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籍管理与创新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杜松强,戴振毅[1](2020)在《“无纸化时代”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着眼于"无纸化时代"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基本内容,探究学籍管理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挖掘原有成人教育中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解决路径。
曾敏茹[2](2020)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文中提出在高校发展中学籍档案已经成为了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关系到了学校发展与评估,同时也是确保组织管理高效性的基础。因此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就要从完善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出发,提升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打造出高效的信息平台,提升管理质量。
王家阳[3](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王雪[4](2020)在《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工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补充,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各行各业输出德技兼备的一线技术人才。技校辅导员是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日常事务管理者,一方面是技校生管理工作的“辅”助者,另一方面是技校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故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与技校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加强技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对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研究,可以有效推进技工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本研究以马克思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为理论基础,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并结合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情况,提出了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内涵,将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分为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五个方面,并确立了政治素养的核心地位,构建了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为了解技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在第二部分通过问卷对技校辅导员的人员结构、队伍建设、学生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技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尚不完善,人员稳定性差,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技工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工作需要。第三部分结合调查结果和文献研究,探究技校辅导员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制度保障、社会重视度不高、职业认同感不高以及专业化、职业化不够等。分析其原因,可以深入了解技校辅导员的工作困境,才能实现建立一支高水平技校辅导员队伍的目标。第四部分从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升、学校与主管部门协同、整合育人资源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科学型的路径,以期长期有效地提高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技工院校辅导员队伍是技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现阶段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与高校辅导员的差距很大,队伍建设存在很多困境,相关理论和课题研究也不足,尚未能完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他们也正在处于茁壮成长的阶段,有不少潜力仍待挖掘。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成长为一支政治强、立场坚、人格正、有担当、肯付出、能力过硬的队伍,才能为技校生在学校踏进社会的这条道路上保驾护航,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批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技能型人才。
梅是菲[5](2020)在《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杨德广是我国着名高等教育学者,至今出版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先后承担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3项获全国第一、二、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思想开放,学术眼光敏锐,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许多重大的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杨德广从教以来,一直与时俱进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很多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杨德广用他校长、教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通过查阅、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对杨德广本人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阐释了杨德广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观点;凝练出杨德广在改革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杨德广在人生成长阶段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在磨练中发愤图强,锻炼了坚韧的品质,为他之后在倡导改革时那种逆流而上、不畏阻力的精神提供了心灵上的支撑。通过杨德广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研究脉络来看,他的研究领域和时任工作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往往理论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以解决问题。成长、工作经历、一些教育家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都是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因素。杨德广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都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管理政策、方法,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改革,以解决目前产生的问题,以达到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探索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第一部分聚焦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及实践,主要涉及他对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的改革理念。在办学体制方面,杨德广提出多元化办学的主张,并且强调一定要通过各渠道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市场理念上杨德广主张高校要走进市场,这是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研究杨德广有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以及后勤管理方面的改革理念与具体实践。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杨德广的主要理念包括校长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能够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要运用管理学知识来管理学校,要坚持民主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杨德广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等理念,并且在实际管理中采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在人事管理方面,杨德广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考核机制,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同时也强调高校教师的来源需要多样化;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杨德广秉持“德育为先”的德育观,并且他也是最早一批提倡毕业生分配需要改革的学者之一;在后勤管理方面,杨德广最主要的观点就是高校后勤必须要社会化,同时他还非常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总结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其理念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先导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并且杨德广勇于面对质疑和压力的魄力、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扎实的学术功底、提倡吸收国外先进观点的开放性理念,都是一名管理者和改革者所应该具备的重要人格特性,对所有管理者和改革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周玮琪[6](2019)在《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大数据等新技术已逐步广泛运用,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籍不但记录着学生姓名、录取专业、年龄等基本信息,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源地等,因此要求较高,工作量也较大。立足于高职院校传统学籍管理现状,以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共性特点为出发点,探讨高职院校应如何科学地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陈素锋[7](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进一步拓展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和领域,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籍管理既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服务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多方协调、密切沟通才能实现。本文将简单介绍大数据的内涵以及特点,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现状,系统分析将大数据应用于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魏然[8](2019)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有着统计方便、准确的优势,得到了社会大多数单位的应用与发展。对于高校发展来说,人数众多使得学生学籍管理工作量庞大,信息数量、种类都比较多,在开展统计工作时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进行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时候,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降低档案管理工作难度,提升工作效率。
