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法提纯秸秆碱木质素的研究

有机溶剂法提纯秸秆碱木质素的研究

一、有机溶剂法纯化稻草碱木质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冉[1](2021)在《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强化酶水解及绿色分离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全球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与化石能源相比,木质纤维素资源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环境友好型资源。然而,木质纤维素各组分之间复杂且稳定的化学交联,也给其的综合利用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需通过预处理破坏木质纤维素的复杂结构,强化酶水解进程。本文分别采用四丁基氢氧化磷(TBPH)水溶液和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对玉米芯和玉米秆进行了预处理,并对最佳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和优化。首先,采用TBPH水溶液预处理方法,以酶水解糖收率、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回收率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考察预处理时间(0.5-2 h)、温度(20-80℃)、TBPH水溶液浓度(10-40 wt%)和液固比(4-9 wt/wt)对预处理和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对于玉米芯原料,最佳的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时间1 h、温度57℃、TBPH水溶液浓度10 wt%和液固比7 wt/wt,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酶水解糖收率为90.75%,与未预处理原料酶水解糖收率的22.5%相比,约提高4倍;最佳的组分分离条件为:预处理时间1 h、温度60℃、TBPH水溶液浓度20 wt%和液固比6 wt/wt。对应条件下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回收率分别为41.22%和54.77%;对于玉米秆原料,最佳的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时间1 h、温度80℃、TBPH水溶液浓度20 wt%和液固比7 wt/wt。对应条件下酶水解糖收率为80.84%,与未预处理原料酶水解糖收率的17.7%相比,约提高4.6倍。此外,TBPH水溶液通过回收再利用发现,经过5个批次的使用后酶水解糖收率还能保持在70%以上,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其次,使用scCO2预处理方法,以酶水解糖收率作为评价指标,考察压力(35-45Mpa)、时间(1-24 h)、温度(40-70℃)和含水量(0-85 wt%)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对于玉米芯原料,得到最佳的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压力40 Mpa,时间1 h,温度50℃和含水量75 wt%。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酶水解糖收率为51.28%,与未预处理原料酶水解糖收率的22.5%相比,增长率高达128%;对于玉米秆原料,得到最佳的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压力40 Mpa,时间4 h,温度60℃,含水量75 wt%。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酶水解糖收率为51.65%,与未预处理原料酶水解糖收率的17.7%相比,增长率高达192%。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手段,对预处理前后样品的组分含量、官能团、纤维素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TBPH水溶液预处理后,木质纤维素原料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被显着去除;经过scCO2预处理后,木质纤维素原料中的半纤维素被显着去除,而木质素含量变化不大。此外,经过这两种预处理方法处理后纤维素的纯化程度均有所升高。玉米芯和玉米秆原本致密的表面形貌被破坏,使纤维素的可及性大大提高,从而强化酶水解进程。结合实验结果和表征分析提出高压低温条件下scCO2预处理机理。

张永健[2](2021)在《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及微波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木质纤维生物质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化石资源的绿色可再生资源之一,其高效地开发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木质纤维生物质固有的顽固性和异质性造成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效率低下。微波加热具有快速加热、整体加热及选择性加热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本论文探究了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条件,提出了高生物质利用率的生物质精炼方法;研究了精炼过程中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微波辅助生物质精炼过程进行了中试研究,并对中试规模微波反应釜加热复杂反应体系的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为开发规模化、高效率、低能耗的生物质精炼方法提供了技术和基础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探究了影响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的因素,包括溶剂体系、反应温度、时间及酸催化剂用量。结果表明,与常规生物质溶剂精炼中用到的低沸点有机溶剂水溶液相比,以乙二醇/二氧六环、甲醇/二氧六环混合物以及乙二醇水溶液为溶剂获得更高的木质素去除率;反应温度过高不但会造成纤维素的大量降解,而且会导致回收的木质素产品缩合结构及假木质素含量增加;酸催化剂的使用是破坏木质纤维生物质顽固结构,实现三大素高效分离的关键因素。以乙二醇/二氧六环(1/2,v/v)为溶剂,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最优反应条件为:温度120℃,硫酸1.5%,反应时间10 min。所得木质素产品具有分子量小、缩合结构少、在常规溶剂中溶解性好等优点;半纤维素降解溶液中富含羟基,可用做生物多元醇;粗纤维素产品的木质素含量只有1.2%。以乙二醇水溶液为溶剂,在相同精炼条件下处理杨木和竹材,二者的木质素去除率均在90%以上,而竹材纤维素保留率和木质素回收率均高于杨木;以竹材为原料纤维素保留率与木质素回收率分别为86.7%和71.5%,以杨木为原料二者分别为78.5%和56.1%。(2)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以甲醇/二氧六环为溶剂对杨木进行了精炼实验,优化了甲醇和二氧六环的混合比例,并对比研究了微波与油浴加热下组分分离效率。结果表明,甲醇/二氧六环混合比为3/1(v/v)时,木质素去除率达到88.3%,同时得到70%半纤维素去除率和84.7%的纤维素保留率。通过对甲醇/二氧六环体系的木质素溶解能力、溶解度参数及氢键结合能力等性质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溶剂对木质素的溶解能力是提高生物质精炼过程中木质素去除率的关键因素。此外,溶剂体系在微波辐照下的热响应能力也是促进三大素有效分离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最优混合比例下,所得木质素产品缩聚结构少,分子量小且分布均匀;粗纤维素在常规酶解条件下能够获得99%以上的糖化率;半纤维素降解溶液中主要的生物质降解产物是单糖和糖苷。综上,以杨木为原料制备葡萄糖溶液、糖苷及有机溶剂木质素的精炼模式,其对杨木原料的总利用率达到74.2%。(3)对微波在复杂体系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对复杂体系反应过程中介电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本文以乙二醇水溶液、固体生物质颗粒及硫酸的混合物为模型物,研究了生物质溶剂精炼过程中多相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与体系中固体生物质颗粒及水分含量均线性相关,而与反应过程中生物质颗粒降解产物无关;由于微波场中离子传导机制的作用,催化剂(硫酸)的存在使反应体系介电损耗显着增加,但对反应体系的介电常数无明显影响;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反应体系中偶极子和离子在微波场中的弛豫过程来影响混合反应体系的介电性质。微波频率为915 MHz时,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偶极子(水分子、乙二醇分子)极化和离子(H+、SO42-)传导所产生的介电损耗,其与温度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生物质溶剂精炼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的动态变化可近似简化为仅与温度相关的函数。基于实验数据及相关理论,提出了描述该反应体系介电性质随温度变化的数学表达式。(4)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试规模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为适用工业化生产规模,设计了一款有效反应容积为1 m3的微波反应釜。该微波反应釜使用特制陶瓷板做为微波馈口,确保微波能够很好的馈入反应釜腔体的同时满足承压要求。此外,该微波反应釜采用了微波加热结合对流换热的加热方式,以克服微波穿透深度不足的问题,并确保加热的均匀性。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反应釜加热过程中上、下层反应物温差不超过4℃,反射的微波功率小于5%。利用该中试微波生物质精炼系统处理竹粉原料能够得到93.2%的木质素及84.7%的半纤维素去除率,同时保留接近90%的纤维素,组分分离效率优于相同条件下实验室规模的微波和油浴设备。所得木质素产品与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性质相近,无硫、低灰、分子量小。半纤维素降解溶液中富含木糖、葡萄糖、甲酸、乙酸、糠醛等高附加值化合物,对竹粉原料的利用率可达81.5%。