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化挤奶影响鲜奶细菌指数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1)在《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文中指出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严重的疾病。奶牛乳房炎包括临床乳房炎和亚临床乳房炎(即隐性乳房炎)。乳中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是用来评价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较好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奶牛乳中体细胞数大于50万个/mL时患隐性乳房炎。由于SCC呈偏态分布,一般将其转化为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进行分析。奶牛体细胞评分通过计算公式SCS=log2(SCC/100 000)+3获得。影响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因素很多,包括牛场管理、胎次、泌乳阶段、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本研究首先对江苏省12个奶牛场可能涉及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收集牛场2010年以来101万条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数据,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牛床垫料、挤奶机类型、胎次、场龄、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18个因素对乳中SCC和SCS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并用新的DHI数据进行验证,以期为降低江苏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得出主要结果如下:结果1:不同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牛床垫料、挤奶机类型、胎次、场龄、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18个因素对乳中SCC和SCS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中,规模在5001-10000头、散栏饲养、发酵牛粪、场龄和挤奶机使用年龄为3-4年、采用进口转盘式挤奶机、采用毛巾擦拭乳房、配备化验室、每月进行2次隐性乳房炎检测、做临床乳房炎药敏实验、使用铲车、1胎、秋冬产犊、前次SCS为0较低,则乳中SCC和SCS相对较小;规模在1001-2000头、栓系饲养、锯末垫料、管道式挤奶机、国产挤奶机、挤奶机使用年龄为1-2年、擦拭材料为一次性纸巾、更换奶衬和原厂一致、牛场无化验室、隐性乳房炎检测次数为每月1次、不做临床乳房炎药敏实验、人工自动吸粪车、场龄大于10年、5胎及以上、秋季测定、春季产犊、泌乳末期、前体细胞分为9分,乳中SCC和SCS相对较大。结果2: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牛床垫料、挤奶机类型、胎次、场龄、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18个因素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中,规模1001-2000头、栓系饲养、牛床垫料为锯末、国产挤奶机、管道式挤奶机、挤奶机使用年龄1-2年、牛场无化验室、擦拭材料为一次性纸巾、隐性乳房炎检测1次/月、奶衬更换与原厂一致、不做临床乳房炎药敏实验、使用人工自动吸粪车、5胎及以上、场龄10年以上、秋季测定、泌乳末期、春季产犊、前体细胞分为9的奶牛发病率高于其它水平;各因素不同水平的OR值与隐性乳房炎实际患病率基本一致;基于18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Logistic模型为:Logit(P)=-6.848-0.201 ×X1+0.411 × X2-0.016 × X3-0.032 × X4+1.042 ×5-0.125 ×6-0.269 ×X7-0.277 ×X8+1.265 × X9+0.55 × X10+0.211 ×X11+0.369 × X12+0.293 ×X13+0.047×X14+0.03 ×X15-0.045 × X16+0.101 × X17+0.451×X18。用该模型对新的DHI数据进行验证,结果预测准确率达到87.51%。结论:不同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等18个因素均对SCC和SCS和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均有极显着影响;基于18个影响因素,构建了江苏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7.51%,可应用于实际荷斯坦牛群隐性乳房炎的发病风险预测。
陈雯雯[2](2020)在《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奶业的发展与民生紧密相关,也是强壮民族必不可少的标志性产业。然而,与美国奶牛养殖企业相比,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较高,极大抑制了居民对奶制品的消费需求。奶牛养殖是奶业的关键一环,加强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是平衡国内牛奶供求关系、平抑奶价波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以美国大规模奶牛场生产成本为标准成本,对中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进行剖析,并对与美国生产成本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措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及其控制的现状分析。以W中荷牛场为例,分析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构成,并指出其成本控制的重点。研究发现在生产成本构成中,当前中国奶牛养殖企业需要对饲料成本、医疗防疫费用、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维护修理费、燃料动力费的消耗加以重视。二是中美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差距及其原因分析。分析了美国奶牛养殖生产成本,并以美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官方显示的平均生产成本数据为对比成本,与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对比,找出成本差距的的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本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同美国养殖企业相比,我国包括W中荷牛场在内的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的饲料成本、医疗防疫费用、人工成本、燃料动力费都不同程度地高于美国,造成成本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主要饲养原料成本差异、人工效率差异、饲料转化效率差异、社会化服务体系差异、饲养方式差异、技术差异以及政策差异等因素。三是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措施分析。对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可以根据造成中美奶牛养殖企业成本差距的共性原因,结合W中荷牛场当前生产经营情况和占比较大的生产成本项目现状,借鉴美国低成本养牛的可行性经验,这部分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劳动效率,控制人工成本、加强预防牛疫意识以减少死亡率、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损耗以及有效利用社会服务体系和利好政策优势等;此外,还根据W中荷牛场成本控制现状,提出有效利用管理手段以加强成本控制,这部分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督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
侯慧君[3](2020)在《奶牛乳头成膜药浴液研制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造成了奶牛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其中细菌性病原体是主要感染病原,敏感性药物治疗或药浴预防保健是临床上经常采取的措施。本试验在调查天津地区奶牛乳房主要病原菌区系分布及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基础上,开展了成膜性乳头药浴液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评估。1.天津地区部分奶牛场乳房炎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要细菌性病原,另外也包括乳酸乳球菌、干酪链球菌、魏氏假单胞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高度耐药;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甲硝唑、林可霉素高度耐药;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克林霉素、庆大霉素高度耐药。2.根据成膜性药浴液药物特性,筛选并确定海藻酸钠为成膜基质,成功研制出以聚维酮碘为杀菌成分的成膜性乳头药浴液。将药浴液连续7d涂抹于成年母兔裸露的背部皮肤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证明所研制药浴液对皮肤无刺激无损伤。不同时间梯度的杀菌试验结果表明,药浴液在30s时即可对奶牛乳腺炎常见病原菌的杀菌率达到99.99%以上。将药浴液存放于常温避光条件下,分别在30d、90d、180d时再次检测成膜性和杀菌率情况,试验结果表明180d时成膜性与成膜时间基本保持不变,杀菌率仍可达98%以上,验证了其安全性与杀菌效力的稳定性。3.临床有效性试验:选取天津某奶牛场100头泌乳奶牛开展临床效果评估试验,试验周期为7d,经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anzhou mastitis test,LMT)检测,结果显示临床乳房炎发病率由原来的5%下降到2%,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8%,初步显示该药浴液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本试验首次将食品添加剂安全级别的海藻酸钠作为成膜基质研制奶牛乳头药浴液,进一步提高了奶牛乳头挤后药浴液的安全性,相关研究也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奠定了基础。
