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与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宇[1](2021)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压力或创伤经历是成年后发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些经历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情感虐待或忽视等。在我们社会早年不良经历主要是以留守儿童(母婴分离)的形式存在。根据德国一项涵盖各种形式虐待的调查报导中,少儿时期经历至少一种形式虐待的青年人大约占比27.7%,23.7%的受访者报告了两种形式的虐待,16.6%的受访者报告了三种或更多种形式的虐待。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儿童期经历负面压力的程度与成年后各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医理论中并没有关于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论述,但课题组认为,小儿是少阳之体,阳气容易受到折损而形成阳虚体质,这种体质与小儿成年后发生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有关。现代对有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母婴分离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抑郁样行为,后经给药温阳解郁方能够改善母婴分离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由方测证,早年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机体阳虚证的形成。有研究发现早年不良经历能够增强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由于这些疾病有同一个致病因素,他们之间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理,因此推测这些疾病可能存在着异病同证。异病同证是指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病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环境、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从而造成不同的疾病,因为以上相似的因素最后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和证候。因此本文尝试从异病同证的角度去挖掘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从而探索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防治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建议。本文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有关早年不良经历的临床文献,进行文献梳理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疾病有46个,按照ICD-10疾病系统划分将46个疾病分布划分到13个系统,最后从13个系统中选择得到9个疾病,分别是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分别检索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分布文献,对其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最后进行证候汇总统计,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最常见的证候是肝郁气滞证。本文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由于现代并没有关于研究证候的基因网络数据库,因此本文试图将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网络分析,从而寻求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这一方法的理论来源于异病同证,即不同的疾病既然有共同证候,则这些疾病必然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主要通过GeneCard数据库、NCBI数据库分别检索并下载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然后得到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最后借助DAVID数据库平台,通过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有273个交集基因,其中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涉及RNA聚合酶2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细胞组成涉及质膜、细胞外间隙、细胞质等,分子功能涉及蛋白结合、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本文通过对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文献的梳理,以及疾病证候分布相关文献分析和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常见疾病为抑郁症。2、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常见证候是肝郁气滞证。3、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潜在的部分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机体免疫炎症有一定的关系,它主要涉及了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通路。
唐丽佳[2](2021)在《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调经汤”治疗脾虚血瘀型SLE月经不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月经不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更好发挥中医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治疗上的优势。方法:收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中医科门诊就诊确诊的脾虚血瘀型SLE缓解期月经不调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记录相关评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均维持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有用药方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西医疗法随症处理,试验组加用健脾调经方(基础方:红芪10g,牡丹皮15g,郁金10g,桂枝6g,川芎10g,赤白芍各10g,柴胡10g,党参10g,吴茱萸6g,当归10g,炒六神曲10g,焦术10g,随证加减)中药汤剂由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房配制及煎药,日三服,每次200毫升,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分别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月经症候积分、SLEDAI评分、汉密顿HAMA焦虑评分、C3、C4、ESR、CRP指标及判断用药安全性的生化指标。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60例患者治疗结束无脱落病例。患者维持原有西医治疗方案上,加用健脾调经汤的治疗组与加用西药的对照组相比,在疾病治疗方面:治疗组30例,其中有效者26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有效者19例,无效者11例,有效率为6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更明显。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各组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有降低,治疗组、对照组试验前后均有显着差异。组间比较试验前无统计学差异,试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体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SLEDAI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差异显着。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减低SLEDAI评分,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汉密顿HAMA焦虑评分方面:两组内比较,HAMA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差异显着。说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且治疗组疗效更好。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上:C3、ESR、CRP指标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C4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说明两组均能增强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指标方面: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健脾调经汤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评分、SLEDAI评分、HAMA焦虑评分、ESR、CRP指标,可升高补体C3,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未有过敏和胃肠道刺激反应,安全良好。健脾调经汤可有效改善脾虚血瘀型SLE月经不调症状、稳定SLE病情、并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免疫力。
