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衣技术对种子质量的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蒲军[1](2021)在《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是我国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屏障。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整体上植被活动趋于向好,但大部分草地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局部有恶化的态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高寒草原和草甸的优势种,同时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广泛使用的优质豆科牧草。利用种源补播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草地退化,但裸种补播存在种子出苗率低、易被动物采食以及箭筈豌豆成熟后果荚易开裂不利于种子收获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包衣剂对2种牧草出苗的影响以及抗裂荚剂和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包衣方案6为最佳的种子包衣剂配方。该配方同时含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同时对比不同药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垂穗披碱草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有所差异。2.筛选出抗裂荚剂方案7为最佳的抗裂荚剂配方。结果表明,不同方案的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的萌发情况无显着差异,方案7对箭筈豌豆果荚的裂荚率和裂荚力分别有显着的降低和提高的作用。3.盛花25 d后箭筈豌豆种子质量趋于稳定。随着盛花后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呈现出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而种子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盛花后25~30 d之间。
仇义[2](2020)在《振动力场作用下冰草种子丸化机理及其丸粒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降雨减少,加之人们对草原的利用强度日益加大,天然草原不断退化,生产力大幅下降。飞机撒播和喷播机喷播是快速恢复草原植被的有效方法,但都需要对种子进行丸化包衣处理,以确保作业后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因此,研发冰草种子丸化新设备、丸化新配方与新工艺,对于采取工程措施恢复与重建退化草原植被,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现有冰草种子丸化机存在的给粉不匀、喷雾不均、丸化机理研究不够、丸化配方不科学环保、丸粒活性较差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将振动力场引入到冰草种子丸化机中,利用振动与旋转的复合运动来促进冰草种子与丸化粉料均匀混合,降低多籽率和无籽率,提高单籽率和丸化合格率,提高丸化品质。此外,对振动力场作用下丸粒种子表面力学性能及丸粒活性进行研究,确定了冰草种子丸化新配方与新工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与冰草种子丸化实际工况相吻合的接触力学、粘结力学、振动力学及运动学模型,揭示丸化成型机理;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振动力场可以改变物料冲撞力的大小,增大冰草种子与丸化粉料间的速度差与离散程度,促进冰草种子与丸化粉料在不同的时间点、相同的空间区域内充分接触与快速混合,提高丸化成型品质。2.建立了振动丸化机工作参数与丸化品质(单籽率、丸化合格率)间的数学模型,振动力场的引入可以明显提高丸化合格率及单籽率;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冰草种子单籽率及丸化合格率的主次因素为:包衣锅转速>包衣锅振动频率>包衣锅倾角;当包衣锅转速为42r/min,包衣锅振动频率为20Hz,包衣锅倾角为35°时,单籽率及丸化合格率分别为83%,95%;确定了丸化新工艺。3.开展丸化冰草种子的表面性能实验研究,确定了丸化配方为SF:DE(30:70)时,有振动比无振动作用下丸化种子的失重率低3.3%、在水中的溶解时间长2min、单籽抗压强度高4.4N,且完整度与单籽抗压强度方差分析结果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振动力场的引入可以提高丸化冰草种子的表面力学性能。4.开展有、无振动作用与不同材料配比下丸化种子的发芽、生长实验研究,随着大豆粉(SF)含量的增加,丸化种子活性降低,当丸化材料配方为SF:DE(30:70)时,有、无振动作用下丸化种子活力指数分别为:15.4、14.7,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此时的丸化种子活性最优,该配方为振动力场作用下丸化冰草种子的最佳配方。此外,无论有、无振动作用,6组丸化处理种子丸粒活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振动力场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丸化种子的表面力学性能,还可以提高丸化种子的丸粒活性。
闫聪杰[3](2020)在《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大,大豆在播种后会遭到地下病虫害的危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提升大豆种子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强大豆苗期的抗逆性、促进大豆幼苗植株健康成长,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对大豆种子进行选别、分级的同时,还需对大豆种子表面进行包衣处理。种子包衣是指利用种子包衣机械,将农药、杀菌剂、肥料、生长调节剂、防冻剂、保水剂、增氧剂等有效成份和一些辅助材料,对单粒或一组细小的不规则种子进行有序分层地包覆,形成一层光滑、牢固药膜的一种加工处理技术。大豆种子经过包衣处理可有效地抑制病害虫对已播种子及幼苗的侵害,保证出芽率高、出苗整齐、抗病能力强,进而提高大豆种子质量。种子包衣机是实现种子包衣技术的重要平台,种子包衣机的好坏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包衣的大豆种子健康成长,从而影响大豆种子质量和品质。