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谈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邓娟[1](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家园和精神纽带。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文化的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进一步了解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态势分析法,对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宏观维度把握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聚焦于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和非遗文化的推广活动两个视角,对图书馆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展开具体论述。首先采用网络调查法,对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4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资源进行调研。具体而言就是登录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从非遗数据名称、资源展示方式、检索方式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对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然后利用归纳总结、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图书馆在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次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搜索得到的涉及“非遗”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文信息,对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进行研究探讨。这部分研究先对推文量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选择将2020年的相关文章作为这部分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剔除了相关度不高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文本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利用Python工具和UCINET软件,对整理归纳的文本信息进行词云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主要针对相关活动的形式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合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论如下:不重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而且对于图书馆自身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定位不清晰;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阅读推广活动零散,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优势;非遗保护服务缺乏创新;合作交流少。然后针对上述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优秀的实践案例,借鉴其成功实践,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之处。接着利用swot分析法对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战略分析。最后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发展路径,即图书馆要明确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打造图书馆的“非遗”文化品牌,提升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影响力;加强交流合作;开设非遗专题馆。
郭弘佩[2](2021)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各区域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进行科学文化普及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职责,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存在与建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效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责无旁贷的使命。图书馆应当意识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的重要性,国家图书馆更应该发挥表率作用,积极利用馆藏资源弘扬国家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各国国家图书馆通过开发、利用、传播馆藏资源的方式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实现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效彰显国家文明与民族特色。国家图书馆运用加快信息资源快速传播的出版作为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效扩大了信息受众群体,实现馆藏资源传播以满足用户多元化信息需求。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研究和分析对象,对照分析英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两方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家图书馆资源出版服务提升策略。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立足国家图书馆以出版者角色开发馆藏资源的研究较少;其次,对中、英、美国家图书馆的官网进行网站调查,结合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现状,对馆藏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再次,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京东、当当、亚马逊网站调查中国国家图书馆与英、美国家图书馆出版实践,归纳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模式,从普通印本出版、古籍影印出版、特藏数字出版、古籍数字出版四个方面结合资源类型、出版形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同维度分析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模式;最后,根据不同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发利用和提供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从馆藏资源组织策略、古籍资源开发策略、特藏资源数字建设策略和特藏资源推广策略四方面总结提高我国国家图书馆对馆藏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优化、创新国家图书馆出版服务策略,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行业发展出版服务提供后续思路。
