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风雨兼程——从两个案例看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

企业信息化:风雨兼程——从两个案例看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

一、企业信息化:经历考验,风雨无阻——从两个案例来看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论文文献综述)

魏莞月[1](2021)在《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文中指出自从2015年我国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众创空间得以快速发展。大批初创型企业和团队选择入驻众创空间。相较于传统加速器和孵化器,众创空间不仅为空间使用者提供创业服务,还注重引导多方参与者进行资源分享。目前,联合办公是众创空间主要的形式,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联合办公作为平台型企业,为空间参与者搭建了资源共享、社群共建的平台,促进多方主体的价值共创。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以联合办公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带来了巨大损失。许多空间面临无法复工、创客退租、资金周转困难等挑战。在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冲击下,部分空间却能够快速应对、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由此,这些空间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就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众创空间相关研究的情景集中于新冠疫情之前,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空间类型划分、基本功能和运营绩效展开。从创业生态系统展开的众创空间相关研究还很少,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空间生态系统核心运行机制进行讨论,实证研究成果还很缺乏。对于危机情形下的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还没有涉及。为弥补众创空间现有研究缺失,本文从创业生态系统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众创空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的适应性机制。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众创空间在疫情冲击下的适应过程包含哪些阶段?(2)空间适应外部环境冲击的各阶段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间有着怎样的关系?(3)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通过怎样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本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的背景、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文章创新点;第二章对创业生态系统、众创空间、联合办公以及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第三章基于扎根理论探讨了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过程,提出包含网络恢复和网络重构的二阶段理论模型;第四章主要依据通过扎根理论提炼的适应过程理论框架以及相关文献,提出网络恢复阶段和网络重构阶段的研究假设;第五章介绍实证研究设计的具体过程,包含空间调研问卷的设计、各阶段关键变量的测量、大样本调研问卷收集以及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六章汇报了二阶段适应过程模型的实证结果;第七章就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的实证结果展开讨论,对空间适应过程中关键因素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多方参与主体如何协作应对疫情危机进行深度分析;第八章对适应性机制研究全文进行总结,并归纳理论贡献、实践启示和研究局限。对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的深入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疫情冲击下的空间适应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网络恢复和第二阶段网络重构阶段。在网络恢复阶段,空间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合法性获取促进网络恢复的实现。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包含四个维度,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行业特性有助于促进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对合法性获取的影响。空间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能够促进空间合法性获取对网络恢复的影响。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包含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2)在空间适应过程的网络重构阶段,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以及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都能促进网络重构的实现。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包含三个维度,即关系管理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可直接或通过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的形式促进网络重构。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包含经济价值创造和社区品牌共建。制度支持能够促进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3)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扎根理论研究提出的二阶段适应过程理论模型。网络恢复阶段实证结果表明,空间危机应对能力有助于空间获得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的获取正向影响系统线下网络恢复;空间合法性获取在危机应对能力和线下网络恢复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行业特性在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对于合法性获取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在空间合法性获取对线下网络恢复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4)网络重构阶段实证结果显示,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正向影响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可通过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价值共创发挥中介作用;制度支持没有在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制度支持没有增强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在入驻企业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间的中介作用。(5)探讨了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的具体方式。个体在时间、空间与场景界限模糊的环境中将工作、休闲与社交三者融合为个体所在组织(团队)跨边界价值共创的实现创造了众多可能。不同组织通过自组织的方式与其他参与主体形成资源互补的协作关系,使得组织边界具有可渗透性,信息、资源等能够快捷地进行传递。空间中组织层面边界的开放、模糊与重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组织成员间深度交互的过程。空间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空间整体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本研究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疫情冲击情境下众创空间二阶段适应过程理论模型。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丰富了外部环境冲击情形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扩展了空间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相关研究,也为众创空间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实证检验了众创空间适应过程中网络恢复阶段各重要因素间的影响关系。网络恢复阶段的实证研究不仅分析了该阶段理论模型中的直接作用,还深入探讨了中介作用机制(引入中介变量政治合法性)和调节作用机制(引入调节变量行业特性与组织间信任),打开了创业生态系统初始适应阶段的理论“黑箱”。(3)实证检验了众创空间适应过程中网络重构阶段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网络重构阶段的实证研究除了检验该阶段理论框架中的直接作用路径,还探讨了中介作用机制(引入中介变量价值共创)、调节作用机制(引入调节变量制度支持)以及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机制(检验制度支持是否增强了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揭示网络重构的具体过程,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4)探讨了联合办公当中价值共创实现方式。基于个体层面工作、休闲与社交的融合以及组织层面边界的开放、模糊与重构,本文提出了空间价值共创具体方式。弥补了先前研究成果中对联合办公价值共创机理研究的缺失,也丰富了联合办公价值创造方式相关研究。

