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战场态势的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聂文兵[1](2021)在《步兵分队侦察模拟训练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步兵分队侦察训练存在地形受限、战斗情境失真、训练条件构设难等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军事需求的基础上,采用软、硬结合的虚拟仿真技术对步兵分队侦察模拟训练系统框架、体系结构、物理结构、内外接口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剖析,该系统方案设计已应用于步兵分队侦察模拟训练系统建设,并投入到院校教学训练中。实践表明,系统通过逼真的视、听一体化实现了高度沉浸式的训练,以现实地形和敌情的高度仿真与灵活组合,满足了步兵分队侦察技能训练对多样化战场环境、实战化目标设置的特殊要求,大大提升了步兵分队地形侦察、敌情侦察及综合对抗训练效益。
吴明曦[2](2021)在《智能化战争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智能科技快速发展,加快了新一轮军事革命的进程,军事领域的竞争正加速走向智权时代。以"AI、云、网、群、端"为代表的作战要素与多样化组合,构成了新的战场生态系统,战争的制胜机理完全改变。基于模型和算法的AI系统将是核心作战能力,贯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起到倍增、超越和能动的作用,平台有AI控制,集群有AI引导,体系有AI决策,传统以人为主的战法运用被AI的模型和算法所替代,制智权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制权。智能化作战能力越强大,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越有希望。
朱俊洁[3](2021)在《面向ISR的三维战场态势可视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现实意义越发突出,面向指战人员的ISR(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系统应运而生。在ISR系统建模中,三维战场态势可视化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三维战场态势可视化的研究主要包含大规模地形可视化和电磁环境可视化两方面,其中雷达可视化属于电磁环境可视化的关键环节。在战场态势可视化中,仍存在大规模地形平滑中数据调度效率不高和多高度下雷达地形遮蔽盲区求解耗时过多等问题。为满足三维战场渲染实时性和真实性等要求,本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处理地形高程数据,在地形平滑过程中实现快速调度。2.考虑战场空间的地形影响,如何快速求解多高度下雷达地形遮蔽盲区。3.如何实现多雷达覆盖范围的可视化,形象准确地呈现出雷达态势分布情况。4.如何结合上述方法研发面向ISR的战场态势可视化平台,增强指挥员的战场感知能力。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为:(1)针对在地形平滑过程中出现的因调度高程数据耗时过长而引起的地形漫游不流畅问题,提出一种地形平滑中瓦片高程数据的快速调度方法。首先,预处理地形高程数据,生成高程差值文件。然后,在地形引擎中调度高程差值文件。最后,通过获取的地形高程数据重新计算边界点的法向量,并渲染地形。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在地形平滑中节省数据调度的时间,提升调度效率,从而保证大规模地形场景漫游的实时性。(2)针对计算多高度下雷达地形遮蔽盲区耗时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HGVI(Horizontal Greed and Vertical Inheritance)算法。HGVI算法是一种基于二分法的优化策略,它在水平方向上采取邻近贪心算法计算雷达地形遮蔽盲区,减少采样次数;在垂直方向上进一步利用相邻高度层的雷达探测范围继承机制缩小求解区间,加速最大探测距离点的求解。实验表明,相比于二分法,HGVI算法的计算效率取得26.87%到63.71%的提升,能够满足一次性求解多个高度下雷达地形遮蔽盲区的应用需求。(3)针对多雷达三维包络可视化中存在包络交叠导致渲染失真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多雷达三维包络融合算法求解多雷达整体的探测范围,并通过实验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此外,使用双重深度剥离算法实现多部雷达包络透明渲染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更好地呈现多雷达包络的可视化效果,直观地反映雷达电磁信息的分布情况。(4)针对三维战场态势可视化需求,将本文在大规模地形可视化和雷达可视化问题上取得的研究成果整合到面向ISR的战场态势可视化平台中。该平台能够实现三维地理场景显示、雷达探测范围显示和综合二三维态势显示的效果,便于指挥员快速漫游地形和把握全局电磁态势,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
李嘉伦[4](2021)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多传感器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将多传感器集群控制单元作为作战调度部署对象,是感知防御体系构建中必不可缺的一项战略方案,其调度部署模式的选择是作战任务展开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的作战仿真部署缺乏对实际战场环境的考虑,存在区域覆盖分布不均匀、资源能量消耗不均衡、节点分配协同性不强等问题,本文从传感器感知模型、覆盖方式、调度规划模式出发,基于调度算法理论,研究复杂战场环境下多传感器调度模式中的覆盖、休眠、分配技术,构建了完整的作战区域感知防御体系,为作战调度任务的合理展开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针对调度部署过程中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分析了战场恶劣天气对传感器感知半径与传输损耗的影响,以感知能见度为统一衡量标准对恶劣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建立了复杂战场天气干扰模型,获得了不同天气类型下传感器探测距离的适应因子,为复杂战场天气下传感器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然后,针对区域覆盖中布控不均匀的问题,选取同构传感器作为调度优化的研究对象,提出了混合改进虚拟力的调度覆盖算法,实现了调度传感器高效覆盖部署。