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克隆血红蛋白抗体法检测尿潜血(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莉[1](2020)在《尿外泌体IL-1β,TIM-1,E-cadherin表达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致死率很高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原因,疾病过程中所涉及的发病机制很复杂,随着近年来研究的进展,免疫炎症反应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临床上通常以尿蛋白的增高作为DKD诊断的首要指标,但这一指标敏感性低且具有滞后性,考虑到DKD患者在疾病后期病情逐渐加重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趋势难以逆转,DKD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可以被几乎所有类型细胞分泌的胞外小囊泡,携带着丰富的来源细胞的蛋白质、脂质、核酸等信息分子,对多种疾病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肾脏的各种类型细胞均可释放exosomes,通过对尿液exosomes所携带的生物学信息可以了解到肾脏的生理病理改变,有望识别早期DKD。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当细胞识别到危险信号时通过多种途径被大量激活,产生病理效应,有研究证明其在糖尿病肾病进展过程中表达出现异常。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结构域分子1(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1,TIM-1)主要表达在 Th2 细胞上,可以刺激Th2细胞增殖分化并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发挥促炎作用,肾组织受损时TIM-1可以在尿液中检测到。包括DKD在内的各种CKD在进展过程中都会发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多项研究证明在此过程中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E-钙黏蛋白(Epithelial-cadherin,E-cadherin)会发生下调和丢失。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尿液exosomes中这些因子的表达水平在DKD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变化,以探究其与DKD之间的关系。目的:检测健康成人及糖尿病患者尿液外泌体IL-1β、TIM-1、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以探究其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了糖尿病患者97例,采用晨尿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根据检测的结果,将病例组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DM,46例,UACR<30mg/g),微量白蛋白尿组(DN1,32例,30mg/g≤UACR<300mg/g),大量白蛋白尿组(DN2,19 例,UACR≥300mg/g)。同时收集健康成人3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采用超滤离心法和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法提取尿液exosomes,使用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法鉴定所提取的exosomes。应用ELISA法检测尿液外泌体IL-1β、TIM-1、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应用SPSS 21.0对本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若计算p<0.05即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四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较,DM、DN1、DN2组UACR水平显着升高,且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尿液exosomes在电镜下观察呈双凹圆盘状,具有明显的双层膜样结构,western blot法鉴定提示exososmes标记蛋白TSG101和CD63高表达。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IL-1β、E-cadherin在大量蛋白尿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LISA法结果示尿外泌体IL-1β的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显着低于其他DM、DN1和DN2组,而且随尿蛋白的增高而表达升高,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DN1和DN2组尿外泌体E-cadherin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DM、DN1和DN2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四组尿外泌体TI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外泌体IL-1β与尿白蛋白肌酐比、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呈正相关。以尿外泌体IL-1β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白蛋白肌酐比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尿外泌体IL-1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尿外泌体IL-1β的表达水平随DKD病情的加重而升高,提示尿液外泌体IL-1β的表达水平对DKD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尿液外泌体IL-1β的表达水平与 UACR、HbA1c、LDL-C、CH 呈正相关;UACR、HbA1c 是尿外泌体 IL-1β的独立危险因素。2.T2DM患者尿液外泌体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健康成人相比明显降低,但与DKD的严重程度无关,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3.尿液外泌体TIM-1的表达水平在健康成人及T2DM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其与DKD发病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研究。