周子建[2](2020)在《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重管轻建是可预期的长期趋势,这对于行业内属于创业型中小企业的A水利设计公司而言,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市场规模在缩小,行业竞争在加剧,洗牌已在所难免。全过程咨询文件的出台、招投标法的修改,以及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全行业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意味着过去的游戏规则和竞争对手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A水利设计公司体量较小,人才、资金和技术储备相对不足。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如何积极应对变化,如何强化现有核心竞争力并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并制定适应环境变化的竞争战略,对A水利设计公司意义重大。本文以A水利设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在介绍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和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得出了水利勘察设计行业仍处于大有可为、天地广阔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投资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诸多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的结论。通过内部环境分析,理清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发现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工具,进行了企业战略定位和选择,确定了企业更适宜采用聚焦战略,通过聚焦于区域,提供区域市场差异化,形成区域竞争的相对竞争优势。将A公司的竞争优势定位于快速响应和提供优质的中小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提出了近期行动方案和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为A水利设计公司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竞争战略。因目前学术界对水利设计院和中小型设计院的竞争战略研究较少,本文除了对A水利设计公司的竞争战略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之外,对行业内其他水利设计院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本研究所确定的竞争战略,对行业外的中小设计院也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振华[3](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朱若尘[4](2020)在《FSSC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天津港集团为例》文中指出由于人力成本的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竞争也日渐猛烈,一种新型的财务组织机构——财务共享中心,开始在各大企业领域被应用。该组织机构注重组织的统一和事务的处理效率,将大型企业规划在各地区的财务部门汇集,统一实行运作管理。财务共享中心机构以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财务风险、易操作易管理为宗旨,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该财务组织机构的大体概况、机构特色、中心实质为着手点,对此组织机构进行了综合概述。并且以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为实例,综合分析该共享中心在创办、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了解该公司的实体能力、认真研讨相关资料的根本上给出了可行性的发展意见。本文章的大体内容如下:第一,经过多次翻阅资料、总结概括,使财务共享中心的大体理念富有条理性,并且对其加以阐述。第二,结合天津港的发展现状,探讨该地设立新型财务组织机构的原因,分析财务共享中心近况下可能遇到的风险或者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通过对集体技能、机构地域、工作流程、岗位职责、通用影响交换格式及机构专业人才培养几个大体要领进行阐明论述,归纳设立该机构之后对天津港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整合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对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前景加以分析讨论。第三,对于大型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机构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境做出分析整合。通过天津港财务中心这个实体发展的案例,对这种新型财务组织机构的长远发展做出规划。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7](2015)在《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承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6.81.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形成现实基础与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的"常态增长"阶段。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释放活力的"新常态"模式。另一方面,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李飒[8](2014)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当代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自身和全球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灾难,导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的几十年乃至近百年中一直在奋力弥补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表现就是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以此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完成现代工业化的伟大使命。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人类迈进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背景,结合中国特色,做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当前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提高信息化水平。报告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强调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国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做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中后期,积极推进工业由大变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走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如何实现“两化”融合,怎样更好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研究方向和重点,也是本文的立意根本。“两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第二章梳理和归纳了国外和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国外研究从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国内研究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为“两化”融合基本分析、三元经济模型和“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基本分析包括“两化”基本关系,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还包括“两化”融合内涵分析,在充分把握“两化”融合本质、特征、必要性、发展模式、途径等内容的基础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智慧城市六个角度对“两化”融合的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第二部分通过传统二元经济局限性和简单三元经济模型分析两个层面对“两化”融合的模型进行理论探讨,试图探寻“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构筑其理论体系。