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夏之芳[1](2021)在《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之一,自古便与中国有密切往来。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愈发密切。随着中乌关系的友好发展,汉语在中乌交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需要大量汉语人才。近几十年来,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迅速,不仅开设了孔子学院、培训中心等专业汉语机构,同时,汉语教学也进入了国家教育体系,大学本科教育、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均有汉语课程的开设。在取得以上成果的同时,当前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出现了滞缓现象,近年来教学方式及相关政策萧规曹随,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而改变。因此,寻找乌兹别克斯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论述了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历史渊源、现状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日记法、数据分析法等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其中问卷调查法和日记法是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及汉语课堂情况的真实调查。第二章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汉语教学情况以及汉语教学渊源进行分析。在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公立的教学单位以外,孔子学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共有两所孔子学院,他们分别是塔什干孔子学院和撒马尔罕孔子学院,这两所孔子学院对汉语教学的推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三章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情况的问卷调研。该部分以几所高校汉语系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学习汉语的动机、学习汉语的目的、学习汉语的态度、对教学、教师、教材的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期为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较为真实客观的建议。第四章从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对乌兹别克斯坦当前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本章指出来目前在教材、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及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针对当前各汉语教学机构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目前各教学单位所使用的汉语教材有的是通用化教材,有的是本土国别化的教材。对各单位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描述,有助于系统的对比分析各类教材,也为未来的教材选择提供一个横向参考。同时,本文建议未来汉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开发本土化教材。本文通过回顾并总结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文化历史发展沿革,简要梳理主要历史时期的汉语发展过程。苏联时期塔什干国立大学就成立了汉语专业,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汉语教学在当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收集有关乌兹别克斯坦教学的各方面数据。结合现实情况从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与教学相关制度与政策、教育教师提升与培训制度、汉语教材、汉语课程等方面,对汉语教师与汉语专业大学生做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系统化的分析整理,找出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的“瓶颈”根源所在。同时,指出乌兹别克斯坦学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提高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适用性、功能性、受欢迎程度。

尚明瑞[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韩培[3](2021)在《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制定并出版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上海市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试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开设时间短暂、师资力量薄弱等。为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情况,笔者进入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一学期的代课实习工作,在参与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多的一手资料,也亲身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利用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现状、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情况的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首先简要阐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这是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中等学校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重点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并整体分析该课程标准的特色。第二部分是对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选取了中职学生与历史教师两个群体进行调查,从多个方面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态度及建议。第三部分为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建议,困难包括教科书的缺乏与不合宜、历史学困生数量较多、历史教学中的职校特色不够明显等。结合实践,笔者给出了包括重视导学课,明确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活力等建议。

刘伟[4](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徐宇婷[5](2020)在《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多媒体技术的日渐体系化,多媒体与现代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开始广泛被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之中,越来越多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日常授课。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只能通过语言讲授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影响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叙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学术动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从多媒体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入手,分析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概念和初中历史课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提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作用和原则。第三部分对牡丹江市第九中学的学生和相关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主管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访谈,统计调查数据并整理访谈内容,具体分析牡丹江市第九中学目前历史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第四部分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设计了一节较为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案例,期望通过本次的调查与研究能够对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牡丹江地区相关子弟学校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的运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刘兴斌[6](2020)在《东莞市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为更科学检测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让学生更好适应英语测评新要求,并使中考英语测评的形式与高考有效衔接,东莞市启动了英语听说考试改革,并于2019年正式实施。这一改革的五大基本原则之一规定听说考试的题型设计要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听说考试改革从发布到正式实行已历经三年,听说教学现状如何,是否达到当初改革的初衷值得研究。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选取了东莞市G中学、M中学和H中学共计174名学生和18位老师作为调查对象,着力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东莞市中考英语听说考试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如何?2.东莞市中考英语听说考试改革背景下的考试反拨效应和学生、教师及学校对英语听说考试的应对策略如何?