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制砂生产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雷涛[1](2022)在《铁路工程机制砂绿色发展路径与高效管控技术》文中认为机制砂具有取材便利、质量可控、产量稳定等优点,逐渐成为铁路工程中河砂资源极度缺乏困境下的绿色解决方案。以往由于缺少规范标准指导和成熟管控技术,铁路工程中机制砂生产和应用面临发展方向不明晰、现场质量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为探索机制砂绿色发展路径与发展高效管控技术,在分析铁路工程机制砂生产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机制砂在铁路工程应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管控铁路工程机制砂质量的相关方法,对铁路工程机制砂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制造做出积极探讨。
吴骥,黄俊,朱晨辉,杨杰,刘洋,张腾[2](2021)在《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以如皋市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机制砂正逐步以价格和材质优势取代天然砂。文中结合机制砂在未来的发展需求,对如皋市机制砂生产布局现状进行摸排调查。阐述了如皋市机制砂生产企业的运行状况及机制砂制作工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机制砂生产企业存在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机制砂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工程质量的保证、保护环境和资源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洪一粟[3](2021)在《江西省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提出文中研究了江西省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江西省内机制砂企业主要分布在九江、赣州、宜春、上饶等市,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信息采集困难、绿色发展水平低、准入门槛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为推进机制砂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规范化、集约化、绿色化、数字化以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措施,为江西省机制砂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雷涛[4](2021)在《铁路工程机制砂绿色发展路径与高效管控技术》文中提出机制砂具有取材便利、质量可控、产量稳定等优点,逐渐成为铁路工程中河砂资源极度缺乏困境下的绿色解决方案。以往由于缺少规范标准指导和成熟管控技术,铁路工程中机制砂生产和应用面临发展方向不明晰、现场质量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为探索机制砂绿色发展路径与发展高效管控技术,在分析铁路工程机制砂生产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机制砂在铁路工程应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管控铁路工程机制砂质量的相关方法,对铁路工程机制砂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制造做出了积极探讨。
姜梅英[5](2021)在《卵石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微观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天然河砂的消耗需求量较大,天然砂储量及砂源正快速减少,特别是大石山区石多砂少,河砂资源十分匮乏,砂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当前自然资源的限制,机制砂应运而生,目前采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作为混凝土的配置原材料已经成为混凝土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出更加突出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代表着行业科学发展方向。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具体以广西百色某县卵石机制砂生产流程为基础,结合相关指标对卵石机制砂特定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论述,并将卵石机制砂充当细骨料,通过计算和调整试验出卵石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探究不同颗粒级配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比较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粒形特征出发,研究分析了卵石机制砂与混凝土性能的相互关系,并以颗粒形态、石粉含量、MB值等为研究指标,探讨分析混凝土制备工艺中卵石机制砂对其性能的影响机理。通过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具体以颗粒级配、细度模数、表观密度、泥块含量、MB值等指标为切入点,对比分析机制砂、天然砂之间物理特性的共性与差异性问题,肯定了二者在指标参数取值方面的相似性程度,并不存在显着差异。2、以卵石机制砂做为细骨料,试验设计5种由细到粗的颗粒级配的卵石机制砂与天然砂制成的混凝土,对比分析各颗粒级配下的混凝土力学性能特点。3、卵石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对混凝土的工作性有影响,但其多棱角的特性则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体积稳定性。适当提高卵石机制砂部分粒径颗粒物的含量,即小粒径等级的百分比,能够提升卵石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4、卵石机制砂颗粒中石粉、泥粉含量在对混凝土各项性能影响更加显着。此外,适当的石粉含量有利降低自由水所形成的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而相对过高的石粉含量也将对混凝土制备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部分石粉将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界面过渡区或者水泥石里,对水泥石与集料之间的粘结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且泥粉过量也将限制和制约水泥水化,同时对其强度造成了不利影响。5、通过对卵石机制砂的研究以及相关结构对比分析,得出卵石机制砂混凝土性能与其他机制砂、河砂混凝土性能相差无几,卵石机制砂可作为混凝土用砂的其中之一。