欧林燕[3](2021)在《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清热凉血祛瘀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西医符合SLE诊断,病情处于轻、中度活动且中医证型辨为热毒血瘀证的患者5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27例,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每日0.5mg/kg维持4周,此后每1~2周减原来剂量的10%)及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10mg每周一次和硫酸羟氯喹0.2g每日两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祛瘀方治疗,每4周为1个疗程,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共8周,观察并详细记录相关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肝功能、肾功能、SLE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的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4.07%,治疗组88.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中医症候方面比较,烦躁、口疮、口干、面部红斑、双手红斑症候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关节疼痛较前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SLEDAI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的ESR、CRP炎症指标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SR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5)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比较,两组补体C3、抗ds-DNA抗体、Ig G均较前改善(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中,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4、Ig A、Ig M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激素、羟氯喹及甲氨蝶呤治疗热毒血瘀证活动期SLE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改善SLE不适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陈萍[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LN中医证候及辨证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有关LN中医证候及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探讨其中医证候及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2000年01月-2020年09月期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LN中医证候及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严格遵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纳入文献,提取数据,规范名称,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4.0对LN证候、证素、中药、中药分类进行频数分析,对常用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常用中药之间、常见证候与中药之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最终筛选出关于LN中医证候及中药的文献152篇。其中涉及19种证候,以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阴虚内热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为主;19种证候提取出证素12种,包括3个病位证素肾、脾、肝;9个病性证素,以虚、热、湿、瘀为主。2.文献中共使用中药161种,总频次为2674次。将频次≥15的47味中药作为常用中药。161味中药归属16种中药类别,以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温里药、解表药。3.常用中药的聚类分析得到20个药物组合:如知母、黄柏;山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枸杞子;青蒿、鳖甲、龟甲;黄芪、党参、金樱子;紫草、鱼腥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赤芍、水牛角;山药、茯苓、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知母、黄柏、石膏、连翘、栀子、黄芩。4.关联规则分析:治疗LN关联性较强的两味至五味药的配伍组合,常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配伍组成。随着药味关联数量的增加,常用中药配伍逐渐成方,主要构成犀角地黄汤加减、清营汤加减、黄连解毒汤、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加减。结论:1.LN的病位在肾、脾、肝,病性以虚、热、湿、瘀为主。2.LN肾病的证候规律以热毒炽盛证最常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阴虚内热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热证、血瘀证常兼夹出现。3.LN的中医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温里药、解表药。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得出犀角地黄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二至丸、知柏地黄丸等治疗LN的配伍组方。
刘思娣[5](2019)在《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中医症候及焦虑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方对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影响机制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患者疾病活动的影响。2方法2.1理论研究通过检索大量的文献并进行深入研究,探析脾肾亏虚与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SLE患者中医学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密切联系,阐述以脾、肾两脏为基础治疗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且健康组的一般资料情况较SLE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LE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清IL-10、IL-23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C1q抗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1.0。2.2.2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数据及生活质量的改变:从安徽省中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选取60例SLE患者,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 a tology,ACR)SLE分类标准或2009年SLICC在ACR年会上修订的新的SLE分类标准,疾病活动评分均在014分之间,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型的症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予以中药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予以西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参加治疗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LE-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SF-36各维度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IL-10、IL-23及其他相关指标的改变。