廖倩文[3](2019)在《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裴桐是我国卓越的档案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档案学人的杰出代表,对我国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档案学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2018年恰逢裴桐100周年诞辰,在此之际,选择以裴桐的档案工作思想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以此表达对裴桐的敬佩之情。裴桐为档案事业奋斗终生,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横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时期。无论是作为档案行政领导还是档案工作者,他的思想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档案工作发展史的轨迹,是中国档案工作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对裴桐档案工作思想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我国档案工作的研究范围,丰富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增加档案学人对裴桐档案工作相关思想的关注、继承和学习,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推动中国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第二章阐述了裴桐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对档案工作的贡献。其中在对裴桐生平进行介绍时,以时间为脉络,全面地分析了裴桐的一生,着重突出裴桐人物经历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以引出裴桐与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打下初步基础。第三、四、五、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裴桐坚持在档案工作中恪守党领导的思想、坚持档案实体管理创新发展的思想、坚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坚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思想。这四章中详细地介绍了裴桐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及思想,并将裴桐与“档案三老”中的其他二老——曾三和吴宝康以及同时代其他档案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思想做对比,以突出裴桐工作思想的特色。第七章总结提炼了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地位及当代启示。该部分是在深入研究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挖掘和评价,展现了裴桐档案工作思想从过去到现在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对裴桐档案工作思想内容的研究,采取将微观个体放置于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并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有助于真实反映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内容、地位和价值,提高对我国档案工作发展史的认识,并从中汲取促进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能量和智慧。
白琳琳[4](2018)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路径研究 ——以H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人们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信息领域的深刻变化,使得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应对这随之而来的变化,职业劳动者们必须不断通过自我学习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从而免遭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培养社会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了一项非常重要教学指标,为了促进院校的整体发展,图书馆基于本身所肩负的教育职能来探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在拓宽服务领域,探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为基本手段,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精心设计问卷,通过对当前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了学生学习意识有待提升、缺乏馆员的专业指导、服务与需求不匹配、文献资源利用率较低、馆舍功能设计有待完善等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路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提升馆员的整体素质、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优化配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满足自主学习需求的优良空间等可行性措施。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路径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高职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更新服务理念、构建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措施的提出为高职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对高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陈一[5](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齐文君[6](2017)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的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信息规模大、交易过程便捷,给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出版商积极向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方式转型,由于图书馆与出版业密切相关,数字出版的发展将对图书馆社会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图书馆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历史方面的功能,信息方面的功能,教育方面的功能,文化方面的功能。本文在了解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国家对于数字出版发展的规划、以及图书馆学界关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探讨数字出版对图书馆的社会功能造成的影响。首先对图书馆的各个功能进行了阐述,包括功能的定义、定位及表现形式。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出版影响各项功能的主要因素并讨论了图书馆各项社会功能的强弱变化。最后提出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各个功能的实现方式需要作出相关调整,以便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在未来数字出版环境下,期待有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供给方式,图书馆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内容。第二章通过访谈、问卷的形式了解数字出版的具体内容,用户在未来数字出版环境形成的前后对于图书馆的利用情况,以探究图书馆的功能变化。第三章在对图书馆四个方面社会功能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别讨论数字出版对其造成的影响,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将不再是每一个图书馆的必要责任,而应当是整个图书馆事业所承担的责任,文献资源保存与利用的矛盾将可以得到彻底解决;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供给方面作用有所降低,图书馆中介性减弱,但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次组织与开发及读者信息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与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第四章提出了在未来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各个方面功能的发挥,较于之前,其实现方式应当有所侧重与转变。第五章对前文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角色与地位的展望。
