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意识是人格与文学的融合

论死亡意识是人格与文学的融合

一、论死亡意识是对人品与文品的统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香[1](2012)在《明辨人文关系 追求人文统一》文中认为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写作是写作主体将其所感知的客体通过文字作品这一载体传递给受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四体互相影响。这当中,主体对客体的感知会受到主体人格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在作品中的文品往往是主体人品的体现,于是出现人文一致的结果。同时,由于受体的接受要求会影响主

杨志荣[2](2011)在《潘岳人品与文品关系的多维度探讨——以生命意识对潘岳人品与文品的统合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潘岳是西晋文坛上成就突出的作家,但因史书对其"焦躁不已"、"望尘而拜"的记载,其人品与文品一直为历代大多数文人所诟病。本文从多维度探讨潘岳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潘岳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研究其作品文本内容,认为长期以来对潘岳人品与文品的评价有失公允。其文学作品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以及他的正义感,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后期他所为人不屑的逢迎和讨好权贵,是因魏晋文人生命意识在社会现实与理想追求属域的介入,此时潘岳的人品与文品在超越生命意识上统合而呈现出一致性。人品与文品在这个层面上属同质异形现象。

汪沛[3](2007)在《徐渭文化心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人的发现”成为中古社会向近古社会转型的标帜一样,中晚明文艺思潮也以对个体意识的张扬和人性、人欲的肯定,而成为一个载负着空前历史意义的历史时段。在复古与新变的交织、传统与异端的扭结中,徐渭以被袁宏道的发现和塑造为契机,以一个“文化英雄”的身份重新出现在晚明喧嚣的文坛上,文学史就此呈现出需要因之而深入反思和改写的趋向。徐渭“无之而不奇”(发狂、自残、杀妻、入狱)的经历和多向的才华,吸引了无数探究的目光。他突出狂士的身份和特殊的“心疾”即疯癫的病症,无意中展现出在文化和生活方面都失去平衡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症结。同时徐渭被时人赋予的“奇”和“异”的总定位,也显示出一种与封建正统文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关的新的价值观念和人文追求。以徐渭研究为个案,用文化研究的开阔视野多角度切入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症候分析,正为我们深度探究晚明文化转型的内在脉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契机。从审美到文化,徐渭研究思路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关注人性的学术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告诸往而知来者,以便能更理性地把握和创造好今天的人文生态。个社会会在它成员所展现的心智疾病之中正面地自我表达。本文的研究就以此为视点入手,将徐渭的个案研究置于整个晚明社会时代、心学与理学思潮、士人心态史的总体背景中,一方面考察其个体心灵、命运遭际、思想病变与社会时代的关系,揭示他在文化心理史上的典型意义;另一方面,从文艺创作及实践的角度,通过对作品的细读,以更深入地从把握作家、作品与时代思潮、文坛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借此透视晚明思想文化的演变轨迹和发展动力。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围绕徐渭之“病”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考察。分别从社会经济与风俗的多样化趋向、皇权与私欲的顽固症结、科举取士的单向度选择等角度,分析徐渭所处的社会时代症候。徐渭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价值预设,成年后受到的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摧残、在古道与世情之间的文化选择,以及自我的理想勾勒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对造成他的“心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徐渭幕府政治的经历与病变的文化心理分析,准确而独到地揭示了徐渭之“病”所蕴含政治与文化的多重隐喻。第二章从徐渭哲学思想的渊源入手,追溯徐渭心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剖析他他旁涉佛、老,广泛汲取多种思想资源为己所用的思想图景。这在中晚明士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三章探及徐渭的文艺思想宗旨,既展示了徐渭在复古与创新方面的实绩和以“真我”与“本色”的为特色的文艺理论,又深入接橥了徐渭与文坛后七子的一段复杂的公案,探析了徐渭艺苑失位的社会文化缘由。第四章从徐渭的具体文艺实践入手,全面展示了徐渭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戏剧等五个方面所开辟的俗与趣的文艺新视域。第五章凸现徐渭与当时的山人群落和士大夫阶层的典型的恩怨交往,从与时人的命运、情感与心灵的共振中发掘时代的精神特质。第六章进一步拓宽视野,表现徐渭所处的纵向的时代思想景观,为中晚明的不同阶层狂士、畸人及其带来的尊“情”、求“趣”的文学观念传神写照,进而反思晚明文学思潮的是非功过,以此结束全文。

