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消症方”加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涛[1](2020)在《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癌因性疲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理论,提出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观点,制备化疗所致的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动物模型,验证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疲乏的治疗效果,从肠道菌群和肝脏代谢组学两个角度,探讨健脾疏肝解毒治法治疗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大肠癌癌因性疲乏提供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籍,汇总文献,对癌因性疲乏的西医诊疗进展进行归纳,分别从西医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四个方面展开。继之对该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型、中医治疗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观点进行理论分析论证。实验研究:采用荷瘤加化疗(氟尿嘧啶,缩写为5-FU)的方法构建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再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药效观察及后续的机制研究。实验采取随机分组法,共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荷瘤组、模型组(荷瘤+5-FU)、健脾解毒组(荷瘤+5-FU+健脾解毒方)、健脾疏肝解毒组(荷瘤+5-FU+健脾疏肝解毒方),每组包括10只小鼠。其中前三组即空白对照组、荷瘤组、模型组的设置用于评价所建立的模型是否成功。而通过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这三组进行比较,则可观察健脾解毒治法、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模型鼠药效的优劣,以及这两种治法作用机制的区别。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接种CT26肠癌细胞以形成肠癌移植瘤,待成瘤后开始干预。空白对照组和荷瘤组不予化疗,其余三组均给予化疗,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两组在给予化疗的同时,予对应的中药颗粒剂灌胃。具体给药方案为:空白对照组和荷瘤组予生理盐水0.25 ml/次,腹腔注射,隔日一次,和氟尿嘧啶给药时间同步。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均予氟尿嘧啶2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隔日一次,连续两周。另外在此基础上,模型组用生理盐水0.5 m l/次,灌胃,每日一次;健脾解毒组予健脾解毒方0.5 ml/次,灌胃,每日一次;健脾疏肝解毒组予健脾疏肝解毒方0.5 ml/次,灌胃,每日一次。连续干预14天,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观察1天,通过力竭游泳实验、悬尾实验等行为学检测,以及肝糖原、肌糖原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模型进行评价。之后异氟烷气体诱导麻醉,取移植瘤瘤体、左下肢肌肉、肝脏、粪便等样本进行后续分析检验。左下肢肌肉和肝脏组织用于检测其中的糖原含量,肝脏组织还用于肝脏代谢组学分析,粪便用于肠道菌群分析。结果:理论研究结果:大肠癌癌因性疲乏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乏无力,还包括精神的倦怠、并能影响情感和认知功能。该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西医对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明晰,涉及到炎症因子、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缺失、肌肉萎缩、免疫平衡破坏、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基因多态性等。该病经过睡觉放松休息等常见的舒缓措施处理无法得到缓解。目前尚无效果显着的药物和干预方法。临床上干预措施分为两类:一是药物性干预,包括中枢兴奋剂(哌醋甲酯),终末期患者使用皮质内固醇;二是非药物性干预,包括体力活动,按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营养辅导和睡眠认知行为治疗,以及明亮白光疗法,多属于对症处理,总体疗效不佳。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多从患者身心整体着眼,参考“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综合已有的医家经验和论述,该病辨证以虚为主,以脏腑辨证为纲领,以精气血津液为经纬。虚是主要证型,当明辨五脏气血阴阳之虚,但也要兼顾虚中夹实的证候,这里的实主要指气郁,瘀血,痰浊,热毒四种以及由这四种化生的癌毒。具体到大肠癌这个癌种所致的癌因性疲乏,因其存在发病隐匿,不易早治;饮食不节,脾虚常在;情志失常,肝郁难逃;癌毒留连,虚实夹杂等特点,临床表现也和脾虚肝郁证候吻合,故提出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观点,以脾虚肝郁毒留作为该病的病机,治崇健脾益气,疏肝养肝,清解余毒。实验研究结果:1.模型评价结果主要比较空白组、荷瘤组和模型组三组之间的情况。化疗开始前,各组小鼠体重、皮毛情况、饮水进食情况、精神状态、活动度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别(P=0.667)。各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P=0.471)、力竭游泳时间(P=0.424)也无明显差别。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尚可,而荷瘤组、模型组的小鼠则出现毛发稀疏、不活拨、行动迟缓、进食减少、大便稀粘等现象,其中模型组更为明显。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有所增加,空白组、荷瘤组和模型组之间体重依次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2),其中模型组和空白组的体重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荷瘤组和模型组的瘤重均值分别为1.885g和0.66g,差异明显(P<0.001)。荷瘤组和模型组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较前缩短,悬尾不动时间均较前延长,模型组和空白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荷瘤组、空白组小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依次升高,模型组小鼠二者含量最低,和荷瘤组、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药效观察结果主要对比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三组之间的情况。实验前各组小鼠体重、皮毛色泽外观、饮水进食情况、精神状态、活动度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别(P=0.738)。三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P=0.879)和悬尾不动时间无明显差别(P=0.484)。实验结束后,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有所增加,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体重依次增加,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一般情况观察,各组均可见小鼠出现毛发稀疏、不活拨、行动迟缓、进食减少、大便稀粘等现象。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瘤重均值依次为0.66 g、0.635 g、0.511 g,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469)。三组的力竭游泳时间比实验前缩短,模型组缩短最明显,健脾解毒组比健脾疏肝解毒组力竭游泳时间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1)。三组的悬尾不动时间比实验前延长。其中,模型组最长,健脾解毒组次之,健脾疏肝解毒组最短。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中小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依次增高,模型组和健脾解毒组(肝糖原P=0.005,肌糖原P=0.013)、健脾疏肝解毒组相比(肝糖原和肌糖原均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肝糖原P=0.016,肌糖原P=0.014)。3.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原始序列扩增区域338F806R,插入片段长度400bp,测序长度PE300,原始序列数目2356505*2,总碱基数目1418616010bp。优化序列扩增区域338F806R,样本数40,有效序列数目1692356,有效碱基数目70295722bp,序列长度分布在401至440 bp之间,平均长度为415.37bp。稀释曲线走势趋于平坦。Pan/Core分析随着测序样本量数目的增加,核心OTU数目减少的幅度逐渐减小。各组样本门、纲、目、科、属、种水平上的优势物种相同,但优势物种的丰度不同。门水平上丰度最高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以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分别在空白组、荷瘤组、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菌群中占比为20%、21%、18%、19%、22%,厚壁菌门分别为19%、19%、22%、22%、28%。纲水平上的优势菌纲为梭菌纲、拟杆菌纲、杆菌纲。