王婧[2](2017)在《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中,B7分子家族是其中重要的一类。B7分子的家族成员包括B7-1(CD80)、B7-2(CD86)、B7-H1/PD-L1(CD274)、ICOS-L/B7-H2(CD275)、B7-H3(CD276)、B7-H4、B7-DC/PD-L2(CD273)矛和 BT3.1(CD277)。B7-1/B7-2 分子与 CD28 或CTLA-4分子结合所介导的信号是T细胞活化免疫应答所必需的共刺激信号。若缺乏B7/CD28(CTLA-4)共刺激信号,T细胞将无法活化而进入无反应状态(Anergy)或免疫耐受(Tolerance),甚至导致T细胞程序性死亡(Apoptosis),机体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而B7/CD28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或信号异常增强,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immunediseases)密切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受遗传、外环境、内分泌、感染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在特定的时机诱发机体产生以下病理损伤:免疫系统异常(自身抗原表位暴露、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免疫调节紊乱),血清中产生自身抗体,如临床常见的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 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形成自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多种组织器官导致慢性炎症,诱发皮肤受损(蝴蝶斑、盘状红斑),浆膜炎,肺炎,关节炎及机体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呈现多组织受累和多种复杂症状,临床病理表现多见脱发、口腔溃疡、光敏感、神经损伤、关节肿胀,约半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终末期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狼疮肾炎,循环系统异常等。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类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系统性发作自身免疫疾病,其常见并发症——狼疮肾炎更是患者重要的致死因素。已有的研究观察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异常和凋亡紊乱起着重要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表面被证实过度表达B7-1和B7-2分子。B7分子大量活化,与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28分子结合,该共刺激信号诱导机体T细胞活化增强,细胞因子分泌增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反之,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可以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使T细胞活化降低,对此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将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灵长类动物是在亲缘关系上和人类最接近的模式动物,在模拟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具有以下优点.1.灵长类生命周期足够长,利于长时间观察,即使实验观察期长达1-2年,其生物学时间仍与人类患者年龄段相仿;2.灵长类面部特征容易观察,尤其是相比啮齿类更容易观察面部产生的特征性蝴蝶斑(malar rash),盘状狼疮(discoid rash)等;3.遗传背景与人类最为接近,与人类遗传物质有98.5%同源;4.灵长类白细胞抗原(RhLA)和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易感位点相近,而人类HLA基因(HLA-B8、BW15、DR2、DR3)与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5.内分泌环境与人类相近,具备相似的雌激素水平和月经周期,而人类SLE好发于雌激素水平较高的青春期育龄期女性;6.体型够大,可以用作影像学观察;7.能够从多器官多组织进行观察,其表现的多表型可以应用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候学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选择以非人灵长类食蟹猴为动物模型,运用降植烷(2,6,10,14-tetramethylpentadecane,Pristane)诱导建立 SLE 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长期动态血液尿液指标观察、对比增强超声(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分析,自身抗体检查、狼疮细胞检查、狼疮肾炎病理观察等方式,建立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到组织器官水平的多维模型检查体系,历时246天形成多系统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食蟹猴模型,该动物模型肾脏病理结果显示为狼疮肾炎IV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新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建议,符合人类系统性红斑狼11项疮病理特征中7项特征(该指南建议在11项病理表现中满足4项,即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在本实验室自行开发研制的特异性封闭B7-1分子的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具备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功能基础上,对己经形成多系统受累的红斑狼疮症候群的灵长类狼疮模型进行序贯干预,观察其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抗人B7-1单克隆抗体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功能后缓解灵长类动物模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及可能的免疫分子机制。通过一般检查、自身抗体检测、代谢功能检测、肾脏病理等研究其干预效应;通过免疫细胞膜型分子表达、免疫细胞活化分析、血清可溶性分子分泌改变、Th1/Th2极化方向等讨论特异性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食蟹猴SLE模型病理进程逆转的效果及可能机制。并初步探讨所研制的特异性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克隆号:4E5)动物体内代谢参数。