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局域网及其发展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永珩[2](2020)在《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的设计与建设》文中指出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推动者、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智慧化”园区是运用信息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降低各类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强各类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产业园区的综合软实力。小微企业与“智慧化”园区相结合,将对产业园区的企业生产、员工生活、公共服务、运营管理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利用“智慧化”技术推动企业与园区的共同发展。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建设内容、如何建设。通过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智慧园区的现状及发展,通过调查法研究园区的需求,并针对需求提出网络建设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建设进行细化设计,最终总结出适用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网络设计与建设方法。首先,本文介绍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在“智慧化”园区方面所做的探索,并说明了我国“智慧化”园区建设的发展现状。针对现状中可改进内容,并结合“智慧化”园区的发展趋势,从网络全覆盖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慧化、生态化发展四个方面明确了本次为智慧园区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本文采用调查法,通过深入园区调研,从园区管理中心和入园企业两个角度,同时兼顾园区运营服务的要求,对“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有线数据网络、WLAN无线数据网络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结合所得到的具体需求,介绍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为“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针对上述需求,讨论了“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原则。构架了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者之间的网络层次关系。重点对“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网络层,在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两个方面给与了建设方案,并简要总结了平台层的建设要点。第四,本文以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为例,以第三章中产业园区网络建设方案为基础,对产业园区中心机房、光纤数据网络、室内WLAN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建设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结合园区中各类建筑的功能布局,分别绘制了室外管网、室内网络布线、无线网络的设计图纸。最后,本文总结“智慧化”产业园区设计与建设的经验,并依托产业发展、5G网络发展的预想,对“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今后学习研究和具体工作指明了思路。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践证明,“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切实可行,并对推动“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设计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苏凡[4](2019)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新型路由协议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网络业务不断增长,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作为未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5G)技术融合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将在5G时代承载越来越多的网络压力。IEEE 802.11系列协议作为WLAN沿用的标准,不断为新的场景及需求进行演进,如IEEE 802.11ax关注用户密集化场景,IEEE 802.11ay工作在60GHz毫米波频段,采用波束赋形对抗干扰。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正是一种结合了IEEE 802.11协议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与新场景的新型WLAN,它引入了波束切换天线与路由技术,以区域性的高速传输和保障密集用户群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为目标,通过一定的路由协议形成无线自组织多跳网络,实现区域内节点间终端设备直连的特性,具有可支持密集化用户群体、窄波束传播等特点。在异构化的5G网络中,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可与蜂窝网络协同工作,融入5G网络架构以承载部分流量压力。在用户越来越密集的场景下,网络中的路由协议将是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以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需求为目标,以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为模型,对其路由协议进行研究与开发。本文首先对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及其路由技术进行概述,对路由协议中路由选择的度量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中对高传输速率和保证用户QoS的需求,本文将链路可用带宽作为重要指标,研究了可用带宽估计算法。结合IEEE 802.11ay的波束赋形思想,本文引入波束切换天线,提出了一种结合波束切换天线的可用带宽估计算法,充分发挥可用带宽在路由选择中的优势。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可用带宽估计算法较为准确,可对带宽变化进行跟踪,并在不同波束方向上具有不同结果,以供路由协议依据此为标准,结合波束切换天线进行路由选择。进一步地,本文对路由度量问题递进,认为可用带宽指标作为单一的考量并不够全面。此外,在网络中一旦节点多次被选中成为繁忙状态,将面临链路拥塞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受到帕雷托分布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历史信息机制,以衡量节点的传输能力与繁忙程度。基于可用带宽与历史信息,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考虑多参数影响并分别构建归一化分布函数,构建出一个能够较为全面反映网络状况的链路质量因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机会路由中的“竞争”思想为基础,设计了具有“竞争”形式的下一跳转发机制。结合软硬件,本文搭建了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表明,本文所研究的路由协议可在恶劣环境中进行多跳传输,完成区域性多跳组网,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传输速率。