本算法在虚拟力的引力、斥力参数及分布关系优化基础上混合了粒子群算法,并耦合能量分配的约束关系,实现对传感器节点部署优化控制,解决了粒子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使传感器调度布控更均匀,提高区域覆盖率的同时节约了能量。进而,针对区域节点覆盖冗余现象中能耗不均衡、节点提早瘫痪的问题,现有调度休眠算法又存在节点休眠时间冗长且固定不变,导致能量消耗过快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动态调度休眠节点能量策略。基于混合调度覆盖算法,构建了完整周期内的节点调度休眠序列,将当前节点分布状态下的剩余能量和冗余覆盖状态作为动态调整节点模式及休眠时段的判断依据,实现了对多传感器数量优化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度休眠轮询判别策略通过休眠大量冗余传感器,在保证区域内高效覆盖的前提下,降低感知能耗,有效延长作战调度空间的运行生存时间。最后,本文还针对多传感器目标分配中目标函数难以全面规划约束、协同性不高进而影响监测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为有效监测布控区域内出现在感知交叉重叠域内的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监测集的调度分配优化算法。本算法通过增强传感器与目标之间感知协同性,对分布目标所处的传感器感知域进行合理规划融合,构建了以探测增益与监测寿命为约束条件的最优监测效能函数,实现了传感器与监测目标之间的协同分配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有效提高了目标监测集下协同分配传感器的监测效能,且适用于多类部署用例下多传感器与目标之间的资源调配。
王鹏堃[5](2021)在《MiANet的防入侵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hoc Network,MANET)具有无基础结构、自组织和多跳能力的特性,在军事任务或紧急救援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对于军事场景而言,在MANET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的反入侵、反窃听和反攻击机制非常重要。入侵MANET或攻击MANET的目的通常与有线Internet的目的不同,有线Internet的安全性机制如集中认证和授权已得到广泛探索和实施。而对于MANET,移动目标防御(MTD)则是增强网络安全性的合适机制,其基本思想是连续不断地随机更改系统参数或配置,以使入侵者和攻击者无法访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层IP跳变的MTD方法,其中设备IP地址或虚拟IP地址根据网络安全状态和要求进行更改或跳变。提出的基于两层IP跳变的MTD方案在网络安全性方面具有两个主要优点。首先,每个设备的设备IP地址根本不会暴露给无线物理信道;其次,具有独立间隔和规则的两层IP跳变机制增强的MANET安全性,同时保持相对较低的计算负荷以及网络控制和同步的通信成本。MTD方案在本文开发的MANET终端中(Military Ad-hoc Network,MiANet)进行实施,通过结合数据加密技术,提供了三个级别的网络安全性:正常环境中的防入侵、攻击性环境中的入侵检测以及在敌对环境中的反窃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MiANet V3.0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两层IP跳变的MTD方法,其中设备IP地址或虚拟IP地址根据网络安全状态和要求进行按时跳动或按需跳变,使用VPN技术进行虚拟IP的数据包传输,使用AES对称加密技术来进行种子的分发。实验表明,因为攻击者通过破解数据包获取IP的时间大于IP的有效时间七倍以上,因此攻击者很难在IP跳变的有效时间内发送伪装成合法节点的包。2)完善并增强此前设计与实现的MiANet V2.0,不仅对MiANet V2.0的功能进行了完善,而且通过X.264和Speex技术解决了音视频无法同步的问题,并对数据采集模块、流数据处理模块、页面显示三大模块的实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3)对MiANet V2.5战场态势进行分析,通过引入百度地图实现了MiANet态势感知系统,通过在地图上绘制敌我方兵力部署情况来实现第一层数据获取,通过敌方和我方的轨迹分析实现第二层态势理解,通过路径规划与导航来实现第三层态势预测。
石露[6](2020)在《基于Unity3D跨平台坦克虚拟驾驶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底层图形接口Open-GL或Direct3D的可视化仿真系统效率低下,且各种作战仿真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其环境的真实性。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坦克模拟训练系统在高逼真度、高效率、跨平台和强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跨平台开发引擎Unity3D坦克虚拟驾驶模拟系统的设计思想。采用插件集成开发的模式对视景系统进行设计并做仿真研究,完成了由视景仿真模块、实时天气特效管理模块、行为驱动仿真模块、仪表仿真模块和坦克作战仿真模块、控制界面等子模块所组成的坦克虚拟驾驶视景仿真系统,并讨论了各个子模块的设计功能和技术原理。首先,结合坦克驾驶信息融合的实际需求和国内外最新的信息融合动态,提出了改进的信息融合功能模型,同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战场态势感知系统评价体系,旨在将虚拟现实与态势感知结合起来,为未来坦克虚拟驾驶提供理论的方案设计。其次,以现代坦克主战场为背景及视景仿真系统的高逼真度要求,开展虚拟场景混合建模方法的研究,并在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下建立了坦克模型及三维场景相关模型。