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研究进展

房颤研究进展

一、心房颤动研究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邱亚林,李丽[1](2021)在《急性肺栓塞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并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4例APE患者, 记录患者AF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 询问并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 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APE患者并发AF的影响因素。结果 124例APE患者中发生AF者23例, 发生率为18.55%;APE发生AF者高血压、糖尿病、血同型半胖氨酸(Hcy)水平、尿酸(UA)水平与未发生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E发生、未发生AF患者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 高血压、糖尿病、Hcy水平升高、UA水平升高是APE患者并发AF的影响因素(OR>1, P<0.05)。结论 APE患者并发AF受高血压、糖尿病、Hcy水平升高、UA水平升高影响。

孙小雯,陈明[2](2021)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概况及复律、消融、抗凝等治疗策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使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防治更加科学合理。

司雅静,牟艳鹏,胡安印,孟亮[3](2021)在《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呈现高发趋势,且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更显着地反映出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全天的血压变化情况和平均血压水平,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疾病,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总结了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

孙龙飞,徐风燕,安冬青[4](2021)在《仁冬汤对心房颤动病人血清炎性因子及心房结构重构和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仁冬汤对心房颤动病人心房结构重构和功能、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和(或)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仁冬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心房结构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和心房功能指标[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炎性因子(CRP、IL-6、TNF-α)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CRP、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两组LVEDD、LAD较治疗前降低,LAAEF较治疗前增加,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单项症状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P<0.05)。结论仁冬汤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病人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抑制心房结构重构,改善心房功能。

崔芳新[5](2021)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阵发性房颤(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及白介素(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变化情况,用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情况,并进一步认识血清炎性因子在房颤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中医中药对血清炎性因子的改善是否存在一定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病人70例均来自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西医明确诊断为阵发性房颤,中医符合心悸肾虚血瘀型患者,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符合入组条件。将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qd,po)、华法林纳片(2.5mg,qd,po),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丸加减(200ml,bid,po),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两组均临床观察8周,并对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服药期间房颤平均发作次数(次/月)、每次房颤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小时/次)、心室率的变化、服药前后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及服药前后AFEQT评分等临床试验数据的变化进行比较,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受试者服药期间房颤发作情况(房颤平均发作次数(次/月)、每次房颤发作时平均持续时间(小时/次)):两组患者服药期间房颤平均发作次数(次/月)、每次房颤发作时平均持续时间(小时/次))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经统计学分析,第4周、第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第8周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受试者服药期间心室率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心室率整体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经统计学分析,第4周、第6周、第8周,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第8周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受试者用药前后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经过临床观察及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清IL-6、TNF-α均有所降低,两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受试者用药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变情况:中医症候积分表目的是将中医症候变化进行客观的表述。经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可发现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中医症候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受试者服药前后AFEQT评分比较:AFEQT评分主要反应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经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可发现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FEQT评分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阵发性房颤(肾虚血瘀型)能够明显的降低房颤发作次数、缩短房颤发作时间及降低心室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而降低心室重构的严重程度,改善预后,安全性高,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为中医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提供了有利的临床依据。

张瑶[6](2021)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房颤合并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减对治疗肾虚血瘀型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探析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心房颤动合并有慢性心力衰竭(肾虚血瘀型)患者共110例。全部患者均来源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以及住院病房)。通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房颤及慢性心衰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方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8周后,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记录患者心功能分级、检查数据、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变化情况。将所有数据记录后,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记录数据的统计学结果并分析其所代表的临床意义。结果:治疗前统计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等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认为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再次观察两组患者的静息心室率、BNP、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发现两组均有改善。其中,加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方的试验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脑卒中、急性心衰等危险事件,试验安全性良好。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西医标准治疗可明显改善肾虚血瘀型房颤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患者静息心室率和中医证候积分。由此可见,只要辩证准确,桂枝茯苓丸加减方是治疗房颤及慢性心衰的可用方剂之一。