梭菌纲分别为19%、21%、17%、19%、23%,拟杆菌纲分别为19%、19%、22%、22%、28%。目水平上优势菌目为梭菌目,拟杆菌目,乳杆菌目。科水平上优势菌科为毛螺菌科、拟杆菌科S24-7组、理研菌科、疣微菌科、乳杆菌科。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S24-7组、毛螺菌科NK4A136组。空白组、荷瘤组、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的总共OUT数分别为624、660、664、654、671个。其中,各组共有的OUT数目为547个,占比87.67%以上,其余为特有OTU。群落Heatmap分析可见各组样本菌群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不同。经过测序以及97%相似性回归之后,各组的coverage指数均大于0.99,样本的测序覆盖深度为99%以上。与模型组相比,使用健脾解毒方使可使ace指数和、chao指数和shanno n指数升高,simpson指数降低,健脾疏肝解毒方作用更加明显。样本层级聚类分析以热图展示,结果表明本研究样品分组良好。PCA分析和PCo A分析结果可见使用中药干预的两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距离靠近,物种组成相似,和未使用中药的其他几组有明显差异。PLS-DA分析结果可见,黄色组(健脾解毒组)、紫色组(健脾疏肝解毒方)在Comp1轴上是分离的,黄色组(健脾解毒组)、紫色组(健脾疏肝解毒方)在Comp2轴上和红色组(空白组)、绿色组(模型组)分离开来,C omp1轴所代表的因素是是否所用的中药是否含有疏肝药组,Comp2轴所代表的因素是是否使用中药,可见使用健脾解毒中药和健脾疏肝解毒中药都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这种影响在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可见各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之间也存在物种差异,其中健脾解毒组中有三种显着差异的菌种:嗜酸杆菌、厌氧菌、真杆菌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不同;而健脾疏肝解毒组也有三种显着差异菌种糖化杆菌、脱硫弧菌、小月菌和健脾解毒组不同。在门水平,变形菌门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39)。在纲水平,脱铁杆菌纲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7)。在目水平,脱铁杆菌目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7)。在属和科水平,各组样本中拟杆菌S24-7组、毛螺菌的丰度靠前,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在科水平上丰度排名靠前的菌种丰度均有差异,其中拟杆菌的差异最明显。与本研究中测序菌群相关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多种,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核苷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物离子的转运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物发生、复制、重组和修复、转录过程、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发生、脂质转运和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和分解代谢、能源生产和转化等。4.肝脏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各组别肝组织样本的典型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目视检查显示出各组之间存在差异。对代谢谱的分析,本实验首先进行非监督的PCA分析,发现空白组与荷瘤组代谢谱不能很好的区分,接着再进行监督的PLS-DA分析,空白组小鼠与荷瘤组小鼠肝脏代谢物呈现较好的区分。并且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率和预测率(两个主成份累积的解释率R2Xcum=0.72,Q2Ycum=0.66),说明荷瘤后小鼠的代谢发生了改变。采用交互验证的偏最小二乘法辨别分析,在荷瘤组和空白组之间建立PLS-DA模型,共找出了104个差异变量,从其中鉴定出29个代谢物分别为丁酸、缬氨酸、磷酸盐、L-异亮氨酸、脯氨酸、甘氨酸、2-丁烯二酸、苏氨酸、丙氨酸、苹果酸、天冬氨酸、丁酸、醋酸、谷氨酰胺、L-苯丙氨酸、磷酸、氨基乙酰丙酸、葡萄糖、D-葡萄糖酸、塔洛糖、十六烷酸、d-半乳糖、苯胺、阿司匹林、麦芽糖、1H-吲哚、七庚糖、肌醇、二十二碳六烯酸。差异代谢物在各治疗组间的变化分析发现各组两两之间均可以完全分开,同时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与空白组有靠近的趋势,表明健脾解毒和健脾疏肝解毒两种治法对应的中药组均可以逆转荷瘤以及化疗造模过程中造成的代谢紊乱。对差异代谢物在各治疗组中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中有丁酸、乙酸、磷酸、氨基乙酰丙酸、苯甲胺、二十二碳六烯酸共6个代谢物有显着性差异;健脾解毒组中有磷酸酯、L-异亮氨酸、L-脯氨酸、甘氨酸、2-丁烯二酸、谷氨酰胺、D-葡萄糖酸、苯甲胺、二十二碳六烯酸共9个代谢物有显着性差异;健脾疏肝解毒组中有丁酸、缬氨酸、磷酸盐、L-异亮氨酸、L-脯氨酸、甘氨酸、2-丁烯二酸、L-苏氨酸丙氨酸、苹果酸、天冬氨酸、乙酸、谷氨酰胺、L-苯丙氨酸、氨基乙酰丙酸d-葡萄糖、十六烷酸、d-半乳糖、苯甲胺、阿司他林、1H-吲哚、七庚糖、肌醇二十二碳六烯酸共21个代谢物有显着性差异。可见两种不同治法的中药均有使代谢紊乱情况回归正常的趋势,健脾疏肝解毒组的效果更为明显。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可见小鼠荷瘤后代谢途径发生改变,涉及7种重要的代谢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的代谢。荷瘤小鼠给予化疗药物干预后发生改变的代谢途径涉及3条通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给予健脾解毒方干预后的代谢途径改变也涉及3条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的代谢。给予健脾疏肝解毒方干预后代谢途径改变涉及6条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肌醇磷酸酯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酯代谢。相比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多出三条代谢途径,说明加入疏肝药组,能通过更多途径调整代谢紊乱。结论:1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可从肝脾论治,病机为脾虚肝郁毒留,治法为健脾益气、疏肝养肝、清解余毒;2通过荷瘤或者荷瘤加化疗干预的方法均可制备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但应用荷瘤加化疗的方法制备的小鼠模型疲乏程度更明显;3健脾解毒治法可改善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的疲乏程度及糖原水平,加入疏肝药组后效果得以提升,故健脾疏肝解毒治法效果更佳;4健脾解毒和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均可以影响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同时影响模型鼠的代谢,但二者的影响存在差别,健脾疏肝解毒法能通过更多途径逆转造模所致的代谢紊乱,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陈文昊[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刘沈林教授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总结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的中医辨证思路及用药经验,以期为更好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系统数据库,收集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教授门诊治疗的临床确诊为大肠癌患者的门诊病历,共收集自2017年09月至2019年09月78位病人426诊次病案,建立数据库,分别统一临床标准清洗数据,经多次校对后分别录入EXCEL和Medcase Ver3.8诊籍中医师工作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辅助平台,形成医案数据挖掘数据库。采用FPGrowth算法、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Medcase Chart图形表达等方法,对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辨证方法及用药规律进行探究。结果:本次数据挖掘共整理出医案426诊次,年龄范围为26-91周岁,主要集中在50-80岁间,分布符合现代流行病学分布。医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为便溏、便干、腹胀、失眠、纳差、腹痛、乏力、口干、口苦、矢气多等。常见的舌苔主要有苔薄白、苔薄白腻、边有齿痕、舌红、苔薄黄腻、中有裂痕、苔黄腻等。脉象主要为细、弦、濡、沉。证型频率较高的为正气虚衰证、正虚瘀毒证、正虚毒侵证、阴虚肠燥证、腑气不通证、脾虚不运证、癌毒内陷证、脾虚肠燥证、正虚瘀结证、津亏肠燥证。共涉及中药203味,频率较高的为白术,陈皮,木香,莪术,党参,炙甘草,三棱,白芍,石打穿,山药。通过药物内关联、症状药物外关联等得出所得关联药物24对,通过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方28组。结论:通过对医案的数据挖掘,总结出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得出大肠癌常见的5种证型为:正气虚衰证、正虚瘀毒证、正虚毒侵证、阴虚肠燥证、腑气不通证。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的药对为:白术、陈皮;三棱、莪术;党参、白术;炙甘草、白术。刘沈林教授治疗上,采用扶正祛邪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补虚为本,重视脾胃,同时消积散结,抗癌解毒,主张辨清虚实,分期治疗。
