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用低压短路电流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武君[1](2021)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文中研究表明在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分布式电源作为集中式发电的有效补充,得到大力发展。然而,目前分布式电源类型众多,其结构和接入方式等与传统交流同步电机有较大区别,其暂态输出特性受控制策略影响较大,导致分布式电源的短路电流输出特性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提高,其对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影响日趋显着,导致配电网潮流由单向转为双向,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增大。另外,当配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可能会引起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脱网事故,因此,开展分布式电源的暂态输出特性研究,探索适用于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方法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在分析总结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网侧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和基于无功电流支撑的低电压穿越策略的基础上,通过PSCAD搭建仿真模型,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暂态输出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分析研究了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输出特性的影响。然后根据并网方式将DG分为电机类机组并网式分布式电源和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在考虑控制策略下,给出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电压控制电流源故障计算模型,将电机类并网式分布式电源等效为阻抗与电压源串联的故障计算模型。基于这两类分布式电源的故障计算模型建立配电网故障计算模型,将电机类分布式电源和逆变型分布式电源作为两种激励源,作用于发生短路故障的配电网,将配电网视为线性配电网,采用叠加定理,给出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算法。利用前推回代法对配电网进行潮流计算,得到故障前的网络节点电压。分别计算两类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产生的故障分量,利用叠加定理,叠加得到各节点和支路的故障分量,为了解耦,用迭代法对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所产生的故障电流进行计算。最后,利用MATLAB编制算法程序,选取IEEE 14节点配电网为算例,验证了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短路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徐扬[2](2021)在《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九十年代开始,电气火灾发生概率不断提高,据统计已占火灾总数量的30%以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安全用电变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用电被放在了重要的研究位置。如何在改善电气火灾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在该领域上实现明显的突破,需要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关注用电监控技术领域的突破。传统的用电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着许多不足,市场对新型用电安全监控产品的需求显而易见。用电监控领域的技术突破对电气火灾的防控意义非凡,这将切实提升居民住宅的电气火灾防控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气火灾对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我国居民用电安全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开展居民安全用电诊断技术的研究及装置研发,采用系统负荷辨识技术获取的用户细粒度用电数据,通过电路原理分析,建立线路阻抗计算模型,提出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方法,对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低压供电线路在不同环境下的运行特点,建立了线路阻抗计算模型,主要包括回路阻抗的计算方法和户内阻抗的计算方法两类。其次,详细介绍了线路健康程度的检验方法,并综合以上技术方案建立了用于低压供电线路的健康度诊断模型建模。(2)建立漏电及短路事件时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漏电及短路事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故障监测的相关技术及故障定位方法,在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故障监测模型,建立了不同环境下的用户故障监测模型,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对用户用电事件进行监测和故障定位的方法。算例分析表明,所建模型可有效监测到不同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提升用电的安全性,并减少电能的浪费。(3)为进一步提升用户安全用电监测系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电器危险运行的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家用电器的负荷类型及可以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为了增强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的实用性,本文进行了便携式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装置的研发及应用测试。算例分析表明,装置可有效诊断用户用电情况并进行危险预警。