(5)基于对生物质溶剂精炼混合反应体系等效介电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本文建立了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该混合体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中试微波反应釜的搅拌系统能迅速使混合反应物形成沿搅拌轴向上,沿反应釜壁面向下的循环流场。电磁场在物料中的分布以及该微波反应釜运行过程中的微波反射率均与反应釜装料系数相关。装料系数在0.91~0.93范围内时,微波反射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低于10%)。整个加热过程中反应釜内的绝大部分物料始终保持较好的温度均匀性(上、下测温点物料温差为7℃)。同时釜内存在少量“热点”区域(“热点”温度高于反应物平均温度50℃),且主要集中在物料上表面搅拌轴周围,该区域也是物料内电场强度集中区。加热过程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能够揭示该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复杂反应体系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对用于生物质溶剂精炼的规模化微波加热设备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鑫,马蕴杰,杨爱英,张伟[3](2021)在《木质素提取及工业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近年来木质素分离提取的方法和在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木质素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论文介绍了木质素的酸法提取、碱法提取、有机溶剂提取及高沸醇溶剂提取方法同时讨论了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此外还介绍了木质素在工业生产尤其在沥青应用、胶黏剂应用和工业吸附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木质素未来在工业生产其他领域应用方向。

王大风[4](2020)在《水稻秸秆、竹子及小麦秸秆中微纤维的提取及再生纺丝研究》文中指出木质纤维素属于可再生的天然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含量丰富,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特性,导致目前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对秸秆纤维进行预处理,分离得到秸秆微纤维,使其具有较高的纤维素含量,能够有效提高木质纤维素的利用范围。本文以水稻秸秆、竹粉和小麦秸秆为原材料,采用氢氧化钠处理及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其对木质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含量影响的规律,探究得到较高纤维素含量的木质秸秆微纤维的最佳工艺,并将得到的木质秸秆微纤维与浆粕共混后溶解通过湿法纺丝,得到再生纤维素纤维。采用氢氧化钠预处理结合低温固液临界相处理水稻秸秆,研究氢氧化钠预处理的质量分数、温度和时间对水稻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9%的氢氧化钠溶液在90°C处理水稻秸秆60min,温度冷却后在固液临界相温度下进行处理,得到的微纤维产物中纤维素成分含量最高,为85%;此时半纤维素成分为7.1%;木质素成分为6.1%。通过扫描电镜图显示,经过预处理后水稻秸秆微纤维表面包裹的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被去除,微纤维的直径在5μm以下。通过XRD谱图和TG曲线发现,水稻秸秆的纤维素晶型发生了由纤维素I向纤维素II的转变,原因在于纤维素在低温碱液条件下发生了丝光化反应,水稻秸秆微纤维的热稳定性增加。采用氢氧化钠预处理结合低温固液临界相处理竹粉,研究氢氧化钠预处理的质量分数、温度和时间对竹子微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各组分成分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X—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等对竹子微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9%的氢氧化钠溶液在90°C条件下处理竹粉60min,再经低温固液临界相处理后,得到的产物中纤维素成分含量最高,为74.8%;半纤维素成分为10.1%;木质素成分为12.1%。在低温下处理竹子纤维时,碱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够扩大竹子微纤维之间的溶胀,在剪切外力的作用下,有利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去除,扫描电镜图中竹子微纤维表面大量的片状物质被去除,微纤维之间呈分散状态,竹子秸秆在预处理前后纤维素I晶型转换成为了纤维素II晶型,竹子微纤维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采用氢氧化钠预处理结合低温固液临界相法处理小麦秸秆,研究氢氧化钠预处理的质量分数、温度和时间对小麦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各组分成分的影响,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7%的氢氧化钠溶液在90°C处理小麦秸秆60min,再低温处理,得到的产物中纤维素成分含量最高,为70.0%;半纤维素成分为8.8%;木质素成分为12.2%。经过处理后木质秸秆微纤维的整体结构则由处理前的致密变得疏松,微纤维之间出现分散与弯曲。小麦秸秆中的纤维素属于天然纤维素,在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的小麦秸秆微纤维呈现出纤维素II的特征晶型。TG曲线显示小麦秸秆微纤维的固体残余量低于小麦秸秆。将经过氢氧化钠和低温固液临界相处理水稻秸秆得到的最佳产物水稻秸秆微纤维和浆粕采用碱-尿素法溶解共混,通过湿法纺丝得到再生纤维素纤维,采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单纤维强力仪等对所制备的再生纤维素纤维进行了测试表征。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表面光滑无裂缝,横截面近圆形,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相比,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断裂强力下降。当水稻秸秆微纤维与浆粕质量比为2:8时,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吸水率最高,达到了121.7%。

崔迎雪[5](2020)在《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沥青改性剂是改善沥青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的重要改性剂之一。目前,纤维沥青改性剂的种类繁多,性能参差不齐,生产成本高。木质素纤维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复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与沥青共混,能够增强沥青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开裂性能和低温抗形变性能。为了解决木质素纤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挖掘木质素纤维的可利用价值,探索新型路用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原料木质素渣的成分和技术特性,利用酸水解法、碱提取法和酸沉法对木质素渣原料进行提取制备,对其进行了形貌特征、提取率、官能团与分子量等表征,并对其路用性能和增强机理进行了分析。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利用酸水解法、碱溶法和酸沉法对木质素渣原料进行预处理,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不同处理方法的木质素纤维并对其得率、结构特性和热性质等进行了表征。碱提取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 h、固液比为1:110;盐酸木质素质量比对木质素提取影响很小;其中酸水解法提取得到的木质素得率最高为90.6%。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木质素纤维基本结构保存完整,热稳定性好,其中碱溶法得到的木质素结构破坏最大,碱提木质素的热稳定性最好。以原料木质素渣、JRS木质素纤维、稻草、及酸水解法、碱提取法、酸沉法提取的木质素为原料,通过高速剪切机与沥青共混制备不同掺量、不同纤维类型的沥青胶浆。随掺量增大,沥青胶浆的软化点和针入度增大,延度减小。六种纤维均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表明木质素的掺入能够增强沥青胶浆的高温稳定性和抗剪切破坏力。动态剪切流变学和弯曲梁实验表明木质素能够增强沥青胶浆的高温抗车辙性和低温抗裂性,木质素的最佳纤维掺量为3%,酸沉木质素的高低温性能表现最优。最后通过沥青组分模型、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和DSC试验,分析木质素增强沥青胶浆性能机理。FTIR谱图表明木质素加入到沥青中后,并未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官能团,木质素与沥青之间的混合为物理混合。SEM和DSC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吸附性能好,在沥青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优良,且两相之间形成一个界面结构即结构沥青,结构沥青的增多可以提高沥青的粘弹性,增强沥青胶浆的高温稳定性、抗裂性和低温性能。

