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日昌与中国首批留学生赴美(论文文献综述)
李水清[1](2019)在《清季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1877-1911)》文中提出鸦片战争后,因了解外情和交涉的需要,加之外国势力的推动,清廷开始遣使驻外。而广东近代独特的区域风气孕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早期驻外公使。粤籍驻外公使考察西方教育后,对西方普及教育、教学内容、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经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粤籍驻外公使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及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实业、法律、军事、语言专业人才;积极倡导提高普及教育;推动留学教育及华侨教育发展;对建设相关教育机构、构建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建言与实践。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与实践从零散感性走向系统理性过程中,凸显务实的价值取向且思想转变速度较快。而与其他区域的驻外公使,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教育思想都凸显教育救国的社会职能,致力于培养社会上急缺的专业人才,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与实践起到了传播西学,开中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作用。他们积极为国内输送人才,负起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职责。同时作为外交官,其也致力于维护中国的教育主权。回国后,粤籍驻外公使主要通过影响决策层的思想来进行教育改革,但其教育思想与实践无疑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付佳[2](2019)在《抚黔时期林绍年留学教育实践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林绍年是清末时期一位较有清誉的官员,因直言上谏而被贬“蛮夷”之地,之后在地方执政多年,为地方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黔时期,林绍年为贵州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留学热潮,培养大批新政和近代化所需的适用性人才,是贵州近代化中一段难忘的历史。留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口碑褒贬不一,但林绍年结合自身经验,考虑黔省环境,认为发展应遵循本末先后,视教育为振兴庶务之“本”,而留学教育更是“本中之本”。基于以上思考,林绍年在贵州重点发展留学教育,首先,大力筹划经费,为条件有限的贵州教育创造无限可能;其次,定员选派,坚持选拔品行兼优的学子、官员出洋求学,并且开展预备学堂,为出国留学做好前期准备;再次,对学生留学国别进行合理甄选,或路近费省,或习专门技术,林绍年都做了一一比较,实现“游学以图厥新”的兴黔目标;最后,林绍年对归国学子的就业安排也进行指导,实行“专门就业”,依据各自所学知识投入到贵州的建设当中。近代的贵州在林绍年的努力下,留学生人数达到空前之最,所学内容涉猎广泛,这些留学生回黔后大多从政或执教,成为了变革贵州传统教育的主力军,对贵州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贵州近代文明的建构和生长上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林绍年在黔的努力与事迹却鲜为人知,也未得到黔史学者对其留学教育实践的应有重视,实为憾事!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构想的当下,通过追溯历史脉络,再现林绍年抚黔时期在留学教育领域的实践,这无疑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贵州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奋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宝贵财富。
冀豪伟[3](2019)在《容闳“制器之器”工业理念研究》文中认为“制器之器”在现代意义上即制造机器的机器,是制造及加工机器基本零件的必需工具。在中国近代工业起步阶段,容闳提出了建立机器总厂、引进“制器之器”的理念,被称为晚清“工业建设最重要的新理论”,“勾画出了中国机械工业体系发展蓝图”。而且容闳经办的由国外引进的首批“制器之器”——机床对于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重大。本文以“制器之器”与容闳为主线,根据中外历史文献、档案、前人研究成果、实地勘察及口述访问,从以下问题入手:一、容闳提出引进“制器之器”理念的前后过程是怎样?理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成为晚清政府的一项政策;二、容闳所引进“制器之器”的相关经费、生产公司的具体细节有哪些?在江南制造总局应用在何处;三、在以上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这一理念在晚清为何难以实现?又如何开始“制器之人”的培养?基于以上问题,论文主体共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于“制器之器”理念的提出及引进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论述,对容闳所处时代背景,尤其对晚清机械工业的发端简要介绍。