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华,黄伟,白海,焦建东[1](2021)在《西安生态园林酒店圆桌会议中心钢结构大板梁安装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西安生态园林酒店圆桌会议中心钢结构大板梁施工经验进行总结,得到影响大板梁安装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总结分段拼装控制起拱值的方法,利用吊装吊点控制大板梁吊装变形,在拼装和安装阶段综合考虑环境温度变化对大板梁的变形影响后,优化高强螺栓群节点为栓焊节点,保证安装精度、质量,及结构安全,且提前竣工。
邱斌[2](2021)在《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板网架结构广泛应用于设置悬挂吊车的工业建筑中,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悬挂吊车的数量、吨位及运行频率在不断地增加,由此引发的网架结构疲劳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357)“基于健康监测的平板网架结构疲劳动态可靠性分析与疲劳寿命评估”,针对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在役网架结构在悬挂吊车作用下的应力状态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了网架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悬挂吊车的载荷效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应力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悬挂吊车荷载效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网架结构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基于网架结构的实测载荷数据,结合数据信号处理、雨流计数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了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编制方法,并得到了网架结构在不同荷重分布参数下的疲劳应力频值谱,为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提供依据。(3)针对网架结构中螺栓球节点用M30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常幅和变幅疲劳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发现疲劳破坏均发生在螺栓与球啮合处的第一圈螺纹位置,并建立了常幅和变幅疲劳S-N曲线。通过疲劳断口形貌分析及螺栓应力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失效机理。此外,开展了M30高强螺栓在欠拧情况下的常幅疲劳试验,得到了相应的S-N曲线。通过对比发现M30高强螺栓在仅拧入3个螺栓深度的情况下,其疲劳强度大幅降低。(4)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以及不同网格划分尺寸对高强螺栓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选取合适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缺口系数。同时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连接的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破坏机理。(5)采用S-N曲线法、局部应变法及损伤容限设计法对螺栓球节点中M30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结合已有的疲劳试验数据及理论分析,针对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在其计算参数方面提出了修正建议。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后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评估精度,适用于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分析。(6)基于Palmgren-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及疲劳强度S-N曲线,对网架中所测关键构件的两类节点构造细节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随后,建立了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失效极限状态方程,探讨了方程中各参量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参数取值,采用Monte-Carlo模拟法计算了所测关键构件的可靠度指标,并讨论了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及吊车荷载增大对疲劳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是否考虑低应力幅损伤程度减弱,对疲劳可靠度指标计算结果影响很大,作低应力幅损伤弱化处理后,可靠度指标明显提高。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越大,疲劳可靠度指标越低。随着吊车荷载的增大,疲劳可靠度指标降低显着。
王靓[3](2021)在《新型全装配高层钢框架悬挂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悬挂结构以其良好的建筑适应性、明确的传力路径以及潜在的高效结构性能等综合优势,深受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青睐,在国内外众多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应用高强钢材构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高层悬挂钢结构体系,并将其推广应用于示范工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357)的资助,针对其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在文献查阅及调研的基础上,重点评析了现有悬挂建筑结构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全装配高层钢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在于:1)Q390钢材的首次应用;2)部分钢柱因悬挂而改变了传统的压弯状态为拉弯状态,构件设计变稳定控制为强度控制,大大节约了钢材;3)悬挂吊点全部采用高强度螺栓、无焊缝,实现了100%的全装配。(3)借助通用结构分析软件MIDAS对该新型结构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将其应用于太原某示范工程。验证了该体系的安全性、经济性,尤其是良好的抗震性能及综合优势。(4)针对该新型悬挂结构体系中悬挂吊点所采用的M39高强度螺栓,借助MTS Lankmark370.50疲劳试验机进行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到了疲劳曲线(S-N曲线),建立了其常幅疲劳设计方法,避免了疲劳破坏的隐患;采用Phenom扫描电镜,对疲劳断口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揭示了疲劳破坏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所统计的实测风速资料数据集,得到了该体系在风荷载作用下各悬挂吊点连接处高强度螺栓所受的应力幅及循环次数,并对最危险吊点处的高强度螺栓进行了疲劳验算。