向春霞[9](2019)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基于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以及创业热潮的风起云涌,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国纷纷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重地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一些高校的模式、经验和问题,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显得颇为必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为基础,基于三螺旋理论探索性地研究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的现状,总结出对我国高校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4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政府引领、高校实施、企业协作下而形成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其中,作为实施者的高校: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类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和学生实训能力提升;作为协作者的企业: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师资支持、课程与教材建设、资金支持等方式来协同育人;作为引领者的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实训平台建设方式来协同育人。结合本研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研究又分别从高校、企业、政府及其他四个层面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并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现状进行案例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并结合我国高校的问题和国外高校案例的经验,本研究对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进行了一定优化:由主要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政府引领、高校实施、企业协作下而形成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优化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政府引领、高校实施、企业协作、社会各方协助下而形成的“四位一体”协同模式。
梁燕[10](2019)在《东风学院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影响下,高校的教学模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致使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量急剧膨胀,管理的复杂度和难度也随之加大。教学管理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如果仍旧是按照传统低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及落后的管理理念进行,那么其存在的诸多弊端将日益突显,终将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教务部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就如何科学高效的进行管理和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无疑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探索和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科学方法以提升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国高校教务管理现实背景出发,在以业务流程再造方法指导下,结合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确定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目标、原则、方法以及步骤,以东风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务部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描述,从流程的角度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优化设计,同时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员、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本文研究认为,以流程的角度探讨解决高校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路和重要视角。与传统的职能型管理方式相比,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与高效,更有利于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是一种有效并且必要的科学管理手段,高校教务部应由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向以流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在大数据和万物互联的时代,高校教务部的管理要依托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壁垒,突破时空局限,实现以高校师生需求驱动的流程再造是必然趋势。
二、学籍管理与创新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籍管理与创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纸化时代”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
2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差异性 |
3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高校对于成人教学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
3.2 政府管理部门对学籍管理中相关制度构建不完善 |
4“无纸化时代”加强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路径 |
4.1 构建完善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 |
4.2 强化校内学籍管理团队建设 |
4.3 落实现代化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
(2)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特点 |
1.1 规律性与特殊性 |
1.2 客观性与复杂性 |
1.3 多种性与多样性 |
2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
2.1 提升管理效率 |
2.2 完善管理内容 |
3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状 |
3.1 对学籍档案管理认知不准确 |
3.2 方法与制度不合理 |
3.3 管理规范性不足 |
3.4 学籍档案作用并未全面发挥 |
3.5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
4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发展措施 |
4.1 向着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 |
4.2 引入大数据技术 |
4.3 积极应对发展新形势 |
5 结语 |
(3)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荣誉学院 |
1.3.2 拔尖创新人才 |
1.3.3 通识教育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重难点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
3.2.1 多元的导师制 |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
6.1 管理机制 |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
6.2 人才培养 |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的基本特征 |
一、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 |
二、技校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
三、技校辅导员的职责特点 |
第三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
一、界定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必要性 |
二、界定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依据 |
三、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内涵 |
第四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
一、政治素养标准 |
二、职业道德素养标准 |
三、专业知识素养标准 |
四、职业能力素养标准 |
五、身心素养标准 |
第二章 技工院校辅导员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研方案设计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现状分析 |
一、学历水平偏低 |
二、专业知识匮乏 |
三、队伍稳定性差 |
四、工作指导性文件少 |
第三章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制度不健全 |
二、社会对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
三、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
四、缺失职业认同感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技校教师用人制度的局限性 |
二、缺乏辅导员工作规范和管理机制 |
三、缺乏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理念 |
四、存在“保姆式”工作误区 |
第四章 提升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履职能力 |
一、明确角色定位 |
二、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增强政治素养 |
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专业化素养 |
一、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 |
二、加强专业化导向的系统培训 |
三、搭建多元化的成长发展平台 |
第三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职业化素养 |
一、完善人才选聘制度 |
二、规范培训考评制度 |
三、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
四、改革人才晋升制度 |
第四节 提升育人资源的整合能力 |
一、合理利用朋辈辅导与互助 |
二、全面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
