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程序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肖红[1](2021)在《连铸电磁冶金控制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电磁冶金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钢铁冶金领域,尤其是连铸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电磁冶金利用电磁场的力效应及热效应调控连铸过程钢液的温度分布与流动形态,对保障生产顺行、改善浇铸条件和铸坯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开发应用新兴电磁冶金技术用于高品质钢或高端特殊钢生产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技术难度。其中,中间包感应加热和板坯多模式电磁控流技术等是近年的热点。鉴于电磁焦耳热和搅拌力作用下的连铸过程流动、传热、传质、凝固等多种物理现象与铸坯质量密切相关,本文针对自主开发连铸电磁冶金新技术及其实际应用需要,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相关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针对特殊钢生产常用的多流中间包恒温恒拉速与多流一致性控制难题,基于物理模拟和电磁流体动力学研究,提出了一种分口通道结构的感应加热中间包。基于对其流动和传热行为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物理模拟对感应加热中间包设计和优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比研究开启和不开启感应加热等不同工况下中间包流动和传热差异,提出合理的控制策略,实现了中间包感应加热技术在6机6流中间包上的成功应用。本研究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各流钢水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的一致性,并将连浇过程流间温差控制在2~3℃度以内,同时也丰富了中间包冶金学的内涵。针对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控制难题,为了改善浇铸过程不同工况下结晶器内流场的合理性、有效控制板坯皮下洁净度,创新提出了一种结晶器多模式电磁控流技术。即在高拉速工况下对注流实施电磁减速、中低拉速下在结晶器内实施电磁搅拌,实现流场的有效控制。通过建立磁流体力学耦合模型对这两种模式下钢液的流动与凝固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自主设计的电磁力测量装置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不论是电磁减速还是电磁搅拌模式,磁感应强度均主要集中在坯壳表面附近,内部中心处的磁感应强度相对较小。其中,电磁搅拌模式下铸坯中心磁感应强度接近为零,而电磁减速模式下铸坯中心处磁感应强度在100Gs范围内。电磁减速的电磁力方向均指向浸入式水口中心,而电磁搅拌的电磁力在水口左右两侧对称分布,内外弧侧呈反对称分布。通过建立板坯表面质量综合评级方法,以IF钢板坯连铸为例,提出了其不同浇铸断面的适宜电磁控流参数。比如,对拉速为1.86 m·min-1、断面为1000 mm×230 mm的板坯连铸,其适宜的减速电流为200 A;而对拉速0.84 m·min-1、断面2150 mm×230 mm的板坯,其适宜搅拌电流为400A。在某钢厂2150mm×230mm断面板坯连铸上实际应用表明,不论是结晶器液面波动还是铸坯中夹杂物和皮下气泡缺陷,结晶器多模式搅拌的控制效果均十分突出。连铸二冷区流动与温度的控制对于改善铸坯的铸态组织形貌至关重要,板坯二冷区电磁冶金控制技术研究同样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基于电磁冶金原理及其控制方程,采用沿铸流的分段计算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搅拌模式(辊式、箱式)下板坯二冷区凝固前沿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辊式电磁搅拌模式的行波磁场最大电磁推力位于板坯窄面起始侧。随着电磁辊的对辊数增加,电磁力对铸坯内部钢液的有效搅拌区域增大,而凝固前沿钢液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因磁路设计与安装方式差异,辊式搅拌磁感应强度在板坯内外弧侧呈对称分布,而在箱式搅拌模式下则呈不对称分布。箱式电磁搅拌的有效作用区域较辊式电磁搅拌大,铸坯中心钢液过热耗散区域也相对较大,但辊式搅拌推动钢液冲刷凝固前沿形核作用则明显大于箱式搅拌。在相同搅拌功率和频率(400 kW,7 Hz)下,箱式和2对电磁辊的辊式搅拌器运行电流分别为425A和500 A,后者搅拌力更大。在铁素体不锈钢板坯连铸中的应用表明,二冷区箱式电磁搅拌作用下其铸坯等轴晶率约为50%,而间隔布置的辊式反向搅拌器作用下其等轴晶率可高达67%,两者均满足了该钢种板坯等轴晶率大于45%的门槛值需要。
胡帅[2](2021)在《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达到以评促发展的目的。在政策的引导下,课堂教学逐渐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的目标过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目前我国有关其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却存在一定不足。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选取处于实验操作能力重要培养阶段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充实实验操作能力的相关理论并构建科学的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量表的主要构建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一线物理教学工作者的方式,基于“扎根理论”对采访对象的语言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寻找可作为评价实验操作能力的具体指标;其次利用德尔菲法(Delphi法),将量表中所有的评价指标咨询业内的16名专家,在此过程中,对部分指标进行修改,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构建更科学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量表对初二、初三年级共计404个样本进行数据实测,基于数据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对一线物理教学工作者的访谈和相关专家的询函保证该量表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该量表的结构效度,确定最终版本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参考国外较为权威的CLASS课堂评估系统的赋分标准作出此量表的赋分标准及使用规则。最后依据此量表对某一初二班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该班级整体实验操作能力现状、同一班级中男女生实验操作能力差异、某一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不同维度下的得分差异。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并严格依据心理学构建评价工具的科学方法,不仅充实了相关研究理论而且构建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并以桂林市某中学一初二班级学生为样本,举例了该评价量表的使用方法。研究发现该群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且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同性别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整体能力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具体维度上有水平高低之分。以上研究结果均可为中学一线教师的使用提供参考,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孙照阳[3](2021)在《纯粘液体细丝落于固体平面下落时间的研究》文中认为液体细丝的盘绕是一种在自然界、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盘绕问题主要研究液体细丝在一定的高度以一定的速度在竖直的喷口喷出,落在固体平面上的动力行为。针对这一课题,科学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原因、影响条件、力学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取得了众多优秀的成果。研究表明,液体细丝下落的状态跟液体的粘度、弹性、接收平面的运动状态、液体细丝的下落高度、液体在喷口喷出针口头处时的初速度等条件因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研究将以二甲基硅油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通过研究纯粘液体细丝在下落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收集记录纯粘液体细丝下落时间的变化,总结规律得出相关结论。实验采用数值模拟液体粒子的下落运动,从而计算下落时间,并以激光示踪剂的物理实验方法来研究液体粘度、液体流量、下落高度等因素对下落时间的影响,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研究背景及意义。