张明普[4](2021)在《预拉力对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符合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一类装配式建筑。梁柱连接节点始终是影响结构性能、可建造性和制作安装成本的关键环节。开口截面梁与空心钢管柱或钢管混凝土柱的全螺栓连接是近年来建筑钢结构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单向螺栓因其可在柱壁单侧安装,实现单侧拧紧,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普遍关注,特别是针对自锁式单向螺栓开展了大量端板连接、T形件连接等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高强螺栓的预拉力对连接节点各项性能均具有重要影响,一般通过拧紧力矩进行控制。单向螺栓与一般的高强螺栓工作机理不同,在相同的拧紧力矩作用下,其预拉力的数值不同。选用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单向螺栓Hollo-Bolt进行研究,对单向螺栓单侧拧紧进行了有限元仿真模拟,探究单向螺栓拧紧力矩与螺栓预拉力及套筒张角之间的关系,简化方钢管柱—H型钢梁外伸端板单向螺栓连接节点为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此连接节点,对此节点施加单调静力荷载,研究不同预拉力下节点的受力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T形件翼缘板的厚度、栓距、螺孔直径等T形件尺寸参数对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对高强螺栓与单向螺栓施加相同的拧紧力矩,二者产生的螺栓预拉力不同,得到了单向螺栓拧紧力矩与预拉力的关系曲线,重新给出了计算单向螺栓预拉力的理论公式中扭矩系数K,并得到了单向螺栓预拉力与套筒张角关系曲线。(2)在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对于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相同的尺寸参数下,提高单向螺栓预拉力,节点的抗拉承载力基本无变化,初始刚度得到提高。单向螺栓预拉力从26k N提高至100k N时,节点初始刚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在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分析了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在59k N单向螺栓预拉力下的破坏模式与单向螺栓抗拉承载力。(4)分析了三种预拉力作用下T形件不同尺寸的节点的受力性能,得到了T形件各尺寸参数对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抗拉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的影响。
怀威龙[5](2021)在《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力学性能模拟及足尺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构造方法和力学性能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钢混住宅相比,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和施工质量可靠等优点,发展钢结构住宅符合新时代绿色建筑以及建筑工业化趋势。对于钢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是关键部位,其施工质量和力学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性。随着韧性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结构的震时低损伤以及震后可恢复性能,并开始研究新型的装配式钢结构节点。本论文基于“结构保险丝”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损伤时序可控的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计算、足尺模型试验研究以及精细化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了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的力学性能及其相关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完成了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的构造及初步理论设计。节点由上、中、下三部分节点板将钢梁和钢柱连接起来。上下部T形耗能件在震时参与耗能并率先进入塑性进而破坏,中部剪刀板以及销轴为钢梁提供竖向支承力,整个地震过程中梁、柱以及中部节点板均处于弹性状态。震后只需将上下部节点板更换即可使结构快速恢复功能,有效提高其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2)对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基于耗能段长度这一参数设计了3组典型的钢框架足尺模型,并完成了单调加载和低周反复加载下的试验研究,通过观察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总结出了可更换节点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3)完成了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基于ABAQUS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分析。建立了多组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通过与理论计算以及足尺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更深入地研究了耗能段长度对节点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4)提出了一种基于屈塑双防原则的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设计方法。通过屈曲分析保证耗能件在达到极限状态时不发生局部屈曲,通过损伤时序设计保证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进入塑性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计后的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具有优秀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可作为“结构保险丝”在震时确保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同时还具有震后可更换、施工快速方便、施工质量可控的优点。