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尿蛋白、IL-10及IL-23与SLE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3.1.2 SLE患者尿蛋白的异常与中医学“脾肾亏虚”证候紧密相连;3.1.3“脾肾亏虚”是SLE中医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1.4“健脾滋肾法”能够降低SLE的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3.1.5“健脾滋肾法”为SLE的治疗方法之一。3.2临床研究结果3.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23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1),IL-23水平显着升高(P<0.01)。3.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的比较SLE组患者24h PRO、ACR和TPCR指标较健康组相比,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3.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的比较较健康组相比,SLE组患者IGGU、TRFU、ALBU、A1MU和B2MU指标水平均升高明显(P<0.01)。3.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常规中WBC、RBC、HGB、PL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3.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中,Ig G、Ig A、Ig M、CRP、ESR等较健康组相比均升高明显(P<0.01)。3.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的比较与健康组比较,SLE组患者抗C1q抗体水平有所升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SLE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与健康组相比均升高显着(P<0.01)。3.2.8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的比较SLE组患者在情感职能(RE)方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其余七个方面评分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3.2.9 SLE组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其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研究(1)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补体C3、C4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抗C1q抗体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补体C4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补体C3、抗C1q抗体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2)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血清免疫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CRP、ESR和Ig M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1),血清IL-23水平与CRP、ESR和Ig M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SLE患者血清IL-10、IL-23水平与Ig G、Ig A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3)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24h PRO、ACR、B2MU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血清IL-23水平与24h PRO、ACR、B2MU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IL-10、IL-23水平与TPCR、IGGU、TRFU、ALBU、A1MU等指标均无相关关系(P>0.05)。3.2.10中药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可以显着提高SL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SLE疾病活动积分,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焦虑抑郁情况,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在降低IL-23、24h PRO、ACR、TPCR、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及抗C1q抗体等指标方面效果明显,在升高IL-10、WBC、R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方面也有显着优势。且与单纯西药组治疗SLE相比,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组在临床疗效、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大部分中医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在降低IL-23、24h PRO、ACR、IGGU、ALBU、B2MU、Ig G、Ig M、CRP、ESR、抗C1q抗体等指标,升高IL-10、W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表明采用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患者的效果更好。4结论4.1 SLE的疾病进展与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水平密切相关;4.2 SLE的发生发展及患者尿蛋白异常的病因病机与中医“脾肾亏虚”都有紧密联系,“健脾滋肾法”为SLE的主要治法之一;4.3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单纯西药组;4.4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可以使SLE患者的24h PRO、ACR、TPCR和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等指标明显下降,且在降低24h PRO、ACR、IGGU、ALBU及B2MU的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能够帮助改善SLE患者尿蛋白的情况,减少肾脏损害;4.5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能显着降低SLE患者IL-23、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抗C1q抗体等指标及SLEDAI积分,显着提高IL-10、WBC、R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提示“健脾滋肾法”可以有效降低SLE的疾病活动度,延缓疾病的进展;4.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患者的SF-36各维度积分明显降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升高,提示SLE患者存在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4.7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可以提高SLE患者的SF-36各维度积分,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且效果显着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可以提高SLE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态。