张宗兰,洪磊,方明治[3](2019)在《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上大肠癌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化疗是西医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抑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等作用。但同时也会引起恶心呕吐、手足麻木、血细胞减少、器官损害等毒副反应。中医药治疗是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可起到增强抗肿瘤疗效,减轻化疗毒副反应,降低耐药性等作用。今后应重视中医药联合化疗在肠癌治疗方面的作用,设计更加严谨可信的对照实验及进行更深入的药物机理的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左谦[4](2019)在《祛瘀解毒方治疗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疗效及其转录组学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1.回顾性观察祛瘀解毒方联合现代治疗手段治疗晚期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于潜在优势人群进行探索性分析2.以转录组学为技术支撑,通过分析HCT116人源肠癌细胞给药前后(祛瘀解毒方和木犀草素)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并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探索祛瘀解毒方治疗大肠癌的潜在机制3.观察药物(祛瘀解毒方和木犀草素)作用下Nrf2信号通路的变化,并从DNA甲基化角度阐述其具体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祛瘀解毒方治疗晚期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与《肿瘤中西医治疗学》[林丽珠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的诊断标准,筛选自2008年1月~2017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患者共191例,男性70例,女性121例。1.记录患者基线数据,包括:括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原发部位等,以及患者从确诊到观察结束是接受的所有治疗手段。以生存时间作为主要的研究结局,定义为确诊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到死亡的时间,以天数作为时间单位。所有数据更新至2018年12月30日。当无法检索到具体的死亡日期时,将患者死亡月份的月中设置为死亡日期;随访以我院病历系统为主,出院患者电话随访。2.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本研究中患者生存结局的干预因素,包括性别,肝转移时效性(同时/异时),肿瘤分期(T/N)、肿瘤分期、肿瘤原发灶部位(左/右)、KPS评分、CEA水平(正常/异常)、原发灶手术、肝转移灶局部治疗、靶向治疗、化疗以及中药暴露程度(低/高);对于中药暴露程度这一核心研究点,对其进行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3.对中药暴露程度这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探索性分析中药暴露程度对性别、年龄、肝转移时效、原发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灶数目、KPS评分、治疗方案(原发灶/转移灶手术、肝转移灶局部治疗、化疗、靶向治疗)亚组总生存期的影响。第二部分:基于转录组测序探讨祛瘀解毒方及其有效单体干预大肠癌的潜在机制:将HCT116分为空白对照组(0.1%DMSO),祛瘀解毒方组(8mg/ml)以及木犀草素组(30μM),处理48h后,收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1.采用Qiagen公司RNeasy Mini Kit从各组细胞中提取RNA,使用NanoDrop-800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浓度,电泳检测RNA完整性。采用Agilent 2100 bioanalyzer对文库的插入大小进行检测评价文库通过是否质检。按照Illumina User Guide准备测序试剂,将携有cluster的flow cell上机,选取paired-end程序进行双端测序。2.过滤Raw Reads中末端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质量相对较低或者含引物等不合格的 reads 得到 clean Reads,以 FASTQ 格式存储;利用 Hisat2(Version2.1.0)的 spliced mapping算法将clean Reads与制定的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对比,以获取在参考基因组或者基因上的位置信息以及样品Reads特有的序列特征信息;利用FeatureCounts重新计算与基因组特征重叠的Reads,形成全基因组范围的差异转录谱。3.对差异表达最显着的基因进行靶基因注释、功能富集性分析(Gene Ontology,GO)以及信号转导通路(Pathway)分析。第三部分:探讨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激活Nrf2通路的表观遗传学机制1.采用MTS法测定不同浓度下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于肠癌HCT116细胞活力的变化,确定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后续实验干预浓度;同时通过软琼脂克隆实验探讨不同浓度的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HCT116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2.采用Luciferase、q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手段检测祛疲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抗炎抗氧化Nrf2通路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3.应用BSP技术检测给药前后(祛瘀解毒方和木犀草素)Nrf2基因BM-1区三处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祛癖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DNA甲基化转移酶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截止至研究时间结束(2018年1月10日),共入组191例患者,其中166例死亡,13例存活,12例患者失联。结果显示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中位OS分别为26.13 vs 14.67个月;经Log-rank检验,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药高暴露、病理中分化、KPS评分(70/80/90)、原发灶/转移灶手术治疗、局部治疗、靶向/化学治疗的HR值<1,属于保护因素;CEA≥5的HR值>1,属危险因素。鉴于中药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基线水平不均衡,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其他因素对于HR的影响,相对于低暴露组,中药高暴露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探索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肝转移时效方面,中药高暴露均可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无论配合原发灶手术、靶向治疗和肝转移灶局部治疗,中药高暴露可显着降低患者HR。而在年龄分层中,我们发现65-85岁年龄段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生存获益无统计学意义;左半结肠癌患者较右半结肠癌患者有更显着的生活获益,这与大数据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中高分化肠癌较低分化肠癌患者HR降低更明显,且中分化亚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分组亚组考虑样本量过小引起的假阴性结果。在肝转移灶个数和肝转移灶手术亚组中,结果显示转移灶数目>2和未接受转移灶手术的患者HR降低更显着,对比两组数据我们发现,由于亚组内样本差异过大,有可能得出假阴性结果,因此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在化疗亚组中,我们发现接受化疗并且同时接受中医药治疗≥6个月的患者,死亡风险显着降低(HR=0.517,pvalue=0.0002)。值得注意的是在KPS评分亚组中,KPS评分90分亚组的HR最低,当KPS分数下降,HR也随之降低;同时仅在KPS>80分的亚组中,中药高暴露的HR获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测序结果显示:YJD vs Control差异表达基因共490个,上调的基因有326个,下调的基因有164个:QYJD vs Control差异表达基因共4939个,上调的基因有1954个,下调的基因有2985个。QYJD和LUT上调基因中相同的有192个,QYJD和LUT下调基因中相同的有77个。2)按照Fold change由高至低排名,分别列举及注释了祛瘀解毒方组和木犀草素组前10位基因。两组列表中均包含了 KRT6A、KRT17、KRT5、RPPH1四个基因,它们的基因功能分别为角化细胞增殖或迁移、蛋白质合成与上皮细胞生长、糖皮质激素受体调控以及核糖核酸内切酶相关。3)KEGG pathway以及GO分析结显示:祛瘀解毒方功能主要与调节细胞运动、细胞内氧分压相关;涉及JAK-STAT/TGF-β/HIF-1、B细胞受体和细胞因子传递等信号通路。木犀草素主要与调节细胞生长和代谢、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外基质稳定性的生物功能相关;涉及感染、脂质及氨基酸代谢等信号通路。第三部分:1)MTS结果显示:HCT116细胞经不同浓度的祛瘀解毒方或木犀草素分别干预24h、48h、72h后,细胞活力逐渐下降,经Oneway-AVONA单因素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性。