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顾亚会[1](2020)在《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梗死体积及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相关蛋白和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4.5h组、溶栓6h组、溶栓9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针刺+溶栓9h组,每组6只。以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各溶栓组仅在相应时间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mg/kg)进行溶栓;造模成功后2h,各针刺溶栓组给予针刺“人中”及双侧“内关”,留针30min,并在相应时间进行溶栓;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相同的处理。分别对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2h和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均在造模24h检测完后处死大鼠并取材。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和核酸内切酶G(Endo-G)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神经行为学评分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增加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大鼠PARP1、AIF、Endo-G mRNA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相比,其余各组的PARP1、AIF、Endo-G 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4.5h溶栓时间窗内的PRAP1、AIF、Endo-G的表达均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针刺介入的后PARP1、AIF、Endo-G表达下调均较单纯溶栓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时间窗外,与模型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PRAP1和AIF的表达下调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6h组AIF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外在6h时,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下调PARP1、AIF表达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9h组、针刺+溶栓9h组PARP1AIF、Endo-G的表达未见明显下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Endo-G蛋白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和Endo-G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的PARP1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AIF和Endo-G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4.5h溶栓时间窗内,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降低PARP1、AIF、Endo-G的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6h组比较,针刺+溶栓6h组的AIF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9h组比较,针刺+溶栓9h组Endo-G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脑梗死4.5h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②针刺及时介入,具有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本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延长该安全时间窗至6h。③针刺能够下调脑缺血组织中PARP1、AIF和Endo-G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针刺是通过调节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来实现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效应的。
包仲明[2](2019)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拓宽思路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2014年)“卒中单元模式”予基础治疗,同时参照美国神经重症协会和德国神经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协会共同发布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指南》(2015)的指导意见进行处理。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控制,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接受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的第1、3、7日记录痰热腑实证症候变化、NIHSS评分变化、脑水肿体积及定量脑电图DTABR比率、血hs-CRP的变化。统计分析,评价中西医联合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对比: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水肿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显效为19例,有效为9例,无效为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为11例,有效为10例,无效为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63%。从数据分析,可发现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变化: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评分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NIHSS评分及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和神经功能疗效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治疗脑水肿效果显着;(2)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中医症候积分,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治疗有效率显着提高。
朱文婷[3](2019)在《亚低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于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亦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良好,可显着改善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效果优于单一溶栓治疗。
孙瑾,吴瑞杰,朱军,刘浩,李夫民[4](2018)在《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全身治疗1 d,观察时间分别为治疗1、3、7 d;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结果经过7 d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MDA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杨晶晶,杨忠梅,唐玲[5](2014)在《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出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组)有效率分别与对照组1(常规治疗组,P<0.00001)、对照组2(依达拉奉组,P=0.0008)比较有显着差异,与对照组3(亚低温组,P=0.39)无差异;试验组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1(P<0.00001);各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相当(P>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疗效显着优于常规治疗、单用依达拉奉,与亚低温治疗疗效相当;联合治疗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并未增加。
黄盘冰,王建辉,瞿永梅,汤备卫,陈华,黄学美[6](2012)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72 h的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联合治疗组(65例)、亚低温组(59例)、依达拉奉组(58例)和对照组(6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加亚低温治疗,依达拉奉组加依达拉奉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加亚低温和依达拉奉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时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90 d时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亚低温组、依达拉奉组、对照组治疗前ESS评分分别为(45.22±16.94)、(46.88±22.54)、(47.13±10.92)、(46.94±16.41)分,ADL评分分别为(20.54±14.65)、(20.94±10.93)、(21.83±14.71)、(23.61±18.91)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ADL评分在治疗后30 d为(59.57±30.99)分、90 d为(74.46±25.61)分,比亚低温组的(43.91±27.61)、(58.13±26.62)分和对照组的(34.58±27.75)、(45.56±26.10)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90 d比依达拉奉组的(62.83±28.74)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ESS评分在治疗后30 d为(72.24±14.54)分,与亚低温组的(65.88±17.76)分、依达拉奉组的(65.27±18.02)分、对照组的(60.62±14.9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63.08%(41/65),明显高于亚低温组的42.37%(25/59)、依达拉奉组的41.38%(24/58)和对照组的23.81%(1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病死率为9.23%(6/65),低于亚低温组的10.17%(6/59)、依达拉奉组的12.07%(7/58)、对照组的12.70%(8/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徐金辉,杨艳萍[7](2021)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ACI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脑血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7、14、28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2 