其次,一方面从教育背景如何塑造了容闳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从社会交游如何影响其商业与机械工业视野两方面出发,对容闳的教育与社会交游背景进行了梳理与考证;第二章,以晚清洋务派中坚相关文献中“制器之器”一词的统计为基础,进而论述洋务派对于“制器之器”一词及这一理念的传播与认识,从而引出被洋务派传播与采用的理念的提出者——容闳。其次分:入曾国藩幕、安庆会晤、赴沪之行、跨洋之旅四个阶段介绍了容闳这一理念的发展过程。最后从内容、地域、产品三个层次尽力还原容闳“制器之器”理念的“真实面貌”;第三章,通过结合中美各类相关史料,尝试对容闳引进“制器之器”过程中出现的引进经费、生产公司——Putnam Machine Shop及引进后在江南制造局的应用三个问题进行了考证与解释;第四章,在前三章研究基础上,从容闳理念本身、企业生产与管理、政治与社会背景三方面对容闳提出的“制器之器”理念为何在晚清难以实现进行了解释。进而对伴随“制器之器”理念相生的“制器之人”理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李婵玉[4](2019)在《福建船政学堂的留学活动与清末北洋水师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军事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现代化征途中艰难的日出,同时对当下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探讨福建船政学堂,不禁令人追忆官派福建船政学堂的优等生赴欧留学活动,回到历史现场,描绘留欧学生的集体画像,考察留欧学生回国后的历史贡献,进而分析其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海军事业的开创性意义。本文在搜集大量史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官派留欧学生的留学情况以及留欧生对于清末新式海军建设的贡献。十九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为尽快培养西学人才,在官派幼童留美的经验基础上,再次派遣学生出国势在必行。在派遣留欧学生前,福建船政学堂接连派遣多批洋员及船政学生出国采买器械或出使别国考察。此外,船政学堂在开授多年近代化课程后,对于留学人员严加选拔,并进行专门培训。1877年,中国近代首批官派留欧生终于乘上开往欧洲的轮船。此次留学,与几年前的幼童留美在留学生年龄、监督选派、留学经费以及日常管理方面均有所不同。出国留学只是开始,身在异国的学子竭尽所能将先进的科技带回祖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留欧生陆续回国,其中有大量人员被选派到北洋海军任职。他们或在新式学堂任教,为近代海军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或担任舰船指挥官训练新式海军舰队,或担任军舰设计工程师,为近代海军制造世界水平的战舰,抑或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方面启迪民智。船政留欧生是清末光绪年间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来自福建,少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留学海外,中西文化在其心中不断调和,寻求平衡。本文也选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船政留欧生:严复、萨镇冰与陈季同进行深入研究。萨镇冰是船政第一届留欧生,在海军界任职达半个世纪,直至民国年间依旧试图建设近代化的海军队伍;严复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从教北洋水师学堂二十年;而陈季同是杰出的外交家,开辟了中国近代外交之路。三人代表了船政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在近代中国解放与独立的历史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洋水师是船政留欧生归国后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以北洋水师为开端,中国近代新式海军建设开始起步。本文在探究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留欧生派遣始末、船政留欧生与北洋水师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船政学堂留欧生的作用不仅在于一时、一事,其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近代留学教育、近代军事教育以及海军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
桂雨维[5](2018)在《丁日昌的仕宦生涯 ——兼论其与李鸿章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十九世纪,中国正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值维艰,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外患未平,内忧又起。清廷为求自强开始起用锐意革新之人,同时又不欲洋务派独大,刻意以守旧派进行制衡。丁日昌作为自强运动中的实干家,因善于处理洋务,精于筹饷,深受李鸿章赏识。他前期依靠李鸿章提拔晋升,封疆后又与李鸿章在政见上互相支持,引为同道。文章以丁日昌在仕途上的发展和丁、李关系为线索,探究晚清地方政局以及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斗争,亦可见丁日昌为淮军发展和自强事业所做的努力。丁日昌以精通洋务脱颖而出,深得李鸿章青睐,继而步步升任,位列封疆。