通过追本溯源两化融合被提出的由来和依据,是源于美国20世纪末新经济政策的全球扩散作用,于是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对“两化”融合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框架并进行假设证明。第三部分介绍了“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理论模型的支撑下,第四章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涵盖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分别经历了2002年—2007年的提出阶段、2008年—2011年的开展试点阶段和2012年以来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部分就是实证分析,通过区域融合评价和产业融合评价,对“两化”融合发展攻坚期的全国31个地区和13个代表性产业进行实证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分别从总体分析、水平分析和指标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对中国省域和产业“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分别从第四章划分的发展水平四个梯队和四个级别的层面具体对各个地区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对主要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法的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中主要选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型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选取老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和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特色的“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通过对这些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做法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两化”融合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三个层面的应用现状比较,得出对于我国发展“两化”融合做法的借鉴。在总结全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七章从智慧企业建设、区域融合推进、产业融合推进和政府优势发挥四个角度得出推进企业、区域、产业、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首先,在对“两化”融合基本内涵的把握和诠释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和智慧城市六个方面进行具体涵义阐述,这六个方面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意义上的“两化”融合内涵,涉及到企业研发、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所有环节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递进特点,企业“两化”融合的实现是区域“两化”融合实现的基础,区域融合又造就了整个社会的“两化”融合实现,相辅相成、环环紧扣。而六方面中的最后两个方面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最高阶段和延伸。其次,论文在梳理归纳国内外关于工业化、信息化和“两化”关系、“两化”融合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两化”融合模型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只是理论框架的探索,目前没有官方或较统一、主流的关于“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稍微填充这一领域,也期待后来的研究者们继续探索。再次,对具体区域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有效抓手。论文对全国31个省域和13个代表性产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通过横纵向比较,总体、梯队和指标多维分析,摸清各省域“两化”融合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对于下一步指导“两化”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杨国辉[9](2014)在《质量经营视角下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今天,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和质量经营作为组织获得成功的两种重要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但是面对“企业信息化高投资低成效”的状况和“质量经营到底是什么”的议题,企业却充满疑惑,望而却步。在学术领域,以往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质量经营是互补性资源,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但是对于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质量经营两者关系、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与组织绩效三者关系影响机理尚未厘清。所以,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怎样从整体视角看待企业信息技术能力?(2)质量经营是什么?质量经营实践框架是什么?(3)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质量经营之间影响关系是怎样的?(4)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理是怎样的?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首先总结了大量的以往国内外对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与组织绩效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模型与假设;然后,结合企业管理咨询经验与企业访谈,采用德尔菲法开发初始量表,并对8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预测,得出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三维度、质量经营六维度和组织绩效两维度测量量表,最终对450家企业进行正式问卷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验证假设;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展现企业实际运营中,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质量经营状况以及组织绩效结果。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可以由IT战略、IT资源和IT运营三个维度形成整体视角来衡量企业信息技术能力;(2)质量经营是一种贯穿企业管理始终的经营理念,现代质量经营框架包含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和测量、分析与改进六个维度;(3)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三个维度对质量经营均有正相关影响;(4)质量经营能够完全中介IT运营对组织绩效、IT资源对非财务绩效影响,部分中介IT战略对组织绩效影响。本研究丰富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内涵及维度的本土研究,探索并开发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与组织绩效调查量表,厘清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对组织绩效影响机理,并对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质量经营在企业的具体实践给予指导。

邹国彪[10](2011)在《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已被确立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肩负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不但面临市场需求多样化和竞争主体多元化的考验,而且还要面对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冲击,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已开始运用于图书发行企业流程再造、经营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从战术层次应用向战略层次应用、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和全面应用发展。未来十年是中国图书发行业面临大调整、大变革的十年,这种调整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在图书发行领域的应用。