本章主要叙述细丝盘绕问题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同时列举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科研工作者或团队的研究成果,对前人的研究简单地介绍、概括与总结。研究方法。我们采用模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通过阅读文献以及查阅资料确定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验方法,设计制造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配置所需的实验液体,测定实验液体的各项参数。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提出了实验数据的提取采集与处理方法等。通过实验数据的讨论与分析,得出实验室物理实验的初步结论。通过阅读文献查阅相关资料,对应物理实验开展数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的对比。将物理实验以及数值模拟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了纯粘液体下落时间关于纯粘液体细丝下落高度、纯粘液体粘度以及纯粘液体流量三种因素的变化数据及变化曲线。通过对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纯粘液体细丝下落高度、纯粘液体粘度以及纯粘液体流量影响纯粘液体下落时间变化的关系。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现象,比如盘绕半径的变化也引起了下落时间的变化,对此我们也做了针对性的比较,对实验自身的改进以及未来工作的完善方向提供了思路。论文的结论包括:粘度的增大会增加纯粘液体细丝的下落时间,但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大,下落时间会逐渐增加到某一个上限值附近,这个上限值与液体的粘度成正比关系。纯粘液体流量的增大会减小液体细丝的下落时间,但小流量与大流量之间的下落时间随高度变化的增长模式有所不同。最后我们也发现盘绕轨迹也在影响着下落时间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究的结论将为其他工作者更进一步工作,特别是3D打印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帮助。
滕立青[4](202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后,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随之启动。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在微调目前课堂授课形式的基础上,面向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研究小组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本文前三章为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了新版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解释及要求和小组合作模式的发展背景以及当前课改要求和发展需要,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通过对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模式的概念以及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的描述,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接着,对小组合作形式和科学探究中五种能力培养的研究历程做了具体阐述。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有关科学探究方面的五个维度,分别是: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然后根据所要研究的维度,设计了五份高二上学期电学教案:测量导体电阻率、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导体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并对教学实践所用的两份教案作了详细阐述。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对教学实践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后测试和问卷访谈以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利用问卷和测试题得到的信息均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做了分析。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善但不注重细节,操作能力强但仪器使用不熟练,能处理数据但方法单一,能得出实验结论但结论不完善,能进行交流和简单的反思但部分学生反思评价能力不足。详细分析第四章后,本文的第五章提出了培养学生五个维度方面的教学策略。利用问题细化策略,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设计的方案及时进行交流总结;通过提前讲解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小组成员相互指导实验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提前多方面训练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制定交流讨论规则,维持小组秩序,全员参与交流,以及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过程自觉反思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本文的最后总结了整个研究过程,点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表明了笔者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张加慧[5](2021)在《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一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高中物理新课标,强调高中物理课程应通过物理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使学生探究、实验、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要求教师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巧妙结合,利用情境使学生学会提问,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学的本质,更加完整地认识自然界,让思维习惯得到科学的锻炼,使得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问题导向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促进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尽管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问题导向的教学研究,但是高中物理实验的相关研究很少。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相关理论和中学物理教学中与实验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一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旨在对该校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情况以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根据相关理论研究以及现状调研结果,对三个高中物理实验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然后将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选取两个班级进行对照,最后使用SPSS软件分析前后测数据。结果表明,在本论文研究的范围内,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对提高高一学生的实验操作理解能力及其应用能力具有非常显着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也有显着的效果。本论文对实践的研究、总结与反思,不仅能够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也能够为物理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泽旋[6](2020)在《元认知策略在初三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大部分物理规律的发现与物理概念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培养正确的操作技能与端正科学态度。然而,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普遍较低。