王建国[6](2021)在《石粉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天然砂资源日渐短缺,并鉴于国家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机制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已成为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向,且机制砂含有粒径小于75μm的石粉,其构成机制砂的微粒级配,是机制砂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机制砂混凝土中石粉掺量的影响是目前探究机制砂混凝土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地取材利用内蒙古地区蕴藏丰富的玄武岩碎石、机制砂、粉煤灰与硅灰或偏高岭土复掺配制C70高强机制砂混凝土。通过开展试验,分别探究不同石粉掺量对于硅灰组或偏高岭土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宏观力学性能、微观性能和抗冻性能的影响,关于抗冻性能研究是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中路面混凝土在冬季中的冻融情况与结冰等特点,采用快速冻融循环与融雪剂侵蚀作用机理的影响,为北方寒冷地区推广应用机制砂混凝土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有:1、通过分别将机制砂与天然砂两种细骨料掺入混凝土中进行配制后开展对比试验发现,天然砂混凝土工作性明显优于机制砂混凝土,主要表现在流动性和包裹性方面。但由于机制砂的硬度高于天然砂,机制砂在硬化过程中其咬合力强于天然砂,故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率明显高于天然砂混凝土。2、通过将石粉分别掺入到硅灰组与偏高岭土组,配制出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并开展对比试验。发现:(1)工作性能方面,适量的石粉掺量能有效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粘聚性与包裹性,但是对于流动性有不利影响,随着石粉掺量的增加会导致坍落度与扩展度减小,当石粉掺量为11%时,硅灰组与偏高岭土组扩展度损失均较大,分别为25.53%和23.4%。(2)力学试验表明,随着石粉掺量增加,试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虽然石粉活性较低,但一定掺量的石粉对于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有显着的提高。通过试验分析,硅灰组的最优石粉掺量为5~7%,偏高岭土组最优石粉掺量为7~9%。(3)微观试验表明,适量石粉加入混凝土后可有效填充水泥微粒之间的缝隙,优化级配,进一步提升浆体与界面过渡区的致密程度。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水化反应的完成,无害孔占比增加,有害孔及多害孔占比减少。(4)抗冻性试验表明,一定掺量的石粉能有效提高机制砂混凝土试块的抗冻性,硅灰组试件达到设计抗冻等级的有M-SP5-SF6、M-SP7-SF6两组,而偏高岭土组试件达到设计抗冻等级的有M-SP5-MK8、M-SP7-MK8与M-SP9-MK8三组。(5)冻融损伤机理分析及模型建立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冻性以及服役寿命与不同冻融介质有较大关系,相同介质下,强度越高,冻融循环寿命越长;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的数值比质量损失率指标更大,表示数据模型拟合度更好;因此,进一步说明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更适合作为损伤变量来建立机制砂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模型。3、通过上述试验研究,证明玄武岩石粉可用作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掺合料。在硅灰掺量为6%、水泥用量仅为420 kg/m3或偏高岭土掺量为8%、水泥用量仅为410kg/m3,胶材为500 kg/m3,砂率为42%,水胶比为0.33,可配制出工作性能优良,坍落度>160mm,抗压强度硅灰组102.2MPa、偏高岭土组81.47MPa,抗冻等级F350的C70高强机制砂混凝土。
刘秋华,王大伟[7](2021)在《洛阳市机制砂发展现状和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确保机制砂迅速、健康地发展,研究了洛阳市机制砂发展现状和前景。洛阳市辖区内机制砂石企业主要分布在栾川、洛宁、嵩县3个县,行业存在信息采集统计渠道不畅与难以管理、绿色发展水平低、准入门槛低等问题,洛阳市机制砂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形势,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提倡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清洁化生产及综合利用水平,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研究为促进洛阳都市圈建设、保证工程质量、保护环境和资源提供了参考。
马永刚[8](2021)在《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各地天然砂的供应的减少,机制砂的使用必将覆盖更广阔的建筑施工领域,对各种工况下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有助于为机制砂的推广使用奠定基础。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研究了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孔结构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及石粉对以上性能的调控作用;(2)建立了基于恒温时间和成熟度理论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和抗渗性回归模型;(3)给出了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性影响的评价。本文的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1)不同石粉掺量的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2)蒸汽养护方案的设计和不同恒温温度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恒温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3)标准养护和蒸汽养护方式下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对比研究;(4)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方式下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性能的对比研究;(5)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6)建立了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回归模型。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在机制砂中掺入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流动性;在相同水胶比的情况下,天然砂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明显优于机制砂混凝土,相同水泥(或胶凝材料)用量时,若要配置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同流动性的机制砂混凝土,应适当增加拌合用水量或减水剂用量。