通过研究丁日昌的仕宦生涯,论述非正途出身的丁日昌得以步步晋升的原因和过程,探讨丁、李关系以及晚清中央与地方,湘系与淮系,顽固派与洋务派之间的政争,可进一步认识晚清政局。丁日昌早年科举不顺,由军功任知县,遭革职后入曾国藩幕府,次年以督办洋炮局转至李鸿章幕中,此举成为他仕途上的转折点。同治三年(1864)李鸿章因欣赏丁日昌的才识将其保荐为上海道,次年又将其保荐为两淮盐运使,丁日昌则兢兢业业地为淮军筹饷制器,助李鸿章剿平捻乱。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李鸿章为保证江苏对淮军的供饷,同时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减少自强事业的阻力,保荐丁日昌为江苏巡抚。同治九年(1870)年丁日昌因丁母忧开缺,三年后在李鸿章的激励下重新出山任职。于光绪元年(1875)出任福建巡抚,其间蓄意整顿台湾,发展自强事业,因闽浙总督何璟思想保守,事事掣肘,丁日昌无法与之共处,最终以病辞官,此后再未应诏出山。
李江伟[6](2015)在《晚清幼童留美起讫因由及其影响刍论》文中指出晚清幼童留美在1872年因洋务运动的时代契机、容闳的积极奔走、清政府一度支持以及美国积极协助等因素而兴起。至1881年7月由于缺乏清政府持久支持、自身社会基础薄弱、为中学与西学碰撞所困扰、管理人员间矛盾以及美国排华风潮冲击等因素而终止。尽管其持续时间短暂,却在晚清历史进程上写下了浓重一笔。该事件不仅推动了晚清教育的近代转型,为晚清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也促进了晚清外交、科技事业的发展。
岳婷婷[7](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提出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姚蜀平[8](2015)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十次留学潮》文中认为本文概述了从19世纪首次官派幼童留美,直到21世纪新生代留学的十次留学潮,历时140余年,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起始的第一次官派幼童留美伴随着以器物(经济)变迁为主的现代化运动;其后第二次留欧潮已由经济变迁转向政治变迁;20世纪初带来了辛亥革命的第三次留学潮是数万人留日;而第四次庚款留美带来了文化变迁;带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留法勤工俭学为第五次留学潮,抗战前后留美留欧第六次留学潮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人力储备;五十年代留苏(第七次)和同阶段台湾大规模留美(第八次)为海峡两岸现代化提供了人力资源。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九次留学潮和新世纪第十次留学潮是当代现代化主力。
周棉[9](2011)在《陈兰彬出使美国的个人功过和历史意义——兼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潮流南移广东的原因及其启示》文中认为作为中国首任留美学生监督,陈兰彬在派遣留美幼童问题上,在如何教育、管理留美幼童的问题上,有所贡献。但他不能明察曾国藩关于幼童抵美后学习内容以西学为主的真实意图,在撤回留美幼童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国首任驻美公使,其功过可概括为"有所为"和"难作为":他在保护华侨方面的功绩应充分肯定,但由于国势衰微、个人能力不足等困境,难以在中美邦交的实质性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
林秀花[10](2010)在《从丁日昌身上看中国早期洋务运动者传统与改革并举的矛盾一面》文中研究指明丁日昌作为晚清的封建士大夫,既有恪守传统,维护封建统治的保守一面,又有积极向西方学习,倡办洋务运动的改革一面。这种矛盾正是中国早期洋务运动者所具有的显着特征,更是当时中国转型时代的产物和反映。
二、丁日昌与中国首批留学生赴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丁日昌与中国首批留学生赴美(论文提纲范文)
(1)清季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1877-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概念及时间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粤籍驻外公使对西方教育的认识与考察 |
第一节 出使前对西方教育的认识 |
一、清廷遣使背景 |
二、出使前对西方教育的认识 |
第二节 出使时对西方教育考察与文化碰撞 |
一、考察普及教育 |
二、考察西方教育的学制及教学内容 |
三、考察教育相关机构及知识产权 |
四、考察西方教育经费 |
五、关注囚犯教育的教化效果 |
第三节 出使后对西方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
一、“用夏变夷”观念的变化 |
二、教育为国家富强之本原 |
第二章 粤籍驻外公使传统与新式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
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通 |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
第二节 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 |
一、培养专业人才,设立新式学堂 |
二、重视与提倡普及教育 |
三、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
四、提倡教学管理方式的改进及教科书改革 |
五、提倡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及相关教育设施的建设 |
第三章 对留学教育及华侨教育的推动及管理 |
第一节 留学教育的开创与管理 |
