例、瘀血阻络证18例。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为主要的中医证型,分别占40.00%、36.82%。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598,P<0.001),其中除了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392),其他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64,P<0.001),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依次是: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P=0.009)、瘀血阻络证(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水平(r=0.388,P<0.001)、AST水平(r=0.410,P<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血清HBs Ag水平(P=0.453>0.05)、HBV DNA水平(P=0.289>0.05)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125,P=0.001),且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与抗-HBc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290,P<0.001)。不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0.05)。结论:1.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ALT、AST、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正相关,揭示抗-HBc定量水平可能是反映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的抗-HBc定量、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均存在差异,提示结合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能更有利于CHB病情及预后的准确评估,更有助于CHB的精准治疗。
周怡驰[3](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李茂仕[4](2021)在《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是HBV难以彻底清除进而引起不同临床结局的根本原因,但因检测需依赖肝活检而难以临床普及;虽然外周血中无法直接检测ccc DNA,但可通过其他血清指标来反映ccc DNA的变化。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是主要的抗HBV治疗手段,但并不能直接清除ccc DNA,绝大部分的慢性HBV感染者均需长期用药。尽管高耐药屏障NAs使用后发生耐药的几率较前大为减少,但因HBV突变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耐药株的出现实际上是NAs长期治疗不可避免的临床问题。不同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和HBV DNA,HBV RNA仅由ccc DNA转录产生且不受NAs治疗的影响,可较为真实反映肝内ccc DNA的表达情况。然而,HBV RNA检测尚无公认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其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在NAs治疗耐药监测中的临床价值尚缺乏针对性研究。我们首先使用微滴数字PCR(dd PCR)技术建立了定量检测血清HBV RNA的方法,并使用商业化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对比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然后我们观察了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表型的血清HBV RNA水平,并追踪分析了恩替卡韦初治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型耐药(GR)和部分病毒学应答(PVR)患者血清HBV RNA的动力学特征以及耐药突变情况,以期为血清HBV RNA应用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监测耐药突变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获取治疗和未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各32例,平行使用dd PCR和商品化的q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使用直线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1例高浓度的HBV RNA样本进行梯度稀释,两种检测方法平行进行测定,每个梯度重复5次以明确两种方法的重复性,敏感性。2.根据常见临床指标将149例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 Ag阳性伴ALT正常(EP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PEA)、HBe Ag阴性伴ALT正常(EN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NEA)等4种临床表型。使用q PCR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并在血清HBV DNA或/和HBV RNA阴性的患者中实施肝活检。使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HBe Ag阴性患者中与ALT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3.以31例HBe 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ULN)的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 RNA水平,肝活检Scheuer评分系统对肝脏炎症评分(G)≥2判定为显着性肝炎,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血清HBV RNA水平在鉴别显着性肝炎中的价值。4.在我院肝炎数据库中筛选出5例ETV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包含了在持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被检出GR的患者3例以及未检出耐药的PVR患者2例。耐药突变的信息是采用一代测序针对血清HBV DNA检测得到。调取生物样本库中该患者从初治到随访终点之间的血清样本,以dd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观察其与HBs Ag、HBV DNA动态变化的特征,并使用三代测序技术(TGS)对部分随访点的血清HBV RNA的反转录区进行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结果1.两种血清HBV RNA检测方法在未治疗组和治疗组中的直线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12和0.874,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430,1.506)和(-1.533,1.648)。