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单系——二、洱海几种土生鱼类癣菌新种描述

云南单系——二、洱海几种土生鱼类癣菌新种描述

一、云南省的单殖吸虫——Ⅱ.洱海几种土着鱼的指环虫新种记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霞[1](2021)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澜沧江和元江部分流域段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六大水系中的澜沧江及元江均具有丰富的鱼类多样性,其中以澜沧江居首位,且该水系鱼类寄生单殖吸虫Monogenea系统分类学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及记录,而元江水系鱼类单殖吸虫研究记录相对较少。本研究开展云南澜沧江和元江部分流域段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传统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通过形态学分类鉴定物种,提取并测定其线粒体全基因组,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本研究中及数据库查阅的单殖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特征分析,并重建单殖吸虫的系统发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或在集市购买获得澜沧江及元江鱼类4目10科17属18种,共233尾。经形态分类鉴定检获单殖吸虫4科6属14种,其中已记录种13种,未定种1种,宿主新纪录1种。2.获得云南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yunnanesis、?拟双身虫P.hemiculteri、日本真双身虫Eudiplozoon nipponicum、三代虫属未定种Gyrodactylus sp.共4种单殖吸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其36个标准基因(除atp8基因)均测试获得。数据库37种及本研究4种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比较分析表明:(1)本研究涉及的41种单殖吸虫中,三代虫属未定种序列最大,达18165 bp;(2)多钩亚纲Polyonchoinea的AT含量为60.0~82.6%,体现了单殖吸虫纲类群的AT含量变化范围;(3)单殖吸虫相关同义密码子(RSCU)具有AT碱基的使用偏好,而双身虫科Diplozoidae偏向于使用富含GT碱基的密码子;(4)基于平均遗传距离分析,编码基因中nad2基因的进化速率表现比cox1基因快,rrn S基因的进化速率表现比rrn L基因快,nad2和rrn S基因可作低阶元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的分子标记;(5)寡钩亚纲Oligonchoinea与多钩亚纲Polyonchoinea之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基因重排事件,在低阶元间,真双身虫属与拟双身虫属之间仅有1个trn G基因的移位,而在三代虫属(胎生三代虫)与Aglaiogyrodactylus(卵生三代虫)间则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重排事件,因此基因顺序对于单殖吸虫的系统发育研究并不一定完全适用。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及核糖体部分序列(28S r DNA、5.8S+ITS2+28S r DNA和18S+ITS1+5.8S+ITS2 r DNA)的系统发育重建表明:(1)目级阶元:铗钩虫目Mazocraeidea、指环虫目Dactylogyridea、分室目Capsalidea、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 4个目中铗钩虫目为最早分化的类群,指环虫目与分室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较三代虫目更近;(2)科级阶元: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嵌入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中并与锚盘虫科Ancyrocephalidae聚为一支,因此支持Boeger&Kritsky的分类观点将这三科并为指环虫科。另指环虫科与分室科Capsalidae的系统发育关系较鳞盘虫科Diplectanidae更近;(3)属级阶元:真双身虫属为并系群,在双身虫科表现为最早分化类群,此外真双身虫属和和双身虫属Diplozoon在不同系统重建中始终聚为一支,倡导增加物种数进一步研究这两属的分类地位。我国未记录的Aglaiogyrodactylus较三代虫属表现更早起源。由于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资料少,而单殖吸虫的物种多样性极显着,目前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只能反映出研究中涉及的物种及分类阶元的进化关系,因此亟待加强研究,添补更多的研究数据和更多物种及分类单元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以进一步分析单殖吸虫各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寄生起源、物种形成及早期适应辐射等协同进化的问题。

郭苗[2](2019)在《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单殖吸虫为一类主要寄生于鱼类、水生及陆生脊椎动物的扁形蠕虫。单殖吸虫具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全世界已记录5000余种,我国淡水鱼类单殖吸虫已记载577余种,指环虫属(Dactylogurus)是单殖吸虫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属,全球共记录900余种,我国共记载400余种,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现已记录77种,我国共记录35种。鉴定指环虫属和撒氏虫属单殖吸虫,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具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对金沙江水系牛栏江支流德泽段鱼类寄生撒氏虫属和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的感染情况、分类、分子鉴定进行了研究,记录新物种、新宿主及地理分布新纪录,同时,基于28S rDNA和18S rDNA+ITS1+5.8S rDNA联合序列初步研究了撒氏虫属及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呈现了金沙江水系鱼类单殖吸虫部分物种的多样性,丰富了我国单殖吸虫动物志,为后续开展单殖吸虫–宿主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研究中共采集金沙江水系牛栏江支流德泽段鱼类标本317尾,隶属于3目6科15属15种,于鲶(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Hemiculter leucisculus)、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四种鱼类上检获单殖吸虫2科2属16种,包括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1937)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9种,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指环虫属(Dactylogyrus)7种;其中新种2种,已记录种4种,未定种3种,宿主新纪录1种,中国地理分布新纪录6种。结合形态学和基于28S rDNA、18S rDNA+ITS1+5.8S rDNA联合序列对本研究中撒氏虫属和指环虫属单殖吸虫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鲶(S.asotus)的牛栏江撒氏虫(T.niulanjiangensis sp.nov.)为科学上1新种,撒氏虫属未定种(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G1-6)、撒氏虫属未定种(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I3-1)分别为科学上1未记录种;寄生于鲫(C.auratus)的左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zuoi sp.nov.)为科学上1新种,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isolate B14)为科学上1未记录种。