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对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进行理论分析、利用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对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包衣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利用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进行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采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 Works对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进行三维实体建模,确定大豆包衣装置整体结构和基本参数,阐述了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混合筒中的大豆种子进行理论分析,获得了大豆种子在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混合筒内的变化规律,并对大豆包衣装置的结构参数进行了设计。(2)基于离散元法运用EDEM仿真软件对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包衣过程进行了影响因素的仿真试验,建立机械部件-大豆种子间离散元接触模型,分析大豆种子在包衣装置中的运动状态。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选取试验因素,得到挡板角度、挡板与壁面间隙、雾化盘垂直位置对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包衣性能有明显影响,并确定影响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包衣性能的最佳运行参数为:挡板角度45°,挡板与壁面间隙15mm,雾化盘垂直位置50mm。(3)以挡板角度,挡板与壁面间隙和雾化盘垂直位置为试验因素,以大豆包衣合格率和包衣破损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对影响大豆包衣性能的结构和作业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大豆包衣合格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挡板与壁面间隙、雾化盘垂直位置、挡板角度;对大豆包衣破损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雾化盘垂直位置、挡板与壁面间隙、挡板角度。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在挡板角度为45°、挡板与壁面间隙为17mm、雾化盘垂直位置为53mm条件下,大豆包衣合格率为95.9%,破损率为0.4%,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大豆包衣合格率为96.2%,破损率为0.38%,验证结果与优化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满足大豆种子包衣要求。
欧成明,毛培胜[4](2019)在《牧草种子包衣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包衣技术可以通过改善种子质量、防治病虫害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来增加种子的商业附加值,广泛应用于农作物以及花卉、蔬菜等经济类作物种子,而在牧草种子中包衣类型单一和应用有限。随着草牧业、粮改饲试点项目的启动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国家需要大量优质的牧草种子,为牧草种子包衣技术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结合牧草种子的自身特性以及种植区域特点,综述了不同功能的种子包衣技术和有效组成成分,以期为牧草种子功能型包衣技术提供基础材料和研究方向。
张亚妮[5](2019)在《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作为包衣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粘着剂、保水剂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活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的最佳浓度处理;选择硅藻土和膨润土为包衣填充剂,研究不同比例填充剂配方的物理性状,筛选出最佳的填充剂配方;将最适浓度的粘着剂与根瘤菌调和在一起,分别采用拌种和丸粒化两种处理方式在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上接种根瘤菌。采用种子包衣机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进行包衣和丸粒种子制作,通过培养皿和在盆栽试验进行测定,揭示了不同包衣处理对种子活力,农艺性状,植株生理生化机制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种子的最佳包衣处理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聚乙烯醇溶液作为粘着剂进行浓度筛选,使用成膜性、粘结性、水溶性和脱落率等物理性状和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质量分数为4%的聚乙烯醇溶液有着良好的成膜性和粘结性,较低的水溶性和脱落率,它还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特性,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粘着剂。通过对高吸水性树脂作为保水剂进行浓度筛选,使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浓度为5%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特性,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保水剂。以硅藻土和膨润土作为填充剂,使用脱落率和均匀度等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膨润土与硅藻土按1:4的比例混合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填充。对达乌里胡枝子根瘤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选择出根瘤菌在培养2224h时最适用于达乌里胡枝子的接种。2.达乌里胡枝子种样在不同包衣处理后,仅药种比为1:1的丸粒化处理组提高了室内实验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温室盆栽试验的出苗率。根瘤菌拌种处理组和药种比为1:1、1:2的丸粒化处理组的株高提高了5.08%1.20%,地上生物量提高了27.94%41.18%,地下生物量提高了52.11%60.56%,结瘤率提高了41.18%121.56%。3.不同包衣处理组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理指标测定的影响:各包衣处理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升高,差异显着;各包衣处理组植株体内PO D、CAT、SOD活性增强,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根瘤菌拌种处理组MDA含量升高,药种比为1:1和1:2的丸粒化包衣处理组MDA含量降低。4.不同包衣处理组对达乌里胡枝子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各包衣处理组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升高,脱氢酶活性降低。
