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看法

我对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看法

一、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高海芳[1](2020)在《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核心素养为本,拉开了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序幕,作为普通高中写作教学举足轻重的一类课型,作文讲评课由于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面临“高耗低效”的问题,而被推到了改革的前端。普通高中阶段,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效率,解决学生的部分写作问题,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跟踪、典型作文分析来探讨并梳理目前作文讲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调查分析,发现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诸如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教师指导具体化和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等问题。立足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挖掘其成因,发现教学视角固化、教学“结论化”、主体意识模糊化、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基于上述发现,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以“学情”为核心,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转换视角,关注“成长”。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学生立场、整体性和丰富性、发展视角等,关注课堂的健康“生长”。其次,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在厘清课堂方向的基础上,不仅重视师生共建量规,为学生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而且重视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再次,“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重视“亲历和体验”,在反批式、交流式、合作式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进行多层次修改。最后,通过理念赋能、专业赋能、自我赋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作文讲评课的总论,为调查问卷的设置、课堂观摩后的反思以及教学对策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章是问题调查部分,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分析,广泛而精准地发现问题;第三章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第四章依据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一线教学提供了积极的策略参考,极具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语,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前景的展望。

裘珏馨[2](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认为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任苗苗[3](2020)在《初中语文作文真实性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通过写作,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作文需要真情实感,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作文虚假的现象在初中作文中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作文真实性的问题就值得思考。本文通过探究初中语文作文真实性的现状及深层次原因,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改善初中语文作文的真实性情况。本研究在叶圣陶“求诚”作文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实施调查。量化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中阳县两所中学初一到初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共有400人,问卷有效率达96%。质化研究主要通过收集不同学生的30余篇作文进行讨论分析,并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访谈对象是分别选取4名同学和3位教师。综合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作文真实性认知层面上,学生处于浅层次认知水平,对作文真实性认识不全面,在写作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常表现出对“范文”的依赖。2.在作文真实性情感层面上,学生表现出消极化倾向,写作动力不足,缺乏成就感与“读者意识”,羞于表达真情实感。3.在作文真实性意志层面上,学生有真实性的意识,但比较薄弱并且不能坚持表达真实的自我,缺乏写真实作文的意志力。4.在作文真实性行为层面上,存在学生作文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作文的素材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学生作文与阅读脱节的现象。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学校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淡化“成绩主导”的思想;完善作文课程机制。第二,教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作文真实性观念;培养学生“读者意识”,让学生爱上写真实的作文;作文命题生活化,教学方式创新化;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资源,创新多种写作途径;创设具体作文情境,多方调动学生感官;因材施评,作文评价多元化。第三,学生要锻炼写作思维能力,表达自我独特见解;养成观察和记录生活“真善美”的习惯;夯实阅读基本功,方能“下笔如有神”。

杨茂贵[4](2019)在《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文中研究说明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了,时常听到同事抱怨:"作文教学是一个‘老大难’,费力不小,收效甚微。"在这里,我想就这一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理解。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上的模糊,一个是训练上的盲目。所谓"认识上的模糊",指的是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把中学生的作文训练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混同起来,经常用文学创作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去指导中学作文教学,不符合中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果是无的放矢,多劳而少功。所谓"训练上的盲目",指的是中学生缺乏明确的

陈静[5](2018)在《中学生作文有效评改的几点思考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评改作文是非常关键的,而目前传统评改作文的方法为统一批改,单独写评语,但由于作文字数繁多,老师在批改时不可能一字一句都看清楚,只能根据大概提纲来改,导致批改的评语十分简单,不仅不能起指导作用,还可能使学生失去信心。但如果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也只能是相互阅读作文,很少真正有指导性的建议,那如何才是有效评改呢,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总结有效的评改方法。