一、开创留学教育先河——首批幼童赴美游学 |
二、留学教育的管理 |
第二节 、推进华侨教育 |
一、甲午前:华侨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
二、甲午后:华侨教育转变与推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抚黔时期林绍年留学教育实践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地方发展留学教育之动因 |
(一)历史渊源:中国留学教育的产生 |
(二)政策引领:各国政训下的留日之选 |
(三)现实需要:贵州落后的境况亦是发展的沃土 |
二、林绍年兴办留学教育之思考 |
(一)林绍年留学教育主张之缘起 |
(二)林绍年对留学教育的价值认识 |
三、林绍年留学教育之举措 |
(一)多渠道筹集留学经费 |
(二)多样化选拔生员 |
(三)合理甄选留学生目的国 |
(四)专一化育人模式 |
(五)“以归实际”的归国安排 |
四、林绍年留学教育实践之影响 |
(一)推动黔地教育观念的近代化 |
(二)涵养黔地优秀师资 |
(三)革新黔地教育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容闳“制器之器”工业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容闳“制器之器”理念的形成背景 |
1.1 时代背景:晚清机械工业的肇始 |
1.2 成长背景:西方科技与商业文化浸染 |
1.2.1 教育背景 |
1.2.2 社会交游背景 |
第二章 “制器之器”理念的传播与内容 |
2.1 理念在洋务派中的传播 |
2.1.1 “制器之器”表述缘起 |
2.1.2 洋务派对“制器之器”的认识过程 |
2.2 容闳理念的发展过程 |
2.2.1 入曾国藩幕:“魂梦不忘之教育计划”有望实行 |
2.2.2 安庆会晤:正式提出“制器之器”理念 |
2.2.3 赴沪之行:主张购“制器之器”以“徐图自强” |
2.2.4 跨洋之旅:首批“制器之器”由纽约运抵上海 |
2.3 还原容闳的“制器之器”理念 |
2.3.1 内容上兼顾军工与民用 |
2.3.2 地域上着眼全国布局 |
2.3.3 产品上进行全球竞争 |
第三章 “制器之器”引进及应用 |
3.1 “制器之器”采购经费详考 |
3.1.1 采购经费的不同记载 |
3.1.2 采购经费考释 |
3.2 Putnam Machine Shop——“制器之器”的生产公司 |
3.2.1 Putnam Machine Shop(朴得南机械厂)简史 |
3.2.2 Putnam Machine Shop的产品 |
3.3 在江南制造局的应用 |
3.3.1 江南制造局的机床设备 |
3.3.2 “制器之器”的用途考释 |
第四章 对“制器之器”理念的反思 |
4.1 容闳“制器之器”理念在晚清为何难以实现 |
4.1.1 从容闳理念本身看 |
4.1.2 从企业生产与管理看(以江南制造局为例) |
4.1.3 从政治与社会背景看 |
4.2 “制器之器”到“制器之人” |
4.2.1 “制器之人”表述缘起 |
4.2.2 “制器之人”理念发展历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福建船政学堂的留学活动与清末北洋水师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历史文献中的洋务运动时期赴欧留学教育与海军建设 |
1.2.2 相关专着与期刊论文中的洋务运动时期赴欧留学教育与海军建设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福建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的前期准备 |
2.1 福建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背景 |
2.1.1 国内背景 |
2.1.2 国际背景 |
2.2 福建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前的游学活动 |
2.3 福建船政学堂的留学前教育 |
第3章 福建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的具体实施 |
3.1 福建船政学堂的留学管理制度 |
3.1.1 留学监督的选派 |
3.1.2 留学生的选拔与奖惩 |
3.1.3 留学生的经费计划 |
3.2 福建船政学堂留学生的派遣 |
3.2.1 第一、二批留学生的派遣 |
3.2.2 第三、四批留学生的派遣 |
3.3 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留学期间课程安排 |
3.4 福建船政学堂生赴欧留学与幼童留美比较 |
3.4.1 福建船政学堂生赴欧留学与幼童留美之相同点 |
3.4.2 福建船政学堂生赴欧留学与幼童留美之不同点 |
第4章 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与北洋水师建设 |
4.1 留欧学生归国与现代文化理念引入 |
4.1.1 留欧学生与新式教育 |
4.1.2 留欧学生归国与现代知识引入 |
4.2 留欧学生归国与北洋水师建设 |
4.2.1 北洋水师发展概况 |
4.2.2 留欧学生归国与北洋水师前期发展 |
4.2.3 留欧学生归国与北洋水师后期发展 |
4.3 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像及杰出人物 |
4.3.1 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像 |
4.3.2 船政留欧生中的杰出人物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丁日昌的仕宦生涯 ——兼论其与李鸿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丁日昌整体相关研究 |
1.2.2 丁日昌与洋务运动、洋务思想的相关研究 |
1.2.3 丁日昌的人才观和海防建设研究 |
1.2.4 丁日昌的社会关系及对台湾建设相关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 |