杨雪君[5](2014)在《802.11MAC层技术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无线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早已无法离开无线网络技术。为此如何实现更高效率的无线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的网络技术也是无线网络发展的关键。伴随着人们对无线设备的使用,无线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也促使如何实现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效率,在原有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网络传输效率的提高和性能的提升成为学术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冯宇波[6](2006)在《无线局域网技术在餐饮信息化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各自在最近取得迅猛发展之后,两种新兴技术目前在不断融合。无线局域网技术正是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互联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之一,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局域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各个行业领域渗透,在许多行业中取得了重要的应用,为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本文简要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情况,并详细作了无线局域网的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了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技术及安全技术,并从理论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在餐饮信息化领域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建设方案。针对目前重庆餐饮行业的信息化需求的特点,本文以设计一个安全、高效、适用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技术的餐饮信息化系统为目标,提出了适于餐饮行业信息化的一套无线局域网信息系统。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和论文的工程项目背景;第二章概述了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优点;第三章研究了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网技术等;第四章研究探讨了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等;第五章详细介绍了无线局域网技术在餐饮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包括网络系统设计,调试过程等。设计并建立适合餐饮行业的无线局域网信息化系统是对无线局域网技术在餐饮行业信息化领域的一次实践和检验,是新技术与行业管理概念的高度集成,也是对推动餐饮信息化中国模式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在包括重庆聚丰食府在内的10余家餐饮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王楠[7](2003)在《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流量特性与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趋势表明,迅速增加的笔记本电脑和PDA的用户迫切要求为他们提供灵活的宽带无线服务。要想满足这一需求,研究无线局域网的流量特性和流量模型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受到有线网络流量具有自相似性的启发,本文针对Standford大学无线局域网的流量测试结果做了大量的分析,首次发现无线局域网的真实流量特性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都呈现出显着的自相似性。为考察无线链路的流量是否也具有自相似性,本文进行了无线链路流量特性若干项测试,首次验证了无线链路的流量具有自相似性。本文认为这是无线局域网的流量具有自相似性的首要原因。不仅无线链路的流量具有自相似性,我们还知道无线局域网的流量就是由各条无线链路上的流量汇聚、叠加而形成的,而汇聚、叠加是产生自相似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这是无线局域网的流量呈现出典型自相似特征的另外一个原因。Hurst系数、信息维数和盒维数是反映分形特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了Hurst系数、信息维数和盒维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无线局域网的用户行为方式给出了部分解释。本文计算并绘制出了无线局域网流量的多重分形谱,从而首次发现无线局域网的真实流量具有多重分形的典型特征。作为建立基于自相似理论的无线链路特性的数学模型的初步尝试,本文给出并验证了丢包率PLR的一个近似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的参数是Hurst系数、Buffer容量大小和该无线链路服务率。鉴于无线局域网流量自相似性的发现,本文使用了两种基于分形理论的预测算法用于预测无线局域网流量,并与非分形的预测算法在预测效果上进行了比对,证实了基于分形理论的预测算法在预测无线局域网流量时的优越性。实际体现了发现无线局域网流量自相似性的意义。本文还对分段变维分形插值预测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克服了原方法的缺陷。本文讨论了无线局域网可采用的提高性能可靠性的各种措施。并且,为在蓝牙应用层提高可靠性,本文研究并部分实现了支持断点续传的高可靠的新型蓝牙文件传输协议。