高泽宏,刘武[6](2018)在《有序化指导中学生作文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由量的积累促成部分质的飞跃,而部分质的飞跃又促成整体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是循环反复的,需要教师通过有序的指导才能实现。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安排有序的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易越华[7](2017)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网络语言具有新奇、简洁、诙谐、便捷等特征。中学生对新兴事物十分敏感,且乐于用时下的流行语来彰显个性。目前网络语言不仅渗透到了中学生的口语交际,也频繁出现在他们的作文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中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从多方面探究了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运用汉语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第二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获取网络语言的途径是网络或者同学交流。他们将获取到的网络词汇用于符合语境的日常交际中,使日常交际变得诙谐、新奇。还有部分学生将网络用语运用到语文写作中,若使用得当,会使写作变得丰富多彩;若不加辨别,随意使用,则会带来诸多问题。我们还运用访谈法,调查了中学语文老师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访谈发现语文老师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大多数老师对在作文中使用网语持反对意见。第三部分指出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影响:第一,网络语言提升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会阻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第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选材和立意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网络语言来源于时事热点、奇闻轶事,网络语言的灵活使用侧面反映出中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但同时也极易导致选材牵强、立意肤浅、主题空洞等问题。第三,网络语言使中学生作文结构新颖灵活、富于变化,但也容易出现结构混乱无序的现象。第四,网络语言使得中学生的作文具有个性,但对个性化的片面追求极易出现语境不符、用语不当、文风平乏等问题。针对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以下六点建议:第一,教师要摆正心态,比较宽容地对待网络语言。语文老师得与时俱进,了解时事热点,关注学生用语偏好动向。第二,中学生应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思维的个性化。第三,丰富生活积累,做到选材的个性化。第四,拓展练笔形式,促进表达的个性化。第五,在比较中选择,在使用中升华,实现语言的个性化。第六,开放网络平台,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刘敏[8](2016)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文中指出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人文价值,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为我国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莫凡[9](2015)在《关于中学生作文语言与作文能力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2000~2012)》文中提出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加强作文语言锤炼,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但有关作文语言与作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利用文献分析法对近12年发表的有关作文语言及作文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一些研究特点,正视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为有关作文语言与作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寻找突破口。

苏丹杰[10](2014)在《初中语文叙事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广大教育专家和学者对作文教学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作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教师作文指导乏力,学生作文存在诸多障碍;叙事如“流水帐”一样,要么庸俗枯燥、平铺直叙,要么苍白空洞、缺乏渲染;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了语言不准、要点不明,主题不突出等写作的基本功问题。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作为学生的引导人,教师应着力寻求初中语文叙事作文教学的新出路,要全面审视学生的生活领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钻研学生习作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尝试打破目前的教科书序列,探索出紧贴文本阅读与生活实际的新序列。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为什么研究这一课题,即引言部分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文献综述和研究价值等。我针对目前作文叙事研究上一些着作存在的案例不典型、不充分等问题和论文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等不足方面,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感悟,因而,提出了这一课题。紧接着,我介绍了如何去研究这一课题,即第一章:中学生作文叙事的问题透视。先从当今中学生作文叙事的现状着手,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总结出初中生作文叙事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自身实践和学校等综合因素,进而探究出其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其次,结合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形式,我又介绍了这一课题具体研究了什么内容,即第二章:改善中学生作文叙事状况的措施主要有六个方面,并以相应实例加以说明,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叙事写作技能,我又提出了第三章:提高中学生作文叙事能力的技巧。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理念,我结合文本教学的诸多尝试,以课文范例引导学生探索并归纳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置悬念、以小见大、过渡照应、详略得当、卒章显志、对比衬托、倒叙和插叙这八种技法。并介绍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辅以师生的大量作品,以便与大家一同分享与交流。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展望了该课题的发展前景。从取得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和叙事技巧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命题作文的评估要求,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有形的指导,减少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作文讲评课总论
    一、概念界定
    二、特点及作用
    三、常用方式
    四、实践要求
第二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调查
    一、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三)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作文讲评课教学个案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课堂实录:轻重有失衡,操作存误区
        (三)研讨会示范课:重学生内化吸收引好评,观照现实要反思
    三、学生作文分析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讲评程序化:修改升格被忽视
        (三)结果重复:同一习作问题反复出现
    四、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
        (二)教师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
        (三)教师指导具体化与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
        (五)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
第三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成因
    一、教学视角固化
        (一)固化于教师视角
        (二)固化于高考视角
        (三)固化于优秀作文赏析视角
        (四)固化于“一次性”短视角
    二、教学“结论化”
        (一)表扬形式化
        (二)挑刺简单化
        (三)指导“结论”化
    三、主体意识模糊化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被忽视
        (二)学生的读者意识被漠视
        (三)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忽视
    四、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
        (一)全新理念缺失
        (二)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欠优
        (三)反思精神缺乏
第四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对策
    一、转换视角,关注“生长”
        (一)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认识写作的新概念和新类型
        (二)立足学生立场,确定“生长点”
        (三)立足语文素养,勤注“生力水”
        (四)立足整体性、丰富性,增进“生长趣”
        (五)立足发展的视角,构建“生长链”
    二、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厘清课堂方向
        (二)构建作文评价量规,以评促改
        (三)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
        (四)搭建学习支架
    三、“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
        (一)以核心素养为本,重视“亲历和体验”
        (二)多维互动,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
        (三)向内对话,培养读者意识
        (四)“加减乘除”巧修改,多元共生
    四、“赋能”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一)理念赋能,打造全新教育理念
        (二)专业赋能,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
        (三)自我赋能,着重落实反思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1.异军突起(1999-2003)
        2.受到冲击(2004-2008)
        3.遭遇瓶颈(2009-2013)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一)构建分析框架
        1.思维:强调创造
        2.表达:追求独特
        3.体验:拥抱真实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初中语文作文真实性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辨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研究现状评析
3 理论基础
    3.1 叶圣陶“求诚”作文理论
    3.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3.3 具身认知理论
4 研究过程与方法
    4.1 量化研究过程
        4.1.1 操作性定义
        4.1.2 调查问卷构成
        4.1.3 调查对象
        4.1.4 调查过程
    4.2 质化研究过程
        4.2.1 研究问题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过程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学生在作文真实性认知层面处于浅层次认知水平
        5.1.1 学生对作文真实性认识片面化
        5.1.2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赖于“范文”
    5.2 学生在作文真实性情感层面表现出消极倾向
        5.2.1 学生的写作动力不足,缺乏成就感
        5.2.2 学生缺乏“读者意识”,羞于表达真情实感
    5.3 学生在作文真实性的意志方面存在缺失现象
        5.3.1 学生有真实性的观念,但比较薄弱
        5.3.2 学生缺乏写真实作文的意志力
    5.4 学生在作文真实性行为方面存在不理想状况
        5.4.1 学生作文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5.4.2 学生作文素材缺乏真实性
        5.4.3 学生作文与阅读脱节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结语
    研究不足
    后续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初中语文作文真实性的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 D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真实性的调查研究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 E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真实性的调查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5)中学生作文有效评改的几点思考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评改作文的意义所在
2 如何正确评改

