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探讨之一:不同频度的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端木程琳[1](2021)在《激活穴区不同层次神经传入的镇痛机制》文中认为针刺镇痛是针灸疗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在国内针灸治疗的疾病谱中,与疼痛相关的病种占50%以上,在国外有60%以上的慢性痛患者寻求针灸治疗,可见针灸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近年来的国际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真针刺和假针刺镇痛均有效,尤其是以浅刺、小微针刺等作为安慰针刺对照,也取得了很好的镇痛效应,说明深浅针刺均有一定镇痛作用。此外,国外学者也观察到痛阈较高的患者采用真针刺效果较好,而痛阈较低的患者采用真针刺反而加重了疼痛,提示医生可根据患者痛阈的高低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这些研究说明针刺镇痛疗效确切,但镇痛规律不明。影响针刺镇痛的因素主要和针灸临床治疗的复杂性有关。穴位的选择,手法的强弱,刺入的深浅,患者的感受等,均影响到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针刺取穴方法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以痛为输”等,此外临床医生也非常重视刺激强度、深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在《素问·刺要论》中就有“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的记载,针刺身形皮、肉、筋、骨、脉等不同层次都和疗效相关。而且对于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相同穴位予以不同深度、不同强度的针刺,疗效也不尽相同。这些古代临床记载和现代临床研究启发了我们深入思考针刺穴位、刺激深浅、刺激强度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疗效是否有差异?为什么深浅刺激都有治疗作用?不同针刺强度和深浅的镇痛机制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阐明针刺镇痛规律,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以往对针刺镇痛机制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针刺启动脊髓闸门产生节段性镇痛、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激活上位中枢产生下行抑制作用等等。但是对于激活穴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镇痛作用,还缺乏深入研究。近年来的一些外周局部镇痛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为针刺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镇痛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痛源局部激活皮肤C-纤维的传入,反射性减弱深部炎性肌肉的伤害性传入活动,产生局部镇痛作用;在坐骨神经注射蛇毒破坏A-纤维髓鞘导致C-类伤害性感觉传入增加,并引起局部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而补充A-纤维刺激则可抑制C-纤维的伤害性感觉传入,说明外周A-纤维的正常活动可对C-纤维传入产生抑制。这些研究表明,在痛源部位的不同层次,感觉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为本研究探索针刺深浅和刺激强度的镇痛机制提供了立论依据。综合目前对针刺镇痛的研究,穴位的选择、手法的强弱、刺入的深浅等都是影响针刺镇痛的重要因素。然而,如果逐个开展随机对照针灸临床试验,研究成本较高,周期长,这对多种因素的分析造成一定难度。所以,本研究聚焦针刺镇痛的参数和层次选择,采用动物实验,从影响针刺效应因素入手,选用不同强度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作为刺激穴位不同强度和深浅层次的方法,以肌肉炎性痛大鼠作为模型,研究不同穴位(痛源局部取穴、对侧取穴,远端取穴)、不同层次(皮肤、肌肉)、不同强度(激活A-或C-纤维)的刺激对肌肉炎性痛的镇痛效应差异及脊髓机制,为揭示针刺镇痛效应及其机制提供科学基础,也为临床针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撑。1实验目的本研究从影响针刺效应因素如针刺穴位(局部取穴、对侧取穴、远端取穴)、刺激深浅(皮肤、肌肉)和刺激强度(激活A-或C-纤维)入手,系统探讨激活痛源部位穴区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镇痛作用,揭示其在次级传入脊髓背角广动力(wide-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的整合机制。通过两部分实验进行验证。首先比较了激活不同穴位(同侧、对侧及远端穴位)、不同层次(皮肤、肌肉)以及不同种类神经纤维(A-或C-纤维)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探讨不同传入镇痛的差异,筛选出有效的刺激参数。在此基础上,观察激活局部穴位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对痛行为和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明确针刺镇痛效应。其次,观察了不同针刺参数对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并和行为学进行对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阐明激活穴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针刺镇痛机制。2实验方法2.1动物模型制备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范围200-220g之间。异氟烷吸入麻醉下,在大鼠右侧股二头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200μL/只,左侧股二头肌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建立肌肉炎性痛模型。2.2 C纤维反射采用C纤维反射实验确定激活Aδ纤维的阈值(thresholdofA fiber,Ta)和C纤维的阈值(thresholdofC fiber,Tc)。造模后第4天,在异氟烷吸入麻醉下,将记录电极插入股二头肌,刺激电极置于后肢4、5趾外侧,使用Labchart电生理信号处理分析系统记录C纤维反射的肌电图。在股二头肌记录到的肌电图主要由两个成分组成。第一个成分持续时间和潜伏期较短,从潜伏期来看该成分由Aδ纤维介导;第二个成分持续时间和潜伏期较长,从潜伏期来看应该是由C纤维介导。其中,诱发出第一个成分和第二个成分的最小刺激强度,分别定义为Ta和Tc。本研究以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纤维反射肌电作为诱发痛的检测指标。采用2Tc强度的刺激诱发出C纤维反射肌电(C-反射伤害性肌电)作为基线。给予电针或TEAS,在干预后的0、1、2、3、4、5分钟使用刺激器分别给予1次2Tc强度的伤害性刺激,使用Labchart电生理信号处理分析系统进行记录,并将结果导入spike2,进行分析与统计,计算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频率变化,并将干预前后的变化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干预前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频率为100%,统计干预后0-5分钟内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变化。2.3干预方法及穴位选择分别采用TEAS激活皮肤的A-纤维和C-纤维(TEAS-Ta,TEAS-Tc),电针激活肌肉A-纤维和C-纤维(EA-Ta,EA-Tc)进行干预。分别选择痛源局部梁丘穴(ipsilateral ST34,i-ST34)、对侧梁丘穴(contralateral ST34,c-ST34)及远端合谷穴(LI4)进行不同的电针和TEAS刺激,观察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的镇痛作用。2.4疼痛行为学测定本研究以大鼠双足承重差值作为自发痛的检测指标。采用小动物双足平衡仪检测大鼠双后肢站立时压力传感器的受力情况。双足承重差值=健侧后肢的受力值(左侧)-患侧后肢的受力值(右侧),作为痛行为指标。2.5股二头肌肌电记录在异氟烷吸入麻醉下,暴露右侧股二头肌,将记录电极插入股二头肌,地线插入大鼠尾部,通过常规电生理技术将电信号引入Labchart生物信号处理分析系统。这部分实验首先通过记录大鼠炎性痛肌肉异常肌电的发生率,来观察肌肉痛程度。记录到稳定的异常肌电活动后,给予电针或TEAS干预1min,记录干预前后1min股二头肌异常肌电的发放,记录完成后将结果导入spike2生理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大鼠异常肌电的曲线下面积、放电频率的差异评价电针或者TEAS的镇痛效应。2.6脊髓背角神经元电生理记录手术操作及记录方法:大鼠经乌拉坦麻醉后,于背部正中线切开胸腰段皮肤,暴露出L3-L4脊髓后,去除硬脊膜,将阵列电极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的微推进器上,于脊髓节段L3-4后正中沟旁开1mm上方,垂直缓慢进入脊髓背角。深度范围控制在脊髓表面下900-1000 μm,参考电极插入背部肌肉中。急性脊髓化实验部分:暴露出C8-T1节段脊髓,用生理盐水制成碎冰覆盖于脊髓表面,采用冷冻法阻断脊髓的传递通路。采用多通道电生理采集系统记录,将结果导入NeuroExplorer4进行数字化分析处理。脊髓背角不同种类神经元的鉴别:采用电子压力测痛仪给予肌肉感受野10s不同强度的压力刺激。本实验中将60mN和200mN分别定义为非伤害性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只对60mN的压力刺激有反应的神经元为LTM神经元,只对200mN的压力刺激有反应的神经元为NS神经元,对60mN和200mN的压力刺激均有反应的神经元为WDR神经元。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判断标准:在无任何外力因素的干扰下,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超过3min。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后,给予电针或TEAS干预1min,记录干预前后1mi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频率变化。3结果3.1不同强度的TEAS和电针对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3.1.1 TEAS-Ta和TEAS-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首先,采用C纤维反射确定TEAS激活A-和C-纤维的阈值。其中A-纤维的阈值是1.23±0.31 mA,C-纤维的阈值是3.86±0.92mA,将这两个电流强度分别作为 Ta 强度的 TEAS(TEAS-Ta)和 Tc 强度的 TEAS(TEAS-Tc)。①采用TEAS-Tc干预i-ST34:在干预结束后0-1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②采用TEAS-Tc干预c-ST34:在干预结束后0min(即刻)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5)。③采用TEAS-Tc干预LI4:未观察到TEAS-Tc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P>0.05)。采用TEAS-Ta干预i-ST34、c-ST34和LI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均无抑制作用(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优于c-ST34和LI4。提示TEAS-Tc干预局部穴位i-ST34的镇痛作用最强。3.1.2 EA-Ta和EA-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首先,采用C纤维反射确定电针激活A-和C-纤维的阈值。其中激活A-纤维的阈值是1.14±0.34 mA,激活C-纤维的阈值是3.63±0.89 mA,将这两个电流强度分别作为Ta强度的电针(EA-Ta)和Tc强度的电针(EA-Tc)。①采用EA-Ta干预i-ST34:在干预结束后0-1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②采用EA-Ta干预c-ST34:未观察到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P>0.05)。③采用EA-Ta干预LI4:未观察到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P>0.05)。①采用EA-Tc干预i-ST34:在干预结束后0-2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②采用EA-Tc干预c-ST34:在干预结束后0-1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③采用EA-Tc干预LI4:在干预结束后0 min(即刻)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5)。以上结果提示,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有显着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应优于c-ST34和LI4,说明EA-Ta和EA-Tc干预局部穴位i-ST34的镇痛作用最强。3.1.3 TEAS-Ta、TEAS-Tc、EA-Ta、EA-Tc 干预 i-ST34 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不同强度的TEAS和电针的镇痛效应,我们观察了大鼠双足承重差值的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双足承重差值无差异(P>0.05);造模后第三天,大鼠双足承重差值显着增加(△△P<0.01),提示大鼠出现肌肉痛,造模成功。