王昱翔[6](2019)在《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农作物种子处理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但应用在南方直播棉花上还存在活性成分易流失、药效不持久、成苗率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木薯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成膜剂,并评价了其性能,快速优选了4种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检测了其的质量指标和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确定了丸粒化的工艺。通过室内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包衣处理、丸粒化处理以及包衣后再丸粒化处理对棉花种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木薯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三元共聚种子处理悬浮剂用成膜剂成膜性好,脱落率低至3.35%,包衣均匀度高达96.64%,包衣棉花种子发芽率高达95.21%。以热贮析水率和离心沉淀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法快速优选确定了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25%克百威·多菌灵·吡唑醚菌酯、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和25%克百威·萎锈灵·多菌灵4个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悬浮率均在96%以上,热贮析水率均小于5%,离心沉淀率均未超过10%,粒径D90均在1.4μm以下,符合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指标要求。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实验证明4种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棉花枯萎病有良好的抑制效果,EC50值均小于对照药剂10%多菌灵悬浮剂。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在1:50药种比包衣处理棉种时对棉花幼苗的生长最为有利,与空白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提高了72.57%,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了79.97%,SOD活性提高了26.48%,POD和CAT活性略有减少,但影响不显着。以0.4%的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1:1的水溶液作为丸粒化的粘结剂丸粒化后种丸破碎率低至2.47%,单籽率高达99%。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处理过的棉种再以丸粒化基质:包衣种子质量比1:2进行丸粒化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最为有益,田间小区试验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花期的棉花植株增高39.29%,叶片数增多了126.77%,开花数增多了124.96%,植株倒4叶叶绿素含量增多了70%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了106.87%,SOD含量提高了32.24%,POD含量提高了4.31%,CAT含量提高了26.62%。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对棉花种子进行包衣后再丸粒化的处理,可以保证活性成分的持效期,提高成苗率,可以作为南方直播棉花的种子处理方法推广应用。
黄放[7](2019)在《侧柏种衣剂成分筛选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包衣可以通过机械方法使药剂作用于种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提高种子发芽率、幼苗活力和抗逆性。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先锋造林树种,生态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高。本研究以侧柏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壳聚糖(Chitosan,CS)-纳米二氧化钛(nano-Ti O2)复合成膜剂、赤霉素(GA3)、有机锗(Ge-132)和水杨酸(SA)进行筛选,研究单一成分和复合配方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包衣处理的种子发芽、幼苗形态、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和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探索侧柏种衣剂最佳配方,并通过PEG模拟干旱条件验证种衣剂的实用性,以期为侧柏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壳聚糖复合成膜剂配方为0.2%CS+0.06 g nano-Ti O2时,可显着提高侧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促进幼苗生长。(2)种衣剂各成分均显着改善种子萌发效果,GA3单独处理最佳浓度为50 mg L-1,Ge-132最佳浓度为5μmol L-1,SA最佳浓度为1.5 mmol·L-1。(3)将种衣剂成分进行正交试验后得到复配最佳组合:50 mg L-1GA3+2.0 mmol L-1SA+7.5μmol L-1 Ge-132,该组合显着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4)在无干旱胁迫条件下,种衣剂最佳配方为成膜剂0.2%CS+0.06 g nano-Ti O2+50mg L-1 GA3+2.0 mmol L-1 SA+7.5μmol L-1 Ge-132,该复合包衣配方显着促进种子萌发,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5%PEG模拟干旱条件下该复合包衣效果也是最佳,表现为发芽指标、幼苗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均显着提高,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明显上升,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说明此配方为干旱条件下幼苗后期生长和各项生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可应用于侧柏育苗中。