本研究结合测试反拨效应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东莞市中考改革背景下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试图探究改革后的英语听说教学现状以及英语听说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反拨效应,并结合新课标和反拨效应理论探讨英语听说考试改革的意义。本研究发现,东莞市英语听说考试改革对教师的英语听说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产生了反拨效应。具体表现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态度和策略上,更加重视英语听说教学和使用更加积极的教学策略。二是学生在态度上更加重视英语听说学习,对听说更加感兴趣;策略上,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但同时,英语听说教学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层面:学生英语听说课堂自主性及听说自信心不足,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成绩有待加强,学习方法有待优化;(2)教师层面:教学方法较单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度不高;对人机对话的英语听说考试机制不熟悉。(3)学校层面:英语听说教学资源和配套硬件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学校对英语听说课不够重视,师资和学位资源紧张。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在英语听说学习中,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完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策略。(2)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落实好新课标中关于听说课课程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的人机对话考试技巧的指导。(3)学校应加大力度引进优质师资、加强校际沟通、并且更加重视对初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朱玥[7](2020)在《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清名桥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应用题作为联系实际生活和数学世界的桥梁,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地的数学中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解决应用题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研究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并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初中数学应用题分为了三类: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应用题,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测试卷对无锡市清名桥中学的176位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反馈结果总结出了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及其成因.然后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一方面补充和细化解题障碍及其成因,另一方面根据文献研究、问卷和测试卷分析结果及教师访谈结果提出相应教学对策,最后进行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以验证教学对策的有效性.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可分为五种,分别为情感障碍、阅读理解障碍、建立模型障碍、求解模型障碍和元认知监控障碍.然后笔者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共同对五种障碍进行了成因分析,并针对以上五种障碍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变式教学、解题心理指导、改变应用题的呈现形式、数学建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问题表征策略、进行数学语言转译训练和“看图说话”教学;加强不同类型应用题的归纳总结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示范运算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元认知策略、做好解题活动后的检验和反思。

田碧松[8](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要求我们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基础教育。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我国开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CAI(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而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伴随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全面应用,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灵魂CAI课件迅速发展起来,使得政治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中最有前景、最具活力的新兴教学工具之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有利于推动初中政治课程改革。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的优劣取决于政治教师的设计能力、技术水品。这更要求我们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了解学习课件设计技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概述。本部分侧重分析多媒体课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内涵,以及阐述其主要特点和重要性。第二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运用现状和原因分析。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所获成效,重点阐述课件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策略。本部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和具体的教学实例,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接受现代理念;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依据;着眼学生需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加强学习,注意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等四个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运用策略。第四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实践探索。本部分主要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从制作素材的收集准备、媒体终端的有效预设、设计方案的必要编制、教学课件的对标制作、教学反馈的评估修改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分析。同时,附上多媒体课件设计运用的教学案例,以供参考。

郁秀青[9](2019)在《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实践能力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其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决定着个体后期实践能力的发展高度,因而在基础教育中需要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有效的培育。然而当前我国初中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低效状态,具体表现为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且培养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和坚实的研究支撑。因此,加强对于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确定了四个具体的研究目标:(1)明晰实践能力的内涵、发展特征与结构构成;(2)编制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3)应用量表调查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4)根据量表分析结果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为呈现更加科学、可信、全面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以下是研究过程与结论:(1)通过文献分析法明确了实践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发展特征,基于教育学立场把“实践能力”定义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为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实践性、习得性、外显性、情境性、综合性、飞速发展性是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征。(2)依据脑功能系统学说将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构念为内含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模型,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内含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结构模型,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初始量表。对190名初中生进行了预测,通过对初始量表的项目分析、信度检验、效度检验,确定了内含4个一级指标(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和实践行为)和11个二级指标(内生动机、外生动机、知识建构能力、匹配分析能力、缄默知识获取能力、意义评估能力、情绪感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反思能力)的结构模型和正式量表。