经过三天的TEAS干预后,TEAS-Tc组双足承重差值显着降低(*P<0.05);采用电针刺激深达肌肉层,干预三天后,EA-Ta组和EA-Tc组双足承重差值均显着降低(*P<0.05),但二者无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EA-Tc和TEAS-Tc干预i-ST34均可改善大鼠双足承重差值,缓解局部肌肉炎性痛。3.1.4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效应根据以上C反射和行为学验证的参数,我们选择在痛源局部i-ST34进行TEAS干预,观察对痛源部位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采用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TEAS-Tc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均显着降低(**P<0.01);TEAS-Ta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无改变(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可以减少CFA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异常肌电发放,缓解局部肌肉炎性痛。3.1.5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效应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EA-Ta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显着降低(*P<0.05),EA-Tc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干预i-ST34对异常肌电的发放具有即刻的抑制作用,缓解了肌肉疼痛。3.2不同强度的TEAS和电针对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3.2.1不同类型神经元的鉴别、板层分布特点我们采用阵列电极同时记录分布于脊髓背角Ⅰ-Ⅴ板层不同种类的神经元放电活动。鉴定了不同神经元对感受野不同刺激的反应。观察到WDR神经元对60 mN和200mN的压力刺激有增多和减少两种反应,LTM神经元对60mN的压力刺激也有增多和减少两种反应,对200 mN的压力刺激无反应。WD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表面下的650-925mm,相当于脊髓背角的第V板层;LTM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表面下的350-625mm,相当于脊髓背角的第Ⅲ-Ⅳ板层。在CFA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上,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增加(*P<0.05),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无明显变化。提示在CFA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上,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兴奋性增强。3.2.2TEAS-Ta、TEAS-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TEAS-Tc干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抑制作用为主。我们将干预前后WDR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低于20%的视为无反应的神经元,将干预前后WDR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高于20%的视为有反应的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抑制性反应),剔除无反应的神经元。TEAS-Tc 组 75%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65±0.59 Hz 降至 0.89±0.44 Hz(*P<0.05);25%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81±1.00 Hz 增加到 2.15±1.08 Hz(P>0.05)。TEAS-Ta 组 43.8%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75±0.72Hz 降至 1.35±0.64Hz(P>0.05);56.2%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38±0.39 Hz 增加到 1.91±0.51 Hz(P>0.05)。为了验证TEAS-Tc的镇痛机制,我们观察了脊髓化后,TEAS-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脊髓化后,TEAS-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既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TEAS-Tc组43.3%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2.00±0.74Hz降至1.01±0.33 Hz(*P<0.05);56.7%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 1.86±0.59 Hz 增加到 3.35±0.94 Hz(**P<0.01)。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可以显着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脊髓化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3.2.3 TEAS-Ta、TEAS-Tc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TEAS-Tc干预增加了脊髓背角LT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我们将干预前后LTM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低于20%的视为无反应的神经元,将干预前后LTM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高于20%的视为有反应的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抑制性反应),剔除无反应的神经元。TEAS-Tc组48%的LTM神经元放电频率从0.39±0.22 Hz降至0.17±0.10 Hz(P>0.05);52%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33±0.09 Hz 增加到 0.53±0.12 Hz(*P<0.05)。TEAS-Ta 组 58.3%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49±0.28 Hz 降至0.26±0.19 Hz(P>0.05);41.7%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27±0.13 Hz 增加到0.44±0.21 Hz(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可以显着增加脊髓背角LTM神经元的兴奋性。3.2.4 EA-Ta、EA-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EA-Ta、EA-Tc干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抑制作用为主。我们观察到EA-Ta组77.5%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60±0.53 Hz 降至 0.89±0.36 Hz(**P<0.01);22.5%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64±0.91 Hz 增加到 2.37±1.33 Hz(P>0.05)。EA-Tc 组 68%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1.86±0.92 Hz降至1.15±0.63 Hz(*P<0.05);32%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36±0.73 Hz 增加到 4.14±1.01 Hz(*P<0.05)。为了验证EA-Ta和EA-Tc的镇痛机制,我们观察了脊髓化后,EA-Ta和EA-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脊髓化后,EA-Ta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抑制作用为主,EA-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兴奋作用为主。EA-Ta组70%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2.14±0.93 Hz降至0.63±0.43 Hz(*P<0.05);30%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79±0.85 Hz 增加到3.36±1.52 Hz(P>0.05)。EA-Tc 组 34.2%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2.06±0.96 Hz 降至1.11±0.74 Hz(P>0.05);65.8%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1.66±0.47 Hz增加到4.84±0.84 Hz(**P<0.01)。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可以明显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脊髓化后,采用EA-Ta干预i-ST34可以明显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而采用EA-Tc干预则明显增加了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3.2.5 EA-Ta、EA-Tc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EA-Ta、EA-Tc干预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观察到EA-Ta组52.6%的LTM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41±0.11 Hz 增加到 1.08±0.31 Hz(*P<0.05);47.4%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47±0.17 Hz 降至 0.15±0.45 Hz(P>0.05)。EA-Tc 组 46.7%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0.28±0.15 Hz增加到0.56±0.28 Hz(P>0.05);53.3%的LTM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50±0.11 Hz 降至 0.16±0.55 Hz(*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干预i-ST34可以明显增加脊髓背角LTM神经元的兴奋性。3.2.6 EA-Ta和TEAS-Tc对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影响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脊髓背角LTM和WDR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观察了同一实验动物中,采用EA-Ta和TEAS-Tc干预后,放电频率增加的LTM神经元和放电频率减少的WDR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这部分LTM和WDR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率进行分析,以确定LTM和WDR神经元之间是否有关联。EA-Ta组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0.64,P=0.045),表明EA-Ta在兴奋了 LTM神经元的同时,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TEAS-Tc组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率无相关性(r=-0.46,P=0.17)。以上结果表明:EA-Ta可能通过激活LTM神经元,抑制了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从而减轻肌肉疼痛。4研究小结4.1采用TEAS-Tc、EA-Ta和EA-Tc干预i-ST34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炎性痛,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TEAS-Tc和EA-Ta干预还可以减少大鼠炎性局部异常肌电发放。4.2 EA-Ta可以通过兴奋LTM神经元,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EA-Tc作为一种伤害性刺激,对WDR神经元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TEAS-Tc可明显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5结论5.1采用EA-Ta、EA-Tc和TEAS-Tc干预痛源局部穴位的镇痛效应优于对侧穴位和远端穴位。5.2局部镇痛的效果和穴位局部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密切相关。在肌肉炎性痛局部激活深层的A类神经传入,在皮肤层次激活C类纤维传入可发挥较好的镇痛效应。5.3在痛源局部,EA-Ta是通过兴奋肌肉的A纤维,激活脊髓背角的LTM神经元,从而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发挥镇痛作用。
