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波形频域数字脉冲压缩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浴晟[1](2021)在《雷达信号模拟器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今高速发展的电子技术使人类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导致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多样的雷达信号环境。因此模拟复杂雷达信号环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在模拟复杂雷达信号的工作中,信号产生模拟器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内容,信号产生模拟器要能够按照要求来模拟不同体制的雷达信号,并且在其他系统的辅助下进行雷达信号的完整模拟试验。当今雷达信号模拟系统的传统做法是进行多部雷达的模拟,然后按照简单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法,插入排序法等,将多个通道的脉冲合并成一路脉冲序列,最后根据脉冲的重叠情况取舍。本文针对复杂雷达信号模拟器的设计要求,对基于线性规划软件进行雷达信号排序和以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为核心的雷达信号模拟器进行了设计,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分析了不同的雷达信号形式,主要包括调幅、调频、调相、重频参差以及频率捷变信号。根据不同种类雷达信号的时域以及频域特性,来构思雷达信号的排序算法以及在硬件上的具体实现方案。2.重点研究了雷达信号的调度算法,将在处理器中进行周期任务调度时用到的MILP算法引用到了雷达脉冲信号调度中来,同时考虑到雷达脉冲信号与处理器中的周期任务的数学模型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对其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约束关系式模型,从而使算法能够适应雷达脉冲信号存在丢失,时域重叠频域不重叠,周期不固定以及存在优先级的情况,提高了雷达脉冲信号调度算法的性能和可行性。3.设计了雷达信号模拟器硬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脉冲控制模块、高速DDS模块、DAC模块。实现了多相频率合成和波形存储压缩技术,并对系统的工作流程、信号参数有效位数和协议帧进行了设计,该流程首先对雷达脉冲信号进行排序,接着FPGA接收排序后的雷达信号参数,然后在FPGA内的慢时钟域进行分析后控制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产生对应的数字域雷达信号,最后将产生的信号进行数模转换以生成对应的模拟信号。4.论文的最后部分进行了验证工作,对模拟的雷达信号进行分析,验证整个设计的正确性,表明雷达信号的排序算法以及基于FPGA的硬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赵权[2](2021)在《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星载微波辐射计是大气探测、海洋探测、地表探测以及深空探测的重要遥感手段,可以全天时、全天候获取探测对象的相关重要参数,实现对探测目标的实时连续监测。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探测精度需求,例如大气探测中对垂直温湿度廓线分辨率的需求,基于宽带、多通道、高分辨率中频信号处理技术的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研究日趋活跃。辐射计系统中常用的频谱细分探测技术主要包括模拟滤波器组频谱分析技术、声光探测频谱分析技术、自相关频谱分析技术、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频谱分析技术以及CTS(Chirp Transform Spectrometer)频谱分析技术。这些频谱探测技术具有不同的测频原理与系统架构,基于上述频谱分析技术的相关辐射计也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由于星载系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外部工作环境,对载荷的体积、质量、功耗以及系统稳定性方面要求极高,综合分析上述频谱细分探测技术,其中CTS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宽带、高分辨率频谱探测,还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稳定性高等优点,十分适合应用于星载系统。本文以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针对星载微波辐射计系统对中频处理带宽、通道数目、功耗、体积以及稳定性等要求,重点研究了基于CTS技术的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系统架构设计及验证。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包含三部分:(1)建立了基于CTS技术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针对CTS系统中基于声表面波滤波器的物理脉冲压缩方式存在的较大衰减和非理想色散特性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线性相位采样与累加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从理论推导、仿真以及实验三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在计算准确度、频率分辨率以及计算复杂度等方面与经典的时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取代声表面波滤波器实现快速数字脉冲压缩,且具有足够高的计算精度和较低的计算复杂度。(2)针对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基于CTS技术的频谱细分中频技术,提出并实现了两种全新的CTS架构。针对经典双路推拉CTS系统架构中存在的器件及链路匹配等问题,提出了两种新颖的单路架构:FCS M-C(Frequency Conversion Single-channel Multiplication-convolution)架构与TDS M-C(Time Delay Single-channel Multiplication-convolution)架构。对设计的两种架构进行了理论推导、仿真以及实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两种架构在满足系统指标的前提下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功耗低等优点。(3)建立了新型CTS架构与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相结合的频谱细分中频技术。设计了基于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对设计的数字逻辑电路进行了Vivado仿真验证与FPGA板级验证;将TDS M-C、FCS M-C两种架构与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对宽带多通道中频系统的FPGA板级验证。