发放正式量表500份并回收,通过AMOS24.0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初中生实践能力是一个由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这4个二阶因子组成的多维结构,并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测评指标的权重值,经计算并标准化后4个一级指标“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在实践能力中的重要程度比例为0.2:0.27:0.28:0.25。(3)利用自编的信效度良好的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对5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当前初中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所在,并且针对显着性问题从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总体规划这五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李健[10](2019)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素养本位”的课程设置。通过比较世界教育强国的课程设置特点,发现各国均将情境化设计理念作为落实“素养本位”数学课程的共通手段。近年来的国际教育测评显示,中国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情感均有待提升,其本质是我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足。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基于现实问题情境的教科书建设,而大量研究显示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存在诸多问题。故可从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入手,进行合理的实证研究,以期提升我国学生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数学情感。整个研究设置了三个研究目的,分别是对初中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多元视角认识、设置现状分析、质量提升建议。为达成以上三个目的,共设置了四个研究问题:(1)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是如何变化的?(2)现行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有哪些异同或特色?(3)结合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和两个背景因素上的设置,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存在哪些内部规律?(4)通过比较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表现,现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情境设置情况如何?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研究从如下六个方面梳理了已有文献:(1)现实问题情境在数学教科书中的作用、(2)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3)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4)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5)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6)数学课程中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原则,并选择RME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课程目标制定影响因素的分类学说作为研究开展的理论支撑。研究选取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人教78版、83版、92版、03版、12版)进行纵向比较,选取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现行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国人教12版、上海沪教版、新加坡NSM版、英国ML版、澳大利亚PM版)进行横向比较,并确立了情境类型(远近)、情境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插图必要性这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以及情境问题作用类型、所属知识领域这两个背景因素,并对以上各维度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按照操作性定义对教科书情境问题进行编码,经检验编码效度达到标准。以Tableau可视化软件为主要数据分析工具,对编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如下四方面结论:结论1(发展变化分析):在过去40年里,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设置得到了长足发展。除必要性插图的比例有所降低外,现实情境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性情境比例、含插图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插图比例等均得到提升,所设置情境更加真实、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更加密切、与问题解决的关联性更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境化设计理念在数学教科书中得到体现愈发明显,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朝着更有利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情感发展的方向发展。结论2(国际差异比较):国内两版教科书在情境设置的数量与比例上均不如国外三版教科书,表明国内外教科书提供给学习者的情境学习机会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在插图设置比例上,沪教版与新加坡NSM版明显低于另外三版。五版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差异。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五版教科书均重视个人情境的设置、均以构造式情境为主要呈现方式。而个性差异则主要反映在各版教科书对于情境在问题解决中作用的差异设置,以及在情境插图的设置上。人教12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中的低水平情境较多,与另三版教科书相比,提供给学生数学建模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弱。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对教科书中情境的设置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儒家文化圈国家的三版教科书更加重视必要性插图的设置,属于西方的英国ML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则更倾向设置真实照片为主的装饰型插图,也更倾向于设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个人情境。以上设置差异,也反映出东西方国家数学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东方国家偏重学科知识传授,更多地将情境视作知识呈现的载体;西方国家偏重学生认知发展,更重视利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结论3(内部规律探索):关于教科书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从不同作用类型的问题来看:引入类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情境、真实性较强的插图,举例说明类和巩固拓展类问题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从不同知识领域所属问题来看:数与代数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图形与几何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贴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统计与概率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在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较强的情境,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而在各情境考察维度间存在三个主要相关关系:情境远近程度和情境真实性间的负相关关系,情境真实性与插图真实性间的正相关关系,插图真实性与插图必要性间的负相关关系。结论4(现状纵横定位):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及插图数量与比例都得到大幅提升,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情境学习机会,但现实问题情境的占比仍低于国外三版教科书。结合纵向与横向教科书比较,得到如下两方面结论。首先,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发展方面:随着2001年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情境远近程度、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这三个与学生数学情感发展密切关联的维度上,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真实性更强,生动的照片型插图也更多,人教12版教科书在数学情感发展的历史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与其他四个国家(地区)的教科书比较中,人教12版教科书的情境远近程度、插图真实性都不理想,提供给学生数学情感发展的学习机会存在不足。鉴于目前教科书情境在数学情感方面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未来教科书建设中,对于数学情感方面的情境设置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与优化即可,如加强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贴近程度、以及增加真实照片的比例。其次,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方面:对于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插图必要性这两个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密切关联的维度,人教12版在纵向比较中均表现不佳,甚至有倒退迹象存在。尽管人教12版中插图的必要性仍然在横向比较中排名首位,但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却在横向比较中也处于落后位置。