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余震序列精确定位及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忠,贾昊东[1](2017)在《2013年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文中提出采用Hyposat定位方法对2013年4月22日17时11分发生的内蒙古通辽(122.4°E,42.9°N)5.3级地震及其周边区域以往地震进行初步定位,再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二次精确定位,从而得到该地区1976年以来小震较为精确的震源深度以及震中位置。利用得到的定位结果反演了主震的震源断层面参数;同时利用cap方法计算通辽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震源断层参数推断该地区地壳应力场及地质构造。结果显示,2013年通辽科左后旗地震,与养畜牧隐伏断裂活动有关。
韩晓明,张帆,张晖,王树波,赵星,李娟,刘永梅[2](2016)在《河套地震带Pg波速度过渡区的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幂律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基于Pg波速度反演和地震重新定位,运用单键群算法对Pg波速度过渡带的地震空间相关长度进行了幂律拟合分析.Pg波速度反演结果表明,其速度的横向变化表现出构造相依的特征,速度高低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并在包头—西山嘴凸起和岱海凹陷两个区域形成Pg波速度过渡带.利用重新定位的地震数据计算了这两个速度过渡区的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结果显示其幂律拟合曲线均呈一定的增长趋势,表明2008年以来两个Pg波速度过渡区域的应力作用不断集聚、增强,断层有逐步进入协同化阶段的可能,加之速度过渡带通常是地壳运动强烈区域,未来将成为孕育中强地震的有利场所.在有效控制定位误差的条件下,重新定位可以明显减小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离散形态,提高计算精度.
章龙胜[3](2016)在《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发震构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宜-廉江断裂带是广东西部一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带,本文所指的西南段即为新安镇以南的南小段,该断裂带走向40°70°,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为60°75°,表现为正断或逆断的性质。在该断裂带附近发生过61/2级地震和6级地震。这两次中强地震是否具有相应的发震构造及其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有多大?这是附近开展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的活动性。该研究不仅对工程选址、地震区划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应用价值,也对深化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首先通过两排、十四个钻孔和编录,揭示了九洲江平原第四纪地层发育特征;其次,通过地质调查及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揭示了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具有分段特征;最后,基于小地震重新定位震源深度数据和相对活动性分段,从构造演化角度建立了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震级评估概念模型,并结合历史地震核查资料评估未来最大潜在地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九洲江冲积平原第四系划分与沉积环境(1)基于16个电子自旋共振样品和3个14C样品的年代测定,给出了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分层年代。通过27个孢粉样品分析,初步获得了第四纪发育特征,为进一步开展九洲江平原地区第四系研究以及东南沿海盆地地层对比提供了资料与数据。(2)南、北两排钻孔中的淤泥质黏土孢粉组合分析表明,南、北两排钻孔中的淤泥质黏土均为沼泽或湖相成因,为相对温暖的玉木冰期间冰阶(3050 ka)的产物,与雷州半岛北部发现的这一气候变化具有相似性,对东南沿海古气候对比研究有参考价值。(3)钻孔中更新世中晚期与晚更新世中晚期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与雷州半岛及广西、广东交界的沿海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一次相对短暂的准剥夷作用过程具有一致性。2.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1)西支断裂在廉江城北断裂剖面处显示有断层泥,结合测年数据,显示中更新世早期(576ka)有过地表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东支断裂自沙井以南的基岩区段落在沙井剖面发育有断层泥,测年结果表明,该段落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348ka),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横山-田头仔一带断裂带隐伏于第四系,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田头仔村剖面P2)到中更新世早期(横山镇剖面P1)。依据观测资料及断裂几何形态,并考虑相对活动性分段保守给出了分段的长度分别为21km,24km和25km。(2)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隐伏断裂断错了第四系下部地层。由横山镇钻孔联合剖面推断,断裂在中更新世早期时段内的正倾滑速率为0.1mm/a。由田头仔村钻孔联合剖面推断,断裂在早更新世中-晚期时段内的正倾滑速率为0.013mm/a。3.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发震构造判别(1)基于小地震重新定位震源深度数据和相对活动性分段,从构造演化角度建立了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震级评估概念模型。(2)综合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震级评估概念模型及历史地震核查资料评估未来最大潜在地震评为6.5级。
董丞妍,罗明良,张斌[4](2014)在《四川芦山余震序列空间格局分析》文中提出以芦山3级以上余震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等方法对余震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点格局的最邻近指数为0.72,偏离随机分布,暗示余震分布具有一定聚集性:芦山、宝兴、天全是余震分布的中心区域,占总余震的87%,高震级余震也多发于此;2.距离关联维分析表明,余震在2.510.5km、1722km区间内关联程度显着;3235.5km、3640km区间也存在关联特征,该结果与地震烈度区长短半轴、地震破裂面长度较为吻合。研究探索了余震空间点格局,对分析、判断余震特征和灾害预防具有借鉴意义。