蒋之林[7](2021)在《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一般信息、证候要素、中医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性分析;使用SPSS 23.0对患者一般资料、临床体征、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将患者首次服用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中药采用频次、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1.共纳入217例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22例,男女比例1:1.28,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91者岁,年龄≥75岁者最多,占总人数的54.4%,其次为65~74岁者,占总人数的28.6%;吸烟患者52例,占总人数的24.0%,饮酒患者42例,占总人数的19.4%;高血压病程以5~14年者最多,占总人数的30.4%,其次为15~24年者,占总人数的23.5%,平均病程18.3±13.4年;而房颤病程较短,平均病程为5.3±7.5年,大多数患者病程<5年,占总人数的63.1%。高血压分级和房颤类型方面以高血压3级和阵发性房颤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6.2%和63.1%。常见的合并病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脂血症(184,84.8%),动脉硬化(164,75.6%),冠心病(114,66.4%),脑梗死(107,49.3%),心功能不全(85,39.2%),糖尿病(83,38.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3,38.2%)等。2.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症状以心悸(173,79.7%)、胸闷(134,61.8%)、失眠(113,52.1%)、头晕(90,41.5%)、乏力(84,38.7%)、口干(70,32.3%)、气短(56,25.8%)等为主,涉及舌象10种,苔象10种,脉象12种。3.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130,59.9%)、阴虚(120,55.3%)、痰浊(117,53.9%)、血瘀(104,53.9%)、阳虚(33,15.2%)、水饮(32,14.7%)火热(30,13.8%),而气滞、血虚、湿邪、阳亢少见;证素组合中两证素组合最多(78.35.9%),其次为三证素组合(75,34.6%)和四证素组合(53,22.4%),最常见的证素组合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其次为气虚+阴虚。4.证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阳虚证出现频率越高(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气虚证比例高于非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而非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水饮证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气虚证较无气虚证、水饮证较无水饮证患者左心房内径大(P<0.05);水饮证和血瘀证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148和0.143,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水饮与HAS-BLED评分相关系数为0.179,P<0.05,有统计学意义。5.广安门医院心内科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常用药物有甘草、茯苓、桂枝、半夏、白术、麦冬、党参、牡蛎、黄芪等;对使用频次≥20的药物功效进行了分类,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理气药、清热药、滋阴药、安神药等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归经以脾经和心经为主;将支持度设为30,置信度设为0.8,得到高频药物组合56组和发现9条药物关联规则,核心处方为甘草、桂枝、茯苓、白术、龙骨、牡蛎、半夏、陈皮、麦冬、党参和五味子;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基于熵聚类方法,得到6首新处方:①竹茹—陈皮—半夏—五味子、②葶苈子紫苏子桑白皮降香砂仁莱菔子、③杏仁紫菀款冬花麻黄石膏、④钩藤桑寄生杜仲石决明、⑤佛手鸡血藤车前草麦芽、⑥牡蛎龙骨桂枝僵蚕蝉蜕。结论:1.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素分布以气虚、阴虚、痰浊和血瘀常见,其次为水饮、火热、气滞、血虚等。2.阳虚证多分布在高年龄患者中;气虚证多分布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而有水饮证多分布在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气虚、水饮证患者左心房较大;水饮、血瘀证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且水饮证患者出血风险也较高。3.广安门医院心内科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以补气滋阴、祛痰化瘀、理气清热安神为主;核心处方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龙骨、牡蛎、半夏、陈皮、麦冬、党参和五味子;基于熵聚类方法得到了6首新处方,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王哲[8](2020)在《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房颤动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致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中药治疗心房颤动体现出独特的临床优势,因此寻找有效中药,发挥中药治疗房颤的临床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讨中药治疗房颤的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房颤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由文献综述和研究部分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本部分内容对心房颤动的中、西医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房颤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存在诸多假说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解释。西医对于房颤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恢复窦性心律、降低心室率、防治血栓栓塞、治疗原发病等是目前西医治疗的重要任务。中医医家对房颤发病机制认识不一,临床应用的治疗措施具有多样性,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应用经方、经验方、中成药、针灸等治疗房颤疗效明确。第二部分研究部分研究一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再评价目的对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探讨相关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及证据等级可靠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等多个数据库,获得中药治疗房颤的系统评价。分别使用AMASTAR2工具、PRISMA声明和GRADE方法对纳入的系统评价进行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及结局指标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篇系统评价,根据PRISMA条目进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的系统评价整体报告质量偏低,标题、理论基础、单个研究结果等条目报告较完全;方案和注册及资金支持等条目报告缺陷较为严重;其中4篇系统评价条目报告较完整完全,14篇系统评价信息报告存在一定缺陷,3篇系统评价条目信息报告有严重缺陷。使用AMSTAR2工具对纳入系统评价进行方法学评价,报告较完整(评价结果为Y和PY≥70%)的条目为:条目1、条目3、条目4、条目5、条目6、条目8、条目9、条目15,其余条目报告完整性较差,整体方法学质量偏低(1篇质量评价为低,20篇质量评价为极低)。对纳入的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GRADE证据质量等级评价,发现所有系统评价结局指标质量均较低,影响证据质量的主要降级因素为局限性。结论中药治疗房颤系统评价整体质量较低,报告质量及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主要结局指标证据等级质量低,规范性仍需提高。研究二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目的分析中药治疗房颤的现状,并筛选出治疗房颤的高频中药。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查询中药治疗房颤相关研究文献,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从证型、研究类型、发表期刊、第一作者地区、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中药治疗房颤的研究现状并筛选中药治疗房颤的高频中药。结果共纳入504项中药治疗房颤的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治疗房颤高频中药为:甘松、党参、麦冬、三七、琥珀、五味子、甘草、黄精、酸枣仁、丹参,常见证型以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心脉瘀阻为主。纳入文献中有9.1%发表在16种T1、T2级重点建设中医药科技期刊上,其他文献分别发表在165种学术期刊上,文献分布较为分散。第一作者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及东北地区,这些地区研究者对中药治疗房颤研究关注度较高。口服中药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少,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头晕、心律失常等,多数可自行缓解或在减轻药量后缓解。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目前中药治疗房颤方面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筛选出中药治疗房颤的高频中药前十味为甘松、党参、麦冬、三七、琥珀、五味子、甘草、黄精、酸枣仁、丹参。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高频中药治疗房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目的探索研究二中筛选出的高频中药潜在活性成分,预测高频中药治疗房颤的作用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研究二中获得的高频中药(甘松、党参、麦冬、三七、琥珀、五味子、甘草、黄精、酸枣仁、丹参)为关键词检索TCMSP和TCMID数据库,按照OB>30%,DL>0.18的条件筛选活性成分,并获得相关作用靶点。通过检索TTD、Drugbank、GeneCard、OMIM等数据库得到房颤疾病靶点。