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种方法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邓瀚生[1](2021)在《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2018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胫骨骨折的患儿,从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18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ESIN组)(122例)及跟骨骨牵引治疗组(Calcaneal skeleton traction,CST组)(64例)。对所有患儿的人口学特征、骨折特征、影像学资料、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治疗评分和医疗费用等进行分析对比。术后随访疗效评价按照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进行评价。长期随访观察患儿双下肢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膝踝关节活动情况、步态异常等情况。结果:共186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获得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至骨折愈合,并且能够开始负重和完全活动。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依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进行评价,ESIN组:优44例,良74例,中5例,差1例。CST组:优22例,良34例,中6例,差0例。163例患儿获得长期临床随访,其中ESIN组109例,CST组54例。23例患儿失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163例长期随访的患儿无LLD,膝踝关节活动不受限,无步态异常等情况出现。在纳入的186例患儿中,男性121例,女性65例。致伤原因分为:摔伤87例,车祸伤96例,高处坠落伤1例,运动伤1例,压伤1例。骨折分型分为:横型40例,斜型104例,螺旋型7例,粉碎型3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弹性髓内钉治疗组122例患儿中,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8.5±17.9)d,骨折愈合时影像学冠状面角度变化(3.5±5.9)°,骨折愈合时影像学矢状面角度变化(3.1±3.7)°,患肢平均开始活动时间(Functional exercises)(65.0±22.6)d,患肢平均负重时间(Weight-bearing)(79.8±22.6)d,此外,1例(0.8%)患儿早期发生畸形愈合,但最终在没有额外手术的情况下获得了可以接受的对位,所有患儿骨折愈合过程中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或短缩大于10mm发生,平均石膏固定时间为(31.7±19.0)d,平均(149.7±26.7)d取出内固定物,平均住院和治疗费用为(20435.6±5631.9)元,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优44例,良74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95.16%。其中1例患儿直至疗效评估时仍有13.0度外翻、前倾6.0度畸形,根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为差。跟骨骨牵引组的64例患儿中,所有患儿均获得了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9.6±16.0)d,骨折愈合时影像学冠状面角度变化(5.2±5.7)°,骨折愈合时影像学矢状面角度变化(3.4±3.4)°,患肢平均开始活动时间(Functional exercises)(77.2±18.1)d,患肢平均负重时间(Weight-bearing)(92.5±17.5)d,骨折愈合过程的早期出现畸形愈合1例(1.6%),该患儿同样最终得到了畸形的纠正,在跟骨骨牵引组的患儿中未见延迟愈合、骨不连的发生。平均石膏固定时间为(43.1±20.7)d,平均拔出牵引针时间(22.7±6.4)d,平均住院和治疗费用均为(8468.3±2793.0)元,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优22例,良34例,中6例,差0例。优良率为90.32%。两组优良率,经统计学检验P>0.1,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跟骨骨牵引治疗具有微创、费用较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且跟骨骨牵引能够提供的影像学上冠状位矫正结果优于弹性髓内钉固定。此外,跟骨骨牵引组术后出现成角畸形(Malalignment,>5度)的较少。但弹性髓内钉组的患儿住院时间较短,患儿开始功能锻炼和负重时间早于跟骨骨牵引组。但总体而言,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患儿骨折的特点,还要结合患儿本身的骨折情况和家属的意愿。
李小河,陈前永,李世元,万里甫,邱中杰,耿磊,隆维伟[2](2020)在《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收治的8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34.8±16.1)岁,年龄范围20~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有限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8.35±15.14) min高于对照组(79.26±13.22) min,失血量(120.53±41.66) mL及愈合时间(16.84±5.07) min均显着低于对照组[(210.59±56.60) mL、(19.48±5.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7.76、2.20,P<0.05)。观察组术后ESR(18.91±2.70) mm/h、CRP(39.20±3.13) ng/L、WBC(7.04±1.12)×103/L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27.36±3.28) mm/h、(45.63±4.06) ng/L、(11.06±1.51)×103/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7、7.63、12.95,P<0.05)。观察组优良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3/5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1.25%(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相较于有限内固定而言具有愈合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且降低患者炎症反应。