黄磊,鲍颜红,杨君军,任先成,徐光虎,徐伟[3](2021)在《满足安全稳定要求的限制短路电流在线辅助决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避免按照离线最恶劣方式计算采取的限制短路电流措施过于保守问题,提出了满足安全稳定要求的限制短路电流在线辅助决策方法。在参照相关计算标准确定在线短路电流计算方法基础上,建立了满足短路电流越限要求且控制措施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影响最小的目标函数。基于集群并行计算平台采用两阶段优化方法进行辅助决策控制措施搜索,首先通过求解控制措施数目最少的整数规划问题,获得满足短路电流不越限要求的若干方案作为安全稳定校核方案;之后在安全稳定校核基础上按照目标函数要求选取最终的限制短路电流辅助决策控制措施。某实际电网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张奂之[4](2020)在《低压网络最大短路电流IEC算法与实用算法的比较》文中认为短路电流IEC算法目前在国际上广泛运用,而国内民用建筑电气设计领域在计算低压网络最大短路电流时普遍采用实用算法。通过算法介绍、计算过程以及实际计算数据,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区别,为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网络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孙锴[5](2020)在《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情况通报的通知》国能安全[2014]304号中描述:50%以上的重要用户供电电源配置不满足要求,其中50%以上的重要用户未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由此可见对于国家强制要求的重要电力用户,其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置率均不达到要求,民用普通电力用户则更不能满足配置率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经济、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依靠却越来越高。零停电是人们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也是电力行业自身的目标。对于城市区域配电网方面存在着接线不合理,用户受检修连累停电的情况较多的情况,如何从用户端进行低成本与简易性的改造,设计出符合规范要求,性价比高、操作简便、易于维修的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显得尤为的必要。本论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托,为满足不同用户对用电质量的需求提出了以柴油发电机与电力UPS交直流供电系统相结合的不间断供电方案。运用了需要系数法和功率面积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总负荷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柴油发电机容量、变压器容量、框式断路器容量进行确定。并根据设计需要和容量大小进行设备选型并确定了进线断路器的保护定值。本论文设计了两进线一柴油发电机备用的三母分段式供电方式和三级配电级数的放射式配电方式。为达到柴油发电机自动投入的目的,自动投入装置选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两进线一备用供电系统进行自动切换,满足两进线其任意一条进线或两进线均停电时,运行方式能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源的原则,保证了系统的供电稳定性。该控制系统同时具备带电显示功能,运行、报警、复归、闭锁指示功能和过负荷减载功能等。该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控制装置操作简便、宜维护、可靠性高,对未配备自备式应急电源的中小型电力用户的配电系统改造工程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菅乐峰[6](2020)在《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变压器是配电网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安全运行对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配电变故障频发,其中短路故障率占配电变总故障的一半以上,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同时由于配电变铁心结构、绕组结构形式多样,配电变抗短路能力准确校核成为变压器设计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完善对配电变短路故障分析校核计算研究方法,对于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研究配变短路重合闸电磁特性和故障冲击电流计算方法。基于J-A磁滞理论来考虑铁心磁滞特性,建立了以配变为核心的电力系统永久性故障仿真模型,验证了剩磁方向对重合闸后短路电流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短路故障受合闸角影响的短路电流变化规律,还重点对三相短路故障的剩磁和合闸角双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其短路电流变化规律,以及两者对电流的影响程度,同时分析了变压器不同连接方式在合闸角因素下电流变化规律,验证了配变连接方式影响不可忽略。