高海峰[6](2021)在《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本文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结构形式,该结构通过钢筋缀件发生塑性变形来达到抗震耗能的目的。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具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可实现干法施工等特点。施工现场仅需螺栓连接,可以更好地满足装配化施工要求。本文以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拟静力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的抗震性能及焊接残余应力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工程应用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在ABAQUS中建立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有限元模型,模拟并分析其抗震性能。在有限元模拟的基础上制作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足尺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抗震性能有较大提升。相较钢筋缀件格构柱加载至层间位移角1/75时发生破坏,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加载至层间位移角1/50时未破坏,且其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均有所提高。(2)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顺序耦合法,模拟并得到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钢筋缀件处的焊接残余应力场。在ABAQUS中将焊接残余应力场作为“预定义场”,模拟并研究其对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缀件处的焊接残余应力会导致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的抗侧承载力、耗能能力等模拟结果有所下降。(3)对比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的拟静力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且在考虑缀件处焊接残余应力的情况下,会使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的抗震性能模拟结果更准确,更加接近其拟静力试验结果。
乌兰托亚[7](2021)在《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破坏机理和设计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单边螺栓的出现为钢管柱与钢梁节点的螺栓安装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在装配式建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单边螺栓种类繁多,其中螺纹锚固单边螺栓是通过螺栓孔内壁的螺纹对螺栓杆进行锚固,从而替代传统螺母,实现螺栓单侧拧紧。相比于其他种类的单边螺栓,螺纹锚固单边螺栓不需要特殊的螺栓加工工艺和安装工具,同时能够节省螺母,更为经济和方便。然而目前对其锚固机理、破坏特征、承载力变化规律以及优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深入研究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对推动该类连接形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以及采用不同加强方式的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对4种不同钢管壁厚的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进行了拉伸试验,获得了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的基本破坏特征,以及钢管壁厚度对节点破坏模式和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与试验试件一致的节点有限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节点进行了受拉全过程分析,研究了螺纹锚固机理、螺栓孔内螺纹的破坏规律,以及钢管壁面外变形对螺纹锚固作用的影响;对影响螺栓孔螺纹承载力、螺栓杆极限抗拉强度以及钢管壁抗弯承载力和面外刚度的参数进行了分析。(2)基于对螺纹锚固机理和螺栓孔内螺纹破坏规律的研究,对发生螺栓孔内螺纹破坏的节点,提出了同时考虑螺纹受弯和受剪破坏的螺纹承载力计算方法。对发生钢管壁屈服伴随螺纹破坏的节点,首先基于屈服线理论和虚功原理,建立了节点屈服承载力的求解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考虑钢管壁面外变形对螺纹锚固作用影响的螺纹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预测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的承载力。(3)为解决钢管壁厚度较小时螺纹锚固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 6种适用于该类连接节点的钢管加强方式,并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参数分析。获得了各类加强节点的基本破坏形态,对比了不同加强方式对节点承载力的提升效果;研究了各类加强节点的破坏机理、加强件与钢管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加强件几何参数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以节点极限承载力达到螺栓杆极限抗拉强度设计值且钢管壁无大范围塑性变形为设计目标,对各类加强方式提出了设计建议并进行了整体评估。(4)在试验和数值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加强件对钢管壁屈服形式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各类加强节点的屈服承载力计算方法;考察了钢管壁和加强件螺栓孔螺纹承载力各自对节点极限承载力的贡献,提出了各类加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能够被用于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加强节点的设计,且计算承载力偏于保守。