卜祎[3](2021)在《机载雷达认知抗干扰波形设计与处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比于传统机载雷达,机载认知雷达利用环境信息形成一个闭环回路,自适应动态地调整雷达的发射端与接收处理端,使其在目标检测和参数估计等方面具备优越的性能,成为当前机载雷达领域研究的国际前沿与热点。机载认知雷达抗干扰波形设计是机载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不同的任务、干扰环境和资源约束等条件下,利用感知的干扰和目标知识,对波形脉内与脉间时频域调制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增强目标与干扰的区分度,提升干扰下机载雷达目标的探测性能。随着电子对抗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机载雷达探测环境的日趋复杂,现代战争对机载认知雷达的抗干扰波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针对延迟转发的欺骗干扰以及频谱共存下的机载雷达认知抗干扰波形设计问题,开展了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机载雷达抗距离欺骗干扰问题,本文建立了最小化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加权积分旁瓣电平的恒模波形集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基于降阶四次优化的波形设计算法,提升了机载雷达对抗延迟转发距离欺骗干扰的能力。2、针对机载雷达抗速度欺骗干扰问题,本文考虑对离散约束下多脉冲信号的初始相位进行优化,利用基于脉间相位捷变的波形设计算法,实现了对阻带内干扰能量的抑制,有效提高了机载雷达在延迟转发速度欺骗干扰环境下的动目标检测能力。3、针对频谱共存的机载雷达抗距离欺骗干扰问题,本文构建了频谱约束条件下最小化波形集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加权积分旁瓣电平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波形捷变的多约束多波形设计算法,有效改善了频谱共存与距离欺骗干扰下的机载雷达探测性能。理论分析了以上算法的收敛性和计算复杂度,并仿真验证了以上抗干扰波形设计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波形和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应对机载雷达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实现目标的探测。
吴玲清[4](2020)在《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研究》文中认为相对于相控阵雷达而言,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雷达可提高目标探测性能,提高测角精度,降低最小可探测速度,并且拥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目前,MIMO雷达已成为雷达领域的研究热门。在小型化、高效能弹载MIMO雷达导引头研发过程中,为保证雷达系统前端指标的实现,解决信号处理机软硬件功能测试依赖雷达导引头整机外场实验问题,研制一款可实现多种雷达功能、模拟不同测试环境的多通道雷达回波生成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MIMO雷达导引头功能测试需求,完成了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的研制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多模块协同工作的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平台,包括多通道信号采集板卡、多通道信号回放板卡、主控板卡、时钟板卡、上位机显控软件以及输出频率范围为14GHz~18GHz的射频通道,实现了多通道信号回放与采集高精度同步设计,完成了多通道信号的并行控制处理能力。2.完成了MIMO雷达阵列目标波形生成设计,并依据弹载条件下MIMO雷达可能遇到的复杂多变场景,构建了目标和环境模型,对环境模型中涉及的干扰及杂波信号进行了模拟仿真。3.设计了模拟器上位机显控软件,通过配置雷达参数生成了包含目标信息、干扰和杂波的波形数据,并且实现了对数据的控制下发功能。针对多通道信号精准发射及采集实现方法,研究了多通道幅相一致性在线校准技术,进行了接收多通道和发射多通道幅相误差测试校准工作。4.对本文设计的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硬件平台进行了性能测试,实现了MIMO多波形正交信号发射与采集功能,验证了模拟器在中频工作模式及射频工作模式下的信号输出能力。此外,进一步模拟生成了复杂环境下的MIMO雷达目标回波信号,并通过模拟外场测试工作流程,验证了模拟器性能。
贺雄鹏[5](2020)在《阵列雷达宽幅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达系统是目标信息获取与环境感知的重要手段,以其独特优势在预警监视、跟踪识别、遥感测绘和资源监测等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地面运动目标检测(GMTI)是雷达系统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而杂波抑制与目标聚焦是决定检测性能的关键因素。阵列多通道配置利用其空域自由度可有效提升系统杂波抑制性能,然而在实际的宽幅GMTI数据录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同时存在距离模糊和多普勒模糊问题。距离模糊会导致不同距离区域的回波在同一距离单元叠加,使杂波特性复杂化,严重降低杂波抑制与目标检测性能,而传统的方位多通道系统侧重于解决多普勒模糊问题,对距离模糊能量难以有效抑制。目标良好聚焦可有效提升检测性能,然而运动特性使其在相干积累时间内发生跨距离、跨多普勒现象,导致能量散焦,恶化检测性能。另外,场景非均匀、数据对相干性低等因素会导致杂波无法完全相消,存在大量杂波剩余,从而降低目标检测性能与参数估计精度。着眼于我国中长期对地观测的重大战略计划,面向天基/空基雷达高分宽幅成像与地海面运动目标侦查、监视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阵列雷达系统在宽幅地面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开展距离模糊杂波抑制、高效目标参数估计与重聚焦以及误差因素下稳健的目标检测等方法研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针对宽幅扫描搜索GMTI模式(SCAN-GMTI模式)面临的距离模糊杂波抑制问题,提出了阵元脉冲编码(EPC)的MIMO雷达数据域三维自适应处理方法。首先建立了EPC-MIMO雷达回波信号模型,EPC-MIMO阵列对每一个发射阵元的脉冲序列进行编码,使调制相位在阵元与脉冲间存在耦合,同时采用相互正交的基带波形。研究发现,通过合理设计EPC偏移因子,距离模糊回波在发射-接收空间频率域可被有效区分,基于此,提出了三维局域化处理的发射-接收-多普勒降维自适应处理方法,有效实现了模糊杂波抑制与目标检测。相比于传统杂波抑制算法,EPC阵列的距离模糊回波信号携带有不同的编码信息,使模糊杂波能够分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杂波非平稳性,进而提高目标检测性能。仿真实验表明了所提框架与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宽幅成像GMTI模式(SAR-GMTI模式)面临的波形分离与距离模糊问题,提出了相干EPC-MIMO图像域GMTI方法。首先,利用相干EPC-SAR阵列回波的多普勒频偏特性,通过接收端多点约束的波束形成实现发射波形分离。获得各个发射通道的信号之后,构造发射滤波器实现各个距离模糊区域的回波提取,最后结合方位压缩处理与自适应匹配滤波技术完成后续的图像域杂波抑制与目标检测。相比于传统MIMO-GMTI算法,所提方法有效避免了码分波形的码间串扰问题与频分波形的相干性差问题,并且通过距离解模糊提升了检测与成像区域幅宽,更加适用于高分宽幅成像与目标检测。点目标仿真结果与扩展目标仿真结果均验证了所提方法波形分离与距离模糊杂波抑制的有效性。