顾青青[8](2020)在《小麦种子的荧光防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生产中,种子质量是作物能否优质高产的决定性因素。在种子市场上,种子假冒伪劣问题时有发生,影响种子产业的发展。现有的种子防伪技术主要集中在外包装防伪,易被仿制,因此,针对种子本身的防伪技术亟待研究。目前,已有关于烟草、豌豆、蚕豆、花椰菜、葱、水稻、洋葱、玉米和油菜的荧光防伪研究,但在小麦种子上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开展小麦种子荧光防伪技术的研究,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采用不同荧光化合物对小麦种子进行单一和复合包膜处理,根据对种子发芽和活力的影响、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叶绿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及荧光标记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小麦种子荧光防伪的荧光化合物及相应参数。并对荧光防伪标记的小麦种子进行贮藏和模拟田间土壤发芽试验,根据种子活力、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探究小麦种子荧光防伪技术在生产上的实用性。本研究对小麦种子提出了有效的防伪理论及应用技术,也为其它类型种子防伪提供了理论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适用于小麦种子单荧光防伪的荧光化合物。选取7种荧光化合物,采用药种比1:5001:50000包膜方式对小麦种子进行荧光标记。各处理与无处理对照种子比较后,罗丹明B、丽丝胺罗丹明B和罗丹明6G仅药种比1:50000的活力、生理未受不良影响且具荧光标记效果;臧红T和荧光素药种比1:1000、1:5000活力、生理均无不良影响且荧光标记效果较好,药种比1:5000药剂用量更少成本更低;荧光素钠药种比1:1000荧光标记效果较好且种子活力、幼苗生理无不良影响;香豆素仅药种比1:10000处理对种子活力相关指标无不良影响,但1:10000荧光效果较差。考虑到罗丹明6G对种子的毒害作用较大,且荧光效果与罗丹明B、丽丝胺罗丹明B相似,弃用罗丹明6G;荧光素钠药剂用量较多且荧光标记效果与荧光素相似,弃用荧光素钠;香豆素1:10000因荧光效果较差而弃用。因此,筛选出的荧光化合物分别是罗丹明B、丽丝胺罗丹明B、臧红T及荧光素。2.筛选出适用于小麦种子复合荧光防伪的荧光处理组合。将罗丹明B、臧红T、荧光素、香豆素设置成不同的复合荧光组合对小麦种子进行荧光标记:罗丹明B+荧光素(RB+F)、臧红T+荧光素(ST+F)、罗丹明B+香豆素(RB+C)、荧光素+香豆素(F+C)、罗丹明B+荧光素+香豆素(RB+F+C)处理。FFFF标准发芽试验结果显示,与无处理对照比,所有处理的发芽、活力、抗氧化相关指标均未受不良影响,RB+F和ST+F双荧光复合处理的荧光标记效果较好,且成本相对更低。因此,罗丹明B+荧光素、臧红T+荧光素处理可用于小麦复合荧光防伪标记。3.研究了贮藏过程荧光标记小麦种子的活力和荧光标记效果的变化。将筛选出的单一和复合荧光防伪标记的小麦种子分别在室温和低温(5℃)下贮藏6个月。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过程中荧光标记小麦种子的活力指标、幼苗生理和荧光表现均未随贮藏时间而有不良变化,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室温贮藏的种子活力、生理及荧光均在贮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说明荧光标记包膜处理在小麦种子低温贮藏中具有适用性,为小麦种子荧光防伪研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研究了荧光标记包衣种子贮藏后在田间土壤中的发芽生理特性、荧光表现和荧光化合物残留。经过低温贮藏6个月的各处理小麦种子模拟田间土壤发芽,其发芽势、发芽率、苗高、苗干重和生理均未受不良影响,发芽过程始终能观察到荧光。荧光化合物在土壤里的残留量极低甚至未能测出。本研究为荧光防伪小麦种子在大田试验中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姜国洋[9](2018)在《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因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同,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发展不平衡,与我国自然条件下稻、麦潜在的生产力和高产示范田所达到的现实生产力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稻麦产量除受环境条件、栽培措施和品种遗传特性等影响外,种子质量也是制约我国水稻和小麦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常规稻麦种子质量,本研究以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为基地,选取烟农19、淮麦33、连麦8号、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等6个常规稻麦品种作为试验样本,通过比较种子收获期和烘干流程等不同处理环节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得出影响种子质量的趋势性因素,提出不同品种的最佳收获期、烘干加工方法的选择。同时,以大麦西引2号为材料,试验了两种包衣剂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提出了最适处理方法。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烟农19、淮麦33、连麦8号、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等6个常规稻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收获期影响种子的成熟度,种子的成熟度对种子的含水量有影响,种子的收获期显着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提出了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种子生产基地的最佳收获期。2.以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为三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三种不同烘干方法处理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含水量在15-18%范围内,采用45℃的恒温烘干,发芽率和发芽势均较烘干前提高;当含水量大于18%时,先30℃以内低温烘干排潮,再进行45℃的恒温烘干的变温烘干处理,三个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好于45℃恒温烘干;采用大于50℃的高温烘干法烘干,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降低。3.以福美双、戊唑醇作为种衣剂对大麦种子西引2号进行包衣,包衣后种子发芽率成下降趋势,在选择以福美双、戊唑醇作为种衣剂进行包衣时,需要选择发芽率90%以上的种源作为待包衣种子,以保证包衣后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达到国家标准。