梯度稀释实验显示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检出率均为100%,CV值分别介于2.29%~10.8%和3.11%~7.33%;但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随着梯度稀释倍数的增加,检出率逐渐下降,最低检测下限(LLo D)分别约为61 copies/m L和15 copies/m L。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HBV RNA可测结果和稀释倍数之间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R2分别为0.895和0.938,P<0.0001。2.EPNA、EPEA、ENNA和ENEA四种临床表型的可测血清HBV RNA水平(log10copies/m L)分别为6.02±1.48、6.54±1.27、2.51±0.78和3.54±1.25。HBV RNA低水平(<2.0 log10 copies/m L)中以ENNA表型为主(76.9%),高水平(>6.0 log10 copies/m L)中以HBe Ag阳性表型(EPNA和EPEA)为主(98.1%)。在EPNA、EPEA和ENEA中,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8(P=9.480×10-9)、0.687(P=2.621×10-8)、0.769(P=6.686×10-9),但在ENNA表型中,两者没有显着性相关关系(r=0.324,P=0.075)。在EPNA、EPEA表型中,血清HBV RNA与HBs Ag呈现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P=2.999×10-6)和0.637(P=4.993×10-7),但在HBe Ag阴性表型中则无此显着相关性。血清HBV DNA和HBV RNA水平均是与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650(1.640~4.282),P=6.823×10-5和2.570(1.541~4.286),P=2.971×10-4。血清HBs Ag水平则处于接近于显着性的状态(P=0.053)。7例血清HBV DNA阴性,但RNA阳性的患者肝组织活检均显示为中度或重度肝脏炎症(G≥2)。3.血清HBV RNA水平具有鉴别HBe Ag阴性、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ULN)患者显着性肝炎的能力,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0.549,0.925),P=0.029,而HBV DNA则不具有这种能力(P=0.248)。根据最大优登指数得出HBV RNA用于鉴别肝脏显着性炎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81 log10 copies/m L,此时敏感度73.7%,特异度66.7%,准确度71.0%。4.患者GR1、GR2和GR3分别在其抗病毒治疗第208、186及142周时检测出了耐药突变,在这时间点之前,3例患者血清HBV RNA持续>4.0 log10 copies/m L。2例PVR患者在我们观测的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RNA持续>6.0 log10 copies/m L。患者GR1和GR2在换用或者加用TDF之后,血清HBV RNA水平分别在此之后的26、22周时下降了1.63 log10和2.58 log10,HBV DNA水平则分别从4.40 log10和3.44 log10均降至LLo D,而HBs Ag则几乎没有变化(分别上升0.03log10和下降0.02log10)。3例GR患者和2例PVR患者的血清HBV RNA的RT区耐药位点突变结果与HBV DNA的耐药位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HBV RNA RT区长期监测发现,患者GR1和GR3在耐药发生之前没有观测到常见耐药位点的突变,而GR2患者则从初治开始就具备rt L180M+M204I突变。结论:1.我们使用dd PCR建立的方法和q PCR方法均是可靠的血清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低浓度血清样本的检出是困难的,但可以增加重复检测次数来改善;2.血清HBV RNA在不同临床表型中的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清HBV RNA可以用于未治慢性HBV感染者病情的评估。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均是未治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血清HBV DNA阴性患者中检测HBV RNA是必要的,血清HBV RNA可补充HBV DNA用于反映肝脏炎症;3.在未经治疗的正常或者轻度ALT异常(ALT<2×ULN)的HBe Ag阴性患者中,血清HBV RNA可以用来判定肝脏炎症程度但HBV DNA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这部分患者可通过血清HBV RNA水平作为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依据;4.血清HBV RNA水平以及利用HBV RNA测序分析适合用于长期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As抗病毒疗效和基因耐药突变的发生。总之,血清HBV RNA作为一个病毒学指标,可在血清HBV DNA阴性或者ALT<2×ULN的未治HBe Ag阴性患者中用于肝脏炎症的评估;血清HBV RNA也适合用于持续NAs治疗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评估以及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进而帮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管理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丁文斌[5](2020)在《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 RNA)作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反转录模板以及HBV聚合酶蛋白(polymerase,Pol)和核心抗原(HBV core antigen,HBc Ag)的翻译模板,在HBV的生命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外周循环血中可以稳定的检测到HBV RNA,且血清HBV RNA主要以pg RNA的形式存在于CHB的外周循环中;在长期服用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s,NAs)抗病毒治疗,血清HBV DNA水平在临床上为阴性(即未检出)的CHB患者中,其血清pg RNA表达水平不但与肝内pg RN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还可以反映出CHB患者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4,5]。此外,还有许多研究提出血清pg RNA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评价NAs抗病毒治疗效果,检测NAs治疗中的病毒突变以及指导NAs治疗的安全停药[6-10]。然而,pg RNA在HBV相关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尚不明确。此外,相关研究报道α干扰素2a(Interferon-α-2a,IFN-α-2a)可以抑制pg RNA的转录,且在HBV相关HCC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术后IFN-α-2a辅助治疗能够降低他们HCC的复发率并提高总体生存率,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11-13]。