卢现阳[8](2021)在《装配式钢结构高强螺栓的施工质量控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高强螺栓作为连接钢结构钢板的连接点是装配式钢结构中最主要的一种连接形式,其在常规的钢结构工程中具有应用广泛、操作便利等特点。为加强在高强螺栓的施工质量方面的指导意义,文章围绕高强螺栓的定义、特点及性能、安装前的实验、施工步骤及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田树晓[9](2021)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高强螺栓断裂监测》文中指出钢结构具有强度高、抗震性能好、易于施工、环保等优势,因此成为大型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首选结构形式。高强螺栓是钢结构节点重要的连接方式和关键的传力构件,由于应力腐蚀等原因,大跨桥梁中的高强螺栓经常会发现发生断裂并缺失的现象。高强螺栓的断裂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大量螺栓的突然断裂会导致钢结构体系的失稳甚至倒塌。因此及时发现即将断裂的高强螺栓并进行更换,对钢结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研究者对于高强螺栓断裂机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目前尚无有效的措施能够预警高强螺栓断裂,实际工程中基本上还是靠人工巡检来发现已经断裂破坏的螺栓后进行更换。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动态无损检测技术,常被用作监测材料损伤时的声发射现象。而高强螺栓断裂前必会在材料层面有显着的声发射现象,因此采用声发射技术监测高强螺栓的断裂是可行的,但是目前尚未有学者对于高强螺栓断裂前的声发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应力锈蚀环境下螺栓断裂的声发射监测问题更是空白。本文首先设计了带缺口高强螺栓的单调拉伸试验,揭示了高强螺栓在断裂前的声发射信号特征;接着进行了高强螺栓的应力锈蚀断裂试验,采用声发射技术实时监测试验中高强螺栓的健康状态。论文主要研究如下:(1)通过单调拉伸试验,获取螺栓断裂全过程声发射信号。基于声发射原理分析了高强螺栓断裂的信号特征,将高强螺栓断裂过程划分为三个损伤阶段。通过对声发射信号的撞击累计经历图、参数分布图的分析,可定性的识别高强螺栓的损伤阶段。进而结合波形分析,通过小波包分解提取了信号各频段能量,在此基础上引入高强螺栓损伤机制,提出高强螺栓损伤指标,定量的识别出高强螺栓断裂损伤阶段,为高强螺栓断裂提供预警。(2)通过应力锈蚀试验,获取应力锈蚀断裂全过程声发射信号。基于锈蚀损伤中声发射参数特征,将声发射信号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了各类别信号特征,结合金属应力锈蚀机制,建立了声发射信号类别与声发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特定信号,划分高强螺栓锈蚀损伤阶段;基于信号出现频次,提出无量纲指标获取动态门槛;通过实时处理声发射数据,可识别锈蚀高强螺栓所处的损伤阶段,为高强螺栓应力锈蚀断裂提供预警。
刘浩[10](2021)在《冷弯薄壁型钢高强螺栓连接剪力传递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既有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增设型钢,是基于增大截面面积理论的一种加固方法。新旧冷弯薄壁型钢能否协同工作,取决于两者是否连接紧密,即既有冷弯薄壁型钢受到的荷载是否可以有效的传递到新增的冷弯薄壁型钢上。对于实际待加固构件,本文提出采用高强螺栓的连接方式来实现剪力的传递。但在加固设计计算时,采用何种厚度的板材、何种规格的螺栓以及单颗螺栓所能传递的剪力值大小等问题,并没有相关研究及规范给出。本文以冷弯薄壁型钢高强螺栓连接件作为研究对象,对28个连接件进行拉伸试验。通过观察各参数下连接件的破坏形态,以及对各连接件荷载-应变曲线的分析,探讨加固钢板上的剪力传递值大小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提高加固钢板上的剪力传递值,连接件的螺栓排列方式、加固钢板的厚度不是重要影响因素;螺栓预紧力对其有较大影响,当螺栓预拉力小于0.8 Pc时,剪力传递性能增长幅度较低,当螺栓预拉力大于0.8 Pc小于Pc时,剪力传递性能增长幅度较大,当螺栓预拉力大于Pc时,剪力传递性能又开始逐渐降低;且剪力传递值随螺栓数量、螺栓直径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加,同时具有“群体折减效应”。在拉伸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试验的正确性;同时利用数值分析,增加螺栓间距、待加固钢板厚度两个参数,进一步探究他们与剪力传递值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3D≤S≤4D(其中S为连接螺栓间距;D为连接螺栓直径),加固钢板的剪力传递值随螺栓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待加固钢板的厚度对加固钢板上剪力传递值有很大影响,剪力传递值随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长。最后,结合试验与有限元变参数分析结果,对连接件的加固钢板上的剪力传递值提出了建议性的设计计算公式和一些实际加固工程中的构造建议。
二、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生态园林酒店圆桌会议中心钢结构大板梁安装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大板梁概况 |
2.1 大板梁结构布置及截面形式 |
2.2 大板梁节点形式 |
1)大板梁与箱形柱连接节点 |
2)大板梁与箱形斜托梁连接节点 |
3)大板梁与H型钢托梁连接节点(见图5) |
3 大板梁安装工艺 |
3.1 分段加工进场 |
3.2 地面整体拼装 |
3.3 整体吊装 |
4 大板梁安装问题分析 |
4.1 拼装精度 |
4.2 安装精度 |
4.3 环境因素的影响 |
4.4 节点 |
5 结语 |
(2)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
1.2.1 疲劳问题研究回顾与现状 |
1.2.2 疲劳寿命评估研究 |
1.2.3 疲劳载荷谱研究 |
1.2.4 疲劳可靠性研究 |
1.3 网架结构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
1.3.1 网架结构疲劳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2 网架结构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与有限元分析 |
2.1 网架结构的基本概况 |
2.2 网架结构受力分析 |
2.2.1 基本设计参数 |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3 计算结果分析 |
2.3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方案 |
2.3.1 应力测点布置 |
2.3.2 数据采集系统 |
2.3.3 应变传感器安装 |
2.3.4 现场测试与数据采集 |
2.4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数据分析 |
2.4.1 吊车空载运行工况 |
2.4.2 吊车负重运行工况 |
2.4.3 吊车组合作业工况 |
2.4.4 吊车起吊和卸载工况 |
2.4.5 吊车刹车制动工况 |
2.4.6 邻跨吊车作业工况 |
2.5 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2.5.1 网架结构的悬挂吊车荷载效应 |