为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开发特异性强、低毒、高效的生物制剂和潜在应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非人灵长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鉴定目的:运用化学法建立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参照美国风湿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对诱导的红斑狼疮食蟹猴模型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食蟹猴6只(3-4周岁,全为雌性)随机分为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只。模型组动物于适应性饲养后,腹腔注射Pristane(3.5 mL/kg,V/W),注射后用手轻柔按摩实验猴腹部,并在首次注射120天后再次注射相同剂量的Pristane。同时,正常对照组于相同时间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3.5mL/kg,V/W)。注射Pristane前及注射后每周(每周二早晨)自实验猴肘正中静脉收集静脉血,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肝(creatinine,Cr),测算BUN/Cr比值。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和抗双链(anti 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变化;每15天采集晨尿,Albustix试纸法检测尿蛋白、尿糖、尿潜血情况。于210thd行对比增强超声进行肾灌注实时检测,定量评价肾灌注功能。第246d对动物实行安乐死,取脾脏细胞研磨获得单个脾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膜型分子 CDlUb+,CDllc+分子,B 淋巴细胞膜型分子CD19+和T细胞膜型分子CD3+、CD4+等。动物安乐死后,对2组动物肾脏、肺脏制作组织切片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并检查狼疮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查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沉积物及基底膜改变情况。结果:1.一般观察显示模型组动物于28th周(week,w)出现明显改变,如颧面蝴蝶红斑,颜面部有溃疡,出现红斑狼疮特征性丘疹鳞屑型改变及盘状狼疮,关节形变,神经系统失衡;2.模型组动物从31stw尿素氮逐渐升高,至实验结束(动物安乐死)36thw时,血尿素氮模型组相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模型组动物1的尿素氮含量已为参考值的2倍,达到14.18mmol/L;模型组尿素氮肌酐比值在28thw后出现升高趋势。35thw所测凝血酶原时间为21.33±0.84s,与对照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国际标准化比值2.18±0.12,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3.26thw模型组检出蛋白尿,检出率为33%,尿蛋白含量30mg/dL。30thw观察到尿潜血,检出率33%。随时间的推移,蛋白尿的阳性率及尿蛋白的含量均增加,32ndw时模型组均出现蛋白尿,检出率100%。蛋白含量为100~1000mg/dL,尿潜血0~0.2mg/dL,对照组蛋白尿、尿糖、尿潜血均为阴性。4.造模27thw后,模型组动物血清可检测出ANA和抗ds-DNA抗体,抗体阳性检出率33%。至35thw,模型组均可检测出ANA和抗ds-DNA抗体,检出阳性率100%,荧光随时间增强。5.对比增强超声肾灌注功能显示,模型组肾脏皮髓质欠清晰,血管行走呈现部分不连续状,造影后树枝状不明晰。造影的增强速度慢于对照组;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晚于对照组;造影剂消退慢。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curve,TIC)显示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为 92.55±0.90,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2734.38±297.66,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曲线下降支斜率(slope rate of descending curve,α)为2.47±0.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6.脾细胞免疫细胞活化流式细胞检测显示模型组CD11b+阳性表达率为13.00±0.28%,T细胞CD3+CD4+为21.5±2.82%,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B细胞膜型分子CD19+及CD19+CD21+活化增强,分别为63.2±10.88%和33.7±4.67%,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7.肾脏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动物为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型,肾小球内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明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为狼疮性肾炎IV型;模型动物3号的肺组织病理切片可观察到狼疮细胞,肺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周围淋巴组织少量增生。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颗粒状荧勾勒出模型组动物肾小球轮廓,提示免疫复合物沉积。9.扫描电镜见模型组肾小球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沉积物在基底膜表面呈驼峰状,沉积物表面的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结论:腹腔注射Pristane可诱导食蟹猴产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症状,实验观察本模型出现血液、神经、皮肤、泌尿、免疫等多系统损害,其多种表现类型符合美国风湿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指南建议11项症状中满足4项及以上考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该多系统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灵长动物模型方法稳定可靠,可以作为研究人类相关疾病的疾病动物模型,为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症候学、病因学和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筛选工具。