王一祖[2](2021)在《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姿势控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为完善慢性腰痛姿势控制核心稳定的防治体系提供实验基础,为发展更有效的慢性腰痛训练方法提供研究思路,为深入阐明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药物治疗为腰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但药物治疗在临床应用往往产生不良反应。目前非药物治疗方式被权威治疗指南所推荐治疗腰痛。近年来,水中运动训练作为运动治疗腰痛的方法在越来越多的普及,中国专家达成共识,将水中运动列为强烈的推荐等级。本文通过12周的水中训练与物理因子治疗慢性腰痛人群进行研究,为更好构建慢性腰痛人群水中健身理论体系。故本文对水中运动训练在腰痛人群姿势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该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招募70名受试者,符合纳入标准共56人,将他们在干预前按照报名的前后顺序进行随机分成2组,水中训练组(n=28)和物理治疗组(n=28),两组均接受为期12周的干预,每周两次,一次50分钟。水中训练组在水温29±1℃的恒温游泳池进行,训练一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10分钟的准备活动;第二部分:分别进行腹部支撑、垂直压板、侧方压板、斜向下方压板、直腿下压、水中踩板、深水跑步的共记50分钟的水中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组共分为两步共计50分钟,第一步20分钟经皮神经电刺(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第二步:20分钟红外线治疗。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统一完成基本信息和数据采集,并在干预12周结束时再次完成基本信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内容分为量表评定与姿势控制测试。量表评定分分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姿势控制测试包含单任务和双任务感觉统合测试(Sensor Organization Test,SOT)与极限稳定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LOS)。其中SOT测试下6个模式下的各个得分以及综合得分,LOS测试下的5个指标:1.反应时间2.移动速度3.端点行程4.最大偏移5.方向控制。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初测值、后测值和改善差值组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显着性水平P<0.05。干预效果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采用基线值替换缺失值。研究结果:经过12周水中运动组在单任务感觉统合测试下干预前后相比有提升,其中在状态5(运用前庭觉)平衡得分,在状态6(运用前庭觉)平衡得分,综合平衡测试得分的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干预前后差值没有显着性差异。双任务感觉统合测试下在状态3(运用不稳定视觉、本体感觉),状态4(运用稳定视觉、不稳定平面、前庭)的平衡测试得分,状态5(运用前庭觉)平衡得分,在状态6(运用前庭觉)平衡得分,综合平衡测试得分的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物理因子治疗组内干预前后相比,在状态5(运用前庭觉)的平衡测试得分(P<0.05),状态6(运用前庭觉)的平衡测试(P<0.05),综合平衡测试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干预前后差值没有显着性差异。经过12周水中运动组在极限稳定测试干预前后中,在前方向上受试者DCL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右前方向上RT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右方向上DCL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左后方向上在RT、DCL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得分方面受试者在RT、DCL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经过12周水中运动组疼痛程度干预前后在VAS方面(VAS最痛值P<0.05,VAS休息值P<0.05);其中VAS最严重下两组间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功能障碍方面两组在ODI干预前后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两组间干预前后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12周的水中运动干预后CLBP患者相较于物理因子治疗在单任务模式下维持它动动态姿势稳定的前庭觉方面能力有显着改善。认知运动双任务与认知单任务相比在提升视觉和前庭觉复合抗干扰平衡能力有显着的改善,但水中运动训练对本体感觉的改善与TENS和红外线理疗相比无差异。(2)相较于12周的TENS和红外线治疗,水中运动可以明显改善CLBP患者反应时间、方向控制上自主动态平衡控制能力。(3)相较于12周的TENS、红外线治疗和水中运动都可以改善CLBP患者疼痛程度以及功能障碍水平,但改善水平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比TENS和红外线治疗更显着。
杨一玲[3](2020)在《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原发疾病(带状疱疹)消除后病变部位仍存在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或者数年、乃至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0%的患者对传统止痛药物治疗反应差。已有的研究表明,(1)疼痛中枢敏化后的脑可塑性变化所诱发的疼痛记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所在;(2)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运动皮层兴奋性)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电针作为周围电刺激的一种形式,是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提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脑可塑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治疗作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通过检测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为人体大脑皮层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一种精确、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因此,在经过meta研究观察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的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应用了TMS的多种检测模式,观察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皮层兴奋性的特点、电针治疗P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兴奋性的变化,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HN的脑可塑性机制,为针灸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内容与方法本项研究中Meta研究在PROSPERO网站注册(注册编号:CRD42019121546),临床研究内容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伦理编号NO.Y2017-066-01,注册号NO.AMCTR-IOR-16000138)。具体分为三个内容:1.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检索内容:因应用TMS检测电针调节脑皮层兴奋性效应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搜索包括了电针在内的关于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人脑可塑性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具体检索词包括:electroacupuncture、periph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等。(2)检索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all Cochrane databases、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式使用OR、AND、NOT等连接运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较高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等,探索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志愿者的脑可塑性改变的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研究对象:基础研究已发现慢性长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诱发皮层可塑性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拟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精准无创的观察PHN患者的皮层可塑性变化。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0位PHN患者和18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2)研究方法:采用TMS单刺激模式分别测量PHN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双侧运动皮层的皮层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MEPs),静息运动阈值和活动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皮质静息期(silent period,SP)等;其次应用双脉冲TMS刺激模式检测不同刺激条件下大脑运动皮层的皮层内抑制和易化效应(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and/or 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SICI/SICF)的变化。(3)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症状与脑可塑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研究方案:对符合胸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2Hz电针以及假电针治疗,主穴为夹脊穴和阿是穴。每周完成3次治疗,隔日一次,6次/疗程,总计治疗8周(四个疗程),治疗完成后随访1个月。(2)评估内容: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疼痛评分,6个评估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次,治疗期内2周评估一次(共4次),随访期完成后1次。次要结局指标为简式疼痛量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三种维度量表评分、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评估,此外应用配对联合刺激技术(PAS)观察治疗前后PHN患者脑可塑性变化,具体指标包括运动阈值,诱发电位的评价波幅及PAS25所诱发的长时程可塑性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的波幅比变化,次要结局指标的评估分为3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完成后。(3)统计方法:针对以上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譬如次要指标分析时使用3个时点*2种治疗方法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探索不同治疗措施(电针、假针组)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检测时间)对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Meta分析部分最终纳入31项临床研究,所纳入文献皆符合疗效评定标准,基本遵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结果较为可靠;2.周围电刺激可对脑皮层可塑性产生影响[MD=0.41,95%CI(0.05,0.78),P=0.000],电刺激亦可对皮层内抑制效应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MD=1.53,95%CI(0.83,2.23),P=0.000];3.亚组分析研究显示,电激强度为阈上刺激[MD=0.36,95%CI(0.15,0.56),P=0.000],刺激频率小于30Hz[MD=0.34,95%CI(0.23,0.44),P=0.000],刺激时长30-120min[MD=0.27,95%CI(0.16,0.38),P=0.000]均可对脑可塑性产生影响。