李丰泉[6](2020)在《辣木籽壳吸附性及木质素提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木是一种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植物,辣木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但辣木籽壳利用率较低,常作为农林废弃物直接丢弃或焚烧,既污染环境的同时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辣木籽壳,提高其附加值,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辣木籽壳为材料,首先对其吸附性进行研究,选取亚甲基蓝作为吸附对象,考察吸附时间、颗粒大小、温度、溶液初始浓度和pH对吸附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红外光谱进行表征,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研究其吸附特性。此外,还以碱法、甲酸法、对甲苯磺酸法三种方法在常温常压下提取辣木籽壳中的木质素,用90%的1,4-二氧六环溶液纯化木质素以除去杂质。对纯化后的木质素进行表征,比较三种方法所提木质素的性质与结构差异。最后采用对甲苯磺酸法所提木质素,制备了木质素皮克林乳液,考察木质素添加量、油添加量、超声时间及超声功率对乳液粒径及分散度的影响。以乳液粒径为指标,木质素添加量、油添加量、超声时间为因素,采用响应面优化试验,对最优条件下制得乳液的贮藏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辣木籽壳可有效去除水中的亚甲基蓝,在辣木籽壳加入量为10 g/L时,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1.5 h,颗粒大小>80目,温度25℃,亚甲基蓝溶液浓度200 mg/L,pH>5。辣木籽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理论饱和吸附量为94.25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得出的理论平衡吸附量与实测量相近,能更好地反映辣木籽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图谱分析表明辣木籽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物理吸附为主。(2)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碱法、甲酸法、对甲苯磺酸法提取木质素的得率分别为6.27%、9.02%和19.07%,表明对甲苯磺酸法在实验条件下能有效地分离辣木籽壳木质素。对提取的木质素进行表征后发现,三种木质素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均为GSH型木质素。对甲苯磺酸法所提木质素热稳定性最好,甲酸法木质素次之,碱法木质素较差。三种木质素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对DPPH的清除效率明显高于商业抗氧化剂BHT。扫描电镜表明所提木质素表面有大量孔隙,可能有良好的吸附性能。(3)木质素稳定皮克林乳液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油相体积分数1%,木质素添加量125 mg,超声时间12.60 min。对该优化条件进行验证试验,实测皮克林乳液粒径为233.64 nm,与预测值233.74 nm接近,实测值与模型拟合值有较好的拟合性。所制备的乳液在pH 7~11、热处理温度50~90℃、Na+浓度<0.4 mol/L及室温条件长期贮藏时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赵勇[7](2020)在《利用四氢糠醇提取核桃壳中木质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在芳香类化合物、碳纤维和树脂的制备以及聚合物改性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其利用的附加值高低主要取决于所提取木质素品味的高低。在常用的碱析、酸沉淀、有机溶剂、高沸醇等木质素提取方法中,高沸醇法制备的木质素纯度较高、分散性较好、活性基团较活泼,有利于后续的加工处理。目前大多数高沸醇提取工艺采用高温、高压条件,对设备、操作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研究则利用四氢糠醇,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对核桃壳中的木质素进行提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四氢糠醇对核桃壳中木质素的提取条件优化。首先探究了酸浓度对四氢糠醇提取木质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包括固液比、反应时间及温度在内的不同因素对木质素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固液比为20%,反应时间与木质素的产率呈正相关。随着时间由1 h增加至4 h,产率由34%增加至55%;随着温度由105℃增加至135℃,产率由30%增加至78%。(2)水含量对酸化四氢糠醇提取木质素的影响。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水的存在有利于生物质中半纤维素的降解,促进木质素溶出。通过不同水含量对酸化四氢糠醇提取木质素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含水量为85%。接着,研究了固液比、反应时间、温度对含水酸化四氢糠醇提取木质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固液比为20%,反应时间和温度与产率呈现正相关,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较大。在120℃、1 h、20%固液比、175 m M酸浓度、85%四氢糠醇纯度条件下,木质素的纯度为95.20%。(3)不同温度下的溶出动力学及木质素逐级分步提取研究。通过探究120℃和135℃条件下木质素溶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对木质素的溶出进行动力学研究;同时,对核桃壳进行了间隔0.50 h的逐级分步提取实验,以进一步探索木质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各个时间点下,135℃条件下木质素的溶出率明显高于120℃,在120℃条件下反应3-4 h才能达到在135℃反应0.50-1.00 h的水平,最佳的木质素提取条件为135℃、1.50 h、20%固液比、175 m M酸浓度、99.80%四氢糠醇纯度。此时,木质素的纯度为89%、产率为69.30%。

苏昊[8](2020)在《蒸汽爆破秸秆半纤维素湿热转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玉米秸秆是一种典型的木质纤维素原料,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蒸汽爆破(汽爆)技术处理玉米秸秆,通过水洗工艺和酶法水解工艺制备低聚木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不同汽爆温度和维持时间下汽爆玉米秸秆组分含量分析,建立汽爆秸秆半纤维素转化动力学与热力学模型,揭示汽爆湿热过程秸秆半纤维素转化反应机制。结果表明,汽爆具有半纤维素降解作用,其主要降解产物低聚木糖随汽爆湿热作用增加进一步降解为木糖和糠醛,半纤维素湿热转化反应均为一级反应,具有熵增、吸热和非自发进行的特征,其中半纤维素降解为低聚木糖为连续反应限速步骤。优化得出汽爆温度461 K、维持时间15 min条件下,汽爆秸秆水洗液中低聚木糖生成率最高为5.43%。较高的汽爆温度和较长的维持时间不利于低聚木糖的转化累积,因此采用低温长时或高温短时的汽爆条件可以获得较高含量的低聚木糖。(2)分别采用数字图像处理和压汞法研究不同汽爆压力玉米秸秆宏观和微观分形特征,获得汽爆秸秆宏观、微观分形维数,并分析其与秸秆汽爆有效爆破功率、爆破效果均一性及汽爆秸秆半纤维素酶解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汽爆玉米秸秆宏观分形维数介于1.7383和1.8311之间(原料为1.6020),微观分形维数介于2和3之间(原料为2.942),随着汽爆压力升高,二者均增加且彼此呈现良好线性正相关关系。随汽爆压力增加,汽爆秸秆分形维数增加,有效爆破功率增加,表明汽爆秸秆爆破作用增强,汽爆秸秆半纤维素酶解转化率和低聚木糖得率与原料相比分别提高7.07倍和4.94倍;且汽爆样品均一性提高,生料比降低96.24%。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汽爆秸秆分形特征能够反映其物理爆破效果,宏观、微观分形维数越大,物理爆破强度和爆破均一性越高,有利于促进物料后续的酶解转化。(3)采用不同的汽爆温度和汽爆压力处理玉米秸秆,对比研究汽爆湿热化学作用和物理爆破作用对秸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半纤维素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汽爆湿热化学作用对半纤维素脱除作用贡献大,且对纤维素无定形区破坏效果明显;汽爆物理爆破作用能够提高秸秆持水性与吸水膨胀性,且显着破坏秸秆多孔结构。汽爆物理、化学作用增强均促进半纤维素酶解转化率提高,转化率增幅分别为24.46%和6.19%;但是,在汽爆压力2.0 MPa条件下,汽爆秸秆固体转化低聚木糖得率随维持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采用低温维持、高压爆破的汽爆策略以获得汽爆秸秆固体中较高的低聚木糖得率。(4)研究汽爆玉米秸秆固体组分酶解制备低聚木糖及其纯化工艺。经过优化,采用源叶S10108木聚糖酶,添加量为600 U/g,料液比为1:50,pH 5.0,50℃下以150 r/min酶解24 h,半纤维素酶解转化率为56.90%,低聚木糖得率为7.34%,木聚糖降解产物的平均聚合度降至1.62。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 Da超滤膜对酶解液进行超滤,进料温度40℃,压差0.05 MPa,酶解液脱色率达到97.12%,低聚木糖回收率为86.67%,纯度为74.14%。利用SephadexG-10层析柱(Φ10×800 mm)对超滤酶解液进一步分离纯化,收集洗脱液浓缩冻干后得低聚木糖粉末,低聚木糖得率为3.85%,纯度为91.25%,主要成分为木二糖。

韩昫身[9](2019)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水溶性组分生物炼制应用与纳米纤维素制备》文中研究说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其可再生、产量大且目前大部分未得到高效利用。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粮食问题的日益严峻,对木质纤维素进行高值化利用以生产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与生物基材料,成为本世纪的研究热点。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的糖平台和纳米纤维素生产平台,其核心步骤均为对木质纤维素进行高效解聚以克服其生物顽抗性,进而获得可发酵糖或者纳米纤维素材料;此外,在目前主流的生物炼制工艺研究中,对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所含的除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之外的水溶性组分鲜有关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组分诸如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B族维生素,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不规范特性所导致的生物炼制预处理效率的不稳定,提出了稳定预处理解聚效率的方法。其次,研究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所含的丰富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对生物炼制过程的影响,探索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B族维生素的利用策略,为生物炼制糖平台拓展了新的着眼点和研究思路。