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66例(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胡国清,孙粼希,谢雁鸣,高阳,王欢[2](2021)在《真实世界中使用速效救心丸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在真实世界中使用速效救心丸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仓库,提取使用速效救心丸的全国37家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5年收录的住院病例,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采用的是SOMTE抽样+Logistic回归的方法,SOMTE抽样是用来处理这两组数据不平衡的问题,Logistic回归主要是被用作分析使用速效救心丸7 d内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使用速效救心丸的患者合并用药为呋塞米、氯化钾是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中使用速效救心丸在联合使用呋塞米或氯化钾时应加强肝功能监测,一旦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应及时处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彭启龙[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不同中成药在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各种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采用布尔逻辑运算的检索方式,结合主题词加自由词的形式,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收集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的常规DAPT治疗联合中成药方案的文献,将术后治疗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情况、血瘀证候积分、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等指标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4.0和R语言3.5.2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pairswisedata格式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分别运用Stata软件包networkplot、netweight、ifplot、netfunnel绘制网状证据图,贡献图,不一致性检测图,发表偏倚图;在Java环境下,运用Ge MTC0.14.3软件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使用R语言迭代运算绘制轨迹密度图,收敛证据图等级概率图;综合上述图表结果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共计5559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网状Meta分析异质性显示: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试验组ISR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1.92,95%CI:1.58,2.34,P=0.000);改善中医血瘀证候积分(SMD=0.79,95%CI:0.66,0.93,P=0.000);减少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OR=2.21,95%CI:1.8,2.27,P=0.000),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减少心绞痛复发(OR=3.84,95%CI:2.88,5.12,P=0.000);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SMD=-0.63,95%CI:-0.81,-0.54,P=0.000),提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证据图、网状贡献图和迭代分析后等级排序图分析可知,在指南推荐的DAPT的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中成药可以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临床获益,方案最优。针对减少心绞痛复发情况,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芎芍胶囊显示出明显优势。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血府逐瘀胶囊联合DAPT的治疗方案最优。关于减少术后ISR的发生方面,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有比较优势。通过网状贡献图显示,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纳入的研究对整个Meta分析的直接和间接比较之间的比重没有差异。结论:1.在冠心病PCI术后治疗中,相比单纯的DAPT治疗方案,中成药联合DAPT方案可增强临床疗效;2.在防治PCI术后减少心绞痛复发方面,以DAPT联合芎芍胶囊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常规DAPT联合血府逐瘀胶囊的临床获益最优;3.在改善术后小血管再狭窄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以常规DAPT联合通心络胶囊的术后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4](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孙怿泽,王哲义,唐卓然,黄乐曦,赵海滨[5](2021)在《理气活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理气活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筛选出理气活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和R3.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8个研究,总样本量7 467例,干预措施包括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理气活血滴丸、冠心丹参滴丸、心可舒片、血府逐瘀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共8种理气活血类中成药。结果显示,心绞痛疗效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速效救心丸(0.815)>复方丹参滴丸(0.804)>银丹心脑通软胶囊(0.801)>冠心丹参滴丸(0.447)>心可舒片(0.444)>血府逐瘀胶囊(0.378)>理气活血滴丸(0.247)>复方丹参片(0.063)。心电图疗效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速效救心丸(0.790)>冠心丹参滴丸(0.784)>血府逐瘀胶囊(0.734)>理气活血滴丸(0.569)>心可舒片(0.519)>银丹心脑通软胶囊(0.362)>复方丹参滴丸(0.242)>复方丹参片(0.000)。综合2个结局指标,速效救心丸、冠心丹参滴丸、血府逐瘀胶囊疗效较佳。结论:气滞血瘀型心绞痛患者可优选速效救心丸,但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该结论仍需开展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李金懋[6](2021)在《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分析其常用药对,总结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总结整体的治则治法,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可能的优质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做基础。2.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同时对不适合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为客观评价清热化痰法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3.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以清热化痰为法的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预测,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同时试图从分子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筛选李平教授使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记录全面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Excel录入、校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的软件平台V2.3.8和网页平台对纳入的病历进行清洗、建库、数据再次标准化、分析与挖掘。