因此,在未来的教科书建设中,应该着力加强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基于以上四个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以回应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困境,为此提出了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提升的四条顶层设计建议:(1)发展目标:坚持创设服务于学科、学生、社会的问题情境;(2)核心动力:加强教科书编写者关于情境创设的交流学习;(3)技术支持:拓展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时空领域;(4)终端保效:树立教师作为教科书情境改造者的身份认同。再基于所发现的困境提出了八条具体实施建议:(1)价值保障:保证现实情境成为问题解决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2)品质升级:提升不良结构问题情境的设置比例;(3)异域启示:开展主题式情境问题串的编写研发;(4)传承发展:注重“数学活动”栏目的持续创新;(5)兼容并包:创设兼具真实性与必要性的情境插图;(6)比例调节:紧抓教科书中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7)课外补给:研制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情境读本;(8)与时俱进:重视体现时代风格的问题情境创设。以及三条注意事项:(1)政治正确: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本的历史使命;(2)辩证吸纳:避免照搬国外经验造成的水土不服;(3)全神贯注:严控教科书情境设置中的敏感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情境质量测评模型的研制,并加强将研究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效果的结合。

二、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及现状
    2.1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的汉语环境
        2.1.1 前苏联时期的汉语教学
        2.1.2 苏联时期的汉语教学
        2.1.3 独立后的汉语教学
    2.2 乌兹别克斯坦孔子学院的发展与现状
        2.2.1 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
        2.2.2 撒马尔罕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
    2.3 结语
第三章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调研
    3.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相关制度与政策
        3.1.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高等教育政策
        3.1.2 乌兹别克斯坦各学段汉语教师提升进修与培训制度
        3.1.3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赴中国留学奖学金制度
    3.2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3.3 学习汉语的动机及其对学习兴趣与效果的影响
    3.4 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中教学方法应用的调研
        3.4.1 交际法
        3.4.2 任务型
        3.4.3 多媒体使用
        3.4.4 网络使用
        3.4.5 汉语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方法
        3.4.6 学生课外活动学习情况
        3.4.7 学生学习汉语的收获与毕业后打算
第四章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未来及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4.2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发展建议
        4.2.1 课前相关的文化导入
        4.2.2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兴趣及加强其表达能力
        4.2.3 加强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汉语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提高)
        4.2.4 建立培养汉语专业人才机制
第五章 教材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5.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5.1.1 学校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5.1.2 大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5.1.3 中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5.2 教材的外在形式
        5.2.1 字号与字体
        5.2.2 版面结构
        5.2.3 插图形式
    5.3 教材的内容结构
        5.3.1 语音
        5.3.2 词汇
        5.3.3 语法
        5.3.4 课文
        5.3.5 练习
    5.4 翻译模式
        5.4.1 词汇翻译
        5.4.2 语法解释
        5.4.3 课文内容方面
        5.4.4 练习方面
        5.4.5 汉语教材的适用情况
第六章 汉语文化流行趋势带动下的教材发展
    6.1 适用中小学阶段的综合性教材
        6.1.1 适合小学使用的教材:《汉语乐园》
        6.1.2 适合中学使用的教材:《跟我学汉语》
    6.2 适用于大学阶段的综合性汉语教材
        6.2.1 针对大学阶段的综合汉语教材:《当代汉语》
        6.2.2 适用大学阶段的国别化综合汉语教材:《基础汉语》与《新实用汉语课程》
    6.3 其他教材
        6.3.1 成人教材
        6.3.2 网络多媒体教材
    6.4 教材本土化的研究状况
        6.4.1 本土化教材的概念
        6.4.2 本土化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6.4.3 教材本土化的跨度
    6.5 俄语版汉语教材的研究综述
        6.5.1 中国关于教材编写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6.5.2 乌兹别克斯坦各高校、中、小学校所用的汉语教材综述
    6.6 汉语教材编写及改进建议
        6.6.1 教材生词编写的建议
        6.6.2 教材语法编写的建议
        6.6.3 教材话题编写的建议
        6.6.4 教材练习编写的建议
        6.6.5 教材文化内容编写的建议
        6.6.6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材编写所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展望
        6.6.7 其他的相关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
第二章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与访谈
    第一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学生调查及分析
    第二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教师访谈及分析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历史课程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节 对历史课程实施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致谢

(4)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理论
        二、知识迁移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七、学会知识迁移
结语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5)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动态梳理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第一节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
        一、多媒体相关概念
        二、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要求及特点
    第二节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作用及原则
        一、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二、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第二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流程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过程
    第二节 调查内容与结果
        一、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二、教师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三、学校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的访谈结果
第三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节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优势
        一、普及率和使用率较高
        二、应用效果明显
        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第二节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多媒体教学起步较晚
        二、多媒体教学环境不完善
        三、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相关技能的培训
        四、部分教师缺乏恰当的多媒体教学观
        五、部分教师对课件内容与形式的转换把握不当
        六、部分教师忽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七、学生主体地位不突显
第四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不足的有效解决对策
    第一节 从学校层面