2)软琼脂克隆实验结果显示:同空白对照相比,祛瘀解毒方在100、200、400μg/ml浓度分别将克隆数量降低至62.72%,59.83%和58.00%,均有显着差异(P<0.05,P<0.01);7.5μM、15μM和30μM木犀草素分别将克隆形成数量分别降低至82.09%,81.29%和44.6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仅有30μM木犀草素的抑制作用具有显着差异(P<0.05,P<0.01)。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给药12h后,祛瘀解毒方在1.25、2.5、5mg/ml均可以显着激活AREs转录,木犀草素在10、20、40μM浓度时均表现出对AREs转录的激活效应,然而只有在40μM时,木犀草素的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祛瘀解毒方和木犀草素可显着上调Nrf2及下游靶点HO-1、NQ01的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蛋白水平上,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BSP结果显示:在没有处理的HCT116细胞中Nrf2启动子BM-1区DNA甲基化程度大约为60%,被阳性对照药5-Aza处理后的HCT116细胞,甲基化程度降至45%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另外,无论是祛瘀解毒方还是木犀草素在低剂量时,分别将BM-1区甲基化程度降至54.07%和55.5%,仅呈现去甲基化趋势,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8mg/ml祛瘀解毒方和30μM木犀草素可显着降低Nrf2启动子BM-1区DNA甲基化程度至44.37%和4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祛瘀解毒方对于三种甲基化转移酶均有下调作用,但对于DNMT3b的抑制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木犀草素对于三种甲基化转移酶均可显着抑制其表达,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特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结论接受较长时间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在OS上获益更大。中药高暴露组患者中位OS为26.13个月,显着优于低暴露组的14.67个月。此外,我们发现高暴露组的死亡风险显着降低了 53.0%,这与调整后结果基本一致;亚组分析提示KPS评分越高,即患者一般体力状况越好时,中药高暴露可使死亡风险下降越显着,建议在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尽早使用中医药干预,生存获益更大以及更明显。2.实验结论基于高通量测序,我们初步探讨了祛瘀解毒方及其有效单体木犀草素抑制肠癌细胞的可能靶点及途径,并且在后续实验中发现了两种药物可通过去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手段激活Nrf2信号通路,这也为之后更多的验证实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张彤[5](2018)在《祛邪胶囊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和中医治疗大肠癌获益人群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涉及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和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益人群特征的多因素分析,故从三方面陈述研究摘要。1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背景]祛邪胶囊出自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设古方“阴阳攻积丸”,结合我科杨宇飞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化裁而成。祛邪胶囊在我科临床应用已经十余年,在前期的临床试验中我们发现,祛邪胶囊可以降低Ⅱ-Ⅲ期结肠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早在10年前,我们曾开展一项小样本的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中位生存期(mOS)较对照组延长了 4个月(17 VS 13m p<0.05)。但是由于样本量太少(40例)、没有设置盲法和安慰剂对照、治疗混杂因素过多等问题,使得最终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为进一步验证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开展此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筛选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和住院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60例,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盲底封闭于不透光的信封交由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妥善保管。治疗组采用常规中西医治疗联合祛邪胶囊,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治疗联合安慰剂,治疗3个月后进入长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本研究已通过西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6009733),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负责课题的监查。[结果]共有121例患者进入筛选,筛选失败61例,入组60例,首例入组时间2014年4月4日,最后一例入组时间2015年7月27日,筛选入组患者60例,剔除3例,脱落3例。治疗组010号因自行退出试验,012、049号失访,023、041、060号因未按照方案完成服药而剔除。至研究结束最终纳入分析的为54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9例。有24例患者达到临床终点(死亡),治疗组8例,对照组16例。23例患者在长期随访阶段,最长随访时间30个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了 9个月(mOS 23 VS 14,p=0.060),具有非常显着的临床意义,统计上可以看到明显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在非老年(年龄<65岁)亚组、左半结肠亚组、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亚组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显示出明显的生存获益(p=0.006,0.038,0.013)。祛邪胶囊安全性良好,未出现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及肝肾功损伤。在不良事件中,除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1次“腹痛”考虑可能与实验药物相关外,其它无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祛邪胶囊可以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对非老年患者、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和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获益更为明显;祛邪胶囊安全性良好。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背景]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国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但是受限于理论体系的差异和非常“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有效性仍然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和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我科前期完成的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可以降低Ⅱ-Ⅲ期结肠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第一部分祛邪胶囊RCT的结果显示:祛邪胶囊组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了 9个月(mOS 23 VS 14,p=0.060),具有非常显着的临床意义。祛邪胶囊RCT的附加分析验证了我们的临床假设:中医治疗(含祛邪胶囊)对男性、放疗、RAS/BRAF突变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效果好。但受限于研究样本量,我们所能分析的临床特征过少,且检验效能不高,故我们设计了第二部分回顾性队列研究,扩大了样本量,首先比较中西医治疗队列与单纯西医治疗队列的疗效,进而在第三部分研究中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筛选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并尝试与西医治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进行比较,以期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决策,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获益。本研究通过队列研究的方法,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比较中西医治疗队列与西医治疗队列的生存结局,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是否连续接受≥3个月中医治疗”作为暴露因素。符合此暴露因素的患者分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列队(110人),不符合此暴露因素的患者分入西医治疗队列(225人)。比较两队列间的总生存、无进展生存和第1、2、3年生存率。