并根据GB1094.5要求,对配变短路重合闸前后绕组的短路热稳定性进行定量校核计算,对配变热稳定性进行评估。其次,研究矩形绕组和圆形绕组短路稳定性校核计算方法。先以单相变压器为例,介绍了短路冲击电流的计算方法,然后介绍了磁路法和能量法计算短路阻抗的方法,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对矩形配变和圆形配变短路阻抗计算的有效性,还研究了配变箔式绕组电流和磁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箔式绕组电磁力计算方法,重点分析了配变矩形绕组受力分布特点,找出了矩形绕组受力薄弱位置,根据矩形绕组和圆形绕组的结构特点和受力分布,总结了配变抗短路能力校核判据,结合配变国家标准规定,对矩形配变和圆形配变实例进行计算校核,定量分析得出配变绕组薄弱位置,评估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给设计人员提供改善依据。最后,研究立体卷铁心和平面卷铁心变压器短路稳定性。先对立体卷铁心变压器进行了磁路分析,建立了其场路耦合分析模型,简单分析高低压绕组暂态短路电流和动态电磁力变化规律,对短路电流最大冲击时刻进行绕组漏磁场轴向和辐向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对立体铁心结构和平面结构进行窗内绕组漏磁场和电磁力对比分析,并结合电磁结构耦合场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立体铁心变压器绕组短路稳定性强于平面铁心变压器。
陈薇[7](2020)在《基于测量法的配电网短路容量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电力系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短路容量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所需的关键参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短路容量这一参数又与电力系统一次设备选型、二次设备维护、继电保护参数值整定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电网对短路容量这一参数的需求几乎涵盖规划、设计、运维、监视各个部门,与电力生产、建设、供电均联系紧密。如何更高效方便地获取电网短路容量成为了如今电力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电网短路容量获取的方便性、及时性,同时还要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电网短路容量的在线测量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电网短路容量测试仪样机用于进行实验室和现场试验。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提出了一种短路容量在线测量的新技术,并针对该新技术的测量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该技术基于非故障扰动,通过母线上已知容量的并联电容器或电抗器的投切造成的电压扰动,测量扰动前后母线电压矢量值(包含电压有效值和相位角差),扰动前母线送出的总有功和总无功功率值以及进行投切操作的无功补偿设备的已知容量解算出待测母线的短路容量值。深入研究母线电压相位角差的测量方技术,分别提出了三种测量角差的方法并基于MATLAB/Simulink离线仿真平台搭建虚拟仪表模型进行仿真分析。2)基于所提出的测量新技术开发了测试仪样机并基于多方平台进行试验验证。首先,基于MATLAB/Simulink离线仿真平台对测量原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随后,将样机用于UREP实时通用仿真平台进行了半实物仿真试验,再一次验证了测量原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之后,样机基于RTDS进行了短路容量范围全覆盖的半实物仿真试验,基于不同算例模型,设置不同工况分别进行试验,检验了该测试仪测量的高精度;最后,基于物理动态实验平台进行了动模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所开发的样机完全满足测量误差要求且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同时,基于实际10k V变电站开展现场测试试验,检验短路容量测试仪测量的稳定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刘洪亮[8](2020)在《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船舶动力技术的发展,船舶电力推进技术成为船舶领域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的主机推进方式,电力推进系统应用于作业工况复杂的船舶上,具有综合能效水平高、机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高以及振动噪声低等优势。但是过大的电站容量与变频器的大量应用使得船舶电力系统面临着短路电流过大、开关选型困难、谐波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为例,研究分析中压电力推进船舶电力系统各项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船舶电力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首先,研究了船舶中压电力推进系统中谐波对船舶电网的影响,分析了各谐波源的影响程度,在计算分析船舶电力系统谐波时候,主要考虑中最大的谐波源-电力推进系统驱动设备-变频器。对比不同的谐波治理思路,确定多脉冲整流方案最适合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并利用ETAP软件对船舶中压电力推进系统进行谐波计算。其次,研究了船舶中压电力系统接地方式,具体分析了电力系统常用的几种接地方式,确定电力推进船舶中压电力系统适合采用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方式。