3、针对杂波抑制后地面运动目标在相干积累时间内出现的距离徙动、多普勒扩散以及多普勒谱分裂问题,提出了联合Deramp方位谱压缩、二阶Keystone变换与一阶相位差分的快速非搜索算法。首先利用方位Deramp操作减小目标多普勒带宽以及校正部分距离弯曲;然后通过二阶Keystone变换消除剩余的距离弯曲,接着利用相位差分在距离频域-方位时域将距离走动校正,同时二次相位项转变为一次相位项,沿着方位向进行FFT在距离时域与方位多普勒域实现目标参数估计。与传统动目标聚焦算法相比,所提方法无需参数搜索,计算复杂度低,适用于实时处理场合;另外,所提算法有效解决了谱分裂与目标沿航迹速度带来的剩余多普勒展宽问题。点目标仿真实验与实测SAR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4、针对传统距离徙动校正算法分步处理、高阶距离徙动残留以及多目标多普勒模糊逐一处理问题,提出了距离频率轴反转变换方法,单步处理实现目标距离徙动校正。该方法利用距离频率的对称性,通过将数据沿着距离频率轴进行反转构造出与原始信号频率特性相反的匹配函数,与原始信号相乘后一步实现任意阶距离徙动校正,变换到距离时域后目标能量聚焦于一个距离单元;然后结合非线性变换核函数与广义变尺度傅里叶变换实现运动目标参数快速估计;最后利用目标运动参数估计值构造匹配函数并完成目标能量积累,有效解决了运动目标能量散焦问题。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方法无需分步校正距离徙动,单次处理实现任意阶距离徙动校正,避免了高次项距离弯曲带来的残留误差,实时性高,适用于多目标处理,并且不受目标多普勒模糊影响。点目标仿真实验与实测SAR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5、针对于图像配准、均衡和地形高程相位补偿后剩余误差因素以及非均匀杂波导致的杂波抑制剩余与目标参数估计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联合像素归一化协方差矩阵与偏移矢量相结合的稳健处理方法,有效缓解了功率非均匀的样本像素对杂波协方差矩阵估计的影响,进而利用协方差矩阵得出包含有像素间误差信息的偏移矢量,通过偏移矢量去修正理想目标导向矢量后得到目标真实导向矢量。最后,结合自适应匹配滤波算法实现待检测单元的杂波抑制以及目标径向速度估计。与传统的单像素杂波抑制方法相比,所提算法充分利用了邻近像素包含的相干信息,解决了由误差因素引起的杂波自由度增加问题,实现稳健的杂波抑制与目标径向速度估计。点目标仿真实验与实测SAR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稳健性。
葛改[6](2020)在《基于俯仰维频率扫描的高分宽幅SAR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合成孔径雷达相比于传统雷达可以提供更多的目标信息,现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的侦查和监测领域。成像场景幅宽和分辨率是成像中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宽测绘带可以实现大场景的同时照射,提高所获数据的时效性,高分辨率可以获得丰富的场景目标信息,提升SAR图像的质量。传统的成像模式如聚束模式、扫描模式等无法同时实现高分宽幅成像,现有的高分宽幅成像模式主要依赖于空域滤波解模糊,从而减轻或避免方位分辨率和距离幅宽之间的矛盾。但随着对分辨率和测绘带宽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依赖空域滤波解模糊的高分宽幅成像模式所需的通道数将相应增加,成像性能的提升存在限制。因此,研究一种新的高分宽幅成像体制变得更有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利用俯仰维频率扫描阵列实现高分宽幅成像,分析俯仰维频率扫描阵列的回波信号的新特征,并推导适用的成像算法。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对循环编码阵列的发射方向图进行研究,并给出合成方向图的瞬时波束指向角表达式。为了精确控制合成方向图的波束指向角,利用驻定相位原理求解合成方向图,将求解瞬时波束指向角的问题转化为函数的零点求解问题。并用数据仿真验证了方向图特性,为后续在测绘带内控制波束扫描提供了基础。2、对俯仰维频率扫描SAR的信号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了俯仰维频率扫描SAR的波形设计准则。为了解决俯仰维频率扫描SAR中存在的距离模糊问题,通过对给定地面测绘带、距离模糊分量隔离要求和距离分辨率指标进行分析,设计并计算发射信号和循环编码阵列的参数,控制瞬时波束指向角指向和脉内波束扫描的范围。从而实现将测绘带内的不同距离模糊分量隔离在不同的距离频段内,利用频域滤波代替空域滤波。3、对成像算法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俯仰维频率扫描SAR的成像算法。基于地面回波模型,推导回波的频谱表达式。为了降低回波频谱中由于脉内频率扫描引起的频率搬移对距离方位聚焦处理的影响,在CS成像算法基础上,需要调整距离维处理函数。通过俯仰维频率扫描阵列的合成方向图的瞬时波束指向角来计算瞬时频率,设计距离带通滤波器进行距离模糊抑制。数据仿真验证所提算法可实现高分宽幅成像。
杨奕喆[7](2020)在《雷达发射波形设计及抗干扰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电磁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以及现代电子战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雷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威胁,特别是有源欺骗式干扰,其发射波形与雷达发射波形具有极强的相干性,导致雷达接收端对其的鉴别和抑制能力下降,严重影响雷达的目标检测能力。由于有源欺骗式干扰依赖于雷达发射波形,本文主要围绕雷达发射波形设计及其抗干扰性能开展了研究工作。根据电子支援接收机和数字射频存储器的基本原理本文提出了波形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方法,即通过低截获特性和脉间低相干性的波形设计破坏干扰机的侦察截获,使干扰机复制转发的干扰信号在雷达接收端难以获得足够的相干处理增益,从而达到对抗有源欺骗式干扰的目的。针对脉间低相关性的雷达发射波形设计问题,本文基于频率步进信号以及随机频率步进信号研究了其发射信号模型、模糊函数和接收端信号处理方法,并着重对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针对常规方法无法有效降低随机频率步进信号距离旁瓣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利用压缩感知技术对随机频率步进信号距离多普勒旁瓣进行抑制的方法,该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距离多普勒平面上的旁瓣。2.基于随机频率步进信号的假目标干扰模型,本文深入分析了随机频率步进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采用随机频率步进信号时,由于干扰信号与真实目标回波在慢时间域具有一定的差异,干扰回波无法获得足够的相干增益形成假目标峰值,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抗有源欺骗式干扰,但该信号的抗干扰性能会受到发射脉冲数的影响。针对低截获特性的发射波形设计问题,本文研究了多载波信号尤其是多载波相位编码信号的发射信号模型、模糊函数和接收端信号处理方法,并针对其过高的包络峰均功率比,采用迭代限幅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抑制。为了获得具有更加优良抗干扰性能的发射信号,本文将多载波相位编码与随机频率步进信号相结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发射波形设计方法,分别将随机频率引入多载波混沌编码脉冲串的脉间与脉内,通过对这两种信号的抗干扰性能进行分析与仿真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与随机频率步进信号相比,结合后的两种信号不仅脉内形式更加复杂具有良好的低截获特性,脉间相关性也得到进一步降低。