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PHN组患者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的静息运动阈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N组患者的双侧皮层的活动运动阈值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组比较,PHN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运动皮层静息期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健康组比较,70%的刺激强度下PHN患者的患侧支配区的运动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内易化效应(SIC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皮层兴奋性指标运动阈值,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和临床相关变量如病程、疼痛强度、疼痛频率进行相关性检验,SICI与PHN患者的每日疼痛频率具有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3244,P<0.05)。对侧皮层的RMT与PHN患者临床疼痛的相关变量如病程和疼痛强度以及疼痛频率无相关性,而皮层的SICI与病程和疼痛强度无相关性。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34例胸段PHN患者,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和PHN疼痛病史等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各观察指标基线评分比较,基线特征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与假针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四个疗程期间)电针组均可明显降低PHN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对简式疼痛量表(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量表评分发现,SF-MPQAS评分在电针组的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可改善PHN患者的PPI评分,电针组在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PHN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PHN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同治疗对压痛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PHN患者的压痛阈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干预措施对RMT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措施对MEPs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电针治疗可对PAS诱导的LTP效应产生影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LTP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电针对PAS25诱导的LTP效应可产生影响,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治疗期间皮层兴奋性指标LTP样可塑性改变和临床相关变量VAS的变化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相关分析发现随着LTP波幅比的减少,VAS评分也随之降低,有显着的相关性(R2=0.37,P=0.015<0.05)。结论:1.包括电针在内的外周电刺激可明显影响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与刺激强度(运动阈值以上)、刺激频率(不超过30Hz),治疗时长(30-120min)密切相关。2.PHN患者皮层内抑制减弱(去抑制),可能是PHN患者脑可塑性改变的特征之一。3.电针通过调节PHN的脑可塑性(抑制运动皮层长时程增强效应)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卢尹凤[4](2020)在《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程度、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探索对本病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为临床提高中风后肩痛患者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接受常规西医内科及常规康复治疗为基础,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VAS、FMA和B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观察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最后60例患者均完成全部研究。2.一般资料: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3.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明显(P<0.05)。4.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5.治疗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0人,治疗后有效28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共30人,有效22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情况均改善,但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P<0.05)。结论:1.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两种方法都减轻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改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效果更佳。3.电针和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应用的总体疗效优于单一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两者结合,丰富中风后肩痛的康复手段,提高疗效,充分体现了针刺和电刺激结合的优势。
章陈晨[5](2019)在《物理疗法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复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作为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治疗费用高的特点。迄今没有任何药物能够逆转慢阻肺患者肺功能逐年下降的趋势,GOLD2019中指出肺康复能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身体和情感状态。物理疗法是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在慢阻肺患者治疗中可能的作用近年来被寄予厚望,不少研究者进行了探讨,多个研究证明在轻中度的COPD患者,高频胸壁震荡排痰系统(High frequency chest wall Pulmonary physiotherapy techniques such as oscillating ventilation,HFCWO)、开放声门侧体位呼气(Expiration with the glottis open in the lateral posture,ELTGOL)、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等肺康复理疗技术能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命质量,改善呼吸困难程度等。但仍颇存争议:哪些理疗技术可使重度慢阻肺患者获益?什么时候治疗能获益?重度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能否获益?为解决这些疑问,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评估高频胸壁震荡排痰系统(HFCWO)、开放声门侧体位呼气(ELTGOL)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三种理疗方法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选取评估有效的理疗方法初步探讨它们对重度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疗效的影响。目的:评估高频胸壁震荡排痰系统(HFCWO)、开放声门侧体位呼气(ELTGOL)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三种理疗方法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物理疗法对重度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Meta分析:采取自由词检索和主题词检索相关结合的方式,系统全面的搜索2002年01月01日到2017年8月30日之间,在临床对照实验中心注册数据库、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谷歌学者学术和EMBASE中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康复‖和―理疗技术‖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运动功能为参数进行比较。所有标题和摘要分别由两位研究员(章陈晨、余娟春)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分析;下载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68例AECOPD在西南医院老年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High-frequency Chest Wall Oscillation System Expectoration,HFCWO)组(n=24)、开放声门侧体位呼气(Expiration with the glottis open in the lateral posture,ELTGOL)组(n=24)和对照组(n=20)。所有患者都是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HFCWO组患者接受HFCWO治疗,ELTGOL组患者接受ELTGOL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三组患者干预1周,观察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前后的肺功能指标、血气相关指标、临床症状评分、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1.通过初步检索收集的文献包括329篇文章。标题与摘要的筛选后,20项研究由于无关排除;20项研究不是随机对照试验。224篇是由于数据不足或不适用的数据排除在外。24篇综述和重复的文章被排除在外,最终保留了21篇文献。通过收集提取相应的试验数据,13项研究的理疗技术纳入质量分析。2.与对照组比较,HFCWO组患者运动距离增加(WMD=21.76,95%CI=2.70至40.34,P=0.03)和运动时间延长(SMD=55.08,95%CI=18.08至92.07;P=0.004),HFCWO显着改善重度AECOPD患者的运动功能。3.与对照组相比,ELTGOL组患者的运动持续时间延长(SMD=40.33,95%CI=3.69至76.98,P=0.03),但运动距离增加不明显(WMD=23.25,95%CI=-8.75至55.26,P=0.15)。4.与对照组比较,TENS组患者的运动距离未增加(WMD 67.97,95%CI=-51.95至187.86,I2=97%,P=0.27)和运动持续时间未延长(SMD 74.36,95%CI=-247.65至396.38,I2=68%,P=0.65),TENS未能改善重度AECOPD患者的运动功能。第二部分: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三组患者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肺功能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FCWO组、ELTGOL组患者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LGOL组比较,HFCWO组治疗后FVC、FEV1、FEV1/FVC改善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aO2、PaCO2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FCWO组、ELTGOL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PaCO2明显改善,P<0.05;与ELGOL组比较,HFCWO组治疗后的PaO2、PaCO2改善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FCWO组、ELTGOL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减轻、咳痰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LTGOL组比较,HFCWO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减轻,咳痰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组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FCWO组、ELTGOL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LTGOL组比较,HFCWO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显示,高频胸壁震荡排痰系统(HFCWO)对改善重度AECOPD患者的运动功能是有效的,包括增加运动距离和延长运动时间;开放声门侧体位呼气(ELTGOL)只能改善重度AECOPD患者的运动的持续时间;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不明显,均不能增加运动距离和延长运动时间、要进一步的分析和临床疗效观察。2.临床初步观察表明,高频胸壁震荡排痰系统(HFCWO)和开放声门侧体位呼气(ELTGOL)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重度AECOPD患者的肺功能、血气相关指标、临床症状评分、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与ELTGOL治疗相比,HFCWO治疗的作用效果疗效更佳。