最后,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生产纳米纤维素的过程中,首次尝试了酶法促进高木质素含量的机械浆解聚以制备含木质素的纳米纤维素,并探究了不同酶发挥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了稳定预处理效率的方案,并实现了后续高效稳定的生物转化。农作物秸秆中的灰分含量变化频繁,严重影响了基于酸的预处理效率的稳定性。本章提出基准pH调节法,将不同灰分含量的物料滴定至其基准pH值,得到该灰分含量物料预处理过程所需的酸用量,本方法可以实现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及生物转化效率的稳定,并普遍的推广到不同生物质原料(玉米秸秆、麦秆、稻草)的加工及不同发酵产品(乙醇及乳酸)的生产,具备工业化应用价值。本文第二部分针对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在预处理过程降解产生较多5-羟甲基糠醛(HMF)的问题,提出了其生物转化利用的概念并有效实施。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中含有一定量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和果糖,这些糖在常规预处理及脱毒工段中会降解或随废水流出。本章首先在原料储存工段对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转化为L-乳酸,接着将含有乳酸的秸秆进行干法生物炼制,转化利用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生产同样的L-乳酸产品。最终预处理后HMF的生成显着降低,脱毒时间大幅缩短,且最后得到的L-乳酸浓度从130.2 g/L提高至139.0 g/L。本章为生物炼制糖平台生产生物基化学品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艺选择。本文第三部分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方案应用至玉米秸秆蒸汽处理过程。蒸汽处理可以有效解聚木质纤维素结构并提高秸秆水解转化率,但会带来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及HMF的产生。本章在蒸汽处理前的原料储存工段进行固态发酵将水溶性糖转化为乳酸,再进行乳酸催化的蒸汽处理。相比于单纯的蒸汽处理,更多的半纤维素在预处理过程被水解为单糖与寡糖,后续纤维素的酶水解转化率有所提高,且预处理后HMF生成量降低。本章探索了转化利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对秸秆蒸汽处理效果的促进。本文第四及第五部分关注了玉米秸秆中另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组分——B族维生素,其在预处理及脱毒过程易降解或随废水流出,在常规生物炼制工艺中往往被忽视。第四部分以L-乳酸发酵过程为例,说明了干法生物炼制技术保留的这些B族维生素可以有效促进L-乳酸发酵,特定添加玉米秸秆水解液中含量不足的泛酸(B5)及烟酸(B3),获得了更快的L-乳酸生产速率及更高的得率。本研究以先前鲜有关注的B族维生素利用为切入点为生物炼制糖平台拓展了新的原料利用方案,对综合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以降低外源营养添加成本有指导意义。本文第五部分使用微生物法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对生物素(生物素B7)进行富集提取,并制备了高生物素含量的发酵营养添加剂。木质纤维素原料选用玉米叶,其生物素含量(1217.4μg/kg)远高于玉米秆(143.9μg/kg),干法生物炼制技术可以将这些生物素基本完全转移进入糖化后制备的水解液中。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9114对玉米叶水解液中生物素的摄取能力强,过表达生物素转运基因bio YMN可以有效提高其生物素摄取量及摄取速率,使胞内生物素含量最高可达303.8 mg/kg干细胞,远高于酵母粉(~2 mg生物素/kg)等常用的发酵营养添加剂,且该玉米叶中获得的生物素可应用于谷氨酸发酵过程。本章创造了一条使用微生物法从木质纤维素原料中提取生物素的独特工艺,为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本文第六、七部分的研究有别于前五部分在生物炼制糖平台的相关研究,这两部分试图利用酶法解聚木质纤维素原料以促进纳米纤维素生产。以机械浆为原料制备的含木质素的纳米纤维素与疏水材料兼容性强,且基于初始木材生物质的得率高,然而其生产需要极高的机械处理能耗,使用化学法辅助机械法处理所需的试剂昂贵且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机械浆纤维中木质素及半纤维素的存在,温和且专一性强的酶法难以促进其纳米纤维化。第六部分首先通过中性磺化的方法增加机械浆的纤维素酶可接近性,之后采用诺维信纤维素酶CTec 3进行处理,成功的促进了机械浆纤维解聚且回收了副产物可发酵糖,并在机械处理后获得了较为均一的含木质素的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本章提供了一个以机械浆为原料生产LCNF与可发酵糖的重要方法。本文第七部分主要探究了内切葡聚糖酶(EG)与辅助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及多糖裂解单加氧酶(LPMO))对于机械浆纳米纤维化的促进作用。本章发现木质素及半纤维素的存在限制了内切葡聚糖酶的效果;半纤维素酶特别是木聚糖酶可以显着协助内切葡聚糖酶,促进机械浆纳米纤维化;LPMO可以在纤维上加入一定量的羧基,促进机械浆纳米纤维化,但作用效果有限。本章对不同酶在机械浆纳米纤维化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综上,本文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在预处理过程的稳定解聚,并针对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丰富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B族维生素提出了相应的几个利用策略,最后在纳米纤维素制备过程中探索了酶法对机械浆解聚的促进。本文为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生产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及生物基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刘艳新[10](2019)在《油茶果壳生物质组分的分离、表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榨油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油茶果的外壳-油茶果壳的质量占了油茶果总质量的60%以上,产量巨大。本课题组前期已对油茶果壳中的多糖、茶皂素等进行了分离提取,并将其应用于抗菌性、抗氧化活性及阻燃涂料等的研究,取得明显的效果。尽管如此,油茶果壳中还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素等大分子成分,而目前人们对这些成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论文就以普通油茶果壳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油茶果壳的细胞形态及化学成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的分离与结构鉴定,并探讨其部分应用,为油茶果壳类林业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论文首先开展了油茶果壳的物质基础理论研究,分析了其细胞形态、化学成分及纤维性能,探究了果壳中半纤维素和木素分离及化学结构。研究发现油茶果壳细胞腔大,细胞壁薄;纤维素含量低(21.83%),木素含量高(31.87%),聚戊糖含量高(29.2%),抽出物含量高。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油茶果壳纤维素纯度高,化学结构及结晶形态与传统针叶木浆纤维相似。SEM和纤维质量分析表明,油茶果壳纤维长度在0.5-1.25 mm之间,宽度在45-100μm之间。FTIR、化学成分表明油茶果壳半纤维素中,木糖是主要糖组分,其次是阿拉伯糖。FTIR和核磁分析表明油茶果壳木素属于GS型木素。在技术研究方面,采用保留木素法制备油茶果壳浆料并用于制备瓦楞原纸,部分替代木浆原料。研究发现油茶果壳不适合化学法制浆,但进行半化学法制浆(即部分保留木素式制浆)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得率及良好的纸浆性能。较佳的半化学法制浆工艺为:1)预处理工艺:用碱量(以NaOH计)8-12%;AQ用量0.03-0.05%;液比为1:4-1:6;最高蒸煮温度:150-155℃,升温时间:60-75min,保温时间:45-60min;2)蒸煮后的浆料采用两段机械磨浆:第一段为中浓磨浆,浓度为8-12%,盘磨间隙0.5-1.0mm;第二段磨浆是低浓磨浆,浓度为3-5%,盘磨间隙,0.05-0.25mm。采用油茶果壳半化学浆料配抄瓦楞原纸,当配比低于40%时(替代废纸浆),可以满足B级瓦楞原纸的国家质量标准。该工艺为拓宽制浆原料来源提供了新方法。利用油茶果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素中的羟基,采用全组分改性的方法,制备了油茶果壳重金属吸附材料,为果壳类物质转化成环境吸附材料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经乙醇/Na OH改性后的油茶果壳具有良好的重金属吸附效果,改性后的油茶果壳吸附材料羧基含量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大,重金属吸附量显着提高。改性后油茶果壳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量分别为15.55 mg/g和25.80 mg/g,明显高于未改性油茶果壳的吸附量(分别为5.95 mg/g和9.46 mg/g)。改性油茶果壳材料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表明,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重金属的吸附。吸附等温曲线分析表明,改性油茶果壳材料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为了提高油茶果壳中天然纤维素的应用水平,论文对其采用传统酸法处理工艺,制备了棒状的纳米微晶纤维素。制备出的纳米纤维素平均粒径为134.6 nm,Zeta电位为-38.1 m V,电荷密度为0.289 mmol/g。经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后,油茶果壳基纳米纤维素可以作为林源活性物质载体,用于负载水不溶性活性成分如姜黄素,以改善姜黄素的利用度及药物活性。TEM和XRD结果表明,姜黄素被CTAB改性的油茶果壳纳米纤维素负载后,充分纳米化,从结晶形态转化为无定型态。负载后的姜黄素的溶出度和抗氧化性显着提升。HepG2肝癌细胞MTT评估、细胞形态及流式细胞凋亡结果表明,经油茶果壳基纳米纤维素负载后,姜黄素在水体系中的抗癌效果大大增加。论文还采用了传统的水抽提法,分离出油茶果壳中的单宁,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油茶果壳中单宁较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75min,固液比1:40,提取温度80℃,超声辅助,单宁提取量7.42%。油茶果壳单宁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当单宁的用量为0.8mg/m L时,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82.23%,当单宁用量为0.2mg/m 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2.64%。

