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对机体免疫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徐安乐[1](2021)在《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维生素E对大部分水产动物而言,是一种必须营养素,在机体中不能自主合成,必需通过外源补充。研究表明,饲料配方中维生素E缺乏或过量均会对某些鱼造成不利的影响。研究水产动物维生素E的需求量在水产动物健康可持续养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研究对象,从生理生化、组织学观察以及转录组学水平分析了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设计了6个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饲料(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测VE值:12.10,32.15,45.17,75.72,135.78,263.37 mg/kg)开展84天的养殖试验(后简称养殖试验),得出:135.78 mg/kg左右的维生素E能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初重:20.48±0.20 g)增重率、存活率、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以及改善肌肉品质;可维持肝脏、肌肉以及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的动态平衡,供应机体生长需求,同时能降低血脂含量,维持机体健康;可以提高血清、头肾、脾脏和肝脏的免疫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和肝脏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照组和135.78 mg/kg试验组在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上存有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与其他组织相比,在消化性能上,肝脏和前肠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免疫方面,头肾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以增重率为评估指标做拟合曲线分析维生素E的最适添加量为130.13 mg/kg。(2)135.78 mg/kg的维生素E能维持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稳定,促进肠道组织生长和维持其完整性,促进头肾分泌免疫相关的物质来提高机体免疫,通过调节脾脏的淋巴细胞数量,促进鱼类非特异性免疫。(3)开展哈维氏弧菌感染试验(后简称细菌感染试验)。设置对照组和最适维生素E添加量组饲料(VE实际含量分别为10.38和132.15 mg/kg)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体重:80.48±3.30 g),周期70天,随后,用半致死剂量哈维氏弧菌(8.86×106CFU/ml)注射感染石斑鱼,观察7天,比较细菌感染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肝脏、头肾和脾脏上的免疫和抗氧化方面的变化,得出维生素E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组织学观察进一步得出维生素E在保护肝脏、头肾和脾脏抗细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养殖试验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诱导肝脏、前肠和头肾分别产生了366、69和902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肝脏中主要可富集到与细胞凋亡,肝组织代谢和肝组织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在前肠组织中,则主要富集到了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上,在头肾组织中,主要富集到了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上。(5)细菌感染试验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鱼摄食适量的维生素E能通过提高肝脏中的代谢补偿以抵抗哈维氏弧菌的侵袭,而缺乏维生素E的鱼,在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炎症和病变会进一步加剧;摄食适量维生素E的鱼在经过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头肾免疫相关通路被高度激活,在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维生素E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在受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头肾会出现病理性引诱某些酶类分泌和某些基因上调。(6)养殖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调节mi R-34-x来影响肝脏组织的代谢和免疫;通过调节mi R-122-x和mi R-735-x来维持肠道健康,为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通过调节mi R-1357-x和miRNA-31-x来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通过调节mi R-1246-x、mi R-1260-x、mi R-7133-x(和y)、mi R-29-x(和y)以及mi R-122-x等的差异表达来影响头肾免疫能力。(7)养殖试验的miRNA-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调控mi R-551-x、mi R-3604-x和mi R-193-y的上调以及mi R-883-y、novel-m0222-3p和mi R-34-x的下调来维持肝脏细胞功能,提高肝脏代谢能力和免疫能力;通过调节mi R-31-x、mi R-735-x和mi R-1357-x等(均下调)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同时也会调控一些novel miRNA如novel-m0200-5p、novel-m0183-3p和novel-m0184-5p(均下调)等影响免疫过程。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mRNA关联分析得出,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影响mi R-1260-x、mi R-7133-x(和y)和mi R-1246-x等的上调以及mi R-129-x、mi R-122-x和mi R-735-x等的下调来调控头肾抗哈维氏弧菌的感染。综上,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维生素E的促生长和提高免疫的功能实质以及丰富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物信息学资料。
刘佳[2](2021)在《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系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肢无力,肾虚滑精,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女贞子主要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女贞子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保肝、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已有文献证明女贞子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未能阐释女贞子发挥免疫增强活性的化学成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少见。本研究进行了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筛选、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通过乙醇提取法和液-液萃取法制备女贞子五个极性部位,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五部位萃取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得率分别为1.64%、1.28%、1.13%、11.15%和26.96%;女贞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且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的增强效果较好;女贞子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促增殖效果较好。说明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为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对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NMR、13C-NMR和HR-ESI-MS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大孔树脂乙醇洗脱段和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大孔树脂水洗脱段、30%、50%、70%和90%乙醇洗脱段得率分别为8.54%、25.62%、58.34%、1.42%和1.07%,其中30%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较强;对30%乙醇洗脱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橄榄苦苷酸(oleuropeinic acid)、女贞子苷(nuezhenide)、异女贞子苷(isonuezhenide)、红景天苷(salidroside)、异女贞苷酸(isoligustrosidic acid)、ligulucidumoside A、8(E)-女贞子苷(8(E)-nuezhenide)、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橄榄苦苷(oleuropein)和p-hydroxyphenethyl 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其中橄榄苦苷酸、红景天苷、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和p-hydroxyphenethyl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有不同程度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且羟基酪醇的作用最强。说明羟基酪醇等是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成分。(3)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羟基酪醇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后细胞抗原摄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产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和共激活分子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TLR4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能显着增强巨噬细胞对FITC-OVA的摄取能力,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泌,促进NO释放和ROS产生,并显着上调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和共激活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上调细胞核NF-κB p65表达,下调细胞浆IκB-α表达,同时还能显着上调TLR4,My D88,TRIF和IKKβ的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化可以通过TLR4/My D88(TRIF)/IKKβ介导的信号反应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实现。(4)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比例,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微板法检测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可显着增加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和TNF-α分泌,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4+/CD8+比例;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增加细胞内Ca2+浓度,提高Calcineurin活力,并且显着上调细胞核NFAT和NF-κB p65表达,同时下调细胞浆NFAT和IκB-α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可以通过促进Ca2+/Calcineurin/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激活脾淋巴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女贞子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为其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并分离和筛选得到多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其中羟基酪醇活性最好;进一步研究阐释了羟基酪醇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的传递,引起NF-κB p65和NFAT的入核来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今后将女贞子开发为免疫增强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发展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提供思路。