沈义东[3](2019)在《泰勒空间支架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多平面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Sawbone人工合成胫骨制作多平面复合畸形模型,使用泰勒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对其进行畸形矫正,比较三种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TSF矫形精准度的影响。探讨这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12根产自同一厂家的Sawbone人工合成胫骨模型,检查其质量无误后,进行多平面复合畸形模型的制作。先在模型上标记计划的截断位置,在畸形模型上安装泰勒空间支架,记录每个泰勒空间支架的3个框架参数即近远端环的直径、6根泰勒杆的长度,然后每个模型在不同部位截断制作胫骨多平面复合畸形。在进行畸形矫正之前拍摄胫骨模型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记录6个畸形参数。分别按照术中C臂透视测量法、术后三维CT测量法以及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法测量泰勒空间支架的安装参数。分别将这三种方法所测的安装参数输入泰勒空间支架配套的在线软件,出具电子矫形处方,依次调节六根带刻度的泰勒杆进行畸形矫正。矫形完成后再次拍摄胫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残留畸形(冠状面成角及移位、矢状面成角及移位)。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测量的各安装参数数值,然后分别将这些参数输入在线软件出具初次矫形处方,再分析比较按照这三种测量方法出具的电子处方矫形后残留畸形的大小。记录术者在本组实验对象的安装参数测量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2)本研究选用3例分别按照这三种方法测量安装参数的临床典型病例,以展示其临床应用方法。典型病例均使用Bone Ninja软件进行测量及手术术前规划,将相关参数输入泰勒空间支架的在线软件得出初次矫形处方。支架调节完成后再次拍摄全长X线片测量残留畸形情况,再次使用在线软件得出进一步的矫形处方,直至矫形结果满意。结果:(1)术中C臂透视测量法、术后三维CT测量法以及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法测量的安装参数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使用术中C臂透视法、术后三维CT法和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法三种方法所测量的安装参数进行矫形后,残留冠状面成角(正值为内翻,负值为外翻)的均值分别是0.83°、0.67°和0.33°;残留冠状面移位(正值为外移,负值为内移)的均值分别是0.33mm、0.50mm和-1.17mm;残留矢状面成角(正值前弓,负值为后弓)的均值分别是0.50°、0.50°和1.67°;残留矢状面移位(正值为后移,负值为前移)的平均值分别是-1.67mm、-2.17mm和-0.50mm。使用这三种泰勒空间支架安装参数测量方法进行畸形矫正之后的残留畸形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臂透视法、术后三维CT法和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法这三种TSF安装参数测量方法所测的各安装参数数值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多平面复合畸形的一次处方的矫形过程中,这三种泰勒空间支架安装参数测量方法的矫形精准度也没有显着差异。这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都能够准确地定义泰勒空间支架的安装参数,都能够对多平面复合畸形进行精准的矫形。临床应用时三种方法均可以选择,如果术中需要立即行骨折复位或者使用泰勒空间支架辅助即刻矫形,此时可选用术中C臂透视法,但此方法在术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参数测量,将会延长手术时间。术后三维CT测量法对于术者来讲是最省时的方法,只要读取放射科的报告就可以,而对于患者来讲可能会增加辐射剂量。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法拍摄时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患者摆体位配合,才能测量出比较准确的参数。
王光辉[4](2019)在《当归活血液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当归活血液方案对胫腓骨骨折早期软组织消肿疗效进行观察,以验证当归活血液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的确切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03月到2019年3月我院骨四科收治的60例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七叶皂苷钠片消肿,1次2片,1天2次;治疗组予以口服当归活血液,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50ml。所有患者都给予相同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天,每日10小时测量胫腓骨骨折部位周长,并计算每日患者周长差。观察患肢疼痛情况打分。结果:(1)试验期间,治疗组皮肤过敏2例,对照组自动出院1例。(2)入院后两天以内两组治疗对患肢肿胀的治疗没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3、5、7天对患肢的肿胀程度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天内两组治疗对患者疼痛的治疗没有显着的差异。两组药物在用药后5、7天对患者疼痛的治疗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次临床试验,观察当归活血液对胫腓骨骨折早期消肿作用比较:如P<0.05,则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当归活血液对于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及患者疼痛均有积极意义。
闫利伟[5](2019)在《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我院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4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59例,对其首次手术治疗方式、感染细菌及术后感染后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随访后发现59例骨折术后感染当中45例在治疗后的3-11个月之内骨折恢复较好;1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愈合差,恢复不好。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要依据每个患者情况个性化治疗,尽快治疗术后感染,减少患者痛苦,清创骨水泥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