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点式互信息等分析方法对李平教授的常用药对以及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进行挖掘与探索。2.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全部公开发表的关于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用R软件(metafor软件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漏斗图、Egger检验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论的稳健性。2.网络药理连夏宁心方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也是李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由黄连温胆汤化裁而来,可以作为清热化痰法的代表方,包括姜半夏、黄连、陈皮等9味药。通过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初步研究这9味中药对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试图解释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1.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244个病历,其中痰热证占比54.92%、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占比均为15.57%。共涉及195种中药,李平教授用药以寒凉为主,辅以温平,注重甘缓及辛开苦降配伍,同时心肺、脾胃同调,且重视气机的调节。药物频次不低于20的一共有32味,其中郁金、茯苓、石菖蒲、竹茹、陈皮、姜半夏、黄连、麸炒枳壳、首乌藤的的频次明显较高。聚类分析发现10种药物搭配:郁金、石菖蒲;川芎、葛根;茯神、炙远志;姜半夏、茯苓、陈皮;首乌藤、竹茹、黄连;麦冬、醋五味子、太子参;柏子仁、当归、炒酸枣仁;柴胡、龙骨、牡蛎;党参、黄芩、桂枝;煅紫石英、甘松、白芍、地龙、红景天。通过关联规则与点式互信息共总结3首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核心方,分别是针对痰热证的连夏宁心方、针对气滞血瘀证的核心方以及针对气阴两虚证的核心方。2.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室性早搏、房颤以及未明确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发现清热化痰法在治疗室早方面显着优于房颤;发现单独使用中药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中西药联合使用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3.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检索连夏宁心方中9味药材的成分,筛选获得57种活性成分及198个节点;检索到1229个心律失常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53个靶点,共同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得到15条通路,35个基因靶点,27种活性成分。整合通路进一步筛选出7个通路,8个核心靶点,17种活性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论:数据挖掘提示连夏宁心方是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Meta分析结果提示清热化痰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立法正确。网络药理研究初步揭示了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推测连夏宁心方可能是以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为主的信号通路网来干预心律失常的,其主要效应是对离子通道以及组织结构的调节,同时也对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有影响。其主要靶点为MMP9,次要靶点为PIK3CA;ESR1和SRC为雌激素通路的辅助靶点;ACHE、CHRM1为信号传递的辅助靶点;PTGS2是炎性反应辅助靶点;HMGCR为血脂调节的辅助靶点。清热化痰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优势可能与多通路的最终效应为L型Ca2+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LTCC)有关。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7](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林泉,徐凤芹,马晓娟,张淼,李丹丹,王哲,殷惠军[8](2021)在《速效救心丸对比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速效救心丸对比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纳入速效救心丸对比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10月30日。由两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项RCT,共651例心绞痛急性发作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37,95%CI(0.20,0.69),P=0.002];两组心绞痛改善率[RR=1.00,95%CI(0.94,1.06),P=0.97]和心电图改善率[RR=0.94,95%CI(0.84,1.05),P=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片在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治疗方面疗效均较好,但速效救心丸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好。
杨健[9](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威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精髓的中医临床诊断和用药治疗体系,强调对疾病的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和正确的诊断,并指导正确又精准的用药。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取得了显着效果,然而其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系统探讨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分型用药潜在的生物学基础。首先,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复方网络和关联规则挖掘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共计197个复方和186味中药的冠心病中药复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丹参、川芎、黄芪等药材的使用频次大,治疗冠心病的中医用药以活血药、化瘀药、补血药、补气药、化痰药为主,以活血药、祛痰药、补虚药为主的药物配伍构成核心药物组合。性味归经分析发现中药温寒并用,以甘、辛、苦味为主,归肝、脾、心、肺、胃、肾经,与中医胸痹本虚标实,病位在心,涉及多脏器的病因病机相吻合。分析冠心病中药网络发现,该网络节点度服从幂率分布,具有异质性,大部分节点的度很小,少部分节点有相对很大的度,而这少部分的大度节点恰恰对应了冠心病中药复方中的核心中药,例如丹参、川芎、黄芪、当归、瓜蒌等,它们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补血、补气、化痰等,对应了冠心病的核心病因病机。其次,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通过文献调研,共选定了八个冠心病典型证型及对应中药复方,并从TCMID、Drug Bank、Dis Ge NET等数据库中搜集了复方对应的活性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冠心病疾病基因等信息。通过计算复方作用靶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在人类全基因组背景网络上的相关性、复方作用靶标与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小分子作用靶标的网络邻近度,发现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标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有显着相关性、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均与九类心血管药物靶点有一定的重叠,从分子层面上证实了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的有效性。