郭小娟[3](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张博川[4](2020)在《桦褐孔菌多糖抑制乳腺癌的免疫浸润的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桦褐孔菌是一种在欧洲,特别是俄罗斯广泛使用的一种药食同源大型真菌,其有广泛的药用活性。经过长期的民间摸索,桦褐孔菌多糖被证实对常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针对癌症,其对肝癌、肺癌、大肠癌等一系列癌症有着广泛的抗癌活性。然而,针对其抗癌活性多围绕体外开展,对于体内及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研究不足。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每年全球约有200万名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其中60多万名患者死亡;相比于其他癌症,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类型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最高。随乳腺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积累,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治疗的关键手段。考虑到乳腺癌发生和预后的过程中,免疫应答是最重要的发起路径之一,因此,通过对肿瘤免疫应答的调节,增强其反应强度,可有效地缓解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候。在肿瘤免疫的微环境研究中,针对一些相对稳健的细胞浸润模式的研究,会显着影响到肿瘤的诊断、生存结局方面的评估。此类基于组学数据和高通量数据分析的研究一般被称为免疫浸润相关的研究,可以把从关键基因到细胞水平以及到临床样本生存信息层面的信息加以连贯的分析,并可以对研究的样本以统计学分析方法做一定的筛选和评价。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桦褐孔菌多糖对乳腺癌免疫浸润的影响,围绕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乳腺癌细胞株4T-1的体内活性开展研究。揭示桦褐孔菌多糖的抑癌机制和增强临床乳腺癌免疫疗法的效果。本课题以小鼠乳腺癌细胞株4T-1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乳腺癌相关的免疫分子靶点,再应用转录组学的手段,考察桦褐孔菌多糖缓解4T-1鼠乳腺癌的机制,并交叉对比,筛选出的免疫相关分子靶点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PCR及WB手段对小鼠肿瘤组织内上述免疫相关分子靶点的调控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拟确定桦褐孔菌多糖对于乳腺癌免疫浸润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桦褐孔菌多糖含量较高,使用热水浸提法可以获得粗多糖混合物13.6g,除杂后获得多糖3.2g,经过离子交换柱洗脱分离后,得到IOP1至IOP6共6个主要组分,多糖的总体回收率在89.2%。根据MTT实验获得的结果可知,桦褐孔菌多糖可以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鼠乳腺癌细胞4T-1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组分IOP-5的抑制效果最好,并筛选其参与后续的抗肿瘤实验。IOP-5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鼠乳腺癌细胞4T-1的IC50分别为294±55.7μg·mL-1及214.5±32.1μg·mL-1。2.实验从数据库内共获得了1094个BC患者数据。并获得了1399个与生存相关的免疫相关DEGs。本研究利用多变量Cox分析,利用上述DEGs建立起TAIG风险评价模型,依据研究结果可知,较高的TAIG水平意味着较低的临床生存率、较高的AJCC-TNM分期水平及晚期乳腺癌病理分期。同时发现,发现高TAIG组内,CD8+T细胞、记忆静止CD4+T细胞、M0巨噬细胞和M2巨噬细胞等的免疫浸润密度明显降低。而TAIG评分系统内的17个免疫相关基因中,PCDHGA2、SPIB、ADRB1、FLT3和NFKBIE是最为重要的免疫相关分子标记物。3.围绕转录组学的研究结果可知,桦褐孔菌多糖IOP-5可有效的抑制乳腺肿瘤在模型小鼠体内的生长。其会降低体内乳腺癌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最终的瘤重,且安全有效。同时,其抑癌活性同浓度正相关。以高剂量组为模型,共筛选出31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2个同免疫相关。同时,依据本研究建立的TAIG指数,筛选出同免疫浸润相关性较高的分子标记物包含:NFKBI(上调),FLT3、ADRB1、SPIB及IFNE(下调)等5个。可将上述分子标记物视作桦褐孔菌多糖IOP-5抑制乳腺癌发生免疫浸润的核心分子标记物。4.桦褐孔菌多糖IOP-5能显着抑制鼠乳腺癌细胞4T-1的增殖能力,并呈浓度依赖关系。而其对乳腺癌免疫浸润的机制,是通过上调NFKBI,进而抑制NFKB信号通路。而其通过下调FLT3,ADRB1,NFKBI,IFNE的表达,调节乳腺癌免疫微环境,进而起到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桦褐孔菌多糖对乳腺癌肿瘤免疫浸润的调控关系,同桦褐孔菌多糖IOP-5的浓度呈正比。
颜磊[5](2020)在《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肿瘤发病人数为392.9万余人,癌症增长率为3.2%,意味着我国每天癌症确诊人数超过1万,每分钟就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近年来,化学疗法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癌症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常常会使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导致化疗终止,增加癌症死亡率。因此,如何有效的改善白细胞减少症、使癌症化疗得以顺利进行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现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化学药物如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等,多数患者存在停药后白细胞减少症再次复发的现象;而新型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对肌肉骨骼和消化系统产生副作用,严重影响到化疗的连续性。此外,这些药物在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同时,是否对肿瘤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因此研究和开发药效明确、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价值。驴胶补血颗粒作为治疗气血亏虚、疲乏无力的良药,具有滋阴补血、健脾益气、调经活血等特点,常用于治疗久病体虚、气虚血亏等疾病。中医学常将白细胞减少症归为“血虚”、“虚劳”等范畴,这些症状恰好与驴胶补血颗粒的功效不谋而合。已有临床证据表明,驴胶补血颗粒可升高癌症化疗患者的白细胞(WBC)水平,提高了化疗的顺应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对于驴胶补血颗粒升高白细胞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临床医生对于该药物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方面的合理应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环磷酰胺(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实验动物模型,并给予驴胶补血颗粒观察其对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作用,同时结合代谢组学、生物网络分析、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全面阐明其作用机理,为该药物在辅助癌症化疗方面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研究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理作用,并采用代谢组学、生物网络分析、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1)驴胶补血颗粒药效学研究:采用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血常规、脏器指数、抑瘤率和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为药效指标,考察驴胶补血颗粒对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作用。(2)代谢组学研究:使用1H-NMR代谢组学的方法对收集小鼠血液和脾脏的代谢物进行分析。首先对标准化数据执行主成分分析(PCA)以识别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之间的分散程度,并消除异常值。接下来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来可视化区分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之间的代谢谱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用于寻找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的VIP值。最后,在SPSS 21.0软件中对代谢物进行ANOVA分析,VIP>1和P<0.05的代谢物被确认为差异代谢物。(3)生物靶标网络分析:采用UHPLC-Q Exactive轨道肼高分辨质谱分析了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并结合TCMSP和TCMID对找出的化学成分进行补充和筛选,建立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数据库。将筛选出的化学成分导入PharmMapper服务器进一步找出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将所得到的靶点与差异代谢物的靶点相关联取交集,从而建立“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将所找出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阐明代谢酶之间的关系。采用ClueGO插件对所找出的靶点进行KEGG和GO分析,找出关键代谢通路。最后,采用Systems Dock软件将关键代谢通路中的靶点与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4)实验验证:代谢组学及生物靶标网络分析中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BCAAs分解代谢可能是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最为重要的作用途径。