二、有机溶剂法纯化稻草碱木质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溶剂法纯化稻草碱木质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强化酶水解及绿色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质纤维素结构与组成
    1.3 木质纤维素综合利用
    1.4 预处理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4.4 物理化学法
        1.4.5 离子液体预处理与组分分离
    1.5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组分分离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木质纤维素原料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基于离子液体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组分分离
        2.2.2 基于scCO_2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
        2.2.3 样品酶水解
        2.2.4 酶水解还原糖含量测定及糖收率的计算
        2.2.5 表征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四丁基氢氧化磷水溶液预处理及组分分离
    3.1 四丁基氢氧化磷水溶液预处理玉米芯
        3.1.1 单因素试验
        3.1.2 响应面分析
        3.1.3 样品组分表征
        3.1.4 TBPH水溶液预处理木质纤维素机理
        3.1.5 碱处理对预处理与组分分离的影响
        3.1.6 TBPH水溶液的回收再利用
        3.1.7 离子液体经济性分析
    3.2 四丁基氢氧化磷水溶液预处理玉米秆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样品组分表征
    3.3 本章小结
4 超临界二氧化碳预处理
    4.1 超临界二氧化碳预处理玉米芯
        4.1.1 压力和时间的影响
        4.1.2 原料质量与CO_2体积的影响
        4.1.3 含水量的影响
        4.1.4 温度的影响
        4.1.5 scCO_2对不同种类原料预处理效果的对比
        4.1.6 表征与分析
    4.2 超临界二氧化碳预处理玉米秆
        4.2.1 压力和时间的影响
        4.2.2 含水量的影响
        4.2.3 温度的影响
        4.2.4 表征与分析
    4.3 超临界二氧化碳预处理机理
    4.4 scCO_2预处理与TBPH水溶液预处理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DNS比色法的葡萄糖标准曲线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及微波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精炼
        1.2.1 生物质精炼的概念
        1.2.2 国内外生物质精炼发展现状
        1.2.3 生物质精炼方法
    1.3 微波加热在生物质利用技术中的应用
        1.3.1 微波简介
        1.3.2 微波加热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利用现状
        1.3.3 微波应用于生物质转化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经费支持与项目来源
第二章 微波辅助生物质溶剂精炼条件探索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生物质组分分离方法
        2.2.4 分析及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筛选
        2.3.2 组分分离条件优化
        2.3.3 分离产物表征
        2.3.4 溶剂回收
        2.3.5 竹材与杨木组分分离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甲醇/二氧六环体系的杨木精炼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组分分离及酶解方法
        3.2.4 分析及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性质与组分分离效率的关系
        3.3.2 微波/油浴组分分离对比
        3.3.3 分离产物表征
        3.3.4 粗纤维素酶解制备还原糖溶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相混合反应体系等效介电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介电性质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动态变化
        4.3.2 主要组分对多相混合体系介电性质的影响
        4.3.3 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试规模微波辅助生物质精炼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
    5.3 中试规模微波辅助生物质精炼系统
    5.4 中试微波生物质组分分离系统及实验方法
        5.4.1 中试微波生物质精炼装置工作流程
        5.4.2 实验室规模组分分离方法
    5.5 分离效率及产物表征
        5.5.1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效率分析
        5.5.2 产物分离效率分析
        5.5.3 粗纤维素表征
        5.5.4 木质素表征
        5.5.5 半纤维素降解溶液表征
    5.6 结果与讨论
        5.6.1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效率
        5.6.2 中试微波反应釜组分分离实验中的运行状态
        5.6.3 分离产物表征
        5.6.4 质量平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生物质精炼混合物仿真研究
    6.1 引言
    6.2 模拟背景和思路
    6.3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数学模型
        6.3.1 假设条件
        6.3.2 控制方程
        6.3.3 边界条件
        6.3.4 模型的数值求解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中试微波反应釜腔体电场分布
        6.4.2 物料中电场分布
        6.4.3 微波功率反射
        6.4.4 反应物流场变化
        6.4.5 反应物温度场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木质素提取及工业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1.1 酸法提取木质素
    1.2 碱法提取木质素
    1.3 有机溶剂法提取木质素
    1.4 高沸醇溶剂法提取木质素
2 木质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1 木质素在沥青中的应用
    2.2 木质素在胶黏剂方面的应用
    2.3 木质素在吸附方面的应用
3 展望

(4)水稻秸秆、竹子及小麦秸秆中微纤维的提取及再生纺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简介及组成
        1.1.1 木质纤维素简介
        1.1.2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
    1.2 木质纤维素中组分分离方法
        1.2.1 物理处理法
        1.2.2 化学处理法
        1.2.3 生物处理法
        1.2.4 低温碱液固液临界相法
    1.3 纤维素的溶解与纺丝
        1.3.1 纤维素新型溶剂
        1.3.2 纤维素的纺丝成型
    1.4 纤维素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秸秆中微纤维的提取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水稻秸秆微纤维的提取
        2.2.3 测试与表征
    2.3 水稻秸秆微纤维的提取工艺研究
        2.3.1 不同预处理的水稻秸秆产物各组分含量的差异
        2.3.2 氢氧化钠浓度对水稻秸秆微纤维中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2.3.3 氢氧化钠处理温度对水稻秸秆微纤维中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2.3.4 氢氧化钠处理时间对水稻秸秆微纤维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2.4 表征与分析
        2.4.1 水稻秸秆微纤维的化学结构分析
        2.4.2 水稻秸秆微纤维的形态分析
        2.4.3 水稻秸秆微纤维的结晶性能分析
        2.4.4 水稻秸秆微纤维的热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子微纤维的提取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竹子微纤维的提取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竹子微纤维的提取工艺研究
        3.3.1 氢氧化钠浓度对竹子微纤维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3.3.2 氢氧化钠温度对竹子微纤维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3.3.3 氢氧化钠处理时间对竹子微纤维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3.4 表征与分析