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探索了pg RNA在HBV相关HCC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其次,我们探索了干扰IFN-α-2a除了直接抗肿瘤作用外,能否通过抑制pg RNA发挥预防HBV相关HCC发生和进展的作用。本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从本中心临床样本库中选取了136例术前服用NAs药物抗病毒治疗至少48周,血清HBV DNA阴性的慢乙肝肝癌患者,对其术前的血清,术中切除的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g 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癌旁组织中pg RNA的表达高于癌组织,且血清pg RNA表达与癌旁组织pg 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3,p<0.001)。接下来我们根据患者血清pg RNA的表达水平,使用中位数法把患者分为血清pg RNA高表达组和血清pg RNA低表达组,然后对其基本临床病理学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血清pg RNA高表达不但与更低的肿瘤分化程度(p=0.014),更严重的肝脏炎症程度(p=0.006),纤维化程度(p=0.013)及肝硬化(p=0.040)相关,而且还与HBV e抗原(HBV e antigen,HBe Ag)阳性(p=0.004)和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 Ag)滴度(p=0.007)密切相关。此外,血清pg RNA高表达在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更短(p=0.0166),肝癌的累计复发率(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CRR)更高(p=0.0157)。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pg RNA高表达是肝癌患者手术后死亡(OS:95%CI=1.197-3.356,p=0.008)和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RR:95%CI=1.167-3.058,p=0.010)。对临床数据的分析提示pg RNA可能在HCC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通过体内体外等功能实验进一步探索pg RNA在肝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我们使用pg RNA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成功构建了稳定干扰pg RNA的Hep G2.2.15肝癌细胞系。同时,我们使用pg RNA全长过表达质粒成功在肝癌细胞Hep G2.2.15和Huh7中过表达了pg RNA并挑取了稳定过表达单克隆。Cell Counting Kit-8(CCK-8),克隆形成,Ed U,细胞流式,成球及体内和体外绝对稀释等实验表明敲低pg RNA的表达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抑制肝癌细胞的抗细胞凋亡能力,同时抑制肝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简称干性)和成瘤能力;而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pg RNA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抗凋亡能力,干性及成瘤能力进一步增强。体内外功能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g RNA与HCC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在探索pg RNA促进HBV相关HCC发生和进展的机制研究过程中,通过RNA pull-down实验[14],银染实验和蛋白质谱分析,我们发现pg RNA可与一个经典的促癌分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 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 RNA binding protein 3,IGF2BP3)直接结合并相互调节。接下来,我们又通过RNA pull-down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RNA免疫共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和RNA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共聚焦等实验进一步验证了pg RNA与IGF2BP3的直接相互结合作用,且两者结合后pg RNA的稳定性得到增强。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我们发现pg RNA通过海绵样吸附mi RNA-let-7e-5p,在转录后修饰水平上调IGF2BP3的表达。此外,通过细胞功能的加减法实验,我们发现过表达pg RNA对肝癌增殖能力和干性的促进作用可以被进一步干扰IGF2BP3所阻断。总之,我们的研究发现在CHB患者体内,pg RNA与IGF2BP3之间存在相互调节作用。一方面,pg RNA与IGF2BP3直接结合,且两者结合后pg RNA的稳定性会升高;另一方面,pg RNA可通过海绵样吸附作用,隔离IGF2BP3抑制性的mi R-let-7e-5p,增加IGF2BP3 m RNA的稳定性,从而在转录后修饰水平上调IGF2BP3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我们第一部分部分的研究发现pg RNA-IGF2BP3信号轴在HBV相关HCC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我们探索IFN-α-2a能否通过抑制HBV-pg RNA,进而抑制HBV相关HCC的发生和进展。我们使用IFN-α-2a处理Hep G2.2.15肝癌细胞不同的时间段后,对pg RNA和IGF2BP3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当我们使用IFN-α-2a处理细胞0-24 h时,pg RNA和IGF2BP3 m RNA的表达从处理4 h后开始明显下降,但IGF2BP3蛋白水平未明显变化。接下来,我们使用IFN-α-2a处理细胞更长的时间(0-7天),结果显示pg RNA和IGF2BP3的m RNA的表达水平从处理4 h起开始明显下降,IGF2BP3蛋白水平从处理24 h后开始明显下降。此外,当我们用IFN-α-2a处理不表达pg RNA但遗传背景与Hep G2.2.15相同的Hep G2细胞相同时间后,IGF2BP3无论在m RNA还是蛋白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结果提示IFN-α-2a无法直接下调IGF2BP3的表达,而是通过抑制pg RNA进而下调IGF2BP3的表达,发挥抑制HCC进展的作用。接下来,我们通过体内体外细胞功能加减法实验进一步验证IFN-α-2a是否通过抑制pg RNA发挥抑制HCC发生和复发的作用。首先,我们使用IFN-α-2a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处理pg RNA过表达单克隆和对应的阴性对照单克隆细胞。结果显示pg RNA的过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IFN-α-2a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和干性的抑制作用。接下来,我们使用pg RNA过表达单克隆和对应阴性对照单克隆细胞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并使用IFN-α-2a或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处理相应的裸鼠。