2.5.2 吊车荷载的计算与模拟 |
2.5.3 有限元分析及验证 |
2.5.4 吊重增大后网架结构的应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编制与理论分析 |
3.1 疲劳载荷数据的测取 |
3.2 载荷谱编制对象的确定 |
3.3 载荷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1 载荷时间历程的压缩处理 |
3.3.2 载荷时间历程的平稳性检验 |
3.3.3 基于雨流计数法的统计计数 |
3.3.4 载荷幅均值的概率分布及检验 |
3.4 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
3.4.1 极值荷载的确定 |
3.4.2 二维载荷谱编制 |
3.4.3 程序载荷谱编制 |
3.5 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分析 |
3.5.1 吊车载荷现场调查与统计分析 |
3.5.2 疲劳应力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3.5.3 网架结构的疲劳应力频值谱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栓球节点中M30 高强螺栓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4.1 M30 高强螺栓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
4.1.1 疲劳试件设计 |
4.1.2 高强螺栓的材料性能 |
4.1.3 试验设备及方法 |
4.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5 疲劳失效机理分析 |
4.1.6 高周疲劳损伤模型 |
4.1.7 试验结果与规范值对比 |
4.2 M30 高强螺栓的变幅疲劳性能试验 |
4.2.1 疲劳试件 |
4.2.2 试验加载方案 |
4.2.3 变幅疲劳试验结果 |
4.2.4 变幅疲劳损伤 |
4.2.5 变幅疲劳S-N曲线 |
4.3 M30 高强螺栓欠拧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加载方案 |
4.3.3 疲劳破坏形式 |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栓球节点中高强度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5.1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1 V型切口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2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
5.1.3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4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系数的参数分析 |
5.1.5 高强螺栓的疲劳缺口系数 |
5.2 S-N曲线法 |
5.2.1 光滑试件的S-N曲线估算 |
5.2.2 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5.2.3 缺口效应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
5.2.4 基于S-N曲线法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2.5 修正的S-N曲线法 |
5.3 局部应力应变法(LSA) |
5.3.1 概述 |
5.3.2 基于LSA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3.3 修正的局部应力应变法 |
5.4 损伤容限设计法(DTDM) |
5.4.1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 |
5.4.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5.4.3 高强螺栓裂纹扩展参数确定 |
5.4.4 基于DTDM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5 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分析 |
6.1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评估 |
6.1.1 焊接空心球节点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6.1.2 螺栓球节点高强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6.1.3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后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 |
6.2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 |
6.2.1 网架结构的疲劳极限状态方程 |
6.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特性 |
6.2.3 疲劳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
6.2.4 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2.5 考虑吊车运行频率增长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2.6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型全装配高层钢框架悬挂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层建筑概述 |
1.1.1 高层建筑的定义 |
1.1.2 国内外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
1.1.3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
1.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研究进展 |
1.2.1 装配式钢结构产业政策 |
1.2.2 国内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
1.3 悬挂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
1.3.1 悬挂结构体系的定义 |
1.3.2 悬挂结构体系的特点 |
1.3.3 悬挂结构体系的典型工程实例 |
1.3.4 悬挂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进展 |
1.3.5 悬挂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型悬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 |
2.1 新型悬挂结构体系的总体构想 |
2.1.1 总体框图 |
2.1.2 构件及节点的特色说明 |
2.1.3 结构体系的特色说明 |
2.1.4 适用范围 |
2.1.5 典型示范工程 |
2.2 抗震性能分析 |
2.2.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