刘又荧[4](2019)在《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乳品行业迎来了有一个发展浪潮,全国乳品行业有上千家企业,甘肃省内就有20家以上。不少地方企业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区域内的品牌企业,甚至是区域内的寡头,然而在突破区域市场边界,向着全国性品牌进发的路上,却遇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乳品行业中的很多区域性品牌企业以往在地区内部成功的营销经验可能并不适用于向外拓展,在区域竞争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后,在产品定位、品牌策略上往往陷入迷茫,这也成为不同行业中地区品牌向着全国品牌发展时遇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本论文将对区域性品牌企业的向外发展之道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处于甘肃嘉峪关市的区域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为例,利用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QM乳业公司实地考察和现有市场的调查,并利用“4P”理论研究分析QM企业的现状,找出问题给予指导,同时使用SWOT分析和STP分析等手段,研究QM企业的营销策略与市场、品牌、产品定位,找出QM乳业公司在本土经营成为区域品牌过程中营销策略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分析其在向外扩张之路上原有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研究思路,从而分析区域性品牌企业对外发展的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思路,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运用4P理论对QM公司分析发现,其产品特点是低温产品为主体,以本地区的区域性市场为核心,通过构建严密的本土渠道,实现了其在本土市场上营销战的成功,从而在嘉峪关市为核心的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2)QM企业在本土市场成为区域性品牌以后,加强了新渠道探索,开发了常温产品,开始对外扩张的发展战略,但结果却不理想,这既与企业缺乏大规模的广告投入资金,并且产品外观美感缺乏专业设计,这样的先天不足有关,也与企业固守本土市场营销的成功策略有关,对于本土网点式渠道过于依赖,对于新型渠道利用不足,对于低温产品过于倚重。(3)通过SWOT分析,定义了QM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给出了相应的战略:(1)增长型战略,加大外部市场调研的数据采集和反馈机制,研发新型适应于外部扩张的新型产品,实施“新品研发+市场推广+新市场开拓+销售+反馈信息”的策略;(2)扭转型战略,收集消费者信息,聘请专业高级美工人员,完善物流系统,研发常温产品,开拓外部市场。(3)规避型战略,立足于企业产品天然、安全、营养、健康等特点,优化售后及配送物流服务巩固本土市场品牌忠诚度,防止外来企业对QM赖以生存的本土低温产品市场的侵蚀;(4)防御型战略,及时了解竞争对手对本土市场的渗透,制定狙击和防御预案。(4)通过STP分析,定义了QM乳业公司目标市场,以追求养生,享受生活的三四线城市的中高收入中青年与中老年为主体的市场,从而应该形成相应的品牌形象是自然、朴实、简约而无华丽奢靡之风的养生师形象。这为无法大规模投入广告的企业树立了一个参考。通过对QM乳业的全方位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家地方品牌企业,QM在立足本土市场、强化本土渠道、树立本土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可方面都是成功,但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本土策略并不能完全适应需求,这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立足于产品的创新、渠道的拓展、品牌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领导区域内的品牌走出区域市场的限制,走向全国市场。上述研究表明,乳品行业的区域性品牌企业向外部发展所面对的问题主要出在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上,而通过系统地态势分析及应对,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形成相应的指导。基于企业现实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为区域性品牌企业的营销策略提供建议,并且制定出适合于企业向外拓展的品牌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本论文研究表明,通过4P定义、态势分析、市场细分的手段,有助于让区域性品牌企业理清对外扩张发展的思路,从而形成向着全国市场和全国性品牌的营销策略和品牌特色。
张志鹏[5](2019)在《奶牛溶菌酶基因(Lyz)和气管抗菌肽基因(TAP)表达质粒的构建、抗菌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随着乳制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牛奶的质量。奶牛乳腺炎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牛乳品质的重要因素,抗生素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抗生素带来的负效应日益凸显,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等众多问题,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和生乳品质下降。因此,研发新型可替代抗生素的产品,对于提升牧场经济效益、提高牛乳品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RT-PCR、同源重组等技术构建奶牛溶菌酶基因(Lyz)/气管抗菌肽基因(TAP)乳腺特异性表达质粒pBLG-EGFP-N1-Lyz和pBLG-EGFP-N1-TAP。将上述质粒转染到奶牛的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和泌乳高峰期的小鼠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技术验证上述质粒在乳腺上皮细胞水平和乳腺组织水平的特异性表达。通过细胞功毒实验分析表达产物抗菌效果,通过小鼠负重实验、耐缺氧实验、体重变化称量、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评估重组质粒的安全性。旨在通过重组质粒实现奶牛溶菌酶、气管抗菌肽内源抗菌物质在乳腺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提高奶牛自身的免疫力,以达到防治乳腺炎和提高原料奶质量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治疗奶牛乳腺炎表达质粒的构建通过RT-PCR从牛乳腺上皮细胞扩增Lyz、TAP基因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到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通用型表达载体pEGFP-N1中,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以奶牛乳腺特异性表达β-乳球蛋白基因(BLG)启动子替换pEGFP-N1载体原有CMV启动子,构建了奶牛溶菌酶基因(Lyz)/气管抗菌肽基因(TAP)乳腺特异性表达质粒pBLG-EGFP-N1-Lyz和pBLG-EGFP-N1-TAP。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奶牛溶菌酶基因(LLz)、气管抗菌肽基因(TAP)和β-乳球蛋白基因(BLG)启动子序列,PCR扩增出与预期片段长度匹配的条带,且菌液PCR检测显示,每个目的片段均连接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通用型表达载体pEGFP-N1中的所需位置。BLG基因启动子克隆测序后,通过BLAST比对发现,克隆的启动子序列与数据库中该基因5’上游相似性达99%。分析该片段,分别在第887bp-892bp、1188bp-1191bp、2080-2085bp位置存在GC-box、CAAT-box和TATA-box的启动子元件,表明所选片段为BLG基因的启动子片段。重组质粒pBLG-EGFP-N1-Lyz和pBLG-EGFP-N1-TAP测序结果显示与目的片段长度相符,目的基因阅读框正确,未出现错误位置。2重组质粒细胞表达活性及抗菌效果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BLG-EGFP-N1-Lyz和pBLG-EGFP-N1-TAP分别转染至奶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bPMEC)和人肾脏上皮细胞(HEK293T),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只有奶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在转染两种重组质粒后均表现出绿色荧光,人肾脏上皮细胞无显色。荧光定量PCR检测也表明两种重组质粒只有在转染至奶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后,基因Lyz、TAP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未转染空白对照组,在人肾脏上皮细胞中无表达。用重组质粒转染的原代乳腺上皮细胞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细胞存活率显着高于未转染重组质粒的对照组,与未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转染重组质粒的空白组对比没有显着差异。细胞死亡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3重组质粒小鼠乳腺的表达和安全性评价通过尾静脉注射法使用基因体外转染试剂,将重组质粒pBLG-EGFP-N1-Lyz和pBLG-EGFP-N1-TAP转染至处于泌乳高峰期的小鼠体内,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鼠乳腺组织中基因TAP和Lyz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在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中未检测到靶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转染重组质粒的小鼠乳腺组织中检测到重组质粒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在未用重组质粒转染的小鼠乳腺组织中未检测到该表达产物。对小鼠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表明,发现重组质粒对小鼠行为活动指标、质量变化、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无显着影响。本研究制备了两种新型乳腺特异性表达质粒,并验证了细胞水平、活体水平的表达情况和抗菌效果,为未来该质粒应用于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奶牛乳腺炎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奶牛溶菌酶、奶牛气管抗菌肽在奶牛乳腺中特异性表达、研发新型可替代抗生素产品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马越[6](2019)在《中国-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良好农业规范(GAP)是一套适用于农产品安全的操作方法和体系。其主要针对植物栽种之前(来源和繁殖材料)或动物从进入生产过程到未加工产品(不涵盖加工、制造或屠宰,初级水产品除外)的整个农业初级生产过程。该标准以控制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为方法,以农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动物福利为目标,控制农产品初级生产的整个过程。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的欧洲农产品安全事件频繁爆发,欧洲零售商们纷纷制定各自的农产品采购标准。1997年,欧洲零售商协会基于GAP方法制定了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又名全球良好农业规范),成为欧洲零售商协会会员超市采购农产品统一的最低准入标准。我国GB/T20014良好农业规范通过等效采用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进行制定,是一套针对初级农产品的农产品安全标准。随着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完成了四年一度的更新。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需要根据新版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对我国现行GB/T20014-2013良好农业规范进行修订。