        3.4.1 竹子微纤维的化学结构分析
        3.4.2 竹子微纤维的形态分析
        3.4.3 竹子微纤维的结晶性能分析
        3.4.4 竹子微纤维的热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麦秸秆中微纤维的提取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小麦秸秆纤维素的纯化
        4.2.3 测试与表征
    4.3 小麦秸秆微纤维的提取工艺研究
        4.3.1 氢氧化钠浓度对小麦秸秆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4.3.2 氢氧化钠处理温度对小麦秸秆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4.3.3 氢氧化钠处理时间对小麦秸秆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4.4 表征与分析
        4.4.1 小麦秸秆微纤维的化学结构分析
        4.4.2 小麦秸秆微纤维的形态分析
        4.4.3 小麦秸秆微纤维的结晶性能分析
        4.4.4 小麦秸秆微纤维的热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稻秸秆微纤维/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水稻秸秆微纤维/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稻秸秆微纤维/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化学结构分析
        5.3.2 水稻秸秆微纤维/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形态分析
        5.3.3 水稻秸秆微纤维/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热稳定性
        5.3.4 质量比对水稻秸秆微纤维/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吸水性能的影响
        5.3.5 质量比对水稻秸秆微纤维/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吸水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纤维沥青胶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纤维沥青胶浆性能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纤维沥青胶浆机理研究现状
    1.3 木质素的性质及其在沥青研究中的应用
        1.3.1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1.3.2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1.3.3 木质素在沥青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的化学试剂与仪器
    2.2 木质素材料的制备
        2.2.1 碱溶法分离木质素
        2.2.2 酸水解法分离木质素
    2.3 沥青木质素胶浆的制备
    2.4 材料的表征方法
        2.4.1 成分分析
        2.4.2 热重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5 分子量分析
        2.4.6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5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路用性能室内评价
        2.5.1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针入度测试
        2.5.2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软化点测试
        2.5.3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延度测试
        2.5.4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流变学性能测试
        2.5.5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弯曲蠕变劲度性能测试
第三章 木质素提取与表征
    3.1 引言
    3.2 不同体系下木质素组分的提取与纯化
        3.2.1 碱溶法分离木质素
        3.2.2 酸沉法分离木质素
        3.2.3 酸水解法分离木质素
    3.3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的特征分析
        3.3.1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得率分析
        3.3.2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形貌分析
        3.3.3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官能团分析
        3.3.4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分子量表征
        3.3.5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热性质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沥青胶浆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沥青技术性能指标
    4.3 木质素路用性能表征
        4.3.1 木质素成分分析
        4.3.2 木质素形貌分析
        4.3.3 木质素纤维常规性能分析
        4.3.4 木质素吸持沥青能力评价
        4.3.5 基于搅动水吸附法的木质素粘附性评价
    4.4 掺量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分析
        4.4.2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分析
        4.4.3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延度分析
        4.4.4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流变学性能分析
        4.4.5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弯曲蠕变劲度性能分析
    4.5 不同木质素纤维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
        4.5.1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分析
        4.5.2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分析
        4.5.3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延度分析
        4.5.4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流变学性能分析
        4.5.5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弯曲蠕变劲度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质素增强沥青胶浆性能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沥青化学组成及物质结构
        5.2.1 沥青的组分及活性物质
        5.2.2 沥青的经典物质结构模型
    5.3 沥青与木质素的微观作用分析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扫描电镜分析
    5.4 木质素改性沥青的热学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辣木籽壳吸附性及木质素提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辣木籽壳研究现状
        1.1.1 果壳、种壳类资源利用现状
        1.1.2 辣木籽壳资源现状
    1.2 壳类生物质综合利用概述
        1.2.1 制备活性炭或吸附剂
        1.2.2 成分提取与应用
        1.2.3 可再生燃料的原料
    1.3 木质素提取
        1.3.1 碱法
        1.3.2 酸法
        1.3.3 球磨法
        1.3.4 有机溶剂法
        1.3.5 高沸醇法
    1.4 木质素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辣木籽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1.6.2 三种辣木籽壳木质素的提取及结构表征
        1.6.3 超声均质法制备以对甲苯磺酸木质素稳定的皮克林乳液及其稳定性研究
        1.6.4 技术路线
    1.7 预期结果
第2章 辣木籽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辣木籽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2.2.2 吸附数据分析
        2.2.3 辣木籽壳表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种辣木籽壳木质素的提取及结构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木质素纯度及得率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紫外光谱分析
        3.2.4 核磁氢谱分析
        3.2.5 核磁碳谱分析
        3.2.6 热重分析(TGA)
        3.2.7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3.2.8 DPPH抗氧化性测定
        3.2.9 ABTS抗氧化性测定
        3.2.10 SEM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均质法制备以对甲苯磺酸木质素稳定的皮克林乳液及其稳定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试验