从药材、症状、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五个层面对八个复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发现八个复方在多层面上均能聚为五类,且在症状、靶标和信号通路上的聚类结果完全一致。八个复方均具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共同富集了七条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别为5-羟色胺能突触、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成、氮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聚为每一类的中药复方对应了特异性的生物学过程:用于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证的左归饮、参附汤合右归饮(复方7、8)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改善肾功能;用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及气阴两虚证的血府逐瘀汤、八珍汤和加味生脉散(复方2、5和6)通过特异性干预TNF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中的CXCL5、CXCL8、CXCL12、CCL19和CCL21等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用于痰浊闭阻证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复方3)通过特异性作用于CXCR4、CXCL12等靶点,调节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肠道免疫网络,提高免疫力;用于寒凝心脉证的宽胸丸(复方4)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用于心血瘀阻证的冠心Ⅱ号方(复方1)通过调节VEGF信号通路,干预血管生成。另外,本研究利用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设计的一种冠心病中药复方重要靶标的排名算法,成功识别了每个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并证实了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比仅考虑拓扑相似的算法具有优越性。之后,通过检索Pub Med和Pub Chem数据库,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验证了本研究中部分识别的重要靶标和复方的作用机理,如复方7和8对肾功能的影响,复方2、5和6的抗炎作用等。最后,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血府逐瘀丸、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潜在作用机理。通过构建“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冠心病疾病基因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复方潜在作用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中药复方中多个活性成分(儿茶素、槲皮素、柚皮素、橙皮素、异甘草素、丹参酮类化合物、川芎内脂类化合物、脂肪酸类等)主要作用于F2、P2RY12、ITGB3、TLR4、PTGS2、SLCO1B3、SLCO1B1、ABCA1、ABCC2、ABCC6、GGCX、ENPP1、MIF、PRKAA1、F13A1等多个靶标,通过调控血小板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胆汁分泌和催产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和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进而起到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作用。总体而言,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等手段,首次系统地探究了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为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干预提供了现代医学证据,也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陈琳[10](2020)在《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等引起的,冠状动脉给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的病理生理状态。速效救心丸(SJP)由川芎及冰片等中药组成,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粥样动脉形成、降低血粘度和解痉镇痛等作用,是目前心血管内科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虽然目前关于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与脑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较多,但其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同时,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冰片是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一味常用佐药,目前有超过二十种中成药含有冰片,但人们对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在预测体内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时,必须考虑联合用药引起的肝肾转运体表达量与活性的变化,然而,服用冰片是否会对肝肾药物转运体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探讨冰片对大鼠肝肾摄取性与外排性转运体表达的影响,对预测冰片参与的联合用药在药动相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高脂饲料喂养24周结合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3天诱导的心肌缺血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型动物,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JP治疗组(250、500、1000 mg/kg/d)和冰片治疗组(37.5、75、150 mg/kg/d)(n=10)。模型组、SJP治疗组和冰片组经高脂饲料喂养24周,在大鼠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SJP、每天1次,处死前3天连续腹腔内注射垂体后叶激素(30U/kg/d)、每天1次。研究了速效救心丸及冰片灌胃给药后对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ɑ(HIF-1ɑ)、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Ser/Thr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此外,还研究了冰片(33、100和300 mg/kg/d)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天1次,对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肝肾摄取转运体(包括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多肽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2b1、Oatp1a1和Oatp1a4,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2,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1、Oct2和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n2)及外排转运体(包括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1a,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蛋白Mrp2、Mrp4和Mrp5,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转运体Mate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肝脏Ntcp,Mdr1a,Mrp2和Mrp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速效救心丸1周,不仅明显改善了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而且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和I(cTnT,cTn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ɑ(PGF-1ɑ)和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上调了pAKT及eNOS的蛋白表达量。