本团队受国家认监委(CNCA)委托对国际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与国际农产品认证标准及认证规则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为比较校对法、比较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并完成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畜禽养殖部分的汉译,为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专家咨询等方法研究了良好农业规范的产生背景。通过国家认监委(CNCA)和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发布的数据,全面分析其发展和意义。并通过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异同,从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结论如下:1.标准的性质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是非官方团体——欧洲零售商协会制定的非官方团体标准,因此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是官方团队制定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一旦接受并采纳了推荐性国家标准,或双方同意将其纳入经济合同,它就成为所有各方必须遵守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技术基础。2.标准针对的销售模式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是“B2B”的标准,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是“B2C”的标准,由此带来认证标志的使用不同。3.标准的范围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共有16个模块,覆盖13个农产品类型,其中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体系不包含的农产品类型:“蛇麻草”、“植物繁殖材料”、“火鸡”、“牛犊”4种。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共有24个标准,认证适用于12种类型的农产品,其中综合农场保证不包含的农产品类型共4种:“烟叶”、“水产池塘养殖基础”、“水产工厂化养殖基础”、“蜜蜂”。4.标准的结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是推荐性国标,所以采用国标的编写结构。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采用了其机构自身的编写结构。这两种标准虽然结构不同但认证过程相似。5.认证制度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过程相似。其不同点在于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为了加强适用性,加快标准推广,制定了二级认证,便于生产商根据本身和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认证。本文通过对新版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畜禽养殖部分原文的翻译研究。以比较校对法对国家认监委下发的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初译版,进行逐条分析研究并从专业的角度对错误内容进行分类讨论,将问题归结为专业常识错误、专业术语应用错误、引申牵强等12类,完成修改总计149条。并依据汉译内容,对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修订提出了合理建议。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等效采用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本研究汉译校对部分上交国家认监委,作为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修订的依据,使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修订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2019年1月,GLOBALG.A.P.官网发布了由本团队进行校对的汉化版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场保证》畜禽养殖部分。通过对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进行汉化,使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与世界接轨,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也为中国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李雯丽[7](2019)在《奶牛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以高青县奶牛规模化养殖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粪尿、废水、药物等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提倡、推动养殖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加强畜禽废粪便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高青县一直大力推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利用高青县的地理、资源优势,奶牛养殖已经成为高青县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高青县养殖的约3万头奶牛每年产生粪便30万吨左右,严重地影响了高青县的生态环境,包括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迫切需要利用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建立可持续地奶牛养殖发展模式,在不断促进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养殖环境保护。本文以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养殖户,结合高青奶牛养殖发展现状,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高青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环境,并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高青县发展奶牛养殖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总结出高青县奶牛养殖存在的问题。根据高青县奶牛养殖现存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适合高青的奶牛养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影响高青县奶牛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各要素的分析比较,总结得出适合高青奶牛养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进行模式构建:根据高青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奶牛养殖业+种植业”模式最适合高青奶牛养殖循环经济的发展;当规模化养殖发展到一定程度,“奶牛养殖循环经济园区”模式是高青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高青奶牛养殖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种养结合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分别从国家、企业和养殖场工作人员三个角度提出促进高青奶牛养殖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王博[8](2019)在《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尤其是奶业的欣欣向荣,羊奶乳制品获得了高速发展的良机。同时,国内的新加入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愈加剧烈,巨大的竞争压力笼罩在羊奶业。所以,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受到很多羊奶乳制品公司的高度重视,并被认为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依据当前市场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情况,羊奶乳制品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确定公司业务内容和发展思路,发现并抓住市场机会。本文以陕西优利士乳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该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一开始,对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陈述了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其次,使用PEST、五力模型和SWOT等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优利士乳业的宏观大环境、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再次,以上面全面分析为依据,联系公司的当前状况,来确定了公司发展的战略使命、发展愿景和最终目标,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了成长型战略,公司经营层战略包括密集型成长战略和一体化战略,业务与职能层策略主要包括品牌策略、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人才策略和研发策略。最后,论文从组织结构调整、奶源基地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强化营销渠道管控、制定羊乳行业标准和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七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通过运用公司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研究陕西优利士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从高层视野确定了公司以后经营目标和走向,有利于优化经营模式、优化组合企业资源、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市场风险预制能力和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其它羊乳制品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魏艳骄[9](2018)在《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业是世界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型的产业,是协调一国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乳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营养健康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乳业产业链长,以生鲜乳为原料,生产的终端产品为乳制品。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分别为供给生鲜乳与加工乳制品的主体,是乳业的核心环节。