本研究已通过西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进行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7010497)。[结果]中西医队列的mOS为18个月(95%CI 15-21),西医队列的mOS为16个月,中西医队列的mPFS为6个月(95%CI 4-7),西医队列的mPFS为5个月(95%CI 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186,0.223)。在女性、右半结肠、一线治疗亚组中,中西医队列的0S和PFS均优于西医队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老年亚组(年龄>65)中西医队列的OS优于西医队列。中西医队列与西医队列第1、2、3年生存率分别是73%和63%,36%和31%,27%和2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在女性、右半结肠、老年、一线治疗的患者中优势明显。3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益人群特征的多因素分析[背景]临床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都能从中医治疗中获益。如何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寻找中医治疗的受益人群,是提高结直肠癌中医疗效的关键。但是,中医治疗的获益人群具备怎样的特征是我们目前尚不知晓的,探索肿瘤患者对中医治疗的受益程度,筛选中医治疗的获益人群和非获益人群,对肿瘤个体化治疗和卫生经济学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国内关于治疗结直肠癌的中医临床治疗报道十分有限,尚未见筛选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益人群的临床报道。筛选并归纳中医治疗获益人群的基本特征,制定对应的中医治疗措施,是实现结直肠癌“中医精准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突破口,为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第一部分祛邪胶囊RCT的附加分析验证了我们的临床假设:中医治疗(含祛邪胶囊)对男性、放疗、RAS/BRAF突变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效果好。但受限于研究样本量,我们所能分析的临床特征过少,且检验效能不高,故我们设计了第二部分队列研究,扩大了样本量,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比较了中西医治疗队列与单纯西医治疗队列的疗效,第三部分研究内容是在第二部分研究内容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找寻和回答究竟哪些因素是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因素,或者说,具备哪些因素的患者是中医治疗的获益人群。[方法]回顾2013年8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西苑医院肿瘤科、北京肿瘤医院消化内科Ⅳ期结直肠癌全部患者,按照“是否连续接受≥3个月的中医治疗”作为暴露因素分为两组: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随访至患者死亡,未死亡患者随访至2016年11月30日。按照患者总生存是否≥18个月划分“获益人群”和“非获益人群”,中西医治疗组采集年龄、性别、左右半等14项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西医治疗组采集12项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益人群特征,并与西医治疗Ⅳ期结直肠癌获益人群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性别、左右半、靶向、转移程度(低vs高中)、分化程度(高vs中低)、正虚(肺肾亏虚、肝肾亏虚、脾肾亏虚VS肝郁脾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女性疗效好的概率是男性的3.5倍(p= 0.029),原发部位在右半结肠疗效好的概率是在左半结肠的4.4倍(p = 0.049),未接受靶向治疗患者的疗效好的概率是接受靶向治疗的5.2倍(p=0.016),骨、淋巴结及其它部位转移患者疗效好的概率是肝、胸膜、腹膜、脑转移、肺、脾、腹壁、吻合口转移患者的38.2倍(p= 0.001),高分化疗效好的概率是中低分化的13.2倍(p= 0.012),肺肾亏虚、肝肾亏虚、脾肾亏虚疗效好的概率是肝郁脾虚的4.7 倍(p = 0.028)。[结论](1)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益人群的特征是:女性、右半结肠、无靶向治疗、骨转移、淋巴结转移、高分化、中医辨证为肺肾亏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2)右半结肠癌整体预后明显差于左半结肠癌已是共识,本研究中筛选出的中医治疗获益人群“右半结肠”、“女性”等特征却与西医公认的不良预后因素相符合,生存亚组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延长了“右半结肠”、“女性”、“无靶向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RAS基因突变”的患者也有延长生存的趋势。
张彤,何文婷,杨宇飞[6](2017)在《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中药使用规律以及中医药干预的治疗结局。方法检索199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涉及结直肠癌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证型、中药使用、治疗结局(包括卡氏评分、中位生存期、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58篇,患者4291例,其中有中医治疗者2438例,有中医证型者1586例。最常见的5个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33.5%)、气血亏虚(17.4%)、瘀毒内阻(17.3%)、脾虚湿盛(16.0%)、湿热内蕴(13.8%)。58篇文献共出现中药138味,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白术(50)、茯苓(46)、黄芪(38)、党参(35)、薏苡仁(32)。28篇文献报告了治疗结局的卡氏评分,25篇(89.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9篇文献报告了中位生存期,5篇(55.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2篇文献报告了客观缓解率,9篇(40.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15篇文献报告了疾病控制率,8篇(53.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易出现多脏亏虚的证候特点,扶正祛邪中药治疗在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优势。
孙佳[7](2014)在《健脾化瘀方干预晚期大肠癌生长转移及血清miRNAs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健脾化瘀方联合Xeloda+CPT-11方案对晚期大肠癌瘤体大小变化、新转移灶出现情况、生存质量、症状体征及血清miRNAs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健脾化瘀方的临床综合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系统、肝功能、消化道反应等指标变化,评价健脾化瘀方的毒副作用。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健脾化瘀方联合Xeloda+CPT-11化疗方案)23例,对照组(单纯化疗)22例,治疗2周期后,统计分析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一次,用RT-PCR测定患者血清中miRNA-21. miRNA-31、miRNA-143、miRNA-145含量,观察健脾化瘀方对晚期大肠癌患者血清miRNAs的影响。研究结果:健脾化瘀方配合化疗能改善晚期肠癌患者的症状积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KPS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有增加临床客观疗效的趋势;健脾化瘀方干预后患者血清中miRNA-31表达水平下降;miRNA-143、miRNA-145表达水平增高;miRNA-143、 miRNA-145的表达倍数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发生率(AST、ALT、TBIL)、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健脾化瘀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可稳定瘤体;可显着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调节miRNA-31、miRNA-143、miRNA-145的表达,且无明显毒副反应。