王金勐[8](2020)在《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算法及FPGA实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鉴于单通道星载SAR成像和多通道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系统各自的利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收发分置的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方法,其中结合推导的四种信号重构算法,对方位向产生的模糊进行了抑制。然后将地面动目标的相关参数添加到高分宽幅成像的信号重构滤波向量中,推导出了动目标自适应的信号重构滤波向量,并结合相位中心偏置天线算法(DPCA)和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STAP)两种杂波抑制算法,研究了基于高分宽幅成像系统(HRWS)的地面动目标检测算法(GMTI),通过Monte Carlo方法对HRWS-GMTI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了估计。最后对星载平台中高频回波信号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数字正交下边频技术进行了硬件设计,并通过仿真和实际工程的验证。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1)考虑到多通道和单通道星载SAR成像技术各自的利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收发分置的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方法。该方法采用的是双调频斜率波形(DFS)的发射信号模型,并介绍了DFS信号的性能。由于脉冲重复频率(PRF)设置为Anti-DPCA条件下对方位向的欠采样,所以结合推导出的四种多通道信号重构算法对方位谱进行了重建。最后通过点目标的仿真对双通道收发分置分别结合四种信号重构算法从峰值旁瓣比(PSLR)、信噪比(SNR)、方位分辨率以及SANR四个角度进行了性能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点阵的仿真验证了高分宽幅的可行性。(2)分析推导了适合HRWS的动目标自适应信号重构算法,结合DPCA和STAP的杂波抑制算法,研究了HRWS-DPCA和HRWS-STAP两种用于HRWS系统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用Monte Carlo方法对HRWS-GMTI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了估计。(3)分析了星载平台中涉及到的高频回波信号下变频原理,对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下变频技术进行了FPGA硬件设计,并通过设计多功能信号发射器对该下变频技术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在实际课题中得到了应用。
田甜[9](2020)在《合成孔径雷达欺骗干扰与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宽测绘带、远作用距离和高分辨率成像等优点,在战场侦察、态势感知和精确制导等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SAR系统的广泛应用,SAR干扰技术在电子对抗(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ECM)领域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且欺骗干扰由于其干扰所需功率低、隐蔽性强和干扰图像逼真度高等优势成为当前ECM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SAR欺骗干扰也面临着一些技术瓶颈和挑战。首先,随着波束扫描灵活控制的大场景与高分辨率新SAR工作模式出现,SAR欺骗干扰面临广域复杂多普勒调制的挑战。其次,目前SAR干扰精度严重依赖于侦察参数精度,需要研究在侦察精度有限情况下高逼真度的欺骗干扰方法。最后,SAR欺骗干扰效果评估是SAR干扰的重要环节,目前缺乏有效的系统评估方法。本文在十三五预研课题“XXSAR图像处理对抗技术”、“合成孔径雷达XX反演技术”、GF创新特区课题“XX的复杂捷变电磁信号智能识别技术”和横向课题“XX雷达干扰系统效能评估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SAR欺骗干扰与评估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主要的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首先建立了不同工作模式下单站SAR的成像几何模型,论述了SAR成像的基本处理流程。然后,对SAR欺骗干扰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欺骗干扰信号生成模型,并对比欺骗干扰和压制干扰的功率需求,为后续欺骗干扰算法设计以及评估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2.针对新体制的地面观测循序扫描(Terrain Observation by Progressive Scans,TOPS)模式下的SAR波束灵活控制造成欺骗干扰多普勒复杂调制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模板分块的TOPS-SAR快速欺骗干扰算法。首先,对TOPS模式下的SAR工作特性进行分析,在欺骗干扰实现过程中充分考虑干扰机和TOPSAR平台相对位置变化关系,从而产生具有变化多普勒质心的广域欺骗干扰场景,有效解决多普勒相位历程距离空变问题。其次,根据干扰机和TOPSAR平台之间相对位置的关系,该方法将干扰问题划分为多个简单的子问题,预先生成部分欺骗干扰调制项,并在TOPSAR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s)产生多个欺骗干扰子模块进行并行调制处理,进而降低实时处理的计算量。最后,通过仿真数据处理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对TOPSAR实现高质量的欺骗干扰效果。3.针对现有SAR欺骗干扰方法由于侦察参数精度不足导致虚假目标在SAR图像中散焦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网干扰机接收信号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的近场SAR欺骗干扰方法。首先,该方法将欺骗干扰调制项中难以获得的多模式SAR参数侦察问题转化为TDOA估计问题,利用球面相交(Spherical Intersection,SX)法进行求解,避免了传统欺骗干扰方法对不同参数分别进行电子侦察导致的误差积累。其次,对组网干扰机的布站问题进行分析,以降低算法对测量误差的敏感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鲁棒的欺骗干扰效果。并且,该方法的欺骗干扰精度和稳定性都相对较高,可推广到对多种工作模式SAR的干扰中。4.针对现有SAR有源欺骗干扰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单一且普适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显性和隐性评估指标相结合的欺骗干扰评估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现有存在明确物理意义的显性评估指标进行适用性分析。其次,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提取欺骗干扰样本更深层的隐性特征。