范丽仙[3](2018)在《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认为单殖吸虫(Monogenea)是水生和半水生脊椎动物的专性寄生虫。宿主特异性及协同进化使单殖吸虫成为研究寄生现象起源和发展、寄生虫与宿主协同进化机制的实验范例。单殖吸虫的发展史映证了其宿主的系统进化和历史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单殖吸虫是渔业的重要寄生虫病原,导致鳃丝肿胀、病变和坏死,严重时甚至导致宿主死亡,严重危害鱼苗和鱼种的渔业生产。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及其单殖吸虫多样性,地方性分布的鱼类单殖吸虫对于揭示寄生虫和宿主的协同进化具有有别于我国其他区系的独特性。开展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具有实际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对云南鱼类单殖吸虫进行了调查,综合形态鉴定和分子分类学方法,明确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单元、种类组成及宿主特异性水平;并基于28S rDNA和ITS 2 rDNA序列重建系统发育,为厘定分类单元和后续进一步揭示鱼类-单殖吸虫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研究中共采集5目11科42属48种鱼类1262尾,从鲤(Cyprinus carpio)、杞麓鲤(C.carpiochilia)、鲫(Carassius auratus)、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翘嘴鲌(Anabarilius alburenops)、多鳞鲌鱼(A.macrolepi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鳑鮍(R.sinensis)、异斑小鲃(Puntius ticto)、花?(Hemibarbus maculatus)、子陵栉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鲶(Silurus asotus)共22种425尾鱼类的鳃上采获单殖吸虫3目4科11属40种,其中记录种34种,新种6种;我国分布新记录29种,宿主新记录15种。总平均感染率为34%(14%90%)。种类组成以指环虫属(Dactylogyrus)为优势种,共有24种,占总数的60%。本研究整理并补充的单殖吸虫编目如下:多钩亚纲(Polyonchoinea)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24种、双阴环虫属(Bivaginogyrus)1种;锚首虫科(Ancyrocephallidae)锚首虫属(Ancyrocephalus)、副似锚首虫属(Parancyrocephaloides)、伪锚盘虫属(Pseudancylodiscoides)、四锚虫属(Bychowskyella)各1种,鲶盘虫属(Silurodiscoides)2种、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4种;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薄片吸虫属(Laminiscus)1种。寡钩亚纲(Oligonchoinea)铗盘虫目(Discocotylinea)双身虫科(Diplozoidae)真双生虫属(Eudiplozoon)1种、拟双身虫属(Paradiplozoon)3种。综合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拟定以下6种单殖吸虫为新种:异斑小鲃(P.ticto)寄生小鲃指环虫新种(D.puntius sp.nov.),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寄生云南指环虫新种(D.yunnanensis sp.nov.),高体鳑鲏(R.ocellatus)寄生鳑鲏指环虫新种(D.rhodeus sp.nov),罗非鱼(T.mossambica)寄生版纳嗜丽鱼虫新种(C.bannaensis sp.nov.),?条(H.leucisculus)和花?(H.maculatus)寄生?薄片吸虫新种(L.leucisculus sp.nov.),短吻鱼(S.gudgeri)寄生云南拟双身虫(P.yunnanensis sp.nov.)。指环虫科双阴环虫属模式种和唯一种蒙昧双阴环虫(B.obscurus)是云南地理分布首次记录。三代虫科?薄片吸虫新种(L.leucisculus sp.nov.)是我国目前记录的第二种薄片吸虫。研究表明,以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为外群,基于28S rDNA序列,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为单系起源类群,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和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指环虫属(Dactylogyrus)与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为姊妹群。指环虫属是一个稳定的单系群。嗜丽鱼虫属非单系群。鉴于指环虫属进化支最基部单殖吸虫的宿主均是野鲮亚科(Labeoninae)鱼类,推测野鲮亚科可能是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的早期宿主。以新异钩盘虫属(Neoheterobothrium)为外群,基于ITS 2 rDNA序列,双身虫科(Diplozoidae)拟双身虫属(Paradiplozoon)为并系起源类群,中国的7种拟双身虫属单殖吸虫单独聚为系统树最基部的一支,可能说明我国拟双身虫属进化地位原始。本研究支持双身虫形态特征存在种内变异,形态差异和宿主物种不是鉴定属内种的最合适的分类学特征。鉴于双身虫分子系统发育及其宿主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认为进一步开展地理种的系统发育研究对厘定双身虫属的归属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本研究中整理了云南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在澜沧江、南盘江、元江及伊洛瓦底江等水系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组成,认为不同水体中鱼类单殖吸虫的区系特征与调查采样季节的水位变化、水体受到的人为干扰和污染有关;网箱养殖的经济鱼种携带的单殖吸虫进入了水库和自然水体,将加速鱼类单殖吸虫区系向养殖型演变,造成鱼病潜在风险。不同水体鱼类单殖吸虫区系特征的差异,以及与鱼类单殖吸虫病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孟飞燕[4](2016)在《澜沧江景洪流域10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分类及双身虫科和锚首虫科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鱼类单殖吸虫是典型的体外寄生蠕虫,主要寄生在淡水鲤科鱼鳃,雌雄同体,具有直接的生活史,因这类吸虫具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而被作为研究寄生虫-宿主共物种形成、协同进化、地理隔离的适应性辐射演化以及寄生虫地理分布的最适模型。本项目调查研究了澜沧江景洪流域段鱼类单殖吸虫的自然感染率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主要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鉴定单殖吸虫分类单元,记录新分布地、新宿主及新物种,并基于28S r DNA和ITS 2基因序列的遗传学特征,确定疑难种和新种的分类地位;同时基于分子系统发育树,初步分析了单殖吸虫的亲缘关系。还初步讨论了单殖吸虫的宿主组成,评估了研究中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水平。研究结果为我国吸虫志编目提供了素材,为进一步明晰我国鱼类单殖吸虫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其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研究中共采集或购买鱼类标本5目7科21种共468尾。从鲤鱼(Car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rasbora parva)、?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奇额墨头鱼(Garra mirofronti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10种鱼类鳃片上检获单殖吸虫4科10属24种,其中已记录种19种,未定种2种,新种3种,云南分布新纪录8种,宿主新记录种1种:多钩亚纲(Polyonchoinea)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12种,多基虫属(Dogielius)1种;锚首虫科(Ancyrocephallidae)锚首虫属(Ancyrocephalus)1种,伪锚盘虫属(Pseudancylodiscoides)1种,副似锚首虫属(Parancyrocephaloides)1种,四锚虫属(Bychowskyella)1种,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4种,盾形片虫属(Scutogyrus)1种。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薄片吸虫属(Laminiscus)1种。寡钩亚纲(Oligonchoinea)铗盘虫目(Discocotylinea)双身虫科(Diplozoidae)拟双身虫属(Paradilplozoon)1种。基于ITS 2基因序列的遗传学特征及双身虫科系统进化树,经形态学分类鉴定的双身虫科拟双身虫属新种,云南拟双身虫Paradilplozoon yunnanensis聚在了拟双身虫属clade上,且位于拟双身虫属clade的基部,佐证了形态学鉴定的结果,即新种云南拟双身虫P.yunnanensis成立。基于28S rDNA序列重建了锚首虫科嗜丽鱼虫属和盾形片虫属的系统进化树,两属分别聚为不同的进化分枝,形态学分类与分子鉴定所呈现分类地位的互为映证。