王芳[6](201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院14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病程、实验室指标及病情活动程度的关系,为诊疗及评估SLE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收集14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辨证分为风湿热痹证、热毒炽盛证、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型。构建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24h尿蛋白定量(24hupro)、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P蛋白(rRNP)、SSA、SSB及SLE的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的数据库,并对中医证型与数据库中各项目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5种证型患者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病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白细胞(WBC)、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血沉(ES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抗双链DNA(ds-DNA)在各证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辨证的参考指标。而各证型间Hb、PLT、ANA、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P蛋白(rRNP)、SSA、SS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中医证型间病情活动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痹证、阴虚内热证均以轻度活动的病例为主,与其它病情活动程度的病例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证基本无活动的病例较少,与其它病情活动程度的病例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中、重度活动的病例较多,则中、重度活动的病例数与基本无活动及轻度活动的病例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基本无活动的病例较多,与其它病情活动程度的病例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LE发病以女性较多,男女性别比约为1:9,以20~40岁发病较多。各证型病程以热毒炽盛证最短,脾肾阳虚证最长。②SLE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SLE辨证分型的标准。③149例SLE中,以热毒炽盛证的病例数最多,且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的病例病情较重,肝肾阴虚证的病例病情较稳定。临床上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并参考实验室指标辨证施治。
任盈盈[7](201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分布及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由于免疫因素的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病变能广泛的侵犯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其病情又有活动期、缓解期与稳定期之别,因而造成其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诊断、病情活动度的评估、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评价上均有了比较明确且得到世界公认的标准。目前国内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辨证分型多依据临床经验,分类方法复杂,辨证分型的术语不能统一,同一辨证分型的诊断标准各异,诊断标准的证候要素不一致,辩证分型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SLE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的不规范性,为中医辨证分型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临床科研的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限制了SLE中医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目的根据文献及住院病历对症状和辩证分型的分析,探讨SLE中医症状及证型的分布规律,寻找出适合SLE的辨证方法。方法1.搜集中国期刊网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4年—2010年间有记载系统性红斑狼疮辩证分型及各证型具体症状的文献共30篇,并对其证型和症状进行分类归纳统计;2.回顾性研究广东省中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住院病历中初次入本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共134例,记录入院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中西医诊断及中医症状,结合病情的活动度、病程的长度、既往治疗方案等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3.根据文献及临床研究结果,重新分析入院患者的证型,归纳SLE常见中医症状的证型及相互间的联系,探讨合适SLE的辩证方法。结果1.SLE常见症状在不同的证型中有分布差异,本虚标实,本与肝脾肾三脏虚损相关,标与气血津液相关:疲乏与脾、肾二脏关系最密切,病位在气阴,病性属虚证;发热与肝、肾二脏关系最密切,病位在阴分;皮疹与肝、肾二脏关系最密切,病位在阴血分,病性属热证;光敏感与肝、肺二脏有关,病位在阴血分,病性为热证;脱发与肝、肾二脏相关;口腔溃疡、关节肌肉症状、纳眠差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浮肿、口干口苦、二便异常与脾、肾二脏相关。2.SLE的辩证分型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要证型。以皮疹、发热、关节痛为主要表现者多属肝肾阴虚证;以蛋白尿、关节痛、发热为主要表现者多属气阴两虚证;以蛋白尿、浮肿、关节痛为主要表现者多属脾肾气虚证;以蛋白尿、浮肿、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者多属脾肾阳虚证。疾病早期以肝肾阴虚型为主,晚期以脾肾阳虚型为主。3.气血津液改变因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热证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最密切,湿证、瘀证与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最密切,脾肾阳虚时水湿停聚、瘀血痹阻的情况更加顽固。4.SLE中医症状和证型在不同科室中分布不同,发病以皮疹、发热、关节痛为主要表现者多为肝肾阴虚证,入住皮肤科为主;发病以肾损害为主要表现者多为气阴两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入住肾内科为主。结论中医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辨证宜采用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四证型为核心证型,以气血津液辩证为辅佐证型,两者有机结合的辩证模式。
袁娟娜[8](2011)在《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尿液肾功相关指标群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身健康、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疗至今仍是世界难题。在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LE有鲜明的特色,可明显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在减撤激素、减少病情复发、提高SLE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药防治SLE的特色在于整体调节,主要体现于辨证论治,但现阶段SLE中医辨证分型尚无明确、客观的标准,本文通过探索分析SLE中医“证”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将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结合起来,可丰富SLE辨证论治客观化、规范化衡量指标群,指导SLE的中医辨证施治。目的探讨SLE中医辨证分型与尿液肾功相关指标群的相关性,丰富SLE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微观化指标。方法应用SIEMENS BNⅡ特定蛋白分析仪,通过免疫比浊法同步检测热毒炽盛型、阴虚内热型S1E患者晨尿中尿免疫球蛋白G(IgGU)、尿免疫球蛋白K轻链(kapU)、尿免疫球蛋白λ轻链(lamU)、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U)、尿α1-微球蛋白(α1-MU)、尿α2-巨球蛋白(α2-MU)、尿转铁蛋白(TrfU)等八种尿微量蛋白的含量,分析上述SLE两种证型与以上8种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病例52例,其中热毒炽盛型25例,阴虚内热型27例。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1、热毒炽盛型组的IgGU、kapU、lamU、α1-MU、α2-MU、TrfU等6种尿微量蛋白定量分析秩均值大于阴虚内热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定性分析正常、异常构成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2、热毒炽盛型组的mALBU定量分析秩均值大于阴虚内热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但定性分析正常、异常构成比无显着差异(P>0.05);3、热毒炽盛型组、阴虚内热型组两组间尿β2 Mg定量分析比及定性分析正常、异常构成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热毒炽盛型、阴虚内热型的辨证分型与IgGU、kapU、lamU、mALBU、α1-MU、α2-MU、TrfU等7种尿微量蛋白均存在相关性,热毒炽盛型的尿微量蛋白含量较阴虚内热组高;其中IgGU、kapU、lamU、α1-MU、α2-MU、TrfU等6种尿微量蛋白可作为SLE热毒炽盛型与阴虚内热型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mALBU对上述两型的辨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本次研究结果中,β2-Mg与SLE热毒炽盛型、阴虚内热型辨证分型无相关性。