第二部分鼠抗人B7-1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功能研究目的:制备鼠抗人B7-1分子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方法:复苏本实验室己成功建立的稳定分泌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ProteinG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腹水获得纯化抗体;使用快速定性试纸鉴定单抗亚类;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制备的抗人B7-1分子单克隆抗体对人、小鼠、食蟹猴细胞膜型B7-1分子的识别能力;体外实验分析制备的抗人B7-1分子单克隆抗体对共刺激信号的拮抗作用。结果:复苏了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克隆号:4E5),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制备单克隆抗体,腹水形成阳性率82%,腹水平均收获量7.4mL/只小鼠;腹水纯化后抗体蛋白得率为2.1mg/mL;纯化后抗体蛋白效价为1μg/5×105细胞;抗体与人淋巴瘤细胞Daudi、小鼠成纤维细胞转人B7-1分子L929/B7-1、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MOCK以及食蟹猴脾脏细胞的B7-1分子阳性结合率分别为95.0%、92.0%、1.14%及58.2%,可以识别人、鼠、食蟹猴细胞表面膜型B7-1分子;体外实验证实制备的抗人B7-1分子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断B7-1介导的共刺激信号,从而抑制L929/B7-1刺激PBTCs的增殖效应。结论:成功制备了鼠抗人B7-1分子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体外研究结果显示,该单克隆抗体能识别多种属细胞模膜型B7-1分子,体外实验证实其能够有效阻断B7-1介导的共刺激信号。第三部分阻断特异性B7/CD28信号通路对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逆转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目的:运用本室自行研制的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予以序贯干预,考察该特异性阻断制剂对多系统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病理损伤逆转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实验动物的分组处理:3-5周岁雌性食蟹猴(n=6)于适应性饲养后,腹腔注射Pristane(7mg/kg,W/W),于120th天(17thw)再次注射相同剂量的Pristane,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3只。A组:单克隆抗体干预组(4E5-treated group),于实验第 287(41stw)、289(41stw)、292(41stw)、295(42ndw)、302(43rdw),317(45t、hw)、347(49thw)、377天(53frw)分别自食蟹猴手臂头静脉滴注抗人B7-1单克隆抗体2.5 mg/kg,静滴速率为0.7 mL/min。B组:同型对照组(IgG-treated group),于相同时间注射相同剂量鼠IgG同型抗体。第510天(72ndw)时结束实验。观察指标如下:1.一般观察:记录饮食、外观、存活率(达到安乐死结点)、皮肤损伤、神经关节表现等指标。依照可见皮肤红斑或丘疹斑严重程度和面积进行双盲法评分。2.血生化分析:注射Pristane前及注射后每周(每周二早晨)自实验猴肘正中静脉滴收集静脉血,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尿素氮、肌酐指标;3.自身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和抗双链抗体(anti double-stranded DNA,anti ds-DNA)。4.尿常规检测:每 15 天采集晨尿,Albustix试纸法检测尿蛋白、尿潜血、尿糖等指标。5.对比增强超声造影:分别在40thw、55thw时间点对两组动物进行增强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拟合时间强度曲线及相关参数,包括曲线上升支斜率(sloperateofascendingcurve,A)、蛾下降支斜率(slope rate of descending curve,α)、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等,进行肾脏实时灌注功能分析。6.肾脏病理组织改变:在动物安乐死后进行大体病理观察,用游标卡尺测量主要脏器的长度、宽度。并取出一侧肾脏组织经10%的甲醛固定、制作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学特征。7.肾脏免疫组化分析:取另一侧肾脏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免疫复合物沉淀。8.肾小球超微结构电镜分析:经扫描电镜观察肾小球沉积物及基底膜改变。9.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子活化检测:45thw收集2组动物静脉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im-1+和Tim-3+分子的表达。10.脾脏细胞中免疫细胞的活化分析:实验结束后取猴脾脏制备成悬浮细胞,直接荧光标记抗人抗体 CD11b+,CD11c+,CD19+,CD21+,CD3+,CD4+,CD8a+,CD28+,CD152+,CD25+,CD154+等膜型分子进行流式细胞检测。11.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检测:运用 IL-4 ELISA ready-set-go 及 IFN-y ELISA ready-set-go 检测试剂盒检测2组动物血清1stw,5thw,9thw(设为干预前时间点)和45thw,50thw,55thw(设为干预后时间点)血清中IL-4及IFN-y水平,研究Th1/Th2极化方向。结果:1.存活率与一般观察:6只食蟹猴通过Pristane诱导于26thw可陆续观察到大体改变,随时间推移逐步表现出面部红斑、皮疹、关节炎等症状。抗人B7-1单克隆抗体贯序干预后A组存活时间显着延长(68.67±3.51w),较IgG同型干预组(50.67±5.86w)显着增加(P=0.01)。双盲法评分显示IgG同型抗体干预组皮肤损伤逐步增强,至55thw损伤评分达到3,而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评分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于50thw达到本组最高评分2,然后逐渐缓解,于55thw评分为1.33,与IgG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2.血生化指标改变情况:在实验初期,血清尿素氮在5.25 mmol/L~6.67mmol/L范围内波动,两组动物无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指标随着实验时间逐步升高,用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序贯干预后,A组在43rdw达到试验期内最高点,之后尿素氮值逐渐回落,其升高趋势得以扭转,实验后期尿素氮值维持在参考正常水平。IgG同型抗体组干预后未逆转升高趋势,至动物安乐死结点其血尿素氮始终居于高位。