王健[5](2013)在《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省林甸县发生了5.1级破坏性地震,给油田生产和市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大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开展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所选课题是大庆市第一个面向天然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方面的课题,旨在于通过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来科学合理地实施深部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论文开展了林甸地震、乾安地震及开原-赤峰断裂两侧31个地震序列对比分析,得出地震序列活动特征为主余型地震序列,起始地震为主震,余震数量少。分析了本区主压应力轴分布优势方向,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北东45°,主张应力轴优势方向为北西30°,二者近似正交,显示出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主应力场优势方向为北东东方向。结合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地质构造、基本地球物理场,通过对松辽盆地盖层和深部结构重新处理和松深Ⅳ、Ⅵ大剖面解释,及对松辽盆地北部三维地震和二维地震工区进行解释,确定林甸地震发震构造为大安-德都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与滨洲断裂的交汇处。在地震剖面上,深大断裂常常表现为由多条断裂构成的断裂带,从穿越震源区的松深Ⅵ地震解释剖面上可以看出,滨洲断裂也是由多条断裂构成,通过林甸地震震中在滨洲断裂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确定出发震构造位于6.432s处。采用重、磁、电、震以及钻孔资料并结合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震学研究成果,采用分段式固定Vo、拟合β时深转换方法,求取林甸地震震源深度为13.84km。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滨洲断裂在松辽盆地形成过程中,一直都在持续活动,造成了松辽盆地在滨洲壳断裂两侧沉降上的差异;北西向断裂的走滑性使得滨洲断裂更易成为发震构造;历史上本区域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北西向构造。依上判断林甸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滨洲断裂的可能性大。2.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准周期为20年。3.深部区域重力研究成果表明,松辽盆地是一均衡稳定的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地壳内部的不均一性引起的局部应力变化是引起大庆地震的主要原因。4.地壳内的滑脱层(低速带高导层)顶面及其附近是地震产生的主要部位,深度在10-17km。5.林甸地震的内因是由拆离面、地温异常、断裂及岩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外因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产生的。
李晓杰[6](2011)在《强震人员损失评估模型研究与动态评估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强震损失快速评估为震后实施科学救援及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地震应急工作要求快速评估结果具有可靠的精度和良好的时效性;但由于震后短时间内灾情信息的不完备性(强震巨灾通常造成通讯及交通中断等),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往往与实际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需要对灾情进行实时跟踪,并有效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灾情反馈信息对损失评估结果进行动态修正。本文以实现强震损失动态评估为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回顾实现地震人员损失快速评估的通用方法,选用回归模型建立区域适用的强震人员损失评估模型;二、考虑到经验回归烈度衰减圆或椭圆、模型与实际强震烈度分布的差异,本文总结了能够对地震影响场进行合理修正的各种方法和技术;三、基于以上修正或确定地震影响场的各种方法及建立的人员损失回归模型,本文对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进行设计;考虑到地震应急阶段群众对灾情信息的需求,本文还设计了基于上述动态评估系统产出结果的灾情发布和灾情信息反馈收集系统。首先,本文简单回顾了研究者对地震人员损失预测的研究工作。考虑到USGS PAGER系统中人员损失经验回归模型简洁高效的特点,本文根据此模型,利用发生在1970~2008年间的128条地震现场调查灾害记录建立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适用的地震人员损失预测模型。在震例数据收集及处理过程中,本文利用人口密度栅格数据与烈度区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统计各烈度区内人口,提高了建模数据精度。然后,利用发生在1980~2007年间的234条地震损失记录建立了地震人员重伤数与地震人员死亡数的回归关系。最后,利用统计参量对人员死亡率模型拟合效果进行了定性定量检验(残差正态性,残差范围及同量级概率等);并利用模型对2008年四川汶川及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的人员损失进行估计,得到了与实际人员损失相接近的评估结果。本文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修正和确定地震影响场的各种可能方法;本文将这些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灾情实际记录方法,另一类是基于统计回归关系的统计方法。实际记录方法包括ShakeMap仪器烈度、有限断层破裂反演、余震序列、同震位移、遥感影像及地震现场灾情反馈;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利用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断层破裂端部烈度与极震区烈度,震级与极震区烈度,烈度区间长短轴比例等统计关系确定地震影响场的方法。