(2)蒸汽养护恒温过程中,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随恒温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且恒温温度越高,其各个恒温时段的抗压强度越高,达到混凝土设计养护强度所需要的恒温时间越短。(3)蒸汽养护方式下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与标准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基本相同;但其动弹性模量、抗氯离子渗透性、孔隙率均劣于标准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且蒸汽养护阶段恒温温度越高,这种影响越明显。(4)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两种方式下,配合比较合理的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孔结构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均相差较小,即在合理配合比下,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与河砂混凝土相近。(5)机制砂中掺入适量的石粉,可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孔结构,提高其动弹性模量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中,四种机制砂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孔结构和抗渗性从优到劣依次是:A2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5%)>A3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10%)>A1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0%)>A4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15%),也即C50机制砂混凝土中,5%石粉掺量的混凝土各项性能最好。(6)基于恒温时间和成熟度理论建立的蒸汽养护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能较好的反映蒸汽养护过程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蒸汽养护时间的关系;同时考虑骨料和汽养护温度影响建立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回归模型,也能很好的契合试验结果。
刘通[9](2021)在《机制砂特性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加强,天然砂资源越来越匮乏,使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已成为混凝土行业的必然趋势。然而,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在粒形、级配以及0.075mm以下颗粒含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开展机制砂的上述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首先,本文研究了机制砂中片状颗粒(粒径与含量)对水泥砂浆流动度、抗折和抗压强度、孔结构特征的影响。在保证机制砂颗粒级配不变的情况下,测试了机制砂中组合粒径片状颗粒含量为10%、20%和30%和粒径为1.18~2.36mm、2.36~4.75mm和4.75~9.5mm单粒径片状颗粒含量为10%时的水泥砂浆的流动度、抗折及抗压强度、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中片状颗粒含量的增加或片状颗粒含量为10%时,随着所含片状颗粒粒径的增大,机制砂空隙率增大,所配制的水泥砂浆孔隙率增大,有害孔增多,从而导致水泥砂浆流动度、抗折与抗压强度明显降低;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片状颗粒含量是影响水泥砂浆和易性与力学性能的最关键因子,其次是4.75~9.5mm单粒径片状颗粒含量。为保证水泥砂浆的性能,应严格控制机制砂中片状颗粒总含量及4.75~9.5mm片状颗粒的含量。其次,研究了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流动度、抗折和抗压强度、孔结构特征的影响,并研究了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微观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性能存在很大的影响,现有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控制方式无法表征机制砂级配的优劣及其变化趋势。与之相比,分计筛余曲线的变化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更加明显,且分计筛余百分率更能明确的表征机制砂不同粒径颗粒含量的占比。所以,采用分计筛余百分率表征和限制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将更为合理。这也证明了目前规范由累计筛余控制方式向分计筛余控制方式转变的合理性。最后,针对高吸附性的花岗斑岩石粉,一方面,研究了高吸附性的花岗斑岩石粉含量对水泥砂浆流动度、抗折和抗压强度、微观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了高吸附性的花岗斑岩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早期抗裂性能、早期收缩性能、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及微观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吸附性石粉在水泥基材料中存在“表面积”、“填充”、“成核”、“化学”、“稀释”、“游离”和“界面缺陷”等影响,在石粉含量达到最佳临界值前,花岗斑岩石粉以“填充”作用为主,其有利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发展;当石粉含量超过最佳临界值后,花岗斑岩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趋向于“多元化”作用,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较为复杂,无法直接阐明。