首先分别给予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两种细胞BCKDK激酶(可抑制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表达)的抑制剂苯丁酸,观察细胞的增殖活性,以验证BCAAs分解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对体外细胞的影响。其次给PBMC和RAW264.7两种细胞外源性补充一定浓度的BCAAs,观察其是否具有增值细胞活性的作用。最后,采用ELISA试剂盒对BCAAs分解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S)和支链酮酸脱氢酶(BCKDHA)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从分子水平对代谢组学和生物靶标网络分析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1)药效作用结果:驴胶补血颗粒可改善CTX造成的体重减轻和一般状态,加速WBC,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和红细胞(RBC)含量的恢复,回调CTX所造成的脏器指数的改变;可通过改善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来提高小鼠免疫,从而改善白细胞减少症;在改善白细胞减少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TX抗肿瘤的作用,具有“减毒增效”的药效特点。(2)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共指认出包括氨基酸、糖类以及有机酸在内的31种内源性代谢产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乳酸、脂质和谷氨酸的含量显着升高,而β-葡萄糖、甜菜碱、丙酮酸、谷氨酰胺、O-乙酰糖蛋白和肌酐的含量显着降低,驴胶补血颗粒能显着逆转血清代谢异常。WBC的含量变化与谷氨酰胺、O-乙酰糖蛋白、丙酮酸、肌酐、β-葡萄糖和甜菜碱的水平变化呈正相关,与乳酸和谷氨酸的水平变化呈负相关,说明这些差异代谢物的改变可能与驴胶补血颗粒治疗作用有关。脾脏代谢组学分析共指认出脾脏中32种内源性代谢产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中TMAO、丙酮酸、GPC、牛磺酸和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胆碱、肌醇、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PC、α-葡萄糖和苯丙氨酸的含量较低,这些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可能是CTX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直接结果,通过给予驴胶补血颗粒可显着回调代谢物的水平。血常规指标WBC、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NE、LY、MO、MCH与差异代谢物谷氨酸、丙酮酸、天冬氨酸、GPC、牛磺酸、谷氨酸和TMAO呈负相关,与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胆碱,PC,肌醇,α-葡萄糖,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呈正相关。此外,脾脏指数与差异代谢物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表明驴胶补血颗粒可能通过平衡脾脏代谢物的紊乱来发挥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胶补血颗粒能够调节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包括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转化、苯丙氨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等,此外还涉及能量代谢和胆碱代谢等多个生物途径,体现了驴胶补血颗粒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机制。(3)生物靶标网络分析结果:将驴胶补血颗粒LC-MS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与TCMSP和TCMID对找出的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后,结合文献报道共筛选出35个活性成分。将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导入PharmMapper服务器数据库获取靶点,去重复后获得872个靶点。将代谢物的靶点和活性成分的靶点两者取交集,共得到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调控代谢物的32个作用靶点。将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差异代谢物导入Cytoscape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代谢物”网络,共涉及35个驴胶补血颗粒的活性成分、32个靶点和14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拓扑分析发现,Rehmannioside A、Catalpol、AstragalosideⅡ和AstragalosideⅠ等成分在靶标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IL4I1、BCAT2、BCAT1、PLA2G4A、LYPLA3等可能是驴胶补血颗粒发挥升白作用的关键靶点。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的作用靶点主要以酶为主,主要包括核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异构酶和裂解酶等,此外还包含钙结合蛋白、酶调节剂、受体和信号分子等,其中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出现的频率较高,而这些酶与氨基酸分解代谢密切相关,提示驴胶补血颗粒可能通过干预氨基酸分解代谢发挥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驴胶补血颗粒32个作用靶点主要参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分解途径(BCAAs分解途径),此外还参与了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和丙酮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充分体现了驴胶补血颗粒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小分子分解代谢过程是这些作用靶点最为重要的生物功能,共涉及19个作用靶点。此外,羧酸分解过程、有机酸分解过程和细胞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等生物途径也受到驴胶补血颗粒的调节。综合KEGG与GO分析结果得知,支链氨基酸(BCAAs)分解途径可能为驴胶补血颗粒发挥升高白细胞作用的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证实驴胶补血颗粒调控BCAAs分解代谢的途径,进行了分子对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驴胶补血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与BCAAs分解途径作用靶点的对接得分均显着高于天然配体,表明上述活性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具有很好的结合活性,证明了驴胶补血颗粒可通过调节BCAAs分解代谢来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本部分通过将驴胶补血颗粒的活性成分与差异代谢物的靶点进行整合分析,发现驴胶补血颗粒可能主要通过调控部分氨基酸分解代谢来发挥升白作用其中的BCAAs分解代谢途径可能为其发挥药效的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揭示驴胶补血颗粒如何调控BCAAs分解途径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子生物手段进一步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4)实验验证结果:给予BCAAs分解代谢中负调控酶BCKDK的抑制剂苯丁酸实验结果表明,当苯丁酸浓度在1802880μm/L时,RAW264.7的细胞活力被显着抑制,当苯丁酸浓度在7202880μm/L时,PBMC细胞被显着抑制。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由于BCKDK激酶被苯丁酸所抑制,导致BCKDH被激活,整个BCAAs分解代谢通路所消耗的支链氨基酸增多,从而使细胞活力减弱,这与代谢组学的结果是一致的。外源性补充BCAAs实验结果表明,当BCAAs浓度在1802880μm/L时,可显着促进RAW 264.7细胞的增殖,而浓度在1440μm/L和2880μm/L时可显着促进外周血细胞PBMC的增殖。该结果表明,BCAAs和驴胶补血颗粒对外周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证明了驴胶补血颗粒可通过回调BCAAs的含量来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对BCAAs分解代谢途径的关键限速酶的含量进行测定,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CADS和BCKDHA酶含量显着升高,说明BCAAs代谢通路被激活,使得BCAAs过度被消耗,证实了生物靶标网络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的结果。给予驴胶补血颗粒后,小鼠ACADS和BCKDHA酶含量显着回调,说明驴胶补血颗粒可通过干预BCAAs代谢通路来发挥改善作用。结论:驴胶补血颗粒能够显着改善CTX诱导的4T1荷瘤小鼠WBC减少、脏器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并且对肿瘤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ACADS和BCKDHA酶的表达,调控BCAAs分解代谢途径,回调BCAAs的水平来发挥作用。
张弛[6](2020)在《咖啡酸对LPS诱导小鼠乳房炎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咖啡酸(caffeic acid,CA)是一种天然酚类化合物,在药用植物中含量丰富,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本研究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小鼠乳房炎模型,探讨CA对该模型的治疗作用,并通过研究CA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免疫趋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CA治疗大肠杆菌型奶牛乳房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将处于泌乳7-11 d的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LPS、LPS+CA5、LPS+CA10、LPS+CA15、CA156 组,每组 8 只。除 Control、CA 组外,其它组小鼠均在第4对乳区注入50 μL LPS(200 μg/mL)稀释液,1h后CA治疗组分别注入50 μLCA(5、10、15 mg/kg)稀释液;Control组注入50μL生理盐水,CA组注入50 μL CA(15 mg/kg)稀释液,24 h后脱颈处死各组小鼠并采集乳腺组织。(2)将RAW264.7 分为 Control、LPS、LPS+CA10、LPS+CA25、LPS+CA50、CA50 6 组。除Control、CA组外,其它组给予LPS(1 μg/mL)刺激,1 h后CA治疗组分别给予CA(10、25、50 μg/mL)处理 11 h;Control 组正常培养,CA 组给予 CA(50 μg/mL)处理12 h,试验结束后固定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RNA样品。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观察组织结构损伤或蛋白定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细胞凋亡,RT-PCR、试剂盒检测组织、细胞内炎症因子、趋化因子、氧化还原指标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组织、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变化。试验结果:(1)LPS组小鼠乳腺充血、肿胀,腺泡结构损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明显减少;IL-1β、IL-6、TNF-α、MIF、CXCL-2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MPO、MDA含量显着升高,SOD、GSH-Px活性显着降低;Bax/Bcl-2、p-P65、p-IκB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CA治疗组乳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炎症、趋化因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MPO、MDA含量显着降低,SOD、GSH-Px活性显着升高;Bax/Bcl-2表达显着降低,Bax/Bcl-2、p-P65、p-IκB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优。(2)LPS组Park7与P47phox结合明显增多;细胞内ROS含量显着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凋亡率显着升高;IL-1β、IL-6、TNF-α、MIF、CXCL-2表达水平显着升高;MPO、MDA含量显着升高,SOD、GSH-Px活性显着降低;Bax/Bcl-2、p-P65、p-IκBα表达显着升高。CA治疗组Park7与P47phox结合明显减少;细胞内ROS含量显着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着升高,凋亡率显着降低;炎症、趋化因子表达显着降低;MPO、MDA含量显着降低,SOD、GSH-Px活性显着升高;Bax/Bcl-2、p-P65、p-IκBα表达显着降低。结论: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证实,CA可通过抑制Park7与P47phox结合,同时调节细胞NF-κB信号通路活性,从而抑制小鼠乳腺组织与RAW264.7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减少LPS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损伤,达到治疗小鼠乳房炎的目的。