梁德洪[9](2010)在《禤国维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辩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一大批全国着名中医泰斗、名医和中医临床“大家”逐渐进入鬐耄之年,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技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有效地抢救、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已刻不容缓。而榻国维教授作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在其行医生涯中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科研方式总结榻国维教授对SLE中医辨证的经验及思维方法,对继承榻教授SLE中医辨证的宝贵经验及培养新一代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有积极意义。目的旨在初步总结榻国维教授SLE中医辨证的经验及思维方法,便于深入学习及交流推广。方法收集就诊于禤国维教授的SLE病人的辨证症型资料,制定SLE中医辨证要素信息表,使用SPSS13.0中的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有代表性的症状、免疫学指标等作为相关中医证型辨证参考标准,从而总结禤国维教授SLE中医辨证的经验及思维方法。结果初步总结出禤国维教授对SLE各证型的主症及次症的辩证经验如下:一、中医症状方面:热毒炽盛型:序号10(甲周和指甲远端弧形紫红斑)、8(头痛)、6(渴喜冷饮)、4(神晕)首先聚合,相关系数最大;其次为序号7(便结尿黄)、5(烦躁)、13(脉弦数或红数)、9(肌肉酸痛)、2(紫癜),再次为序号1(面部蝶形红斑)、3(高热或持续不退)、12(苔黄腻或黄躁)、11(舌红或红绛)。阴虚火旺型:序号7(大便干结,小便黄)、10(月经不调)、12(心慌心悸)、8(耳鸣目眩)、2(低热)首先聚合,相关系数最大;其次为;序号14(脉细数)、9(关节疼痛)、4(盗汗)、13(舌红苔少)、3(五心烦热),再次为序号5(头晕乏力)、11(头发脱落)、6(口干舌燥)、1(面部淡红斑)。气阴两虚型:序号3(面色苍白)、8(失眠)、4(头晕乏力)、2(五心烦热)首先聚合,相关系数最大,其次为11(脉细)、10(苔薄白)、6(干咳少痰或痰中血丝)、5(心悸气短),再次为1(潮热)、7(关节疼痛)、9(舌淡)。肝郁血淤型:序号8(苔薄白)、2(胁胀嗳气)首先聚合,相关系数最大;其次为序号6(小腹胀痛)、4(月经不调),再次为序号3(肝脏肿大疼痛)、9(脉涩)、7(舌暗或有瘀斑)、5(纳呆乏力)、1(皮疹色暗或有瘀)。脾肾阳虚型:序号7(夜尿繁多)、6(腹胀)首先聚合,相关系数最大;其次为序号3(畏寒肢冷)、8(气促乏力),再次为序号9(大便溏,小便清长)、13(脉沉细)、2(颜面或全身水肿)、11(舌淡有齿印)、10(脱发耳鸣)、4(腰膝酸软)、12(苔薄)、5(纳呆)、1(面色白)。二、实验室指标方面:ANA:从阳性率比较,各证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滴度的数值进行比较,热毒炽盛型与其他证型存在明显差异(p<0.01)。抗ds——DNA抗体:热毒炽盛型及阴虚火旺型与其他三型差异均明显(P<0.01)。ESR:热毒炽盛型与其他四型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补体C3:热毒炽盛型与气阴两虚型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但与其他证型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三、SLEDAI及劳累程度评分:SLEDAI积分:热毒炽盛型的SLEDAI评分与其他各型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劳累程度评分:热毒炽盛型与阴虚火旺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气阴两虚型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与其他证型相对比物显着差异(P>0.05)结论通过现代统计学方法,现将榻国维教授对SLE中医辨证经验及思维方法初步总结如下:一、中医症状方面:(一)热毒炽盛型以面部蝶形红斑、高热或持续不退、舌红或红绛及苔黄腻或黄躁为主要症状;以紫癜(出血斑)、烦躁、便结尿黄、肌肉酸痛及脉弦数或红数为次要症状。(二)阴虚火旺型以面部淡红斑、头发脱落、口干舌燥、头晕乏力为主要症状;五心烦热、盗汗、关节疼痛、舌红苔少、脉细数为次要症状。(三)气阴两虚型以潮热、关节疼痛、舌淡为主要症状;心悸气短、干咳少痰或痰中血丝、苔薄白、脉细为次要症状。(四)肝郁血瘀型以胁胀嗳气、薄白为主要症状;肝脏肿大疼痛、脉涩、舌暗或有瘀斑、纳呆乏力、皮疹色暗或有瘀为次要症状。(五)脾肾阳虚型以畏寒肢冷、气促乏力为主要症状;大便溏,小便清长、脉沉细、颜面或全身水肿、舌淡有齿印、脱发耳鸣、腰膝酸软、苔薄、纳呆、面色白为次要症状。二、实验室指标方面:ANA的阳性率对SLE中医各证型的辨证无意义;补体C3可作为SLE辨证参考指标;ANA滴度、抗ds——DNA抗体、ESR可作为SLE的辨证依据指标。三、SLEDAI及劳累程度方面:SLEDAI积分水平作为SLE的辨证依据指标;劳累程度可作为SLE辨证参考指标。
胡金川[10](2009)在《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打破了划分血细胞功能的传统界限。2004年郭峰提出了血液免疫反应路线图理论,认为血液中85%的免疫复合物被红细胞黏附后运送到吞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或通过递呈给T细胞等途径进行杀灭,红细胞免疫在血液免疫反应中起主干道作用.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中,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的免疫黏附功能和达菲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receptor for chemokines,DARC)的趋化因子受体功能最受关注,CD59则具有限制人补体系统溶细胞活性、介导红细胞.T细胞信号传递的作用.而具有辅助功能的CD4+T细胞和具有抑制及直接杀伤功能的CD8+T细胞共同行使T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治疗属世界难题,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研究实践或理论推测表明,红细胞CR1、DARC、CD59和T细胞亚群在SLE和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或可能发生表型改变,但缺乏综合、详尽研究,且红细胞免疫分子表型检测方法不规范,难以保证结果可靠性和可比性;目前缺乏这些分子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本研究探讨了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SLE、HCC的关联,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如下:1.红细胞CR1、CD59、DARC分子水平测定方法的建立及优化: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各分子水平,比较数据分析方法[阳性红细胞百分率、几何平均荧光强度(GMFI)和几何平均荧光强度比值(GMFIR)]的可靠性,以及抗凝剂(EDTA-K2、肝素锂、枸橼酸钠)、标本放置时间和抗体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M1界值选择对CR1阳性红细胞百分率结果有很大影响,且此指标不能反映样本间DARC、CD59水平的差异;CR1(CD59)-GMFI随荧光通道电压升高而增加,而其GMFIR不受电压影响;抗凝剂种类及标本放置72h内,测定结果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O.05);取5×105个人红细胞时,测定CR1、CD59、DARC最佳抗体量分别为7μl、7μl和3μl.2.候选基因SNP位点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采用配对标志法挑选候选基因标签SNP,设计多重引物,单重PCR验证多重PCR引物质量,采用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91例健康人基因组DNA候选标签SNP,利用SNPstream(?)系统软件确定个体基因型,分型成功率>90%的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对46份DNA样本重复测定,计算各SNP位点分型结果符合率。结果:CR1、DARC、CD59、CD4、CD8A、CD8B等6个基因初选获得了38个标签SNP位点,电泳显示各单重PCR均可扩增出与目标片段大小一致的产物;有8个SNP位点基因分型成功率<90%,分型率>90%的30个SNP位点中,rs2707212、rs3829972、rs10200219等3个SNP位点分型符合率<90%,其余27个SNP位点分型符合率93.5%.100.0%,总符合率达98.4%.3.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位点特点:检测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和T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R1等6个基因30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的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利用Haploview V4.1软件对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采用四配子法构建单体型域,推算单体型频率,分析各SNP位点基因分型及频率>5%的单体型与性别的关联;分析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指标间及其与性别、年龄和SNP分型之间相关性,采用单因变量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筛选各指标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红细胞CR1、DARC、CD59指标间及与CD4+、CD8+T细胞百分率间均无显着相关(P>0.05).rs2707212、rs3829972、rS10200219等3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不符合HWE(P>0.05),其余27个SNP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着性别差异(P>0.05)。