王宁[8](2014)在《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肠癌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大肠癌位于第3位,大肠癌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0%。肠癌患者脾虚证的表现明显,一方面肠癌本身降低脾的运化和升清功能,另一方面手术及放化疗后,脾的运化和升清功能进一步下降,因此脾虚贯穿了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控制肠癌进展、提高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力应从脾论治。临床研究已经初步证明,在“益气健脾抗癌”原则下形成的方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具有抗癌、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放化疗毒性等作用。体外实验研究也证明,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具有促进大肠癌细胞凋亡及抑制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但目前抗肿瘤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还不够深入。本实验研究旨在研究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的机理,分析肠癌辨证论治规律;进一步证明中医益气健脾抗癌法的治疗作用,深入研究益气健脾和抗癌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蛋白质水平层面深入揭示益气健脾抗癌法的作用机理,本实验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培养:肠癌HT29细胞株常规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之中,在37℃,5%二氧化碳100%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传代培养,次日观察细胞成活情况。肠癌细胞株HT29为贴壁生长细胞,细胞24小时即进入对数生长期,取对数生长期以上的贴壁细胞,消化后以新鲜培养液配制成1×104个/毫升,96孔板各孔加100μL,置37℃,5%二氧化碳100%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改为成无血清的培养基加受试血清,受试血清加入各孔内(10μL/孔),同一浓度的设3孔,对照孔中加10μL正常血清,调零孔中加100μL培养液。继续培养72小时后,每孔加100μL的5mg/mL的MTT溶液,置于培养箱内4小时后,每孔加100μL溶解液,培养箱内过夜,用全自动酶标仪测570nm处记OD值。取对数生长期的HT29细胞,调整成细胞浓度为5.0×104个细胞/毫升的悬浮液。2.人肠癌HT-29细胞移植瘤鼠建模:选择对数生长期肿瘤细胞,细胞浓度调至1×107/ml,裸鼠右腋下碘伏消毒,使用1ml注射器在裸鼠右腋下接种肿瘤细胞液0.2ml/只鼠,整个操作过程均要求无菌操作,每天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接种15天后,以在接种部位出现肿瘤结节直径达0.8cm,质地较硬等指标认定为成瘤。3.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40只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编号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每组10只。空白组及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14天,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分别给予六君子汤和六君子汤合用抗癌药物,灌胃14天。给药量:根据人和鼠给药剂量换算公式计算各组给药的剂量。①空白组:0.2ml/只·d生理盐水灌胃②模型组:0.2ml/只·d生理盐水灌胃③益气健脾组:六君子汤33.3g/kg体重(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2倍),0.2ml/只·d灌胃④益气健脾抗癌组:六君子汤加抗癌中药33.3g/kg体重(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2倍),0.2ml/只·d灌胃。4.实验取材:实验结束,第14天,禁食18小时后,裸鼠灌胃给予营养性半固体糊0.8mL/只。20分钟后采用脱颈椎方法处死裸鼠,各组裸鼠分别进行取材,脱颈处死裸鼠置于冰盒上,完整剥离出瘤体,称重后置于冰盒上,肉眼观察瘤组织后,切取肿瘤全层组织,同时多点取材避免肿瘤坏死组织,共取材3份:(1)组织标本:取出胃、肠、脾、肝、肾,用滤纸擦干组织,直铺于白纸上,备用。(2)Western Bloting标本:组织块直接置于EP管中,-80℃冰箱中冻存备用;(3)用于TUNEL检测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检测,标本取材后,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4℃冷藏备用。5.检测指标:第一部分实验是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裸鼠脾虚本质及消化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测定的指标为:一般状态(食量、饮水量、体重)、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法测定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第二部分实验为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裸鼠脾、肝、肾脏器系数及脾、肝、肾脏PKC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观察脾虚证免疫功能指标,测定的指标为:脾、肝、肾脏系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脾、肝、肾脏PKC蛋白表达。第三部分实验为益气健脾抗癌法抑制肠癌裸鼠肿瘤生长及对EGF、VE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观察对肠癌裸鼠肿瘤生长、细胞凋亡及瘤体EGF、VEGF表达的影响,测定指标:瘤重、抑瘤率、并用TUNEL法测定瘤体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瘤体EGF、VEGF表达。结果:1.一般状态:给药10天后模型组,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的荷瘤裸鼠表现为较以前消瘦,精神萎靡不振、活动次数减少、皮肤色泽晦暗无光泽,摄食、摄水减少,但以模型组明显,而益气健脾抗癌组荷瘤裸鼠的状态保持较好。空白组食量及饮水量最多,明显多于其他三组(p<0.05),尤其与模型组对比差别更加明显;在与模型组对比发现,益气健脾组与益气健脾抗癌组均好于模型组(p<0.05),而益气健脾组与益气健脾抗癌组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有好于前者趋势;各组裸鼠体重变化情况:给药前各组裸鼠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782)。给药后一周除了空白组体重持续上升外,其余各组裸鼠体重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模型组下降最多,益气健脾抗癌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及益气健脾组(P﹤0.05),但是益气健脾抗癌组与益气健脾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直至实验第14天,实验结束时各组体重:模型组最轻,空白组最重,空白组(6.33±2.4)明显高于益气健脾组(4.78±2.9)、模型组(2.48±2.1)及益气健脾抗癌组(5.03±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健脾抗癌组与益气健脾组体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模型组(P<0.05)。2.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空白组胃内残留率为29.4±13.2%及小肠推进率为68.4±9.4%,在各组中为最好,表现为胃内残留率最小,小肠推进率最大,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但益气健脾抗癌组与之差别最小。模型组胃内残留率为47.5±12.3%及小肠推进率为49.3±10.2%,在各组中为最差,其他三组与之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益气健脾组胃内残留率为35.7±14.1%、小肠推进率为62.5±11.3%,益气健脾抗癌组胃内残留率为40.2±12.5%、小肠推进率为58.7±10.6%,给药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益气健脾抗癌组有好于益气健脾组的趋势。3.脏器系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脾、肝、肾脏系数明显下降(p<0.05);给药后,益气健脾组与益气健脾抗癌组脾、肝、肾脏系数较模型组均上升(p<0.05),其升高程度益气健脾抗癌组与益气健脾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者有好于前者趋势。4.脏器中PKC活性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裸鼠免疫器官脾脏中PKC活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裸鼠脾脏中PKC活性较模型组均上升(p<0.05),其中益气健脾抗癌组较益气健脾组上升更为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裸鼠肝、肾脏中PKC明显升高(p<0.05);给药后,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裸鼠肝、肾脏中PKC活性较模型组均下降(p<0.05),其中益气健脾抗癌组PKC活性下降较益气健脾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5.瘤重、抑瘤率:瘤重方面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为分别为3.94±0.81g、3.01±0.45g、2.43±0.36g,治疗后的两组肿瘤生长明显小于模型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健脾抗癌组的瘤重有小于益气健脾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方面,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分别为24%、38%,两组对比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细胞凋亡数检测: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和模型组差别明显,分别为3.5±1.08、8.70±1.34、0.80±0.70个,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和模型组差别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健脾组与益气健脾抗癌组对比,后者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前者,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肿瘤EGF、VEGF检测结果: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检测结果分别为:0.574±0.020、0.596±0.014,0.506±0.023、0.533±0.016,0.368±0.021、0.419±0.012,模型组中EGF、VEGF表达最高,益气健脾组表达较之略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益气健脾抗癌组中EGF、VEGF表达明显低于前两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高于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P<0.01),益气健脾抗癌组高于益气健脾组(P<0.01)。