黄海德,宋宜鹃[6](2018)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急诊处置及固定方式对创面感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与分析外固定支架方式以及石膏外固定方式对于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创面感染的情况。方法从本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内接收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创面感染的几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情况以及手术基本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88.00%)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6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感染的几率(4.00%)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52.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疼痛率(8.00%)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40.00%);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方法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效果较为显着,降低了患者创面感染的几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利于患者早期的康复训练,临床价值较高,可以在推广使用。
严名扬[7](2018)在《从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探讨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纤维化进程的特点》文中指出背景:撞击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性骨骼肌损伤(Acute skeletal muscle injury,ASMI)类型之一。因撞击损伤时的环境、外力大小方向、肢体状态等因素的不同,骨骼肌撞击伤的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阐述。尤其是并发于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时,骨骼肌损伤常常被忽视,或者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而骨骼肌损伤后的不完全性修复,如纤维化、慢性炎症等,常常导致肢体疼痛、功能恢复不全等后遗症,成为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挑战。而对骨骼肌撞击伤发病机制的研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撞击伤模型基础上。大量的实验模型被建立以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但对骨骼肌撞击伤系统模拟、描述、评价的实验模型尚很不足,尤其是对撞击伤本身致病的力学撞击反应的相关研究尚缺乏。中医药治疗跌打损伤(骨骼肌损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针对ASMI,中医骨伤科学以气血为病机核心的修复特点,常采用三期辨证的治疗策略;并以“调和气血”为原则,“即筋伤辨治,气血为要”。但在不同损伤程度的ASMI模型中,以及机体表现出的在炎症反应、增殖修复和替代塑性等阶段的差异性,就要求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对“气”在此语境中展现出其理论学说的诠释和临床决策的指导作用;为中医药的治疗策略和现代化提供话语角度,即为骨骼肌损伤的认知、治疗提供中医药的现代性思路,而不是相当于现代技术的被“悬置”。目的:探讨“气”理论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为中医药诊治疾病提供新的认知角度。通过分析外力作用于大鼠腓肠肌的撞击反应、力学传导和组织损害的关系、以及腓肠肌不同程度损伤模型修复过程中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纤维化进程等方式,建立稳定有效的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系统。利用对撞击伤模型系统的描述与评价,在以“气”为核心的病机中,探讨骨骼肌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认识、诊断等层面的交汇点;并以此建立的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系统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探讨:从“气”的语词指称的认知模式出发,使用分析哲学的语词指称和现象学的意向性还原等方法,结合“气”作为汉语词所具有的自身特点,探讨“气”语词的所指形式和内容,并以此角度尝试对气的相关理论进行现代性的语言诠释。实验研究:①测量并比较大鼠腓肠肌与胫腓骨的解剖关系,并据此探讨大鼠小腿的几何动力学特点;根据大鼠小腿的解剖动力学特点,开展木质支持盾的设计和撞击伤造模系统的技术改进。②通过改进重物坠落技术(Drop-mass technique,DMT),根据不同参数的撞击能量检测撞击能量和撞击反应(包括:峰值力、最大速度、脉宽、位移、冲量和吸收能量等变量)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明确撞击伤造模系统的稳定性和撞击反应的力学特性。③使用大鼠腓肠肌模型,探讨不同参数的致伤能量(1.18J:G1kg24cm,2.35J:G0.5kg48cm、G1kg24cmm、G2kg12cm,4.71J:G1kg48cm)诱发的撞击反应、力学特点和腓肠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如何存在关联;并探讨腓肠肌在离体和在体情况下撞击反应的差异。④通过在不同时间点(撞击伤后第1、3、7、14、35、56天)观察损伤后大鼠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肌纤维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纤维化程度等方面,结合撞击伤的力学特点,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腓肠肌撞击伤模型在组织修复、肌纤维再生、功能恢复等时序性过程中的事态性差异。结果:理论探讨:通过对“气”语词指称的事态性分析,阐述了气在传统思维下“象-事-是”对应“语词-意义-指称对象”的认知模式;“气”作为时序性事态的把握主要表现为时序性现象流和空间性体验流的组织形式,并以此形成客体对象,如基本事态和复杂事态。