刘燕娜[8](2021)在《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深入,作为基于互联网信息载体的物联网,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推进了各行业生产的智能化换代、升级,由此促使社会对无线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各大中专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以期通过此课程教学,为社会行业企业生产培养急需人才。但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开发的《无线网络技术》教材,给中职学校教学带来“无据可依”的诸多困难。为此,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的“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标准,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提出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期为中职学校教学开发出合适的课程教学资源,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项目为课程开发单位,以任务驱动教学为教学方式,以黄埔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为载体,系统阐述了《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提出的原因、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综述,厘清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开展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岗位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及黄埔职业技术学校《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根据调研数据确定课程开发标准,完成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第三部分,验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选择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将校本课程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以此评价课程开发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适应性。
杨茗杰[9](2020)在《JZ高新技术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电子测量仪器仪表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源头,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电子制造行业向中国迁移;以5G和WIFI6为代表的通信技术升级,对电子测量仪器仪表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中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电子测量仪器仪表企业,尤其是电子测量行业中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调整企业战略开启转型升级之路,以期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并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文以电子测量仪器仪表JZ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前内外部环境对JZ公司战略转型进行研究。首先论文运用PEST理论分析JZ公司战略转型的宏观环境,根据“五力”模型分析JZ公司战略转型的行业竞争环境。然后对JZ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再对JZ公司现有战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JZ公司现有战略为:一是集中战略,聚焦WLAN低端市场;二是服务差异化战略。这一战略存在的问题包括:定位于低端市场的战略定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现采用的集中战略存在市场、产品单一的问题,使得JZ公司经营风险增加;而差异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点不明、成本偏高、边际收益低的问题。论文使用SWOT理论结合JZ公司自身情况分析JZ公司战略转型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最后根据SWOT分析结果,提出“加强新技术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营销能力,开拓中高端市场;同时进入蜂窝测试和矢网测试市场”的转型战略;并详细阐述了战略转型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杨荣[10](2020)在《AGV车载控制器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工业生产需要,结合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AGV车载控制器,实现AGV运动控制、电流电压采集和数据存储等功能,并解决了组网通信问题。根据控制系统要求,本文以STM32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主要研究了 AGV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案和基于实时嵌入式系统的软件控制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本文以AGV车载控制器为研究对象,针对AGV整车系统的功能、性能需求,确定车载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无线通信网络架构方案;围绕所选车载控制器芯片STM32F103VET6,制定控制器硬件总体设计方案,采用Aultium Designer10模块化设计电源稳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网络通信等相关模块电路;基于RT-Thread实时操作系统分层、模块化完成底层硬件驱动程序设计;针对PID算法和模糊逻辑控制的不足,结合了两者的优点,研究直流电机模糊PID的控制策略,并运用MATLAB/Simulink模块对模糊PID系统和常规PID系统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效果明显优于常规PID系统;根据RT-Thread系统的编程特点,设计系统、运动控制等应用层线程。针对AGV组网通讯问题,提出一套基于TCP/IP协议的AGV通讯系统的研究方案。该系统通过无线局域网将每台AGV监控节点连接起来,实时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交互;AGV节点搭载了无线模块,在此基础上采用了 Modbus/TCP应用层协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从通信方案;基于实验室条件下对车载控制器的电流电压数据采集模块、电机控制模块和网络数据通信功能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AGV车载控制器能够实现其功能、性能需求。
二、无线局域网及其发展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局域网及其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的设计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