结果显示过表达pg RNA后可以部分逆转IFN-α-2a对皮下荷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综上,这些结果提示IFN-α-2a除了直接抗肿瘤生长作用外,在HBV相关HCC中还可以通过阻断pg RNA-IGF2BP3轴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干性,最终发挥抑制HCC进展的作用。相关研究已发现IFN-α-2a可以抑制pg RNA的转录[15]。此外,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在HBV pg RNA的5’和3’末端茎环结构上存在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位点,且m6A修饰程度增强后,HBV的所有转录本(包括pg RNA)的稳定性及相应的翻译产物会被下调[16]。因此,我们接下来探索IFN-α-2a处理对pg RNA稳定性及其m6A修饰的影响。通过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转录抑制实验并进一步计算pg RNA半衰期,我们发现经IFN-α-2a处理48 h后,pg RNA的稳定性明显下调。接下来我们通过基因特异性m6A q PCR,进一步验证IFN-α-2a处理对pg RNA的m6A修饰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α-2a处理能够明显增加pg RNA的m6A修饰水平。同时我们也检测了经IFN-α-2a处理后,m6A修饰过程中三个重要蛋白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 3,METTL3),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 14,METTL14)以及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的表达变化[17]。结果显示,经IFN-α-2a处理的Hep G2.2.15细胞中METTL3和METTL14的表达明显升高,而FTO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IFN-α-2a可能通过上调肝癌细胞中甲基转移酶METTL3和METTL14的表达同时下调去甲基酶FTO的表达,进而增加pg RNA的m6A修饰水平。综上所述,我们该部分的研究发现IFN-α-2a除了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外,在HBV相关HCC中还可以通过增加HBV-pg RNA的m6A修饰水平,促进pg RNA的降解,从而抑制pg RNA-IGF2BP3信号轴,发挥预防HCC发展的作用。
梁程飞[6](2020)在《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虽然在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已经有了一些无创的检测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但针对儿童患者的相应有效标志物却很少。目的:评估现有的无创方法,并探讨其他可能的参数,以诊断儿童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方法:我们回顾性纳入57名接受过肝脏活检的慢性乙肝儿童。采用Scheuer组织学评分系统对肝活检标本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进行评估。我们分析了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临床、血液、生化、病毒参数的差异,并同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诊断S≥2的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评估非侵入性检测,包括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FIB4指数和伽玛-谷氨酰胺转肽酶(GGT)与血小板比率(GPR),并与新模型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学分析显示,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在年龄较大或男性儿童中更为严重。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纤维化分期与年龄,GGT呈正相关,而与AL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35、-0.322)。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GGT和ALP是S≥2的独立因子,然后输出一个等价转换模型P=e^[0.289*年龄(y)+0.032*GGT(U/L)-0.031*ALP(U/L)+3.721]。对于显着性纤维化的诊断,FIB4和GPR的ROC曲线(AUC)下面积分别为0.802和0.705,APRI无统计学意义。FIB4和GPR的敏感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分别为90.5%、66.7%、61.3%、92.3%、2.7、0.14和47.6%、91.7%、77.0%、75.0%、5.7、0.57。新模型对于诊断显着纤维化的AUC为0.893,Se=81.0%,Sp=88.9%,PPV=80.9%,NPV=88.9%,LR+=7.3,LR-=0.21,表现优于FIB4和GPR。结论:由年龄、GGT和ALP构成新的非侵入性模型对于显着的纤维化有很好的诊断能力,优于FIB4以及GPR等模型,该模型有望成为指导儿童CHB治疗和随访的一个良好指标。
思广慧[7](2020)在《甘肃省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疾病。HBV感染是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是乙肝大国,为HBV中高流行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5.49%,每年约有26.3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癌等乙肝相关并发症,所以HBV感染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甘肃省武威市又是乙肝高发区,HBsAg阳性率为6.51%。该地区乙肝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以武威市肿瘤医院肝胆中心院区作为研究现场,对武威市一区三县的3043例HB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乙肝相关实验室检测,摸清该地区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HBV感染人群的HBV DNA复制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HBV感染人群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HBV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于2018年8月-2019年10月,通过多种途径在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以及天祝藏族自治县(一区三县)进行全民宣传,在甘肃省武威市肿瘤医院肝胆中心院区对武威市HBV感染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乙肝相关实验室检测(包括乙肝三系统、肝功七项、HBV DNA、腹部彩超和FibroScan)。