实验研究:①实验造模的腓肠肌肌腹正处于大鼠胫腓骨几何形态和力学传导的薄弱区域;并且大鼠小腿存在多个肌性和骨性的动力学三角结构为骨骼肌创伤时提供了缓冲空间;据此本研究改进了的DMT,设计了包括木质支持盾的撞击伤造模系统。②以木质平台为被试对象,分析了在不同程度撞击反应中各变量的差异和相互关系。证实了撞击的峰值力决定撞击间期(P<0.05),脉宽与撞击强度呈负相关(P<0.05);冲量是反映撞击强度最有效的指标(P<0.05),而吸收的能量最能体现撞击对被试的破坏程度(P<0.05)。同时,撞击反应强度遵循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并具有自身特点;相比速度的增加,撞击重物的质量对撞击结果影响更大。③伴随腓肠肌撞击伤造模损伤能量的升高,撞击反应越强烈,骨骼肌损伤的程度越严重(P<0.05)。根据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和深筋膜等膜性结构的损伤情况,结合外力传导的分布特点以及损伤的形态学观察,腓肠肌损伤归纳出三级不同损伤程度(中度损伤模型根据肌纤维裂口情况表现出三类亚型),和力学传导分布(挤压区、剪切区、牵张区)对应着损伤分区(核心区、交替区、边缘区)等特点。在本撞击伤造模系统中,腓肠肌在体比离体的刚度更高、撞击反应稍强烈(P<0.05),但两者的组织损伤无差异(P>0.05)。④随着腓肠肌撞击伤模型损伤程度的加重,在伤后不同的时间区间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变差(P<0.05)、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纤维化程度越严重(P<0.05),说明了组织微观损伤和撞击反应、力学传导特点、以及解剖观察的对应关系。对骨骼肌撞击伤的分区分度描述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时序性差异(P<0.05),说明了重度损伤模型核心区存在的“二次修复”反应是导致功能恢复不全的病理性修复的关键。同时,重度损伤模型的病理性修复结局呈现出纤维化、脂肪替代、萎缩变性等类型。结论:1.以时序性事态为内涵的“气”概念性指称使与“气”相关的术语在同一视角下呈现层次性的外延体系,并为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2.基于DMT改进的撞击伤造模系统具有稳定性的撞击反应的力学特性;撞击能量参数的不同决定了撞击反应的独特性。3.该撞击伤造模系统复制的腓肠肌撞击伤模型稳定、准确和成熟,并有效排除了骨骼因素。同时,肌肉张力和刚度的升高能有效降低撞击反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结合外力传导的分布和分区,更有利于对骨骼肌损伤程度的描述和评估,并为撞击伤模型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模型表征,如肌肉的断裂、肌束的断裂、肌纤维的断裂、胶原纤维的撕裂、弹性变形和微结构损伤等。这些为对骨骼肌不同程度损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5.本实验发现了本撞击伤造模系统存在的“二次撞击”及其特点,为相关的具有二次撞击的各种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型。同时,本实验还发现了重度损伤模型表现出的“二次修复”和慢性炎症病灶区等特点,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6.通过对腓肠肌撞击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时序性评价、病理组织学的时序性描述、胶原纤维程度的时序性判断,使实体在相关范畴内的时序性事态的把握被呈现出来。使“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验证,并为中医药基础理论融入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角度和行之有效的科学途径。本实验为从“气”治“伤”提供新的认识途径和诠释角度;并结合不同程度损伤的修复差异,试图阐述“气机”不畅的丰富内容,为骨骼肌损伤后的分区分型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最后通过对“气”语词指称的事态性分析,探讨ASMI修复过程在中医“气”学理论中的话语诠释和认知方式。
艾自胜,于淼,梅炯,蔡新宇,刘欢,唐玉洪[8](2017)在《髓内钉与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治疗中应用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的疗效,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关于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疗效比较的研究,末次检索时间为2015年7月,选择适合本研究特点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63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得到14篇文献,包括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1 101例。其中,交锁髓内钉治疗组517例,外固定治疗组584例。对比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愈合优良率(Johner-Wruh标准评定疗效)(OR=2.21,95%CI=1.48-3.31,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OR=1.52,95%CI=0.91-2.55,P=0.291)、骨折愈合时间(SMD=-0.38,95%CI=-1.08-0.33,P=0.296)、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OR=1.38 95%CI=0.79-2.44,P=0.266),术后骨不连的发生率(OR=1.22,95%CI=0.46-3.26,P=0.69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优于外固定组。
周斌,陈勇杰,唐令[9](2015)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后伤口闭合的时机与方法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骨折急诊清创后伤口闭合的最佳时机与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30例GustiloⅢ型胫骨开放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伤口闭合时间与手术方法,分析创面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方法与疗效的关系。结果随访30例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成3组: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9例(A组);初期缝合或植皮及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组16例(B组);血管、神经及肌腱重建术+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组5例(C组)。