本文整理了USGS发布的2004~2010年我国境内42个震例ShakeMap矢量图;通过查阅文献对这42个震例进行逐个分析,其中具有震后调查烈度的有7个震例;本文将这7个震例的调查烈度图与ShakeMap烈度在统一坐标下进行定性及定量对比;分析认为USGS发布的ShakeMap烈度分布图在强震时与调查烈度分布差异明显,但在宏观震中定位、破裂方向性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收集整理了文献中5个震例的有限断层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及现场调查烈度;通过对两者的几何参量定性定量对比认为,有限断层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在定位宏观震中,确定极震区衰减方向及极震区几何尺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后,本文回顾了研究者对强余震的相关研究,并总结了研究者利用同震位移及遥感影像确定烈度分布的研究成果。在利用现场灾情反馈信息方面,本文提出利用“12322”短信灾情反馈代码进行Kriging插值生成灾情代码等值线的方法;本文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后得到的74条短信反馈信息代码实现了Kriging插值,生成了汶川地震灾情代码等值线图。这为获取和利用灾情信息提供了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了利用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地表破裂断层端部烈度与震中烈度,震级与震中烈度等统计关系估计地震影响场,本文对川滇地区(北纬N 270~340,东经E 990~1060范围),极震区烈度Ⅷ度以上,27个震例的烈度图的长短轴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烈度区内长短轴比值的离散性较大,而烈度之间的长轴比值、短轴比值离散性较小。因而,本文利用烈度区间长轴比值、短轴比值及相关统计关系建立了确定地震影响场的统计方法。利用此方法,本文对2008年汶川地震烈度分布进行了初步估计;结果表明,在高烈度区(Ⅷ度以上)估计效果较好,在低烈度区估计值有较大偏离。最后,本文介绍了GIS技术及其在地震损失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基于本文建立的强震人员损失回归预测模型及地震影响场动态修正方法,本文对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此外,还对灾情发布及灾情反馈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本文通过在VS.net 2008平台上引用ArcGIS Engine等相关组件编程实现了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的部分核心功能。
杜龙,周本刚,王明明[7](2009)在《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发震构造》文中提出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在大兴安岭地区显得较为突出,为该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震级地震,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一地区地震构造背景的认识。地震发生后,相关考察报告与研究文献对于其发震构造的认识存在分歧。本项研究基于对该地震相关的地震学资料的收集,结合震区及邻区的航卫片判读,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了NW向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的存在。初步认定该断裂长度为60km,其中,该断裂西北段即水泉子沟-西山湾段的活动时代相对较新,断错地层年代为距今498±49ka,断层泥ESR样品的测试年龄为距今325±32ka。综合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害分布特征以及余震序列等研究结果,推断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为该地震的发震断裂。
韦生吉[8](2009)在《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确确定中小地震机制解、深度、位置和强震有限断层破裂运动学过程既是震源物理的核心研究内容,也是地震应急救灾的基础。而地震波形包含了震源和地球结构两部分信息,理论上只有地球介质结构足够清楚后和在足够台站分布的情形下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震源参数。但是世界上只有少数地区有足够的台站和可靠的三维模型,因此有必要发展较稀疏台网覆盖、三维速度结构不清楚情形下震源参数准确获取的方法。针对此情形,本文验证、发展了对三维结构依赖性不高的Cut And Paste(CAP)基于波形反演震源参数的方法:(1)验证了在稀疏台网情况下机制解反演的可靠性,并给出适用于少数台站确定机制解和震源质心位置的南加州层析成像模型;(2)用多个一维或二维模型近似不同方位上的三维结构;(3)基于CAPloc方法,利用背景噪声确定面波格林函数,实现少数台站高精度地震定位;(4)改进CAP,发展出适用于远震体波反演机制解的CAPtele方法,并验证地幔衰减t*、时源函数长度、数据类型等因素对反演的影响(5)发展了近震波形和远震体波联合反演的CAPjoint方法;(6)分析了地幔衰减t*、断层倾角、破裂速度、最大破裂深度等参数对远震体波确定有限断层破裂过程的影响。在本文的第一、二章中我们回顾了震源参数反演方法的发展,并详细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反演方法。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 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高频(0.7~2.0Hz)理论地震图和观测记录的方法进一步精确确定震源深度并验证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得出此次地震矩震级为5.2,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315°/64°/19°,节面Ⅱ:216°/74°/152°,震源深度为25±2km,已深达下地壳。我们初步讨论了这样的发震深度所对应的可能发震机理和岩石物理特征,认为赤峰地区的下地壳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本文第四章中我们对新近发展的CAPloc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即在稀疏台网的条件下得到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利用整个TriNet(南加州地震台网)数据反演得到的机制解进行对比,分析了单台和双台反演的稳定行和可靠性。CAPloc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地震图分成面波和Pnl波两部分,并分别对其进行拟合。拟合时所需要的格林函数可以从事先算好的格林函数库里直接提取,极大地提高了反演速度,非常适合在应急地震学中的应用。由于在反演过程中对Pnl和面波分别进行拟合,允许两者有不同的时移。在精确地震定位和准确机制解的条件下,我们将TriNet记录到的120个地震相对于一维模型的时移用于面波层析成像反演,得到了南加州地区的一个面波层析成像模型。