通过课题组自主研发的Equry在线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Graphpad Prism软件作图。所有资料均采用构成比或率进行统计描述,血清学模式与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联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HBV DNA复制的影响因素中,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中,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1)本次研究共纳入3043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HBV感染者男:女=1.42:1,平均年龄为44.75±12.7岁,主要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55.2%);职业以农民为主(50.3%)。(2)未进行疫苗接种(69.7%)的HBV感染者构成比高于接种过乙肝疫苗的HBV感染者;具有乙肝家族史(51.0%)的HBV感染者构成比高于无乙肝家族史的HBV感染者。(3)武威市HBV感染人群中,HBV-M表达模式主要分为9类。主要流行的模式为:模式1(HBsAg、HBeAb、HBcAb三项指标阳性,俗称“小三阳”)1490例(49.0%)、模式2(HBsAg、HBcAb两项指标阳性)764例(25.1%)、模式3(HBsAg、HBeAg、HBcAb三项指标阳性,俗称“大三阳”)463例(15.2%)。(4)HBV DNA、ALT、AST、DBIL、γ-GT、LSM值、CAP值以及腹部彩超结果均与“小三阳”模式、“HBsAg、抗-HBc阳性”模式、“大三阳”模式之间存在关联性,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HBV DNA复制的因素:女性(OR=1.41,95%CI:1.17-1.69)、ALT阳性(OR=1.60,95%CI:1.32-1.95)、HBeAg阳性(OR=4.40,95%CI:3.42-5.66)、抗病毒治疗(OR=0.32,95%CI:0.27-0.38)。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HBV感染人群肝纤维化因素:男性(OR=2.23,95%CI:1.69-2.94)、30年龄组(OR=1.75,95%CI:1.02-3.02)、40年龄组(OR=2.49,95%CI:1.48-4.19)、50年龄组(OR=3.51,95%CI:2.09-5.91)、民勤县乙肝人群(OR=1.89,95%CI:1.27-2.80)、乙肝家族史(OR=1.51,95%CI:1.14-1.99)、抗病毒治疗(OR=0.40,95%CI:0.31-0.52)。结论1.武威市HBV感染人群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农民感染人数最多。2.武威地区乙肝人群主要流行的血清学模式为“小三阳”、“HBsAg、抗-HBc阳性”、“大三阳”。3.女性、ALT阳性状态、HBeAg阳性状态、无抗病毒治疗史均会使HBV感染人群的HBV DNA病毒复制的风险增高。4.男性、年龄越大、具有乙肝家族史、无抗病毒治疗史的人群会使HBV感染人群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增高。
赵辉,杨扬,徐骁[8](2020)在《肝脏移植标准数据集》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提升肝脏移植大数据沟通交流和合作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在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相关分会和学组的指导与支持下,参考国内外信息标准结合相关领域内的指南、数据规范及专家共识,同时兼顾中国肝移植注册等系统的填报需求,编写了《肝脏移植标准数据集》,以推进肝脏移植领域的信息标准化工作,提高临床信息资源采集质量,助力肝脏移植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苏淑婷[9](2019)在《CK18-M30及CK18-M65在NAFLD及慢性HB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K18-M30和CK18-M65在NAFLD、慢性HBV感染和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患者临床诊断及疾病进展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8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159人,其中NAFLD患者21人、慢性HBV感染患者57人、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患者81人。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病理活检,标本经我院病理科两位医师独立盲法阅片。采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查化验结果(肝纤维化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毒标志物及肿瘤标志物等)及血液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CK18-M30和CK18-M65水平。依据病理资料分组,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患者CK18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K18-M30与NAFLD患者NAS、小叶内炎症、ALT、AS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46、0.518、0.712、0.586;与肝脂肪变和肝细胞气球样变无关。2.肝纤维化程度重NAFLD患者CK18-M30水平高(P<0.05),CK18-M30区分轻度纤维化和中重度纤维化的截断值为174.6U/L,灵敏度为0.615,特异度为1。3.CK18-M65与NAFLD患者NAS、小叶内炎症等病理学指标和ALT、AST等临床指标均无关。4.活动性HBV感染患者CK18-M30和CK18-M65均高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P<0.01)。两指标均可区分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活动性HBV感染患者:CK18-M30诊断炎症活动的截断值为62.72U/L,灵敏度为0.79,特异度0.6;CK18-M65截断值为441.41U/L,灵敏度为0.46,特异度为1。CK18-M30诊断的灵敏度与ALT和AST相当,但特异度稍低。CK18-M65诊断的灵敏度低于ALT和AST,但具有较高的特异度。5.慢性HBV感染e抗原阳性患者CK18-M30和CK18-M65水平较e抗原阴性患者高(P<0.05)。6.慢性HBV感染患者CK18-M30与病理炎症分级G、ALT、γG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63、0.327、0.453。7.处在免疫清除期的慢性HBV感染患者CK18-M65水平与病理炎症分级G、ALT、lg(HBV-DN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4、0.446、0.333。8.非活动性HBsAg携带合并NASH患者CK18-M30水平较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高(P<0.01)。9.非活动性HBsAg携带合并NASH患者CK18-M30水平比非活动性HBsAg携带合并NAFL患者高(P<0.05)。10.活动性HBV感染合并NAFL患者CK18-M30与CK18-M65水平均高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合并NAFL患者(P<0.05)。结论1.CK18-M30可以反映NAFLD患者NASH发生和慢性HBV感染患者炎症活动;CK18-M65与慢性HBV感染患者炎症活动有关,与NAFLD患者NASH发生无关。2.CK18-M30在评价NAFLD患者纤维化程度方面有一定价值。3.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清除期CK18-M65水平与患者病毒载量有关。