2.2.2 时程分析 |
2.2.3 静力弹塑性分析 |
2.3 可行性分析 |
2.3.1 技术指标对比 |
2.3.2 经济指标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悬挂吊点高强度螺栓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疲劳试验 |
3.2.1 疲劳试件设计 |
3.2.2 高强螺栓的材料性能 |
3.2.3 试验设备及方法 |
3.2.4 常幅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5 常幅疲劳失效机理分析 |
3.2.6 常幅疲劳设计方法的建立 |
3.3 悬挂吊点的疲劳验算 |
3.3.1 疲劳风速概率分布 |
3.3.2 悬挂吊点风荷载作用下受力分析 |
3.3.3 悬挂吊点高强螺栓连接的疲劳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预拉力对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单向螺栓选用及工作机理 |
1.3 单向螺栓梁柱连接节点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单向螺栓梁柱连接节点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单向螺栓梁柱连接节点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高强螺栓与单向螺栓预拉力对比分析 |
2.1 引言 |
2.2 螺栓预拉力控制 |
2.2.1 螺栓拧紧力矩 |
2.2.2 测量螺栓伸长的方法 |
2.2.3 测量螺母转角的方法 |
2.3 高强螺栓预拉力分析 |
2.3.1 高强螺栓施加螺栓荷载 |
2.3.2 高强螺栓施加拧紧力矩 |
2.4 单向螺栓Hollo-Bolt预拉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预拉力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建立 |
3.2.2 本构关系 |
3.2.3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
3.2.4 接触定义 |
3.2.5 边界及载荷 |
3.2.6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
3.3 有限元模型分析 |
3.3.1 BASE模型分析 |
3.3.2 节点T形件应力分析 |
3.3.3 单向螺栓应力分析 |
3.4 预拉力对单向螺栓T形件节点性能的影响 |
3.4.1 不同预拉力下模型应力分析 |
3.4.2 不同预拉力下节点抗拉承载力与初始刚度分析 |
3.5 单向螺栓59kN预拉力下节点破坏模式及螺杆受力分析 |
3.5.1 破坏模式分析 |
3.5.2 单向螺栓受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拉力下T形件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T形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
4.2.1 翼缘厚度T2对抗拉承载力与初始刚度的影响 |
4.2.2 线距E2对抗拉承载力与初始刚度的影响 |
4.2.3 栓距W2对抗拉承载力与初始刚度的影响 |
4.2.4 螺孔直径D对抗拉承载力与初始刚度的影响 |
4.2.5 边距E1对抗拉承载力与初始刚度的影响 |
4.2.6 端距W1对抗拉承载力与初始刚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力学性能模拟及足尺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钢结构节点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钢结构节点研究现状 |
1.2.2 国外钢结构节点研究现状 |
1.3 发展动态分析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初步理论设计 |
2.1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的构造设计 |
2.2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的理论设计步骤 |
2.2.1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的T形耗能件设计 |
2.2.2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的中部剪刀板设计 |
2.3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的实例计算过程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
3.1 材料性能试验 |
3.2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足尺模型试验的设计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验装置设计及加载制度确定 |
3.2.3 试验的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 |
3.3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
3.3.1 试件T-120-M的试验现象及结果 |
3.3.2 试件T-120-C的试验现象及结果 |
3.3.3 试件T-150-C的试验现象及结果 |
3.3.4 循环荷载下试验结果的对比 |
3.4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基于试验的力学性能评估 |
3.4.1 节点的承载力退化规律 |
3.4.2 节点的转动刚度及其退化规律 |
3.4.3 节点的延性与耗能能力 |
3.4.4 节点各构件的应力状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精细化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节点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材料的本构模型及其参数 |
4.1.2 各构件相互关系的建立 |
4.1.3 各部件的网格划分 |
4.1.4 边界条件模拟及加载制度 |
4.2 基于耗能段长度的节点参数化分析 |
4.2.1 单调荷载作用下节点的承载力分析 |
4.2.2 单调荷载作用下各构件的应力状态分析 |
4.2.3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的耗能能力分析 |
4.2.4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各构件的应力状态分析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足尺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1 单调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4.3.2 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屈塑双防原则的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设计方法 |
5.1 可更换节点T形耗能件的受压屈曲分析 |
5.1.1 屈曲模型的建立 |
5.1.2 各组模型的受压屈曲模态 |
5.1.3 不同耗能段长度的受压屈曲特征值 |