为此,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加大了对信息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和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对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寻找图书发行界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本论文在界定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业的影响,总结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史和现状,并从电子商务、数字出版、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希望在中国图书发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在论文中,作者尝试建立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作者认为: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中国图书发行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宏观层面,需要优化行业管理体系,加强有关法律建设,加大对新型图书发行模式的政策扶持,打造大型图书发行企业集团和加快出版发行行业标准化建设。微观(企业)层面,需要构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制定和执行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在流程再造基础上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并迅速介入数字出版物发行。本论文以湖南新华发行集团为典型案例,剖析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介绍他们在ERP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数字出版物发行系统建设方面的规划及设想,希望能为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内容结构如下:第1章:引言。阐述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目的和背景,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章: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在对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厘清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包涵的内容,提出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分析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业的影响,总结我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历史与现状。第3章:电子商务在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在这一章中,首先介绍了电子商务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分析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背景和必要性,介绍图书发行企业电子商务需求;最后就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原则、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4章:数字出版对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与对策。作者在厘清数字出版定义、类型和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了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原因,研究了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开展数字出版物营销的可行性和策略。第5章: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在这一章,就掣肘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提出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为了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流程再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IT规划,重视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同时提出,良好的信息化宏观外部环境和内部信息化管理机制也是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第6章:研究结论及局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推进,同时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进行了说明。

二、企业信息化:经历考验,风雨无阻——从两个案例来看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信息化:经历考验,风雨无阻——从两个案例来看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1.1.2 联合办公发展现状
        1.1.3 新冠疫情对众创空间的冲击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业生态系统
        2.1.1 创业生态系统内涵与构成
        2.1.2 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2.1.3 网络视角的创业生态系统
        2.1.4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
        2.1.5 基于CAS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2.2 众创空间
        2.2.1 众创空间内涵
        2.2.2 众创空间分类
        2.2.3 众创空间的主要研究问题
    2.3 联合办公
    2.4 危机管理理论
    2.5 现有文献述评与研究缺失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过程模型
    3.1 扎根理论概述
    3.2 调研设计与调研对象
        3.2.1 调研目的及访谈提纲
        3.2.2 调研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1 数据收集
        3.3.2 数据编码过程
    3.4 理论模型构建
        3.4.1 开放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编码
        3.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5 理论模型阐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假设
    4.1 相关理论
        4.1.1 制度理论
        4.1.2 动态能力理论
        4.1.3 资源依赖理论
    4.2 关键变量内涵及维度划分
        4.2.1 危机应对能力
        4.2.2 合法性获取
        4.2.3 行业特性
        4.2.4 组织间信任
        4.2.5 网络恢复
        4.2.6 动态能力
        4.2.7 价值共创
        4.2.8 制度支持
        4.2.9 网络重构
    4.3 网络恢复阶段假设
        4.3.1 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
        4.3.2 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
        4.3.3 合法性获取的中介作用
        4.3.4 行业特性的调节作用
        4.3.5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
    4.4 网络重构阶段假设
        4.4.1 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
        4.4.2 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
        4.4.3 价值共创与网络重构
        4.4.4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4.4.5 制度支持的调节作用
        4.4.6 价值共创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4.5 假设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相关文献查询
        5.1.2 初始问卷形成
        5.1.3 变量测度
    5.2 小样本预测试
    5.3 大样本数据收集
        5.3.1 数据采集过程
        5.3.2 问卷收集结果
    5.4 统计分析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结果
    6.1 样本特征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网络恢复阶段的实证结果
        6.3.1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的共同测量误差检验
        6.3.2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6.3.3 网络恢复阶段信度与效度检验
        6.3.4 网络恢复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6.4 网络重构阶段的实证结果
        6.4.1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的共同测量误差检验
        6.4.2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6.4.3 网络重构阶段信度与效度检验