1.4 史料、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2 丁日昌早年经历 |
2.1 坎坷入仕 |
2.2 入曾国藩幕 |
2.3 转至李鸿章幕 |
2.4 裁撤常胜军 |
3 升任上海道与两淮盐运使 |
3.1 李鸿章保荐丁日昌为上海道 |
3.2 为淮军筹饷备器 |
3.3 升任两淮盐运使 |
4 任职苏藩、苏抚主持筹饷 |
4.1 升任江苏布政使 |
4.2 裁厘引发争议 |
4.3 为李鸿章协饷 |
4.4 丁忧离职 |
5 起复后赴闽履任 |
5.1 丁日昌复出 |
5.2 出任福州船政大臣 |
5.3 福建巡抚任上的官场纠纷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晚清幼童留美起讫因由及其影响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促使晚清幼童留美兴起的诸多因素 |
二迫使晚清幼童留美半途夭折的多重原因 |
三晚清幼童留美事业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
余论 |
(7)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
一、选派过程 |
二、留学实践 |
三、历史影响 |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
一、留学性质 |
二、经费财源 |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
一、研习科系 |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
三、地域分布 |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
一、规模 |
二、内部构成 |
三、毕业去向 |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
一、语言关 |
二、生活关 |
三、学业关 |
四、社交关 |
五、情感关 |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
结论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十次留学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
一容闳和19世纪留美幼童 |
二严复及19世纪末留欧活动 |
三20世纪初留日高潮及辛亥革命 |
四清华学堂及庚款留美 |
五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及无产阶级革命 |
六抗战前后留学潮及五十年代归国潮 |
七早期留苏及五十年代大规模留苏热潮 |
(1)帝俄时代。 |
(2)十月革命后。 |
(3)国共合作后。 |
(4)五十年代的大规模留苏。 |
八台湾学人大规模留美及美籍华裔学者的独特作用 |
九改革开放后留学热潮再起 |
十新时代的留学潮流和展望 |
(1)留学生低龄化,小学生、中学生出国成为普遍现象。 |
(2)自费出国留学普遍。 |
(3)选择求学的学校不再是他们先辈要求的最好的学校了,各类学校都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甚至出现美国野鸡大学的多数学生来自中国的可悲现象。 |
(4)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
(5)公费留学不断扩大。 |
(6)留学生归国率不断回升。 |
(10)从丁日昌身上看中国早期洋务运动者传统与改革并举的矛盾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丁日昌恪守传统的一面 |
(一) 恪守儒家政治和伦理观念。 |
(二) 坚持“中体西用”的认识。 |
(三) 外交体现懦弱、妥协的一面。 |
二、倡导改革、寻求自强的一面 |
(一) 批判泥古不化的保守派, 倡导自强建设。 |
(二) 趋新自强, 创办洋务。 |
(三) 对选拔人才的改革。 |
(四) 反对一味地对外妥协。 |
三、结语 |
四、丁日昌与中国首批留学生赴美(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季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1877-1911)[D]. 李水清. 暨南大学, 2019(12)
- [2]抚黔时期林绍年留学教育实践及影响研究[D]. 付佳.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4)
- [3]容闳“制器之器”工业理念研究[D]. 冀豪伟. 山西大学, 2019(01)
- [4]福建船政学堂的留学活动与清末北洋水师建设研究[D]. 李婵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丁日昌的仕宦生涯 ——兼论其与李鸿章的关系[D]. 桂雨维.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6]晚清幼童留美起讫因由及其影响刍论[J]. 李江伟.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7]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8]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十次留学潮[J]. 姚蜀平. 科学文化评论, 2015(02)
- [9]陈兰彬出使美国的个人功过和历史意义——兼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潮流南移广东的原因及其启示[J]. 周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 [10]从丁日昌身上看中国早期洋务运动者传统与改革并举的矛盾一面[J]. 林秀花. 文教资料,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