黄泽轩[10](2020)在《典型岩性机制骨料基本属性及级配研究》文中指出机制骨料已经成为建设工程用骨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母岩种类繁多,特性各不相同,经不同生产工艺破碎、筛分及整形生产出的机制砂石骨料其品质也必然不同。为明确典型岩性骨料的基本属性和机制砂的优化与合理级配,明确机制砂石粉与泥粉(蒙脱土)的区别,本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丰富我国机制骨料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岩性研究表明,石灰岩是最适合制备砂石骨料的岩种,石灰岩骨料物理、化学属性好,可破碎性好,磨蚀性最低易于加工,吸附性低,需水行为好;硅质岩一般为硬质岩,玄武岩和辉绿岩可破碎性较差,尤其玄武岩骨料磨蚀性最大,压碎指标最低,花岗岩次之。整体上看硅质岩石加工破碎能耗和对金属件磨耗比较高;一定掺量下的不同岩性的石粉和机制砂主要影响水泥基材料的流动性而非强度,并非硅质骨料对于流动性影响都不佳,玄武岩骨料除加工成本高以外其他属性较好。(2)扫描电镜结果石粉也具有棱角性;机制砂中1.18mm0.6mm和0.6mm0.3mm这两个粒级中仍存在粒形问题;0.3 mm0.15 mm这一粒级机制砂粒形较好;各岩性粗骨料抗冻融性能均良好;不同岩性粗骨料饱水系数大致在在0.60.7范围内。(3)T/CBMF38-2018,T/CAATB001-2018《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中对机制砂级配区的划分是较为合理的。我们研究了石灰岩机制砂级配对C30混凝土的影响发现其他粒径在满足此规范级配分级筛余的前提下,0.15mm、0.3mm、0.6mm这三个粒径分计筛余总量宜保持在55%以上,0.15mm这一粒径范围可放宽至0-30%。0.3mm这一粒级不宜超过标准范围且其对混凝土保水性作用明显;0.6mm这一粒径分计筛余不宜低于标准下限,低于10%时效果不好,0.6mm粒径分计筛余如果超过标准大于40%,在其他粒级不超标时,需要保证2.36mm以下粒径总量与2.36mm以上粒径总量之比大于3;1.18mm粒径对混凝土粘聚性有一定作用,但不显着,不宜超过上限;对于C50混凝土,机制砂过粗或过细都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状态不佳,此规范Ⅰ级的范围比较合适。总体上看0.3、0.6mm这两个粒径的颗粒含量不宜低于标准下限。(4)蒙脱土与高吸附性机制砂石粉有很大不同,机制砂生产必须严格限制含泥粉的混入。泥的颗粒细度高、吸附强且需水量比大,将大幅降低水泥基材料的流动性和强度,对混凝土耐久性极为不利,严重威胁工程质量,不具备应用条件。但含有大量石灰石粉和一定量的高吸附性石粉的机制砂具有一定的应用条件,外加剂用量虽有增大,和易性、强度均可以满足中低强度混凝土等级要求。
二、机制砂生产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制砂生产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工程机制砂绿色发展路径与高效管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铁路工程机制砂应用阶段划分 |
3 铁路工程机制砂问题 |
3.1 机制砂母岩性能不合格 |
3.2 机制砂应用范围受限 |
3.3 机制砂管理技术不足 |
3.4 价格计算偏差大 |
4 铁路工程机制砂管控技术 |
4.1 建立机制砂石标准体系 |
4.2 完善机制砂质量管控体系 |
4.3 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
4.4 实施机制砂产品认证制度 |
5 铁路工程机制砂绿色发展建议 |
5.1 拓宽机制砂母岩资源范围 |
5.2 发展机制砂智能制造技术 |
(2)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以如皋市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如皋市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 |
1.1 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 |
1.2 如皋市机制砂行业布局现状 |
1.3 如皋市机制砂行业运行现状 |
2 如皋市机制砂行业存在问题 |
2.1 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
2.2 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2.3 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 |
2.4 环保安全形势严峻 |
3 结语 |
(3)江西省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江西省机制砂资源概况 |
2 机制砂企业分布情况 |
3 江西省各地市机制砂情况概要 |
4 江西省机制砂产业存在问题 |
5 结语 |
(5)卵石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微观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3.2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
1.3.3 细集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4 形貌特征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5 级配特点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卵石机制砂与天然砂物理性能对比分析 |
2.1 砂的物理性能分析 |
2.1.1 颗粒级配 |
2.1.2 机制砂泥块含量 |
2.1.3 表观密度 |
2.1.4 堆积密度与孔隙率 |
2.1.5 亚甲蓝MB值 |
2.2 试验结果汇总与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卵石机制砂不同级配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机制砂级配具体参数设计 |
3.2 C50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设计 |
3.2.4 试验方法及过程 |
3.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设备 |
3.3.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3.3.4 试验现象及特征 |
3.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机制砂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
3.4.1 试验材料 |
3.4.2 试验设备 |
3.4.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3.4.4 卵石机制砂试验现象和特征 |
3.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机制砂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
3.5.1 试验材料 |
3.5.2 试验设备 |
3.5.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3.5.4 试验现象及特征 |
3.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卵石机制砂、石灰岩机制砂、天然砂颗粒级配特性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对比分析 |
4.1 机制砂、天然砂颗粒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1 机制砂、天然砂颗粒粒径特征 |
4.1.2 机制砂、天然砂颗粒特征对砂浆流动性的影响 |
4.1.3 机制砂、天然砂颗粒特征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机制砂、天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2.1 砂级配细度模数 |
4.2.2 机制砂级配对砂浆流动性的影响 |
4.2.3 砂级配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卵石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混凝土结构影响机理分析 |