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乳制品关税大幅降低,中国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乳制品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乳制品进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进口的乳制品以干乳制品为主,奶粉和乳清进口量占乳制品进口总量的70%以上,近几年,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炼乳等乳制品进口量也表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显示,从长期看,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4年,乳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料奶数量将达到1603万吨,比2016年增长59.25%。随着乳制品进口增加的势头愈加强劲,中国作为乳制品净进口国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此形势下,诸多学者与相关舆论担忧制品进口增加对乳制品加工环节与供给生鲜乳的奶牛养殖环节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对国内乳制品市场产生冲击,使众多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下简称乳企)出现生存危机,导致乳企业绩亏损;另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增加使奶牛养殖业发展受到重创,减少奶农获利空间,动摇农民从事奶牛养殖业的信心,相关舆论根据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发生的“倒奶杀牛”事件,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冲击了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然而,事实真得如此吗?上述推断更多地基于乳企出现亏损及“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可能忽略了以下事实。近年来,中国乳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乳业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改善:1)乳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61.1亿元,增加11倍。2)乳制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乳制品产量快速增加。2000-2015年,乳制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从193亿元增加到3328.5亿元,增长近16.2倍,资产总额由186亿元增加到2565亿元,扩大12.8倍。2016年,全球乳制品制造业20强中,中国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列第8位和第10名。3)从总体看奶牛养殖业整体态势也呈现出向上的趋势,奶牛存栏、原奶产量及奶牛单产水平都有显着提升。2001-2015年,奶牛存栏数量从566.2万头增加至1507.2万头,牛奶产量从1025.5万吨增至3754.7万吨,分别增加1.7倍和2.7倍;奶牛单产水平从2786千克/头/年提高到6000千克/头/年,提升了 1.2倍;2016年,奶牛种畜全部实现了荷斯坦奶牛良种覆盖,平均单产达到6.4吨。4)奶牛养殖规模程度逐步提高,结构性特征显着,2016年,100头以上的较大规模养殖场比例达到53%,尽管确实存在有些散养户“倒奶杀牛”的现象,但也有规模牧场呈现盈利较高的经营状况。实际上,从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看,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发展形势良好,产能水平较高,养殖效益较好;5)生鲜乳在质量上也有显着改善,2016年实现荷斯坦良种奶牛全部覆盖,生鲜乳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并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事实和分析表明,仅从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及在某些时点上国内出现乳企业绩亏损和发生的“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着眼,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乳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并不全面,需要从更多角度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实证测度和分析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及其对中国奶牛养殖主体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的实际影响。通常而言,产品价格、营业额、利润额、利润率等指标可以直观反映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从长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价格加成水平是影响经营主体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生产效率水平与经济主体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是体现每一经济主体市场地位的主要标志。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产业或企业经营绩效与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水平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新贸易理论最早从宏观层面阐述了贸易自由化对行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促使行业价格加成降低;另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与“进口中学”效应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新-新贸易理论开启了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入研究贸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一,中间品及投入品进口通过增加中间品种类带来的“水平效应”以及较高的进口中间品质量带来的“垂直效应”与企业生产率水平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二,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使面临进口竞争的国内厂商市场份额减少,进而使成本加成下降,但另外一些学者分别基于印度与中国的研究表明,企业中间品进口对企业价格加成产生显着提升效应。此外,异质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得出,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水平:生产效率水平低的经济主体市场份额被挤压,被迫退出市场,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对于效率水平高且在竞争中维持生产的主体,进口竞争的持续增加会激励其改善效率水平,降低综合成本,从而推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根据USDA公布的历年中国乳业发展报告可知,中国进口的乳制品中,全脂奶粉、乳清等产品作为国内乳企加工婴幼儿配方乳粉、复原乳等产品的原料;另一部分乳制品,如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乳制品则作为国内产成品的替代品进入乳制品消费市场。奶粉、乳清等乳制品进口的增加通过为国内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可能会促进国内乳企绩效的提升。液奶、酸奶、奶酪、黄油、奶油等乳制品进口对国产乳制品具有一定替代作用,加剧国内乳制品市场竞争程度,可能通过竞争效应激励国内乳企改进生产率,但也迫使价格加成减小。进口乳制品最终折合为原料奶,必然对国内原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加剧国内原奶供给市场的竞争,引致国内乳企对国产原奶需求减少的同时,提升国产原奶品质和安全的要求。在国内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愈加显着,多种奶牛养殖模式并存,且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的形势下,竞争程度的提升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加速其退出养殖;持续的竞争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推动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主体转变,提高原奶生产水平,带动奶牛养殖业步入良性运行轨道。那么,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增加究竟对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产生何种影响?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何种影响?不同种类乳制品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对国内奶牛养殖主体产生何种影响?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有何差异?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有何影响?本研究基于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建实证模型从企业层面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影响,并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与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明晰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和乳业发展总体格局,促进中国乳业在国际化竞争大潮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一: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与国内乳业发展形势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乳制品进口数量及趋势、乳制品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来源地结构等方面分析乳制品进口贸易总体形势,从奶牛养殖量化特征、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特征、乳制品加工企业业绩指标、乳制品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对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生产格局进行分析,从总体阐述开展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中国乳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内容二: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影响的分析框架从“担忧乳制品进口增加导致乳企绩效亏损”与由“倒奶杀牛”推断乳制品进口增加冲击奶牛养殖业的观点入手,分析乳制品进口对乳业的核心供给主体——乳企与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1)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企业经营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理论上,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也使得面临进口竞争的乳企价格加成水平降低。