第2章 “智慧化”小微企业园区需求分析 |
2.1 园区数据网络需求分析 |
2.2 园区“智慧化”物业服务需求分析 |
2.3 园区“智慧化”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建设方案 |
3.1 园区总体系统架构 |
3.2 网络层次化方案 |
3.3 园区路由管道建设方案 |
3.4 园区光纤网络建设方案 |
3.5 园区WLAN无线网络建设方案 |
3.6 园区平台层建设要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设计与建设 |
4.1 园区概况 |
4.2 园区中心机房设计与建设 |
4.3 园区主干光纤光缆设计与建设 |
4.4 室内布线系统设计与建设 |
4.5 室内WLAN无线网络设计与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新型路由协议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路由技术研究 |
2.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概述 |
2.1.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
2.1.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 |
2.2 IEEE 802.11ac MAC层机制研究 |
2.2.1 IEEE 802.11 控制帧及帧间间隔 |
2.2.2 载波侦听机制 |
2.2.3 DCF接入机制 |
2.3 无线多跳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
2.3.1 无线多跳网络路由协议 |
2.3.2 路由度量 |
2.4 可用带宽估计算法研究 |
2.4.1 可用带宽估计算法概述 |
2.4.2 感知式可用带宽估计面临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定向可用带宽估计的路由度量 |
3.1 问题引入 |
3.2 结合波束切换的可用带宽估计算法 |
3.2.1 定义及推导 |
3.2.2 构建可用带宽 |
3.3 实验设计与实现 |
3.3.1 底层数据获取 |
3.3.2 构建可用带宽的实现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全向模式下实验结果分析 |
3.4.2 定向模式下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HP模糊分析的竞争路由设计与实现 |
4.1 路由协议整体设计 |
4.2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构建链路质量因子 |
4.2.1 链路质量因子指标研究 |
4.2.2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权重 |
4.2.3 构建链路质量因子 |
4.3 路由协议设计 |
4.3.1 下一跳候选节点表设计 |
4.3.2 路由逐跳转发规则 |
4.4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现 |
4.4.1 实验目标 |
4.4.2 实验设计 |
4.4.3 基于Open WRT的实验平台搭建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5.1 连通性测试 |
4.5.2 多跳测试 |
4.5.3 路由协议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802.11MAC层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趋势 |
(6)无线局域网技术在餐饮信息化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选题及其背景意义 |
1.3 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 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方式及其联网方式 |
2 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标准协议 |
3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
2 无线局域网的概述 |
2.1 无线局域网的历史 |
2.2 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
2.3 无线局域网术语表 |
2.4 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
2.5 小结 |
3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研究 |
3.1 无线局域网标准 |
3.2 无线局域网的组网及其联网方式 |
3.3 无线局域网的相关技术 |
3.4 无线局域网的相关概念 |
3.5 移动IPv6 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 |
3.6 无线局域网的IAPP 协议 |
3.7 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IEEE 802.11i |
3.8 小结 |
4 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 |
4.1 无线组网天线 |
4.2 无线组网放大器 |
4.3 无线组网混频器 |
4.4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
4.5 入侵检测技术在无线局域网中的探讨 |
4.6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4.7 小结 |
5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餐饮信息化解决方案上的实际运用 |
5.1 重庆聚丰食府无线局域网络的规划 |
5.2 重庆聚丰食府餐饮信息化解决方案拓朴图 |
5.3 使用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IEEE 802.11i |
5.4 无线局域网实施中出现的故障及解决 |
5.5 聚丰食府餐饮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系统功能 |
5.6 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流量特性与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无线局域网发展现状 |
1.1.1 IEEE802.11 系列无线局域网发展现状 |
1.1.2 蓝牙无线局域网发展现状 |
1.1.3 无线ATM 局域网发展现状 |
1.2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无线局域网流量特性能分析与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作者对本文的贡献 |
1.5 本文的组织形式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及其流量特性 |
2.1 引言 |
2.2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及流量特性分析 |
2.2.1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协议结构 |
2.2.2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网络结构 |
2.2.3 IEEE 802.11 的传输原理:CSMA/CA 协议 |