(7)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的负面影响
        1.2.2 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的积极影响
        1.2.3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
    1.3 研究方法
2 中学师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和态度调查
    2.1 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的调查
        2.1.1 调查概述
        2.1.2 调查结果分析
    2.2 中学语文教师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调查
3 网络语言与中学生个性化写作
    3.1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自身的影响
        3.1.1 网络语言激发了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3.1.2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思维的影响
    3.2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选材和立意的影响
        3.2.1 网络语言对写作选材的影响
        3.2.2 网络语言对写作立意的影响
    3.3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作文结构和语言的影响
        3.3.1 网络语言对作文结构的影响
        3.3.2 网络语言对作文语言的影响
4 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建议
    4.1 摆正心态,以宽容之心对待网络语言
    4.2 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思维的个性化
    4.3 丰富生活积累,做到选材的个性化
    4.4 拓展练笔形式,促进表达的个性化
    4.5 在比较中选择,实现语言的个性化
    4.6 开放网络平台,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古诗词教育现状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9)关于中学生作文语言与作文能力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2000~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问题的分析
    (一)关于作文能力研究
    (二)关于作文语言研究
    (三)关于作文语言表达与作文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反思

(10)初中语文叙事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学生作文叙事的问题透视
    第一节 中学生作文叙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中学生作文叙事存在的问题探因
第二章 改善中学生作文叙事状况的措施
    第一节 认真审题并明确写作要点
    第二节 精心筛选生活素材
    第三节 学会观察生活
    第四节 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第五节 扮靓语言,笔下生花
    第六节 修辞立其诚
第三章 提高中学生作文叙事能力的技巧
    第一节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第二节 设置悬念
    第三节 以小见大
    第四节 过渡照应
    第五节 卒章显志
    第六节 详略得当
    第七节 对比衬托
    第八节 倒叙和插叙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海芳.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2]“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初中语文作文真实性的调查研究[D]. 任苗苗.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 杨茂贵.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9(03)
  • [5]中学生作文有效评改的几点思考与方法研究[J]. 陈静. 农家参谋, 2018(14)
  • [6]有序化指导中学生作文之我见[J]. 高泽宏,刘武. 现代职业教育, 2018(07)
  • [7]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探析[D]. 易越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8]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J]. 刘敏. 学周刊, 2016(13)
  • [9]关于中学生作文语言与作文能力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2000~2012)[J]. 莫凡. 语文学刊, 2015(24)
  • [10]初中语文叙事作文教学研究[D]. 苏丹杰. 信阳师范学院, 2014(09)

标签:;  ;  ;  ;  ;  

我对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