但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产品用途存在差异,进口奶粉和乳清主要作为乳企原料,通过为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有利于带动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的提升;进口液奶、酸奶、奶油、奶酪等作为国产乳制品的替代品,加剧乳制品市场竞争,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水平,但可能导致价格加成率降低;2)进口乳制品折合成原奶意味着对国产原奶的替代,导致国内乳企对国内原奶需求减少,品质要求提升,原奶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不同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显着,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进口竞争的扩大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市场份额被挤压,出现亏损,加速其退出养殖;竞争的持续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提高原奶生产效率水平,推动养殖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主体转变,带动养殖效率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三: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提取的乳企数据,采用O-P法与L-P法分别测度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估计乳制品进口及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2)其中,主要作为进口原料的进口奶粉和乳清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与之相比,进口奶酪、黄油、液奶、酸奶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研究内容四: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价格加成率视角价格加成率是指产品价格与产品边际成本的比值,其变动刻画了企业盈利状况与经营绩效。借鉴De Loeckerand Warzynski(2012)的研究方法,估计乳企价格加成率,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分析国内乳企的乳制品进口行为及不同种类的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有利于乳企提升价格加成率,促进乳企绩效改善;2)从进口乳制品的不同种类看,进口奶粉对提高乳企价格加成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3)进口乳清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正向影响不显着,主要由于进口乳清大部分用于饲料企业加工生产饲料;4)进口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进口规模很小,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并未产生显着影响。研究内容五: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效率视角在采用SFA模型测度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从总体上有利于带动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向更高水平上发展,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产生差异化影响;2)具体来讲,乳制品进口贸易对散养户养殖效率水平产生了负向冲击;3)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体效率水平都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对小规模养殖主体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中规模养殖主体其次,大规模养殖主体最小。研究内容六: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类型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模式视角运用以奶牛存栏为主要界定标准的不同养殖模式主体在养殖主体总量中占比刻画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转变,构建模型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的进程;2)具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迫使存栏100头以下的养殖模式主体份额减少,特别是加速存栏在1-20头的散养户退出奶牛养殖;3)推进养殖模式向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转移,对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扩张的正向作用尤为显着。根据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吴强[10](2017)在《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的质量控制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原奶生产国,然而中国乳品质量安全现状令人堪忧,“三聚氰胺”毒奶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既危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又制约着中国乳业的持续发展。如何有效防控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学界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国内外畜产品质量控制的经验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构建由奶农(包括奶牛养殖散户、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下同)、乳品加工企业和销售商为主体的乳品供应链,是解决中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对于从源头上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走访专家的基础上,根据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和行为学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重点从理论基础、描述性分析、计量分析、演进机制分析和对策建议等5方面,实证研究了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相关问题。具体方法与研究结论如下: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包括投入品来源、疫病防控、环境维护、养殖档案建设、动物福利条件改善、设施配置和与乳品加工企业合作协调等7方面。奶牛养殖场户对于这7方面的认知与行为直接影响原奶质量,进而影响乳制品质量。内蒙、山东等10省份56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受访奶牛养殖场户普遍对原奶质量标准比较“陌生”;在品种选育、饲草种植和兽药采购方面有较好的质量控制行为;在疫病防控方面的行为较差;在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方面做的较好,但是在卫生维护方面不够规范。基于569份问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确定了奶牛养殖场户全面质量控制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ISM模型确定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文化程度、养殖模式、养殖年限、养殖规模、专业化程度、兽药标准认知、疫病防控标准认知、设施配置标准认知、原奶质量标准认知、行为态度、合作协调态度以及政府鼓励支持等12个因素对奶牛养殖场户全面质量控制行为实施意愿有正向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合作协调态度和政府鼓励支持是表层直接因素,原奶质量标准认知、疫病防控标准认知、设施配置标准认知和兽药标准认知是中层间接因素,决策者文化程度、养殖年限、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形成与改善,是一个与乳品加工企业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本文采用双种群进化博弈分析方法和仿真技术对奶牛养殖场户质量预防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检验的质量控制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场户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控制行为的演化方向受质量预防成本、质量检验成本、原奶收购价格、乳品销售价格、市场监管力度、外部收益及其分配系数、外部损失及其分摊系数等7类因素(含13个变量)的影响。具体作用效果为:缩小高低质量预防成本差及高低质量检验成本差,扩大高低质量原奶收购价格差及乳品销售价格差,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外部收益,优化收益分配系数,加大惩罚额度(增加潜在损失),合理分摊损失,将会促进奶牛养殖场户和乳品企业质量控制行为向良好合作的方向发展。弹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质量预防成本和乳品企业质量检验成本,乳品销售价格,外部潜在损失等因素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为改善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从奶牛养殖场户自身、优质乳品供应链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对策建议。奶牛养殖场户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经营特征、规范质量控制行为,加强与乳品加工企业交流沟通;乳品供应链应加大对奶牛养殖场户在技术、资金和投入品方面的支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摊机制,加大对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监督和惩罚力度;政府应加强对质量控制行为的宣传教育和支持,提高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能力,加强监管以促进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实施。
二、机械化挤奶影响鲜奶细菌指数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化挤奶影响鲜奶细菌指数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念 |
1.2 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特征及危害 |
1.3 隐性乳房炎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
1.3.1 隐性乳房炎的概念 |
1.3.2 隐性乳房炎的判断标准 |
1.4 其他类型乳房炎的概念 |
1.4.1 传染性乳房炎 |
1.4.2 环境性乳房炎 |
1.5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
1.5.1 接触病原微生物感染 |