我们从该模型上切割出一系列二维剖面上计算出理论地震,并与一维模型计算的理论地震图进行比较,发现在绝大多数的基岩台上,两者的低频面波波形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面波的到时。与此同时,基岩台上记录到的实际地震波形可以很好地用一维模型来拟合。运用该模型,我们通过网格搜索的方法同时确定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的质心位置。本章我们还测试了单台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所用的是从1960年开始便有记录的PAS和(或)GSC台,并将结果和用TriNet数据得到的机制解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单台法可以得到的机制解约占台网机制解总数的80%,当同时使用两个台站的时候,得到的机制解更为准确可靠。与此同时,除了在一些复杂的路径上的地震,如经过盆地和山脊,CAPloc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格林函数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传统的地震——台站波形拟合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同一块大陆上两个台站的噪音记录做互相关。传统方法可以在宽频带的范围内获得格林函数,但是需要分离震源过程和三维结构造成的影响。新近发展的一些方法可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困难,例如:back-projection,adjoint方法等。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Cut-And-Paste(CAP)技术,这种方法允许理论地震图和实际地震图之间存在时移来对齐地震图,降低了反演对结构的敏感性,进而可以更好地获得震源的信息。这些相对于某一模型的时移一旦获得,就可以用于生成一个面波走时时移地图。同时,我们还将CAP方法运用至基于三维模型计算的理论地震数据上,获取了三维模型和一维模型计算的低频面波走时的差别。与其相对的,我们还利用环境噪音互相关的方法获取了面波的格林函数。该方法不存在这种震源信息未知的问题,因为两个台站的位置都是精确知道的,因此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构信息是独立于所谓的震源,完全是对结构的反映。在第四章中我们以2008/07/29发生的Chino Hills地震为例,研究这三种方法在获取震源位置和机制解上的应用。我们的目的在于在近实时地获取地震的质心位置以及震源机制解。在本文的第六章,我们对2007年6月2日云南宁洱Mw6.1级地震进行了震源参数反演的研究,首先使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4个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出,Mw=6.0,深度5km,节面Ⅰ:断层走向150°、倾角75°,滑动角140°;节面Ⅱ:断层走向252°、倾角52°、滑动角40°。同时,利用远震27组P/SH波记录,对我们发展的CAPtele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以确定出使用远震体波反演宁洱地震的适当参数,得出:P波衰减因子tp*=1,tsh*/tp*=5,最佳时源函数长度为3.5s,以这些参数为基础,利用速度记录获得的机制解为:节面Ⅰ:155°/59°/147°,节面Ⅱ:258°/70°/33°,Mw=6.2,震源深度2km;利用远震位移记录获得的机制解为:节面Ⅰ:146°/49°/134°,节面Ⅱ:259°/66°/46°,Mw=6.26,深度2km。和近震方法确定的解不同,远震体波反演在5km深度上存在另一个局部极小值解,为进一步确定机制解和深度,我们综合利用近震和远震记录,使用CAPjoint方法联合反演所获得的解为:节面Ⅰ:149°/65°/151°,节面Ⅱ;254°/60°/29°,Mw=6.1,深度为6km。最后,我们使用远震体波记录在联合反演得到的两个节面上进行了震源有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确认了地震发生的实际断层面为:走向149°,倾角65°,和地震的烈度分布相吻合,但实际的地震破裂过程还需要更细致的研究。在第七章中,我们利用远震P和SH波反演得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Mw=7.9)的一系列有限破裂模型。使用的是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模拟退火非线性反演方法,我们将主断层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子断层,在反演时同时确定每个子断层上的滑移量、滑动角、上升时间(rise time)以及平均破裂速度。我们首先根据一个假定的破裂模型生成理论地震图,将该理论地震数据作为输入进行反演,对该有限破裂反演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以验证反演对断层倾角、平均破裂速度、最大破裂深度等参数的敏感性。然后我们采用4个不同倾角的断层面来对汶川地震记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若对只在一个断层面上模拟该地震,30°倾角是个较为合适的值。反演的结果还表明,此次地震有两个主要的能量释放区域,并且主断层面存在倾角变化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对伊朗2005年2月22日Zarand地震进行了一系列震源有限破裂反演。首先我们结合InSAR和地表破裂观测资料约束了地震的平均破裂速度;其次用网格搜索的方法,初步确定出最佳的震中位置位于距断层东侧约5km、深10km处。我们还测试了tp*,tsh*对矩震级的影响以及增加SH波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得出:当tp*从1.0减小至0.7时,对应的矩震级从6.5越小至6.4;同时使用P和SH波约束更全面,更有利于获取正确的破裂模型.所有的反演结果均显示,Zarand地震的发震断层存在2个或3个“凹凸体”,其中最主要的“凹凸体”位于震中的东侧,深度约为9km。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结合GPS,InSAR测地学以及强震等数据,来对强震、尤其是M6.0~6.5级地震的破裂过程做更细致的研究。
韦生吉,倪四道,崇加军,郑勇,陈颙[9](2009)在《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观测记录的方法进一步精确确定震源深度并验证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得出此次地震矩震级为5.2,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315°/64°/19°,节面II:216°/74°/152°,震源深度为25±2km,已深达下地壳.本文初步讨论了这样的发震深度所对应的可能发震机理和岩石物理特征,认为赤峰地区的下地壳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