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提出基于元认知策略进行初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旨在提高初三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界定了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与元认知策略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同时,基于初三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特点,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为依据,编制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课前,利用“自我提问单”培养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实验课中,通过填写基于元认知策略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自行监控和调节实验过程;实验课后,通过填写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自行评估实验过程。在教学准实验研究环节中,通过调查研究法选取广州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的两个教学班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进行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对照班进行传统物理实验教学。通过分析讨论实验干预前后相关数据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实验探究题成绩的提高;第二、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后,实验能力中等的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但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明显变化;第三、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没有明显变化;第四、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后,学生的评价策略水平有明显提高,而计划策略、监控与调节策略水平的提高幅度较小。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贺盼盼[8](2020)在《基于数值分析的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的仿真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其在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仿真实验便是教育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应用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不仅可以弥补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器材缺乏、实验成本高、条件高等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基于数值分析仿真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并讨论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等,还介绍了仿真实验在国内外的部分研究成果,分析了高中物理仿真实验的发展情况,从而寻找研究的切入点;还阐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并界定了数值分析、仿真实验和基于数值分析的仿真实验的概念。第二,依据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的分类选取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和回旋加速器这两个仿真实验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内容分析,探讨了这两个案例在高中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后续仿真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和回旋加速器这两个案例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以MATLAB为仿真工具仿真这两个实验案例,得到仿真结果;还利用MATLAB建立了高中物理电磁学仿真实验主界面以及两个仿真实验各自的实验界面。此界面可改变实验参数,如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等,在不同的实验参数下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第四,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仿真实验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访谈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学生的感受,以及分析随堂测试的结果,探讨了仿真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对比了仿真实验和真实实验,分析了仿真实验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和弊端。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突出了仿真实验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势,还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高中物理仿真实验的开发及应用做出了展望。本文不仅在技术上对仿真实验进行了开发和设计,同时在实践方面也可以提升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引领新的教学思路。
马小花[9](2020)在《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数字仿真为例》文中认为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的一种直观实验过程展示,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等外界因素限制,一些物理实验无法通过基本实验操作实现实验现象展示,利用数字仿真实验能够打破这种条件约束,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本文以利用MATLAB软件将数字仿真实验引入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研究为例,对课题研究在中学实践教学环节展开进行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脉络首先基于文献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鉴定。其次,依据数字仿真实验的优势和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基本特征,对数字仿真实验引入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并基于视听教学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电学仿真案例教学设计。第三,分别以《电场线》.、《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这两节课为实践对象,以此实践对象的实验结论为标准来验证本课题提出的立场意义与实践价值。阐明基于MATLAB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探究内容、方法和步骤,论述实际效果。最后,对案例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展开分析并给出对应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将其在高中演示实验教学环节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出来,并对其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展进行客观性论述,为以后的研究者、教师工作者提供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案例的参考和建议。