采用地形绘制技术构建了真实感较强且多样的坦克虚拟驾驶场景,通过获得高精度低面数的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构建真实地形。以往的模拟驾驶系统仅简单地对雨、雪、雾等自然景观进行仿真,并未结合实地环境。本系统设置了天气系统管理模块来动态控制雨、雪、雾的仿真特效,具有实时和交互的特性。通过调整系统粒子数量,实现不同强度的雨、雪、雾的特效渲染,同时从地理位置上对应现实城市,将预置的地理位置的真实气象数据实时返回,并将现实天气同步到虚拟场景中,用户可根据实时天气状况对虚拟场景中的天气特效做出动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坦克操纵时提前做出合适的预判。此外,在仿真软件Unity3D中,根据坦克车辆动力学模型和碰撞器的使用,设计了满足本系统要求的控制程序脚本,坦克可以实现多种场景下的驱动仿真,在虚拟环境中能够紧贴高低起伏的地面实时完成前进、倒车、制动、左右转弯、瞄准敌方目标开炮等行为。本文提出了基于X Dreamer状态机坦克虚拟驾驶控制方案,极大地减少了系统资源消耗。最后,通过采用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自动寻路算法进行智能感知,NPC坦克能够动态规划路径,进而锁定敌方目标,然后与用户操纵的坦克一起完成编队协同作战仿真。经测试验证,视景仿真系统运行后保持在101-372FPS(Frame Per Second,帧率),本系统的各模块设计仿真效果均已较好实现,基本达到了视景仿真系统实时交互性和真实沉浸感的要求。
张钧轶[7](2020)在《基于智能算法的巡飞弹协同攻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未来战争的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以及新概念弹药的发展,以巡飞弹为代表的先进弹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重点,智能算法、虚拟现实、无人飞行器等技术的融入为弹药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针对巡飞弹在获取战场态势及目标信息后的协同攻击策略,本文对目标威胁与巡飞弹作战效能的评估、协同攻击目标的分配以及攻击航迹的规划问题开展重点研究,最后基于VR-Forces完成对作战过程及攻击航迹的虚拟视景仿真验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依据研究目的对战场态势作出想定设计,构建了不同类型、型号和不同性能的巡飞弹及目标模型,基于VR-Forces地形数据库提供的高程数据,划分平坦地形及复杂地形并完成地形建模,构建起战场基本模型。其次,综合作战单元性能、弹-目位置关系、弹-目数目关系等战场态势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熵值法和AHP算法的巡飞弹作战效能分析方法,进行了目标威胁系数计算和巡飞弹效能评估。进而结合指派问题原理,构建了在不同战场态势下目标分配的代价函数模型。采用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以综合作战效能为优化目标,经算法搜索得到战场模型中的最优目标分配方案。针对明确了攻击目标的巡飞弹,基于蚁群算法,通过对蚂蚁的搜索方式、启发函数、适应函数等的研究,完成了算法设计,进行了平坦及复杂地形下的攻击航迹规划。分析了该问题模型下不同算法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VR-Forces作战虚拟仿真平台,仿真演示了整个攻击过程,验证了巡飞弹在实际地形下攻击航迹的可行性。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巡飞弹协同攻击决策提供参考。
梁迪[8](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战场复杂场景的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速,随着5G技术的正式商用,它将会被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虚拟战场作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它可以将真实作战数据比如战场地形、房屋建筑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建模技术呈现出来,逐渐取代了传统训练方式,成为军事演练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通过虚拟战场进行军事演习,可以不受地域和气候的限制,保障训练者的安全。另一方面,虚拟战场可用来对新的作战方案、作战武器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模拟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战术和武器进行不断完善。目前,战争态势越来越多元化,这对战场环境的仿真精度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课题基于Unity 3D引擎对虚拟战场环境进行研究,并分别从自然环境和作战实体出发,对战场中的细节进行描绘,营造一种逼真的战场氛围,然后结合一些优化算法,提高场景运行的帧率。具体工作如下:对地形可视化技术进行研究。针对三维重建技术和程序化生成技术在逼真性和准确性方面的不足,使用真实地形数据构建虚拟战场地形,并通过基于卫星影像的地形纹理映射技术实现纹理的自动填充。利用Unity存储在Splat Alpha数据中的地形纹理信息特点,分别通过卫图影像分类、颜色合并和通道处理等操作实现Splat Alpha图的外部绘制,进而实现高分辨率纹理替换,增强地形的真实性。通过光照烘培、遮挡剔除、批处理以及地形GPU实例化等方法,对场景的面数和顶点数进行优化,提高了运行帧率。对雨雪天气系统进行研究。在网格绘制的基础上,将雨雪粒子模型进行简化,通过更新每一帧的着色器状态对雨雪场景下的粒子运动轨迹进行绘制。通过Shader将雪纹理和模型原始纹理进行混合,实现积雪效果。基于粒子系统对雨天的涟漪进行模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雨天环境的逼真感。此外还对粒子系统进行了区域和数量方面的优化,降低了性能消耗。对战车的运动状态进行研究。为了逼真还原战车行进的效果,通过射线检测和骨骼蒙皮技术对车轮移动和履带卷绕效果进行模拟。同时设计了两种相机模式,实现了战车的视角切换控制模块以及带有粒子特效的发射模块等内容。此外,本文基于状态机和寻路组件设计了一个士兵智能对战系统,通过射线检测赋予士兵一定的视觉和听觉感知能力,使士兵可以根据周围的信息实现自主决策。