5.1 卵石机制砂石粉颗粒对水泥砂浆的影响机理 |
5.1.1 石粉含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5.1.2 机制砂颗粒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
5.2 卵石机制砂泥粉颗粒对混凝土特性的影响 |
5.2.1 泥粉对无外加剂水泥净浆流变性的影响 |
5.2.2 泥粉对混凝土体积变形的影响 |
5.2.3 泥粉对水泥水化特性的影响 |
5.3 卵石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影响分析 |
5.3.1 颗粒的堆积效应 |
5.3.2 石粉在机制砂中的填充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石粉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机制砂及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石粉矿物掺合料研究现状 |
1.4 高活性矿物掺合料研究现状 |
1.4.1 硅灰研究现状 |
1.4.2 偏高岭土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试验材料、试验方法与配合比设计 |
2.1 试验材料 |
2.1.1 水泥和粉煤灰 |
2.1.2 石粉 |
2.1.3 硅灰和偏高岭土 |
2.1.4 碎石 |
2.1.5 天然砂和机制砂 |
2.1.6 外加剂 |
2.1.7 融雪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胶凝材料检验 |
2.2.2 粗细集料检验 |
2.2.3 减水剂检验 |
2.2.4 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试验 |
2.2.5 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2.2.6 机制砂混凝土抗冻试验 |
2.2.7 机制砂混凝土微观结构试验 |
2.3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3.1 细集料类型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
3.1.1 工作性影响 |
3.1.2 力学性能影响 |
3.2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3.2.1 石粉对硅灰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3.2.2 石粉对偏高岭土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3.3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石粉对硅灰组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石粉对偏高岭土组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 |
3.4.1 场发射扫描电镜 |
3.4.2 核磁共振(NMR)试验结果分析 |
3.4.3 差热-热重(TG)同步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分析 |
4.1 清冻试验 |
4.1.1 石粉对硅灰组机制砂混凝土抗冻性影响 |
4.1.2 石粉对偏高岭土组机制砂混凝土抗冻性影响 |
4.1.3 对比分析 |
4.2 盐冻试验 |
4.2.1 石粉对硅灰组机制砂混凝土抗冻性影响 |
4.2.2 石粉对偏高岭土组机制砂混凝土抗冻性影响 |
4.2.3 对比分析 |
4.3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机理分析及模型 |
4.3.1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机理分析 |
4.3.2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模型与寿命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洛阳市机制砂发展现状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洛阳市机制砂资源概况 |
(1)石灰岩、白云岩。 |
(2)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 |
(3)安山岩。 |
(4)玄武岩。 |
(5)河卵石。 |
(6)砂岩。 |
(7)建筑垃圾。 |
(8)废石(渣)。 |
2 开发利用概况 |
(1)嵩县。 |
(2)栾川县。 |
(3)偃师市。 |
(4)新安县。 |
(5)汝阳县。 |
(6)宜阳县。 |
(7)洛宁县。 |
3 洛阳市机制砂产业存在问题 |
4 洛阳市机制砂产业发展面临形势 |
5 结语 |
(1)基地化、规范化和集约化。 |
(2)产品质量规范化。 |
(3)生产绿色化。 |
(4)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 |
(8)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3 混凝土蒸汽养护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
2.1 原材料 |
2.2 配合比设计 |
2.3 蒸汽养护方案设计 |
2.4 试验测试方法及结果评价指标 |
2.4.1 试验测试方法 |
2.4.2 试验结果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1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3.1.1 蒸汽养护温度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3.1.2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3.3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
3.4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1 蒸汽养护温度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2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4.3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
4.4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5.1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
5.2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5.3.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5.3.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5.4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
5.4.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
5.4.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
5.5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5.5.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5.5.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回归模型 |