利用各基因SNP位点构建了6个单体型域,各单体型频率无显着性别差异(P>0.05)。CR1-GMFIR与rs4844600(GG/GA/AA)、rs9429945(CC/CT/TT)、rs11118167(TT/TC/CC)呈负相关(P<0.05,P<0.01,P<0.01);DARC-GMFIR与性别(女/男)呈正相关(P<0.05),与rs863002(CC/CT/TT)呈负相关(P<0.05);CD4+T细胞百分率与rs11064404(TT/TC/CC)呈正相关(P<0.05);CD8+T细胞百分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上述相关因素中,除rs4844600外,其他因素均是对应免疫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或P<0.01)。4.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检测4℃保存悬浮红细胞及深、浅低温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红细胞CR1、CD59及T细胞亚群水平,比较3种复合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的影响趋势、程度。结果:4℃保存9周内各组红细胞CR1-GMF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CD59-GMFIR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CPB前至体温最低点或CPB末或术后1d,深、浅低温CPB患者红细胞计数,CR1-GMFIR、CD59.GMFIR、CD3+及CD4+T细胞百分率、CD4+T/CD8+T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回升,而淋巴细胞计数、CD8+T细胞百分率则于CPB前至CPB末上升,术后1d剧烈下降,然后再回升。深低温CPB患者CPB末红细胞计数较CPB前下降幅度与浅低温CPB接近,而CR1-GMFIR、CD59-GMFIR下降的幅度比浅低温CPB小,从CPB末或术后1d始其恢复速度较浅低温CPB快,至术后7d时,其红细胞计数、CD59-GMFIR相对CPB前水平上升的幅度较浅低温CPB大,CR1-GMFIR恢复至CPB前水平,而浅低温CPB远未恢复。CPB末时,浅低温CPB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较CPB前大幅升高,而深低温CPB患者轻度降低,深低温CPB患者CD3+和CD4+T细胞百分率、CD4+T/CD8+T比值降低程度大于浅低温,而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幅度大于浅低温:术后1d,深低温CPB患者CD8+T细胞百分率仍高于CPB前,而浅低温CPB却低于CPB前;多数指标于术后1d起开始回升,但深低温CPB恢复速度较浅低温CPB慢,且至术后7d时常不能恢复至CPB前水平。3种复合应激因素损害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程度依次为:4℃保存<深低温CPB<浅低温CPB。5.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SLE的关联:检测SLE患者及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T细胞亚群水平及27个SNP位点基因型,比较组间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和基因型、等位基因及频率>5%的单体型的分布差异,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SLE组CR1-GMFIR、DARC-GMFIR、CD4+T/CD8+T比值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1),而CD3+、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有8个SNP位点和3个单体型与SLE发病关联(P<0.01或P<0.05),与非携带者比较,CR1-rs4844600/GG基因型(OR:8.672,95%CI:3.864-19.462)及G等位基因(OR:7.419,95% CI:3.425-16.073)、CR1-rs3818361/CC基因型(OR:1.872,95% CI:1.113-3.149)及C等位基因(OR:1.575,95% CI:1.067-2.325)、CR1-rs11118167/TT基因型(OR:2.083,95%CI:1.065-4.071)及T等位基因(OR:1.941,95% CI:1.050-3.588)、CD59-rs11585/TT基因型(OR:2.294,95% CI:1.226-4.293)及T等位基因(OR:1.975,95% CI:1.351-2.888)、CD59-rs12576440/AG基因型(OR:25.673,95% CI:10.440-63.137)及G等位基因(OR:32.571,95% CI:13.916-76.235)、CD4-rs1055141/CT基因型(OR:2.280,95% CI:1.261-4.123)及T等位基因(OR:2.210,95% CI:1.293-3.778)、CD8B-rs13400210/TT基因型(OR:8.661,95% CI:1.066-70.378)及T等位基因(OR:8.389,95% CI:1.041-67.613)、CD8B-rs4832054/AG基因型(OR:2.046,95% CI:1.055-3.967)、CR1-rs111118167-rs3818361-rs17048010/TCT单体型(OR:1.863,95% CI:1.288-2.693)、CD59-rs831629-rs12576440-rs1738548-rs2231454/TGTG单体型(OR:12.663,95% CI:4.959-32.336)和CD4-rs11064410-rs1055141-rs3213426-rs3213427/ATAT单体型(OR:2.478,95% CI:1.116-5.505)携带者患SLE风险增加。6.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HCC的关联:方法同SLE病例对照研究.结果:HCC组CR1-GMFIR、DARC-GMFIR、CD59-GMFIR、CD3+及CD4+T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DARC为,P<0.05,其余均P<0.01);有5个SNP位点与HCC发病关联(P<0.01或P<0.05),与非携带者比较,CR1-rs4844600/GG基因型(OR:2.458,95% CI:1.357-4.451)及G等位基因(OR:1.945,95% CI:1.183-3.199)、CR1-rs9429945/CC基因型(OR:1.76l,95% CI:1.006-3.084)、DARC-rs863002/CC基因型(OR:2-325,95%CI:0.990-5.462)及C等位基因(OR:2.191,95% CI:0.960-5.002)、CD8A-rs3020729/CT基因型(OR:1.936.95% CI:1.046-3.584)和CD8B-rs4832054/GG基因型(OR:2.354,95% CI:1.002-5.533)携带者患HCC风险增加。结论:1.成功建立并优化了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CR1、CD59、DARC水平及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候选基因标签SNP的方法。2.调查了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T细胞亚群水平,探讨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CR1等6个相关基因的27个标签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构建了6个单体型域,各SNP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单体型频率均无显着性别差异。3.应激因素可损害红细胞、T细胞免疫.4℃保存悬浮红细胞对红细胞CR1-GMFIR影响小,对CD59-GMFIR影响较大。深低温CPB手术对红细胞免疫有轻度损害,而浅低温CPB损害较重;深低温CPB手术导致免疫抑制,浅低温CPB手术引发炎性反应。3种复合应激因素损害红细胞免疫的程度依次为:4℃保存<深低温CPB<浅低温CPB。4.SLE患者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R1-rs4844600、rs3818361、rs11118167,CD59-rs11585、rs12576440,CD4-rs1055141,CD8B-rs13400210、rs4832054等8个SNP位点以及CR1-rs11118167-rs3818361-rs17048010/TCT、CD59-rs831629-rs12576440-rs1738548-rs2231454/TGTG、CD4-rs11064410-rs1055141-rs3213426-rs3213427/ATAT等3种单体型与SLE发病关联。5.HCC患者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R1-rs4844600、CR1-rs9429945、DARC-rs863002、CD8A-rs3020729、CD8B-rs4832054等5个SNP位点与HCC发病关联。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与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与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一: 母婴分离对机体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研究进展 |