冯淇元[7](2020)在《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养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面临多种应激因素,其中病原菌入侵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其摄食、代谢、繁殖等有很大影响,甚至引起大规模的病害或死亡。导致虹鳟患肠炎红嘴病(Enteric Redmouth Diseases,ERM)的致病菌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尤其在虹鳟苗种阶段感染所造成的细菌感染应激损伤更为严重。为探讨虹鳟细菌感染应激反应下各药物添加剂的作用,本研究以虹鳟苗种为实验对象,向各实验组投喂添加0.3 g/kg甘草次酸、0.3 g/kg黄芩苷、0.75 g/kg百优酸、60 g/kg茵陈三黄汤的添加剂,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统计28d后各组肥满度(CF)、摄食率、特定生长率(SGR)、虹鳟增重率(WG)和饲料系数(FCR)。饲养结束后感染鲁氏耶尔森菌,统计感染前、24 h、48 h、72 h各组存活率(SR)。检测各组血清应激相关生化、激素指标,对肝组织进行结构观察。测定不同感染时间下肝脏组织中TNF-α、IL-1β、Nrf2、HSP90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下:(1)生长指标测定表明:实验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其中百优酸组增重率最高,甘草次酸和黄芩苷组次之。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降低了FCR,甘草次酸、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添加剂组肥满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药物添加剂组有利于虹鳟生长,甘草次酸、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的生长效果更佳。(2)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机体感染鲁氏耶尔森菌24 h时,甘草次酸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组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甘草次酸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药物添加剂组总胆红素(TBIL)和尿酸(UA)含量低于对照组,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甘油三酯(TG)含量低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血糖(GL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感染48 h时,药物添加剂组与对照组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甘草次酸组转氨酶活性最低,黄芩苷和百优酸组AL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LDH活性低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TBIL、UA和百优酸组U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感染72 h时,药物添加剂组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转氨酶活性各组间无差异,其中百优酸、茵陈三黄汤组转氨酶活性较低,各组ALP和LDH活性差异不显着,药物添加剂组TBIL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各组BUN、TG、TCH、GLU含量无明显差异。添加剂组有利于改善由细菌感染应激引起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3)激素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感染鲁氏耶尔森菌24 h时,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百优酸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48h时,各试验组CO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百优酸组COR含量最高。黄芩苷、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ACT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百优酸组T3和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72h时,对照组COR含量显着低于黄芩苷和百优酸组。黄芩苷、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ACT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的抗细菌感染应激效果较好,提高了激素水平以降低机体应激损伤。(4)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感染24 h时,甘草次酸、黄芩苷和茵陈三黄汤组IL-1β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组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48 h时,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组IL-1β和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百优酸组HSP90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72 h时,甘草次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黄芩苷和百优酸组IL-1β和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黄芩苷和茵陈三黄汤组HSP90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得出,四种药物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虹鳟细菌感染应激的能力,其产生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比较之下,甘草次酸、黄芩苷抗细菌感染应激损伤的综合效果较好。
屈颖[8](2020)在《博落回饲料添加剂促生长作用和分子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用于动物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博落回生物碱提取物为主要原料配合其它成分,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饲料添加剂,用于鸡和鲤鱼的养殖试验,检测了其对鸡和鲤鱼的生长特性、非特异免疫因子和多种抗氧化因子的影响;通过检测其对多种组织转录物组的影响揭示其可能的分子机理。实验结果如下:1.探索了野生博落回人工种植的驯化和其中生物碱的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野生植株可以在低海拔地区良好生长,从而解决了大规模生产时的原料来源问题。博落回中生物碱酸水乙醇法提取方案的摸索,摸索条件包括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长、提取温度和p H值。最终发现提取的最优条件为:在酸碱度p H=2的85%乙醇溶液中,料液比1:16,70℃恒温水浴4h。2.将分别设计的适合于鸡和鲤鱼的饲料添加剂配方,添加到基础日粮中进行动物饲养实验,以确定饲料添加剂对于动物养殖性能的影响。发现添加剂可以显着提高鸡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最佳配方为DB。鲤鱼生长性能实验过程中,实验过程持续30天,以成活率、体重增长率和饵料率反映鲤鱼生长性能,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均能显着增加鲤鱼成活率和体重增长率、降低鲤鱼的饵料率。说明饲料添加剂对于鲤鱼的生长性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佳配方为FC。3.探索了添加剂对鸡和鲤鱼多种组织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包括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肿瘤免疫因子α(TNF-α)等,发现各组织中这些指标明显提高,说明饲料添加剂对于鸡和鲤鱼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4.探索了添加剂对鸡和鲤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丙转氨酶(GPT)、丙二醛(MDA)以及细胞色素P450 1A1基因(CYP1A1)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这5种指标。不同组织中SOD和GPT活性升高、CYP1A1和GST表达水平增强,但是MDA含量下降。说明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和鲤鱼抗氧化性能同样具有促进作用。5.肉鸡和鲤鱼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中包含大量的与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相关的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添加剂主要是通过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和酶的活性以及控制反应过程等方面实现的。6.对鲤鱼肠道内容物的分析表明饲料添加剂对于鲤鱼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影响轻微,但是在微生物群落组成方面影响较明显,比如大幅提高乳球乳杆菌属、降低气单胞菌属和希农氏菌属的比例。可见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鲤鱼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的比例,在表观上这对鲤鱼的个体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以博落回生物碱提取物为主要成分配合其它中药材配制的饲料添加剂具有明显的促进鸡和鲤鱼生长的特性,同时也能够促进其非特异免疫能力和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其作用的分子机理在于通过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和酶的活性以及控制反应过程等方面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动物养殖从而生产安全健康的动物产品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李志华[9](2020)在《系统药理学剖析淫羊藿对肺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背景: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功,即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力,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有前景领域。