并根据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实船参数确定了发电机中性点接地电阻箱的各项参数的整定值。最后,分析船舶中压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和保护协调性设计方法。利用ETAP软件对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进行了短路电流计算,并确定了发电机组、汇流排、变压器以及负载开关的选型并分析了船舶电力系统上下级开关的之间的保护协调性。本文结合实船项目研究了中压电力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杨伟伟[9](2020)在《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及保护整定优化研究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双馈式风电场大规模并网,其设计要求不断提高。集中并网风电场拓扑结构复杂,且现有风机普遍具有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能力,致使整个风电机群内部短路电流的计算变得困难。以往研究短路故障点多为母线PCC点处,较少考虑其他故障点,且没有考虑撬棒(Crowbar)保护是否投入。风电场集电线路距离长且回路多,常规电源的继电保护应用不仅存在适应性问题,且存在风电场继电保护与LVRT配合问题以及区域保护不协调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双馈式风电场短路电流计算算法和保护配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改进了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算法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分别对Crowbar保护投入与变流器工作时的风电场故障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并对风电场Crowbar保护投入阻值大小和投入时刻对故障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含Crowbar保护的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短路暂态特性,在分析其单机短路电流实用计算阻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故障发生后Crowbar保护投入与否进行聚类分群,同时计及集电线路和传输线路转移阻抗,采用等功率损耗和单机加权的等值思想对风电场进行拓扑并联简化,得到风电场设计中典型故障点短路电流计算的改进算法。使用PSCAD/EMTDC软件,依托工程实例搭建风电机群仿真模型,并与国家标准方法对比,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其次研究风电场集电系统整定方案,解决区域继电保护配合问题及其LVRT的协调问题。对现有箱式变压器保护和集电线路保护进行配合分析,分析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的集电线路短路电流变化曲线。结合现有集电线路的电流三段式保护整定方案,考虑其与箱式变压器保护、相邻集电线路保护以及与LVRT的配合情况,提出以自适应的反时限低电压方向保护作为主保护,电流保护作为后备保护的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PSCAD软件进行算例仿真计算,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使用C#和SQL Server编制了一款双馈式风电场设计计算软件,初步满足了设计单位的使用要求,具有可用价值。
侯本帅,周军,刘作坤[10](2020)在《京唐十八辊工程短路电流计算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减小短路故障对电气设备的影响,本文采用2种方法对十八辊工程供配电系统进行了短路电流计算,并对2种计算方法做了对比研究。为工程的后续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供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实用低压短路电流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低压短路电流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源的短路电流特性 |
1.2.2 分布式电源的故障等效模型 |
1.2.3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输出特性研究 |
2.1 典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 |
2.1.1 光伏发电 |
2.1.2 直驱永磁风力发电 |
2.2 网侧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
2.3 基于无功电流支撑的低电压穿越策略分析 |
2.4 带低穿越特性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特性仿真 |
2.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2.4.2 短路位置对DG输出特性的影响 |
2.4.3 故障类型对DG输出特性的影响 |
2.4.4 DG接入对母线电压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各元件计算模型 |
3.1 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计算模型 |
3.2 电机类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计算模型 |
3.3 配电线路模型 |
3.4 配电变压器模型 |
3.5 配电负荷模型 |
3.6 故障模拟 |
3.7 配电网电源故障计算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DG配电网短路计算原理及流程 |
4.1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潮流计算 |