(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合成冰片1周,对血清中CK-MB、cTnT、cTnI、TXB2、PGF-1ɑ和ET-1水平无明显影响,仅冰片高剂量组对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对心肌组织中VEGF、ET-1和pAK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显着抑制了HIF-1α的蛋白表达并促进了eNOS的蛋白表达。(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连续灌胃冰片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肝脏Mdr1a、Mrp4和Ntcp的mRNA表达水平,非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rp2的mRNA表达水平,对Mate1、Bcrp、Mrp5、Oct1、Oct2、Octn2、Oat2、Oatp2b1、Oatp1a1和Oatp1a4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同时,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对Mrp4和Mdr1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Mrp2蛋白表达的下调则是非剂量依赖性,而对Ntcp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反剂量依赖性。此外,亦剂量依赖性抑制了肾脏Mrp2和Mrp4的m RNA表达水平并反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ate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VEGF、HIF-1α、p-AKT、eNOS及ET-1不仅与心脑缺血损伤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调控关系密切。VEGF是HIF-1ɑ的一个重要靶基因,脑缺氧后HIF-1ɑ的上调表达诱导了VEGF的蛋白表达,促进了微循环的重建,增加了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和供氧量。VEGF通过蛋白激酶C(PKC)作为e NOS的上游激活物,促进NO的产生和内皮细胞的增生,进而增加细胞的通透性,还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上调pAKT的表达,激活eNOS产生NO。NO和HIF-1信号通路间高度串扰,许多受NO调控的生理功能均涉及HIF-1的参与,反之亦然。尤其是HIF-NO信号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梗死面积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研究发现,速效救心丸剂量依赖性降低了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HIF-1ɑ、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升高了p-AKT和eNOS的蛋白表达,表明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与其对上述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受HIF-1信号通路调控。同时,冰片对心肌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eNOS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也是其改善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摄取后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排泄是大多数药物清除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联合用药引发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发现冰片灌胃给药后对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ctp的转录与翻译水平有抑制作用,对肾脏Mrp2、Mrp4和Mate1的转录水平亦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冰片可促进上述转运体相关底物药物在肝肾细胞中的积累,增加它们在体内的暴露量,影响它们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二、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6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真实世界中使用速效救心丸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定义与处理 |
1.3 数据标准化 |
1.4 纳入标准 |
1.5 结局指标 |
1.6 组别界定 |
1.7 分析内容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肝功能异常频数 |
2.2 一般情况 |
2.2.1 性别、年龄 |
2.2.2 入院情况 |
2.2.3 住院情况 |
2.3 合并疾病频数 |
2.4 合并用药频数分布 |
2.5 SOMTE抽样结果 |
2.6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速效救心丸导致肝功能异常可能的影响因素 |
3.2 速效救心丸导致肝功能异常可能机制 |
3.3 在真实世界分析中数据处理对结局的影响 |
3.4 研究的局限性 |
4 展望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 |
1.1 冠心病PCI治疗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 |
1.2 冠心病PCI治疗的现状 |
2 冠心病的中医学研究 |
3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 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5 资料与方法 |
5.1 文献检索策略 |
5.2 研究筛选 |
5.3 资料提取 |
5.4 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5.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文献检索结果 |
6.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6.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6.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7 讨论 |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 PCI 术后的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5)理气活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质量评价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表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网状Meta分析 |
2.4.1 心绞痛疗效 |
2.4.1.1 证据网络 |
2.4.1.2 异质性和不一致性检验 |
2.4.1.3 不同中成药疗效比较 |
2.4.1.4 模型收敛度 |
2.4.1.5 发表偏倚比较-校正漏斗图 |
2.4.2 心电图疗效 |
2.4.2.1 证据网络 |
2.4.2.2 异质性和不一致性检验 |
2.4.2.3 不同中成药疗效比较 |
2.4.2.4 模型收敛度 |
2.4.2.5 发表偏倚比较-校正漏斗图 |
2.4.2.6 两结局排序图 |
3 讨论 |
(6)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系统综述的应用现状 |
1 系统综述的概念 |
2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3 Meta分析在中医领域应用现状 |
4 Meta分析在中医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清热化痰法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西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
2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3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4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5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
6 清热化痰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 |
1 背景 |
2 目的 |
3 材料与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
1 背景 |
2 目的 |
3 材料与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作者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的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机制预测研究 |