然后,将两种途径获得的干扰评估特征组成一个完整的特征矢量,输入到全连接网络,从而得到最终的评估结果。其次,分析了SAR平台参数测量误差对欺骗干扰效果的影响,通过引入不同的速度测量误差和位置测量误差,产生不同等级的欺骗干扰图像,解决了欺骗干扰样本不足的问题。最后,利用动静态目标采集与识别(Moving and Stationary Target Acquisition and Recognition,MSTAR)实测数据集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赵树瑞[10](2020)在《切普扩频隐蔽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无线通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通过无线信道传输信息,信号易受干扰或被敌方截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传统隐蔽通信方式通常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来增加发射信号的隐蔽性。但直扩侦测技术已较为成熟,因此有必要寻找隐蔽通信的备选方案。为实现隐蔽通信的目的,选取切普波形作为信息载体进行扩频通信。基于切普扩频(Chirp Spread Spectrum,CSS)技术具有较大的处理增益、良好的抗干扰及抗信道衰落特性,本文研究切普扩频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及实现。对切普信号的通信性能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信号的低检测概率、低截获概率性能与直扩信号对比分析,并提出多波形基切普扩频通信方案来提高系统的抗信息截获性能,最终基于FPGA平台实现CSS系统的通信功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切普扩频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进行分析。从信息交互的角度以及信道适应的角度展开研究。介绍切普信号的基本特征及其扩频原理,分析切普信号用于隐蔽通信的潜力。介绍Chirp-BOK(Chirp Binary Othogonal Keying)调制方案的发射、接收原理及其上下变频原理,并分析收发端载波相位偏差对解调误码性能的影响。基于MATLAB仿真平台分别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多径信道以及多普勒信道下对切普扩频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其次,对切普扩频隐蔽通信系统的低检测概率性能、低截获概率性能进行研究,并在同一参数体制下与直接序列扩频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介绍针对切普扩频通信系统的分数阶傅里叶域检测方法,分析切普信号在不同参数估计精度下的抗信息截获性能。提出一种多波形基切普扩频隐蔽通信方案来提高系统的抗信息截获性能,并推导其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仿真分析该方案在衰落信道下的通信性能及隐蔽性能。最后,基于FPGA平台设计切普扩频隐蔽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完成具体实现工作。根据现有硬件平台参数设计出系统整体方案参数以及各模块之间的速率转换方案。根据方案参数基于MATLAB平台验证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上下变频方案;根据切普信号的脉冲压缩特性设计出基于滑动相关峰值位置搜索的位同步方案。基于Vivado平台实现各模块的Verilog程序编写并基于Model Sim平台对各模块性能进行验证,最终将硬件方案上板调试,测试其通信功能。
二、多波形频域数字脉冲压缩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波形频域数字脉冲压缩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雷达信号模拟器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雷达信号模拟器基本理论 |
2.1 主要功能 |
2.2 雷达信号的分类 |
2.2.1 线性调频信号 |
2.2.2 相位编码信号 |
2.2.3 步进频率信号 |
2.3 雷达信号环境仿真模型 |
2.3.1 RF模型 |
2.3.2 PRI模型 |
2.3.3 PA模型 |
2.3.4 天线方向图函数 |
2.3.5 天线扫描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线性规划与雷达脉冲信号排序 |
3.1 无关联周期任务调度 |
3.1.1 无关联周期任务模型 |
3.1.2 MILP算法 |
3.1.3 可调度性分析 |
3.1.4 线性规划表达式 |
3.1.5 无关联周期任务调度评估模型 |
3.2 雷达脉冲信号调度 |
3.2.1 雷达脉冲信号的频域特性 |
3.2.2 雷达脉冲信号的丢失率特性 |
3.2.3 雷达脉冲信号的非周期特性 |
3.2.4 雷达脉冲信号的优先级特性 |
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1 仿真环境介绍 |
3.3.2 线性规划求解器 |
3.3.3 仿真结果 |
3.3.4 算法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信号模拟器总体设计 |
4.1.1 模拟器主要技术指标 |
4.1.2 信号产生板方案选择 |
4.1.3 模拟器设计方案 |
4.2 信号产生板硬件设计 |
4.2.1 信号产生板整体设计 |
4.2.2 脉冲控制模块 |
4.2.3 高速DDS模块 |
4.2.4 DAC模块 |
4.3 信号产生板软件设计 |
4.3.1 FPGA工作流程 |
4.3.2 信号参数的有效位数 |
4.3.3 信号参数协议帧解析 |
4.3.4 DDS控制字的生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相频率合成技术实现 |
5.1 多相频率合成原理 |
5.1.1 相位计算 |
5.1.2 波形存储压缩 |
5.2 FPGA实现 |
5.2.1 相位计算模块 |
5.2.2 相位波形转换模块 |
5.2.3 并串转换模块 |
5.3 仿真与实测验证 |
5.3.1 雷达脉冲信号排序结果 |
5.3.2 雷达脉冲信号生成结果 |
5.3.3 信号频谱验证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星载微波辐射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星载微波辐射计研究现状 |
1.2.2 星载微波辐射计中频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星载微波辐射计未来发展方向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系统 |
2.1 高光谱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 |
2.2 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系统架构 |
2.2.1 系统总体架构 |
2.2.2 天线及接收机前端 |
2.2.3 宽带多通道中频处理模块 |
2.2.4 定标与数控模块 |
2.3 CTS中频频谱探测原理 |
2.3.1 线性调频与脉冲压缩 |
2.3.2 CTS系统测频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进单路CTS中频频谱细分技术研究 |
3.1 CTS系统基本架构 |
3.1.1 M-C-M架构 |
3.1.2 双路M(l)-C(s)架构 |
3.2 改进单路FCS M-C架构 |
3.2.1 单路FCS M-C架构及原理 |
3.2.2 FCS M-C架构仿真验证及分析 |
3.2.3 FCS M-C架构实验验证及分析 |
3.3 改进单路TDS M-C架构 |
3.3.1 单路TDS M-C架构及原理 |
3.3.2 TDS M-C架构仿真及分析 |