韩柏和,陈凯,吕晓兰,陆岱鹏,唐玉新[10](2018)在《国内外种子丸粒化包衣设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文中指出种子(小颗粒及形状不规则)的丸粒化包衣是实现种子精量播种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客观需求。种子经丸粒化包衣后能够实现播前植保、带肥、带药下田,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种子丸粒化包衣设备对种子丸粒化包衣的质量和加工效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国内外丸粒化包衣设备的生产厂家及主要特点,并对我国国内丸粒化包衣设备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二、包衣技术对种子质量的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衣技术对种子质量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种子包衣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种子包衣的发展历史 |
2.1.2 影响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
2.2种子包衣剂的组成 |
2.2.1 保护剂 |
2.2.2 营养物质 |
2.2.3 土壤佐剂 |
2.2.4 植物活性促进剂 |
2.2.5 着色剂和警戒物质 |
2.3 植物裂荚研究进展 |
2.3.1 裂荚的危害 |
2.3.2 裂荚的研究进展 |
2.3.3 减小裂荚损失的方式 |
2.4 不同收获时期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
2.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6.1 研究内容 |
2.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包衣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2 不同鸟类趋避剂对鸟类的趋避效果 |
3.3.3 不同杀菌剂对箭筈豌豆发芽的影响 |
3.3.4 不同包衣方案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
3.4 讨论 |
3.4.1 ABT生根粉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2 赤霉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3 矮壮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4 芸苔素内酯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5 腐殖酸钾对2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6 鸟类趋避剂和杀菌剂对2种种子的影响 |
第四章 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
4.3.2 不同抗裂荚剂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收获时期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
4.4.2 不同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4.3 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振动力场作用下冰草种子丸化机理及其丸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目标 |
1.5 技术路线 |
2 振动力场作用下冰草种子丸化机理研究 |
2.1 振动力场作用下丸化冰草种子动力学特性 |
2.1.1 种粉接触力学模型 |
2.1.2 种粉混合特性 |
2.1.3 种粉振动力学模型 |
2.1.4 种粉粘结力学模型 |
2.2 振动力场作用下丸化冰草种子运动学特性 |
2.2.1 种粉运动基本方程 |
2.2.2 冰草种子降落高度与脱离角的关系 |
2.3 数值模拟 |
2.3.1 冰草种子仿真模型 |
2.3.2 包衣锅模型导入 |
2.3.3 丸化运动仿真分析 |
2.3.4 振动仿真分析 |
2.3.5 包衣锅振动频率对运动状态影响的仿真分析 |
2.3.6 包衣锅转速对运动状态影响的仿真分析 |
2.3.7 包衣锅倾角对运动状态影响的仿真分析 |
2.3.8 仿真结果分析 |
2.4 预混合室仿真分析 |
2.4.1 模型导入及网格划分 |
2.4.2 模型参数设置 |
2.4.3 仿真模拟 |
2.4.4 种粉混合仿真结果分析 |
2.5 种液粘结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振动力场作用下冰草种子丸化机及关键系统设计 |
3.1 振动作用下冰草种子丸化机及工作原理 |
3.2 供种系统 |
3.2.1 电磁吸合阀门的设计 |
3.2.2 叶轮式喂种器的设计 |
3.3 供粉系统 |
3.3.1 粉料计量装置的设计 |
3.3.2 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 |
3.4 预混合系统 |
3.4.1 预混合室 |
3.4.2 预混合室内流场仿真分析 |
3.4.3 预混合室网格划分 |
3.4.4 预混合室内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
3.5 供液系统 |
3.5.1 药液计量装置的设计 |
3.5.2 雾化装置的设计 |
3.6 丸化系统 |
3.6.1 振动丸化机机架有限元分析 |
3.6.2 机架模态分析 |
3.6.3 机架仿真结果与分析 |
3.7 除尘系统 |
3.7.1 除尘系统数值模拟 |
3.7.2 除尘试验 |
3.8 控制系统 |
3.9 本章小结 |
4 振动力场作用下冰草种子丸化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响应参数 |
4.3 对照实验研究 |
4.4 单因素试验 |
4.4.1 包衣锅振动频率对丸化品质的影响 |
4.4.2 包衣锅转速对丸化品质的影响 |
4.4.3 包衣锅倾角对丸化品质的影响 |
4.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丸化合格率方差分析 |
4.5.2 丸化合格率响应曲面分析 |
4.5.3 单籽率方差分析 |
4.5.4 单籽率响应曲面分析 |
4.6 寻优与试验验证 |
4.7 丸化工艺流程确定 |
4.8 本章小结 |
5 振动力场作用丸化种子表面力学性能及丸粒活性研究 |
5.1 增重比实验研究 |
5.2 丸化种子表面力学性能研究 |
5.2.1 丸化种子完整度实验研究 |
5.2.2 丸化种子水化实验研究 |
5.2.3 丸化种子单籽抗压强度实验研究 |
5.2.4 丸化种子表面结构属性 |
5.3 丸化种子发芽实验研究 |
5.3.1 累积发芽率 |
5.3.2 发芽整齐度T50 |
5.4 丸化冰草种子生长实验研究 |
5.5 丸化种子根茎增长率研究 |
5.6 丸化种子活力指数SVI |
5.7 丸化种子幼苗干重 |
5.8 丸化配方确定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的设计 |
2.1 大豆种子包衣的概念及特点 |
2.2 种子包衣剂的概念及特点 |
2.3 种子包衣加工工艺流程 |
2.4 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2.5 包衣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
2.5.1 种子运动分析 |
2.5.2 种子甩盘的设计 |
2.5.3 挡板 |
2.5.4 雾化盘 |
2.6 本章小结 |
3 大豆包衣过程仿真 |
3.1 EDEM简介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接触模型的建立 |