取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将获得的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于房颤的靶点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及重要中药成分。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基因功能及KEGG富集通路分析,筛选出P<0.01,FDR<0.05的GO条目及P<0.01的KEGG信号通路。结果通过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获得7个核心作用靶点(SCN5A、PTGS1、PTGS2、PPARG、ADRB2、ADRA1B、ADRA1A)及25个重要活性成分,重要活性成分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高频中药对房颤的作用涉及18个生物过程,8个分子功能以及2个细胞组分。高频中药主要通过作用于cGMP-PKG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对房颤进行调节。结论高频中药中包含金合欢素、黄芩素、甘草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频中药主要作用于SCN5A、PTGS1、PTGS2、PPARG、ADRB2、ADRA1B、ADRA1A等核心靶点起到治疗房颤作用,同时通过电信号传导及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对疾病进行调节,体现了中药治疗疾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9](2019)在《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的不适症状(烧心和反酸),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性疾病,可引起病人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报道,GERD除了损害食管组织,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增加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而且显着增加死亡率。然而,胃食管反流病诱导心房颤动的机制仍未研究清楚。炎症反应(inflammation)被认为是心房颤动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基于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心房颤动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假设:GERD的胃内容物、胃酸反流导致食管局部炎症,局部炎症浸透食管全层,或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导致心房炎症水平增加,从而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本课题临床纳入GERD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胃镜下取食管粘膜组织检测局部炎症水平,同时静脉血检测全身炎症水平,明确GERD所诱导的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诊断标准我们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50例患者,设其中25例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AF组,25例即有胃食管反流病,又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F组。同期完成体检的15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每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BMI等)进行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均行GERD问卷调查、24h动态心电图、24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并内镜下留取食管齿状线(胃食管连接处)上3cm处的局部黏膜作为组织标本,之后进一步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分析食管粘膜组织炎症程度、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的检测浓度。结果:(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GERD问卷调查评分、上消化道内镜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为GERD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AF组)、胃食管反流病不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非AF组)和对照(control)组。对照组为15例,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2.29±4.61岁。非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6例(64.0%),女性9例(36.0%),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为38.86±11.33岁。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男女比例为2.57:1,平均年龄为43.57±10.81岁。平均年龄在AF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患者中2例(8.0%)为合并高血压,3例(12.0%)为合并高血脂,2例(8.0%)为合并2型糖尿病;而AF组患者中3例(12.0%)为合并高血压,4例(16.0%)为合并高血脂,3例(12.0%)为合并2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各组GERD问卷调查评分,非AF组和AF组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F组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等评分范围均明显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24h pH监测比较显示,AF组弱酸反流(4<pH<7)次数、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流总次数和食管近端弱酸反流(%)AF组患者略高于非AF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和AF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eagel sphincter,LES)长度、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上段括约肌(upper esopheagel sphincter,UES)静息压、UES残余压,收缩前沿速度(contractile front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intra bolus pressure,IBP)和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通过食道高分辨率(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检查分析,得出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下发现对照(control)组全段食管组织光滑,粘膜完整,未发现糜烂性病变。非AF(non AF)组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充血以及糜烂性病变。而AF组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光镜下进一步观察显示,AF组食管黏膜组织可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现象、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非AF组可见食管组织存在中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对照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完整无缺,无发现水肿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三组组织炎症(损伤)评分分析显示,非AF组和AF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AF组炎症评分达到高峰,并显着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食管粘膜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行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等的免疫组化实验,镜下(×400倍)观察发现IL-6、IL-8、IL-1β及TNF-α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层,粘膜及粘膜下层。而AF组以上炎症指标的表达几乎覆盖全层食管黏膜上,表示严重的组织炎症性改变。RT-PCR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上升,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AF组比较,AF组显着上升以上指标的组织mRNA的转录水平(P<0.01)。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常规处理后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如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血液中的释放浓度,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增高,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组显着升高其炎症因子的表达,而与非A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AF组患者酸反流指标如酸反流(pH≤4)次数、弱酸反流(4<pH<7)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提示酸反流严重程度与AF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发现AF组内镜下出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损伤: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AF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本研究初步得出了“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房颤”相关理论。同时说明GERD合并AF的情况下,严重酸反流是客观存在的。GERD与AF有一定的相关关系,GERD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被共认为是GERD食道外症状之一。严重食管反酸导致的局部炎症可能参与AF发病机制,而食管与心房解剖毗邻,GERD患者的食管炎症程度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影响到心房,GERD还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AF的发生与发展。