王乐[5](2015)在《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产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的寄生虫种类及其感染情况,按照鱼类寄生虫常规检查及鉴定方法,于2013年5月-2014年9月对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进行采样,收集鱼类7种,计435尾,获得寄生虫标本若干。本次调查旨在摸清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病的病原种类、危害、流行情况及用药后的防治效果。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对采集的435尾鱼类进行了调查,鱼类分别为白斑狗鱼86尾、鲤鱼45尾、草鱼52尾、鲫鱼88尾、鲢鱼30尾、丁鱥68尾、河鲈66尾;按照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分别进行剖检采集寄生虫。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寄生虫24种,分别为孢子虫、斜管虫、多子小瓜虫、车轮虫、伸展指环虫、锚钩指环虫、大刺指环虫、页形指环虫、丁鱥三代虫、细锚三代虫、鲤三代虫、三代虫未定种、单肠四钩虫、复口吸虫未定种、冠状扇盘吸虫、三枝钩绦虫、舌状绦虫未定种、犁头绦虫拟囊尾蚴未定种、对盲囊线虫未定种、杜父鱼驼形线虫、椭圆尾鲺、鲤中华鳋、短指三指鳋、西氏鳋,隶属于4门,6纲,15目,15科,18属。根据数据分析显示,采集的鱼类里,白斑狗鱼、鲤鱼和鲫鱼感染寄生虫的种类较多,均在10种或10种以上,而其余鱼类感染的寄生虫数量较少,分别为草鱼感染了2种,鲢鱼感染了2种,丁鱥感染了7种,河鲈感染了4种,其中,除河鲈外,其余种类的鱼均可被复口吸虫感染,最多发现93只/尾,斜管虫和多子小瓜虫也均在白斑狗鱼、鲤鱼、鲫鱼、鲢鱼和丁鱥上发现。对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的来源地区进行了鱼类寄生虫病原检测及给出了防治办法,对部分渔场发现的原虫、单殖吸虫及复殖吸虫给出了防治建议,治疗效果良好并显着,保障了鱼类的健康生长,防止了渔民的经济损失,效果较理想。从寄生虫的组成和感染情况等方面阐明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的区系特点,并给出可行的防治方案。

肖靖芳[6](2015)在《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指环虫科和锚首虫科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和宿主特异性研究》文中指出单殖吸虫是鱼类的优势外寄生虫,常见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和鳍上,可对宿主鱼类造成双重损伤,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鱼类单殖吸虫具有显着的物种多样性和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是研究寄生虫-宿主共进化、共物种形成和动物地理的良好材料。本论文对澜沧江西双版纳景洪流域段鱼类指环虫科和锚首虫科单殖吸虫的感染情况及宿主特异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中主要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结合形态分类学特征数值和宿主特异性,鉴定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单元,记录新物种、新分布地和新宿主;统计分析鱼类宿主的种类组成,评估其宿主特异性水平。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动物志,为明晰我国鱼类单殖吸虫的多样性和区系组成提供了科学数据。研究中共采集或购买鱼类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鰕虎鱼科(Gobiidae)、塘鳢科(Eleotridae)、鳢科(Channidae)、丽鱼科(Cichlidae)、斗鱼科(Belontiidae)和鲿科(Bagridae)共8科21属24种558条。从11种鱼类鳃片检获单殖吸虫2科5属15种,其中已记录种2种,云南分布新记录6种,分布新记录及宿主新记录1种,新种2种,未定种4种。本研究记述的鱼类单殖吸虫名录如下:(1)单殖吸虫纲(Monogenea)指环虫目(Order 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7)指环虫科(Family 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1属10种。1澜沧江指环虫(Dactylogyrus lancangjiangensis sp.nov.)宿主:奇额墨头鱼(Garra mirofrontis)2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1)宿主: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3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2)宿主:粲(Hemiculter leucisculus)4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3)宿主:高体鳑鮍(Rhodeus ocellatus)5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4)宿主:鲤鱼(Cyprinus carpio)6原始指环虫(D.primaries Gussev,1955)宿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7棒形指环虫(D.clavaeformis Gussev,1955)宿主:粲(Hemiculter leucisculus)8棒花鱼指环虫(D.pseudogobii Achmerow,1952)宿主: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9具鳞指环虫(D.squameus Gussev,1955)宿主: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10伸展指环虫(D.extensus Mueller et Cleave,1932)宿主:鲤鱼(Cyprinus carpio)(2)单殖吸虫纲(Monogenea)指环虫目(Order 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7)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1937)4属5种。1版纳嗜丽鱼虫(Cichlidogyrus bannaensis sp.nov.)宿主: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2 Cichlidogyrus halli Price&Kirk,1967宿主: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3鰕虎副似锚首虫(Parancyrocephallus rhinogobius Ling,1973)宿主: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4长角盾形片虫(Scutogyrus longicornis Paperna&Thurston,1969)宿主: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5黄颡四锚首虫(Bychowskyella pseudobagri Achmerow,1952)宿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本研究中的15种单殖吸虫具有不同水平的宿主特异性:澜沧江指环虫(D.lancangjiangensis sp.nov.)、版纳嗜丽鱼虫(C.bannaensis sp.nov.)和具鳞指环虫(D.squameus Gussev,1955)等9种表现出较为严格的种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棒形指环虫(D.clavaeformis Gussev,1955)和伸展指环虫(D.extensus Mueller et Cleave,1932)具有较强的属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原始指环虫(D.primaries Gussev,1955)、棒花鱼指环虫(D.pseudogobii Achmerow,1952)、长角盾形片虫(S.longicornis Paperna&Thurston,1969)和嗜丽鱼虫(C.halli Price&Kirk,1967)具有科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白俊萍[7](2013)在《澜沧江9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鉴定及基于ITS-2序列双身虫科的系统发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殖吸虫后吸器对鱼类鳃片和体表的机械损伤可导致病原菌侵袭宿主鱼类,致鱼苗大量死亡,产生经济损失。单殖吸虫具有宿主专一性,其与宿主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协同进化。鱼类单殖吸虫成为研究鱼类寄生虫病和和协同进化理想的实验材料,对鱼病防治和理解协同进化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科学价值。本研究以形态分类学方法为主,调查研究澜沧江景洪流域段和大理洱海流域段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多样性本底资源。经野外调查采样,制作标本,观察测量形态分类学特征数值,考量单殖吸虫寄生虫-宿主特异性,分析鱼类单殖吸虫的种类组成及感染情况,记录新物种、新分布地及新宿主。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吸虫志,为单殖吸虫的区系划分提供了新依据。研究中共采集鱼类鲤科(Cyprinidae)、鰕虎鱼科(Gobridae)、丽鱼科(Cichlidae)、刀鲇科(Schilbidae)、鳢科(Channidae)、斗鱼科(Belontiidae),共6科17属19种,260条。从麦氏(鱼丹)(Danio myersi)、奇额墨头鱼(Garramirofrontis)、鱼骨(Hemibarbus sp.)、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ikukiaflavicaudata)、杞麓鲤(Cyprinus carpiochilia)、粲(Hemiculter leucisculus),共计9种鱼的鳃片检获单殖吸虫4科5属9种,其中新种3种,未定种4种,已记录种2种。