5.2 可更换节点T形耗能件的剪切屈曲分析 |
5.2.1 各组模型的剪切屈曲模态 |
5.2.2 不同耗能段长度的剪切屈曲特征值 |
5.2.3 受压屈曲与剪切屈曲的特征值对比分析 |
5.3 基于屈塑双防原则的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设计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6)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抗侧力结构研究现状 |
1.2.2 焊接残余应力对钢结构力学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2.1 引言 |
2.2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结构选型 |
2.2.1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结构形式的提出 |
2.2.2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尺寸优选 |
2.3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数值模拟 |
2.3.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2.3.2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数值模型建立 |
2.3.3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模拟结果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拟静力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3.3 材料性能 |
3.4 加载制度 |
3.5 试验装置 |
3.6 测点布置 |
3.7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3.8 试验结果分析 |
3.8.1 滞回曲线 |
3.8.2 骨架曲线 |
3.8.3 刚度退化曲线 |
3.8.4 延性 |
3.8.5 耗能能力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焊接残余应力场模拟 |
4.1 引言 |
4.2 焊接温度场模拟 |
4.2.1 焊接热分析理论基础 |
4.2.2 焊接方法及工艺 |
4.2.3 焊接热源模型选择 |
4.2.4 焊接温度场模拟 |
4.2.5 焊接温度场模拟结果 |
4.3 焊接残余应力模拟 |
4.3.1 顺序耦合法 |
4.3.2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
4.3.3 焊接残余应力基本理论 |
4.3.4 焊接残余应力模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抗震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考虑焊接残余应力下钢格构柱抗震性能模拟结果 |
5.2.1 应力云图 |
5.2.2 滞回曲线 |
5.2.3 骨架曲线 |
5.2.4 刚度退化曲线 |
5.2.5 延性 |
5.2.6 耗能能力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6.1 引言 |
6.2 抗震性能对比 |
6.2.1 滞回曲线对比 |
6.2.2 骨架曲线对比 |
6.2.3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
6.2.4 延性对比 |
6.2.5 耗能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破坏机理和设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
1.2.2 螺纹锚固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模型的建立及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简化研究模型的建立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试验研究 |
2.2.1 试验概况 |
2.2.2 试验现象 |
2.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 基于数值分析研究螺纹锚固机理和螺栓孔内螺纹破坏规律 |
2.3.1 有限元模型 |
2.3.2 有限元模型验证及螺纹锚固机理研究 |
2.3.3 影响螺纹承载力关键参数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不同破坏模式下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3.2.1 螺栓孔内螺纹破坏 |
3.2.2 钢管壁屈服伴随螺纹破坏 |
3.2.3 钢管壁屈服伴随螺栓破坏 |
3.2.4 螺栓杆受拉破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强螺纹锚固作用的钢管加强方式研究 |
4.1 引言 |
4.2 加强节点试验研究 |
4.2.1 试验概况 |
4.2.2 试验现象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基于数值分析研究加强件几何参数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 |
4.3.2 单向加强节点受力机理分析及参数研究 |
4.3.3 套管加强节点受力机理分析及参数研究 |
4.4 加强节点的设计建议和评估 |
4.4.1 设计建议 |
4.4.2 整体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加强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带螺纹孔垫板加强节点 |
5.3 内置H型钢加强节点 |
5.4 外焊C型钢加强节点 |
5.5 八边形内套管加强节点 |
5.6 改进内套管加强节点 |
5.7 加强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验证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装配式钢结构高强螺栓的施工质量控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强螺栓 |
2 高强螺栓的施工步骤 |
2.1 摩擦面的施工 |
2.1.1 喷砂、喷丸、抛丸 |
2.1.2 砂轮打磨 |
2.2 螺栓的验收、存放 |
2.3 螺栓长度的选用 |
2.4 螺栓的拧紧 |
2.4.1 调整扭矩扳手 |
2.4.2 高强螺栓的预拉力 |
2.4.3 紧固螺栓 |
3 高强螺栓的质量要求 |
3.1 摩擦面的质量要求 |
3.2 摩擦面间隙的处理 |
3.3 制孔精度的控制 |
3.4 螺栓的配套使用 |
3.5 螺栓的拧紧 |
3.6 保护成品 |
4 结语 |
(9)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高强螺栓断裂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高强螺栓断裂影响因素 |
1.3 高强螺栓损伤检测方法 |
1.4 声发射技术 |
1.4.1 声发射基本原理 |
1.4.2 声发射信号的分析方法 |
1.5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螺栓监测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2 高强螺栓单调拉伸断裂的声发射特征 |