2.2.4 包长和距离对802.11 无线局域网流量特性的影响 |
2.3 蓝牙无线局域网及其流量特性分析 |
2.3.1 蓝牙协议简介 |
2.3.2 蓝牙局域网的组成 |
2.3.3 蓝牙无线局域网流量特性分析 |
2.4 无线ATM 局域网及其流量特性分析 |
2.4.1 无线ATM 局域网简介 |
2.4.2 无线ATM 局域网流量特性分析 |
2.5 影响无线局域网流量特性的独特因素-无线局域网的性能可靠性 |
2.5.1 影响无线网络性能可靠性的因素 |
2.5.2 无线局域网中加强性能可靠性的解决方案 |
2.5.3 增加蓝牙网络性能可靠性的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流量建模关键问题 |
3.1 引言 |
3.2 无线网络流量建模的传统理论 |
3.3 有线网络流量建模理论的新进展 |
3.3.1 分形和自相似 |
3.3.2 自相似的定义 |
3.3.3 维数的定义 |
3.3.4 多重分形过程和多重分形谱的定义 |
3.3.5 多重分形谱的计算 |
3.4 分形理论在有线网络流量建模中的具体应用 |
3.4.1 基于泊松假设的传统理论与分形理论的区别 |
3.4.2 有线网络流量呈现自相似性的原因 |
3.4.3 基于分形的有线网络流量模型 |
3.4.4 多重分形理论在有线网络建模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局域网流量建模研究和验证 |
4.1 引言 |
4.2 无线局域网流量的自相似性验证 |
4.2.1 Standford 大学的802.11 无线局域网性能测试 |
4.2.2 Standford 大学无线局域网流量实测结果分析 |
4.3 无线链路流量的自相似性验证 |
4.3.1 802.11 无线链路流量的自相似性验证 |
4.3.2 蓝牙无线链路流量的自相似性验证 |
4.4 无线网络流量具有自相似性的理论分析 |
4.5 无线局域网流量自相似性的特点分析 |
4.6 无线局域网流量的多重分形性验证 |
4.7 无线局域网流量的分形维数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相关性无线网络丢包率模型与验证 |
5.1 无线网络传统流量模型的推导过程 |
5.2 基于自相似理论的有线网络丢包率模型 |
5.3 基于自相似理论的无线网络丢包率模型 |
5.4 数值计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无线局域网流量预测模型和验证 |
6.1 引言 |
6.2 用分段变维分形插值法预测无线局域网流量 |
6.2.1 分形分布的有关公式 |
6.2.2 用分段变维分形插值法预测无线局域网流量 |
6.2.3 用线性插值法预测无线局域网流量 |
6.2.4 两种插值法预测效果的比较 |
6.2.5 本文对分段变维分形插值预测法的改进 |
6.3 用分形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FARIMA)预测无线局域网流量 |
6.3.1 FARIMA 模型 |
6.3.2 网络流量的FARIMA 建模 |
6.3.3 用FARIMA 模型预测无线局域网流量的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和进一步的工作 |
7.1 相关工作的回顾 |
7.2 本文工作的总结 |
7.3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校本课程的概述与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校本课程 |
2.1.2 校本课程开发 |
2.1.3 中职《无线网络技术》课 |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实用主义理论 |
2.2.4 混合式学习理论 |
3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环节 |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
3.1.1 市场需求分析 |
3.1.2 中职学校需求分析 |
3.1.3 中职学生需求分析 |
3.1.4 教师访谈 |
3.1.5 专家访谈 |
3.2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 |
3.2.1 课程定位 |
3.2.2 学习目标 |
3.2.3 学习内容 |
3.2.4 学习情境设计 |
3.3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4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的载体 |
4.1 校本教材的编写 |
4.1.1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
4.1.2 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 |
4.2 校本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
4.2.1 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设计 |
4.2.2 课程内容数字化资源开发 |
5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
5.1 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
5.2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实施 |
5.2.1 校本课程活动设计 |
5.2.2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
6 校本课程评价 |
6.1 课程评价概述和意义 |
6.1.1 课程评价概述 |
6.1.2 校本课程评价的意义 |
6.2 课程评价模式分析 |
6.2.1 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
6.2.2 CIPP评价模式分析 |
6.3 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模型 |
6.3.1 校本课程多元评价模型的设计 |
6.3.2 .校本课程多元评价模型具体内容 |
6.4 校本课程评价实施与结果分析 |
6.4.1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 |
6.4.2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
6.4.3 校本课程实施后的评价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企业调研表 |
附录2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3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学生课堂失落行为访谈提纲 |
附录5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6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7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8 《项目2 搭建无线个域网》教材内容 |
附录9 校本课程目标评价调研问卷 |
附录10 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表 |
附录11 课堂教学评价表 |
附录12 学生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13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9)JZ高新技术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战略转型的定义 |
2.1.3 战略转型的模式 |