        一、需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丰富多媒体课件资源储备
    第二节 从教师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二、提升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
第五章 多媒体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反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东莞市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Krashen的输入理论
        2.2.2 Swain的输出理论
        2.2.3 反拨效应理论
    2.3 英语听说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英语听说教学的国外研究
        2.3.2 英语听说教学的国内研究
第三章 东莞市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问卷
        3.3.1 学生问卷设计说明和信效度分析
        3.3.2 教师问卷设计说明和信效度分析
    3.4 访谈提纲
    3.5 调查过程
    3.6 学生层面的东莞市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
        3.6.1 学生视角下教师听说教学日常情况分析
        3.6.2 初中学生英语听说学习态度和兴趣调查
        3.6.3 初中学生英语听说练习情况
        3.6.4 初中学生英语听说现状与期望
    3.7 教师层面的东莞市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
        3.7.1 教师的英语听说教学态度
        3.7.2 教师的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3.7.3 教师对外教和口语练习平台的态度
    3.8 访谈结果及分析
        3.8.1 教师访谈
        3.8.2 学生访谈
    3.9 东莞市中考英语听说考试对英语听说教学的反拨效应分析
        3.9.1 东莞市中考英语听说考试对教师教学的反拨效应
        3.9.2 东莞市中考英语听说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效应
第四章 东莞市初中英语听说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4.1 问题分析
        4.1.1 学生层面
        4.1.2 教师层面
        4.1.3 学校层面
    4.2 相关建议
        4.2.1 学生层面
        4.2.2 教师层面
        4.2.3 学校层面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发现
    5.2 反拨效应视角下中考英语听说改革的意义
    5.3 研究局限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1 学生问卷
    附录1.2 教师问卷
    附录2 师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人机对话英语听说测试卷(2020.01期末试卷)
    附录4 人机对话英语听说考试评分标准

(7)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清名桥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学应用题的概念界定
        2.1.2 解题障碍的概念界定
    2.2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分类
    2.3 数学建模和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关系
    2.4 关于影响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因素的研究
    2.5 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及教学对策的相关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 问卷调查结果整体分析
        4.1.2 问卷调查结果各题分析
    4.2 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4.2.1 测试卷结果各题分析
        4.2.2 测试卷结果整体分析
    4.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4 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4.4.1 学生因素
        4.4.2 教师因素
第5章 克服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的教学对策及案例研究
    5.1 克服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的教学对策
        5.1.1 克服情感障碍的教学对策
        5.1.2 克服阅读理解障碍的教学对策
        5.1.3 克服建立模型障碍的教学对策
        5.1.4 克服求解模型障碍的教学对策
        5.1.5 克服元认知监控障碍的教学对策
    5.2 教学案例与分析
        5.2.1 教学案例
        5.2.2 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5.3 教学实验与分析
        5.3.1 教学实验
        5.3.2 实验数据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应用题解题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数学应用题测试卷(一)
附录3 初中数学应用题测试卷(二)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测与后测成绩
致谢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相关概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媒体课件的内涵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内涵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特点
        (一)内容的直观性
        (二)过程的交互性
        (三)强烈的时代性
        (四)多元的艺术性
        (五)极大的共享性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
        (一)教师教学“如虎添翼”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四)优化学生学习过程
        (五)师生互动及时反馈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简介
        (一)调查对象概况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目的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取得的成效分析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启发思维,促进师生互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书本知识的简单堆积
        (二)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三)忽视学生的求知性
        (四)缺乏创新,过多依赖他人资源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
        (二)部分教师缺乏对政治课件设计的明确定位
        (三)教师“单一视野”,师生缺乏沟通
        (四)部分教师素质和能力不强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接受现代理念
    二、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依据教学目标
        (二)依据教学内容
        (三)依据学情分析
        (四)依据教师个性
    三、着眼学生需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四、教师加强学习,注意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
        (一)突出主体,发挥辅助作用
        (二)量体裁衣,尊重对象差异
        (三)创设情景,做到有的放矢
        (四)设计合理,讲究艺术美感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制作素材的收集准备
    二、媒体终端的有效预设
    三、设计方案的必要编制
    四、教学课件的对标制作
    五、教学反馈的评估修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案例及课件
    附录二 :学生卷
    附录三 :教师卷
致谢

(9)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
        (二)关怀初中阶段:实践能力发展关键期的内在要求
        (三)关心初中生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实践要求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计量研究
        (二)关于实践能力概念的研究
        (三)关于实践能力结构的研究
        (四)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本体意蕴及培养意义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本质内涵
        (一)实践能力的界定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界定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征
        (一)实践性
        (二)习得性
        (三)外显性
        (四)情境性
        (五)综合性
        (六)飞速发展性
    三、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实践能力培养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
        (二)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初中生终身学习的主要载体
第二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基本结构与理论模型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一)已有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实证探究
        (一)专家咨询论证实践能力结构的合理性
        (二)自编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
第三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程序