        6.4.4 网络重构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6.5 两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6.5.1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6.5.2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6.6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讨论
    7.1 网络恢复阶段
        7.1.1 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
        7.1.2 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
        7.1.3 合法性获取在危机应对能力与网络恢复间的中介作用
        7.1.4 行业特性对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7.1.5 组织间信任对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7.1.6 控制变量与网络恢复
    7.2 网络重构阶段
        7.2.1 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
        7.2.2 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
        7.2.3 价值共创与网络重构
        7.2.4 价值共创在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间的中介作用
        7.2.5 制度支持对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及价值共创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7.2.6 控制变量与网络重构
    7.3 访谈结果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
    8.3 实践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众创空间访谈提纲
    附录二 理论模型构建阶段访谈基本情况
    附录三 众创空间正式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古典战略思想
        1.2.2 现代企业战略思想
        1.2.3 企业战略分析工具与模型
        1.2.4 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2.2.1 行业基本情况
        2.2.2 市场及需求情况分析
        2.2.3 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2.4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3.1 基本介绍
        2.3.2 竞争情况比较分析
    2.4 行业内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2.4.1 政策扶持和客户满意
        2.4.2 雄厚的技术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2.4.3 体制灵活,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2.5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A水利设计公司简介
        3.1.1 A水利设计公司基本情况
        3.1.2 A水利设计公司经营理念
        3.1.3 A水利设计公司的成绩
        3.1.4 A水利设计公司的不足
    3.2 企业资源分析
        3.2.1 物理资源分析
        3.2.2 财务资源分析
        3.2.3 人力资源分析
        3.2.4 关系资源分析
        3.2.5 供应链资源分析
        3.2.6 资质资源分析
    3.3 企业能力分析
        3.3.1 项目管理能力分析
        3.3.2 质量管理能力分析
        3.3.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3.3.4 信息化管理能力分析
        3.3.5 财务管理能力分析
        3.3.6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3.3.7 资源整合能力分析
    3.4 核心竞争力分析
    3.5 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战略的制定
    4.1 SWOT分析和可能的战略选择
        4.1.1 SO战略
        4.1.2 WO战略
        4.1.3 ST战略
        4.1.4 WT战略
        4.1.5 战略预案的组合
    4.2 企业的宗旨
    4.3 战略目标
    4.4 战略选择
        4.4.1 目标市场选择
        4.4.2 市场定位
        4.4.3 竞争优势定位
        4.4.4 区域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实施和保障
    5.1 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步骤
        5.1.1 战略实施的原则
        5.1.2 战略实施步骤
        5.1.3 近期行动方案
    5.2 战略保障措施
        5.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5.2.2 鼓励形成科技创新氛围
        5.2.3 围绕客户为中心,全员经营开拓市场
        5.2.4 建设以奋斗者为中心的人才资源体系
        5.2.5 强化财务支持
        5.2.6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5.2.7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3.3.1 变量的汇总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验证性分析(CFA)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3.5.3 传播者变量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3.5.5 行为意愿变量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3.6.1 模型设定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3.7.1 研究结论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实验验证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5.1.1 研究框架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5.2.4 质量规划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5.3.4 质量设计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FSSC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天津港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财务共享中心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财务共享中心的概念及内涵
        2.1.1 财务共享中心的概念
        2.1.2 财务共享、会计集中、财务分散的对比
        2.1.3 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模式
    2.2 共享服务的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学理论
        2.2.2 资源配置理论
        2.2.3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2.3 财务共享中心实施的方法论体系
    2.4 财务共享中心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第三章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天津港简介
    3.2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现状
        3.2.1 在流程设计方面
        3.2.2 在组织架构方面
        3.2.3 在影像资料传递方面
        3.2.4 在财务人员培养方面
        3.2.5 IT与现代信息科技结合方面
    3.3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成效
    3.4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优化的可行性
    3.5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现存的问题
        3.5.1 在组织构架设计及财务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3.5.2 在财务流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5.2.1 差旅管理
        3.5.2.2 出纳
        3.5.2.3 应付账款
        3.5.2.4 应收账款
        3.5.2.5 税收筹划及管理
        3.5.2.6 固定资产
        3.5.2.7 总账
        3.5.3 IT与现代信息科技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天津港基于SPORTS方法的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设计
    4.1 基于SPORTS方法的财务共享中心总体规划方案