同时,天然产物可通过抑制炎症和激活炎症免疫反应(包括调节肿瘤微环境)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在这里,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系统药理学策略,以分析淫羊藿多向药理学分子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T细胞反应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抗肿瘤的实验验证。实验方法:在筛选了淫羊藿多向药理学活性分子后,通过靶点预测和网络分析,我们选择了淫羊藿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淫羊藿素(ICT),它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和多靶点特性,以进行体内外的抗肿瘤实验。在实验验证中,通过肿瘤造模给药,转录组测序,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分析了淫羊藿对NSCLC的药理作用。研究结果:在体内,我们发现ICT可有效的抑制LLC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和延长其小鼠的生存期。在组织上,我们对ICT治疗肿瘤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免疫生物学过程被显着富集并且T细胞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被上调。此外,免疫荧光显示在ICT治疗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的浸润明显增加。最后,在细胞水平上,我们通过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证明ICT对肺癌细胞系具有抗炎和促凋亡的作用。意义:总体而言,本研究开发的方法为理解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天然产物多向药理学分子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这将促进多靶点天然产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开发和应用。
范冰冰[10](2020)在《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c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赤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内毒素、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等作用。本课题对赤芍的有效组分赤芍总苷进行提取、纯化及药效筛选研究,采用UPLC-QTOF-MS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赤芍总苷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H22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及体外Hep G2细胞模型,开展赤芍总苷抗肿瘤体内及体外药理、药效学研究,明确赤芍总苷是否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角度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活性及基因水平的影响对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血清中肝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指标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是否引起大鼠肝脏毒性。本研究明确赤芍总苷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多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赤芍总苷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赤芍总苷、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筛选赤芍总苷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MTT法,通过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赤芍、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文献、相关数据库信息比对的办法,对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网络研究方法,构建赤芍总苷分子离子可视化网络图,结合质谱相关信息,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3.采用体外药效MTT法,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抑瘤率、脏器指数、瘤体病理切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ALT、AST、FAS、FASL、IL-2、IFN-γ、TNF-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开展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靶点基因信息;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查找肝癌相关靶点,从而得到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采用STRING等数据库,得到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探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参与调控肝癌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进而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从大数据方面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5.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采用PI单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阐释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7.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3A4,CYP2D6,CYP2C9,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CYP1A2,CYP3A2,CYP2D1,CYP2C11,CYP2E1 m RNA水平的表达,考察赤芍总苷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及γ-GT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GSH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氧化损伤的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a+-K+-ATPase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果1.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HPD-70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生药浓度为0.1g/m L,树脂比上柱量为0.3g/m L(原药材/湿树脂),2BV水除杂,5BV 30%乙醇洗脱,即得赤芍总苷化学物质组分。赤芍、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66%、66.00%。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经正离子检测模式,经对照品、文献与相关数据库信息确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比对推测出芍药内酯苷异构体、毛蕊异黄酮苷、牡丹皮苷E、没食子酰芍药苷或异构体构建赤芍总苷的分子可视化网络,共找到5个分子网络成分簇,其中一个分子簇为芍药苷及其相关化合物。3.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挖掘出赤芍总苷成分共调控139个潜在靶蛋白。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共找到5727个癌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软件对赤芍总苷各成分靶蛋白与肝癌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共得到99个交集靶点,主要包含IL-2、Bcl-2、TNF、PTEN等。通过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明确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MAPK级联、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外间隙、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各种蛋白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84条通路参与到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细胞的过程,主要包括MAPK、PI3K/Akt、VEGF、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心碳代谢等信号通路。4.体外药效实验结果显示,赤芍总苷1mg/m L给药浓度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24h,36h,48h的抑制率分别为66.00%、72.52%、74.10%,IC50值分别为0.71、0.57、0.52mg/m L;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环磷酰胺组、赤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7.61%、23.06%、36.64%、48.13%,除赤芍总苷低剂量组,肿瘤的抑制作用均超过30%(中药的瘤重抑制率>30%,评定药物具有抑瘤作用),符合相关要求。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FAS、FASL的含量显着降低、IL-2的含量显着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赤芍总苷各剂量组血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低、中、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7%、16.9%、22.9%;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中剂量组肝癌Hep G2细胞G2/M期的比例降低。7.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后,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组细胞中Akt、Bcl-2、PI3K、MEK、ERK m RNA和蛋白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TEN、Bax m RNA的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活性显着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E1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 m RNA水平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2,CYP2D1,CYP2C11和CYP2E1 m RNA水平没有显着性变化。9.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γ-GT、SOD、MDA、GSH及Na+-K+-ATPase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课题优化了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其工艺简单且操作方便,为赤芍总苷的后续药效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采用UHPLC-Q-TOF-MS技术、构建赤芍总苷化学成分网络,能够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并能呈现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其开发利用及药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靶点调控通路分析等,实现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的快速、系统分析,发现赤芍总苷抗肝癌作用可能与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4.赤芍总苷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降低G2/M期细胞的比例,扰乱细胞正常分裂状态达到抑制作用。5.赤芍总苷能够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调控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有关。7.赤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CYP450酶亚型CYPl A2的活性发挥抗肝肿瘤作用。8.赤芍总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及一定给药时间内,不影响肝脏的功能,没有肝毒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中草药对机体免疫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对机体免疫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维生素E的性质与功能简介 |