1.5.1.1 无乳链球菌 |
1.5.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
1.5.2 环境性病原菌 |
1.5.2.1 肠杆菌 |
1.5.2.2 沙雷氏菌 |
1.5.3 其他因素 |
1.6 二元LOGISTIC回归概念 |
1.6.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概念及特征 |
1.6.2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的参数估计 |
1.7 ROC曲线的概念 |
1.7.1 ROC曲线的概念及绘制 |
1.7.2 ROC曲线的主要作用 |
1.7.3 ROC曲线分析的主要步骤 |
1.7.4 ROC曲线的优点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数据整理 |
2.2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牛场规模对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2 饲养方式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3 牛床垫料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4 挤奶机类型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5 挤奶机国产或进口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6 挤奶机使用年龄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7 擦拭材料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8 更换奶衬是否和原厂一致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9 牛场是否有化验室对奶牛SCC和SCS的影响 |
2.3.10 每月隐性乳房炎检测次数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1 乳房炎药敏实验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2 清粪工艺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3 胎次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4 场龄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5 采样月份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6 产犊季节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7 泌乳阶段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3.18 前体细胞评分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与验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数据整理 |
3.2.2 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3.2.3 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验证 |
3.3 结果 |
3.3.1 不同牛场规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tic分析 |
3.3.2 不同饲养方式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3 不同牛床垫料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4 不同挤奶机类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5 挤奶机国产或进口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6 挤奶机使用年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7 擦拭材料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8 更换奶衬是否和原厂一致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9 牛场是否有化验室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0 隐形乳房炎检测次数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1 乳房炎药敏实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2 不同清粪工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3 不同场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4 不同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5 不同采样月份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6 不同产犊季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7 不同泌乳阶段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8 不同前体细胞评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
3.3.19 奶牛隐性乳房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3.3.20 ROC曲线的绘制 |
3.3.21 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验证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江苏省奶牛场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调研表 |
攻读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养殖成本差距及其构成 |
1.2.2 成本差异原因 |
1.2.3 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产成本相关概念 |
2.1.2 规模化奶牛养殖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ABC管理法 |
2.2.2 目标成本管理 |
2.2.3 低成本竞争优势 |
2.2.4 成本控制原则 |
3 牛场对比分析对象的选择 |
3.1 生产成本指标说明 |
3.1.1 美国生产成本指标现行规定 |
3.1.2 中国生产成本指标现行规定 |
3.1.3 中美奶牛养殖业生产成本分类 |
3.2 参照对象的成本构成 |
4 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及其控制现状分析 |
4.1 基本情况简介 |
4.1.1 牛场所在省份奶牛养殖情况 |
4.1.2 牛场概括 |
4.1.3 人员情况 |
4.1.4 员工职责及奶牛场主要工种定额 |
4.2 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现状 |
4.2.1 牛群结构及相关数据 |
4.2.2 生产成本构成情况 |
4.2.3 部分饲料购入单价及奶牛日均饲料配方成本 |
4.2.4 直接生产费用占比情况 |
4.2.5 间接生产费用占比情况 |
4.2.6 平均生产成本情况 |
4.2.7 每公斤奶成本情况 |
4.3 W中荷牛场成本控制现状 |
4.3.1 现阶段成本控制关键点 |
4.3.2 成本控制现状 |
5 与美国牛场生产成本差距及原因分析 |
5.1 与美国牛场生产成本差距 |
5.1.1 养殖奶牛生产成本趋势分析 |
5.1.2 生产成本差距情况分析 |
5.1.3 主要生产成本项目占比分析 |
5.1.4 差距分析总结 |
5.2 成本差异原因分析 |
5.2.1 主要饲养原料成本差异 |
5.2.2 饲料转化效率差异 |
5.2.3 人工效率差异 |
5.2.4 社会化服务体系差异 |
5.2.5 生产技术差异 |
5.2.6 饲养方式差异 |
5.2.7 政策因素差异 |
6 基于对比分析视角的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措施 |
6.1 有效利用饲料原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
6.1.1 优质饲草的利用 |
6.1.2 青贮饲料的有效利用 |
6.1.3 饲料添加剂的有效利用 |
6.1.4 避免TMR饲喂浪费 |
6.1.5 寻求饲料原料替代品 |
6.1.6 分群饲养,提高饲料利用率 |
6.2 提高劳动效率,控制人工成本 |
6.3 合理预防牛疫,降低死亡率 |
6.4 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损耗 |
6.5 有效利用社会服务体系利好政策优势 |
6.6 有效利用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耗费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奶牛乳头成膜药浴液研制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奶牛乳房炎概论 |
1.1.1 奶牛乳房炎病因 |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
1.1.3 奶牛乳房炎预防措施 |
1.1.4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
1.2 奶牛乳头药浴液概论 |
1.2.1 选择奶牛乳头药浴液的原则 |
1.2.2 乳头药浴液的研究现状 |
1.2.3 奶牛乳头药浴液使用现状与存在不足 |
1.3 小结 |
第二章 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系鉴定与耐药分析 |
2.1 材料 |
2.1.1 试剂与耗材 |
2.1.2 主要设备 |
2.2 方法 |
2.2.1 材料采集 |
2.2.2 细菌分离 |
2.2.3 生化鉴定 |
2.2.4 药敏试验 |
2.3 结果 |
2.3.1 细菌鉴定结果 |
2.3.2 细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奶牛乳头药浴液成膜基质的筛选及研制 |
3.1 材料 |
3.1.1 试剂与耗材 |
3.1.2 主要设备 |
3.1.3 试验菌种 |
3.1.4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涂膜剂制备与组分优化 |
3.2.2 药浴液安全性试验 |
3.2.3 药浴液有效性试验 |
3.2.4 药浴液保质期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涂膜剂制备与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
3.3.2 药浴液安全性试验结果 |
3.3.3 药浴液有效性试验结果 |
3.3.4 药浴液保质期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奶牛乳头药浴液效果评估 |
4.1 材料 |
4.1.1 试剂与耗材 |
4.1.2 主要设备 |
4.2 方法 |
4.2.1 药浴液杀菌效果对比试验 |
4.2.2 药浴液临床效果对比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药浴液杀菌效果对比试验 |
4.3.2 药浴液临床效果对比试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中国乳品行业中区域性品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
1.1.2 中国乳品行业中区域性品牌企业的营销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乳品行业营销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营销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2.1“4P”理论 |
2.2 SWOT分析法 |
2.3 STP理论 |
第三章 QM乳业公司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QM乳业公司简介 |