通过三星玄龙MR+可穿戴式设备对最终战场环境进行连接调试。通过按键控制相机的移动和旋转,并结合测试界面中的实时运行帧率,分别对雨雪天气场景下作战实体的仿真情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场景中的各个部分都运行正常,帧率也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证明了本文构建的战场环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郝玲玲[9](2020)在《基于DDS的空战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现如今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战场环境日趋复杂,战术需求也随之增加,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也成为了以信息为主导的战争。在联合作战仿真系统中,部署在不同作战空间的指控节点、显示节点及评估节点等各种仿真实体连接成一个网络体系,各仿真节点通过该网络体系来实现战场环境态势的高度共享、作战任务的灵活变化,其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加快节点间交互速度,评估作战任务和装备效能,从而提高作战效能。因此如何让不同仿真节点共享和灵活运用网络体系中的数据信息就成为联合作战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中的空战模拟仿真系统共涉及多个仿真节点,解决多个仿真节点间的数据共享和互通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数据集成技术的优缺点,来屏蔽仿真节点间的差异,实现空战模拟仿真系统中各节点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因此本文采用OMG组织提出的,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分发服务(DDS)的数据集成技术,设计出满足本系统的基于DDS的集成框架,通过对DDS底层特定的业务逻辑进行封装,向分布式仿真节点提供了有意义的服务接口,方便了各分布式仿真节点的后期开发,使分布式底层通信完全透明于上层应用,加快了节点间的集成速度;但是在空战模拟仿真系统中存在各仿真节点间的数据转换和数据结构不一致问题,因此本文根据XML描述性强、可扩展性大等优点,设计了基于DDS和XML的数据集成模型框架,利用XML技术来作为节点间的数据转换格式,利用XML文档来描述仿真节点的所属域、数据结构、主题和节点信息,增强数据结构的可扩展性,将各仿真节点的数据结构进行统一化,解决了分布式节点间数据结构不一致等问题。最后本文对整个系统进行性能和大数据包传输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高吞吐量模式适用于系统中数据包长度较大的情况,而高实时性模式则适用于系统中数据包长度较小,且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大数据包传输能力测试结果则表明该系统在传输大数据包的情况下可靠性更高。两个测试实验表明DDS能够满足空战模拟仿真系统的通信需求。
许丁友[10](2020)在《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复杂战场环境下地理实体的态势显示与分析是各国实现信息化、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关键,因此在GIS系统中进行可视化与分析,深入探讨如何获取战场态势信息,对我军战场数字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传统GIS的空间数据模型是一种基于地图的空间数据模型,在复杂战场态势显示中难以满足空间范畴扩展及现实世界动态变化的要求,难以描述地理实体之间复杂动态的关联关系,不能描述地理实体的行为能力,限制了态势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本文采用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模型来构建战场态势场景,以对象的形式描述战场环境,每个实体对象包括时空参照、空间位置、空间形态及组成结构、属性特征、关联关系、行为能力等7个方面的特征,形成态势场景中一个个交互驱动的作战单元,能够为战场态势的显示控制提供模型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时空数据模型及对象控制驱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军战场态势信息研究现况及存在问题,明确了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其次,根据研究需要提出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框架,完成了整体结构设计;第三,论文从基于版本技术的对象数据组织与存储、基于Protobuf(Protocol buffers)的对象数据访问引擎、基于分页策略的对象数据调度三个方面对战场态势目标对象化接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第四,对战场态势目标动态显示关键技术及基于行为能力的对象控制与交互驱动进行研究;最后,设计开发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应用系统,实现系统功能并对前期实验设计进行验证,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下步工作提出展望。本文在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包括:战场态势目标接入、战场态势目标显示、战场态势目标交互控制,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虚拟战场态势的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战场态势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步兵分队侦察模拟训练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需求分析 |
3 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框架设计 |
3.2 体系结构设计 |
3.3 物理结构设计 |
3.4 系统接口设计 |