1.1.1 维生素E的本质特征 |
1.1.2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
1.1.3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
1.1.4 水产领域维生素E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珍珠龙胆石斑鱼研究文献综述 |
1.2.1 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起源、分类以及生物学特征 |
1.2.2 珍珠龙胆石斑鱼育种学研究 |
1.2.3 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学研究 |
1.2.4 珍珠龙胆石斑鱼病害学研究 |
1.2.5 珍珠龙胆石斑鱼转录水平研究 |
1.2.6 其他研究 |
1.2.7 存在的问题 |
1.3 转录组学研究 |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概述 |
1.3.2 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3 转录组测序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意义 |
1.4.5 创新点 |
第2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
2.1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第3章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的影响 |
3.1 哈维氏弧菌半致死试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小结 |
3.2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3.3 哈维氏弧菌和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3.3.1 材料和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小结 |
第4章 m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
4.1 养殖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结果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 |
4.2.3 讨论 |
4.2.4 小结 |
第5章 mi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
5.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试验方法 |
5.1.3 结果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 |
5.2.3 讨论 |
5.2.4 小结 |
第6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调控的miRNA-mRNA分析 |
6.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2 结果 |
6.1.3 讨论 |
6.1.4 小结 |
6.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 |
6.2.3 讨论 |
6.2.4 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增强免疫研究进展 |
1.1.1 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
1.1.2 中药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
1.1.3 中药调节免疫分子生成 |
1.1.4 中药影响信号通路传递 |
1.2 女贞子研究进展 |
1.2.1 女贞子化学成分 |
1.2.2 女贞子药理作用 |
1.2.3 女贞子兽医临床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药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得率 |
2.2.2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3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2.4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
2.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
2.4 小结 |
第三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试验结果 |
3.2.2 不同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
3.2.3 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 |
3.2.4 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3.3.1 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
3.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
3.4 小结 |
第四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药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方法 |
4.2 结果 |
4.2.1 羟基酪醇对巨噬细胞摄取FITC-OVA的影响 |
4.2.2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分泌的影响 |
4.2.3 羟基酪醇对NO释放的影响 |
4.2.4 羟基酪醇对ROS产生的影响 |
4.2.5 羟基酪醇对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及共激活分子CD80、CD86表达的影响 |
4.2.6 羟基酪醇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7 羟基酪醇对TLR4/MyD88(TRIF)/IKK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8 信号阻断试验 |
4.3 讨论 |
4.3.1 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 |
4.3.2 羟基酪醇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 |
4.4 小结 |
第五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药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1.4 方法 |
5.2 结果 |
5.2.1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5.2.2 羟基酪醇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5.2.3 羟基酪醇对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5.2.4 羟基酪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的影响 |
5.2.5 羟基酪醇对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转运的影响 |
5.2.6 信号阻断试验 |
5.3 讨论 |
5.3.1 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
5.3.2 羟基酪醇激活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 |
5.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
1.1 病例选择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6.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讨论 |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桦褐孔菌多糖抑制乳腺癌的免疫浸润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桦褐孔菌研究进展 |
1.1.1 桦褐孔菌简介 |
1.1.2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
1.1.3 桦褐孔菌的药理活性 |
1.2 桦褐孔菌多糖研究进展 |
1.2.1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方法 |
1.3 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
1.3.1 免疫调节作用 |
1.3.2 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
1.3.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3.4 对乳腺癌的治疗作用 |
1.4 乳腺癌免疫浸润研究进展 |
1.4.1 T细胞 |
1.4.2 巨噬细胞 |
1.4.3 树突状细胞 |
1.4.4 自然杀伤细胞 |
1.4.5 纤维母细胞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及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原料预处理 |
2.2.2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流程 |
2.2.3 多糖粗提物的初步纯化 |
2.2.4 桦褐孔菌多糖的分离 |
2.2.5 细胞培养和传代 |
2.2.6 细胞冻存和复苏 |
2.2.7 MTT实验检测桦褐孔菌多糖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桦褐孔菌的多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 |
2.3.2 桦褐孔菌多糖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 的抑制作用 |
2.3.3 桦褐孔菌多糖对鼠乳腺癌细胞株4T-1 的抑制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腺导管及小叶癌免疫相关特征及免疫浸润分析的探讨 |
3.1 方法和材料 |
3.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1.2 乳腺癌TAIG危险评分的构建 |
3.1.3 TAIG的评估及其与临床变量的关系 |
3.1.4 TAIG与免疫浸润关系的探讨 |
3.1.5 两个TAIG组免疫细胞的融合和分化丰度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乳腺癌预后免疫相关信号的识别 |
3.2.2 TAIG风险评分与模型评估的建立 |
3.2.3 TAIG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关系 |