杜龙[10](2008)在《2003年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文中认为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属于弱地震活动区,对于该区中强地震的地震构造研究以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震构造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局部地段属于研究空白区。但是,本区存在一些中强地震及小地震活动,仅以区域南部为例,无论在大兴安岭还是在西部二连盆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频次较高,历史上5级以上的地震就达11次。尤其是,本区2003年8月16日和2004年3月24日先后发生了两次5.9级地震,为该地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震级,这两次地震的发生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一地区地震构造背景的认识,反映在震中区位于现有潜在震源区以外,所以,研究该地区的地震构造及潜在震源区划分问题,具有必要性及迫切性。本研究对于深化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发震构造的认识具有科学意义,对该地区潜在震源区合理划分,进而提高本区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具有实际价值。本研究在对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收集目前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资料基础上,分析该区现有中强地震震例的地震构造特征,系统总结该地区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提出该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依据,并对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的潜在震源区作了重新划分。通过对研究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的分析,认为新构造期以来该区的构造运动以隆升为主,但在隆升背景下存在差异性活动的特点,该区的构造地貌分界线和新构造的主体构造线方向均为北东方向。而这一地区的发震构造除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外,还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该区有相当数量的第四纪火山分布;断裂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在大兴安岭地区显得颇为凸出,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震级,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一地区地震构造背景的认识,研究基于对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相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收集,结合震区及周边地区的航卫片解译,对整个震区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了北西向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的存在,初步得出该断裂的长度为60km,该断裂分为北西西向的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与北西向的杨树林-天山口段,其中,水泉子沟-西山湾段的活动相对较新,断错中更新统,而据断层泥ESR样品的年龄测试,其最新活动时代为325±32ka,即Qp2中期;综合分析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害分布特征以及余震序列的研究结果,从而推测,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之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为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的发震断裂。NWW向的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为一SW倾的活动较弱的中更新世中期的活动断裂,为左旋正断。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以整体掀斜式抬升为特征,但抬升的幅度比较微弱,即不属于强烈活动的构造区。在这一总体背景下,出现局部的差异运动,西部出现呼伦湖—贝尔湖凹陷,东部出现斜坡带,中部发生隆起。其中,呼伦湖—贝尔湖凹陷的两侧是垂直差异运动较强烈的地段,继承性新构造运动形成现代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并在呼伦湖东、西两侧产生第四纪活动断裂。而对于中部扎兰屯—乌兰浩特隆起,在总体北东向带状隆起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组北西向的断裂,其中主要的有雅鲁河断裂、阿伦河断裂等,它们主要活动于早、中更新世,局部活动于晚更新世。伴随这些断裂活动,火山喷发作用也很烈,这种成群的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关系也较密切。东部的斜坡带是走向北东的活动较明显的构造带。基于大兴安岭隆起区主要以沿NW-SE一线具有差异性活动的特点,提出该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具体为:(1)在大兴安岭西部,跟北东-北东东向的盆地发育相关的断裂具有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如呼伦湖断陷盆地、乌拉盖盆地。(2)大兴安岭主脊及其东部斜坡带,主要依据NE向主干断裂的展布及与之交汇的NW向的断裂的活动性的差异来划分。(3)隆起区边缘的嫩江断裂,一直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特征,因此,其主要延续了以前的划分原则。
二、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余震序列精确定位及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余震序列精确定位及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2013年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的选取 |
2 Hyposat初步定位 |
3 双差精定位 |
4 CAP方法计算通辽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
5 利用现代小震和区域应力场确定大震断层面参数 |
6 结论与讨论 |
(2)河套地震带Pg波速度过渡区的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幂律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1.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