        4.2.2 响应面优化设计结果
        4.2.3 稳定性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利用四氢糠醇提取核桃壳中木质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前言
    1.2 生物质能源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木质纤维生物质天然抗降解屏障
    1.4 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
        1.4.1 近期利用
        1.4.2 中期利用
        1.4.3 远期利用
    1.5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及研究进展
        1.5.1 碱析法
        1.5.2 酸沉淀法
        1.5.4 有机溶剂法
        1.5.5 低共熔溶剂法
        1.5.6 高沸醇法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酸化四氢糠醇对核桃壳中木质素的提取实验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酸浓度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2.2.3 反应时间、温度以及固液比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2.2.4 分析方法
        2.2.4.1 组分分析
        2.2.4.2 热重分析
        2.2.4.3 红外分析
        2.2.4.4 GPC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酸浓度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2.3.2 木质素的红外分析
        2.3.3 木质素热化学及GPC分析
        2.3.4 不同因素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2.4 小结
3.水含量对酸化四氢糠醇提取木质素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不同四氢糠醇纯度的提取木质素
        3.2.3 不同因素对85%纯度四氢糠醇提取实验的影响
        3.2.4 分析方法
        3.2.4.1 组分分析
        3.2.4.2 红外分析
        3.2.4.3 GPC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纯度四氢糠醇提取木质素
        3.3.2 不同因素对85%纯度四氢糠醇提取木质素的影响
        3.3.3 木质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木质素的分子量分析
    3.4 小结
4.木质素溶出动力学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木质素随温度的溶出动力学实验
        4.2.3 四氢糠醇逐级分步提取实验
        4.2.4 分析方法
        4.2.4.1 组分分析
        4.2.4.2 热重分析
        4.2.4.3 红外分析
        4.2.4.4 酚羟基和羧基含量
        4.2.4.5 ~1H-NMR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出动力学实验
        4.3.2 木质素的逐级分步提取实验
        4.3.3 最佳提取条件下木质素的组分分析及纯化
        4.3.4 最佳提取条件下木质素的红外分析
        4.3.5 最佳提取条件下木质素的热化学分析
        4.3.6 最佳提取条件下木质素的~1H-NMR分析
    4.4 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蒸汽爆破秸秆半纤维素湿热转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秸秆的开发利用进展
        1.1.1 玉米秸秆的利用现状
        1.1.2 玉米秸秆的结构与分级利用
        1.1.3 玉米秸秆中半纤维素的研究应用进展
    1.2 低聚木糖的研究进展
        1.2.1 低聚木糖的应用现状
        1.2.2 低聚木糖的制备工艺
    1.3 生物质蒸汽爆破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蒸汽爆破技术发展及优势
        1.3.2 生物质蒸汽爆破过程与原理
        1.3.3 蒸汽爆破技术在生物质半纤维素组分利用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4 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样品制备
        2.4.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表观形貌表征
        2.4.3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多孔特性测定
        2.4.4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持水力与膨胀力测定
        2.4.5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均一性分析
        2.4.6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化学组分测定
        2.4.7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红外光谱表征
        2.4.8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热重分析
        2.4.9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X-射线衍射表征
        2.4.10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半纤维素转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4.11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半纤维素转化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2.4.1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宏观分形维数的推导
        2.4.13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微观分形维数的推导
        2.4.14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理论有效爆破功率的计算
        2.4.15 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4.16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酶解液的制备
        2.4.17 酶解液总糖、还原糖、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2.4.18 酶解液糖组分分析
        2.4.19 酶解液的纯化工艺研究
        2.4.20 数据统计
3 结论与讨论
    3.1 蒸汽爆破湿热过程玉米秸秆半纤维素转化模型建立与分析
        3.1.1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理化性质分析
        3.1.2 蒸汽爆破湿热过程玉米秸秆半纤维素转化机制研究
    3.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分形特征研究及其与物理爆破效果的关系
        3.2.1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分形特征
        3.2.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分形维数与其汽爆效果的关系
    3.3 玉米秸秆蒸汽爆破过程物化作用对比及其对酶解效果贡献
        3.3.1 蒸汽爆破过程物化作用对玉米秸秆物理性质影响的对比分析
        3.3.2 蒸汽爆破过程物化作用对玉米秸秆化学性质影响的对比分析
        3.3.3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酶解效果评价
    3.4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酶解制备低聚木糖工艺研究
        3.4.1 木聚糖酶的筛选
        3.4.2 超滤对酶解液色值与低聚木糖含量的影响
        3.4.3 酶解液的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
        3.4.4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酶解制备低聚木糖得率与组成分析
4 结论
    4.1 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9)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水溶性组分生物炼制应用与纳米纤维素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2 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糖平台的技术路线
        1.2.1 预处理
        1.2.2 脱毒
        1.2.3 糖化与发酵
    1.3 干法生物炼制技术的特点、技术问题及优势拓展
        1.3.1 干法生物炼制技术的建立及优势
        1.3.2 干法生物炼制技术的技术问题及优势拓展
    1.4 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生产纳米纤维素
        1.4.1 制浆工艺
        1.4.2 纳米纤维素的常见制备方法
    1.5 本论文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干酸预处理效率稳定性的提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不同灰分含量的木质纤维素原料与酶制剂
        2.2.2 菌种与培养基
        2.2.3 干酸预处理与生物脱毒
        2.2.4 发酵种子液的培养
        2.2.5 同步糖化发酵(SSF)
        2.2.6 基准pH调节法
        2.2.7 组分测定及酶水解评价