3.4.1 外部接口 |
3.4.2 内部接口 |
3.5 应用模式设计 |
3.5.1 集团作业模式 |
3.5.2 远程个人作业模式 |
3.5.3 编组作业模式 |
4 关键技术 |
5 结语 |
(2)智能化战争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论文提纲范文)
智权时代竞争 |
战场生态重构 |
战争形态质变 |
未来美好远景 |
(3)面向ISR的三维战场态势可视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规模地形可视化研究 |
1.2.2 电磁环境可视化绘制研究 |
1.2.3 战场态势可视化平台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介绍 |
2.1 可视化系统开发工具 |
2.1.1 可视化设计软件 |
2.1.2 大场景地形建模工具 |
2.2 大规模地形可视化相关技术 |
2.2.1 数字高程模型 |
2.2.2 多分辨率金字塔模型 |
2.2.3 四叉树组织结构 |
2.3 雷达电磁探测模型 |
2.3.1 雷达距离方程 |
2.3.2 雷达通视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形平滑中瓦片高程数据的快速调度方法 |
3.1 引言 |
3.2 地形的数据组织及平滑原理 |
3.2.1 地形数据的分块存储 |
3.2.2 地形数据的调度策略 |
3.2.3 地形平滑原理 |
3.3 地形平滑中瓦片高程数据的快速调度方法实现 |
3.3.1 地形高程数据的获取和组织 |
3.3.2 读取地形高程数据 |
3.3.3 生成高程差值文件 |
3.3.4 地形数据调度及平滑渲染流程 |
3.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高度下雷达地形遮蔽盲区的计算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雷达地形遮蔽盲区的构造方法分析 |
4.3 邻近贪心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算法描述 |
4.3.2 算法流程 |
4.3.3 算法实现 |
4.4 基于邻近贪心的HGVI算法 |
4.4.1 算法描述 |
4.4.2 算法流程 |
4.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雷达三维包络可视化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单雷达三维包络可视化实现 |
5.3 多雷达三维包络融合算法设计与实现 |
5.3.1 算法描述 |
5.3.2 算法流程 |
5.3.3 算法实现 |
5.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多雷达三维包络透明渲染实现 |
5.4.1 算法描述 |
5.4.2 算法流程与实现 |
5.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ISR的战场态势可视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
6.1 平台结构设计 |
6.1.1 平台需求分析 |
6.1.2 模块结构设计 |
6.2 平台功能设计 |
6.3 平台工作流程 |
6.4 平台关键技术 |
6.4.1 地形可视化技术 |
6.4.2 雷达探测范围可视化技术 |
6.5 可视化效果显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复杂战场环境下多传感器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战场环境研究现状 |
1.2.2 传感器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
1.2.3 传感器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传感器调度模式相关理论 |
2.1 传感器调度体系结构 |
2.1.1 传感器感知覆盖模型 |
2.1.2 传感器覆盖区域类型 |
2.1.3 传感器调度部署规划分析 |
2.2 传感器覆盖布控关系 |
2.2.1 调度覆盖指标参数 |
2.2.2 传感器理论布控规划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虚拟力算法的传感器调度覆盖研究 |
3.1 虚拟力算法分析 |
3.2 虚拟力算法参数优化 |
3.3 调度覆盖过程能量消耗策略研究 |
3.3.1 调度能量消耗模型 |
3.3.2 基于能量分配的移动部署方案设计 |
3.4 改进混合虚拟力算法研究 |
3.4.1 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 |
3.4.2 混合改进粒子群与虚拟力算法分析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实验环境及调度参数设定 |
3.5.2 调度过程覆盖率实验分析 |
3.5.3 调度过程能量消耗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传感器节点调度休眠策略研究 |
4.1 传感器调度休眠模式规划 |
4.2 基于覆盖算法的节点调度休眠策略研究 |
4.2.1 传感器调度休眠序列阶段设计 |
4.2.2 基于节点分布状态的调度休眠动态规划 |
4.2.3 基于恶劣天气干扰的作战调度环境分析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传感器调度作战背景设置 |
4.4.2 实验参数设定 |
4.4.3 传感器调度休眠仿真界面设计及结果 |
4.4.4 调度休眠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传感器节点调度分配算法研究 |
5.1 调度分配传感器监测目标分析 |
5.1.1 调度分配传感器目标监测问题描述 |
5.1.2 调度分配传感器目标监测模拟规划 |
5.2 基于目标监测集下的传感器调度分配算法研究 |
5.2.1 针对传感器监测目标集合设置 |
5.2.2 基于目标监测集合的效能函数建立 |
5.2.3 基于效能函数的调度分配优化模型分析 |
5.2.4 基于目标优化的调度分配算法策略设计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实验参数设定 |
5.3.2 针对传感器部署实验仿真验证 |
5.3.3 针对多目标分配实验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MiANet的防入侵算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移动Ad-hoc技术及产品的研究现状 |