韩顺顺[10](2020)在《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自从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地应用,从理论模式层面,到本土化实施细则方面,以及翻转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选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研究和实践也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是传统课堂的发展,是对传统课堂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阶段,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还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证师生、生生交互不间断,并且及时获取课外学习的反馈数据,以便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安排以及学生及时掌握自身学习水平;在知识内化阶段,应充分挖掘促进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个别化辅导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发现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等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利用课后时间,借助于信息技术将课堂作用在时空上延伸,进一步弥补课堂时间不足导致知识内化不充分而造成的问题遗留和积累。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翻转课堂与具体课程的融合化程度,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及知识内化阶段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在对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学生特点及应用微信小程序的需求做了分析后,结合“双主”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并开发了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的专业化、本土化的微信小程序。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新平台实现翻转课堂中个性化学习资源的获取、学习数据收集、课外学习过程交互等,以维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从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平稳过渡,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二、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程序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程序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连铸电磁冶金控制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连铸及其电磁冶金应用技术进展 |
2.1.1 电磁冶金在连铸中的应用 |
2.1.2 连铸技术的发展 |
2.1.3 铸坯的质量问题 |
2.2 连铸中间包感应加热技术 |
2.2.1 通道式感应加热中间包结构及原理 |
2.2.2 感应加热中间包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 |
2.2.3 中间包通道感应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
2.3 板坯结晶器电磁控流技术 |
2.3.1 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行为 |
2.3.2 板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控制技术主要方式 |
2.3.3 板坯连铸结晶器多模式电磁控流技术 |
2.4 电磁冶金在板坯连铸二冷区的应用 |
2.4.1 板坯二冷电磁搅拌器原理及特点 |
2.4.2 二冷电磁搅拌器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
2.4.3 二冷区电磁搅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2.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3 感应加热中间包结构设计与流动传热行为 |
3.1 研究方法 |
3.1.1 物理模拟 |
3.1.2 数值模拟 |
3.2 水模拟物理实验研究 |
3.2.1 裸包实验结果分析 |
3.2.2 直筒结构实验结果分析 |
3.2.3 分口结构实验结果分析 |
3.2.4 分口配合挡坝结构实验结果分析 |
3.3 中间包结构优化的数值模拟分析 |
3.3.1 模型验证 |
3.3.2 中间包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
3.3.3 中间包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 |
3.3.4 中间包混合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3.4 开启感应加热中间包数值模拟分析 |
3.4.1 模型验证 |
3.4.2 电磁场分析 |
3.4.3 感应加热状态下中间包流场 |
3.4.4 感应加热状态下中间包温度场 |
3.4.5 中间包内钢水混合特性分析 |
3.5 感应加热中间包工业应用研究 |
3.5.1 工业条件及系统参数 |
3.5.2 试验方法 |
3.5.3 控温精度 |
3.5.4 冶金效果 |
3.6 本章小结 |
4 板坯结晶器电磁减速模式磁-流-热耦合模拟研究 |
4.1 电磁场模型建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控制方程 |
4.1.3 边界条件 |
4.1.4 模拟过程 |
4.2 电磁性能测置与验证 |
4.2.1 实验测置装置 |
4.2.2 模型验证 |
4.3 电磁场分析 |
4.3.1 电磁场分布特性 |
4.3.2 最佳减速频率的研究 |
4.3.3 电流强度对电磁场分布的影响 |
4.4 板坯电磁减速下电流强度优化分析 |
4.4.1 电流强度对钢液流动和凝固行为的影响 |
4.4.2 板坯表面质量综合评级方法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5 板坯结晶器电磁旋转搅拌模式研究 |
5.1 实验测量与模型验证 |
5.1.1 测量方案 |
5.1.2 模型验证 |
5.1.3 电磁场分析 |
5.1.4 电流强度对钢液流动和坯壳生长的影响 |
5.2 应用效果分析 |
5.2.1 液面波动 |
5.2.2 夹杂物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行波磁场改善铸态组织机理与应用 |
6.1 磁流热耦合分析铸流分段耦合模型建立 |
6.2 辊式搅拌不同对辊数对铸坯等轴晶率的影响 |
6.2.1 实验方法 |
6.2.2 模拟分析 |
6.2.3 工业应用结果 |
6.3 不同搅拌模式对铸坯等轴晶率的影响 |
6.3.1 电磁分析 |
6.3.2 流动与传热行为分析 |
6.3.3 工业应用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与展望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1.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
2.评价实验操作能力的必要性 |
3.构建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可行性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理论研究 |
(一)理论基础 |
1.能力理论基础 |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3.观察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1.物理实验 |
2.物理实验能力 |
3.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
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一)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设计原则 |
(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初步构建 |
1.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
2.访谈设计 |
3.访谈样本选取 |
4.资料采集 |
5.资料分析 |
(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初步完善 |
1.研究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2.确定专家咨询表 |
3.确定专家人数 |
4.调查实施 |
5.数据分析 |
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检验与修正 |
(一)编制问卷 |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正 |
(三)正式施测 |
1.施测对象 |
2.数据采集 |
(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
1.信度 |
2.效度 |
(1)内容效度 |
(2)结构效度 |
(五)确定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最终结构 |
五、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使用 |
(一)建立权重 |
(二)评分标准 |
(三)计分方式 |
(四)应用举例 |
1.选取案例实验 |
2.设计案例实验 |
3.录制学生操作案例实验并评分 |
4.应用举例 |
(1)实验操作能力现状分析 |
(2)实验操作能力性别差异分析 |
(3)实验操作能力个案分析 |
六、研究总结 |
(一)研究成果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构建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教师质性访谈提纲 |