3.3.3 TDS M-C架构实验验证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TS系统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研究 |
4.1 模拟脉冲压缩技术 |
4.2 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
4.2.1 时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
4.2.2 频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
4.3 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 |
4.3.1 基于线性相位采样及叠加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
4.3.2 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仿真验证及分析 |
4.3.2.1 基于LPSA算法的CTS系统仿真模型设计 |
4.3.2.2 仿真结果对比及分析 |
4.3.2.3 LPSA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
4.3.3 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实验验证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单路CTS及LPSA算法的中频系统FPGA实现 |
5.1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设计与仿真 |
5.1.1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设计 |
5.1.2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Vivado功能仿真分析 |
5.1.3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FPGA板级验证 |
5.2 单路CTS与LPSA算法相结合的中频系统FPGA实现 |
5.2.1 单路CTS与LPSA算法相结合的中频系统设计 |
5.2.2 ADC采样功能验证 |
5.2.3 单路架构与LPSA相结合的CTS系统实验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机载雷达认知抗干扰波形设计与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机载雷达抗距离欺骗的认知波形设计技术 |
2.1 信号模型 |
2.2 问题描述 |
2.2.1 距离欺骗干扰 |
2.2.2 优化问题建模 |
2.3 基于降阶优化的正交波形设计算法 |
2.3.1 算法描述 |
2.3.2 计算复杂度分析与收敛性分析 |
2.4 仿真实验 |
2.4.1 算法性能分析 |
2.4.2 抗距离欺骗干扰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载雷达抗速度欺骗的认知波形设计技术 |
3.1 信号模型 |
3.2 问题描述 |
3.2.1 速度欺骗干扰 |
3.2.2 多通道处理 |
3.2.3 优化问题建模 |
3.3 基于脉间相位捷变的抗干扰波形设计算法 |
3.3.1 算法描述 |
3.3.2 计算复杂度与收敛性分析 |
3.4 仿真实验 |
3.4.1 算法性能分析 |
3.4.2 抗速度欺骗干扰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频谱共存的机载雷达抗距离欺骗认知波形设计技术 |
4.1 信号模型 |
4.2 问题描述 |
4.2.1 频谱共存与距离欺骗干扰 |
4.2.2 优化问题建模 |
4.3 基于波形捷变的多约束多波形设计算法 |
4.3.1 算法描述 |
4.3.2 计算复杂度与收敛性分析 |
4.4 仿真实验 |
4.4.1 算法性能分析 |
4.4.2 频谱共存下的抗距离欺骗干扰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ROQO算法收敛性证明 |
附录 B IADPM算法收敛性证明 |
攻硕期间研究成果 |
(4)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MIMO雷达技术研究动态及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总体设计 |
2.2 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硬件设计方案 |
2.3 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工作模式 |
2.3.1 中频工作模式 |
2.3.2 射频工作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MIMO雷达回波波形模拟设计 |
3.1 MIMO雷达阵列目标波形生成设计 |
3.1.1 线性调频信号 |
3.1.2 基于OFDM-LFM的正交信号 |
3.1.3 相位编码信号 |
3.1.4 序列二次规划法设计正交信号 |
3.2 目标回波模拟仿真 |
3.2.1 目标回波模型 |
3.2.2 目标回波仿真 |
3.3 干扰信号模拟仿真 |
3.3.1 距离拖引干扰 |
3.3.2 速度拖引干扰 |
3.3.3 距离-速度拖引干扰 |
3.4 杂波信号模拟仿真 |
3.4.1 杂波幅度与频谱建模 |
3.4.2 杂波幅度与频谱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功能简述 |
4.2 主控板卡设计 |
4.3 多通道信号采集板卡设计 |
4.4 多通道信号回放板卡设计 |
4.5 时钟板卡设计 |
4.6 射频通道组合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软件设计及性能测试 |
5.1 上位机软件介绍 |
5.2 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数据流处理 |
5.2.1 DSP工作流程 |
5.2.2 多通道信号回放FPGA数据处理流程 |
5.2.3 多通道信号采集FPGA数据处理流程 |
5.3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 |
5.3.1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来源及校准方法 |
5.3.2 接收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校准 |
5.3.3 发射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校准 |
5.4 基于OFDM-LFM的MIMO多波形正交性实验 |
5.5 中频信号输出测试实验 |
5.6 射频通道组合模块功能测试实验 |
5.7 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回波信号生成 |
5.7.1 MIMO雷达目标回波信号生成 |
5.7.2 目标干扰/杂波信号生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阵列雷达宽幅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监视雷达系统发展现状 |
1.2.1 空基雷达侦察监视系统 |
1.2.2 天基雷达侦察监视系统 |
1.3 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宽幅距离/多普勒解模糊技术 |
1.3.2 多通道GMTI技术 |
1.3.3 运动目标参数估计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阵列雷达宽幅GMTI方案与关键问题 |
2.1 工作模式与系统总体方案 |
2.2 宽幅GMTI工程化信号处理方案 |
2.3 距离/多普勒模糊原理及模型 |
2.4 运动目标散焦原理及模型 |