1.3 移动Ad-hoc网络安全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整体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概述 |
2.1 MiANet V3.0 系统软件架构 |
2.1.1 MiANet V3.0 系统功能分析 |
2.1.2 MiANet V3.0 整体架构设计 |
2.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
2.2.1 MANET(移动Ad-hoc网络) |
2.2.2 MTD(移动目标防御) |
2.2.3 VPN(虚拟专用网络) |
2.2.4 X.264 视频编码技术 |
2.2.5 AES对称加密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3.1 MiANet安全机制软件架构设计 |
3.2 两层IP跳变的防御机制设计 |
3.3 AES加密 |
3.4 虚拟IP跳变 |
3.5 真实IP地址的跳变-跳变表 |
3.6 IP跳频的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3.8 同步开销的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态势感知的设计与实现 |
4.1 MiANet V 3.0 态势感知背景介绍 |
4.2 MiANet V 3.0 态势感知软件架构设计 |
4.3 网络战场态势分析 |
4.4 基于百度地图实现防御态势感知(CDSA) |
4.5 Level1:绘制敌我方态势-数据获取 |
4.6 Level2:轨迹分析与检索-态势理解 |
4.7 Level 3:路径规划与导航-态势预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iANet V3.0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MiANet V 3.0 背景 |
5.2 音视频同步的需求分析 |
5.3 音视频同步的架构设计 |
5.4 音视频同步的详细设计 |
5.4.1 实时视频数据采集模块 |
5.4.2 实时视频流数据处理模块 |
5.4.3 实时视频页面显示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功能测试 |
6.1 MiANet全功能稳定性测试 |
6.2 MiANet音视频同步的实时视频功能测试 |
6.3 MiANet三级态势感知功能测试 |
6.4 MiANet防入侵安全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基于Unity3D跨平台坦克虚拟驾驶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视景仿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视景仿真系统开发引擎Unity3D |
2.2.1 Unity3D作为视景仿真研发工具的优势 |
2.2.2 Unity3D的生命周期 |
2.3 视景仿真系统框架设计 |
2.3.1 三维模型框架 |
2.3.2 视景仿真系统总体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作战坦克驾驶网络化综合态势感知 |
3.1 引言 |
3.2 态势感知与信息融合的关系 |
3.3 信息融合与资源管理 |
3.4 综合态势感知信息融合修正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景仿真系统的环境开发 |
4.1 引言 |
4.2 场景实体模型生成 |
4.2.1 3dsMax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 |
4.2.2 坦克模型建立与导出 |
4.3 地形建模 |
4.3.1 基于Unity3D的地形建模 |
4.3.2 Unity3D真实地形实现 |
4.4 虚拟场景构建 |
4.4.1 虚拟场景模型搭建 |
4.4.2 天空盒 |
4.4.3 虚拟驾驶光照处理 |
4.5 实时气象设置管理模块 |
4.5.1 实时获取天气信息 |
4.5.2 不同天气特效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景仿真系统坦克驾驶动态驱动开发 |
5.1 引言 |
5.2 Unity3D环境下坦克行为控制 |
5.2.1 坦克控制基础 |
5.2.2 旋转炮塔 |
5.2.3 坦克虚拟驾驶动力学建模 |
5.2.4 虚拟驾驶中的车辆碰撞检测 |
5.2.5 Unity3D中坦克运动控制 |
5.3 基于X Dreamer坦克虚拟驾驶控制方案 |
5.3.1 X Dreamer中文脚本工具介绍 |
5.3.2 场景漫游 |
5.3.3 炮塔与炮管的控制 |
5.3.4 坦克驾驶行为控制 |
5.3.5 坦克车轮与履带动态仿真 |
5.3.6 坦克制动和左右转弯 |
5.4 坦克作战仿真模块 |
5.4.1 发射炮弹 |
5.4.2 Game Manager数据管理 |
5.4.3 摧毁敌人 |
5.4.4 NPC自动寻路算法 |
5.5 音效 |
5.5.1 马达音效 |
5.5.2 发射音效 |
5.5.3 爆炸音效 |
5.6 仪表仿真模块 |
5.7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坦克虚拟驾驶视景仿真系统实现 |
6.1 视景仿真系统模块设计实现 |
6.2 视景仿真系统测试及分析 |
6.2.1 测试目的 |
6.2.2 测试环境 |
6.2.3 试验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智能算法的巡飞弹协同攻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巡飞弹特点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智能算法发展现状 |
1.3 问题综述 |
1.4 关键技术分析 |
1.4.1 地形及战场信息获取 |
1.4.2 目标威胁模型构建 |
1.4.3 目标分配及航迹规划算法研究 |
1.4.4 基于虚拟现实的作战仿真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巡飞弹协同攻击策略研究的基础建模 |
2.1 引言 |
2.2 战场想定设计与建模 |
2.2.1 协同攻击问题建模 |
2.2.2 战场空间建模 |
2.2.3 巡飞弹集群建模 |
2.2.4 作战单元想定与建模 |
2.3 战场地形建模 |
2.3.1 数字地形模型概述 |