徐亮[10](2019)在《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高灵敏方法评估实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后孩子发生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的现状、探讨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母亲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随访、变化分析;第二部分对经过HBV母婴阻断的孩子进行7月-24月的随访,应用nested PCR检测其外周血中HBV DNA、HBV RNA的基因表达,以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第三部分为实施HBV母婴阻断的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1年内肝功能、HBV DNA变化的随访研究。结果按照我国现行HBV母婴阻断疗效评估标准,51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HBsAg、HBV DNA均阴性,HBV阻断成功率为100%。对其中随访资料相对完整的13对母子外周血进行nested PCR检测,证实诊断为OBI的孩子多达11例,结果发现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发生OBI的几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χ2=5.318,P=0.021;脐带血PBMC细胞中HBV基因检测结果与母亲外周血PBMC细胞一致,而脐带血血浆中未能检测出HBV基因;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的7例孩子中有5例可以检测HBV基因。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的抗HBs水平在出生2月时升高,阳性率高达96.1%;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4%,12月时全部阴转;HBeAb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0%,在24月时仅剩1例阳性;Anti-HBc出生时阳性率100%,随后逐渐下降,但在24月时反跳至91.9%。将母亲分娩前HBV DNA分为HBV DNA<500 Copies/mL,HBV DNA≥500 Copies/mL且<10^6 Copies/mL,以及HBV DNA≥10^6 Copies/mL三组,发现孩子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2月时分别为22.7%、63.6%、93.3%和0、36.4%、36.4%,HBeAb阳性率在孩子2天、2月、7月时分别为77.3%、45.5%、13.3%,65.2%、27.3%、6.7%及36.8%、11.1%、0%,均P<0.01。分娩前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出生2天、2月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85.2%、33.3%,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7.1%、0%,均P<0.01;其HBeAb阳性率分别为18.5%、3.7%、0%,明显低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100%、100%、60%,均P<0.01。孩子出生2天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轻度肝功能异常(ALT和或AST>40 U/L且<80 U/L)47.1%,肝功能明显异常(80 U/L<ALT和或AST)占35.2%,但无肝衰竭病例发生,且多无需特殊治疗。对母亲产后随访1年,肝功能异常率为33.3%(17/51),肝炎发生率为27.4%(14/51)。将母亲分为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组及非LdT组,进行肝功能异常率比较,LdT组为60%(6/10),非LdT组26.8%(11/41),其中明显肝功能异常者LdT组仅10%(1/10),非LdT组为7.3%(3/41);肝炎发生率,LdT组为40%,非LdT组为24.4%,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肝炎发作均在3月内,且均未出现TBIL的升高。10例停用LdT母亲在1年内有6例发生HBV DNA反弹,主要发生在产后3月内(5/6),其中4例发生肝炎。HBeAg阳性母亲肝炎发生率为33.3%,显着高于HBeAg阴性母亲的8.3%,χ2=4.694,P=0.032;HBV DNA≥10^6 Cs/mL母亲肝炎的发生率53.3%,也显着高于HBV DNA<10^6 Cs/mL母亲的8.3%,χ2=12.67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是否发生肝炎仅与分娩前log10 HBV DNA呈显着相关性(β系数=0.507,t=2.747,P=0.009)。结论按照现行HBV母婴阻断评估标准,HBV母婴阻断“成功”的13例孩子有11例发生OBI,应引起临床重视;母亲HBeAg阳性是孩子发生OBI的危险因素;脐带血PBMC细胞可能是母婴传播OBI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并不能排除OBI。孩子出生后HBeAg、HBeAb的表达主要受母亲HBV DNA水平及HBeAg的影响,12月内HBeAg、HBeAb、抗-HBc考虑主要来自于母体。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停用LdT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发作比较常见,多在产后3月内,所以分娩后3月内是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的关键时期,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10^6 Cs/mL是发生肝炎的危险因素。
二、肝活检组织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活检组织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性质及对象 |
2 诊断标准及检测指标 |
2.1 入组患者西医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相关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肝穿活检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
3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方法 |
3.1 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评分 |
3.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
4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1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
2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