4.2 多端口配电网的等值 |
4.3 电网通用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4 含DG配电网通用故障电流计算方法及流程 |
4.4.1 电机类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4.2 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4.3 通用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DG配电网短路计算算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算例参数 |
5.3 算例结果及分析 |
5.3.1 三相短路计算及分析 |
5.3.2 两相短路计算及分析 |
5.3.3 算法性能验证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漏电及短路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模型建立与应用 |
2.1 引言 |
2.2 线路阻抗计算模型 |
2.2.1 建模分析 |
2.2.2 回路阻抗求解方法 |
2.2.3 户内阻抗计算方法 |
2.2.4 线路健康程度检验 |
2.3 装置开发及应用 |
2.3.1 便携式阻抗分析仪 |
2.3.2 装置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环境下的用户故障事件监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漏电保护机理分析 |
3.2.1 短路性漏电 |
3.2.2 高阻性漏电 |
3.2.3 电容性漏电 |
3.3 漏电等效负载建模 |
3.3.1 线性负载等效电路模型 |
3.3.2 非线性负载等效电路模型 |
3.3.3 间歇性漏电故障模型 |
3.4 漏电监测技术 |
3.4.1 正弦剩余电流检测法 |
3.4.2 脉动直流剩余电流检测技术 |
3.4.3 差分漏电流测量方案 |
3.4.4 突变漏电流检测方案 |
3.5 漏电原因诊断及定位 |
3.5.1 漏电场景分析 |
3.5.2 漏电原因诊断 |
3.5.3 漏电原因定位 |
3.6 短路事件在线监测 |
3.6.1 短路特征捕获及原因诊断 |
3.6.2 过载故障研判识别 |
3.7 装置应用案例分析 |
3.7.1 用户漏电诊断应用 |
3.7.2 用户短路诊断应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细粒度用能数据的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设计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家用电器的负荷类型 |
4.3 家用电器的特征参数 |
4.3.1 稳态特征参数 |
4.3.2 暂态特性参数 |
4.4 电器危险运行模式识别 |
4.4.1 专家系统 |
4.4.2 电器故障诊断解决思路 |
4.5 基于大数据算法的用户用电安全综合诊断模型 |
4.6 应用设计及装置研发 |
4.6.1 功能设计 |
4.6.2 流程设计 |
4.6.3 软件设计 |
4.6.4 硬件设计 |
4.7 装置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和科研成果) |
(4)低压网络最大短路电流IEC算法与实用算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算法概述 |
1.1 短路电流IEC算法 |
1.2 短路电流实用算法 |
2 计算过程与计算数据的比较 |
2.1 短路电流IEC算法的计算过程 |
2.2 短路电流实用算法的计算过程 |
2.3 短路电流IEC算法与实用算法的计算数据比较 |
3 结 语 |
(5)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自备式应急电源的性能及工程应用 |
1.2.2 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负荷计算方法 |
1.2.3 电力UPS与柴油发电机装机容量的典型计算方法 |
1.2.4 现行常规工业控制系统的介绍 |
1.3 工程介绍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自备式应急电源供电系统设计 |
2.1 自备式应急电源方案的选定 |
2.2 站用交流配电网系统设计 |
2.3 电力UPS供电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负荷计算与短路电流计算 |
3.1 负荷计算与负荷分级 |
3.1.1 变电站电气设备、装置用电负荷计算 |
3.1.2 变电站民用、工业建筑物照明、工作、生活负荷计算 |
3.2 设备选型 |
3.2.1 柴油发电机的设备选型 |
3.2.2 站用变压器的设备选型 |
3.2.3 站用变压器低压侧断路器的设备选型与保护整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硬件设计 |
4.1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I/0 节点分配 |
4.2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输入设计 |
4.2.1 PLC模拟量输入设计 |
4.2.2 PLC开关量输入设计 |
4.3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输出设计 |
4.3.1 PLC开关量输出设计 |
4.3.2 PLC备自投装置的控制面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软件设计 |
5.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设计 |
5.1.1 程序中的闭锁与电压电流定值判断 |
5.1.2 备自投运行方式切换的逻辑设计 |
5.1.3 备自投过负荷减载功能的逻辑设计和定值计算 |
5.1.4 备自投报警功能的逻辑设计 |
5.2 基于梯形图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1 PLC程序模块配置 |
5.2.2 PLC程序结构与子程序设计 |
5.3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的仿真验证 |
5.3.1 仿真软件的介绍与创建 |