褚荣斐[7](2017)在《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趋势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师生查阅文献的场所,也是学生课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能够保存和传播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心理学表明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人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和谐健康的环境能够提高读者阅读的欲望,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艺术性的主观能动行为,它通过设计师的思考和加工,创造出舒适、美观、优雅的室内外空间。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是重视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近年来,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保护环境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校读者需求,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研究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趋势很有必要。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有了本质上的变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断变化,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不断改善,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现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向人性化、生态化、智能化、开放化趋势发展。开放化设计及智能化设计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性化设计与生态化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本文的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第二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第三章介绍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情况,第四章结合高校图书馆实例从高校图书馆外部空间设计和内部空间设计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具体表现;第五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趋势;第六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的数字化趋势;第七章总结全文。
鲍群雄[8](2017)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以晋江市公共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组织结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新兴的图书馆数字环境,以及持续更新和被丰富的图书馆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本文通过运用实证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手段,以认识阅读环境及其重要性为出发点,综合了前人在阅读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重新建构了阅读环境的组织体系,系统地归纳出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四级构成理论,并在阅读环境的组织架构中,探究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评估体系和优化理念。在理论研究方面,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四级构成理论、评估体系和优化理念是本文的三个理论创新成果。另外,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调研,科学地形成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调研报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优化图书馆阅读环境中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因此,本文即在理论上对图书馆阅读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又通过现实中的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调研活动,实践探究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从而理论联系实践,对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建构、评估和优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科学地论述,以期对未来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永生[9](2016)在《略谈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围绕着数字环境许多工作都发生了改变。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在数字化大环境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在这种变革下,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面对未来图书馆工作的创新发展的思考也在不断进行,推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与管理,使图书馆镇真正发挥应有功能,成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发展的目标。
张燕[10](2015)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的诸多领域行业的发展水平,都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得到了大幅提升,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要能够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以及发展的趋势加以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发展的策略实施进行详细化探究,希望能够在此次理论研究下,有助于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二、略谈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
1.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叉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
2.1.1 概念内涵 |
2.1.2 特点和价值 |
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
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
3.2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现状调研 |
3.3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调研结果 |
3.3.1 后续更新管理差 |
3.3.2 可视化展示功能弱 |
3.3.3 检索功能弱 |
3.3.4 访问不便 |
3.4 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现状调查 |
3.5 图书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的调研结果分析 |
3.5.1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表现形式分析 |
3.5.2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时间分析 |
3.5.3 图书馆合作开展非遗活动的网络关系分析 |
3.6 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
3.6.1 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3.6.2 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 |
3.6.3 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3.6.4 非遗保护工作缺乏创新 |
3.6.5 馆际之间交流合作程度不紧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杭州图书馆的“西湖传说”项目的保护案例 |
4.2 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文脉”地方文献阅读品牌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省级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2 劣势分析 |
5.3 机会分析 |
5.4 威胁分析 |
5.5 SWOT战略分析结果 |
5.6 小结 |
第6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讨 |
6.1 明确角色定位 |
6.2 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 |
6.2.1 运用高科技手段建设高水平非遗数据库 |
6.2.2 融合前沿数字人文技术增强用户体验 |
6.2.3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非遗资源的利用率 |