3 血清ALT、HBV DNA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
4 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
5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
6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ALT水平的关系 |
7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
8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关系 |
9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讨论 |
1 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
1.1 体质可分 |
1.2 体质决定发病 |
1.3 体质影响病机与症候表现 |
1.4 体质影响疾病的预后转归 |
1.5 体质指导遣方用药 |
2 CHB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
4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
4.1 中医体质与ALT水平的关系 |
4.2 中医体质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
4.3 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5 CHB与抗-HBc定量的关系 |
5.1 抗-HBc的来源 |
5.2 抗-HBc定量与血清ALT、HBV DNA的关系 |
5.3 抗-HBc定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
5.4 抗-HBc定量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
6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的关系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6.1 肝功能检测 |
6.2 血清HBVM检测 |
6.3 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 |
6.4 肝穿刺活检 |
6.5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检测 |
7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 |
1.2 不同中医证型分布 |
1.3 不同中医证型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2 中医证型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
3 中医证型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
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
5 中医证型与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
6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1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6.2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
讨论 |
1 中医对CHB的研究概况 |
1.1 CHB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 |
1.2 CHB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 |
2 抗-HBc的研究现状 |
2.1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
2.2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
2.3 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2.4 抗-HBc定量水平与CHB临床转归及预后关系研究 |
3 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现代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指标检测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微滴数字PCR用于血清HBVRNA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对比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血清HBV RNA在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恩替卡韦耐药及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血清HBV RNA动力学特征以及用于长期监测耐药突变的初步研究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HBV-pgRNA通过与IGF2BP3相互调控,促进HBV相关HCC的发生和进展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六、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FN-α-2a通过增加pgRNA的m6A修饰降低其稳定性,阻断pg RNA-IGF2BP3 信号轴,抑制HCC的进展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六、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 RNA 在乙肝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6)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肝组织穿刺及组织学评估 |
1.5 生化检验及影像学检查 |
1.6 肝纤维化标志物模型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患儿基本信息及临床特征 |
2.2 肝组织坏死类型及纤维化类型的分析 |
2.3 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的分析 |
2.4 年龄、GGT和ALP水平是鉴别肝纤维化从S0-1进展到S≥2的独立预测因素 |
2.5 CAAG模型诊断显着的纤维化(S≥2)优于FIB4和GPR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对乙肝免疫耐受期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甘肃省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武威市HBV感染人群流行特征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肝脏移植标准数据集(论文提纲范文)
数据集说明 |
评审专家名单: |
编写秘书: |
(9)CK18-M30及CK18-M65在NAFLD及慢性HB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
1.2.2 实验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CK18-M30、CK18-M65在NAFLD患者中的表达 |
2.1.1 CK18-M30、CK18-M65与NAS的关系 |
2.1.2 CK18-M30、CK18-M65 与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