        2.2.8 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玉米秸秆中灰分含量变化引起的预处理效率不稳定
        2.3.2 通过酸用量的快速调整实现稳定的预处理效率
        2.3.3 基准pH调节法在不同原料及发酵过程的应用拓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乳酸转化及其对生物炼制效率的促进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木质纤维素原料与酶制剂
        3.2.2 菌种与培养基
        3.2.3 乳酸固态发酵
        3.2.4 干酸预处理与生物脱毒
        3.2.5 L-乳酸同步糖化共发酵(SSCF)
        3.2.6 组分测定及酶水解评价
        3.2.7 检测方法
        3.2.8 过程模型建立及技术经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在干酸预处理过程的保留情况
        3.3.2 乳酸固态发酵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可行性
        3.3.3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利用对纤维素L-乳酸生产的促进
        3.3.4 两种L-乳酸生产场景的技术经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源乳酸催化的蒸汽处理对玉米秸秆水解转化率的强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木质纤维素原料与酶制剂
        4.2.2 菌种与培养
        4.2.3 乳酸固态发酵
        4.2.4 蒸汽处理
        4.2.5 组分测定及酶水解评价
        4.2.6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玉米秸秆中水溶性糖在蒸汽处理过程的转化利用
        4.3.2 蒸汽处理玉米秸秆水解转化率的提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B族维生素组分对L-乳酸发酵的促进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木质纤维素原料与酶制剂
        5.2.2 菌种与培养
        5.2.3 干法生物炼制技术制备玉米秸秆水解液
        5.2.4 L-乳酸发酵
        5.2.5 组分测定及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影响乳酸片球菌L-乳酸生产的关键B族维生素组分
        5.3.2 玉米秸秆水解液中的B族维生素组分对L-乳酸生产的促进
        5.3.3 通过补加特定种类的B族维生素组分促进L-乳酸发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生物素的微生物提取及其发酵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木质纤维素原料与酶制剂
        6.2.2 菌种、培养基与种子液制备
        6.2.3 基因工程操作
        6.2.4 干法生物炼制技术制备玉米叶水解液
        6.2.5 生物素的微生物提取
        6.2.6 谷氨酸发酵
        6.2.7 组分测定及检测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原料选择及不同菌株的生物素摄取能力测试
        6.3.2 在谷氨酸棒杆菌中过表达生物素转运基因提高生物素摄取能力
        6.3.3 玉米叶中获得的生物素在实际发酵过程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软木机械浆酶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并联产可发酵糖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纸浆和化学品
        7.2.2 中性磺化处理
        7.2.3 酶处理及纸浆纳米纤维化
        7.2.4 分析及表征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中性磺化处理提高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可接近性
        7.3.2 酶处理促进纤维素纳米纤丝制备并联产可发酵糖
        7.3.3 酶法协助制备的含木质素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的性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内切葡聚糖酶及辅助酶对软木机械浆纳米纤维化的促进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原料及中性磺化
        8.2.2 酶处理及机械处理
        8.2.3 纤维的表征方法
        8.2.4 纤维素纳米纤丝的表征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不同酶处理在宏观尺度对于纤维的影响
        8.3.2 不同酶处理在微观尺度对于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HPLC谱图
学术成果
致谢

(10)油茶果壳生物质组分的分离、表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果壳的化学成分及利用现状
        1.1.1 单宁
        1.1.2 黄酮
        1.1.3 多糖
        1.1.4 色素
        1.1.5 茶皂素
    1.2 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性质与应用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素
    1.3 我国制浆造纸原料的利用现状
    1.4 农林废弃物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蔗渣类吸附材料
        1.4.2 秸秆类吸附材料
        1.4.3 果壳类吸附材料
        1.4.4 果皮类吸附材料
    1.5 纳米纤维素载药性能的研究
    1.6 单宁的抗氧化性能
    1.7 立项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立项背景与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论文创新点
2 油茶果壳细胞形态、化学组分及纤维性能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油茶果壳细胞形态观察
        2.2.2 油茶果壳化学组分分析
        2.2.3 油茶果壳纤维性能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油茶果壳中半纤维素、木素的分离及化学结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用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半纤维素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3.2.2 木素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油茶果壳制浆造纸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油茶果壳化学法制浆性能初步研究
        4.2.2 油茶果壳半化学法制浆性能研究
        4.2.3 油茶果壳半化学浆配抄瓦楞原纸
    4.3 本章小结
5 油茶果壳全组分改性及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改性剂对油茶果壳吸附性能的影响
        5.2.2 乙醇/NaOH改性前后油茶果壳的性质
        5.2.3 影响重金属吸附的因素
        5.2.4 吸附动力学分析
        5.2.5 等温吸附方程分析
        5.2.6 吸附热力学分析
    5.3 吸附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油茶果壳纳米纤维素用于提升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油茶果壳纳米纤维素性能分析
        6.2.2 油茶果壳纳米纤维素用于提升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油茶果壳中单宁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单宁含量分析
        7.2.2 单宁提取的单因素分析
        7.2.3 单宁提取的正交实验分析
    7.3 单宁的红外分析
    7.4 单宁的抗氧化性
        7.4.1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7.4.2 DPPH的清除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有机溶剂法纯化稻草碱木质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强化酶水解及绿色分离工艺研究[D]. 丁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及微波作用机理研究[D]. 张永健.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3]木质素提取及工业应用研究进展[J]. 高鑫,马蕴杰,杨爱英,张伟. 辽宁化工, 2021(01)
  • [4]水稻秸秆、竹子及小麦秸秆中微纤维的提取及再生纺丝研究[D]. 王大风. 青岛大学, 2020(01)
  • [5]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崔迎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辣木籽壳吸附性及木质素提取与应用研究[D]. 李丰泉. 西南大学, 2020(01)
  • [7]利用四氢糠醇提取核桃壳中木质素的研究[D]. 赵勇.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8]蒸汽爆破秸秆半纤维素湿热转化机制的研究[D]. 苏昊.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水溶性组分生物炼制应用与纳米纤维素制备[D]. 韩昫身.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油茶果壳生物质组分的分离、表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D]. 刘艳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有机溶剂法提纯秸秆碱木质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