本研究记述的鱼类单殖吸虫名录如下:1、单殖吸虫纲(Monogenea),寡钩亚纲(Oligonchoinea Bychowsky,1937),双身虫科(Diplozoidae Palombi,1949)2属3种。①日本真双身虫(Eudiplozoon nipponicum)宿主:杞麓鲤(Cyprinus carpiochilia)②云南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Yunnanensissp.nov.)宿主:短吻鱼(Sikukia gudgeri)③版纳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bannaensis sp.nov.宿主:黄尾短吻鱼(Sikukia flavicaudata)2、单殖吸虫纲(Monogenea),多钩亚科纲(Polyonchoinea By-chowsky,1937),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 Bychowky,1937)1科1种,为未定种;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7)2科5种,其中新种1种,已记录种1种,未定种3种。①版纳三代虫未定种(Laminiscussp.)宿主:鱼骨(Hemibarbus sp.)②罗非鱼嗜丽鱼虫(Cichlidogyrus hapiochranii)宿主:罗非鱼(Tilapiamossambica)③墨头鱼指环虫待定种(Dactylogyrus sp.)宿主:奇额墨头鱼(Garra mirofrontis)④粲指环虫(Sinidactylogyrus sp.)宿主:粲(Hemiculter leucisculus)。⑤麦氏(鱼丹)指环虫未定种(Dactylogyrus bannaensis sp.nov.)宿主:麦氏(鱼丹)(Danio myersi)⑥长臀鲃指环虫待定种(Dactylogyrus sp.)宿主: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研究基于ITS-2序列对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系统发育进行研究。将双身虫亚科Diplozoinae5属11种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物种间P模式遗传距离,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发育的拓扑结构揭示11个物种的单殖吸虫聚为5枝,与形态分类中双身虫科Diplozoidae划分为5个属的结论互为映证。结合双身虫科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对双身虫科Diplozoidae属内近似种的区分进行探讨,为双身虫科Diplozoidae系统发育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王金艺[8](2010)在《湛江海域褐篮子鱼寄生虫多样性调查及种群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2009.1-2009.12在湛江海域对675尾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的寄生虫展开多样性及种群动态调查,计发现10种寄生虫,隶属于4门7纲9目9科9属,包括扁形动物门3种(单殖吸虫2种、复殖吸虫1种)、线虫动物门2种、棘头动物门2种、节肢动物门3种,分别为:朦胧四叉虫Tetranclstrum nebulosi、未定种多唇虫Polylabris sp.、广东寡腺吸虫Oligolecithoides guangdongensis、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篮子鱼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sigani、未定种副细吻虫Parahadinorhynchus sp.、未定种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sp.、未定种鱼虱caligus sp.1、caligus sp.2,及未定种似柱颚虱Clavellopsis sp.。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物种鉴定中被证明具有有效、快速和区分度强等优点。本实验关于寄生虫的分类鉴定以形态学观察为首要依据,结合18S rDNA、5.8S rDNA、ITS-1 rDNA和ITS-2 rDNA序列数据等对物种进行鉴定。实验中分别扩增了10种寄生虫的以上序列的全长或接近全长,结果显示只用18S rDNA片段或ITS-1 + 5.8S + ITS-2 rDNA片段作为DNA序列,可以鉴定到属该分类阶元的有5种,鉴定到科的达9种,鉴定准确度分别都为50%、90%;用18S rDNA和ITS-1 + 5.8S + ITS-2 rDNA两种方法进行综合鉴定,鉴定到属的水平的为6种,鉴定到科亦为9种,准确率为60%、90%;且用ITS-1 + 5.8S + ITS-2 rDNA有一种鉴定到种。该结果表明,18S rDNA用于科间、属间鉴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ITS-1+ 5.8S + ITS-2 rDNA可作为属间,甚至属内不同物种的鉴定的关键指标。结果中用ITS-1 + 5.8S + ITS-2 rDNA,只将其中的1个序列鉴定到种,作者认为原因与扩增得到的10种虫的18S rDNA、ITS-1 + 5.8S + ITS-2 rDNA序列都为新序列,GenBank中尚无该物种或该种所在的属的序列登记有关。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朦胧四叉虫T.nebulosi和未定种多唇虫Polylabris sp.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朦胧四叉虫种群从1月到5月,感染率、平均密度和平均感染强度不断上升,5月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在10月份降到最低点,接近零感染,然后,在11、12月开始缓慢回升,但保持在较低水平。未定种多唇虫的感染率、平均密度的变化趋势除了感染率的峰值提前到3月与在9月、11月该虫种群各出现一次小的波动外,其它动态变化与朦胧四叉虫基本相似。两种单殖吸虫种群在宿主种群中均呈聚集性分布。两种单殖吸虫在空间分布上,对宿主的左鳃或右鳃的选择没有显着差异性,但对鳃片大小和鳃片在鳃腔中的位置有偏好。朦胧四叉虫和未定种多唇虫都集中分布在第一对和第二对鳃片上,在第三对鳃、第四对鳃片分布的比例少,第一、第二对与第三、第四对鳃片的平均密度有显着差异。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朦胧四叉虫对鳃片位置偏好程度为第一对>第二对>第三对>第四对鳃。未定种多唇虫对鳃片位置的喜好则为第一>第二>第四>第三,分布在第四对鳃的平均密度稍大于第三对,但后两对差异性不显着。在鳃片分布区的喜好选择上,朦胧四叉虫集中寄生在鳃的中区,即Ⅳ、Ⅴ、Ⅵ三个位点,并偏好寄生于鳃片上靠腹侧的鳃丝;未定种多唇虫栖息于于外区,即鳃丝远端的第Ⅶ、Ⅷ、Ⅸ位点,并偏好寄生于鳃片上靠背侧的鳃丝。研究还发现朦胧四叉虫和未定种多唇虫种群的平均密度、平均感染强度、感染率与宿主体长呈正相关,不同月份的海水温度、盐度的动态变化是引起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夏晓勤,王伟俊,姚卫建[9](1999)在《中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种类组成》文中研究表明总结报道了中国内陆水体中已发现的单殖吸虫种类计575种,分属9科46属,种类最多的是指环虫科、锚首虫科、双身虫科和三代虫科,而其中又以指环虫科的种类最多,占单殖吸虫总数的62.61%.

郎所,骆永德[10](1982)在《云南省的单殖吸虫——Ⅱ.洱海几种土着鱼的指环虫新种记述》文中指出 作者等于1964年、1977年在洱海等地,从洱海四须纪Barbodes (Bar.)daliensis Wu et Lin.、油四须鲃B.(Bar) exigua Wu et Lin.及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Schizopyge) taliensis Regan的鳃片上各发现一种指环虫,均属新种,现分述于后: 文内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正、副模式标本分存于华东师范大学及昆明师范学院生物系。

二、云南省的单殖吸虫——Ⅱ.洱海几种土着鱼的指环虫新种记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的单殖吸虫——Ⅱ.洱海几种土着鱼的指环虫新种记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澜沧江和元江部分流域段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概述
        1.1.1 单殖吸虫及其分类系统综述
        1.1.2 单殖吸虫形态学研究概述
        1.1.3 鱼类单殖吸虫宿主特异性(host specificity)及适应性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1.2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述
        1.2.1 分子序列的扩增及测序技术
        1.2.2 分子系统发育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1.3 线粒体基因组学在单殖吸虫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
    1.4 单殖吸虫系统发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2章 澜沧江水系及元江水系单殖吸虫形态分类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材料采集
        2.2.3 单殖吸虫水封片制作
        2.2.4 单殖吸虫整体装片制作