2组动物血肌酐值大约在33w后出现明显升高趋势,41stw左右几乎均出现试验期内高峰,之后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血肌酐值逐渐回落,而IgG组未见明显降低趋势。3.尿蛋白变化情况:6只动物在造模25thw后开始出现蛋白尿,检出率83%(5/6),尿蛋白含量为30~100 mg/dL,17%(1/6)观察到尿潜血0.2 mg/dL,且全部动物均呈现尿量逐渐减少。45thw所有实验猴100%(6/6)动物均出现蛋白尿,蛋白含量为300~1000mg/dL。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尿潜血阳性率100%(3/3),含量1.0 mg/dL;而IgG同型抗体干预组尿潜血阳性率66%(2/3),含量分别达到0.2 mg/dL和1.0 mg/dL。55thw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蛋白尿程度减轻,尿蛋白含量为15~300mg/dL,尿潜血也减少为0~1.0 mg/dL。IgG同型抗体组一直呈升高趋势,分别为1000 mg/dL和1.0 mg/dL。4.自身抗体检测结果:29thw抗人B7-1单抗干预组中可检测到ANA阳性荧光,血清稀释度为1:500,IgG同型抗体对照组阳性率33%(1/3),稀释度为1:1000。45thw,2组动物ANA阳性率均为100%,抗体滴度在1:1500~1:3000之间,组内比较均出现显着升高(P<0.05)。55thw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千预组ANA滴度下降为1:500~1:1000,相比IgG组(1:3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9thw时,2组动物均出现抗ds-DNA抗体阳性,检出率均为66%(2/3),但滴度较低,均为1:10。45thw所有动物抗ds-DNA抗体阳性滴度在1:50~1:100之间,2个组分别与29thw组内比较均呈现显着差异(P=0.0242和P=0.0107)。实验55tthw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抗ds-DNA抗体滴度较IgG同型抗体组有所降低,为1:10~1:50,而IgG同型抗体组显示为持续升高。5.超声造影观察结果:40thw两组动物肾表面清晰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55thw,经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可见部分肾组织微循环结构修复。而IgG同型抗体组造影后肾血管造影呈现弥散状,血管行走呈现部分不连续状,造影后树枝状不明晰。时间强度曲线(TIC)曲线显示,40thw2组动物均出现肾脏皮质的TIC曲线下降缓慢,代谢时间延长,达峰时间延迟,后缓慢回到基础水平;55thw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TIC曲线能较快达到峰值强度,而后30-40s内快速下降至基础水平;上升时间,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平均通过时间,上升时间均较40thw时减少(P<0.05),然而峰值强度也有所减少(P<0.05)。而55thw IgG同型抗体对照组造影后肾皮质回声增强强度降低,其TIC曲线下降相比40thw更加缓慢。TIC拟合的相关参数AUC、MTT及PI在组内不同时间段及55thw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UCP<0.05,MTTP<0.05,PIP<0.01),这些差异也与两组TIC的形态差异相一致。6.大体解剖结果:大体解剖观察可见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脾形态相对规则,长度为4.1±0.19 cm,而IgG同型抗体对照组脾脾脏膨大,色暗红,少光泽,表面不规则凸起,边缘不整齐,表面可见散在黑斑,长度在5.51±0.31cm,较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明显膨大。7.肾脏病理观察结果:IgG同型抗体组大部分肾小球体积中-重度增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评分为2.66±0.47分,肾小管血管充血明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严重,评分为1.67±0.47分;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肾小球体积轻-中度增大,细胞数轻度增多,肾小球血管轻度充血,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减少,肾损伤有所减轻,评分为1.33±0.47分(与IgG组比较,P<0.05),肾小管评分0.67±0.47分(与IgG组比较,P>0.05)。8.免疫复合物沉积检查结果:IgG同型抗体对照组肾小球部位有呈颗粒状荧光分布,伴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分布,提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大量沉积。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肾小球荧光微弱,沉积在肾小球上的免疫复合物减少。9.扫描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改变:IgG同型对照组肾小球内皮细胞下有大块状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而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肾小球内皮细胞下有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超微结构改变减少。10.实验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IgG同型对照组CD3+Tim-1+表达量高于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2组动物的PBMCs中CD4+大量活化,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CD4+Tim-1+13阳性表达率为79.4±5.48%,相较IgG同型抗体组91.20±0.87%降低(P<0.05)。IgG同型对照组CD4+Tim-3+阳性表达率为64.41±0.99%,而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降低为56.60±20.91%,显示为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免疫细胞膜型分子CD4+Tim-3+略有降低(P>0.05)。11.脾脏细胞流式检测分析显示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CD11b+,CD11c+,CD19+,CD19+CD21+,CD3+,CD4+,CD3+CD4+,CD3+CD8a+,CD3+CD25+,CD3+CD28+,CD3+CD154+分子活化表达率均相对IgG同型对照组有所减少,其中CD11b+减少极显着(P<0.01),CD3+,CD4+,CD3+CD4+减少与IgG同型对照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实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猴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颗粒细胞活化降低,T细胞表面免疫活化也有所减少。