肖金凤[6](2019)在《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客观评价三种分娩镇痛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估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筛选出分娩镇痛的优效方案。通过检测多项实验指标,试图探讨分娩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80例产妇,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分别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每组各60例。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分娩镇痛的操作顺序为,先进行椎管内麻醉再行电针。产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再进行针刺。针刺双侧的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连接HANS-200A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侧的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分别连接为一个环路,先电针合谷-内关20min,再加电针足三里-三阴交5111min,电针参数设定为2Hz/50Hz频率、疏密波、电流强度0.1~5.OmA。每隔2h电针一次,直至宫口开全。椎管内麻醉组和电针组分别只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电针,三组产妇整个分娩过程中均在助产师的指导下进行拉玛泽呼吸以及常规产科护理。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疼痛评分(镇痛前即刻,镇痛开始后10min、30min、60min、120min,宫口开全,第二产程末,第三产程末,产后24h,共9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镇痛后副反应(尿潴留、发热和皮肤瘙痒)。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产程(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产时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Apgar 评分(1min、5min 和 10min),脐血血气分析(pH、PO2、PCO2、Lac、BB、BE 和 HCO3-)。实验室指标:包括产妇镇痛前和宫口开全时外周血中β-EP、DYN、5-HT、TNF-α、NGF和PGE2的含量,胎盘组织中TRPV1蛋白质的表达量。结果:纳入研究的病例共180例,剔除10例,脱落4例,共完成166例。1.基线分析三组产妇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孕前BMI、临产体重),临床特征(孕周、是否有流产史、宫高、腹围、头盆关系评分、是否胎膜早破、血压、心率、胎心率),这些指标在入组时的基线一致(P>0.05),说明三组产妇的可比性良好。2.主要结局指标(1)疼痛评分:①三组产妇镇痛前即刻分娩痛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三组产妇在镇痛开始后10min、30min、60min、120min,宫口开全,第二产程末,第三产程末和产后24h的VAS评分低于镇痛前(P<0.05);③三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2)镇痛后副反应:①三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和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②三组产妇发热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电针组<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③三组产妇皮肤瘙痒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结局指标:(1)产程:①三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电针组<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P<0.008);②三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P<0.008);③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缩宫素使用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和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3)三组产妇器械助产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产妇剖宫产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125)。(5)产后出血量:①三组产妇产时出血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08);②三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椎管内麻醉组(P<0.008)。(6)三组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αr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各项结果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依从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估(1)三组产妇依从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安全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指标(1)外周血中β-EP、DYN、5-HT、TNF-α、NGF和PGE2六种物质含量:①镇痛前即刻,三组产妇外周血中六种物质含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宫口开全时,三组产妇外周血中六种物质含量均高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宫口开全时,三组产妇外周血中六种物质含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β-EP、DYN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5-HT、TNF-α、NGF和PGE2的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2)三组产妇胎盘组织中TRPV1蛋白相对灰度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电针组。结论:1.三种分娩镇痛方法均可缓解产妇的分娩痛;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从镇痛开始到宫口开全,以及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和产后24h,均发挥最佳的镇痛效果;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2.电针分娩镇痛后的尿潴留发生率和发热率均低于椎管内麻醉;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可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和发热率。3.电针分娩镇痛后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均低于其他两种方法;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相比于椎管内麻醉,可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4.电针分娩镇痛后的缩宫素使用率低于椎管内麻醉;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以后,相比于椎管内麻醉,可减少缩宫素的使用率。5.电针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可减少剖宫产率。6.电针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可减少产时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7.三种分娩镇痛方法对皮肤瘙痒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长、阴道器械助产率、胎儿缺氧窒息风险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8.三种分娩镇痛方法均能增加产妇外周血中β-EP和DYN的含量,降低5-HT、NGF、TNF-α和PGE2的含量,以及降低产妇胎盘组织中TRPV1的表达量,并且电针与椎管内麻醉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效果最强。
孙克富[7](2018)在《外周神经电刺激诱导脊髓Arc的表达在缓解骨癌痛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原发性骨肉瘤和癌症骨转移患者多为终末期患者,主要症状之一就是疼痛,这类疼痛又被称为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BCP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对于患者家庭和社会,也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在各种类型和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中,BCP是最为严重、最普遍和最难以控制的病理性疼痛之一。其兼具因肿瘤细胞侵袭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局部炎症介质导致的炎症性疼痛两种特点。临床上常用阿片类药物缓解BCP,但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顽固性便秘等副作用限制了其更广泛应用。寻找一种效果可靠、副作用小的缓解BCP的方法意义重大。对于非癌性慢性疼痛,临床医生采用神经电刺激方法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特征的多种顽固性慢性疼痛对外周神经电刺激都有一定敏感性。外周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作用于慢性疼痛时的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释清楚。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外周神经A和C纤维在脊髓水平起到镇痛作用:同时降低P物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GABA等炎症因子释放,多重调控疼痛。不同参数的刺激条件,产生的疼痛治疗效果也不同。因此,选择适宜的电刺激参数意义重大。活性调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Arc)与c-fos和Zif268一样都属于早反应家族成员,也被称为arg3.1。Arc特性之一是可以通过外周神经高频(>100Hz)电刺激诱导表达;另外一个特征是在突触的可塑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外周神经电刺激能够在海马回和新皮层等部位诱导Arc表达。本研究拟在建立的大鼠骨癌痛模型中,先利用疼痛行为(热痛行为和机械痛行为)学方法筛选出最佳的外周神经电刺激参数,然后观察脊髓中Arc和GluR1蛋白表达与外周神经电刺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鞘内注射Arc shRNA明确Arc在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骨癌痛中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大鼠胫骨癌痛模型的构建和评估目的通过对大鼠体重改变情况的观察、热痛和机械痛行为学、胫骨的影像学以及胫骨组织学等方法,构建并评估大鼠骨癌痛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体重160-180g,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荷瘤鼠(雌性SD新生大鼠,体重60-80g)体内腹水传代Walker256乳腺癌肉瘤细胞,接种Walker256肿瘤细胞后1d、3d、5d、7d、9d、11d、13d、15d和21d观测大鼠体重、状态情况、以及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和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threshold,MWT),并在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4d,利用放射影像学检测右侧胫骨骨质的破坏情况以及组织形态学(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1.肿瘤细胞植入(Tumor cell implantation,TCI)后第13d大鼠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并且减慢程度呈时间依赖性。2.TCI后第5d大鼠手术测的TWL和MWT值显着降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下降。