        4.1.1 财务共享中心SPORTS方法体系
        4.1.2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框架
    4.2 组织构架及财务人员的设计优化
        4.2.1 组织架构设计优化
        4.2.2 财务人员培养优化
    4.3 在财务流程设计的优化
        4.3.1 差旅管理
        4.3.2 出纳
        4.3.3 应付账款
        4.3.4 应收账款
        4.3.5 税收筹划及管理
        4.3.6 固定资产
        4.3.7 总账
    4.4 财务共享中心政策法规分析
    4.5 IT与现代信息科技结合的优化
    4.6 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水平
    4.7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效果评价
第五章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5.1 设立财务管控组织机构
    5.2 应用验证支持
    5.3 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5.3.1 考虑业务风险
        5.3.2 考虑技术风险
        5.3.3 考虑管理风险
    5.4 建立内部审计队伍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
        2.1.2 信息化及其演进
        2.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新型工业化理论
        2.2.2 信息化及其演进
        2.2.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
第3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
    3.1 “两化”融合的基本分析
        3.1.1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3.1.2 “两化”融合基本内涵
    3.2 三元经济模型框架
        3.2.1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的局限性
        3.2.2 简单三元经济模型框架分析
    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3.3.1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
        3.3.2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框架
        3.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
        3.3.4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4章 中国“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
    4.2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融合视角
        4.2.1 区域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
        4.2.2 区域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
        4.2.3 区域融合水平的梯队分析
        4.2.4 区域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
    4.3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产业融合视角
        4.3.1 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
        4.3.2 产业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
        4.3.3 产业融合水平的级别分析
        4.3.4 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
第5章 中国“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5.1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区域融合视角
        5.1.1 分类分析
        5.1.2 总体分析
    5.2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产业融合视角
        5.2.1 分类分析
        5.2.2 总体分析
第6章 国外主要国家“两化”融合的比较与借鉴
    6.1 城市融合平台
        6.1.1 “两化”融合环境建设
        6.1.2 信息技术促进节能降耗
    6.2 智慧企业
        6.2.1 研发设计信息化
        6.2.2 生产过程信息化
        6.2.3 经营管理信息化
        6.2.4 企业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
    6.3 产业融合平台
        6.3.1 产业链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
        6.3.2 产业生产模式信息化
    6.4 比较与借鉴
第7章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7.1 以智慧企业建设为核心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7.2 以城市融合平台为保障促进区域融合
    7.3 以产业融合平台为依托推进产业融合
    7.4 发挥政府优势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质量经营视角下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环境
        1.1.2 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1.1.3 质量经营的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综述
        2.1.1 企业信息化
        2.1.2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
    2.2 质量经营文献综述
        2.2.1 质量经营内涵
        2.2.2 质量经营的演化
    2.3 组织绩效文献综述
    2.4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综述
    2.5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质量经营关系综述
    2.6 质量经营与组织绩效关系综述
    2.7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与组织绩效关系综述
    2.8 本章小结
3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3.1 本研究中各研究变量的选取
        3.1.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变量的选取
        3.1.2 本文中质量经营变量的选取
        3.1.3 本文中组织绩效变量的选取
    3.2 研究假设提出
        3.2.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假设提出
        3.2.2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质量经营关系假设提出
        3.2.3 质量经营与组织绩效关系假设提出
        3.2.4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与组织绩效关系假设提出
    3.3 研究模型提出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初型
    4.2 问卷预测
        4.2.1 预测问卷设计
        4.2.2 预测问卷发放
    4.3 预测问卷分析
        4.3.1 基本信息统计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各维度信度分析及相关分析
5 数理统计分析
    5.1 数据收集及描述性统计
    5.2 信度分析
    5.3 效度分析
        5.3.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效度分析
        5.3.2 质量经营效度分析
        5.3.3 组织绩效效度分析
    5.4 相关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检验
        5.5.2 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关系检验
        5.5.3 中介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检验
        5.5.4 中介效应分析
6 基于A公司的案例研究
    6.1 研究方法与案例企业选择
    6.2 案例分析
        6.2.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
        6.2.2 质量经营
        6.2.3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质量经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关系
    6.3 本章案例小结
7 研究讨论与结果
    7.1 研究结果讨论
        7.1.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维度构建
        7.1.2 质量经营内涵梳理与维度构建
        7.1.3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对组织绩效影响作用