3.1.1 乳制品加工厂 |
3.1.2 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 |
3.1.3 种植事业部 |
3.2 QM乳业公司 4P分析 |
3.2.1 产品分析 |
3.2.2 定价分析 |
3.2.3 渠道分析 |
3.2.4 促销策略分析 |
3.3 存在问题 |
第四章 QM乳业公司SWOT分析和STP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科学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竞争者 |
4.2.2 供应商 |
4.2.3 替代产品 |
4.2.4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
4.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道斯矩阵分析 |
4.4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的STP分析 |
4.4.1 QM乳业的市场细分 |
4.4.2 QM乳业的目标市场 |
4.4.3 QM乳业的市场定位 |
第五章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建议 |
5.1 QM公司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 总体建议 |
5.2.1 避实就虚 |
5.2.2 巩固“后院” |
5.2.3 借道强势经销商 |
5.2.4 走差异化路线 |
5.3 市场定位建议 |
5.4 消费市场拓展建议 |
5.4.1 追着消费者的推广 |
5.4.2 追着消费者的产品设计 |
5.4.3 追着消费者的抢夺市场 |
5.5 公司经营建议 |
5.5.1 主营业务业务至上的原则 |
5.5.2 品牌知名度的树立 |
5.5.3 网络营销手段的强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奶牛溶菌酶基因(Lyz)和气管抗菌肽基因(TAP)表达质粒的构建、抗菌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及危害 |
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
1.2 饲养管理因素 |
1.3 奶牛自身因素 |
1.4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 |
2 奶牛乳腺炎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
3 奶牛溶菌酶的研究进展 |
3.1 奶牛溶菌酶的生物学功能 |
3.2 奶牛溶菌酶的应用 |
4 奶牛气管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4.1 抗菌肽生物学功能 |
4.2 抗菌肽的应用 |
5 重组质粒应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设想 |
第二章 治疗奶牛乳腺炎表达质粒的构建 |
1 材料 |
1.1 血样、载体与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基因克隆模板获取 |
2.3 奶牛乳腺特异性表达启动子(BLG)基因序列的克隆与鉴定 |
2.4 Lyz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与鉴定 |
2.5 TAP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与鉴定 |
2.6 Lyz/TAP基因乳腺特异性表达质粒的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奶牛BLG启动子序列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3.2 奶牛Lyz基因编码序列PCR扩增与重组质粒鉴定 |
3.3 奶牛TAP基因编码序列PCR扩增与重组质粒鉴定 |
3.4 奶牛Lyz/TAP基因乳腺特异性表达质粒pBLG-EGFP-N1-Lyz/TAP的鉴定 |
4 讨论 |
4.1 目的基因的选择 |
4.2 乳腺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筛选 |
5 小结 |
第三章 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表达活性及抗菌效果 |
1 材料 |
1.1 乳腺组织与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奶牛乳腺原代上皮细胞分离培养与纯化 |
2.2 Lyz/TAP重组质粒在乳腺上皮细胞的特异性表达 |
2.3 Lyz/TAP重组质粒转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抗菌效果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yz/TAP基因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 |
3.2 Lyz/TAP重组质粒转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表达量分析 |
3.3 Lyz/TAP重组质粒转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抗菌效果分析 |
4 讨论 |
4.1 重组质粒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特异性表达 |
4.2 重组质粒转染对乳腺上皮细胞抗菌能力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Lyz/TAP重组质粒小鼠乳腺表达及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体内转染Lyz/TAP重组质粒 |
2.2 Lyz/TAP重组质粒在小鼠乳腺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 |
2.3 Lyz/TAP重组质粒对小鼠的安全性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3.2 Lyz/TAP重组质粒对小鼠行为活动的影响 |
3.3 Lyz/TAP重组质粒对小鼠呼吸运动的影响 |
3.4 Lyz/TAP重组质粒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3.5 Lyz/TAP重组质粒对小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
3.6 Lyz/TAP重组质粒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重组质粒在小鼠乳腺组织的特异性表达 |
4.2 重组质粒对小鼠安全性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良好农业规范 |
1.2.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 |
1.2.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 |
1.3 农产品获得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意义 |
1.4 认证现状 |
1.4.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现状 |
1.4.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数量 |
1.4.3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区域分布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文献综述 |
1.6.1 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 |
1.6.2 在发达国家的运用 |
1.6.3 我国对良好农业规范的研究现状 |
1.7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欧良好农业规范发展历史及总体比较研究 |
2.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发展历史 |
2.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发展历史 |
2.3 总体比较研究 |
2.3.1 标准性质比较 |
2.3.2 标准针对的销售模式比较 |
2.3.3 标准范围比较 |
2.3.4 标准结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欧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制度的比较 |
3.1 认证方法和程序 |
3.1.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程序 |
3.1.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程序 |
3.1.3 认证方法和程序比较 |
3.2 认证标识 |
3.2.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标识 |
3.2.2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志 |
3.2.3 认证标识使用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的汉译研究 |
4.1 汉译问题总结 |
4.1.1 译文内容遗漏 |
4.1.2 笔误显而易见 |
4.1.3 专业常识错误 |
4.1.4 英式汉语句型 |
4.1.5 专业术语的应用错误 |
4.1.6 引申牵强 |
4.1.7 不符合标准编写要求 |
4.1.8 词意不佳 |
4.1.9 词语意思误解 |
4.1.10 句子意思误解 |
4.1.11 语法错误: |
4.1.12 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合理修改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版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修订的建议 |
5.1 适用性得到提高 |
5.2 进一步与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标准接轨 |
5.3 与时俱进,推进农业现代化 |
5.4 尽量避免控制点重复 |
5.5 保护环境 |
5.6 质量保证体系 |
5.7 社会责任及动物福利要求 |
第六章 结论 |
6.1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总体的异同点 |
6.2 认证制度比较结果 |
6.3 对初译版的校对结果 |
6.4 研究成果 |
6.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7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校对内容全篇分类总结 |
附录二: 欧洲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场保证》畜禽养殖部分汉化终稿 |
(7)奶牛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以高青县奶牛规模化养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循环经济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
1.2.2 奶牛养殖污染问题 |
1.2.3 奶牛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概念 |
2.1.2 循环经济特征 |
2.2 畜牧业循环经济理论 |
2.2.1 畜牧业循环经济概念 |
2.2.2 畜牧业循环经济优越性 |
2.3 生态产业链理论 |
第三章 高青县奶牛养殖业分析 |
3.1 高青县区域概况 |
3.2 高青县奶牛养殖发展现状 |
3.2.1 奶牛养殖概况 |
3.2.2 奶牛养殖发展环境分析 |
3.2.3 高青县发展奶牛养殖业SWOT分析 |
3.3 高青县奶牛养殖存在问题 |
第四章 高青县奶牛养殖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
4.1 奶牛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分类 |
4.1.1 “饲料业+奶牛养殖业”模式 |
4.1.2 “奶牛养殖业+种植业”模式 |
4.1.3 “奶牛养殖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模式 |