1 母婴分离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1.1 HPA轴 |
1.2 神经递质 |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2 母婴分离对中枢神经结构的影响 |
3 母婴分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3.1 焦虑抑郁样行为 |
3.2 恐惧反应 |
3.3 攻击行为 |
3.4 顺从行为 |
4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探讨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源流及其发展 |
1 疾病症候及其概念辨析 |
1.1 病的概念及沿革 |
1.2 证的概念及沿革 |
1.3 辨病与辨证 |
2 异病同证的形成及内涵辨析 |
2.1 异病同证的形成 |
2.2 异病同证的临床治疗 |
3 小结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探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集的建立及病名检索 |
1.6 疾病按系统分类 |
2 结果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分布 |
2.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 |
3.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依据 |
3.3 9个疾病与早年不良经历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分布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录入及数据集的建立 |
1.6 证候名称规范方法 |
1.7 证候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抑郁症证候分布情况 |
2.2 乳腺癌证候分布情况 |
2.3 肥胖症证候分布情况 |
2.4 睡眠障碍证候分布情况 |
2.5 癫痫证候分布情况 |
2.6 高血压证候分布情况 |
2.7 哮喘证候分布情况 |
2.8 肠易激综合征证候分布情况 |
2.9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分布情况 |
2.10 共有证候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2 肝郁气滞证的证候分布总比率最高 |
3.3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肾阳虚证 |
3.4 方法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
第三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获取 |
1.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筛选 |
1.3 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 |
1.4 KEGG富集通路分析 |
1.5 基因网络分析 |
2 结果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 |
2.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 |
2.3 GO功能富集 |
2.4 KEGG富集通路 |
2.5 基因网络 |
2.6 关键基因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3.2 早年不良经历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3.3 肾阳虚证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网络研究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比较 |
3.4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表 |
3.5 实验室指标补体C3、C4、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变化 |
3.6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理论概述 |
1.1 现代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认识 |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治疗 |
2.1 现代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治疗 |
2.2 传统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治疗 |
3 自拟健脾调经汤成方思路及主要药物药理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方案结果分析 |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分型及与实验室指标关系 |
参考文献 |
2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3.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伦理学要求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SLEDAI评分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
3.6 不良反应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SLE的认识 |
4.2 中医对SLE的认识 |
4.3 导师对SLE的诊疗经验 |
4.4 清热凉血祛瘀方药探析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5 小结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数据挖掘的LN中医证候及辨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LN的认识 |
1.1 LN的中医病名溯源及病因病机 |
1.2 LN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2 西医对LN的认识 |
2.1 LN的发病机制 |
2.2 LN的治疗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狼疮性肾炎(LN)诊断标准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文献收集方法 |
2 资料处理 |
2.1 资料初步录入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数据库的建立 |
3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LN中医证候、证素、中药的分布特征 |
2.1 证候分布特征 |
2.2 证素分布特征 |
2.3 中药分布特征 |
3 常用中药的聚类分析 |
4 关联规则分析 |
4.1 常用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
4.2 常见证候与中药的关联规则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LN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析 |
1.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蛋白尿 |
2.IL-10、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
2.1 IL-10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
2.2 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
2.3 IL-10、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尿蛋白的关系 |
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与脾肾亏虚的关系 |
4.中医脾肾亏虚与尿蛋白异常的联系 |
5.健脾滋肾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之一 |
6.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 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23 的比较 |
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24hPRO)、尿白蛋白/尿肌酐(ACR)、尿总蛋白/尿肌酐(TPCR)的比较 |
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的比较 |
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 |
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CRP、ESR)的比较 |
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的比较 |
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 |
2.8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 各维度积分的比较 |
2.9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的相关性研究 |
2.10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2.11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二 健脾滋肾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10、IL-23 指标变化 |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的变化 |