        7.1.4 质量经营的中介效应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意义与启示
        7.3.1 理论贡献
        7.3.2 实践启示
    7.4 研究不足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1.1.1 选题意义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
        1.2.2 电子商务对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
        1.2.3 信息技术对数字出版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难点
        1.3.4 创新之处
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2.1 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内涵
        2.1.1 图书、出版、出版业及图书发行
        2.1.2 信息技术、信息化和信息革命
        2.1.3 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包含的内容
        2.1.4 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
    2.2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业的影响
        2.2.1 信息技术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2.2.2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政策环境的影响
        2.2.3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产业的影响
        2.2.4 信息技术对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
        2.2.5 信息技术对读者的影响
    2.3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历史
    2.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现状
        2.4.1 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
        2.4.2 电子商务应用得到了初步发展
        2.4.3 ERP、CRM等先进信息系统越来越得到重视
    2.5 案例分析—湖南新华发行集团ERP系统建设
        2.5.1 公司信息化历史和战略构想
        2.5.2 公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5.3 ERP系统建设情况
        2.5.4 ERP信息系统建设成果
3 电子商务在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3.1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简介
        3.1.1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定义
        3.1.2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内涵和特点
        3.1.3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表现形式
    3.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背景及必要性
        3.2.1 实施电子商务背景
        3.2.2 实施电子商务必要性
        3.2.3 实施电子商务S W O T分析
    3.3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需求
        3.3.1 电子商务市场需求
        3.3.2 电子商务平台功能需求
    3.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
        3.4.1 实施原则
        3.4.2 实施方案
        3.4.3 风险及风险防范措施
    3.5 案例分析—湖南新华发行集团“图书发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3.5.1 基本情况
        3.5.2 主要目标
        3.5.3 子平台
        3.5.4 商业模式
4 数字出版对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与对策
    4.1 数字出版定义、类型和发展现状
        4.1.1 数字出版定义
        4.1.2 数字出版物类型
        4.1.3 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4.2 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原因
        4.2.1 技术日渐成熟
        4.2.2 政策促进发展
        4.2.3 传统出版机构参与
        4.2.4 产业链逐渐形成
        4.2.5 盈利模式逐步清晰
        4.2.6 终端产品推陈出新
    4.3 信息化是开展数字出版物营销的基础
        4.3.1 数字出版物营销需要信息技术“集成”
        4.3.2 数字出版物营销是信息化高级阶段
    4.4 开展数字出版物营销可行性和策略
        4.4.1 可行性
        4.4.2 策略
    4.5 案例分析—湖南新华发行集团“数字出版内容集成分发平台”
        4.5.1 建设目标
        4.5.2 建设原则
        4.5.3 商业模式
        4.5.4 建设内容
5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
    5.1 企业流程再造
        5.1.1 企业流程再造基本理论
        5.1.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流程再造原则与目标
    5.2 企业文化
        5.2.1 企业文化内涵与功能
        5.2.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需要先进企业文化
        5.2.3 如何营造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图书发行企业文化
    5.3 IT规划
        5.3.1 IT规划内涵、作用和功能
        5.3.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IT规划必要性
        5.3.3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IT规划存在的问题
        5.3.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IT规划实施原则
    5.4 行业标准化
        5.4.1 标准化内涵与意义
        5.4.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必要性
        5.4.3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标准化现状与问题
        5.4.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标准化方法与策略
    5.5 宏观外部环境
        5.5.1 优化出版业管理体系
        5.5.2 健全有关出版法律法规
        5.5.3 推进图书发行产业信息化
        5.5.4 加大对新型图书发行模式政策研究与扶持
        5.5.5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大型图书发行企业集团
        5.5.6 加强图书发行业信息标准建设力度
    5.6 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
        5.6.1 提高企业对信息化认识
        5.6.2 加强对信息技术管理
        5.6.3 明确目标,分步实施
        5.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 研究结论与局限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论文图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四、企业信息化:经历考验,风雨无阻——从两个案例来看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D]. 魏莞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周子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FSSC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天津港集团为例[D]. 朱若尘.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A].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4年研究课题汇编, 2015
  • [8]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D]. 李飒. 辽宁大学, 2014(04)
  • [9]质量经营视角下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D]. 杨国辉. 浙江大学, 2014(09)
  • [10]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 邹国彪. 武汉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企业信息化:风雨兼程——从两个案例看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