12.血清中细胞因子IL-4及IFN-γ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前和干预后两个时间段IFN-y在全部动物中均明显升高,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期2个动物实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1),而干预后期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IFN-,y水平为5.22±0.50 pg/mL,较IgG组6.71 ±0.81 pg/mL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IL-4水平在干预前期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经干预之后,IgG组显示为略升高,而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干预组略降低为3.39 ± 0.57 pg/mL,比IgG同型对照组略有减少(P>0.05)。结论:运用抗人B7-1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阻断B7-1分子介导的B7/CD28信号通路,可以降低免疫细胞的活化、免疫分子的表达,减少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控Th细胞平衡,对已经形成的食蟹猴多系统性活动期红斑狼疮模型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的缓解、逆转作用,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抗B7-1单克隆抗体在猴、犬体内代谢分析目的:研究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经静脉单次给药后在比格犬和食蟹猴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参数,为抗人B7-1单克隆抗体给药频率及应用开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双抗夹心ELISA法以小鼠IgG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计算回收率,验证方法可靠性。对3只比格犬及3只食蟹猴分别单次静脉给予抗人B7-1单克隆抗体(比格犬1.6mg/kg,食蟹猴2.5mg/kg,两者按照体表面积进行剂量换算),在设计时间点采全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药物浓度;根据非房室统计矩模型用WinNolin药代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曲线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在比格犬体内代谢的半衰期为64.77±6.01 h,达峰时间为拔针后2小时,峰浓度为10.56±0.71 μg/mL,全身清除率为1.86±0.23 mL/h/kg,平均停留时间121.43±3.85h,表观分布容积为232.66±23.19mL/kg;食蟹猴体内代谢峰时间是给药或拔针后5O min,峰浓度为193.562±11.68μg/mL,半衰期33.76±0.87 h,至24h后血清浓度逐渐降低,平均停留时间54.9068±1.35 h,表观分布容积9.7289±1.17 mL/kg。结论:与比格犬比较,鼠抗人B7-1单克隆抗体在食蟹猴中的平均停留时间较比格犬短,峰值高,半衰期适中。体内代谢数据可以为相关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刘仁举[3](2015)在《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比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方法:选取300例空腹晨尿标本,分别采取干化学分析法、免疫胶体金法检测,以人工显微镜作质控,对比两种方法检测准确性。结果:干化学分析法阳性率82.7%,阴性率17.3%;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74.7%,阴性率25.3%,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化学分析仪准确度为88%,免疫胶体金法准确度为97%,两组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化学分析法与免疫胶体金法均可有效检测尿潜血阳性,免疫胶体金法更准确,临床价值高。
黄燕婷,谭智毅[4](2013)在《干化学法和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在尿液血红蛋白试验中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干化学法和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检测尿液血红蛋白。方法:选择200例干化学法检测尿隐血阴性而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超出参考范围的患者标本离心镜检红细胞,同时采用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检测尿隐血;另外选择200例干化学法检测尿隐血阳性而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在参考范围内的患者标本离心镜检红细胞,同时采用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检测尿隐血。结果:干化学法检测尿血红蛋白可致假阳性或假阴性,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没有干扰物质,特异性强,结果准确。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隐血在日常工作中起普及和过筛作用,当测定结果可疑时,应采用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检测予以校正。
孔京慧,宋银森[5](2013)在《干化学法、免疫胶体金法在儿童尿液潜血检测方面特异性的差异》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干化学法、免疫胶体金法在儿童尿液潜血检测方面特异性的差异,以此来为临床治疗与尿液潜血相关的疾病提供诊断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所收治的252例泌尿肾病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使用免疫胶体金法以及干化学法来对患儿的尿潜血进行检测,利用人工显微镜来对镜检过程进行质控,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免疫胶体金法以及干化学法在检验尿潜血时的特异性差异以及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免疫胶体金法所得出的检测结果中,假阳性患儿的例数为0,有3例患儿为假阴性,其概率为1.89%;干化学法所得出的检测结果中,假阳性患儿的例数为56例,其概率为26.17%,且在检测的过程中没出现假阴性的标本。结论在对患儿的尿液潜血情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免疫胶体金法的特异性优于干化学法,而干化学法的灵敏度强于免疫胶体金法。