4.1.4 奶牛养殖循环经济园区 |
4.2 高青县奶牛养殖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
4.2.1 模式选择评价方法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原则 |
4.2.3 数据来源 |
4.2.4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分析 |
4.2.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6 评价结果分析 |
4.2.7 模式构建 |
第五章 高青发展奶牛养殖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议 |
5.1 强化政府对种养结合扶持力度 |
5.1.1 政府政策方面 |
5.1.2 高青县方面 |
5.2 加快奶牛养殖场技术设备改造 |
5.3 提高奶牛养殖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2.1 优利士乳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公司资源概况 |
2.1.3 公司能力概况 |
2.2 公司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环境分析 |
2.2.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2.3 公司发展竞争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
2.3.1 主要竞争对手 |
2.3.2 潜在竞争者 |
2.3.3 消费者议价能力 |
2.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5 替代产品分析 |
2.4 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
2.4.1 优势 |
2.4.2 劣势 |
2.4.3 机会 |
2.4.4 威胁 |
2.4.5 SWOT矩阵分析 |
第3章 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3.1 企业使命和愿景 |
3.1.1 企业使命 |
3.1.2 发展愿景 |
3.1.3 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1.4 优利士乳业公司的战略目标 |
3.2 公司战略选择 |
3.3 业务与职能层策略 |
3.3.1 品牌策略 |
3.3.2 营销策略 |
3.3.3 产品策略 |
3.3.4 人才策略 |
3.3.5 研发策略 |
第4章 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
4.1 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步骤 |
4.1.1 组织结构的调整打下战略基础 |
4.1.2 奶源基地建设突破战略发展瓶颈 |
4.1.3 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战略宣贯 |
4.1.4 人力资源建设推动战略落实 |
4.2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4.2.1 资本保障 |
4.2.2 决策机制保障 |
4.2.3 人才使用机制保障 |
4.2.4 收入分配机制保障 |
4.2.5 强化营销渠道管控 |
4.2.6 制定羊乳行业标准 |
4.2.7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4.1 结构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乳及制品相关概念 |
2.1.2 乳业 |
2.1.3 市场绩效 |
2.1.4 进口渗透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内生增长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 |
2.2.4 新-新贸易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
2.3.2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价格加成影响的研究 |
2.3.3 关于中国乳业产业发展的研究 |
2.3.4 关于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及其影响的研究 |
2.3.5 文献评述 |
3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与国内乳业发展总体形势分析 |
3.1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分析 |
3.1.1 乳制品进口数量快速增长 |
3.1.2 进口乳制品种类结构趋向多元化 |
3.1.3 进口乳制品来源地市场集中 |
3.2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形势分析 |
3.3 中国乳制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业影响分析框架 |
4.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1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 |
4.2.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 基于异质性理论 |
4.3 本章小结 |
5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分析 |
5.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全要素生产率 |
5.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2.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
5.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5.2.3 数据说明 |
5.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5.4 内生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价格加成率视角的分析 |
6.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价格加成率 |
6.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6.2.1 企业价格加成率估计方法 |
6.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影响的实证模型 |
6.2.3 数据说明 |
6.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效率视角的分析 |
7.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 |
7.1.1 乳制品进口与奶牛养殖效率 |
7.1.2 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分析 |
7.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主体奶牛养殖效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7.2.1 模型构建 |
7.2.2 数据说明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模式视角的分析 |
8.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类型奶牛养殖模式 |
8.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8.2.1 模型构建 |
8.2.2 数据说明 |
8.3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9.1 主要结论 |
9.1.1 乳制品进口总体上有利于促进乳企改善经营绩效水平 |
9.1.2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 |
9.1.3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进奶牛养殖主体向规模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
9.2 政策启示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的质量控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2.1 乳品、乳品供应链与质量控制 |
2.2 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内容及其作用 |
2.3 奶牛养殖场户全面质量控制行为 |
2.4 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3 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1 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
3.2 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频数分析 |
4 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全面质量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4.3 估计结果与讨论 |
5 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演进机制分析 |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5.2 双种群进化博弈的基本原理与模型构建 |
5.3 进化稳定策略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
5.4 数值仿真与分析 |
6 供应链环境下改善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
6.1 提升养殖场户质量控制的知识和能力,规范自身质量控制行为 |
6.2 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 |
6.3 加强宣传、支持与监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
四、机械化挤奶影响鲜奶细菌指数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D]. 张强. 扬州大学, 2021
- [2]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D]. 陈雯雯.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3]奶牛乳头成膜药浴液研制及效果分析[D]. 侯慧君.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4]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刘又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奶牛溶菌酶基因(Lyz)和气管抗菌肽基因(TAP)表达质粒的构建、抗菌效果及安全性评价[D]. 张志鹏. 扬州大学, 2019
- [6]中国-欧洲良好农业规范比较研究[D]. 马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奶牛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以高青县奶牛规模化养殖为例[D]. 李雯丽.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8]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博. 湖南大学, 2019(07)
- [9]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D]. 魏艳骄.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的质量控制行为研究[D]. 吴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