结论:1.肠恶性肿瘤可导致脾虚证,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显着;益气健脾方药可以改善荷瘤裸鼠一般状态,减轻肠癌脾虚引起的体重下降;益气健脾方药可以增强胃肠动力,改善脾胃运化功能。2.细胞水平层面分析肠癌瘤鼠致脾虚现象的客观存在性,肠癌能抑制脾、肝、肾脏本身的生长;益气健脾抗癌法可改善实验性肠癌裸鼠脾功能,其机制是通过提高脾脏重量和脾脏系数,增强脾PKC活性表达而实现的;益气健脾抗癌方药对大肠癌脾虚证裸鼠各组织PKC活性表达有明显影响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益气健脾与益气健脾抗癌组对HT-29人肠癌裸鼠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后者抗癌效果好于前者;其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下调肿瘤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现的。这将为益气健脾抗癌法应用于肠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闵力,马若兰[9](2014)在《中医药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CNKI、维普、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按照排除纳入标准筛选后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9项RCT共1280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本项研究中,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联合化疗组的CR+PR总体比例比单纯化疗组高,OR(95%CI)值为1.67(1.32,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egg’s检验显示本项Meta分析存在不影响最终结论的发表偏倚,而敏感性分析也显示本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结论:与单纯化疗治疗相比,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缓解效果。
刘丽荣,朱燕娟[10](2014)在《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中医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在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方面的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的随机效应模型,对国内2000年1月-2012年6月为止单纯采用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并以单纯化疗作对照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结果在肿瘤患者缓解率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组的418例患者中有159例取得了完全或部分缓解,化疗组363例患者中有107例取得了完全或部分缓解,2组比较,P<0.01。中医药联合化疗组的147例患者中有89例生存时间超过1a,化疗组102例患者中有47例生存时间超过1a,2组比较,P<0.01。在生存质量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组的267例患者中有155例卡氏评分提高,化疗组243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卡氏评分提高,2组比较,P<0.01。结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方案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上优于单纯化疗方案,而且中医药联合化疗在提高生存质量上有明显优势。
二、中药“消症方”加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消症方”加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探讨 |
1 癌因性疲乏的研究概况 |
1.1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诊治进展 |
1.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证治概况 |
1.3 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特点 |
2 从肝脾探析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病机证型 |
2.1 从肝脾辨析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病机 |
2.2 从肝脾探究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主证 |
2.3 脾虚肝郁作为大肠癌CRF主证的依据 |
3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 |
3.1 健脾益气 |
3.2 疏肝养肝 |
3.3 清解余毒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化疗致荷瘤CRF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CRF模型小鼠的药效观察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 CRF 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数据处理与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
5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CRF模型小鼠肝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5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化疗所致大肠癌CRF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CRF模型小鼠的药效观察 |
3 健脾疏肝解毒法治疗CRF的机制探讨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2 发表论文 |
3 参与课题 |
3.1 主持的项目 |
3.2 参与的项目 |
4 交流学习 |
5 获奖情况 |
附图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
1.1 大肠癌的中医病名溯源 |
1.2 大肠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分析 |
1.4 中医药对大肠癌的治疗研究 |
1.5 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现代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研究 |
2.1 大肠癌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2.2 大肠癌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
2.3 大肠癌的临床症状 |
2.4 大肠癌的临床诊断 |
2.5 大肠癌的临床治疗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2.6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性别、年龄及肿瘤类型频次频率分布 |
3.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3.3 舌象、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3.4 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
3.5 证型分拆频次频率分布 |
3.6 脏腑分拆频次频率分布 |
3.7 气血阴阳频次频率分布 |
3.8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
3.9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3.10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
3.11 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12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第三部分 结果讨论 |
1. 临床证候特征 |
1.1 症状分析 |
1.2 舌脉分析 |
1.3 证型分析 |
1.4 证候要素分析 |
2. 药物分析 |
2.1 药物频数分析 |
2.2 药物关联分析 |
2.3 药物聚类分析 |
3. 辨治经验总结 |
3.1 刘沈林教授辨治大肠癌的经验分析 |
3.2 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分析 |
3.3 大肠癌证治分类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来中医对肠癌认识 |
2 中医药联合化疗 |
2.1 中医特定治法拟方联合化疗 |
2.1.1 益火补土法 |
2.1.2 健脾法 |
2.1.3 健脾活血法 |
2.1.4 益气解毒法 |
2.1.5 健脾疏肝法 |
2.1.6 健脾祛湿法 |
2.2 中医经典名方联合化疗 |
2.3 中成药联合化疗 |
2.4 其他 |
3 讨论 |
(4)祛瘀解毒方治疗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疗效及其转录组学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晚期转移性大肠癌中西医治疗现状 |