杨宗树,张蕾[6](2012)在《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干化学法、免疫胶体金法在尿液潜血检测方面特异性的差异,为临床确诊尿潜血相关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52例空腹晨尿标本,同时使用干化学法、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尿潜血,以人工显微镜镜检做质控,采用χ2分析比较两种检验方法在尿潜血检验灵敏度、特异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干化学法组的假阳性例数达到56例,假阳性率达到26.17%,未出现假阴性标本;免疫胶体金法组的假阳性例数为0,假阴性例数为3例,假阴性率为1.89%。结论:免疫胶体金法在检查尿潜血时干化学法的灵敏度高于免疫胶体金法,免疫胶体金法的特异性优于干化学法。
李承芬,孟凡萍,郝坡[7](2012)在《4种尿液检查方法对174例血尿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4种不同方法检测尿液红细胞结果,以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UF-100尿沉渣分析仪、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干化学法、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隐血试验对174例尿液标本联合检查,对4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以镜检法为标准,UF-100尿沉渣分析法红细胞准确度为86.2%,干化学法红细胞准确度为85.0%。尿隐血试验中,干化学敏感性为300μg/L,单克隆抗体隐血为200μg/L,干化学与胶体金单克隆抗体隐血指标(金标准)对比,干化学隐血法的敏感度为81.5%,特异性为85.6%。结论 4种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更能提高尿液检查的质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翠玲,王贞,白洪涛,高霞,李一壮[8](2011)在《一种鉴别尿潜血假阳性的方法》文中认为[目的]鉴别干化学分析法检测尿液尿潜血的假阳性。[方法]收集尿潜血++++号、UF-1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25/μL、镜检尿红细胞阴性的尿液200份,取0.5 mL试管中,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阳性者为真阳性,阴性者为假阳性。[结果]假阳性为84例,占42%;真阳性为116例,占58%。[结论]免疫胶体金法可以鉴别尿潜血的假阳性。
张丽梅,徐韫健,廖伟娇,张东梅,谭惠明[9](2010)在《尿液红细胞检测和隐血试验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四种不同方法检测尿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结果,以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UF-100尿沉渣分析仪、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干化学法、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隐血试验对167份尿液联合检查,对四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以镜检法为标准UF-100尿沉渣分析法红细胞准确度为86.2%,干化学法红细胞准确度为85.0%。尿隐血试验中,干化学敏感性为300μg/L,单克隆抗体隐血为200μg/L,干化学与胶体金单克隆抗体隐血指标(金标准)对比,干化学隐血法的敏感度为80.7%,特异性为84.3%。结论:四种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更能提高尿液检查的质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何旭春,陈凤珍,郑开作[10](2010)在《3种尿液隐血分析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干化学试带法、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法和邻甲苯胺法检测尿液隐血的准确性与灵敏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信息。方法收集300份正常尿液,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血尿标本,用上述3种方法对每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法可检出样本中微量的血红蛋白,其检测范围为0.2~1500mg/L;干化学试带法可检出的血红蛋白浓度为0.3mg/L;邻甲苯胺法仅在血红蛋白浓度达到500mg/L时才能检出。结论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均明显高于干化学试带法和邻甲苯胺法,其对尿液中微量血红蛋白的检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单克隆血红蛋白抗体法检测尿潜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克隆血红蛋白抗体法检测尿潜血(论文提纲范文)
(1)尿外泌体IL-1β,TIM-1,E-cadherin表达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泌体在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B7家族分子及其介导的共刺激信号 |
2.B7/CD28共刺激信号与自身免疫疾病 |
3.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 |
4.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及生物靶向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相关狼疮肾炎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的标记及分组 |
2.2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
2.3 动物血清收集及生化分析 |
2.4 动物尿常规的动态检测 |
2.5 血清自身抗体ANA检测 |
2.6 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检测 |
2.7 对比增强超声检查分析 |
2.8 脾脏细胞的免疫荧光检测 |
2.9 病理学检测观察 |
2.10 免疫复合物沉淀检测 |
2.11 肾小球超微结构检查 |
2.1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实验期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模型组动物肾功指标及凝血指标改变 |
3.3 尿蛋白动态变化情况 |
3.4 自身抗体ANA和抗dsDNA抗体检查 |
3.5 对比增强超声检查肾滤过功能改变 |
3.6 脾脏中免疫细胞膜型分子的活化分析 |
3.7 大体解剖和肾脏、肺的病理改变 |
3.8 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分析 |