5.3.2 正常方式转方式一程序仿真测试 |
5.3.3 方式一减载程序仿真测试 |
5.4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投入装置经济性简述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电磁特性与冲击电流研究 |
1.2.2 变压器漏磁场和电磁力的计算方法 |
1.2.3 变压器短路强度及稳定性研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变压器短路重合闸工况电磁特性及冲击电流分析 |
2.1 电磁关系的瞬变过程 |
2.2 J-A模型数学推导 |
2.3 配电变压器实例仿真计算及短路电流分析 |
2.3.1 配电变压器模型及其电力系统建模 |
2.3.2 剩磁对短路冲击电流影响过程分析 |
2.3.3 剩磁和合闸角对不同短路故障冲击电流影响 |
2.3.4 连接方式对短路冲击电流影响分析 |
2.4 温升对绕组强度的影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矩形绕组与圆形绕组短路稳定性研究 |
3.1 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
3.1.1 变压器稳态短路电流计算 |
3.1.2 变压器突发短路时短路电流的计算 |
3.2 变压器短路阻抗计算 |
3.2.1 基于“磁路法”的短路阻抗计算 |
3.2.2 工程设计上的短路阻抗计算方法 |
3.3 箔式绕组磁场分布规律及电磁力计算方法 |
3.3.1 箔式绕组电磁分布规律 |
3.3.2 箔式绕组电磁力计算方法 |
3.4 矩形与圆形绕组配变受力分析及短路校核计算 |
3.4.1 变压器绕组受力分析 |
3.4.2 矩形绕组受力分布规律 |
3.4.3 矩形绕组与圆形绕组配变短路校核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立体卷铁心与平面卷铁心变压器稳定性对比分析 |
4.1 变压器立体卷铁心磁路分析 |
4.2 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短路漏磁场分析 |
4.2.1 变压器短路电流及动态短路力仿真分析 |
4.2.2 变压器绕组漏磁场分布 |
4.3 卷铁心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短路稳定性比较分析 |
4.3.1 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漏磁场与电磁力比较 |
4.3.2 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结构力场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测量法的配电网短路容量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短路容量测量技术研究及离线仿真 |
2.1 电网短路容量测量新技术 |
2.1.1 测量新技术的技术路线 |
2.1.2 测量新技术的总体目标 |
2.1.3 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及原理描述 |
2.1.4 新技术的原理推演及电路建模 |
2.2 测量新技术的离线仿真验证 |
2.2.1 短路容量测试仪的离线仿真建模 |
2.2.2 基于电压源-短路阻抗理论电网模型的仿真研究 |
2.2.3 不同电压等级下短路容量测试仪的仿真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角差θ的测量技术及方法 |
3.1 基于锁相环的直接测量法 |
3.1.1 锁相环法的测量原理 |
3.1.2 锁相环法的测量方法 |
3.2 基于曲线拟合的测量方法 |
3.2.1 曲线拟合法的测量原理 |
3.2.2 曲线拟合法的测量方法 |
3.3 基于迭代法的间接测量法 |
3.3.1 迭代法的测量原理 |
3.3.2 迭代法的测量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仪开发及其UREP试验 |
4.1 测试仪的开发 |
4.1.1 测试仪开发的目标 |
4.1.2 测试仪的设计 |
4.1.3 测试仪的抗干扰措施 |
4.2 试验平台简介 |
4.2.1 通用实时仿真器UREP |
4.2.2 实时仿真仪RTDS |
4.3 基于UREP的测试仪在环验证试验 |
4.3.1 国际标准算例介绍 |
4.3.2 测试仪的UREP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仪的RTDS实时仿真试验 |
5.1 基于RTDS的测试仪试验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方案简介 |
5.2 基于RTDS的模拟电网1半实物实时仿真 |
5.2.1 模拟电网1:电压源-短路阻抗理论模型简介 |
5.2.2 基于模拟电网1的试验 |
5.3 基于RTDS的模拟电网2半实物实时仿真 |
5.3.1 模拟电网2:国际标准算例模型简介 |
5.3.2 模拟电网2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5.3.3 基于模拟电网2的试验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测试仪的动模试验及实际电网测量验证 |
6.1 动模试验方案简介 |
6.1.1 试验目的 |
6.1.2 原理与方法 |
6.2 动模试验与仿真模型的交叉验证 |
6.2.1 元件参数的再校验 |
6.2.2 短路实验 |
6.2.3 离线仿真模型与动模平台的交叉验证 |
6.2.4 投切电容测量短路容量实验 |
6.3 现场接线与测试仪测试步骤 |
6.3.1 现场接线 |
6.3.2 短路容量测试仪测试步骤 |
6.4 动模试验结果分析 |
6.5 实际10kV电网测量验证 |
6.5.1 试验目的 |
6.5.2 试验电网状况及设备参数 |
6.5.3 实际测量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电力推进综述 |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中压电力推进系统谐波计算及抑制方法研究 |
2.1 概述 |
2.2 船舶中压电力系统谐波研究 |
2.2.1 电力推进系统谐波产生的原因 |
2.2.2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
2.2.3 谐波的计算方法 |
2.3 船舶中压电力系统谐波抑制方法研究 |
2.3.1 谐波的抑制方法 |