2.2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3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第三章 JZ公司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JZ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潜在的竞争者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现有竞争者竞争能力 |
3.2.6 JZ公司竞争环境分析小结 |
第四章 JZ公司内部环境、战略现状和问题分析 |
4.1 JZ公司简介 |
4.2 JZ公司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
4.2.1 JZ公司资源分析 |
4.2.2 JZ公司能力分析 |
4.3 JZ公司现有战略及实施情况 |
4.3.1 集中战略:聚焦WLAN低端市场 |
4.3.2 差异化战略:服务差异化 |
4.4 公司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
4.4.1 定位的低端市场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足 |
4.4.2 聚焦WLAN,经营风险增加 |
4.4.3 差异化服务重点不明 |
第五章 JZ公司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和劣势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2 机遇和威胁 |
5.2.1 机遇 |
5.2.2 威胁 |
5.3 JZ公司战略转型的选择 |
5.4 JZ公司使命、愿景及战略转型目标 |
第六章 JZ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与保障 |
6.1 转型战略的实施 |
6.1.1 产品多元化 |
6.1.2 调整服务战略,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投入 |
6.1.3 品牌建设 |
6.1.4 加强营销能力 |
6.2 转型战略的实施保障 |
6.2.1 转型战略宣贯 |
6.2.2 投入保障 |
6.2.3 组织机构调整 |
6.2.4 管理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深度访谈人员明细 |
附录三 :深度访谈记录总结 |
(10)AGV车载控制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AGV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AGV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AGV系统设计目标 |
2.1.1 功能需求 |
2.1.2 性能需求 |
2.2 AGV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3 AGV车载系统总体设计 |
2.3.1 AGV车体参数 |
2.3.2 导引方式 |
2.3.3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 AGV控制系统总体安排 |
2.5 无线通信网络架构设计方案 |
2.5.1 无线通信技术选择 |
2.5.2 WLAN网络拓扑结构选择 |
2.5.3 WLAN硬件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3 AGV车载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硬总体设计方案 |
3.2 MCU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3 控制器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3.3.1 电源稳压模块电路设计 |
3.3.2 电流采集电压检测及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3.3 USB转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3.4 直流电机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
3.3.5 雷达数据与车速采集电路设计 |
3.3.6 数据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3.7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
3.4 PCB板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AGV车载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RT-Thread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4.1.1 前后台系统与RTOS的比较 |
4.1.2 RT-Thread简介 |
4.1.3 RT-Thread移植 |
4.1.4 系统软件层次分析 |
4.2 控制器驱动层软件设计 |
4.2.1 车速采集 |
4.2.2 电流电压采集 |
4.2.3 数据存储 |
4.3 直流电机模糊PID控制策略 |
4.3.1 PID控制算法 |
4.3.2 模糊PID算法 |
4.3.3 模糊PID算法基于MATLAB控制仿真 |
4.3.4 仿真结果分析 |
4.4 应用层线程设计 |
4.4.1 线程框架 |
4.4.2 系统线程 |
4.4.3 运动控制算法线程 |
4.5 本章小结 |
5 AGV车载通讯系统研究 |
5.1 Lw IP与 Modbus/TCP |
5.1.1 LwIP处理 |
5.1.2 Modbus/TCP处理 |
5.1.3 RT-thread中的Lw IP |
5.1.4 软件模块的整合 |
5.2 AGV车载通讯系统数据包协议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AGV车载控制系统实验 |
6.1 AGV实验样机搭建 |
6.2 电流电压数据采集实验 |
6.3 电机速度控制模块调试 |
6.4 AGV车载通讯模块调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无线局域网及其发展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的设计与建设[D]. 赵永珩. 吉林大学, 2020(08)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新型路由协议研究与开发[D]. 苏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802.11MAC层技术概述[J]. 杨雪君. 办公室业务, 2014(13)
- [6]无线局域网技术在餐饮信息化中的运用[D]. 冯宇波. 重庆大学, 2006(01)
- [7]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流量特性与建模研究[D]. 王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3(02)
- [8]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 刘燕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9]JZ高新技术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杨茗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10]AGV车载控制器设计与研究[D]. 杨荣.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