    四、研究工具
    五、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总体培养现状及问题
        (二)初中生实践动机培养现状及问题
        (三)初中生实践认知培养现状及问题
        (四)初中生实践情感培养现状及问题
        (五)初中生实践行为培养现状及问题
第四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索
    一、培养初中生实践动机的具体对策
        (一)强化学生的内生动机,形成持久的实践动力
        (二)重视同辈关系的赞赏,激发学生的外生动机
    二、培养初中生实践认知的具体对策
        (一)建立融合经验与理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匹配分析能力
        (三)搭建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缄默知识获取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实践情感的具体对策
        (一)引领积极的实践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意义评估能力
        (二)提供情绪调控资源,提升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四、培养初中生实践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塑造科学的执行环境,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
        (三)凝聚问题解决的各方力量,提升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
        (四)开展反思性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总体规划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格局,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
        (二)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度
        (三)改变传统教学,探索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第一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附录2:“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第二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附录3: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一稿)
    附录4: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二稿)
    附录5: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三稿)
致谢

(10)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待“素养本位”的教科书建设
    (二) 情境化设计理念成为各国数学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共通手段
    (三)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面临诸多挑战
    (四) 国际教育测评视角下中国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方面不足
    (五) 小结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四、概念界定
    (一) 数学教科书
    (二) 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
    (三) 情境
    (四) “情境问题”与“问题情境”
    (五) 数学情感
    (六) 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
五、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六、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作用
    (二)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
    (四) 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五)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
    (六) 数学教科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七) 小结
二、理论基础
    (一) RME理论
    (二) 认知负荷理论
    (三)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分类学说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一) 纵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二) 横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二、研究工具
    (一) “情境类型(远近)”分析框架
    (二) “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分析框架
    (三) “情境真实性”分析框架
    (四) “插图真实性”分析框架
    (五) “插图必要性”分析框架
三、编码说明
    (一) 编码方式
    (二) 编码示例
    (三) 编码信度
四、数据处理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发展变化分析
一、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二、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五、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六、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七、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外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差异比较
一、中外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二、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五、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六、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七、本章结论 第六章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探索
一、问题作用类型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二、问题所属知识领域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情境各考察维度间的关系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本章结论 第七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现状的纵横定位
一、九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二、九版教科书情境远近程度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三、九版教科书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四、九版教科书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五、九版教科书插图真实性及必要性的比较
    (一) 统计结果
    (二) 讨论
六、本章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对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质量提升的思考与建议
    (一)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困境
    (二)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影响机制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的提升路径
三、研究特点、局限与展望
    (一) 研究特点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教78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2 人教83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3 人教92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4 人教03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5 人教12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6 沪教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7 新加坡NSM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8 英国ML版教科书编码
附录9 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编码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夏之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3]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韩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5]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D]. 徐宇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6]东莞市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 刘兴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清名桥中学为例[D]. 朱玥. 苏州大学, 2020(02)
  •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碧松. 西南大学, 2020(01)
  • [9]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 郁秀青. 西南大学, 2019(05)
  • [10]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D]. 李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