6.1 基于恒温时间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 |
6.2 基于成熟度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 |
6.3 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回归模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机制砂特性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天然砂的匮乏与机制砂的兴起 |
1.1.2 现行标准制约与行业需求 |
1.1.3 研究意义 |
1.2 机制砂特性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1 机制砂粒形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1.2.2 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1.2.3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1.3 研究欠缺和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及其特性 |
2.1.1 水泥 |
2.1.2 矿粉 |
2.1.3 粉煤灰 |
2.1.4 机制砂 |
2.1.5 石粉 |
2.1.6 其他 |
2.1.7 机制砂与石粉母岩岩相 |
2.2 原材料试验方法 |
2.2.1 原材料性能测试 |
2.2.2 机制砂片状颗粒筛选及其掺配 |
2.2.3 机制砂级配分级与掺配 |
2.2.4 机制砂石粉清洗及其含量调整 |
2.3 水泥砂浆性能试验方法 |
2.3.1 水泥砂浆流动度测试方法 |
2.3.2 水泥砂浆抗折、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
2.4 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
2.4.1 混凝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
2.4.2 混凝土早期收缩与开裂性能测试方法 |
2.4.3 混凝土力学性能性能测试方法 |
2.4.4 混凝土耐久性能测试方法 |
2.5 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试验方法 |
2.5.1 MIP测试方法 |
2.5.2 XRD测试方法 |
2.5.3 SEM测试方法 |
2.5.4 NMR测试方法 |
2.6 水泥砂浆与混凝土配合比 |
2.6.1 水泥砂浆配合比 |
2.6.2 混凝土配合比 |
3 片状颗粒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及灰色关联分析 |
3.1 片状颗粒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
3.2 片状颗粒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片状颗粒对水泥砂浆孔结构特征的影响 |
3.4 片状颗粒粒径、含量与水泥砂浆性能间的关联分析 |
3.4.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3.4.2 灰色关联计算结果与分析 |
4 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4.1 颗粒级配对机制砂性能的影响 |
4.2 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
4.2.1 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流动性的影响 |
4.2.2 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孔结构的影响 |
4.3 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1 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3.2 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的影响 |
4.3.3 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
5 花岗斑岩石粉含量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5.1 石粉含量对水泥砂浆流动性的影响 |
5.2 石粉含量对水泥砂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 石粉含量对水泥砂浆微观结构性能的影响 |
5.3.1 MIP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2 XRD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3 SEM测试结果与分析 |
6 花岗斑岩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6.1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6.2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体积变形性能的影响 |
6.2.1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6.2.2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 |
6.3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6.5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的影响 |
6.5.1 MIP测试结果与分析 |
6.5.2 SEM测试结果与分析 |
7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7.1 硫酸盐侵蚀条件下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外观变化的影响 |
7.2 硫酸盐侵蚀条件下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耐腐蚀系数的影响 |
7.3 硫酸盐侵蚀条件下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的影响 |
7.3.1 劣化机理分析 |
7.3.2 微观结构测试结果与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典型岩性机制骨料基本属性及级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机制砂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机制砂石的发展及应用 |
1.2.2 机制骨料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3 机制砂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S95 矿渣粉 |
2.1.4 蒙脱土 |
2.1.5 机制砂 |
2.1.6 粗骨料 |
2.1.7 减水剂 |
2.1.8 水 |
2.1.9 亚甲蓝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水泥、粉煤灰、S95 矿渣、骨料、外加剂性能检测 |
2.2.2 石粉与泥粉的材性试验 |