2.3.2 VR-Forces的地形数据库 |
2.3.3 三维地形建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巡飞弹协同攻击策略的目标分配研究 |
3.1 引言 |
3.2 目标威胁评估方法研究 |
3.2.1 权重的确定方法 |
3.2.2 目标威胁等级量化方法 |
3.2.3 AHP算法研究 |
3.2.4 基于AHP算法的目标威胁系数计算 |
3.3 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
3.3.1 动态威胁模型 |
3.3.2 基于熵值法的效能优势函数 |
3.3.3 指派问题的应用 |
3.3.4 代价函数模型 |
3.3.5 算法仿真与分析 |
3.4 基于BPSO算法的目标分配 |
3.4.1 基本PSO算法原理及特点 |
3.4.2 基本PSO数学模型与算法步骤 |
3.4.3 基于BPSO的目标分配算法设计 |
3.4.4 算法仿真 |
3.4.5 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巡飞弹协同攻击策略的航迹规划 |
4.1 引言 |
4.2 ACO算法基本原理 |
4.2.1 ACO算法机制 |
4.2.2 ACO算法特性 |
4.2.3 规划空间描述 |
4.2.4 基本思路 |
4.3 ACO算法数学模型 |
4.3.1 数学模型 |
4.3.2 ACO算法步骤 |
4.3.3 ACO算法复杂度分析 |
4.4 基于ACO的巡飞弹攻击航迹规划关键方法 |
4.4.1 三维规划空间栅格分层 |
4.4.2 节点搜索的抽象及信息素挥发机制 |
4.4.3 层进搜索原则 |
4.4.4 航迹节点搜索方法及搜索域 |
4.4.5 规划空间边界的处理 |
4.4.6 启发函数与随机因子 |
4.5 基于ACO的巡飞弹攻击航迹规划算法设计 |
4.5.1 算法设计 |
4.5.2 算法流程 |
4.6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6.1 仿真结果 |
4.6.2 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巡飞弹协同攻击过程的虚拟仿真 |
5.1 引言 |
5.1.1 军事应用 |
5.1.2 辅助仿真 |
5.1.3 VR-Forces虚拟仿真软件 |
5.2 基于VR-Forces的作战想定 |
5.2.1 战场构建 |
5.2.2 航迹编辑 |
5.2.3 航迹模拟 |
5.3 基于VR-Forces的巡飞弹攻击航迹仿真 |
5.3.1 仿真结果 |
5.3.2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战场复杂场景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工作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 |
2.1 Unity3D引擎 |
2.1.1 Unity的组成和特性 |
2.1.2 Unity脚本语言 |
2.2 相关知识概述 |
2.2.1 坐标空间转换 |
2.2.2 物体碰撞系统 |
2.2.3 粒子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战场地形环境的创建 |
3.1 引言 |
3.2 地形构建关键技术 |
3.2.1 层次细节算法 |
3.2.2 地形渲染算法 |
3.2.3 遮挡剔除技术 |
3.3 战场真实地形的构建 |
3.3.1 基本地貌的生成 |
3.3.2 地表纹理的映射 |
3.3.3 地表细节的丰富 |
3.3.4 地形场景的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战场天气系统的设计 |
4.1 雪天场景的设计与实现 |
4.1.1 雪花粒子的绘制 |
4.1.2 积雪效果的模拟 |
4.2 雨天场景的设计与实现 |
4.2.1 雨滴的绘制 |
4.2.2 降雨效果的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作战实体的设计 |
5.1 战车的作战系统 |
5.1.1 战车实体模型的构建 |
5.1.2 战车运动形态分析与实现 |
5.1.3 战车的火炮系统 |
5.1.4 战车的控制系统 |
5.2 士兵智能对战系统 |
5.2.1 寻路系统 |
5.2.2 感知系统 |
5.2.3 决策系统 |
5.3 场景测试 |
5.3.1 测试环境 |
5.3.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DDS的空战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 |
2.1 数据集成技术 |
2.1.1 联邦数据库系统(FDBS) |
2.1.2 数据仓库结构 |
2.1.3 中间件结构 |
2.1.4 数据集成系统体系结构的比较 |
2.2 OMG DDS规范 |
2.2.1 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的DCPS层 |
2.2.2 数据分发的核心思想 |
2.2.3 服务质量QoS |
2.3 XML相关技术 |
2.3.1 XML文档 |
2.3.2 XML解析 |
2.3.3 XPath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DDS的空战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框架设计 |
3.2.1 硬件结构 |
3.2.2 软件结构 |
3.2.3 系统工作流程 |
3.3 基于DDS的中间件设计 |
3.3.1 数据结构和主题 |
3.3.2 节点间的发布/订阅关系 |
3.3.3 基于DDS的集成框架设计 |
3.3.4 基于DDS和 XML的数据集成模型设计 |
3.3.5 QoS策略设计 |
3.4 仿真节点的设计 |
3.4.1 主要功能 |
3.4.2 基于DDS规范的仿真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
3.4.3 工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DS的空战模拟仿真系统的实现 |
4.1 基于DDS的中间件的实现 |
4.1.1 数据结构和主题的实现 |
4.1.2 基于DDS集成框架的实现 |
4.1.3 基于DDS和 XML的发布/订阅消息总线的实现 |
4.2 各个仿真节点的实现 |
4.2.1 系统总控 |
4.2.2 计算机生成兵力 |
4.2.3 战场环境态势显示 |
4.2.4 智能空战 |
4.2.5 模拟器 |
4.2.6 综合评估 |
4.3 性能测试实验 |
4.3.1 不同模式下性能测试 |