3.2.2 大豆种子颗粒模型的建立 |
3.2.3 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模型的建立 |
3.2.4 其他仿真参数的设定 |
3.3 仿真过程 |
3.4 仿真试验与分析 |
3.4.1 单因素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大豆种子包衣性能试验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3 单因素试验 |
4.3.1 挡板角度对大豆包衣性能的影响 |
4.3.2 挡板与壁面间隙对大豆包衣性能的影响 |
4.3.3 雾化盘垂直位置对大豆包衣性能的影响 |
4.4 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参数优化试验 |
4.4.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2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
4.5 参数优化与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牧草种子包衣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牧草种子包衣的需求 |
2 种子包衣方法 |
2.1 人工包衣法 |
2.2 机械包衣法 |
3 种衣剂 |
4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4.1 促生长型包衣技术研究 |
4.2 抗病虫型包衣技术研究 |
4.3 抗旱型包衣技术研究 |
4.4 耐盐碱型包衣技术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5.1 牧草种子包衣技术存在的问题 |
5.1.1 牧草种子休眠的破除 |
5.1.2 种子萌发的非生物胁迫机理研究薄弱 |
5.1.3 包衣工艺的标准化 |
5.2 展 望 |
5.2.1 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政策要求,需要大量优质抗逆的牧草种子提供基础保障 |
5.2.2 包衣技术的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草地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
5.2.3 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提高牧草种子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
(5)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种子处理技术 |
1.1.1 种衣剂的基本概念 |
1.1.2 种衣剂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
1.1.3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2 达乌里胡枝子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包衣材料的筛选 |
2.2.2 种子包衣方法 |
2.2.3 种子发芽试验 |
2.2.4 盆栽试验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包衣材料的筛选结果 |
3.1.1 粘着剂浓度的筛选结果 |
3.1.2 保水剂浓度的筛选结果 |
3.1.3 填充剂的筛选结果 |
3.1.4 根瘤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3.2 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配方的确定 |
3.3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效果检验 |
3.3.1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质量指标的影响 |
3.3.2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3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3.1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出苗率与成苗率的影响 |
3.3.3.2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株高的影响 |
3.3.3.3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物量的影响 |
3.3.3.4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根瘤数和结瘤率的影响 |
3.3.4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理指标测定的影响 |
3.3.5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根际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包衣材料的筛选结果 |
4.2 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配方的确定 |
4.3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效果检验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种子处理剂概述及其作用机制 |
1.2.1 种子处理剂概念 |
1.2.2 种子处理剂作用机制 |
1.3 种子处理剂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 |
1.4 种子处理剂在棉花上的应用 |
1.5 种子处理剂用成膜助剂研究进展 |
1.5.1 种子处理悬浮剂成膜剂概述 |
1.5.2 成膜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6 种子丸粒化研究进展 |
1.7 研究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木薯淀粉改性三元共聚可生物降解种衣剂用成膜剂的制备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发剂的制备 |
2.2.2 反应预乳液的制备 |
2.2.3 改性木薯淀粉乳液的合成 |
2.2.4 改性木薯淀粉膜的制备 |
2.2.5 改性木薯淀粉膜性能的评价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改性木薯淀粉成膜剂的指标 |
2.3.2 浸水时间对成膜剂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制备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供试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分散剂的初步筛选 |
3.2.2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制备 |
3.2.3 正交试验设计 |
3.2.4 悬浮剂质量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润湿分散剂对制剂流点的影响 |