1 背景 |
2 目的 |
3 材料与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纳入研究文献特征 |
个人简历 |
(7)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8)速效救心丸对比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1.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心绞痛改善率 |
2.4.2 心电图改善率 |
2.4.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5 倒漏斗图分析 |
2.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
3 讨 论 |
3.1 研究的意义 |
3.2 研究的发现 |
3.3 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4 小 结 |
(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冠心病 |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三)冠心病的现代医学治疗 |
(四)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
二、研究现状 |
(一)冠心病辨证分型及用药 |
(二)冠心病中医用药规律 |
(三)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中药复方纳入和排除标准 |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一)药物频次分析 |
(二)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析 |
(三)中药网络分析 |
(四)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和机器学习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生物学基础挖掘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数据准备 |
(二)基于网络的药物作用效果评价 |
(三)中药复方聚类方法 |
(四)中药复方重要靶点识别算法 |
(五)中药复方作用靶点和通路的文本挖掘验证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中药小分子及其靶标基本信息 |
(二)中药复方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的靶标类别分析 |
(三)中药复方对冠心病作用效果的网络分析 |
(四)中药复方的多层面聚类分析 |
(五)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的识别分析 |
(六)文本挖掘验证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和治疗机制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药复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数据准备 |
(二)网络构建 |
(三)GO和 KEGG富集分析 |
(四)分子对接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中药小分子-潜在靶点网络 |
(二)冠心病疾病基因的PPI网络 |
(三)复方潜在靶标的PPI网络 |
(四)GO和 KEGG富集分析 |
(五)中药-化合物-靶标-信号通路网络 |
(六)分子对接验证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获奖情况 |
三、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10)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
1.1.1 速效救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1.1.2 速效救心丸对冠心病的影响 |
1.1.3 速效救心丸对脑缺血的影响 |
1.1.4 川芎嗪与冰片的药物相互作用 |
1.2 HIF信号通路 |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的预防作用与机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
2.2.4 饲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2.3.2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
2.3.3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
2.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
2.3.5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
2.3.6 蛋白印迹检测法 |
2.3.7 数据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2.4.2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
2.4.3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3章 冰片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
3.2.4 饲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3.3.2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的含量测定方法 |
3.3.3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
3.3.4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
3.3.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
3.3.6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
3.3.7 蛋白印迹检测法 |
3.3.8 数据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含量的测定与给药剂量的确定 |
3.4.2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4.3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
3.4.4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4章 冰片对大鼠肝肾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
4.3.2 动物分组与给药处理 |
4.3.3 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 |
4.3.4 转运体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 |
4.3.5 数据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冰片对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2 冰片对肝脏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5章 论文总结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发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6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真实世界中使用速效救心丸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J]. 胡国清,孙粼希,谢雁鸣,高阳,王欢. 辽宁中医杂志, 2021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D]. 彭启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5]理气活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J]. 孙怿泽,王哲义,唐卓然,黄乐曦,赵海滨. 世界中医药, 2021(21)
- [6]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D]. 李金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8]速效救心丸对比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林泉,徐凤芹,马晓娟,张淼,李丹丹,王哲,殷惠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2)
- [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D]. 杨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10]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陈琳. 湖北大学, 2020(02)