6.3 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
6.3.1 打造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6.3.2 打造非遗文创品牌 |
6.3.3 打造“图书馆+非遗+旅游”的服务模式 |
6.4 加强交流合作 |
6.5 开设非遗专题馆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图书馆馆藏资源研究 |
1.3.2 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 |
1.3.3 小结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分析 |
2.2 理论基础阐述 |
2.2.1 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战略规划 |
2.2.2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法律依据 |
第三章 国家图书馆出版服务的馆藏资源类型 |
3.1 具有文物价值的古籍 |
3.2 展示特藏资源的图书 |
3.3 彰显时代文化的期刊 |
3.4 反映社会时事的报纸 |
3.5 记录民风民俗的音视频 |
3.6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出版模式分析 |
4.1 普通印本出版 |
4.1.1 附属出版社出版服务 |
4.1.2 馆内出版部门组织整理 |
4.1.3 与外部出版社合作出版 |
4.2 古籍影印出版 |
4.2.1 古籍原版影印出版 |
4.2.2 专题汇编影印出版 |
4.2.3 图录汇编影印出版 |
4.3 特藏数字出版 |
4.3.1 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 |
4.3.2 开展特藏数字出版项目 |
4.4 古籍数字出版 |
4.4.1 建立古籍专题整合平台 |
4.4.2 合作古籍数字化项目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 |
5.1 馆藏资源组织策略 |
5.1.1 优化古籍资源分类体系 |
5.1.2 根据资源特点选择出版方式 |
5.2 古籍资源开发策略 |
5.2.1 充分开发有价值的馆藏资源 |
5.2.2 利用古籍普查结果甄选古籍出版 |
5.3 特藏资源数字建设策略 |
5.3.1 借助多方合作力量共建馆藏资源 |
5.3.2 丰富特藏资源数字推广形式 |
5.4 特藏资源推广策略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同时代学者的档案工作思想 |
1.2.2 对裴桐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裴桐与中国档案工作的发展 |
2.1 裴桐生平概述 |
2.1.1 裴桐生平 |
2.1.2 裴桐学术成就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档案工作创建的贡献 |
2.2.1 参加中国革命,与图书资料工作结缘 |
2.2.2 入职中央材料科,开创党中央的档案工作 |
2.3 新中国时期对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的贡献 |
2.3.1 重视档案人才培养 |
2.3.2 推进档案工作法制建设 |
2.3.3 推动档案馆工作发展 |
2.3.4 开创少数民族档案工作 |
2.3.5 持续关注档案学术研究 |
第三章 坚持档案工作恪守党领导的思想 |
3.1 主张党的领导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保证 |
3.1.1 认为党的领导是档案工作性质和作用的来源 |
3.1.2 提出党的重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
3.1.3 强调党的建设是档案工作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
3.2 提出档案工作要以政治为导向 |
3.2.1 重视党在档案工作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
3.2.2 主张践行以党方针政策为纲的工作方针 |
3.2.3 要求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
3.3 倡导档案工作要走群众路线 |
3.3.1 强调树立档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
3.3.2 主张实行群众路线“四项并重”策略 |
第四章 坚持档案实体管理创新发展的思想 |
4.1 档案收集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
4.1.1 完善档案接收制度 |
4.1.2 深化档案征集思想 |
4.2 档案整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
4.2.1 创新档案分类方法 |
4.2.2 重构档案编目体系 |
4.2.3 提出档案鉴定新模式 |
4.3 档案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
4.3.1 持续更新档案利用服务理念 |
4.3.2 要求扩大档案服务主体 |
第五章 坚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 |
5.1 倡导用信息观点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 |
5.1.1 认为档案是一种信息源 |
5.1.2 提出档案信息具有“三性”特征 |
5.2 提出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
5.2.1 重视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 |
5.2.2 强调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挖掘 |
5.3 主张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档案信息服务 |
5.3.1 要求档案部门参与国家信息系统建设 |
5.3.2 建议“对症下药”突破影响因素限制 |
5.3.3 主张运用新技术实现档案服务工作现代化 |
第六章 坚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思想 |
6.1 强调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必要性 |
6.2 认为参与历史研究有助于促进档案工作发展 |
6.2.1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水平 |
6.2.2 解决档案“古为今用”问题 |
6.3 建议采用多元路径参与历史研究 |
6.3.1 主张建立健全档案馆工作为编史工作提供服务条件 |
6.3.2 要求打破档案工作人员“只管不研”的旧观念 |
6.3.3 倡导实行内外合作参与历史研究的思路 |
6.3.4 提出结合档案管理环节参与历史研究的理念 |
第七章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地位及当代启示 |
7.1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 |
7.1.1 政治导向 |
7.1.2 求实创新 |
7.1.3 利用为本 |
7.1.4 多元融合 |
7.2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地位 |
7.2.1 党中央档案工作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
7.2.2 新中国档案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7.3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当代启示 |
7.3.1 对档案工作发展的启示 |
7.3.2 对档案工作者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裴桐大事年表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路径研究 ——以H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终身学习的需求 |
1.1.2 图书馆职能延伸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图书馆自主学习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综述 |
1.3.2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综述 |
1.4 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
2.1.1 学习内容讲求实用性 |
2.1.2 学习方式趋于直观性 |
2.1.3 学习行为呈现依赖性 |
2.2 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
2.2.1 提升教育职能的需要 |
2.2.2 转变服务职能的需要 |
2.2.3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
2.3 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行性 |
2.3.1 高职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
2.3.2 高职图书馆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 |
2.3.3 高职图书馆具有温馨的服务环境 |
第三章 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
3.1 调查基本情况 |
3.2 调查现状分析 |