三、积极推动“三全育人”常态化 |
四、对接思政课程,统合课程育人 |
五、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调查问卷(辅导员版) |
附录2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技校辅导员访谈提纲 |
后记 |
(5)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 |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的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二、访谈设计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 |
一、杨德广生平经历对其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 |
(一)杨德广的学生时代 |
(二)杨德广的工作阶段 |
二、国内外教育家的影响 |
第四章 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
一、办学体制改革理念 |
(一)建立一主多元所有制的改革理念 |
(二)国家调控、高校自主、市场引导的领导体制改革理念 |
二、高等教育市场理念 |
第五章 杨德广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
一、高校内部体制管理理念 |
(一)职权观念 |
1.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 |
2.校长要树立服务观念 |
3.校长要充分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 |
(二)科学管理观念 |
1.管理学校需要运用管理学知识 |
2.决策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
3.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
(三)管理者素质观 |
1.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 |
2.关注小事细节 |
3.眼光好、视野高 |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
(一)建立奖学金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
(二)我国的学分制需要有中国特色 |
(三)奖励与淘汰并存的学籍管理理念 |
(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理念 |
1.素质教育 |
2.创新教育 |
3.充实教育 |
4.因材施教 |
(五)根据时代发展更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
三、高校人事管理理念 |
(一)促进师资流动,加强教师考核 |
(二)重视教师发展,不滥用人才 |
(三)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激励教师 |
(四)打破“近亲繁殖”,确保教师来源多样化 |
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
(一)高校德育观 |
1.从“三育并举”到“德育为先” |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二)学以致用、优才优用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理念 |
五、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
(一)高校后勤必须社会化 |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
第六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总结 |
一、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的特点 |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学籍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
二、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现状特点 |
(一)学籍管理工作量激增,待处理数据量大幅增长 |
(二)学籍信息种类变多,管理统计更加复杂 |
(三)数据提取效率低 |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创新路径分析 |
(一)树立创新管理思维 |
(二)创建智能化的学籍管理 |
(三)提升学校学籍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 |
(四)推进学籍管理的规范化 |
(7)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大数据内涵以及特征 |
2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管理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机制 |
3 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1 高校学籍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较低 |
3.2 高校学籍管理存在职能不清,归类不准等问题 |
3.3 师生对学籍管理的配合度不足 |
4 大数据背景下创新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有效路径 |
4.1 积极转变学籍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学籍管理创新思维 |
4.2 应积极推动学籍管理规范性建设,提升学籍管理水平 |
4.3 持续加强对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的集成开发 |
4.4 结合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学籍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
5 结束语 |
(8)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及高校学籍管理特点 |
二、当前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创新 |
结束语 |
(9)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基于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设计 |
2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
2.1 文本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中高校角色:实施者 |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中企业角色:协作者 |
2.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中政府角色:引领者 |
2.5 本章小结 |
3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问题分析 |
3.1 高校层面:实施效果欠佳 |
3.2 企业层面:协同存在偏差 |
3.3 政府层面:引领不到位 |
3.4 其他层面:资源整合不全面 |
4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案例分析 |
4.1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现状:磁石模式 |
4.2 牛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现状:互动模式 |
4.3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借鉴及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3 研究反思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东风学院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流程再造的概念及运用原理 |
2.1 业务流程再造发展概述 |
2.2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
2.3 业务流程再造在高校管理领域的拓展 |
2.4 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需遵循的原则 |
2.5 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方法 |
2.6 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步骤 |
2.7 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相关影响因素 |
2.7.1 组织结构 |
2.7.2 人员素质 |
2.7.3 信息技术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校教务管理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学校基本情况 |
3.2 学校教务部门介绍及其主要职能 |
3.3 学校教务部岗位分工介绍 |
3.4 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描述 |
3.5 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1 组织结构分析 |
3.5.2 核心流程分析 |
3.5.3 人员素质分析 |
3.5.4 信息技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设计 |
4.1 组织结构设计 |
4.1.1 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
4.1.2 教务部内部组织结构设计 |
4.2 核心流程设计 |
4.2.1 成绩登记管理流程设计 |
4.2.2 教室审批流程设计 |
4.2.3 毕业补考报名流程分析及设计 |
4.3 人员素质优化策略 |
4.3.1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
4.3.2 提升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
4.3.3 擅用管理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
4.4 信息技术优化策略 |
4.4.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
4.4.2 完善教学管理系统 |
4.4.3 升级学校信息平台 |
4.4.4 建立共享数据中心 |
4.5 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的实施 |
4.6 教务管理流程再造前后效果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学籍管理与创新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纸化时代”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研究[J]. 杜松强,戴振毅.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2]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曾敏茹. 大众标准化, 2020(15)
- [3]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4]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D]. 王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D]. 梅是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分析[J]. 周玮琪. 现代职业教育, 2019(33)
- [7]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创新[J]. 陈素锋. 科技视界, 2019(32)
- [8]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研究[J]. 魏然.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06)
- [9]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基于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D]. 向春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东风学院教务管理流程再造研究[D]. 梁燕.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