叶娟[10](2019)在《维生素D缺乏与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不仅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而且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心病的重要外科治疗手段,利用自身血管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和主动脉之间建立旁路,引导主动脉血液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到达狭窄部位远端,从而恢复心肌血供。在CABG术后并发症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多数研究表明CABG术后心房颤动是一种良性、短暂性、自限性的并发症,但也有研究认为术后房颤是手术后众多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维生素D缺乏易导致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其可能机制主要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化,其他还包括炎性反应增强、氧化应激增强、术前肾上腺素类药物的使用、术中对心肌的牵拉及切割及体外循环、术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激活、左心室功能减退导致心房压力升高等。有研究报道了维生素D缺乏与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Gode等对接受CABG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着低于未发生心房颤动患者,提示血清25-OHD水平可能是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但Shadvar等报道CABG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组血清25-OHD水平与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组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803)。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与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文献较少,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亦不长,补充维生素D的剂型和剂量也未达成共识。Cerit等在CABG手术前给患者补充维生素D,其中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例数明显减少(P=0.02)。但仍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长时间的临床试验研究,为维生素D在临床的拓展应用提供依据。

二、心房颤动研究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房颤动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概况
2 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策略
    2.1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
    2.2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消融
    2.3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3 存在问题

(3)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相互作用机制
    1.1 心房肌电重构及结构重构
    1.2 ANS功能障碍
    1.3 RAAS
2 动态血压监测
    2.1 动态血压监测的认识
    2.2 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2.2.1 各种类型高血压的诊断
        2.2.2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辅助诊断
3 小结与展望

(4)仁冬汤对心房颤动病人血清炎性因子及心房结构重构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炎性因子
        1.3.2 心房结构及功能指标
        1.3.3 中医单项症状分级量化评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 讨 论

(5)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1.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 2.房颤特异生活质量评估表(AFEQT)调查问卷
表 3.患者入组情况及检查化验登记表
山西中医药大学参与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致谢
个人简历

(6)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房颤合并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危险因素
        3. 病理生理机制
        4. 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
        5.小结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3. 中医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认识与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临床病历资料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4. 病例筛选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2. 临床体征
        3. 证素分布规律
        4. 中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用药规律分析
        5. 讨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1 心房颤动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前言
    研究一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二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高频中药治疗房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氧化应激产生在GERD合并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维生素D缺乏与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维生素D与维生素D受体
2 维生素D缺乏
3 CABG术后心房颤动
4 维生素D缺乏与CABG术后心房颤动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心房颤动研究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肺栓塞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 邱亚林,李丽. 中国实用医刊, 2021(24)
  • [2]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 孙小雯,陈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22)
  • [3]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意义的探讨[J]. 司雅静,牟艳鹏,胡安印,孟亮.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06)
  • [4]仁冬汤对心房颤动病人血清炎性因子及心房结构重构和功能的影响[J]. 孙龙飞,徐风燕,安冬青.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6)
  • [5]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研究[D]. 崔芳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房颤合并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D]. 张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 蒋之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8]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D].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10]维生素D缺乏与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D]. 叶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房颤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