3.2.1 服务对象的调查情况分析 |
3.2.2 服务主体的调查情况分析 |
3.2.3 服务供需的调查情况分析 |
3.2.4 服务资源的调查情况分析 |
3.2.5 服务环境的调查情况分析 |
3.3 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学生学习意识有待提升 |
3.3.2 缺乏馆员的专业指导 |
3.3.3 服务与需求不匹配 |
3.3.4 文献资源利用率较低 |
3.3.5 馆舍功能设计尚待完善 |
第四章 高职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路径 |
4.1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
4.1.1 利用现代技术多维度宣传 |
4.1.2 联合多部门推广 |
4.1.3 自主学习内容推介 |
4.2 提升馆员的整体素质 |
4.2.1 转变服务意识 |
4.2.2 调整馆员结构 |
4.2.3 加大馆员培训力度 |
4.3 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
4.3.1 学科导航服务 |
4.3.2 参考咨询服务 |
4.3.3 知识培训服务 |
4.4 优化配置文献信息资源 |
4.4.1 采用多元化采访机制 |
4.4.2 整合数字信息资源 |
4.4.3 普及电子资源使用方法 |
4.5 建设满足自主学习需求的优良空间 |
4.5.1 优化布置个性化自主学习空间 |
4.5.2 营造优雅的人文环境 |
4.5.3 构建借、阅、学一体化功能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高职图书馆馆员访谈 |
附录 2: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相关术语界定 |
0.2.1 图书馆转型 |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
0.2.3 风险治理 |
0.3 理论基础 |
0.3.1 组织发展理论 |
0.3.2 社会认同理论 |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
0.3.4 不确定性理论 |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4.3 研究内容 |
0.5 研究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3 研究评论 |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2.3.1 投资与预算 |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
2.3.3 人力资源 |
2.3.4 信息技术 |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
3.1 风险测度 |
3.1.1 转型效率 |
3.1.2 转型成本 |
3.1.3 转型效益 |
3.1.4 转型文化 |
3.2 风险来源 |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
4.1 识别原则 |
4.1.1 系统性 |
4.1.2 完整性 |
4.1.3 重要性 |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
4.2.2 图书馆观察 |
4.2.3 意见征询 |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
5.1 总体认知 |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
5.1.3 风险因素测评 |
5.2 风险认知差异 |
5.2.1 图书馆性质 |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
5.3 多维分析 |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
6.1 环境风险 |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
6.2 运营风险 |
6.2.1 业务流程改变 |
6.2.2 领导力挑战 |
6.2.3 人力资源短缺 |
6.3 财务风险 |
6.3.1 投资保障不足 |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
6.4 法律风险 |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
6.5 技术风险 |
6.5.1 技术采纳迟缓 |
6.5.2 技术融合不佳 |
6.6 价值风险 |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
6.6.2 传统服务弱化 |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
7.1.1 普遍性 |
7.1.2 可预知性 |
7.1.3 可变性 |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
7.2.1 演化路径 |
7.2.2 演化模型 |
7.2.3 转型风险函数 |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
9 研究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6)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 |
1.1.2 数字出版对图书馆产生影响 |
1.1.3 图书馆社会功能应受到重新关注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数字出版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的调查 |
2.1 访问调查 |
2.1.1 调查设计 |
2.1.2 结果分析 |
2.2 问卷调查 |
2.2.1 问卷设计 |
2.2.2 结果统计 |
2.3 调查发现 |
第3章 数字出版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影响 |
3.1 数字出版对图书馆历史功能的影响 |
3.2 数字出版对图书馆信息功能的影响 |
3.3 数字出版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影响 |
3.4 数字出版对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影响 |
第4章 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实现 |
4.1 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历史功能的实现 |
4.1.1 选择性地进行资源保存 |
4.1.2 建立出版物数字呈缴制度 |
4.2 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功能的实现 |
4.2.1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
4.2.2 深化信息服务内容 |
4.2.3 重视个性化信息服务 |
4.3 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实现 |
4.3.1 大力开展数字阅读推广活动 |
4.3.2 丰富读者活动形式 |
4.3.3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
4.4 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实现 |
4.4.1 优化图书馆空间环境 |
4.4.2 优化图书馆人文环境 |
4.4.3 拓展图书馆服务内容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 |
2.1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
2.1.1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2 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成要素 |
2.2 高校图书馆概述 |
2.2.1 高校图书馆的性质 |
2.2.2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概况 |
3.1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 |
3.1.1 早期高校图书馆设计概况 |
3.1.2 二十一世纪高校图书馆设计概况 |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
3.2.1 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
3.2.2 外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
3.2.3 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
3.3 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趋势 |
3.3.1 人性化趋势 |
3.3.2 生态化趋势 |
3.3.3 数字化趋势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 |
4.1 外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
4.1.1 选址人性化 |
4.1.2 外部空间设计人性化 |
4.1.3 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人性化 |
4.2 内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
4.2.1 阅览空间设计人性化 |
4.2.2 公共交往空间设计人性化 |