A组患者受伤清创后至切开复位内固定时间为5.416.1小时,平均9.8小时;骨折愈合时间519周,住院时间621周,平均10.3周。B组患者受伤反复清创外固定时间为715天,平均10.2天;骨折愈合时间726周,平均11.6周。住院时间928周,平均15.0周。C组患者受伤至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20天,平均14.0天。骨折愈合时间828周,平均13.0周。住院时间1030周,平均16.8周。创面Ⅰ期愈合23例(76.6%)。延期愈合7例(23.3%),延期愈合者按Gustilo分型,ⅢA1例(1/8),ⅢB型2例(2/13),ⅢC型4例(4/9)。术后对伤肢恢复功能进行评价,优2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93.3%。3组手术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自身条件一期伤口闭合不但会降低创面感染、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减少手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和压力。对于创面污染、软组织损伤严重患者,可以运用VSD负压引流技术结合创面清理,采用延期闭合伤口,后选择准确合适的固定愈合方式,以达到最佳愈合效果。
秦顺利[10](2015)在《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为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10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3%,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临床愈合时间为(13.1±1.3)天,平均康复周期为(18.5±5.4)周,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评分为(90.1±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5.3)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中医外敷联合辨证内治,西药抗感染治疗方案,疗效显着,可缩短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促进创口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二、3种方法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种方法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儿童及青少年胫骨干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泰勒空间支架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多平面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泰勒空间支架的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三维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工具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应用软件 |
1.1.5 实验步骤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三种方法所测的安装参数数值的比较 |
1.2.2 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矫形结果之间比较 |
1.2.3 Sawbone骨畸形模型实验过程展示 |
1.3 讨论 |
1.3.1 畸形矫正的原则 |
1.3.2 即刻矫正还是缓慢矫正 |
1.3.3 TSF用于胫腓骨骨折复位 |
1.3.4 TSF用于三维复合畸形的矫正 |
1.3.5 安装参数测量误差原因分析 |
1.3.6 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
1.3.7 实验过程说明及结果分析 |
1.3.8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二、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临床应用的典型病例 |
1.1 典型病例1 |
1.2 典型病例2 |
1.3 典型病例3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泰勒空间支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当归活血液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实验方案 |
2.1 实验分组 |
2.2 药物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3.统计学处理 |
4.技术路线图 |
5.结果与分析 |
5.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6.安全性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4.该治疗目前的前景及今后工作的设想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5)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年人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急诊处置及固定方式对创面感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从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探讨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纤维化进程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骼肌创伤性纤维化的信号通路与临床防治 |
1 临床表现 |
1.1 创伤性肌肉骨骼损伤与修复 |
1.2 老化、退变与代谢紊乱 |
1.3 遗传性疾病 |
2 治疗策略 |
2.1 一般处理 |
2.2 手术修复 |
2.3 药物治疗 |
2.4 细胞生物制剂治疗 |
2.5 中医药治疗 |
3 纤维化和细胞介质的传导研究 |
3.1 卫星细胞 |
3.2 卫星细胞龛室 |
3.3 单核/巨噬细胞 |
3.4 纤维化母细胞 |
4 在纤维化发育过程中信号通路的作用 |
4.1 Notch和Wnt |
4.2 转化生长因子 |
4.3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4.4 骨形态发生蛋白 |
4.5 神经肌肉接头 |
4.6 肌肉生长抑制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骨骼肌损伤动物实验模型和技术应用 |
1 骨骼肌损伤动物实验模型 |
1.1 骨骼肌损伤与炎症反应 |
1.2 骨骼肌损伤的动物模型 |
2 动物模型和肌肉的选择 |
2.1 非侵入性的模型更合理 |
2.2 肌群的选择 |
2.3 实验动物的选择 |
