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莫砺锋读书报告

杜甫诗选莫砺锋读书报告

问:莫砺锋的背景资料
  1. 答:莫砺锋高中毕业时适逢文革爆发,两年后下乡插队,不断地受到“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教育,加上莫砺锋的父亲是“历史反革命”,莫砺锋已与大学彻底绝缘,所以莫砺锋只有在务农之余读点书,这是莫砺锋在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每逢雨天的黄昏,莫砺锋手捧书本站在窗前,暮色越来越浓重,莫砺锋把双眼贴近书本才能勉强辨认文字。莫砺锋每月只能凭证购买瞎逗一斤煤油,总有好多日子是没油点灯的。更难堪的是书籍的来源近于枯竭,有时实在弄不到想读的书,只好把手头原有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精读”,或是到手什么就指敏读什么,杂乱无章地“博览群书”。
    插队十年,心情忧郁苦闷,总觉得青春黯淡无光,茅檐下的读书便是那段艰苦岁月中唯一的亮点。是读书滋润了莫砺锋的心灵,是读书充实了莫砺锋的生活。回忆起往事,那段经历仍然温馨得难以忘怀。读书,尤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读唯神枝书,是人生中最愉快的生活内容。
问:在你看来杜甫的诗集哪个注本最好?
  1. 答:《杜工部集》已经散佚御尺绝。钱镇姿谦益笺注本,因钱为清困键初三大家,论诗法颇有可观处,但注解不够、评鉴的眼光也不甚合现在之时宜。
  2. 答: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慧带激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前袜》。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行仿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3. 答:挺多的,橘闭但是我觉得钱谦益《钱注杜诗》过于学术性,对唐史不了解的话,阅读此书,很有困难。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圆宴裂》以前没有现代的点校本,最近河北大学韩成武先生带领该校教师点校出该书,当当网上有卖。王嗣奭之《杜臆》很有特色,可参看祥困。杜诗学方面的情况,可读廖仲安先生的《杜诗学》和胡可先先生的《杜甫诗学引论》。
  4. 答: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弯坦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隐谈下来,大多集于《埋携桐杜工部集》。
  5. 答:《杜工部集》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文集,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得名。现耐枝存诗1400余首,文30余篇。在世界文学史上昌扒敏也占有重要地位。原集60卷,现已佚。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北宋王洙编的20卷,补遗1卷,并成为杜甫诗文的定本此桐。
  6. 答:《杜工部集》已经散佚御尺绝。钱镇姿谦益笺注本,因钱为清困键初三大家,论诗法颇有可观处,但注解不够、评鉴的眼光也不甚合现在之时宜。
  7. 答:自苏黄以降,注解、系年、赏析、研究杜甫的书籍浩腔液如烟海,现在更是有所谓“杜诗学”、“杜甫研究会”。且现存各版本互有异文,且是否有伪作谁也说不清,要想得到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靠自己、靠研究、靠时间。只是读,不研究、携配不收藏,《全唐诗》中收录的已经足以窥杜诗全貌,网辩圆指上搜诗的网站检索杜甫最方便。
  8. 答:强烈建议翻看山东大学萧涤非先生的,该著产生较早,其经典性和权威性不容置疑,尽管文中也有值得商斗隐榷之处。莫砺锋先生的亲切可读,不过没有杜皮含诗诗篇。该书前几节对于研读杜诗所应读书目有所介绍,可参看。杨伦的较浅显(张之洞《书目答问》)。至于其他著作,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的确很详细,但是如果对于杜诗学不甚了解,翻看该书无疑会感觉云里雾里。如果深入研究杜诗,该书确为不可或缺之书。
  9. 答:杜甫伍卜被后人尊为诗圣,杜诗一出岁凯,注家蜂起,宋朝即有千家注之说,其中赵次公所注用思精密,繁而不杂,颇有价值,为后代研究者所乎橘唤重。整理者由几十种杜诗中极力搜辑,与现存残本合为全璧。《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全三册)》曾于1994年出版,即引起学界瞩目。此次由整理者重新修订出版。带在身边的唯一一个杜诗注本,本来打算回家后买套《杜甫全集校注》贵的抬不起手啊 。
  10. 答:必须是《国学经典-杜甫诗选》,本书选改绝录了杜甫伍颂诗歌169题225首,腔歼郑大都是传诵人口的杜诗的代表作。入门读物之扔在家里随手翻洒了咖啡也不怕闲时用来打草稿也可,装帧精美,纸质优良,排版得体,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
问:莫砺锋,童强杜甫传仁者在苦难中的追求读后感
  1. 答: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宴派锋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羡消,第316页)。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晌晌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赐死子美杜甫呢?
杜甫诗选莫砺锋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