曹春茹[4](2007)在《阮籍、陆机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阮籍和陆机都是魏晋时期的着名诗人,他们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异常浓重,体现了他们对死亡问题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原因是,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动荡、灾害频仍,造成了大规模的死亡;思想文化处于交替、转型的状态;诗歌发展继承了抒写死亡的传统,并融合时代特征形成了以悲情为美的创作倾向;阮籍和陆机本人又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死亡感受。所以,二人成为魏晋时期抒写“死亡意识”的代表人物。共同生活于魏晋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都历经了改朝换代,都有过在不同政权中为官的经历,阮籍和陆机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有着一些不谋而合的共性,主要表现为“死生无常”“卑生悲死”“患死忧生”三个方面。但是,由于他们的家世出身、思想基础和经历遭遇的截然不同,其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又有着显着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在生存危机中,阮籍因理想破灭、生命将逝而愁苦无奈,陆机却因功名难成而惋惜遗憾;在死后问题上,阮籍想象出美好的神仙世界,陆机描绘出凄惨的世界。对死亡的认识、情感不同,决定二人的生存之道也截然不同:阮籍淡薄功名、鄙弃礼法,死于精神焦虑和饮酒过度;陆机则热衷于功名,周旋于官场,最后死于政变。阮籍和陆机是魏晋时期政治、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类士人的代表,从他们对生死的感受和认识,可以看出乱世中士人普遍的生死忧虑和恐惧。这也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体现。

许倩华[5](2000)在《论死亡意识是对人品与文品的统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亡是造成人品与文品一致或错位的最主要原因。儒道思想以互渗互补的方式共同参与构筑了古代文人的生命追求坐标。这决定了古代文人的终极目的是不朽即超越死亡 ,使死亡意识在对古代文人的现实苦难与不朽冲动的介入这一层面上统合成一致 ,即人品与文品在超越死亡的不朽生命意志上存在异构同质性

二、论死亡意识是对人品与文品的统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死亡意识是对人品与文品的统合(论文提纲范文)

(1)明辨人文关系 追求人文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文统一, 人品决定文品
二、人文分离, 关系复杂
    1. 表面分离
    2. 实质分离
三、以人品促进文品, 追求人文统一

(2)潘岳人品与文品关系的多维度探讨——以生命意识对潘岳人品与文品的统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潘岳人文关系中的必然性相关域
    (一) 潘岳所处的政治背景及理想追求。
    (二) 对妻子的忠贞不渝
    (三) 对亲情、友情以及民生疾苦的关注
    (四) 潘岳为人处世与作品流露出的正义感
二、潘岳人文关系中的或然性对应域
三、潘岳人文关系中的外力牵引域
四、潘岳人文关系中的价值导向域