2.5 多通道阵列SAR-GMTI系统误差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C阵列数据域距离模糊杂波抑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EPC-MIMO空时信号模型 |
3.2.1 杂波与目标信号建模 |
3.2.2 EPC阵列发射方向图分析 |
3.3 EPC阵列距离模糊杂波谱性质 |
3.3.1 杂波谱特性分析 |
3.3.2 编码依赖性补偿方法 |
3.4 距离模糊杂波抑制算法 |
3.4.1 EPC偏移因子设计 |
3.4.2 数据域降维自适应处理方法 |
3.4.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3.5 数值仿真实验与分析 |
3.5.1 杂波谱分布 |
3.5.2 三维自适应滤波器响应 |
3.5.3 信杂噪比损失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PC阵列宽幅SAR-GMTI方法 |
4.1 引言 |
4.2 EPC-SAR/GMTI信号模型 |
4.2.1 EPC阵列几何模型 |
4.2.2 EPC信号模型 |
4.2.3 波形分离 |
4.3 EPC-SAR距离模糊回波特性 |
4.4 距离模糊杂波抑制与目标检测 |
4.4.1 期望距离区域回波信号提取 |
4.4.2 重构信号目标粗聚焦 |
4.4.3 自适应匹配滤波 |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5.1 EPC-SAR/GMTI点目标仿真分析 |
4.5.2 EPC-SAR-GMTI扩展目标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面运动目标重聚焦快速非搜索方法 |
5.1 引言 |
5.2 信号模型 |
5.3 所提方法描述 |
5.3.1 距离弯曲补偿 |
5.3.2 目标参数估计及精聚焦 |
5.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3.4 算法聚焦性能与参数估计性能分析 |
5.4 仿真与实测数据处理 |
5.4.1 仿真验证 |
5.4.2 实测数据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距离频率轴反转变换的运动目标重聚焦方法 |
6.1 引言 |
6.2 信号模型 |
6.3 所提算法原理 |
6.3.1 基于频率轴反转变换的距离徙动校正 |
6.3.2 多普勒徙动校正与参数估计 |
6.3.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6.3.4 多目标成像分析 |
6.4 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
6.4.1 仿真验证 |
6.4.2 实测数据处理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稳健的地面运动目标径向速度估计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信号模型 |
7.3 所提算法原理 |
7.4 仿真与实测数据处理 |
7.4.1 仿真数据分析 |
7.4.2 实测数据分析 |
7.5 结论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附录 |
附录A. 杂波秩推导 |
附录B. PD交叉项计算 |
附录C. 信噪比损失计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俯仰维频率扫描的高分宽幅SAR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高分宽幅SAR成像基础 |
2.1 引言 |
2.2 SAR成像原理 |
2.2.1 SAR回波信号模型 |
2.2.2 脉冲压缩技术 |
2.3 高分宽幅成像模式 |
2.3.1 传统SAR成像中高分宽幅的限制 |
2.3.2 多通道SAR成像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俯仰维频率扫描SAR信号模型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循环编码阵列信号模型 |
3.3 俯仰维频率扫描SAR信号模型 |
3.3.1 信号模型建立 |
3.3.2 方向图特性分析 |
3.4 高分宽幅SAR信号波形设计 |
3.4.1 地面测绘带约束 |
3.4.2 距离模糊分量隔离约束 |
3.4.3 距离分辨率约束 |
3.5 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俯仰维频率扫描SAR成像算法 |
4.1 引言 |
4.2 传统CS算法 |
4.3 俯仰维频率扫描的成像算法 |
4.3.1 俯仰维频率扫描的回波分析 |
4.3.2 基于CS算法的俯仰维频率扫描成像算法 |
4.4 成像算法验证 |
4.5 面目标仿真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雷达发射波形设计及抗干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 |
第二章 有源欺骗式干扰原理及对抗策略 |
2.1 有源欺骗式干扰原理 |
2.1.1 概述 |
2.1.2 距离欺骗式干扰 |
2.1.3 速度欺骗式干扰 |
2.2 基于DRFM和ESM接收机的干扰机原理 |
2.2.1 DRFM基本原理 |
2.2.2 ESM接收机基本原理 |
2.3 有源欺骗式干扰对抗的基本策略 |
2.4 小结 |
第三章 频率步进信号 |
3.1 概述 |
3.2 线性频率步进信号 |
3.2.1 信号模型与模糊函数 |
3.2.2 信号处理与一维距离像 |
3.2.3 调频步进信号 |
3.3 随机频率步进信号 |
3.3.1 信号模型与信号处理 |
3.3.2 相关输出的统计特性 |
3.3.3 模糊函数 |
3.3.4 调频随机步进信号 |
3.4 基于压缩感知的随机频率步进信号旁瓣抑制 |
3.4.1 窗函数旁瓣抑制 |
3.4.2 稀疏信号模型与压缩感知 |
3.4.3 基于OMP算法的稀疏重构 |
3.5 随机频率步进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多载波雷达信号 |
4.1 概述 |
4.2 多载波相位编码信号 |
4.2.1 OFDM信号 |
4.2.2 多载波相位编码 |
4.2.3 多载波相位编码的脉冲压缩 |
4.3 多载波相位编码信号的包络峰均功率比抑制 |
4.3.1 信号的包络峰均功率比 |
4.3.2 载波加权法 |
4.3.3 迭代限幅法 |
4.4 随机频率多载波相位编码脉冲串 |
4.4.1 随机载频多载波相位编码脉冲串信号 |
4.4.2 多随机载波相位编码脉冲串信号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算法及FPGA实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双通道收发分置实现星载SAR的高分宽幅成像研究 |
2.1 引言 |
2.2 双调频斜率波形(DFS)发射信号模型分析 |
2.3 模糊抑制 |
2.4 数据处理流程 |
2.5 仿真实验 |
2.5.1 参数设计 |
2.5.2 仿真结果 |
2.5.3 多点目标仿真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目标高分宽幅SAR成像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速度搜索的HRWS算法 |
3.2.1 速度搜索动目标的回波信号模型 |
3.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基于DPCA的 HRWS-GMTI算法 |
3.4 基于STAP的 HRWS-GMTI算法 |
3.5 Monte Carlo仿真 |
3.5.1 Monte Carlo原理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载SAR成像系统数字正交下变频模块FPGA设计实现 |
4.1 数字正交下变频原理 |
4.1.1 数字混频器 |
4.1.2 数控振荡器(NCO) |
4.1.3 抽取滤波器 |
4.2 信号产生模块设计原理 |
4.3 FPGA硬件实现及验证 |