h后,观察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丙二醛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阿替普酶治疗相比,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脑血流,减轻炎症反应及过氧化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郝雅文[8](2021)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文中指出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病情渐进性加重,必须及时、有效地得到治疗,超早期静脉溶栓是最有效治疗手段,同时还可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这对降低致残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常用药物做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庞刚,梁有明,秦国文,蓝胜勇,唐秀文[9](2021)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25)及亚低温治疗组(观察组,n=25)。治疗7 d后,评估治疗效果,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及昏迷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而GCS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0%vs.80.00%,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及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血清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血清BDNF及NGF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疗法有利于改善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赵新侠[10](2021)在《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MCI)的效果。方法选取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AMCI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n=48)和静脉溶栓组(n=45)。静脉溶栓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在静脉溶栓组的基础上接受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氧化应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血清相关神经损伤因子[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1.67%(44/48)]高于静脉溶栓组[75.56%(34/45)](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MDA、VILIP-1、NSE水平低于静脉溶栓组,血清SOD水平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8%(1/48)]与静脉溶栓组[6.67%(3/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MCI效果显着,能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可靠。
二、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中风病的病名及历史沿革 |
1.2 中风病病因病机 |
1.3 中风病的证治概要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3. 脑梗死的治疗 |
3.1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3.2 神经保护剂治疗 |
3.3 溶栓治疗 |
3.3.1 缺血半暗带理论 |
3.3.2 溶栓时间窗 |
3.3.3 溶栓治疗的现状及局限性 |
3.4 细胞凋亡是脑梗死溶栓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
3.4.1 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 |
3.4.2 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 |
3.5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及机制 |
3.5.1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 |
3.5.2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
3.6 本研究的科学假说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模型的选择和评价 |
2. 干预方法的选择 |
3. 相关指标的选择 |
4.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分析 |
5.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分子机制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中医药治疗脑梗死 |
二、西医治疗脑梗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 脑水肿治疗效果 |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证、治衍变 |
4.1.1 痰热腑实证的病机溯源 |
4.1.2 化痰通腑法的临床运用 |
4.2 大面积脑梗死引发脑水肿的机制与治疗 |
4.2.1 脑水肿的产生 |
4.2.2 脑水肿的治疗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1 |
附录2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 |
综述 中风病脑水肿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亚低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评价标准 |
1.4.1 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评分 |
1.4.2 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变化 |
1.4.3 临床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
3 讨论 |
(4)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 |
1.3 SOD及MDA水平测定 |
1.4神经功能评分及ICP监测 |
1.5 疗效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ICP比较 |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比较 |
3 讨论 |
(5)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文献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检索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有效率 |
2.3.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
2.3.3 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 |
2.4 发表偏倚检测 |
3 讨论 |
(8)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栓治疗 |
2 抗凝治疗 |
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4 降纤治疗 |
5 神经保护 |
5.1 亚低温 |
5.2 神经保护剂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9)亚低温治疗对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昏迷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比较 |
3 讨论 |
(10)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静脉溶栓组 |
1.3.2 联合组 |
1.4 观察指标 |
1.4.1 疗效 |
1.4.2 氧化应激水平 |
1.4.3 血清相关神经损伤因子水平 |
1.4.4 不良反应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氧化应激水平 |
2.3 血清相关神经损伤因子水平 |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四、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D]. 顾亚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D]. 包仲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亚低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朱文婷.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03)
- [4]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J]. 孙瑾,吴瑞杰,朱军,刘浩,李夫民.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04)
- [5]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Meta分析[J]. 杨晶晶,杨忠梅,唐玲.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11)
- [6]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 黄盘冰,王建辉,瞿永梅,汤备卫,陈华,黄学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27)
- [7]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 徐金辉,杨艳萍.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7)
- [8]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 郝雅文. 天津药学, 2021(04)
- [9]亚低温治疗对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庞刚,梁有明,秦国文,蓝胜勇,唐秀文.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07)
- [10]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分析[J]. 赵新侠.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