3.9 肾脏超微结构改变观察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抗人B7-1分子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生物学功能的体外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
2.2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 |
2.3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2.4 单克隆抗体对不同细胞膜型B7-1分子的识别 |
2.5 单克隆抗体对B7-1介导的共刺激信号阻断作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逆转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抗体干预 |
2.2 实验期动物一般观察 |
2.3 动物血清收集及生化指标分析 |
2.4 尿常规的动态检测 |
2.5 血清自身抗体ANA检测 |
2.6 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检测 |
2.7 对比增强超声造影检查及分析 |
2.8 免疫细胞表面标记分析 |
2.9 病理学检测及H&E染色观察 |
2.10 免疫复合物沉淀检测 |
2.11 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沉积物及基底膜改变 |
2.12 血清中细胞因子IL-4检测 |
2.13 血清中细胞因子IFN-y检测 |
2.1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模型建立及干预后症状改善 |
3.2 抗B7-1单抗干预后血液肾功能指标改善 |
3.3 抗B7-1单抗干预后蛋白尿及尿潜血减少 |
3.4 抗B7-1单抗干预后ANA和抗ds-DNA抗体荧光减弱 |
3.5 抗B7-1单抗干预后肾灌注功能修复 |
3.6 抗B7-1单抗干预后PBMCs中Tim-1,Tim-3表达降低 |
3.7 抗B7-1单抗干预后脾脏APC、T、B细胞膜型分子表达降低 |
3.8 大体解剖和肾脏病理评分显示干预后狼疮肾炎减轻 |
3.9 抗B7-1单抗干预后免疫复合物沉积减少 |
3.10 抗B7-1单抗干预后肾脏超微结构改变减少 |
3.11 抗B7-1单抗干预后血清IL-4及IFN-y水平改变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抗B7-1单克隆抗体临床前药物代谢初步研究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主要器械及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标准曲线制作 |
2.3 比格犬给药处理及血清采集 |
2.4 食蟹猴给药处理及血清采集 |
2.5 药代动力学参数估算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标准曲线及数学模型建立 |
3.2 标准曲线回收率检测 |
3.3 比格犬静脉滴注单抗后血药浓度-时间变化分析 |
3.4 食蟹猴静脉滴注单抗后血药浓度-时间变化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本研究所获得基金资助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T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比 |
2.2 两种方法检测准确度对比 |
3 讨论 |
(4)干化学法和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在尿液血红蛋白试验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干化学法、免疫胶体金法在儿童尿液潜血检测方面特异性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检验的判断标准 |
2.2 两组患儿的检验结果比较 |
3 讨论 |
(6)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验仪器与试剂: |
1.2 标本来源: |
1.3 检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4种尿液检查方法对174例血尿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Clinitek |
1.3 试验方法 |
1.4 结果判断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9)尿液红细胞检测和隐血试验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尿液标本的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结果判断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3种尿液隐血分析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标本来源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单克隆血红蛋白抗体法检测尿潜血(论文参考文献)
- [1]尿外泌体IL-1β,TIM-1,E-cadherin表达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研究[D]. 王莉莉. 山东大学, 2020(02)
- [2]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婧. 苏州大学, 2017(01)
- [3]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J]. 刘仁举.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5)
- [4]干化学法和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在尿液血红蛋白试验中的比较[J]. 黄燕婷,谭智毅. 吉林医学, 2013(21)
- [5]干化学法、免疫胶体金法在儿童尿液潜血检测方面特异性的差异[J]. 孔京慧,宋银森. 中国保健营养, 2013(04)
- [6]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J]. 杨宗树,张蕾. 吉林医学, 2012(29)
- [7]4种尿液检查方法对174例血尿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J]. 李承芬,孟凡萍,郝坡.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03)
- [8]一种鉴别尿潜血假阳性的方法[J]. 张翠玲,王贞,白洪涛,高霞,李一壮.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1(01)
- [9]尿液红细胞检测和隐血试验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J]. 张丽梅,徐韫健,廖伟娇,张东梅,谭惠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10(12)
- [10]3种尿液隐血分析方法的比较[J]. 何旭春,陈凤珍,郑开作. 卫生职业教育,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