2.5 两组治疗前后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变化 |
2.6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变化 |
2.7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CRP、ESR)变化 |
2.8 两组治疗前后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变化 |
2.9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10 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 各维度积分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
2.11 病例脱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
讨论 |
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2 健脾滋肾方方解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本研究指标的选择依据与主要意义 |
4 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对SLE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设计 |
三、 研究人群 |
四、 诊断标准 |
(一)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三)疾病活动度评分 |
五、 纳入标准 |
(一)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 年确立的 SLE 分类标准 |
(二)SLE 为出院第一诊断 |
(三)有明确的中医证型诊断 |
(四)研究所需实验室指标齐全 |
六、 排除标准 |
(一)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
(二)病历资料不全,无法用 SLEDAI 评估出病情活动度者 |
(三)合并感染患者 |
(四)合并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
七、 观察指标 |
八、 统计分析 |
九、 研究结果 |
(一)性别 |
(二)年龄段 |
(三)病程 |
(四)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
(五)各中医证型 SLEDAI 评分及病情活动程度 |
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二、 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
(一)正气不足,阴血亏虚为发病之内因 |
(二)感受外邪为发病之外因 |
(三)传变 |
(四)病机转化 |
三、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四、 SLE 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五、 本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病程的研究 |
(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
(三)中医证型与 SLEDAI 评分及病情活动程度 |
六、 SLE 的预防调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7)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分布及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认识 |
(一) 全身表现 |
(二) 皮肤与黏膜 |
(三) 关节和肌肉 |
(四) 肾脏损害 |
(五) 神经系统损害 |
(六) 血液系统表现 |
(七) 肺部表现 |
(八) 心脏表现 |
(九) 消化系统表现 |
(十) 眼部表现 |
二、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一) 阴阳毒 |
(二) 鸦陷疮 |
(三) 温毒发斑 |
(四) 日晒疮 |
(五) 葡萄疫 |
(六) 痹证 |
(七) 悬饮 |
(八) 水肿 |
(九) 虚劳 |
(十) 痿证 |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现状 |
(一) 权威书籍中的辨证分型 |
(二) 各家辨证分型观点 |
四、中医微观辨证研究的分型观点 |
五、中医症状的辨证分型研究现状 |
六、中医辨证分型目前所存在的不足 |
临床研究 |
一、文献调研 |
(一) 文献检索 |
(二) 结果 |
二、临床回顾性调研 |
(一) 临床资料 |
(二) 结果 |
三、讨论 |
(一) SLE症状分布规律 |
(二) SLE证型分布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尿液肾功相关指标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
二、国内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三、SLE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
四、尿液肾功相关指标群运用概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图 |
(一) 实验方案 |
(二)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一)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二) 八种尿微量蛋白定量分析比较 |
(三) 八种尿微量蛋白定性分析比较 |
四、讨论 |
第三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不同证型SLE患者的尿液肾功相关指标群分析研究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二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禤国维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辩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SLE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概述 |
(一) SLE病名的认识 |
(二) SLE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SLE辩证论治的研究 |
(四) 专方专法及单味中药疗法的研究 |
二、SLE证候免疫学指标研究进展 |
三、禤国维教授SLE学术思想及辩证施治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设计、制定临床观察表(见附表) |
(二) 数据库的构建、维护和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症状分析 |
(三) 各证候与ANA的统计学关系 |
(四) 各证候与抗ds-DNA抗体的统计学关系 |
(五) 各证候与ESR及C3的统计学关系 |
(六) 各证候与SLEDAI评分及劳累程度评分的统计学关系 |
(七)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SLE辨证经验信息要素采集表 |
附表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 |
附表三:疲劳程度量表(FSS)评分 |
致谢 |
(10)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及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第一节 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人红细胞免疫分子水平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特点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与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D]. 王新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D]. 唐丽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D]. 欧林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数据挖掘的LN中医证候及辨证用药规律研究[D]. 陈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思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分析[D]. 王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3)
- [7]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分布及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D]. 任盈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尿液肾功相关指标群分析[D]. 袁娟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禤国维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辩证经验研究[D]. 梁德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D]. 胡金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