3.TC后第14d,X线摄片显示,手术侧胫骨近端均呈现出重度骨质疏松的表现,同时骨皮质观察到有明显的缺损,骨组织内部结构不清晰,骨组织破坏程度相关评分显着增高;胫骨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病变骨髓腔内填充满了大量核大且深染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生长状态活跃,两侧的骨皮质和骨髓质都呈现出显着的破坏。小结TCI大鼠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显着,胫骨骨质破坏严重,骨髓腔内的肿瘤细胞增生活跃,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建立成功。第二部分:不同参数下外周神经电刺激对骨癌痛的影响目的通过疼痛行为学观察不同参数(主要包括频率、强度和作用时间)的外周神经电刺激对骨癌痛的作用,筛选出治疗骨癌痛的最佳参数。方法神经电刺激参数主要包括刺激的频率、强度和刺激作用时间,我们选取以高中低(120Hz、60Hz、10Hz)刺激频率、高中低(0.1mA、0.3mA、0.6mA)刺激强度和长中短(40min、20min、1Omin)刺激时间的参数组合,刺激第7天(第7天骨癌痛模型大鼠已发生明显的痛行为改变)骨癌痛大鼠的坐骨神经,通过热痛和机械痛等指标观察不同电刺激组合对骨癌痛的作用。结果1.在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60Hz,120Hz频率的神经外周电刺激对骨癌痛大鼠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120Hz组的抑制作用要强于60Hz组,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10Hz频率对骨癌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没有明显的作用。2.在刺激频率和作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0.3mA,0.6mA强度的外周神经电刺激对骨癌痛大鼠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有明显缓解作用,同时两者的缓解作用没有显着的差异,而0.1mA强度电刺激对骨癌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没有明显的作用。3.在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10min,20min,40min作用时间的神经外周电刺激对骨癌痛大鼠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行为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20min,40min的抑制作用要明显强于1Omin,而20min,40min之间的抑制强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小结60Hz,0.3mA以及20min分别是频率,强度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参数中治疗骨癌痛的最佳参数。第三部分:脊髓Arc-GluR1在外周电刺激缓解骨癌痛中的作用目的观察Arc,GluR1在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频率下的外周神经电刺激对正常大鼠和骨癌痛大鼠脊髓中的Arc,GluR1和pNR2B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Arc,GluR1在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骨癌痛的作用,电刺激前一天鞘内注射携带Arc shRNA的慢病毒颗粒,Real-time 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脊髓中Arc mRNA和蛋白的干扰效果;同时利用热痛和机械痛行为学方法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观察鞘内注射Arc shRNA后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的影响以及脊髓Arc,GluR1表达的影响。结果1.60Hz和120Hz刺激下,正常大鼠脊髓中Arc蛋白表达显着增强并且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的中部区域,GluR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60Hz和120Hz两组之间对Arc和GluR1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10Hz的电刺激对Arc和GluR1的表达没有显着的影响;pNR2B蛋白的表达在整个电刺激过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在骨癌痛模型大鼠上,60HZ和120Hz频率的电刺激下进一步诱导Arc蛋白的表达,同时显着降低了 GluR1的表达,对pNR2B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3.鞘内注射Arc shRNA后,骨癌痛大鼠脊髓中Arc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鞘内注射Arc shRNA后,60Hz外周神经电刺激缓解骨癌痛的作用被抵消,同时抑制了电刺激诱导Arc的表达,GluR1蛋白表达增强。小结外周神经电刺激能够在正常大鼠和骨癌痛大鼠脊髓上诱导Arc蛋白的表达,抑制GluR1的表达;鞘内注射Arc shRNA能够抑制外周神经电刺激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降低脊髓Arc表达,与此同时GluR1表达增多。结 论一.TCI大鼠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显着,胫骨骨质破坏严重,骨髓腔内的肿瘤细胞增生活跃,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建立成功。二.60Hz,0.3mA以及20min分别是频率,强度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参数中治疗骨癌痛的最佳参数。三.外周神经电刺激能够在正常大鼠和骨癌痛大鼠脊髓上诱导Arc蛋白的表达,抑制GluR1的表达;鞘内注射Arc shRNA能够抑制外周神经电刺激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降低脊髓Arc表达,与此同时GluR1表达增多。
汤征宇[8](2018)在《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疼痛学会提出,疼痛是继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后的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给许多临床病人带了身体上的痛苦,同时还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的情绪、厌食、失眠等,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身体机能,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与休息,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生活幸福感。据统计,中国目前的慢性疼痛患者约占总人口的8%,并且还处于持续增长中。因此,缓解病人的疼痛是临床治疗的第一要务,有效的镇痛策略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也可以降低家庭的医疗开支,缓解社会医疗系统的压力,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一种在人体皮肤表面放置电极、通过电流脉冲来激活外周神经纤维的镇痛疗法,具有非侵入性、非药理性、性价比高等多方面优点。近年来,医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TENS来缓解病人的疼痛,如急性手术后创伤使用TENS,可有效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降低镇痛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肌肉关节疼痛患者使用TENS可有效缓解疼痛所带的运动功能障碍;孕妇使用TENS辅助分娩,可有效降低分娩时间且极大缓解产妇疼痛。但是,临床慢性疼痛患者使用TENS所得到的镇痛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刺激模式下的TENS治疗,涉及不同的镇痛机制。目前,TENS可以分为两大类:高频低强度TENS和低频高强度TENS。高频低强度TENS的刺激频率一般为50-100Hz,刺激强度为可以引起被试强烈触觉但不引起痛觉的强度。而低频高强度TENS的刺激频率一般为2-4Hz,刺激强度为被试可以承受的最大的痛觉强度。但是,研究者对高频和低频TENS的镇痛机制依然存在争议。根据Melzack和Wall提出的疼痛闸门控制理论,高频TENS通过激活Aβ纤维来抑制Aδ和C纤维,所产生的镇痛效果具有节段性,即镇痛效果集中在TENS刺激的同一皮节,不涉及高级中枢的调控。而近年来,有研究者采用动物模型对这一传统观点进行了质疑。研究者发现,高频TENS所产生的镇痛效果可以被阿片拮抗剂(纳洛酮)所逆转,且如果大量消耗大鼠脑类的5-羟色胺,可以显着抑制高频TENS的镇痛效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TENS的镇痛机制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揭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者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此外,许多研究采用疼痛刺激不具疼痛特异性,例如:表皮电刺激、接触式热刺激或压力刺激等。这些刺激在激活伤害性感受器Aδ和C纤维的同时也激活了触觉感受器Aβ纤维,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反映TENS对疼痛特异性刺激的镇痛效果,其中混杂了疼痛刺激本身所带来的触觉影响。同时,以往关于TENS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动物模型或者是基于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而来自动物模型的结论能否直接迁移到人类实验中去还存在很大争议。另外,已有的人类被试的TENS研究往往选取的是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或者老年人,其研究目的大多是检验TENS对各种慢性疼痛的镇痛效率,反映的是TENS对某一种慢性疼痛的镇痛效果。鲜有研究采用健康被试来研究TENS的镇痛机制,在疼痛研究中采用健康被试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健康人作为被试可以排除被试本身的疼痛造成其他方面的损伤从而干扰实验结果,让我们更加精确可控的研究TENS的镇痛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两项研究。研究一采用了脑电图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记录了高频TENS刺激前后40名被试的激光诱发电位的变化。研究一分为前测、TENS刺激、后测3个阶段。在前测中,在被试双手手背给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前测结束后,选取被试的任意一只手给予高频TENS刺激(一组被试接受有效(active)高频TENS刺激,另一组被试接受无效(sham)高频TENS刺激作为对照组),TENS刺激结束后立即开始后测,后测和前测保持一致,在被试双手手背给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EEG。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高频TENS刺激后,被试接受TENS刺激的一侧手的疼痛评分和不愉悦度评分显着下降且LEP振幅显着下降,而没有接受TENS刺激的另一侧手的疼痛评分和不愉悦度评分及LEP振幅和前测相比没有显着变化。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高频TENS刺激在同一皮节内有最优的镇痛效果。研究二同样采用了EEG技术记录了低频TENS刺激前后40名被试的激光诱发电位的变化。研究二分为前测、TENS刺激、后测3个阶段。在前测中,在被试双手手背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前测结束后,选取被试的任意一只手给予低频TENS刺激(一组被试接受有效(active)低频TENS刺激,另一组被试接受无效(sham)低频TENS刺激作为对照组),TENS刺激结束后立即开始后测,后测和前测保持一致,在被试双手手背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EEG。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低频TENS刺激后,被试双侧手的疼痛评分和不愉悦度评分均有显着下降,并且两手的LEP振幅均有显着下降。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低频TENS刺激产生了全局性的镇痛效果。同时,频谱分析的结果显示,低频TENS可以显着提高激光刺激前alpha频带的神经振荡能量,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低频TENS的镇痛涉及中枢自上而下的调控。以上两个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一步探明了高频和低频TENS的镇痛机制,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将TENS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汪汇泉[9](2017)在《主动控制和刺激的组合方式对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论及临床研究均表明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具有镇痛作用。