附录二:构建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开放式问卷 |
附录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一版) |
附录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二版) |
附录五:初中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六: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单 |
附录七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操作指导单 |
附录八: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 |
致谢 |
(3)纯粘液体细丝落于固体平面下落时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固定平面 |
1.2.2 粘弹性液体细丝 |
1.2.3 运动平面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物理实验 |
2.1 实验的主要工作 |
2.2 实验的前期准备 |
2.2.1 实验仪器的设计制造 |
2.2.2 实验液体的配置 |
2.2.3 液体参数的确定 |
2.3 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
2.3.1 遇到的问题 |
2.3.2 仪器校对措施 |
2.4 实验方案 |
2.5 实验步骤 |
2.6 实验数据收集及整理方法 |
2.6.1 数据收集 |
2.6.2 数据的处理 |
2.7 实验结果 |
2.7.1 下落时间与粘度 |
2.7.2 下落时间与流量 |
第3章 数值模拟与计算 |
3.1 模拟实验介绍 |
3.2 模型特点 |
3.3 数值理论简述 |
3.3.1 参数设置 |
3.3.2 不可压缩条件 |
3.3.3 应变率 |
3.3.4 耗散势 |
3.3.5 内力虚功率 |
3.3.6 数据离散化 |
3.4 数值模拟结果 |
3.4.1 下落时间与粘度、高度 |
3.4.2 下落时间与流量、高度 |
第4章 物理实验与数值结果对比 |
4.1 下落时间与粘度、高度 |
4.1.1 对比结果 |
4.1.2 讨论 |
4.2 下落时间与流量、高度 |
4.2.1 对比结果 |
4.2.2 讨论 |
4.3 模拟数据验证 |
4.3.1 参数设置 |
4.3.2 结果验证 |
4.3.3 关于数据误差的问题 |
第5章 盘绕频率与盘绕半径的影响 |
5.1 盘绕频率与盘绕半径的关系 |
5.2 盘绕半径、盘绕频率对下落时间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液体密度集散数据统计表 |
附录B 不同粘度下落时间数据统计表 |
附录C 不同流量对应下落时间变化数据统计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科学探究能力的界定 |
二、小组合作学习 |
三、理论基础 |
第六节 总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
一、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研究综述 |
二、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研究综述 |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综述 |
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研究综述 |
五、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教学对象 |
第二节 建立学习小组 |
第三节 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基于教学内容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设计维度分析 |
二、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第四章 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 |
一、教学实践对象 |
二、教学实践过程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实施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教学实践后测试 |
一、实践后测试题编制和编制调查对象 |
二、《测量导体电阻率》后测试结果分析 |
三、《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后测试结果分析 |
四、实践后测试结果总体分析 |
第四节 学生访谈分析 |
一、访谈内容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细化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
二、提前讲解实验仪器 |
三、多方面训练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
四、制定讨论秩序,通过评价培养自觉反思的习惯 |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教学设计 |
附录二: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设计 |
附录三: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教学设计 |
附录五: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小组合作实验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七: 测量导体电阻率练习题 |
附录八: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题 |
附录九: 访谈提纲 |
附录十: 访谈实录 |
附录十一: 问卷统计 |
附录十二: 教学实践过程 |
致谢 |
(5)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一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问题导向教学 |
2.1.1 含义 |
2.1.2 实施原则 |
2.1.3 组织形式 |
2.2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
2.2.1 实验教学的含义 |
2.2.2 中学物理实验的特点 |
2.2.3 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
第3章 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2 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一物理实验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
第4章 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一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
4.1 前测 |
4.2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
案例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
案例2: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
案例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4.3 后测 |
4.4 效果评估 |
4.4.1 总体成绩初步分析 |
4.4.2 运动学相关试题成绩分析 |
4.5 收集反馈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问题与改进 |
5.2.1 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
5.2.2 教学实践中的改进策略 |
5.3 不足之处 |
5.3.1 实验对象的不足 |
5.3.2 问卷调查的不足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学生问卷 |
附录B:教师访谈 |
附录C:教案设计 |
案例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
案例2.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
案例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附录D:SPSS原始数据 |
附录E:问卷调查结果 |
致谢 |
(6)元认知策略在初三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理论探讨 |
2.1 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 |
2.2 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 |
3 研究设计 |
3.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3.2 实验对象的选取 |
3.3 实验变量 |
3.4 实验材料 |
3.5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6 课堂观察研究的设计 |
4 在初三物理实验教学应用元认知策略的教学实践 |
4.1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
4.2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