2.2.3 净浆、胶砂、混凝土试验 |
第3章 典型岩性机制骨料基本属性研究 |
3.1 物理属性研究 |
3.1.1 石粉及泥粉的密度 |
3.1.2 石粉及泥粉的需水量比 |
3.1.3 石粉及泥粉的亚甲蓝值 |
3.1.4 石粉及泥粉的粒度分布 |
3.1.5 石粉显微形貌 |
3.1.6 石粉与泥粉超景深形貌观察 |
3.1.7 石粉及泥粉的物相分析 |
3.1.8 机制砂棱角性观察 |
3.1.9 机制砂表面织构 |
3.1.10 机制砂亚甲蓝值 |
3.1.11 机制砂饱和面干吸水率 |
3.1.12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 |
3.1.13 机制砂压碎指标 |
3.1.14 机制粗骨料粒形 |
3.1.15 机制粗骨料压碎指标 |
3.1.16 机制粗骨料抗冻融性 |
3.1.17 机制粗骨料吸水率与饱水系数 |
3.2 化学属性研究 |
3.2.1 石粉及泥粉主要氧化物组成 |
3.2.2 石粉及泥粉活性指数 |
3.2.3 机制砂坚固性 |
3.3 加工属性研究 |
3.3.1 机制砂可破碎性 |
3.3.2 磨蚀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岩性石粉与泥粉对水泥净浆的影响 |
4.1 试验配合比 |
4.2 泥粉与不同岩性石粉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3 石粉与泥粉对水泥净浆经时损失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岩性石粉和机制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5.1 典型岩性石粉对水泥胶砂的影响 |
5.1.1 试验配合比 |
5.1.2 石粉对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
5.1.3 石粉对胶砂强度的影响 |
5.2 泥粉与石粉对水泥胶砂的影响对比 |
5.2.1 试验配合比 |
5.2.2 泥粉与石粉对胶砂强度的影响 |
5.2.3 石粉与泥粉对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
5.2.4 石粉与泥粉对胶砂吸水率的影响 |
5.3 典型岩性机制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5.3.1 试验配合比 |
5.3.2 机制砂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
5.3.3 机制砂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岩性机制砂和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6.1 不同岩性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6.1.1 试验配合比 |
6.1.2 不同岩性机制砂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
6.1.3 不同岩性机制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6.1.4 不同岩性机制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的影响 |
6.2 高石粉、泥粉含量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6.2.1 试验配合比 |
6.2.2 高石粉、泥粉含量机制砂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
6.2.3 高石粉、泥粉含量机制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6.2.4 高石粉、泥粉含量机制砂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
6.2.5 高石粉、泥粉含量机制砂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 |
6.2.6 高石粉、泥粉含量机制砂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石灰岩机制砂级配研究 |
7.1 级配设计 |
7.1.1 规范之内机制砂级配设计 |
7.1.2 规范之外机制砂级配设计 |
7.2 混凝土配合比 |
7.3 级配对C30 混凝土的影响 |
7.3.1 级配对C30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影响 |
7.3.2 级配对C30 混凝土表观密度的影响 |
7.3.3 级配对C30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7.3.4 级配对C30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7.4 级配对C50 混凝土的影响 |
7.4.1 级配对C50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影响 |
7.4.2 级配对C50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7.4.3 级配对C50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7.5 级配与空隙率的关系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机制砂生产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工程机制砂绿色发展路径与高效管控技术[J]. 雷涛. 中国铁路, 2022(01)
- [2]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以如皋市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为例[J]. 吴骥,黄俊,朱晨辉,杨杰,刘洋,张腾. 江西建材, 2021(12)
- [3]江西省机制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洪一粟. 江西建材, 2021(12)
- [4]铁路工程机制砂绿色发展路径与高效管控技术[A]. 雷涛. 第八届全国砂石骨料行业科技大会论文集, 2021
- [5]卵石机制砂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微观结构分析[D]. 姜梅英. 广西大学, 2021(12)
- [6]石粉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王建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洛阳市机制砂发展现状和趋势[J]. 刘秋华,王大伟. 能源与环保, 2021(04)
- [8]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D]. 马永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9]机制砂特性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刘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10]典型岩性机制骨料基本属性及级配研究[D]. 黄泽轩.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标签:机制砂论文; 混凝土强度等级论文; 颗粒级配论文;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论文; 水泥强度等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