3.2.4 两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差异丰度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学考察桦褐孔菌多糖对乳腺癌小鼠免疫浸润相关基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试验设备与耗材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小鼠乳腺肿瘤生长的影响 |
4.2.2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乳腺癌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4.2.3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乳腺癌模型小鼠瘤体重量的影响 |
4.2.4 桦褐孔菌多糖IOP-5 给药前后乳腺癌模型小鼠癌旁组织mRNA-seq表达的差异 |
4.2.5 桦褐孔菌多糖IOP-5 给药前后乳腺癌模型小鼠癌旁组织免疫相关基因的功能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桦褐孔菌多糖IOP-5对小鼠体内乳腺肿瘤免疫浸润调控机制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和耗材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乳腺癌肿瘤内NFKBI的影响 |
5.2.2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乳腺癌肿瘤内FLT3 的影响 |
5.2.3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乳腺癌肿瘤内ADRB1 的影响 |
5.2.4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乳腺癌肿瘤内Spib的影响 |
5.2.5 桦褐孔菌多糖IOP-5 对乳腺癌肿瘤内Ifne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白细胞减少症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1.1 白细胞减少症基本概况 |
2.1.2 白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2 基于“全方-药对-单味药”的驴胶补血颗粒升高白细胞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2.2.1 驴胶补血颗粒“全方”升高白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
2.2.2 驴胶补血颗粒“药对”升高白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
2.2.3 驴胶补血颗粒“单味药”升高白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
第三章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药效学研究 |
3.1 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3.1.1 实验流程 |
3.1.2 材料与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讨论与分析 |
3.2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药效学研究 |
3.2.1 实验流程 |
3.2.2 材料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2.5 讨论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本采集 |
4.2.2 样本制备 |
4.2.3 核磁测试条件 |
4.2.4 ~1H-NMR图谱分析 |
4.2.5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血清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4.3.2 脾脏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五章 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 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生物靶标网络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驴胶补血颗粒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5.1.2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的获取 |
5.1.3 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代谢物靶点的获取 |
5.1.4 “活性成分-靶点-代谢物”网络构建 |
5.1.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
5.1.6 作用靶点类型归属分析 |
5.1.7 KEGG分析和GO分析 |
5.1.8 分子对接验证 |
5.2 结果 |
5.2.1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的获取 |
5.2.2 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的获取 |
5.2.3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靶点-代谢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5.2.4 潜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5.2.5 作用靶点类型归属 |
5.2.6 作用靶点的KEGG通路分析 |
5.2.7 作用靶点的GO富集分析 |
5.2.8 驴胶补血颗粒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六章 驴胶补血颗粒调节BCAAs分解代谢途径改善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验证 |
6.1 材料与仪器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实验仪器 |
6.1.3 细胞株 |
6.2 实验方法 |
6.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6.2.2 CCK-8 细胞活性检测方法 |
6.2.3 ACADS和 BCKDHA酶含量测定 |
6.3 实验结果 |
6.3.1 BCKDK抑制剂苯丁酸对RAW264.7和PBMC细胞干预作用 |
6.3.2 BCAAs对 RAW264.7和PBMC细胞干预作用 |
6.3.3 BCAAs分解代谢通路关键限速酶含量测定 |
6.4 讨论与小结 |
6.4.1 讨论 |
6.4.2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咖啡酸对LPS诱导小鼠乳房炎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2 奶牛乳房炎的类型 |
3 奶牛乳房炎的治病因素 |
3.1 自身因素 |
3.2 环境因素 |
4 奶牛乳腺的免疫防御机制 |
4.1 乳头导管的机械屏障 |
4.2 巨噬细胞 |
4.3 嗜中性粒细胞 |
4.4 淋巴细胞与树突状细胞 |
4.5 乳腺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 |
4.6 体液免疫 |
5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
5.1 物理疗法 |
5.2 抗生素疗法 |
5.3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 |
5.4 中西医结合防治奶牛乳房炎 |
6 咖啡酸的药理活性 |
7 脂多糖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CA对LPS诱导小鼠乳房炎的治疗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试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2.2 采样 |
2.3 石蜡切片与HE染色 |
2.4 激光共聚焦组织切片样本制备 |
2.5 试剂盒检测MPO活性、SOD活性、GSH-px活性及MDA含量 |
2.6 总RNA提取 |
2.7 RT-PCR法检测小鼠乳腺组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2.8 总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
2.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10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CA对LPS刺激小鼠乳腺组织影响的眼观结果 |
3.2 CA对LPS诱导小鼠乳房炎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3.3 乳腺组织Claudin-1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
3.4 CA对LPS诱导小鼠乳腺组织中MPO活性的影响 |
3.5 CA对LPS诱导小鼠乳腺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3.6 CA对LPS诱导小鼠乳腺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3.7 CA对LPS诱导小鼠乳腺组织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 |
3.8 CA对LPS诱导小鼠乳腺组织NF-κB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CA对LPS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试剂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RAW264.7的复苏、传代及培养 |
2.2 试验分组 |
2.3 细胞内ROS含量的检测 |
2.4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2.5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6 RT-PCR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CXCL-2表达水平 |
2.7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2.8 凋亡蛋白Bax/Bcl-2与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的检测 |
2.9 激光共聚焦细胞爬片制备 |
2.10 细胞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检测 |
2.11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CA对LPS诱导的RAW264.7内ROS含量的影响 |
3.2 CA对Park7与P47~(phox)结合及表达的影响 |
3.3 CA对LPS诱导的RAW264.7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4 C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3.5 CA对LPS诱导的RAW264.7氧化应激的影响 |
3.6 CA对LPS诱导的RAW264.7凋亡的影响 |
3.7 CA对LPS诱导的RAW264.7 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物添加剂在水生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现状 |
1.1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
1.2 酸类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
1.3 其他添加剂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
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
2.1 有效成分 |
2.2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
3 中草药在冷水鱼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3.1 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 |
3.2 中草药防治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中的应用 |
3.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鱼 |
1.2 药物添加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
2.2 养殖实验及生长指标测定 |
2.3 攻毒实验及存活率统计 |
2.4 样品采集 |
2.5 生化指标测定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生长指标的变化 |