1.1.1 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
1.1.2 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
1.1.3 祛瘀解毒方在晚期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1.2 二代高通量测序在大肠癌的应用进展 |
1.2.1 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
1.2.2 Illumina测序平台 |
1.2.3 转录组测序及甲基化测序分析在肠癌中的应用 |
1.3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靶点研究 |
1.3.1 靶向KRAS及APC的中医药研究 |
1.3.2 靶向Stat3信号通路的中医药研究 |
1.3.3 靶向MAPK信号通路的中医药研究 |
1.3.4 靶向肿瘤炎症微环境的中医药研究 |
1.4 Nrf2-Keap1通路轴及表观遗传学调控在中医药防治肠癌中的应用 |
1.4.1 中药调控抗氧化应激Nrf2-Keap1通路轴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 |
1.4.2 中医药调控DNA甲基化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 |
第二部分 祛瘀解毒方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队列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案及分组 |
2.2.1 中药高暴露组 |
2.2.2 中药低暴露组 |
2.3 观察指标 |
2.3.1 生存分析指标 |
2.3.2 预后分析指标 |
2.3.3 亚组分析指标 |
2.4 研究方案及统计学方法 |
2.4.1 研究方案 |
2.4.2 统计学方法 |
2.5 研究结果 |
2.5.1 基线情况 |
2.5.2 生存分析(总生存期) |
2.5.3 预后因素分析 |
2.5.4 附加亚组分析 |
2.6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初探祛瘀解毒方及其有效单体干预肠癌潜在机制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
3.2 结果 |
3.2.1 表达差异分析 |
3.2.2 GO富集分析 |
3.2.3 KEGG信号通路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祛瘀解毒方及其有效单体对于Nrf2-ARE通路的激活效应及甲基化水平调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2 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Nrf2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3 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Nrf2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2.4 祛瘀解毒方及木犀草素对表观遗传学修饰酶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祛邪胶囊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和中医治疗大肠癌获益人群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1509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医治疗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4291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治疗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临床资料 |
3 研究内容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试验设计 |
3 研究内容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益人群特征差异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主要结果、结论汇总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附件一: 伦理批件 |
附件二: 祛邪胶囊RCT编盲记录 |
附件三: 受试者病历号 |
附件 |
(6)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剔除标准 |
1.5 文献处理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患者一般情况 |
2.2 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3 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结局情况 |
2.4 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中药使用情况 |
3 讨论 |
(7)健脾化瘀方干预晚期大肠癌生长转移及血清miRNAs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晚期大肠癌的认识 |
1.1 大肠癌病名研究 |
1.2 大肠癌的病因病机 |
2. 健脾化瘀法治疗晚期大肠癌 |
2.1 益气健脾,扶正培本 |
2.2 活血化瘀,解毒抗癌 |
3. 晚期大肠癌西医治疗 |
3.1 化疗 |
3.2 分子靶向治疗 |
4. miRNAs与大肠癌相关性的认识 |
4.1 miRNAs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 |
4.2 miRNAs与大肠癌的相关性 |
4.3 血清与肿瘤组织中miRNAs的表达谱相关 |
4.4 miRNAs作为药物作用靶点的可行性 |
5. 健脾化瘀方的组成与配伍 |
5.1 方药组成 |
5.2 配伍意义 |
5.3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目标 |
1.2 病例选择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
1.6 血清miRNAs检测方法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临床客观疗效比较 |
2.3 治疗后两组出现新转移灶例数的比较 |
2.4 症状证候比较 |
2.5 KPS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 |
2.6 生活质量评分前后的比较 |
2.7 血清miRNAs表达水平的比较 |
2.8 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
2.9 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化瘀方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疗效分析 |
2. 临证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论文一 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裸鼠脾虚本质及消化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二 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裸鼠脾、肝、肾脏器系数及脾、肝、肾脏 PKC 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三 益气健脾抗癌法抑制肠癌裸鼠肿瘤生长及对 EGF、VEGF 表达影响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
综述二 |
综述三 |
综述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中医药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资料 |
1.1研究对象 |
1.2入选标准 |
2方法 |
2.1资料收集方法 |
2.2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肿瘤患者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
3.2肿瘤患者1年生存率 |
3.3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
4讨论 |
四、中药“消症方”加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余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研究[D]. 陈文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研究进展[J]. 张宗兰,洪磊,方明治.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9)
- [4]祛瘀解毒方治疗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疗效及其转录组学机制探讨[D]. 左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祛邪胶囊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和中医治疗大肠癌获益人群特征分析[D]. 张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6]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 张彤,何文婷,杨宇飞. 中医杂志, 2017(11)
- [7]健脾化瘀方干预晚期大肠癌生长转移及血清miRNAs表达的研究[D]. 孙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8]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D]. 王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中医药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 闵力,马若兰. 中医药导报, 2014(03)
- [10]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的Meta分析[J]. 刘丽荣,朱燕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