上世纪70年代,TENS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在很多临床疼痛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TENS在缓解术后痛、慢性疼痛、女性痛经和分娩痛以及其他疼痛性疾病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TENS的镇痛效果受到众多自身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证明了TENS电极的安放位置、脉冲参数(包括电流强度、电流频率、脉宽、治疗时间及使用频率)、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TENS的镇痛效果。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研究者们发现将不同脉冲参数的电针刺激(均引发痛觉)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并且结合的方式不同,镇痛效果也有差异。本研究的实验一首次将触觉刺激和痛觉刺激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探讨这两种结合方式在镇痛效果上的差异。另外,当感觉刺激是由自发的行为所触发时,对刺激的感知会有所减弱,这一现象已广为人知。预期行为效应的正向模型和实际感觉反馈之间的一致性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特别地,运动过程和触觉感知之间的连接所引发的大脑状态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控制来选通伤害性信息,从而起到抑制功能。因为大脑状态能随意影响对随后不同感觉模态刺激的感知,所以我们假设在自发的触觉刺激之后给予伤害性刺激以及在非自发的触觉刺激之后给予伤害性刺激,前者所诱发的疼痛要明显低于后者。因此本研究的实验二将比较TENS由患者自行控制来给予刺激和由外部决定来给予刺激这两种情况下TENS的镇痛效果。实验一考察了以两种方式结合的TENS的镇痛效果。实验中4Hz和100Hz的电刺激有两种结合方式:(1)这两种频率的刺激波由一对电极交替给予,形成疏密波;(2)这两种频率的刺激波由两对电极同时给予,形成同时波。结果表明以这两种方式结合的TENS的镇痛效果(强度的减弱,不愉悦感的下降)没有差异。实验结果与预期及前人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有本研究“以触镇痛”和“以痛镇痛”的TENS的结合不同于前人“以痛镇痛”和“以痛镇痛”的电针刺激的结合。另外,本研究以人为实验对象,不同于前人以老鼠为实验对象;最后本研究的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但是从描述统计上来看,疏密波的镇痛效果有优于同时波的镇痛效果的趋势,但是可能由于被试量比较少,这种趋势在统计学上不显着。未来研究可以增加被试进一步对两种结合方式的镇痛效果进行研究。实验二考察了被试在两种不同的条件下(自主控制触觉刺激/非自主控制触觉刺激)接受相同的伤害性激光刺激所产生的心理物理以及神经生理反应。这两种条件分别是:自发的触觉条件(Self-initiated Tactile Sensation,STS)以及非自发的触觉条件(Non Self-initiated Tactile Sensation,N-STS)。我们观察到在STS条件下疼痛的强度和不愉悦度,以及激光诱发的脑响应相较于N-STS条件下有了显着的下降。除此之外,在STS条件下激光刺激开始之前的alpha和beta响应的大小要显着大于N-STS条件下的响应的大小。这些结果证实了当被试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何时触发触觉刺激时,那么对疼痛的感知以及与疼痛相关的脑响应都会减弱,并且该研究利用神经响应来反映运动过程和感觉反馈之间的连接。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详细阐述了我们对这样一种根本的神经机制的理解,即触觉诱发镇痛作用的自上而下的调节的神经机制,而且也为如何在各种临床应用中更好地发挥镇痛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汤征宇,汪汇泉,夏晓磊,汤艺,彭微微,胡理[10](2017)在《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一种非侵入式的通过电流脉冲来激活外周神经纤维的镇痛疗法,具有非药理性、安全无创伤、费用低等多方面优点,已用于临床中多种疼痛的缓解。然而,TENS的临床镇痛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刺激参数下的TENS涉及不同的镇痛机制。为推进TENS相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本文首先综述了不同类型TENS镇痛的神经生理和生化机制,进而从刺激位置、脉冲参数(电流强度、频率与脉宽)以及使用时长和使用频度等多个方面讨论了影响TENS镇痛效果的因素,并总结了TENS在临床镇痛的相关应用,包括术后痛、慢性腰背痛、分娩痛等情况下的应用。最后,为实现更好的临床镇痛效果,本文提出在TENS相关的临床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刺激参数对TENS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患者个体间差异所导致的TENS镇痛效果的差别,优化TENS参数设置,建立基于患者疼痛评分与TENS刺激输入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自适应地根据患者实时疼痛评分调整TENS刺激模式。
二、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探讨之一:不同频度的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探讨之一:不同频度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激活穴区不同层次神经传入的镇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针刺镇痛的历史溯源 |
2 针刺参数对镇痛效应影响的研究 |
2.1 电针频率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
2.2 针刺深浅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
2.3 针刺部位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
2.4 针刺强度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对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股二头肌注射CFA引起大鼠双足负重不均衡和局部异常肌电的发放 |
3.2 股二头肌注射CFA引起大鼠局部肌肉组织炎性反应明显 |
3.3 电针和TEAS激活A-(Ta)和C-(Tc)纤维的阈值、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
3.4 TEAS-Ta和TEAS-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4.1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4.2 TEAS-Ta和TEAS-Tc干预c-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4.3 TEAS-Ta和TEAS-Tc干预LI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5 EA-Ta和EA-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5.1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5.2 EA-Ta和EA-Tc干预c-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5.3 EA-Ta和EA-Tc干预LI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
3.6 不同强度TEAS和电针干预i-ST34对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
3.7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 |
3.8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 |
4 研究小结 |
第二部分: 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对肌肉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鉴别 |
3.2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板层分布及自发放电频率分布特点 |
3.3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3.4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3.5 脊髓化后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3.6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3.7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3.8 脊髓化后EA-Ta和EA-Tc干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3.9 EA-Ta干预i-ST34对WDR和LTM神经元影响的相关性 |
3.10 TEAS-Tc干预i-ST34对WDR和LTM神经元影响的相关性 |
4 研究小结 |
讨论 |
1 CFA肌肉注射可成功诱导肌肉炎性痛模型 |
2 激活不同穴位的神经纤维传入镇痛效应的差异 |
3 脊髓背角对伤害性信息的整合和调制 |
4 激活深层的A类纤维传入可能通过脊髓机制产生镇痛效应 |
5 激活深层的C类纤维传入可能通过脊髓上机制产生镇痛效应 |
6 TEAS可能涉及局部镇痛机制 |
研究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姿势控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综述 |
2.1 慢性腰痛 |
2.1.1 慢性腰痛的定义 |
2.1.2 慢性腰痛的流行病学 |
2.1.3 慢性腰痛的发病原因 |
2.2 水中运动的研究进展 |
2.2.1 水中运动的概述 |
2.2.2 水中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
2.2.3 水中运动干预慢性腰痛患者方案 |
2.2.4 姿势控制的研究现状 |
2.2.5 水中运动与姿势控制的研究进展 |
2.3 物理因子治疗的研究进展 |
2.3.1 低频电疗治疗腰痛 |
2.3.2 低强度激光疗法治疗腰痛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样本量计算 |
3.2 实验对象 |
3.2.1 受试者招募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脱落标准 |
3.2.5 实验流程图 |
3.3 干预方法 |
3.3.1 水中运动训练组干预方法 |
3.3.2 物理因子治疗干预方案 |
3.4 测试指标 |
3.4.1 感觉统合测试 |
3.4.2 稳定极限测试 |
3.4.3 疼痛指标的测量 |
3.4.4 功能障碍指数的测量 |
3.4.5 统计学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5.1 基线值 |
3.5.2 感觉统合测试的测试结果 |
3.5.3 极限稳定的测试结果 |
3.5.4 VAS疼痛的测试结果 |
3.5.5 ODI功能障碍的测试结果 |
3.6 讨论 |
3.6.1 水中运动组和物理因子治疗组对慢性腰痛患者感觉统合测试的影响 |
3.6.2 水中运动组和物理因子治疗组对慢性腰痛患者极限稳定的影响 |
3.6.3 水中运动组和物理因子治疗组对慢性腰痛患者疼痛的影响 |
3.6.4 水中运动组和物理因子治疗组对慢性腰痛患者功能障碍的影响 |
3.6.5 水中运动改善腰痛人群姿势控制的原因 |
3.6.6 研究的局限性 |
3.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附件2: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3)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 |
1.1 中医经典理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
1.2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2.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
2.2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
2.3 电针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
3.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 |
3.1 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基础研究 |
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分期特点 |
3.3 临床常用的皮层可塑性检测方法 |
3.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一 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方法 |
1.3.1 检索内容 |
1.3.2 检索策略 |
1.3.4 文献补充整理 |
1.3.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1.4 研究结果 |
1.4.1 纳入文献结果 |
1.4.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1.4.3 Meta分析结果 |
1.4.4 偏倚风险评估 |
1.4.5 发表偏倚 |
1.5 小结 |
1.6 问题和展望 |
2. 研究内容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流程 |
2.2.1 操作环境 |
2.2.2 研究设备 |
2.2.3 检测指标 |
2.2.4 具体检测流程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5.1 一般资料比较 |
2.5.2 应用单脉冲TMS检测的脑皮层兴奋性指标比较 |
2.5.3 双脉冲TMS检测运动皮层内抑制/易化(SICI/ICF) |
2.5.4 皮层兴奋性指标和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检测 |