4.3 小结与反思 |
5 前后测数据的分析 |
5.1 前测数据的分析 |
5.2 后测数据的分析 |
5.3 讨论与小结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物理实验元认知策略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实验报告 |
附录3 物理电学实验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实验操作考试题与成绩 |
致谢 |
(8)基于数值分析的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的仿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仿真实验案例的选取 |
3.1 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的分类 |
3.2 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案例的内容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的仿真及实验界面的设计 |
4.1 仿真工具的选择 |
4.2 电磁学实验案例的数值分析 |
4.3 电磁学实验案例的仿真结果 |
4.4 电磁学实验仿真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第五章 电磁学仿真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5.1 教学案例设计 |
5.2 效果分析 |
第六章 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对比研究 |
6.1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实验对比 |
6.2 回旋加速器的实验对比 |
6.3 仿真实验的优势和弊端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MATLAB仿真实验的主要程序(M文件) |
附录2: 随堂测试的试卷 |
附录3: 实验班和对照班得分情况统计表 |
附录4: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数字仿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理论基础 |
2.1 仿真的基本概念 |
2.2 数字仿真实验 |
2.3 演示实验 |
2.4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演示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必要性 |
3.2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与不足 |
3.3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可行性 |
第四章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
4.1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概述 |
4.2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
4.3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材分析 |
第五章数字仿真实验在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5.1 《电场线》教学过程案例研究 |
5.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教学过程案例研究 |
5.3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应用研究效果反馈 |
第六章 研究课题的结论与反思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内容以及数据分析 |
附录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物理实验仿真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
3.微信小程序与翻转课堂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 |
2.国内对微信小程序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意义 |
(四)研究过程、方法 |
1.研究过程 |
2.研究方法 |
二、翻转课堂及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一)翻转课堂 |
1.翻转课堂概念描述 |
2.翻转课堂的特点 |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二)相关概念 |
1.微课 |
2.混合式学习 |
3.移动学习 |
4.微信小程序 |
(三)理论支撑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ARCS动机模型 |
三、微信小程序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分析与设计 |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学生特点分析 |
1.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分析 |
2.学生特点分析 |
3.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翻转课堂模式 |
(二)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翻转课堂应用微信小程序的需求分析 |
1.用户需求分析 |
2.微信小程序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
3.应用微信小程序的翻转课堂的优势分析 |
(三)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的微信小程序的设计 |
1.设计原则 |
2.应用微信小程序的“双主”式翻转课堂模型设计 |
3.功能模块设计 |
四、微信小程序学习平台开发 |
(一)微信小程序开发环境 |
(二)“首页”界面开发 |
(三)“全部实验”界面开发 |
(四)“实验详情”界面开发 |
(五)“自我检测”界面开发 |
(六)“个人中心”界面开发 |
五、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案例与分析 |
(一)前期准备 |
1.设备保障 |
2.网络保障 |
(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
1.课前知识传授阶段 |
2.课内翻转学习 |
3.课后自主巩固 |
(三)效果分析 |
1.应用界面友好性问卷分析 |
2.资源有效性问卷分析 |
3.翻转课堂学习效果问卷分析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创新之处 |
(二)下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关于初中生课外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
附录3:关于“My小伙伴”微信小程序学习平台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满意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程序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连铸电磁冶金控制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肖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胡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纯粘液体细丝落于固体平面下落时间的研究[D]. 孙照阳. 鲁东大学, 2021(12)
-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 滕立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5]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一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 张加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元认知策略在初三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泽旋. 广州大学, 2020(0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数值分析的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的仿真及应用[D]. 贺盼盼. 宁夏大学, 2020(03)
- [9]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数字仿真为例[D]. 马小花. 宁夏大学, 2020(03)
- [10]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中的应用[D]. 韩顺顺.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论文; 中学物理论文; 物理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实验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