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从“气”论治骨骼肌损伤 |
1 中医对“骨骼肌损伤”的认识—名正气顺 |
1.1 对“筋”和“肉”的认识 |
1.2 筋伤-骨骼肌损伤的病因 |
2 骨骼肌损伤的病机—气机 |
3 骨骼肌损伤的治则—调气 |
4 骨骼肌损伤后中医气机失常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 |
从认知模式谈中医“气”语词指称的概念性与时序性事态的对象化 |
1 “气”语词指称的出发点和模式 |
1.1 “气”语词指称与物质世界的“极精微物质” |
1.2 认知模式供给侧的理论重构 |
2 “气”语词指称的形式与意义 |
2.1 初始对象—“气”语词指称的意向性分析 |
2.2 语词指称是关于气的命题 |
2.3 论证“气”作为时序性事态的语词指称 |
3 “气”时序性事态的对象化呈现中医语词的概念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正文 |
实验一 大鼠腓肠肌与胫腓骨的解剖关系和几何动力学特点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胫腓骨与腓肠肌复合物的解剖形态学测量 |
2 撞击伤造模系统和支持盾的设计 |
讨论 |
1 大鼠小腿解剖与动力学三角 |
2 撞击伤造模系统和支持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撞击伤造模系统撞击反应的力学特性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地点和环境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
2 方法 |
2.1 撞击伤造模系统撞击反应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2.2 撞击反应的动力学性能检测 |
2.3 数据统计 |
2.4 实验流程图 |
结果 |
1 撞击能量与撞击反应强度的关系 |
2 撞击反应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
3 相同撞击势能,冲量对撞击反应的影响 |
4 相同撞击冲量,势能对撞击反应的影响 |
讨论 |
1. 撞击伤造模系统具有稳定的力学特性 |
2. 撞击伤造模系统的构件设计与测量原理 |
3 被试对象木质材料性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腓肠肌撞击伤模型不同程度撞击事件的力学反应和传导特点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腓肠肌损伤的离体撞击反应情况 |
2 在体腓肠肌损伤的撞击反应情况 |
3 腓肠肌状态(离体与在体)对撞击反应变量的影响 |
4 不同能量级别损伤后腓肠肌的形态学观察 |
讨论 |
1 在不同参数的损伤能量中腓肠肌的撞击反应具有稳定的力学特性 |
2 肌肉状态对骨骼肌撞击伤的影响 |
3 不同程度腓肠肌撞击伤的形态分型与力学分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不同程度腓肠肌撞击伤模型的组织修复与纤维化进程的时序性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结果 |
1 腓肠肌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时序性评价 |
2 大鼠腓肠肌撞击伤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时序性描述 |
3 大鼠腓肠肌撞击伤后纤维化的时序性评价 |
讨论 |
1 腓肠肌撞击伤模型原理的综合分析 |
2 肢体功能恢复与组织修复 |
3 骨骼肌损伤的“形”与“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实验四实验性图片 |
致谢 |
(8)髓内钉与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和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提取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膝踝关节功能恢复 |
2.3.2 骨折术后愈合时间 |
2.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2.3.3. 1 术后感染发生率 |
2.3.3. 2 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率 |
2.3.3. 3 术后骨不连发生率 |
2.4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10)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比较 |
2.2两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康复周期及患肢功能评分比较 |
3 讨论 |
四、3种方法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D]. 邓瀚生.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J]. 李小河,陈前永,李世元,万里甫,邱中杰,耿磊,隆维伟.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07)
- [3]泰勒空间支架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多平面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D]. 沈义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当归活血液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研究[D]. 王光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闫利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急诊处置及固定方式对创面感染的影响研究[J]. 黄海德,宋宜鹃. 中国医药科学, 2018(17)
- [7]从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探讨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纤维化进程的特点[D]. 严名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8]髓内钉与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J]. 艾自胜,于淼,梅炯,蔡新宇,刘欢,唐玉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7(08)
- [9]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后伤口闭合的时机与方法选择[J]. 周斌,陈勇杰,唐令. 浙江创伤外科, 2015(05)
- [10]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观察[J]. 秦顺利. 四川中医,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