        2.2.5 形态学分类鉴定及虫体形态结构测量
    2.3 澜沧江水系及元江水系14 种单殖吸虫形态学分类结果
        2.3.1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2.3.2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2.3.3 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
        2.3.4 双身虫科Diplozoidae
    2.4 讨论
        2.4.1 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形态学分类
        2.4.2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的形态学分类
        2.4.3 三代虫属Gyrodactylus的形态学分类
        2.4.4 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形态学分类
第3章 基于核糖体部分序列的澜沧江及元江部分流域段鱼类单殖吸虫系统发育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基于核糖体部分序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3.3.1 基于28S r DNA部分序列指环虫属系统发育分析
        3.3.2 基于28S r DNA部分序列指环虫目系统发育分析
        3.3.3 基于28S r DNA部分序列锚首虫科系统发育分析
        3.3.4 基于5.8S+ITS2+28S r DNA联合序列双身虫科系统发育分析
        3.3.5 基于18S+ITS1+5.8S+ITS2 r DNA联合序列三代虫属系统发育分析
    3.4 基于核糖体部分序列的鱼类单殖吸虫系统发育研究讨论
        3.4.1 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系统发育研究
        3.4.2 四锚虫属Bychowskyella的系统发育研究
        3.4.3 嗜丽鱼虫属 Cichlidogyrus及盾形片虫属 Scutogyrus的系统发育研究
        3.4.4 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系统发育研究
        3.4.5 三代虫属Gyrodactylus的系统发育研究
第4章 澜沧江及元江部分流域段双身虫科和三代虫科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线粒体基因组提取与测序
        4.2.3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和注释
    4.3 结果
        4.3.1 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4.3.2 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4.4 讨论
        4.4.1 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的线粒体基因组
        4.4.2 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线粒体基因组
第5章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5.1 前言
    5.2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
        5.3.1 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5.3.2 蛋白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
        5.3.3 t RNA和 r RNA
        5.3.4 基因排列
    5.4 鱼类单殖吸虫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讨论
        5.4.1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及多样性比较
        5.4.2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基因的组成及atp8 基因的比较
        5.4.3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比较
        5.4.4 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比较
        5.4.5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进化速率比较
        5.4.6 鱼类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比较
第6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鱼类单殖吸虫系统发育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鱼类单殖吸虫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6.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鱼类单殖吸虫系统发育研究讨论
第7章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第8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鱼类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概况
    1.1 单殖吸虫简介
    1.2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1.2.1 单殖吸虫的分类系统
        1.2.2 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1.2.3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3 鱼类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1.4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研究
        1.4.1 云南省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概况
        1.4.2 金沙江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概况
第2章 牛栏江16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标本材料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3 宿主鱼类的分类鉴定及保存
        2.2.4 单殖吸虫标本的采集及水标本制作
        2.2.5 单殖吸虫的染色制片
        2.2.6 单殖吸虫的形态学鉴定
    2.3 牛栏江16 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研究结果
        2.3.1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1937)
        2.3.2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
第3章 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DNA的提取
        3.2.2 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3.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3.1 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单殖吸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3.3.2 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4.1.1 撒氏虫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4.1.2 多形撒氏虫的有效性讨论
        4.1.3 牛栏江撒氏虫,新种(Thaparocleidus niulanjiangensis sp.nov.)
    4.2 左氏指环虫,新种(Dactylogyrus zuoi sp.nov.)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4.3 “宿主内成种”(intrahost speciation)及宿主特异性评估
第5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stract
第1章 单殖吸虫及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
    1.1 单殖吸虫简述
    1.2 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综述
        1.2.1 单殖吸虫的分类系统
        1.2.2 基于形态特征单殖吸虫的分类鉴定
        1.2.3 基于宿主特异性的单殖吸虫分类鉴定
        1.2.4 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3 我国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1.4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第2章 单殖吸虫宿主特异性(host-specificity)及其与宿主协同进化(coevolution)