2.6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三 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诊断标准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本量计算 |
3.2.2 随机化、分配隐藏和盲法 |
3.2.3 研究流程 |
3.2.4 治疗方案 |
3.2.5 评价指标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一般资料比较 |
3.4.2 临床疗效评价 |
3.4.3 针刺前后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 |
3.4.4 相关性分析 |
3.4.5 脱落病例分析 |
3.4.6 不良发生情况汇总 |
3.5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部分 |
1.针灸治疗PHN的中医理论基础 |
1.1 选穴依据 |
1.2 针刺方法 |
1.3 针刺“调神” |
2.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
2.1 周围神经电刺激诱发的皮层兴奋性改变 |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皮层兴奋性变化 |
2.3 电针对PHN患者的脑可塑性影响 |
3.结论 |
4.创新点 |
5.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中风后肩痛的认识 |
1.1 中风后肩痛的病名溯源 |
1.2 中风后肩痛的病因病机 |
2.西医对中风后肩痛的认识 |
2.1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 |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3.中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进展 |
3.1 针灸治疗 |
3.2 中药治疗 |
3.3 推拿治疗 |
3.4 其他适宜技术 |
4.西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进展 |
4.1 药物治疗 |
4.2 物理因子治疗 |
4.3 运动疗法 |
5.综合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退出(脱落)标准 |
1.7 意外事件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结果 |
3.3 观察指标结果 |
3.4 疗效分析 |
4.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针刺腧穴分析 |
2.电针疗法分析 |
3.TENS疗法分析 |
4.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5.结果分析 |
5.1 一般数据分析 |
5.2 VAS 评分分析 |
5.3 FMA 评分分析 |
5.4 BI 评分分析 |
5.5 总体疗效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风后肩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物理疗法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物理疗法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复作用影响的系统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HFCWO、ELTGOL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复疗效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非药物性的分娩镇痛方法 |
一、拉玛泽呼吸法 |
二、导乐和导乐仪 |
三、水中分娩法 |
四、针灸分娩镇痛法 |
第二节 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 |
一、常用分娩镇痛药物 |
二、常用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 |
第三节 联合分娩镇痛畅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 |
二、治疗前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三、治疗后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
四、依从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估 |
五、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针刺分娩镇痛的中西医探讨 |
一、中医理论探讨 |
二、西医理论探讨 |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确立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电针方案的选择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一般基线资料 |
二、临床观察指标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二、实验检测指标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三、依从性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
四、优势方案的筛选 |
第四节 创新点、问题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问题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7)外周神经电刺激诱导脊髓Arc的表达在缓解骨癌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大鼠胫骨癌痛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
一、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参数下外周神经电刺激对骨癌痛的影响 |
一、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髓Arc-GluR1在外周电刺激缓解骨癌痛中的作用 |
一、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癌痛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疼痛 |
1.1.1 疼痛的基本概念 |
1.1.2 疼痛的主要成分 |
1.1.3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
1.2 疼痛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
1.2.1 疼痛的外周传导 |
1.2.2 疼痛的中枢加工 |
1.3 激光刺激与激光诱发电位 |
1.4 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 |
1.4.1 经皮神经电刺激的概念和分类 |
1.4.2 高频低强度TENS的镇痛机制——以触镇痛 |
1.4.3 低频高强度TENS的镇痛机制——以痛镇痛 |
1.4.4 高频低强度TENS和低频高强度TENS镇痛效果的差异 |
1.5 影响TENS镇痛效果的因素 |
1.5.1 电极位置 |
1.5.2 脉冲参数 |
1.5.3 TENS的使用时长及频度 |
1.6 TENS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禁忌 |
1.6.1 术后痛 |
1.6.2 慢性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 |
1.6.3 痛经 |
1.6.4 分娩痛 |
1.6.5 TENS的临床副作用及其禁忌 |
2 引言 |
3 实验一:高频低强度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证据 |
3.1 目的 |
3.2 实验方法 |
3.2.1 被试 |
3.2.2 疼痛刺激 |
3.2.3 经皮神经电刺激 |
3.2.4 实验设计和程序 |
3.2.5 EEG数据采集 |
3.3 数据分析 |
3.3.1 预处理 |
3.3.2 时域分析 |
3.3.3 时频分析 |
3.3.4 激光刺激前EEG振荡信号的频谱分析 |
3.3.5 数据分析 |
3.4 结果 |
3.4.1 行为学结果 |
3.4.2 EEG结果 |
3.4.3 时频分析结果 |
3.4.4 刺激前的alpha神经振荡 |
3.5 讨论 |
4 实验二:低频高强度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证据 |
4.1 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被试 |
4.2.2 疼痛刺激 |
4.2.3 经皮神经电刺激 |
4.2.4 实验设计和程序 |
4.2.5 EEG数据记录 |
4.3 数据分析 |
4.3.1 预处理 |
4.3.2 时域分析 |
4.3.3 时频分析 |
4.3.4 刺激前EEG信号振荡的频谱分析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行为学结果 |
4.4.2 EEG结果 |
4.4.3 时频分析结果 |
4.4.4 刺激前的alpha神经振荡 |
4.5 讨论 |
5 总讨论和结论 |
6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9)主动控制和刺激的组合方式对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疼痛的概述以及研究现状 |
1.2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概述 |
1.2.1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的概念 |
1.2.2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的作用机制 |
1.2.3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的临床应用 |
1.3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的影响因素 |
1.3.1 电极位置 |
1.3.2 脉冲参数 |
1.3.3 个体差异 |
2 问题提出与实验假设 |
2.1 问题提出 |
2.1.1 实验一问题提出 |
2.1.2 实验二问题提出 |
2.2 实验假设 |
2.2.1 实验一假设 |
2.2.2 实验二假设 |
3 实验一刺激的组合方式对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效果的影响 |
3.1 目的 |
3.2 方法 |
3.2.1 被试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实验程序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实验二主动控制对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效果的影响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2.1 被试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设计和程序 |
4.2.4 EEG数据的采集 |
4.2.5 EEG数据的分析 |
4.3 结果 |
4.3.1 行为学结果 |
4.3.2 EEG结果 |
4.4 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TENS的镇痛机制 |
2.1 闸门控制理论 (the 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 |
2.2 弥漫性伤害抑制控制理论 (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 controls, DNIC) |
3 影响TENS镇痛效果的因素 |
3.1 电极位置 |
3.1 脉冲参数 |
3.2.1 强度 |
3.2.2 电流频率 |
3.2.3 脉宽 |
3.3 TENS持续时间及使用频度 |
4 TENS的临床应用 |
4.1 术后痛 |
4.2 慢性腰背痛 |
4.3 分娩痛 |
5 问题与展望 |
四、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探讨之一:不同频度的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激活穴区不同层次神经传入的镇痛机制[D]. 端木程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姿势控制的影响[D]. 王一祖.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3]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D]. 杨一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D]. 卢尹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物理疗法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复作用的研究[D]. 章陈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电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机制研究[D]. 肖金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外周神经电刺激诱导脊髓Arc的表达在缓解骨癌痛中的作用[D]. 孙克富. 苏州大学, 2018(04)
- [8]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D]. 汤征宇. 西南大学, 2018(01)
- [9]主动控制和刺激的组合方式对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汪汇泉. 西南大学, 2017(01)
- [10]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其临床应用[J]. 汤征宇,汪汇泉,夏晓磊,汤艺,彭微微,胡理. 生理学报, 2017(03)
标签:神经元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