3.2 人工感染虹鳟存活率的变化 |
3.3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生长指标的影响 |
4.2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抗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的影响 |
4.3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激素水平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鱼 |
1.2 药物添加剂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
2.2 养殖实验 |
2.3 攻毒实验 |
2.4 样品采集 |
2.5 血清激素水平的测定 |
2.6 组织切片的制作与镜检观察 |
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 |
3.2 药物添加剂对虹鳟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的变化 |
3.3 药物添加剂对鲁氏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组织结构的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肝脏组织TNF-α、IL-1β、Nrf2和HSP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鱼 |
1.2 药物添加剂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
2.2 养殖实验 |
2.3 攻毒实验 |
2.4 样品采集 |
2.5 RNA的提取 |
2.6 RNA浓度检测 |
2.7 cDNA的制备 |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独立样本基因的表达 |
2.9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TNF-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2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IL-1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Nrf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4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HSP9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8)博落回饲料添加剂促生长作用和分子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绿色饲料添加剂是国内饲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
1.2 禽类和鱼类是人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 |
1.3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是动物健康的主要标志 |
1.3.1 非特异免疫指标 |
1.3.2 抗氧化指标 |
1.4 博落回研究现状概述 |
1.5 杜仲研究状况概括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饲料 |
2.1.3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2.2 实验方法 |
2.2.1 博落回植物的种植 |
2.2.2 博落回植物生物碱的提取及含量检测 |
2.2.3 动物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2.2.4 基因表达检测 |
2.2.5 酶活性的检测 |
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博落回植物的种植 |
3.2 博落回生物碱提取 |
3.3 饲料添加剂对于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 饲料添加剂对于肉鸡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1 ACP、AKP和 LZM酶活的测定 |
3.4.2 IL-1β等非特异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3.5 饲料添加剂对于肉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5.1 SOD和GPT酶活和MDA浓度的测定 |
3.5.2 CYP1A1和GST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3.6 饲料添加剂对鸡转录组影响的分析 |
3.6.1 测序数据统计 |
3.6.2 差异基因数据 |
3.6.3 肉鸡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3.6.4 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结果 |
3.7 饲料添加剂对于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8 饲料添加剂对于鲤鱼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
3.8.1 ACP、AKP和 LZM酶活的测定 |
3.8.2 IL-1β等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3.9 饲料添加剂对于鲤鱼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9.1 SOD和GPT酶活和MDA浓度的测定 |
3.9.2 CYP1A1和GST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3.10 饲料添加剂对鲤鱼转录组影响分析 |
3.10.1 测序结果数据统计 |
3.10.2 鲤鱼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3.11 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差异基因结果 |
3.12 饲料添加剂对于鲤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4.讨论 |
4.1 饲料添加剂对于鲤鱼和肉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效应的影响 |
4.2 饲料添加剂应用在养殖业中的问题 |
4.3 中草药添加剂应用到养殖业中的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系统药理学剖析淫羊藿对肺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
1.1.1 NSCLC的发病原因 |
1.1.2 NSCLC的发病症状 |
1.1.3 NSCLC的诊断方法 |
1.1.4 NSCLC的治疗现状 |
1.2 中药淫羊藿 |
1.2.1 淫羊藿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
1.2.2 淫羊藿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 系统药理学及应用 |
1.3.1 系统药理学 |
1.3.2 研究药理机制和新药开发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系统药理学分析 |
2.1.1 药代动力学筛选 |
2.1.2 活性化合物的靶点预测 |
2.1.3 靶点相关疾病分析 |
2.1.4 GOBP分析 |
2.1.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1.6 互作网络构建 |
2.1.7 NSCLC-通路构建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系 |
2.2.2 动物品系 |
2.2.3 实验仪器 |
2.2.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给药实验 |
2.3.2 转录组测序 |
2.3.3 免疫荧光检测 |
2.3.4 细胞培养和冻存 |
2.3.5 细胞活性检测 |
2.3.6 炎性细胞造模 |
2.3.7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2.3.8 实时定量PCR(RT-PCR) |
2.3.9 流式细胞术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
3.1 系统药理学结果分析 |
3.1.1 淫羊藿多向药理学分子对NSCLC的治疗 |
3.1.2 淫羊藿多向药理学分子的多靶点治疗NSCLC |
3.1.3 淫羊藿多向药理学分子靶向肿瘤微环境治疗NSCLC的作用机制 |
3.2 ICT抗 NSCLC的体内验证 |
3.2.1 肿瘤生长及生存期的分析 |
3.2.2 对ICT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机制研究 |
3.3 ICT对治疗NSCLC作用的体外实验验证 |
3.3.1 细胞活性的检测 |
3.3.2 ICT的抗炎效应 |
3.3.3 ICT的促凋亡效应 |
3.3.4 ICT的抗迁移效应 |
第四章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赤芍本草考证及赤芍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赤芍本草考证 |
第二节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赤芍总苷抗肝癌疗效研究 |
第二章 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第一节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二节 赤芍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
第三节 赤芍、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第五节 基于分子网络的赤芍总苷化学成分可视化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赤芍总苷体内、外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二节 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赤芍总苷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赤芍总苷抗肝癌分子机制研究 |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三节 赤芍总苷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四节 赤芍总苷介导MEK/ERK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赤芍总苷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及肝毒性评价 |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酶的研究概况 |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的活性影响 |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
第四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五节 小结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中草药对机体免疫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徐安乐. 集美大学, 2021(01)
- [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桦褐孔菌多糖抑制乳腺癌的免疫浸润的机制的研究[D]. 张博川.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驴胶补血颗粒改善CTX诱导4T1荷瘤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与机理研究[D]. 颜磊. 山西大学, 2020
- [6]咖啡酸对LPS诱导小鼠乳房炎的治疗作用研究[D]. 张弛. 扬州大学, 2020(04)
- [7]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D]. 冯淇元.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博落回饲料添加剂促生长作用和分子机理探讨[D]. 屈颖. 河南师范大学, 2020(07)
- [9]系统药理学剖析淫羊藿对肺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D]. 李志华. 西北大学, 2020(02)
- [10]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范冰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