4.3 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人性化 |
4.3.1 图书馆管理制度合理化 |
4.3.2 服务工作人性化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 |
5.1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的表现 |
5.1.1 选址布局充分考虑自然因素 |
5.1.2 选择低耗能、高效用、环保健康的建筑材料 |
5.1.3 自然采光和绿色照明结合 |
5.1.4 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相结合 |
5.2 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实例分析 |
5.2.1 国外生态化高校图书馆 |
5.2.2 国内生态化高校图书馆 |
第6章 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化 |
6.1 数字图书馆的提出 |
6.1.1 图书馆数字化的基本特征 |
6.1.2 数字化图书馆模式的变化 |
6.2 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化的具体表现 |
6.2.1 功能布局及面积分配的变化 |
6.2.2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 |
6.2.3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设计实例分析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8)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以晋江市公共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小结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五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 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概述 |
1.1 公共图书馆 |
1.1.1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 |
1.1.2 晋江市公共图书馆 |
1.2 阅读环境 |
1.2.1 阅读环境的起源 |
1.2.2 阅读环境的理论研究 |
1.2.3 阅读环境的相关规范 |
2 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要素研究 |
2.1 研究图书馆阅读环境组成要素的方法 |
2.2 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组织体系 |
2.2.1 第一级: 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 |
2.2.2 第二级: 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
2.2.3 第三级: 数字、人文和物理环境,以及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环境 |
2.2.4 第四级: 构成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具体元素 |
2.2.5 小结 |
3 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调查 |
3.1 调研思路 |
3.1.1 确定调研对象 |
3.1.2 建立阅读环境评估体系 |
3.2 设计调查内容 |
3.3 调研过程介绍 |
3.4 调研结果的汇总 |
4 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调研分析 |
4.1 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概述 |
4.1.1 宏观环境的概述 |
4.1.1.1 晋江市图书馆 |
4.1.1.2 晋江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
4.1.2 微观环境的概述 |
4.1.2.1 物理环境 |
4.1.2.2 人文环境 |
4.1.2.3 数字环境 |
4.1.3 重要现状的概述 |
4.1.3.1 图书馆服务 |
4.1.3.2 设施设备 |
4.1.3.3 室内环境 |
4.1.3.4 空间秩序 |
4.1.3.5 空气质量 |
4.1.3.6 书籍借取 |
4.1.3.7 图书馆数字传媒技术的应用 |
4.2 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问题分析 |
4.2.1 读者素质参差不齐 |
4.2.2 图书馆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4.2.3 图书馆员素质有待提升 |
4.2.4 空间布局有待改善 |
4.2.5 数字环境存在缺陷 |
5 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优化研究 |
5.1 优化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基本理念 |
5.1.1 人本化 |
5.1.2 生态化 |
5.1.3 个性化 |
5.1.4 制度化 |
5.1.5 动态化 |
5.1.6 整体化 |
5.2 晋江市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优化策略 |
5.2.1 降噪治乱 |
5.2.2 实施图书馆公约 |
5.2.3 深化图书馆员培养和激励机制 |
5.2.4 调整空间布局 |
5.2.5 建立健全标识系统 |
5.2.6 加强数字环境的建设 |
5.2.7 小结 |
结语 |
附录1: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调查表[] |
附录2: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考察表 |
附录3: 晋江市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考察表 |
附录4: 晋江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环境的现状考察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略谈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发展的改变 |
1、数字环境下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 |
2、数字环境下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
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策略性思考 |
1、加强图书管理人才的培养 |
2、做到“以读者为本”的发展理念 |
3、对图书馆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
4、充分利用传播媒介, 推进宣传工作 |
5、加强对特色资源的开发 |
三、结论 |
(10)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发展要求及发展趋势 |
(一) 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发展要求分析 |
(二) 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发展趋势 |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策略构想 |
(一) 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发展原则 |
(二) 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策略构想 |
三结语 |
四、略谈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邓娟.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D]. 郭弘佩. 河北大学, 2021(02)
- [3]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D]. 廖倩文. 上海大学, 2019(02)
- [4]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路径研究 ——以H职业学院为例[D]. 白琳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01)
- [5]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6]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功能[D]. 齐文君. 河北大学, 2017(01)
- [7]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趋势研究[D]. 褚荣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以晋江市公共图书馆为例[D]. 鲍群雄.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9]略谈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J]. 刘永生. 读天下, 2016(13)
- [10]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分析[J]. 张燕. 教育现代化, 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