2.1 高强螺栓单调拉伸断裂试验 |
2.1.1 样本及设备 |
2.1.2 试验方案 |
2.1.3 损伤机制演化 |
2.2 基于小波包能量的损伤指标 |
2.2.1 小波变换 |
2.2.2 小波包分解 |
2.2.3 小波包能量占比损伤指标 |
2.3 试验结果讨论 |
2.3.1 声发射累计计数结果分析 |
2.3.2 声发射参数分析 |
2.3.3 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强螺栓应力锈蚀断裂的声发射特征 |
3.1 高强螺栓应力锈蚀试验 |
3.1.1 试件及设备 |
3.1.2 试验方案 |
3.1.3 损伤机制演化 |
3.2 信号聚类损伤特征提取 |
3.2.1 K均值聚类分析 |
3.2.2 K均值算法的改进方法 |
3.2.3 改进的K均值算法 |
3.3 试验数据分析 |
3.3.1 试验结果与参数选取 |
3.3.2 聚类特征分析 |
3.3.3 高强螺栓锈蚀损伤阶段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冷弯薄壁型钢高强螺栓连接剪力传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
1.2.1 冷弯薄壁钢檩条的加固方法 |
1.2.2 冷弯薄壁型钢钢结构的连接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高强螺栓连接的抗剪性能及理论基础 |
2.1 概述 |
2.2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的预拉力计算理论 |
2.2.1 高强螺栓连接的预拉力计算 |
2.2.2 预拉力的控制方法 |
2.2.3 试验预拉力计算 |
2.3 高强度螺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理论计算 |
2.3.1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计算 |
2.3.2 承压型高强度螺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计算 |
2.4 结构非线性分析问题概述 |
2.4.1 结构非线性分析问题的分类 |
2.4.2 非线性方程问题的求解 |
2.5 高强度螺栓连接中的接触问题 |
2.5.1 接触问题的概念 |
2.5.2 接触位移条件和接触力条件 |
2.5.3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弯薄壁型钢高强螺栓连接剪力传递性能试验 |
3.1 概述 |
3.2 试验目的 |
3.3 高强螺栓连接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3.3.1 钢板材性试验 |
3.3.2 试件参数及截面设计 |
3.3.3 高强螺栓连接试件扭矩值的确定 |
3.3.4 试件制作与组装 |
3.4 试验测试 |
3.4.1 构件受力分析 |
3.4.2 高强螺栓连接试件的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
3.4.3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试验现象 |
3.5.2 试验荷载-应变曲线 |
3.5.3 试验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强螺栓试件剪力传递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2 高强度螺栓连接试件剪力传递性能试验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2 几何模型建立 |
4.2.3 模型材料参数设定 |
4.2.4 分析步设置 |
4.2.5 接触处理和计算方法的选择 |
4.2.6 荷载以及边界条件设定 |
4.2.7 单元网格划分及计算单元选取 |
4.3 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1 破坏模式的对比分析 |
4.3.2 剪力传递值对比分析 |
4.4 高强螺栓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参数分析 |
4.4.1 螺栓数量对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影响 |
4.4.2 螺栓直径对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影响 |
4.4.3 螺栓排列方式对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影响 |
4.4.4 螺栓预紧力对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影响 |
4.4.5 螺栓间距对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影响 |
4.4.6 钢板厚度对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的剪力传递性能分析 |
5.1 冷弯薄壁型钢高强螺栓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设计方法探讨 |
5.1.2 单颗高强螺栓连接件剪力传递值设计方法 |
5.1.3 多颗高强螺栓连接件剪力传递值设计方法 |
5.2 冷弯薄壁型钢高强螺栓连接件剪力传递性能的构造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
四、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生态园林酒店圆桌会议中心钢结构大板梁安装技术[J]. 黄文华,黄伟,白海,焦建东. 施工技术, 2021(12)
- [2]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D]. 邱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新型全装配高层钢框架悬挂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 王靓.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预拉力对单向螺栓T形件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D]. 张明普.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5]震后可更换钢结构节点力学性能模拟及足尺模型试验研究[D]. 怀威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装配式抗侧力钢格构柱抗震性能研究[D]. 高海峰.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7]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破坏机理和设计对策研究[D]. 乌兰托亚. 山东大学, 2021(10)
- [8]装配式钢结构高强螺栓的施工质量控制探究[J]. 卢现阳. 中国高新科技, 2021(10)
- [9]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高强螺栓断裂监测[D]. 田树晓.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冷弯薄壁型钢高强螺栓连接剪力传递性能研究[D]. 刘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