    2.1 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host-specificity)
        2.1.1 宿主特异性(host-specificity)及其类型
        2.1.2 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2.2 单殖吸虫宿主特异性及其与宿主协同进化(coevolution)
第3章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3.1 基本思路
    3.2 主要研究内容
        3.2.1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研究和分类鉴定
        3.2.2 宿主种类组成和宿主特异性研究
        3.2.3 分子标记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第4章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鉴定及宿主特异性研究
    4.1 引言
    4.2 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鉴定研究
        4.2.1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4.2.1.1 实验用具及仪器
        4.2.1.2 形态分类鉴定研究药品和试剂
        4.2.1.3 形态分类鉴定研究常用试剂配制
        4.2.2 标本材料
        4.2.2.1 鱼类宿主的采集及鉴定
        4.2.2.2 鱼类单殖吸虫标本的检获和固定
        4.2.3 鱼类单殖吸虫形态学分类标本制作
        4.2.4 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鉴定方法
        4.2.5 鱼类单殖吸虫形态鉴定研究结果
        4.2.5.1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自然感染情况
        4.2.5.2 基于形态学特征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单元
        4.2.5.3 本研究中鉴定的鱼类单殖吸虫分科检索表
        4.2.5.4 本研究中鉴定的单殖吸虫分属检索表
        4.2.6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Bychowsky,1937)
        4.2.6.1 指环虫属(Dactylogyrus)
        4.2.6.2 双阴环虫属(Bivaginogyrus)
        4.2.7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1937)
        4.2.7.1 副似锚首虫属(Parancyrocephaloides)
        4.2.7.2 锚首虫属(Ancyrocephalus)
        4.2.7.3 四锚虫属(Bychowskyella)
        4.2.7.4 鲶盘虫属(Silurodiscoides)
        4.2.7.5 伪锚盘虫属(Pseudancylodiscoides)
        4.2.7.6 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
        4.2.8 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 Van Bendeden et Hesse,1863)
        4.2.9 双身虫科(Diplozoidae Palombi,1949)
        4.2.9.1 拟双身虫属(Paradiplozoon)
    4.3 本研究鉴定单殖吸虫的宿主种类组成及宿主特异性
        4.3.1 本研究鉴定单殖吸虫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4.3.2 本研究鉴定的单殖吸虫的宿主种类组成
        4.3.3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4.3.3.1 宿主分类阶元科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4.3.3.2 宿主分类阶元属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4.3.3.3 宿主分类阶元种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4.4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地理分布情况
        4.4.1 澜沧江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分布及感染情况
        4.4.2 伊洛瓦底江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分布及感染情况
        4.4.3 元江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分布及感染情况
        4.4.4 南盘江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分布及感染情况
        4.4.5 其他调查水域鱼类寄生单殖吸虫情况
    4.5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鉴定及宿主特异性研究讨论
        4.5.1 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
        4.5.1.1 指环虫属(Dactylogyrus)
        4.5.1.2 双阴环虫属(Bivaginogyrus)
        4.5.2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4.5.2.1 鲶盘虫属(Silurodiscoides)
        4.5.2.2 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
        4.5.3 双身虫科(Diplozoidae)
        4.5.4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地理分布及感染情况
    4.6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形态学研究和分类鉴定小结
第5章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5.1 引言
    5.2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方法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标本材料
        5.2.3 DNA提取
        5.2.4 引物
        5.2.5 PCR扩增反应体系
        5.2.6 测序及序列分析
    5.3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5.3.1 基于28S rDNA序列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的分子系统发育
        5.3.2 基于ITS2 rDNA序列双身虫科的分子系统发育
    5.4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讨论
        5.4.1 基于28S rDNA序列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的分子系统发育
        5.4.2 基于ITS2rDNA序列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分子系统发育
    5.5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小结
第6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综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的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
        6.2.2 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系统发育关系及物种丰富度与宿主的生物地理学的相互关系研究
        6.2.3 单殖吸虫寄生适应性机制的解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基金资助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4)澜沧江景洪流域10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分类及双身虫科和锚首虫科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单殖吸虫概述
    1.2 鱼类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1.2.1 宿主特异性概念
        1.2.2 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1.3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1.3.1 单殖吸虫分类系统