1.2 台网监测能力 |
2 Pg波速度反演成像 |
3 地震重定位 |
4 地震空间相关长度计算 |
5 讨论与结论 |
(3)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发震构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论文难点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
2.1 地质构造演化 |
2.2 新构造运动特征 |
2.2.1 构造地貌特征 |
2.2.2 晚新生代以来地层与岩浆岩发育特征 |
2.2.3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
2.3 主要断裂展布及其活动性 |
2.4 地震分布及其与断裂的关系 |
第三章 九洲江冲积平原第四系划分与沉积环境 |
3.1 断裂沿带第四系发育概况 |
3.2 钻孔揭示的第四系及时代 |
3.2.1 南部田头仔村钻探剖面岩性地层划分 |
3.2.2 九洲江冲积平原中南部横山镇地区岩性地层划分 |
3.2.3 孢粉分析 |
3.3 九洲江冲积平原第四系沉积环境 |
3.3.1 田头仔村钻孔地层揭示的第四系沉积环境 |
3.3.2 横山镇钻孔揭示的第四系沉积环境 |
3.3.3 淤泥质黏土的沉积环境 |
3.3.4 中更新世中晚期的沉积间断 |
3.4 小结 |
第四章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 |
4.1 基岩区断裂活动特征 |
4.1.1 西支断裂 |
4.1.2 东支断裂 |
4.2 覆盖区断裂活动特征 |
4.2.1 隐伏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 |
4.2.2 隐伏断裂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
4.3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分段 |
4.3.1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 |
4.3.2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分段方案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发震构造判别 |
5.1 发震构造的涵义及与其相关概念 |
5.1.1 鉴定发震构造的起始震级 |
5.1.2 鉴定发震构造的构造活动时段 |
5.1.3 发震构造的震级分档 |
5.2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原则与方法 |
5.2.1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研究现状 |
5.2.2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原则 |
5.2.3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方法 |
5.3 1605年廉江 6~1/2 级地震的核查 |
5.3.1 1605年7月 19日廉江地震震中位置的核查 |
5.3.2 1605年7月 19日廉江地震震级的核查 |
5.4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
5.4.1 断裂活动性演化、分段及最大震级评估概念模型 |
5.4.2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
5.5 小结 |
第六章 认识与讨论 |
6.1 主要认识与进展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四川芦山余震序列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和数据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实验数据 |
2 研究方法 |
2.1 最邻近指数 |
2.2 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 |
2.3 空间关联度 |
3 结果分析 |
3.1 余震点格局定性分析 |
3.2 空间关联度分析 |
(5)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发震构造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方法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震活动与林甸地震序列 |
2.1 区域地震资料 |
2.1.1 资料来源及概况 |
2.1.2 地震资料完整性及可靠性 |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
2.2.1 空间分布特征 |
2.2.2 时间分布特征 |
2.3 林甸地震序列活动 |
2.3.1 开原-赤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差异 |
2.3.2 林甸地震序列特征 |
第3章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3.1 震源机制解测定与资料收集 |
3.1.1 震源机制解测定方法 |
3.1.2 林甸地震震源机制解 |
3.1.3 大庆地区附近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
3.1.4 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浅源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
3.2 破坏性地震宏观破裂方向分析 |
3.3 活动断裂构造应力场分析 |
3.4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及主破坏方向评估预测 |
第4章 地质构造背景与地震烈度等震线确定发震构造 |
4.1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
4.1.1 松辽坳陷(Ⅲ1) |
4.1.2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槽地褶带(Ⅲ2) |
4.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 |
4.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4.2.2 区域航磁场特征 |
4.2.3 莫霍面深度及其轮廓特征 |
4.2.4 地球物理场与地震的关系 |
4.3 区域新构造运动 |
4.3.1 新构造运动概况 |
4.3.2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
4.3.3 新构造运动分区 |
4.3.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4.3.5 现代构造运动 |
4.4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 |
4.5 区域地震构造分析 |
4.5.1 松辽盆地地震构造 |
4.5.2 嫩江断裂构造 |
4.5.3 第二松花江地震构造 |
4.5.4 富裕明水--绥化地震构造 |
4.5.5 区域地震构造综合评价 |