(3)徐渭文化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自造”与“重构” 从徐渭被“发现”的文化现象谈起
    二、“范式”与“案例” 徐渭研究的文化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徐渭之“病”的社会文化考察
    第一节 徐渭所处的社会时代症候分析
        一、社会经济与风俗 多样化的趋向
        二、皇权与私欲 个性与纲常间的悖论
        三、科举仕途 单向度的选择
    第二节 徐渭之病——政治与文化的多重隐喻
        一、徐渭的自我勾勒 曾许凤雏应不忝,由来龙性本难驯
        二、二重摧残——对物质的“不情之廉”
        三、身体的隐喻 谁云只是你,安知不是我
第二章 徐渭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徐渭的心学思想形成
        一、阳明心学要义 “良知即是天理”
        二、王畿与徐渭 觅心无处所,将洗落何边
        三、季本与徐渭 “绝学千年启,斯文一线传”
    第二节 徐渭哲学的践履与开创
        一、“生则有效于时”的现实关怀
        二、《论中》 旧话题中开出新视域
    第三节 徐渭的三教合一思想
        一、三教合一的思想渊源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二、佛性本来同水月 徐渭的佛教观
        三、“以知人身理,而与造化谋” 徐渭的道教观
第三章 徐渭的文论和他的文坛公案
    第一节 复古与创新 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彼之古者,即我之今也”的文学新变论
        二、“随其所宜而适”的文学体用论
    第二节 “真我”与“本色” 徐渭的文艺理论
        一、“摩情”、“本色”的创作方法论
        三、“冷水浇背,陡然一惊”的创作效果论
    第三节 趋附与背逆 徐渭与后七子的一段公案
        一、徐渭在文坛的地位
        二、徐渭与“后七子”的关系表现
        二、徐渭与王世贞的“交往”
        四、徐渭与王世贞的同与异
第四章 徐渭的文艺实践 俗与趣的文艺新视阈
    第一节 徐渭的诗歌
        一、日常生活琐事进入诗歌
        二、个人情感毫无遮掩的表露
        三、童心天趣领悟生活
        四、语言清新平白而又出人意表
    第二节 徐渭的散文
        一、优美凝练的写景之文
        二、平白坦易的抒怀之文
        三、颇富卓见的赠序代文
    第三节 徐渭的书法
        一、书画合一的写意性
        二、书法的“真我面目”
        三、“媚”的审美标准
        四、“书丹”之法 “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
    第四节 徐渭的绘画
        一、绘画的抒怀写意性
        二、表现内容的世俗性
        三、游戏笔墨的机趣性
        四、“韵”与“神”的评论标准兼酒的艺术动因
    第五节 徐渭的戏剧
        一、“英雄气大”的情感体验与强烈的价值追求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弥缝转挪——变相艺术
        三、独特的戏剧手法与戏谑泼辣的语言风格
第五章 徐渭的交往
    第一节 徐渭笔下的山人
        一、入而不用的共同命运 王寅
        二、避而不入的别样人生 杨珂
        三、滑稽恢突的自我解脱 陈鹤
    第二节 徐渭与张元忭
        一、礼法与际遇之间的恩怨
        二、潜在的共通性
第六章 晚明个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回响与反思
    第一节 狂士、畸人的狂欢与悲鸣
        一、仕路无门者的悲与狂
        二、仕宦者的狂与适
    第二节 晚明文学的突破与飞跃
        一、“尊情”的文学观
        二、“求趣”的文学观
    第三节 对阳明心学与中晚明文人的反思
        一、阳明心学的是非功过
        二、文人的精神出路与冲突
        三、东林学派的兴起与心学的沉寂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阮籍、陆机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阮籍、陆机诗歌中表现死亡意识的原因
    2.1 时代的特殊性
        2.1.1 天灾人祸的频发
        2.1.2 思想文化的转型
    2.2 诗歌自身发展规律
        2.2.1 诗歌表现死亡的传统
        2.2.2 悲情为美的创作倾向
    2.3 独特的死亡感受
        2.3.1 阮籍的死亡感受
        2.3.2 陆机的死亡感受
第三章 阮籍、陆机诗歌中表现的死亡意识的共性
    3.1 死生无常
    3.2 卑生悲死
    3.3 患死忧生
第四章 阮籍、陆机诗歌中表现的死亡意识的差异
    4.1 产生差异的根源
        4.1.1 家世出身不同
        4.1.2 思想基础不同
        4.1.3 仕途遭遇不同
    4.2 死亡意识差异的表现
        4.2.1 生存危机的情感表达
        4.2.2 死后世界的诗情展示
    4.3 迥异的生存之道
        4.3.1 阮籍的生存之道
        4.3.2 陆机的生存之道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论死亡意识是对人品与文品的统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明辨人文关系 追求人文统一[J]. 张文香. 写作, 2012(05)
  • [2]潘岳人品与文品关系的多维度探讨——以生命意识对潘岳人品与文品的统合为中心[J]. 杨志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1(10)
  • [3]徐渭文化心态研究[D]. 汪沛.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4)
  • [4]阮籍、陆机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D]. 曹春茹. 延边大学, 2007(06)
  • [5]论死亡意识是对人品与文品的统合[J]. 许倩华.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S1)

标签:;  ;  ;  ;  ;  

论死亡意识是人格与文学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