        1.3.2 鱼类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
        1.3.3 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
    1.4 云南省鱼类单殖吸虫研究现状
        1.4.1 澜沧江鱼类多样性概况
        1.4.2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概况
第2章 澜沧江24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及实验方法
        2.2.1 标本材料
        2.2.2 实验试剂及用具
        2.2.3 宿主鱼类的分类鉴定
        2.2.4 鱼类单殖吸虫标本的采集、制片和保存
        2.2.5 形态分类标本的染色制片
        2.2.6 鱼类单殖吸虫的鉴定依据和方法
    2.3 澜沧江景洪流域段24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
        2.3.1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
        2.3.2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lidae Bychowsky,1937)
        2.3.3 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 Van Bendeden et Hesse,1863)
        2.3.4 双身虫科(Diplozoidae Palombi,1949)
    2.4 讨论
        2.4.1 单殖吸虫形态分类学
        2.4.2 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分类学
第3章 鱼类单殖吸虫疑难种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ITS 2 序列双身虫科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基于28SrDNA序列嗜丽鱼虫属和盾形片虫属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
第4章 鱼类单殖吸虫宿主组成和宿主特异性
    4.1 鱼类单殖吸虫的宿主组成
    4.2 鱼类单殖吸虫宿主特异性评估
        4.2.1 科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4.2.2 属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4.2.3 种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4.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记述的鱼类单殖吸虫名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产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渔业现状
        1.1.1 新疆渔业发展
        1.1.2 新疆渔业现状
    1.2 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2.1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2.2 新疆鱼类寄生虫研究现状
    1.3 新疆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资源
        1.3.1 昌吉地区鱼类资源及渔业概况
        1.3.2 五家渠地区鱼类资源及渔业概况
        1.3.3 石河子地区鱼类资源及渔业概况
    1.4 鱼类寄生虫病
        1.4.1 鱼类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5 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的关系
        1.5.1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5.2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1.6 鱼类寄生虫的简述
        1.6.1 原虫
        1.6.2 蠕虫
        1.6.3 甲壳动物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种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3.1 鱼类寄生虫种类组成特点
        2.3.2 养殖情况分析
第3章 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和虫种鉴定
        3.1.2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鱼类全年采集种类及数量
        3.2.2 各鱼类寄生虫种类
    3.3 讨论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产地寄生虫病案例及防治建议
    4.1 案例一
        4.1.1 渔场背景
        4.1.2 疾病分析
        4.1.3 寄生虫病的防治
        4.1.4 防治效果
    4.2 案例二
        4.2.1 渔场背景
        4.2.2 疾病分析
        4.2.3 寄生虫病的防治
        4.2.4 防治效果
    4.3 案例三
        4.3.1 渔场背景
        4.3.2 疾病分析
        4.3.3 寄生虫病的防治
        4.3.4 防治效果
    4.4 对乌鲁木齐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建议
        4.4.1 原虫病的治疗
        4.4.2 单殖吸虫病的治疗
        4.4.3 复殖吸虫病的治疗
        4.4.4 绦虫病的防治
        4.4.5 线虫病的治疗
        4.4.6 甲壳动物的治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指环虫科和锚首虫科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和宿主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单殖吸虫简介
    1.2 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
    1.3 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和物种多样性
    1.4 云南省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2.1 标本材料
        2.2.2 实验试剂及配置
        2.2.2.1 实验试剂
        2.2.2.2 固定剂的配置
        2.2.2.3 梅耶氏明矾洋红染液的配置
        2.2.2.4 酸酒精的配置
        2.2.2.5 实验仪器
        2.2.3 单殖吸虫宿主鱼类的鉴定
        2.2.4 吸虫标本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2.2.5 吸虫的染色和制片
        2.2.6 单殖吸虫的鉴定方法
    2.3 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
        2.3.1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2.3.2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2.3.2.1 副似锚首虫属(Parancyrocephaloides)
        2.3.2.2 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
        2.3.2.3 盾形片虫属(Scutogyrus)
        2.3.2.4 四锚首虫属(Bychowskyella)
    2.4 讨论
        2.4.1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的形态分类学依据
        2.4.2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的形态分类学依据
        2.4.2.1 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的形态分类学依据
        2.4.2.2 盾形片虫属(Scutogyrus)的形态分类学依据
        2.4.2.3 副似锚首虫属(Parancyrocephaloides)的形态分类学依据
        2.4.2.4 四锚首虫属(Bychowskyella)的形态分类学依据
    2.5 形态分类学研究小结及展望
第三章 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宿主组成及宿主特异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3 单殖吸虫宿主鱼类的鉴定
        3.2.4 实验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种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3.3.2 属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3.3.3 科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3.4 讨论