4.6 依据等震线确定林甸地震发震构造 |
第5章 利用物探方法研究林甸地震发震构造 |
5.1 松辽盆地基底及深部反射结构 |
5.1.1 壳内反射界面(带) |
5.1.2 地壳内部反射结构 |
5.1.3 壳内控陷、控坳构造 |
5.2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和晚期断裂特征 |
5.2.1 基底断裂体系和拆离带 |
5.2.2 基底断裂分布及特征 |
5.2.3 基底断裂的形成和演化 |
5.2.4 松辽盆地基底的形成 |
5.2.5 松辽盆地北部晚期断裂特征 |
5.3 林甸地震发震构造地球物理特征 |
5.3.1 林甸发震构造的确定 |
5.3.2 滨洲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 |
5.3.3 北西向断裂的走滑性使得滨洲断裂更易成为发震构造 |
5.3.4 历史上本区域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北西向构造 |
5.4 松深Ⅳ、松深Ⅵ地质大剖面的时深转换 |
5.5 林甸地震震源深度的计算 |
5.6 林甸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
结论和认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强震人员损失评估模型研究与动态评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强震人员损失回归预测方法探讨 |
2.1 预测人员损失相关方法 |
2.1.1 基于建筑易损性分类清单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 |
2.1.2 基于历史震例数据的统计回归方法 |
2.2 利用PAGER 系统模型建立区域适用的人员损失评估模型 |
2.2.1 模型特点 |
2.2.2 模型设定及数据分析 |
2.2.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2.2.4 模型建立及其拟合效果 |
2.3 重伤人数估计 |
2.3.1 人员重伤数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
2.3.2 建立人员损失数与人员重伤数的统计回归关系 |
2.4 实际震例对模型检验 |
2.4.1 2008 年汶川M_s8.0 级地震人员损失评估 |
2.4.2 2005 年江西九江M_s5.7 地震损失评估 |
2.4.3 对评估结果的说明 |
2.5 本章内容总结及展望 |
第三章 强震地震影响场修正方法 |
3.1 确定地震影响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
3.1.1 宏观震中确定 |
3.1.2 烈度衰减 |
3.2 确定及修正地震影响场的可能方法 |
3.2.1 地震信息实际记录方法 |
3.2.2 基于历史震例的统计方法 |
3.2.3 利用上述统计关系估计地震影响场(以川滇地区为例) |
3.2.4 长短轴比率关系应用的推广 |
3.3 基于地震现场离散点灾情报告的地震灾情分布估计 |
3.3.1 Kriging 插值算法 |
3.3.2 “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平台 |
3.3.3 对汶川地震后的灾情信息代码进行Kriging 插值 |
3.4 本章内容总结 |
第四章 GIS 在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
4.1 GIS 在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
4.2 GIS 技术在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
4.2.1 组件技术及基于ArcObjects 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 |
4.2.2 WebGIS 技术 |
4.2.3 基于ESRI 公司ArcObjects 组件WebGIS 开发 |
4.2.4 空间数据库技术 |
4.3 本章内容总结 |
第五章 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及灾情发布系统设计 |
5.1 强震损失评估系统的需求分析 |
5.1.1 地震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的完善 |
5.1.2 系统功能设计目标 |
5.1.3 系统设计原则 |
5.1.4 系统用户的分级管理及架构选型 |
5.2 系统解决方案 |
5.2.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5.2.2 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5.2.3 地震灾情发布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5.2.4 系统数据库设计及建设 |
5.3 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开发与部分功能实现 |
5.3.1 经验性地震影响场生成 |
5.3.2 基于破裂长度统计关系估计地震影响场 |
5.3.3 基于“12322”短信平台灾情代码等值线生成 |
5.3.4 受灾人数按烈度区及按行政区统计 |
5.3.5 各烈度区死亡及重伤人数估算 |
5.3.6 灾情报告产出 |
5.4 本章内容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7)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发震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震地质背景 |
2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的活动性 |
2.1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存在的地质证据 |
2.1.1 水泉子沟剖面 |
2.1.2 乌兰哈达山剖面 |
2.1.3 杨树林剖面 |
2.1.4 三家村剖面 |
2.1.5 忠厚村剖面 |
2.2 断裂的活动特征 |
3 震源机制、宏观破坏与余震序列 |
3.1 震源机制 |
3.2 宏观破坏特征 |
3.3 余震序列 |
4 发震构造分析 |
(8)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1 理论地震图计算方法 |
1.2 中小型地震机制解研究 |
1.3 稀疏台站确定震源参数(波速结构对震源参数反演的影响) |
1.4 利用近震和远震数据联合反演震源机制解 |
1.5 强震有限破裂过程反演综述 第二章 获取震源运动学参数的方法 |
2.1 点源的矩张量表示 |
2.1.1 利用传播矩阵法计算层状介质模型的位移场 |
2.1.2 Harvard大学质心矩张量反演(CMT) |
2.1.3 近震全波场矩张量反演 |
2.1.4 CAP方法及其衍生方法反演震源双力偶机制解 |
2.2 中小地震有限破裂过程反演 |
2.3 强震有限破裂过程反演 第三章 2003/08/16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 |
3.2.2 远震P波理论地震图计算方法 |
3.3 资料准备 |
3.3.1 近震波形数据准备 |
3.3.2 远震波形数据准备 |
3.4 结果 |
3.4.1 源区速度模型 |
3.4.2 震源参数反演结果 |