2.1.3 CK18-M30、CK18-M65 与小叶内炎症的关系 |
2.1.4 CK18-M30、CK18-M65 与病理及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 |
2.2 CK18-M30、CK18-M65 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 |
2.2.1 CK18-M30、CK18-M65 预测慢性HBV感染患者炎症活动 |
2.2.2 CK18-M30、CK18-M65与HBeAg的关系 |
2.2.3 CK18-M30、CK18-M65与HBV-DNA对数的关系 |
2.2.4 CK18M30、CK18M65 与病理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2.3 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患者CK18 表达 |
2.3.1 合并组与单纯NASH组及慢性HBV感染组两两比较 |
2.3.2 合并组两两比较 |
3.讨论 |
3.1 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背景,研究进展,重点要解决问题的讨论 |
3.2 关于本研究方法和对象特点与优劣的讨论 |
3.3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3.3.1 CK18在NAFLD患者中表达的讨论 |
3.3.2 CK18 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表达的讨论 |
3.3.3 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患者CK18 表达的讨论 |
3.4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CK18在NAFLD、CHB和 NAFLD合并CHB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 |
1.2.2 HBV母婴阻断后孩子乙肝病毒标志物表达变化情况分析 |
1.2.3 孩子出生2 天肝功能与性别、母亲HBV DNA、母亲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4 孩子肾功能与性别、出生2 天肝功能、母亲HBV DNA及其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性别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情况比较 |
1.2.6 HBsAg阳性母亲孕期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7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8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eAg的状态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新评估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13例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及肝肾功能随访情况 |
2.2.2 13 例HBsAg阳性母亲HBV情况和孩子随访及干预情况 |
2.2.3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 月时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4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7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12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6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4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7 HBsAg阳性母亲、脐带血及所生孩子血液标本nested PCR结果汇总 |
2.2.8 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9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2.10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行nestedPCR后 HBVDNA阳性率分析 |
2.3 讨论 |
2.3.1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
2.3.2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探讨 |
2.3.3 检测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新方法 |
2.3.4 不同血液标本对OBI诊断敏感性比较 |
2.3.5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4 小结 |
三、实施HBV母婴阻断后HBsAg阳性母亲随访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方法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HBsAg阳性母亲基本情况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 |
3.2.2 HBsAg阳性母亲家族史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分组比较 |
3.2.3 产后HBsAg阳性母亲发生肝炎发作相关相关性分析 |
3.2.4 产后HBsAg阳性母亲HBV DNA反弹情况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肝活检组织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D]. 孙莹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林芳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D]. 李茂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丁文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
- [6]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D]. 梁程飞.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甘肃省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思广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肝脏移植标准数据集[J]. 赵辉,杨扬,徐骁. 器官移植, 2020(01)
- [9]CK18-M30及CK18-M65在NAFLD及慢性HB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苏淑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D]. 徐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5)
标签:中医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阴性论文; 乙肝核心抗体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