4.3.2 大数据包压力传输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对象控制与驱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框架 |
2.1 战场态势目标数据内容分析与处理 |
2.1.1 数据来源与概况 |
2.1.2 数据建模与对象化处理 |
2.1.2.1 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建模 |
2.1.2.2 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对象化处理 |
2.2 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的相关概念 |
2.2.1 态势目标 |
2.2.2 行为能力 |
2.2.3 行为驱动 |
2.3 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的基本原理 |
2.3.1 对象接入与显示控制的任务及目标 |
2.3.2 对象接入与显示控制的流程模型 |
2.3.2.1 流水线模型 |
2.3.2.2 回路循环模型 |
2.3.2.3 地理可视分析模型 |
2.3.3 对象接入与显示控制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 |
2.4 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的框架设计 |
2.4.1 数据导向的可视化设计 |
2.4.1.1 可视化设计的目标 |
2.4.1.2 可视化设计步骤 |
2.4.2 面向指挥员的交互分析技术 |
2.4.3 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的逻辑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场态势目标对象化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
3.1 基于版本技术的对象数据组织与存储 |
3.1.1 版本管理技术 |
3.1.2 对象数据多版本组织与存储 |
3.2 基于Protobuf的对象数据访问引擎设计 |
3.2.1 Protobuf数据结构协议 |
3.2.2 对象数据访问引擎设计与实现 |
3.2.2.1 对象数据访问引擎数据源访问接口设计 |
3.2.2.2 对象数据访问引擎对象访问接口设计 |
3.3 基于分页策略的对象数据调度 |
3.3.1 分页策略的选择 |
3.3.2 基于实时查询分页策略的对象数据调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场态势目标动态显示关键技术研究 |
4.1 基于目录树的对象加载与关系控制 |
4.2 基于osgEarth的战场态势目标可视化表达 |
4.2.1 三维数字地球引擎osgEarth |
4.2.1.1 三维图形渲染引擎OpenSceneGraph |
4.2.1.2 基于OSG的三维数字地球引擎osgEarth |
4.2.2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对象数据可视化 |
4.2.3 基于运动过程的对象数据可视化 |
4.3 基于时间轴的版本控制与回溯更新 |
4.3.1 时间轴设计 |
4.3.2 时间轴交互与回溯更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行为能力的对象控制与交互驱动 |
5.1 多粒度时空对象行为能力概述 |
5.1.1 多粒度时空对象行为能力的分类 |
5.1.2 多粒度时空对象行为能力的触发方式 |
5.1.3 多粒度时空对象行为能力的描述框架 |
5.2 多粒度时空对象行为建模 |
5.2.1 行为数据模型设计 |
5.2.2 行为存储格式设计 |
5.3 多粒度时空对象行为驱动与控制框架 |
5.3.1 行为的触发和调用 |
5.3.2 行为的运行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应用验证系统 |
6.1 系统总体设计 |
6.1.1 系统概述 |
6.1.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6.1.3 应用验证系统总体设计 |
6.2 实验数据 |
6.3 系统功能实现及验证 |
6.3.1 战场态势目标动态显示 |
6.3.1.2 基于生命周期的对象数据可视化 |
6.3.1.3 基于运动过程的对象数据可视化 |
6.3.1.4 基于时间轴的对象版本控制与回溯 |
6.3.2 多粒度时空对象行为驱动与控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虚拟战场态势的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步兵分队侦察模拟训练系统构建[J]. 聂文兵. 国防科技, 2021(03)
- [2]智能化战争时代正在加速到来[J]. 吴明曦.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10)
- [3]面向ISR的三维战场态势可视化技术[D]. 朱俊洁. 四川大学, 2021(02)
- [4]复杂战场环境下多传感器调度优化研究[D]. 李嘉伦.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5]MiANet的防入侵算法的设计与实现[D]. 王鹏堃.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基于Unity3D跨平台坦克虚拟驾驶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D]. 石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智能算法的巡飞弹协同攻击策略研究[D]. 张钧轶. 中北大学, 2020(11)
- [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战场复杂场景的实现[D]. 梁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基于DDS的空战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郝玲玲.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10]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战场态势目标接入与显示控制研究[D]. 许丁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