2.3.2 电力系统谐波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接地电流分析 |
3.1 概述 |
3.2 电力系统接地方式 |
3.2.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
3.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
3.2.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
3.3 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接地方式设计 |
3.3.1 接地电流的计算 |
3.3.2 电网结构 |
3.3.3 接地故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船舶中压电力系统短路电流分析 |
4.1 概述 |
4.2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选择 |
4.3 短路电流分析及选择性保护分析 |
4.3.1 ETAP短路电流计算介绍 |
4.3.2 短路电流计算仿真 |
4.3.3 保护电器选择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及保护整定优化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风电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双馈风电机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Crowbar保护对风电场LVRT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3 双馈式风电场集电线路保护整定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1.4 文章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单台DFIG三相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研究 |
2.1 双馈风机电磁暂态数学模型 |
2.2 风电场LVRT穿越要求 |
2.3 Crowbar保护对风电场低电压穿越的影响分析及仿真 |
2.3.1 Crowbar结构及保护工作原理 |
2.3.2 含Crowbar的DFIG特性变化 |
2.3.3 含Crowbar的DFIG仿真分析 |
2.3.3.1 Crowbar投入与否及阻值对风电场的影响分析 |
2.3.3.2 Crowbar投入时间对风电场的影响分析 |
2.4 考虑Crowbar保护电路的双馈风机短路电流计算 |
2.4.1 风电机组三相短路电流实用计算方法 |
2.4.2 仿真及计算方法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馈式风电场典型短路点的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
3.1 风电场机群标准化模型 |
3.2 考虑Crowbar投入与否的分组及各自等效阻抗模型 |
3.3 风电机群短路电流简化等值计算方法 |
3.4 风电场设计中典型故障点短路电流计算方法及算例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电场保护配合及集电线路保护优化 |
4.1 双馈式风电场内保护配置及问题 |
4.2 基于低电压穿越的风电场集电线路短路电流研究 |
4.2.1 低电压穿越期间双馈感应发电机短路全电流特性分析 |
4.2.2 集电线路短路电流影响因素分析 |
4.3 基于LVRT的风电场集电线路保护配合及整定优化 |
4.3.1 风电场现有集电线路和箱式变压器保护配合分析 |
4.3.1.1 风电场集电线路保护和箱式变压器保护配置 |
4.3.1.2 现有集电线路电流保护及分析 |
4.3.2 保护配合和整定优化 |
4.3.3 算例仿真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馈式风电场设计计算软件的设计 |
5.1 软件目标 |
5.2 软件需求分析 |
5.2.1 软件功能概述 |
5.2.2 软件角色分配 |
5.3 软件的计与实现 |
5.3.1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5.3.2 数据库设计 |
5.4 软件的功能 |
5.4.1 短路计算优化模块 |
5.4.2 保护整定优化模块 |
5.4.3 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风电场案例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实用低压短路电流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D]. 李武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徐扬.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满足安全稳定要求的限制短路电流在线辅助决策方法[J]. 黄磊,鲍颜红,杨君军,任先成,徐光虎,徐伟. 南方电网技术, 2021(01)
- [4]低压网络最大短路电流IEC算法与实用算法的比较[J]. 张奂之. 现代建筑电气, 2020(10)
- [5]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D]. 孙锴.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研究[D]. 菅乐峰.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测量法的配电网短路容量监测技术研究[D]. 陈薇. 贵州大学, 2020(04)
- [8]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洪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及保护整定优化研究设计[D]. 杨伟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1)
- [10]京唐十八辊工程短路电流计算的对比研究[J]. 侯本帅,周军,刘作坤. 电气技术,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