4.3.1 DDS模块FPGA设计 |
4.3.2 DDC模块FPGA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合成孔径雷达欺骗干扰与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2 国内合成孔径雷达研究现状 |
1.2.3 合成孔径雷达装备 |
1.3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3.1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发展历程 |
1.3.2 合成孔径雷达对抗装备 |
1.3.3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4 合成孔径雷达欺骗干扰面临的问题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多模式SAR成像和欺骗干扰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多模式SAR几何模型与成像算法 |
2.2.1 多模式SAR几何模型 |
2.2.2 SAR成像基本原理 |
2.2.3 SAR成像处理算法 |
2.3 欺骗干扰几何结构与工作机理 |
2.4 欺骗干扰与压制干扰能量比较 |
2.5 实验结果分析 |
2.5.1 SAR成像结果仿真 |
2.5.2 条带SAR欺骗干扰结果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板分块的TOPSAR欺骗干扰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TOPSAR几何模型和基本原理 |
3.3 基于模板分块的TOPSAR欺骗干扰算法原理 |
3.3.1 干扰机位于TOPSAR成像子带中心 |
3.3.2 干扰机位于TOPSAR成像子带任意位置 |
3.3.3 大区域TOPSAR欺骗干扰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TOPSAR欺骗干扰散射点目标实验 |
3.4.2 TOPSAR欺骗干扰场景目标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网干扰机的近场SAR欺骗干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组网干扰机的SAR欺骗干扰基本原理 |
4.3 组网干扰机测量精度分析及布站设计 |
4.3.1 组网干扰机测量精度分析 |
4.3.2 基于条件数最小的接收机布站 |
4.3.3 组网干扰机测量误差对干扰延时量影响 |
4.3.4 组网接收机计算负荷分析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散射点目标欺骗干扰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2 场景目标欺骗干扰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SAR欺骗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欺骗干扰效果评估网络构建 |
5.2.1 基于传统方法的显性特征提取 |
5.2.2 基于CNN的隐性特征提取 |
5.2.3 隐性特征和显性特征的联合权值构建 |
5.3 欺骗干扰样本生成 |
5.3.1 影响SAR欺骗干扰性能因素分析 |
5.3.2 基于SAR运动参数测量误差的欺骗干扰样本构造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切普扩频隐蔽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非单频波调制技术 |
1.2.2 低检测概率/低截获概率通信技术 |
1.2.3 低检测概率/低截获概率信号检测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2章 切普扩频通信系统及性能分析 |
2.1 切普扩频信号特征分析及调制方法 |
2.1.1 信号基及特征分析 |
2.1.2 信号基的扩频增益 |
2.1.3 Chirp-BOK调制 |
2.2 切普扩频通信系统实现方案 |
2.2.1 发端方案 |
2.2.2 收端方案 |
2.3 切普扩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
2.3.1 相位偏差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2 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
2.3.3 多径传输效应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4 多普勒效应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切普扩频隐蔽通信系统及性能分析 |
3.1 切普扩频通信信号的频域特征分析 |
3.1.1 频域特征分析 |
3.1.2 与DSSS信号功率谱对比 |
3.2 切普扩频通信信号循环域特征分析 |
3.2.1 循环域特征分析 |
3.2.2 与DSSS信号循环谱对比 |
3.3 切普扩频通信信号分数阶傅里叶域特征分析 |
3.4 切普扩频通信信号抗截获性能分析 |
3.5 基于多波形基切普扩频的抗信息截获系统 |
3.5.1 多波形基通信方案 |
3.5.2 通信性能分析 |
3.5.3 隐蔽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切普扩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平台架构及参数简介 |
4.2 整体方案设计 |
4.2.1 发端方案设计及算法仿真 |
4.2.2 收端方案设计及算法仿真 |
4.2.3 基于滑动相关的同步方案设计 |
4.3 硬件方案设计与实现 |
4.3.1 发端硬件方案设计 |
4.3.2 收端硬件方案设计 |
4.4 CSS通信系统硬件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多波形频域数字脉冲压缩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雷达信号模拟器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D]. 程浴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研究[D]. 赵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机载雷达认知抗干扰波形设计与处理方法[D]. 卜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MIMO雷达回波模拟器研究[D]. 吴玲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阵列雷达宽幅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 贺雄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俯仰维频率扫描的高分宽幅SAR建模与仿真[D]. 葛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雷达发射波形设计及抗干扰性能研究[D]. 杨奕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算法及FPGA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王金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合成孔径雷达欺骗干扰与评估方法研究[D]. 田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10]切普扩频隐蔽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及实现[D]. 赵树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