3.3.2 正交试验优选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3 正交试验优选25%克百威·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4 正交试验优选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5 正交试验法优选25%克百威·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
3.3.6 最优配方种子处理悬浮剂性能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子安全性评价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供试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种子安全性评价 |
4.2.2 室内毒力测定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药剂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种子安全性及棉苗生物量的影响 |
4.3.2 不同药剂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3 不同药剂对棉花枯萎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种子丸粒化配方筛选及其性能及田间小区试验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供试材料 |
5.1.2 供试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种子丸粒化过程 |
5.2.2 粘结剂种类的优选 |
5.2.3 粘结剂浓度的确定 |
5.2.4 丸粒化种子强度测定 |
5.2.5 丸粒化种子单籽率的测定 |
5.2.6 丸粒化处理对裸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7 丸粒化处理对包衣棉花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8 田间小区试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采用不同粘结剂丸粒化对棉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5.3.2 粘结剂浓度的确定 |
5.3.3 不同丸粒化基质用量对棉花苗子生物量的影响 |
5.3.4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棉花苗生长的影响 |
5.3.5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包衣后棉花苗子生物量的影响 |
5.3.6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包衣后棉花苗生长的影响 |
5.3.7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成苗率 |
5.3.8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基础生物量的影响 |
5.3.9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10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1.1 木薯淀粉改性三元共聚可生物降解种衣剂用成膜剂的制备 |
6.1.2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制备 |
6.1.3 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子安全性评价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
6.1.4 种子丸粒化配方筛选及其性能及田间小区试验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侧柏种衣剂成分筛选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种子包衣概述 |
1.2.1 种子包衣概念 |
1.2.2 种子包衣种类 |
1.2.3 种子包衣功效 |
1.3 种衣剂概述 |
1.3.1 种衣剂概念 |
1.3.2 种衣剂成分组成 |
1.4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农业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4.2 林业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5 侧柏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种衣剂成分筛选 |
2.2.1 复合成膜剂筛选 |
2.2.2 赤霉素浓度筛选 |
2.2.3 有机锗浓度筛选 |
2.2.4 水杨酸浓度筛选 |
2.2.5 复合剂型浓度筛选 |
2.3 侧柏种衣剂最优配方筛选 |
2.3.1 侧柏种衣剂配方优化 |
2.3.2 种衣剂配方的应用效应探究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种衣剂成分筛选 |
3.1.1 复合成膜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2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3 有机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4 水杨酸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5 复合剂型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 侧柏种衣剂最优配方筛选 |
3.2.1 不同包衣配方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不同包衣配方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包衣配方对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下不同包衣配方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3.2.5 干旱胁迫下不同包衣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2.6 干旱胁迫下不同包衣对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壳聚糖复合成膜剂的效应初探 |
4.1.2 赤霉素处理的效应初探 |
4.1.3 有机锗处理的效应初探 |
4.1.4 水杨酸处理的效应初探 |
4.1.5 种衣剂配方的确定和应用初探 |
4.2 结论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小麦种子的荧光防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种子防伪的研究进展 |
1.1.1 种子外包装防伪 |
1.1.2 直接应用于种子表面的防伪技术 |
1.1.3 培育防伪种子 |
1.2 种子真实性鉴定 |
1.2.1 形态学鉴定方法 |
1.2.2 生理生化鉴定技术 |
1.2.3 DNA分子标记 |
1.2.4 物理化学鉴定法 |
1.2.5 鉴定发展新趋势 |
1.3 荧光化合物的特性及应用 |
1.3.1 荧光化合物的发光原理 |