    3.5 宿主特异性研究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基金
致谢

(7)澜沧江9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鉴定及基于ITS-2序列双身虫科的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单殖吸虫的多样性及其宿主特异性
    1.2 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1.3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1.4 鱼类单殖吸虫分子分类学研究
    1.5 澜沧江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研究前景
第2章 澜沧江 9 种鱼类寄生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及实验方法
        2.2.1 标本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常用试剂的配制
        2.2.5 单殖吸虫宿主鱼类的鉴定
        2.2.6 单殖吸虫的采集、标本制备和保存
        2.2.7 单殖吸虫的染色和制片
        2.2.8 单殖吸虫的鉴定依据及方法
        2.2.9 单殖吸虫的鉴定方法
    2.3 澜沧江西 9 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结果
        2.3.1 三代虫科 Gyrodactylidae
        2.3.2 锚首虫科 Ancyrocephalidae
        2.3.3 双身虫虫科 Diplozoidae
        2.3.4 指环虫科 Dactylogyridae
    2.4 讨论
        2.4.1 单殖吸虫宿主选择、寄生部位及自然感染率
        2.4.2 单殖吸虫的种类组成及宿主特异性
        2.4.3 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依据
第3章 基于 ITS-2 序列双身虫科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3.1 引言
    3.2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3.2.1 DNA 的提取方法
        3.2.2 PCR 扩增
        3.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序列测定结果与分析
        3.3.1 ITS-2 基因的序列组成与变异
        3.3.2 P 模式遗传距离
        3.3.3 基于 ITS-2 序列的系统发育树(ML 树、 NJ 树)
    3.4 讨论
        3.4.1 ITS-2 序列
        3.4.2 基于 ITS-2 序列双身虫科 Diplozoidae 系统发育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湛江海域褐篮子鱼寄生虫多样性调查及种群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褐篮子鱼及篮子鱼科的介绍
    2 鱼类寄生虫研究进展
        2.1 鱼类寄生吸虫的研究进展
        2.2 鱼类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
        2.3 鱼类寄生棘头虫的研究进展
        2.4 鱼类寄生甲壳类的研究进展
    3 rDNA 序列在寄生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3.1 18S rDNA 在寄生虫鉴定中的应用
        3.2 ITS rDNA 在寄生虫鉴定中的应用
        3.3 5.8S rDNA 在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4 篮子鱼寄生虫研究进展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褐篮子鱼寄生虫多样性和形态学分类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中的寄生虫宿主
        1.2 主要实验器材和用具
        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取样
        2.2 样品处理
        2.3 虫体标本制作
        2.4 物种鉴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种类组成和描述
第三章 寄生虫种类多样性与分子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盒、工具酶及载体
        1.3 主要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基因组DNA 的提纯
        2.2 基因组DNA 的电泳检测
        2.3 目的片段的PCR 扩增
        2.4 目的片段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
        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6 PCR 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2.7 转化
        2.8 阳性克隆的PCR 鉴定
        2.9 测序
        2.10 序列分析
        2.11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朦胧四叉虫鉴定的分子依据
        3.2 未定种多唇虫鉴定的分子依据
        3.3 广东寡腺吸虫鉴定的分子依据
        3.4 篮子鱼前驼形线虫鉴定的分子依据
        3.5 内弯宫脂线虫鉴定的分子依据
        3.6 未定种副细吻虫鉴定的分子依据
        3.7 未定种新棘吻虫鉴定的分子依据
        3.8 未定种鱼虱1 鉴定的分子依据
        3.9 未定种鱼虱2 鉴定的分子依据
        3.10 未定种似柱颚虱鉴定的分子依据
    4 讨论
第四章 两种单殖吸虫的种群生态学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月份和不同体长的分组和统计
        2.2 鳃片标记和鳃的分区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朦胧四叉虫的种群生态学
        3.2 未定种多唇虫的种群生态学
    4 讨论
        4.1 鳃上的吸虫种类组成
        4.2 湛江海域2 种单殖吸虫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
        4.3 湛江海域两单殖吸虫的种群分布规律
        4.4 不同月份寄生的两种单单殖吸虫的鳃片偏好
        4.5 不同月份两种单单殖吸虫在鳃上的位点选择
        4.6 体长与两种单殖吸虫种群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云南省的单殖吸虫——Ⅱ.洱海几种土着鱼的指环虫新种记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澜沧江和元江部分流域段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张丽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D]. 郭苗.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范丽仙.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 [4]澜沧江景洪流域10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分类及双身虫科和锚首虫科的分子鉴定[D]. 孟飞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5]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产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D]. 王乐.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3)
  • [6]澜沧江11种鱼类寄生指环虫科和锚首虫科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和宿主特异性研究[D]. 肖靖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4)
  • [7]澜沧江9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鉴定及基于ITS-2序列双身虫科的系统发育研究[D]. 白俊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3)
  • [8]湛江海域褐篮子鱼寄生虫多样性调查及种群生态学研究[D]. 王金艺. 广东海洋大学, 2010(05)
  • [9]中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种类组成[J]. 夏晓勤,王伟俊,姚卫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1)
  • [10]云南省的单殖吸虫——Ⅱ.洱海几种土着鱼的指环虫新种记述[J]. 郎所,骆永德. 动物学研究, 1982(S2)

标签:;  ;  ;  ;  

云南单系——二、洱海几种土生鱼类癣菌新种描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