3.4.3 远震P波震相确定震源深度 |
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稀疏台网震源机制解反演及南加州浅层地壳面波速度结构 |
4.1 引言 |
4.2 方法回顾 |
4.3 面波走时矫正地图 |
4.4 二维理论地震图对模型的验证 |
4.5 通过震源机制解反演来验证模型 |
4.6 双台站法反演完整的地震参数 |
4.7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面波走时矫正和震源质心位置快速确定 |
5.1 引言 |
5.2 环境地震噪声(Ambient Seismic Noise,ASN)方法获取面波格林函数 |
5.3 Chino Hills地震震源参数研究以及面波走时矫正比较 |
5.4 利用区域地震数据进行质心定位 |
5.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利用近震和远震宽频带数据联合反演2007/6/2云南地震 |
6.1 引言 |
6.1 研究方法 |
6.1.1 近震全波场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 |
6.1.2 远震体波反演震源机制解 |
6.1.3 有限破裂过程反演 |
6.2 数据准备 |
6.2.1 近震波形数据准备 |
6.2.2 远震波形数据准备 |
6.3 结果 |
6.3.1 CAP近震反演结果 |
6.3.2 CAPtele反演结果 |
6.3.3 CAPioint联合反演 |
6.3.4 震源有限破裂过程反演 |
6.4 结论和讨论 第七章 强震有限破裂过程反演测试及其在汶川地震和伊朗Zarand地震上的应用 |
7.1 引言 |
7.2 震源有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 |
7.3 震源参数的敏感性测试 |
7.3.1 断层倾角的敏感性测试 |
7.3.2 平均破裂速度敏感性测试 |
7.3.3 最大破裂深度敏感性测试 |
7.4 汶川地震有限破裂模型反演 |
7.5 伊朗Zarand地震有限破裂过程反演 |
7.6 结论和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9)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论文提纲范文)
1 |
引 |
言 2 |
研究方法 2.1 |
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 2.2 |
远震P波理论地震图计算 3 |
资料准备 3.1 |
近震波形数据准备 3.2 |
远震波形数据准备 4 |
结 |
果 4.1 |
源区速度模型 4.2 |
震源参数反演结果 4.3 |
远震P波震相确定震源深度 5 |
结论与讨论 |
(10)2003年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大兴安岭隆起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特征 |
2.1 构造活动背景 |
2.2 主要断裂活动性 |
2.3 现今构造变形特征 |
2.3.1 水平形变特征 |
2.3.2 垂直形变特征 |
2.3.3 地形变与主要断裂带活动的关系 |
2.4 地震活动特征 |
2.5 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
2.6 小结 |
第三章 2003 年巴林左旗M55.9 地震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 |
3.1 地震参数与基本特征 |
3.1.1 地震基本参数 |
3.1.2 震源机制 |
3.1.3 震害特征 |
3.1.4 余震序列 |
3.2 震区构造背景 |
3.2.1 地质构造背景 |
3.2.2 震区第四纪地层 |
3.3 发震断层调查 |
3.3.1 遥感影像解译 |
3.3.2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存在的地质证据 |
3.3.3 断裂的活动特征 |
3.4 发震构造分析 |
第四章 区内其它典型中强震发震构造分析 |
4.1 2004 年3 月24 日东乌珠穆沁旗 M55.9 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
4.1.1 地震参数 |
4.1.2 等震线 |
4.1.3 余震序列 |
4.1.4 地质构造背景 |
4.1.5 发震构造讨论 |
4.2 1979 年新巴尔虎右旗4.9 级地震震区构造特点分析 |
4.2.1 地震基本特征 |
4.2.2 断裂活动特征 |
4.3 博克图震区地震构造分析 |
4.3.1 地震基本特征 |
4.3.2 断裂活动特征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 |
5.1 概述 |
5.2 划分原则 |
5.3 大兴安岭隆起区潜源划分的地震地质标志 |
5.4 潜在震源区划分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6.1 主要认识与结论 |
6.2 论文创新及实际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余震序列精确定位及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2013年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J]. 王树忠,贾昊东. 华北地震科学, 2017(04)
- [2]河套地震带Pg波速度过渡区的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幂律变化[J]. 韩晓明,张帆,张晖,王树波,赵星,李娟,刘永梅. 地震学报, 2016(05)
- [3]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发震构造分析[D]. 章龙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03)
- [4]四川芦山余震序列空间格局分析[J]. 董丞妍,罗明良,张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4(04)
- [5]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D]. 王健. 吉林大学, 2013(04)
- [6]强震人员损失评估模型研究与动态评估系统设计[D]. 李晓杰.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1(10)
- [7]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发震构造[J]. 杜龙,周本刚,王明明. 中国地震, 2009(02)
- [8]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D]. 韦生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0)
- [9]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J]. 韦生吉,倪四道,崇加军,郑勇,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 [10]2003年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D]. 杜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