1.3.2 影响荧光化合物性质的因素 |
1.3.3 荧光化合物的种类 |
1.3.4 荧光化合物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 种子包衣技术 |
1.4.1 种子包衣方法 |
1.4.2 种衣剂的类型 |
第二章 小麦种子单荧光防伪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小麦种子经罗丹明B包膜处理后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 |
2.2.2 小麦种子经丽丝胺罗丹明B包膜处理后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 |
2.2.3 小麦种子经罗丹明6G包膜处理后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 |
2.2.4 小麦种子经臧红T包膜处理后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 |
2.2.5 小麦种子经荧光素包膜处理后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 |
2.2.6 小麦种子经荧光素钠包膜处理后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 |
2.2.7 小麦种子经香豆素包膜处理后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小麦种子复合荧光防伪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荧光防伪小麦种子贮藏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贮藏前小麦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及荧光观察 |
4.2.2 贮藏3个月小麦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及荧光观察 |
4.2.3 贮藏6个月小麦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及荧光观察 |
4.2.4 贮藏期间小麦种子荧光强度变化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荧光防伪小麦种子模拟田间发芽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小麦种子生理生化及荧光观察 |
5.2.2 土壤里中荧光化合物的残留分析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9)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常规稻麦种子生产现状 |
1.1 国内种子生产发展现状 |
1.2 新种子法实施对我国种子生产的影响 |
1.3 种子生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
1.4 提升常规稻麦种子质量的重要性 |
1.5 大华东辛分公司的种子质量 |
2. 限制种子企业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 |
2.1 种子田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2 人工去杂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3 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4 烘干加工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5 种子贮藏熏蒸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6 包衣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指标与计算公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种子质量指标 |
2.2 收获期对小麦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
2.3 收获期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2.4 水稻种子质量指标 |
2.5 收获期对水稻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
2.6 收获期对水稻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收获期影响种子的千粒重 |
3.2 收获期影响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
第三章 烘干方法对常规水稻种子质量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恒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 变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影响 |
2.3 高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种子包衣对大麦种子质量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内外种子丸粒化包衣设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简介 |
2 种子丸粒化包衣设备原理和类型 |
3 国外丸粒化包衣设备现状 |
4 国内丸粒化包衣设备现状 |
5 我国丸粒化包衣设备存在的问题 |
四、包衣技术对种子质量的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D]. 蒲军. 兰州大学, 2021
- [2]振动力场作用下冰草种子丸化机理及其丸粒活性研究[D]. 仇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3]甩盘雾化式大豆包衣装置的设计与试验[D]. 闫聪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4]牧草种子包衣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欧成明,毛培胜. 种子, 2019(11)
- [5]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D]. 张亚妮.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D]. 王昱翔.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侧柏种衣剂成分筛选及应用研究[D]. 黄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4)
- [8]小麦种子的荧光防伪研究[D]. 顾青青. 浙江大学, 2020(01)
- [9]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D]. 姜国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10]国内外种子丸粒化包衣设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韩柏和,陈凯,吕晓兰,陆岱鹏,唐玉新.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